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8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2、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2.海岸的类型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海底扩张说,理解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海底扩张说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①对流的结果。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②涌出,③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2)洋中脊的形成:是洋壳在④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⑤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3)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⑥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由⑦板块构成。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⑧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并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岩浆。
2.案例分析思维活动1.哪些海底地形与洋壳的形成有关?答案洋中脊与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海底扩张的产物。
2.洋底岩石的年龄是如何排序的?答案海底扩张说认为,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涌升,冷却后形成洋底,新洋底把先前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以大洋中脊最新,离它越远年龄越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探究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2014年4月8日从青岛码头出发,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
据日媒报道,日方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收集的世界海底地形图(1)①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____,③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2)②处海域能发育为新的大洋吗?说明理由。
(3)①、③、④三处中,岩石年龄最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洋壳①~④中,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海岸【知识梳理】【达标训练】江苏省北部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
据此回答1~3题。
1.江苏北部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 )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红树林海岸D .砂质海岸2. 形成该种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侵蚀作用B .搬动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 海岸 海岸线和海岸带:由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的地带,主体是__________ 海岸线:海平面升到________时与陆地的交线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________、_________、流水以及________等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海岸线曲折 成因:______________和岩石崩塌 利用方式:形成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开发 ____________为主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颗粒较粗的堆积物,在______作用和海水的__________作用共 __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___为主 ________,________,海岸线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______地带 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的遗骸和分泌物 形成:___________作用 海岸的类型3.这种资源的未来开发重点()A.开发滨海旅游业 B.开辟为港口 C.建海滨浴场 D.发展滩涂养殖4.下列地区的海岸属于珊瑚礁海岸的是()A.南沙群岛 B.辽东半岛 C.江苏北部 D.珠江三角洲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淤泥质海岸②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由其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组成③海岸线随潮涨潮落变化很大④基岩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适合建设深水港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海岸线是海陆的分界线,其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有词云“惊涛拍岸”、有歌唱“慢慢地趴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这些诗词、歌曲描述的都是海岸带的景观,世界上的海岸带景观都一样吗?不一样,又有哪些不同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潮汐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海浪、潮汐、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讨论 1.我国海岸线变化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处,请解释其原因。
提示:由于我国的河流大多为东西流向,且不少河流都源远流长,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三角洲,从而使海岸线逐渐向海中推进。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称岩岸。
(2)形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3)特点:海岸线十分曲折,海岬与海湾相间分布;海岬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岛屿众多,海蚀地貌千姿百态。
2.砂质海岸(1)组成: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
(2)形成:堆积物颗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
(3)特点: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3.淤泥质海岸(1)分布: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2)形成:平原河流流速较缓,只能携带颗粒较细的物质,故海岸物质的组成以淤泥为主。
(3)特点: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大多数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但是缺乏建造港口与浴场的条件。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类型的比较典例(1)大堡礁所在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落潮时,部分礁体会露出水面,形成______________。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珊瑚海的是__________,其海岸类型是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与__________海岸同属于生物海岸。
(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堡礁的影响是________,大堡礁的存在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珊瑚礁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人类又应该如何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答案 (1)大陆架 珊瑚岛 (2)③ 红树林 (3)使大堡礁逐渐减小 易导致船只触礁(4)意义:①提供丰富的海洋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②为海鸟提供栖息地;③丰富的物种基因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④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⑤能够分解大量陆地上的废气、废物;⑥保护海岸,减少海水的侵蚀和海啸的威胁;⑦提供海上避风的港湾等。
(答出4点即可)开发利用时应做到:①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②防止过度捕捞,维护生态平衡;③加强立法,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经济活动的区域;④加强科学研究、污染检测;⑤全球合作,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答出4点即可)练习1下图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中间。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答案(1)地球(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风暴潮(3)解析对海岸地貌特点的认知及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2. 掌握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高手笔记海底的地形分布(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它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架外缘有一巨大的陡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岛弧和海沟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伴出现,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大都在大洋的边缘。
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3)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为“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基底上由沉积物铺盖形成、坡度小于1‟的平坦区域。
有的深海平原表面光滑平整,几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有的向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太规则。
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分布,以周缘缺乏海沟的大西洋最为发育。
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
几乎没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
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岭,即洋中脊。
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千米,地形一般起伏不大,顶面较平坦。
名师解惑地球上最凸起的山峰、最深的沟谷和最长的山脉,都分布在海底剖析: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貌难以直接观察,人们长期不明其真相。
20世纪20年代,德国“流星”号首次运用声纳测深法揭示海底地形的起伏,发现它不亚于陆地。
以后数十年工作说明,海底地貌远比陆地地貌壮观,那里有深邃的海沟、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11 034米,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的海拔高度。
第一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知识梳理】海底地形的分布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主要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大陆架 位置:从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特点:水深在________米内,坡度______,光照、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 范围:平均宽度约_______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大陆坡 位置:________向外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_______ 特点:水深在200米—_______米之间,坡度_______ 范围: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岛弧 位置:_______边缘与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地区:________________ 海沟 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分界线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海沟:_____________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洋盆 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特点:水深在4000米—6000米,地壳活动__________,地形较为________ 地形组成:海底火山、海底_______及海底________ 洋中脊分布: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并相互连通 形状:大西洋中脊呈“______”型,印度洋中脊呈“_____”字型 景观:中轴为_________,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_________ 成因:岩浆上涌冷却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__、_______【达标训练】1.下列关于岛弧和海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沟两侧不对称,靠近大陆的一侧相对比较平缓B .海沟和岛弧是构造运动不活跃的地带之一C .太平洋东部海域是岛弧分布最多的海域D .海沟和岛屿常相伴而生,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尤为明显2.关于大陆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坡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的特点B .大陆坡是海底最深的地方C .大陆坡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D .大陆坡是海岸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读右图,回答3题。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1。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2、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3、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4、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2.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主要有哪些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后序: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高中功课众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准确把握地理知识,就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主,对地理学习的方法以及技巧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借鉴。
1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技巧,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大概把握,了解主要内容以及知识难点,这样在课堂中就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重点关注。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教材P10思考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曲折,沿岸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教材P14思考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
珊瑚虫属腔肠动物,生长需依附在牢固不动的基岩上;红树林的植物根系需要在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满足此要求。
教材P14活动活动1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 砂质海岸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的堆积可建优质海滨浴场图B 基岩海岩海岸为悬崖;坡陡水深、海蚀地貌海湾可以成为天然良港,旅游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教材P16思考大洋中心部位为大洋中脊,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分布有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等地形。
教材P17活动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教材P19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形成火山。
因为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使离洋中脊越近的海底岩石年代越新,且呈对称分布。
教材P20活动该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质能够发生对流运动。
实验应该注意将两块海绵浸湿,且它们之间应留有空隙,并将蜡烛放置在裂隙下方。
点燃蜡烛后,随着水的沸腾,两块海绵会发生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裂隙扩大。
裂隙处水体发生垂直上升运动,带动两侧海绵向左右分离。
教材P22活动在制作模型时,应注意选择硬纸板作为底板,在其上划开三条缝隙;用于拉伸的彩带条,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彩带纸。
中缝A处代表洋底的裂谷,形成大洋中脊;两边缝隙B、C处代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接处,形成海沟;图中从A向B、C两侧,岩石年龄由新到老。
该模型还缺少对海底地形中大陆架、大陆坡、海岭等的模拟。
《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学习目标】
1.在海岸带示意图上,能够正确指出海岸线、海岸带的位置及其范围。
2.运用地图和景观图,能够正确描述不同类型的海岸及其特点。
【新知预习】
1、海岸是与的交接带,不断地遭受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和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类型。
2、是海陆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3、称为海岸线,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4、海岸带的范围,它是海岸带的,是地球上
圈、圈、圈和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5、海岸的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等,不断地塑造并改变着海岸地形。
6、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2)水文因素:河流、海浪
(3)气候因素:如全球变暖所致的海平面上升
(4)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所致的地面升降
█分析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
物质来源:
叙述黄河入海口海岸的形成过程:。
《海底地形的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海底地形类型及分布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地图阅读能力,为后续的海洋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特点,并准备相关地图或地理资料。
2. 地图绘制: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海底地形简图,包括大陆架、海山、海沟等主要地形类型,并标注其大致的分布范围。
3. 实地考察模拟: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进行一次海底地形实地考察活动,讨论并记录考察路线、可能观察到的地形特征及分布规律。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的海域(如大西洋中部),分析该海域的海底地形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撰写简短的案例分析报告。
5. 论文写作:根据学习心得和搜集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海底地形分布及成因分析的小论文,论文应包含理论、分析和实例说明等要素。
三、作业要求1. 地图绘制要求线条清晰、注记准确,分布区域符合实际;2. 实地考察模拟应考虑地形类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讨论内容需具体;3. 案例分析应详细描述地形的具体分布和形成原因,逻辑清晰;4. 论文写作应结合课本知识及课外资料,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格式和完成度进行初步评价;2. 对学生的地图绘制和案例分析进行准确性评估;3. 对学生的论文进行逻辑性、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评价;4. 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5.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4. 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分类与特征,如大陆架、海山、海沟等。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一、选择题1.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A.洋中脊B.海沟C.大陆内部D.断层上答案:B2.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B.水深较浅,多在2 000米左右C.内部多海底火山,说明地壳活动强烈D.分布有海底山脉、海底丘陵,说明地形很不平坦解析:选A。
此题考查洋盆的特点,要求对洋盆的分布特点有全面的认识。
洋盆水较深,平均深度4 000~6 000米,处于板块内部,故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且因其地形较为平坦,有“深海平原”之称。
下面图1为某同学在“谷歌地球”截取的部分区域图,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区域素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2中甲地形与图1中序号“________”所示的地形相同( )A.①B.②C.③D.④4.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的特征是( )A.地形相对平坦B.坡度较缓,深度不大C.狭小而深凹D.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解析:第3题,图1中序号①~④依次是大陆架、岛弧、海沟、洋盆;图2中的甲为大陆架、乙为大陆坡。
第4题,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答案:3.A 4.D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D.d处地质稳定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同时必须知道: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5.C 6.B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单位:米)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位于( )A.北大西洋B.北太平洋C.南印度洋D.南太平洋8.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B.图中B处是海岭C.图中C处是海沟D.图中D处是大陆坡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从等深线的数值和分布疏密可推出:A处是海沟,B处是海岭,C处是大陆坡,D处是洋盆。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类型的比较典例(1)大堡礁所在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落潮时,部分礁体会露出水面,形成______________。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珊瑚海的是__________,其海岸类型是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与__________海岸同属于生物海岸。
(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堡礁的影响是________,大堡礁的存在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珊瑚礁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人类又应该如何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答案 (1)大陆架 珊瑚岛 (2)③ 红树林 (3)使大堡礁逐渐减小 易导致船只触礁(4)意义:①提供丰富的海洋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②为海鸟提供栖息地;③丰富的物种基因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④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⑤能够分解大量陆地上的废气、废物;⑥保护海岸,减少海水的侵蚀和海啸的威胁;⑦提供海上避风的港湾等。
(答出4点即可)开发利用时应做到:①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②防止过度捕捞,维护生态平衡;③加强立法,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经济活动的区域;④加强科学研究、污染检测;⑤全球合作,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答出4点即可)练习1下图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中间。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答案(1)地球(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风暴潮(3)解析对海岸地貌特点的认知及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题,天文大潮形成在朔、望时,而“八月十八”则是望日即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之时。
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知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岛屿众多,海岸曲折、陡峻,海阔水深,多天然良港。
第(3)题,舟山群岛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适宜发展捕捞业、海水养殖业等;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舟山群岛海岸曲折、陡峻,多良港,附近浙江、上海经济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故舟山群岛空间资源开发价值极高,适宜建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
二、全球构造理论目前对全球陆地构造、海陆演化过程和机制等有关地球科学的根本问题,地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
仅就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解释作简要介绍。
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原始古陆,即泛大陆,其余是一个广泛的原始大洋,即泛大洋。
两亿年前的中生代初,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离心力和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作用,使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
花岗岩质的大陆漂浮在玄武岩基底上。
所有大陆都自东向西移动,其中美洲漂移最快,而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漂移得最慢。
这样,首先在美洲和欧洲、非洲陆地之间形成大西洋。
接着在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之间形成印度洋。
大陆漂移过程是缓慢的。
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海陆分布的轮廓。
2.海底扩张说的产生及其观点20世纪60年代初,在下列观点影响下形成海底扩张说。
(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
(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
(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不超过两亿年)。
(5)某些大陆边缘海沟—岛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其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在不同大洋的表现形式不同。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与其相邻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与相邻洋底镶嵌在一起随海底扩张向同一方向移动,随着新洋底的不断生成和向两侧展宽,两侧大陆的距离随之变大,这就是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解释。
大西洋及其两侧大陆就属于这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是洋底扩展移动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邻大陆逆掩于俯冲带上。
洋底的俯冲作用导致海沟—岛弧体系的形成,太平洋即是如此。
洋底处于不断的生长—运动—潜没的过程中,周期不超过两亿年。
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大洋中脊体系的中央裂谷带对应地幔对流的涌升和发散区,宽广的大洋盆地对应海底扩张运动区,海沟则对应对流的下降汇聚区。
洋底的周期性更新,使其年龄较轻,接受沉积作用时间短,沉积物厚度较薄,从中脊轴向大洋边缘呈逐渐增厚趋势。
3.板块构造学说其主要内容如下:地球的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层,软流层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呈现出塑性或缓慢流动的性质。
软流层物质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原动力,它借助岩石圈底部的黏滞力带动上覆板块移动,板块被动地驮伏在对流体上发生大规模运动。
岩石圈被一系列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球面板状块体,这些构造块体就称为板块。
全球被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位于板块上面的大陆,伴随着板块的运动而被动地发生长距离水平位移,形成了大陆漂移。
板块边产生,边运动,边消亡,周而复始,在地球表面留下板块活动的痕迹。
板块在洋中脊轴裂谷带因炽热地幔物质不断涌出而得到补充,当其冷却到足以产生机械强度时便成为板块的一部分。
大洋板块从生成至海沟俯冲带消亡一般不超过两亿年。
板块潜入地幔内数百千米才被熔化,故沿板块俯冲带可发生浅、中、深源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全球构造理论,但它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目前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典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双选)( )A.全球地壳共分为七大板块B.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C.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D.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答案BD解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割成若干“块”,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处,形成很深的海沟和弧状的岛链,并产生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就是由板块张裂而产生的。
练习2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
下图是“科考船航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科考航线上a、b、c、d四处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A.a B.b C.c D.d(2)科考船途经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3个板块B.4个板块C.5个板块D.6个板块答案(1)C (2)C解析以我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这个社会热点材料作为试题的导入,综合考查世界大洋的盐度分布规律,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范围等问题。
第(1)题,考查对盐度分布规律的理解,根据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的规律,c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是盐度最高的地区。
第(2)题,考查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要求掌握六大板块的范围、板块的边界等。
三、主要海底地形的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区别不同海底地貌类型的特点可以联系字面含义,结合板块构造学说从位置、深度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列表分析如下:典例材料 海洋的底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现代海洋探测技术表明,海底与陆地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地球上最凸起的山峰、最深的沟谷和最长的山脉,都分布在海底。
(1)我国下列海域全部位于大陆架的是( ) ①渤海 ②东海 ③黄海 ④南海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D .③④(2)下列有关岛弧和海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岛弧和海沟分布在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地带 B .岛弧和海沟常伴生在一起C .马里亚纳海沟分布在东太平洋,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最深处超过11 000米D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3)下列岛屿位于洋中脊附近的是( ) A .英国的大不列颠岛 B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 C .中国的台湾岛 D .大西洋中的冰岛(4)有关大西洋中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布在大西洋中间B.呈“S”形纵贯南北C.面积占大西洋的一半D.中脊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答案(1)A (2)C (3)D (4)C解析我国大陆架比较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位于西太平洋海底。
世界大洋相互连通,构成了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大西洋中脊是一条纵贯南北的海底山脉,全长1.7万千米,面积占大西洋的1/3。
其中冰岛即位于大西洋中脊上。
练习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①处为基岩海岸,其主要利用方式为__________;②处为砂质海岸,其特点是____________;③处为珊瑚礁海岸,它与红树林海岸同属于______________海岸。
(3)图中②处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分析其发展晒盐业的主要有利自然条件。
(4)海南岛已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旅游岛”,这将促进其海岸带的大规模开发。
在大规模开发海岸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答案(1)大陆架大洋盆地(海盆)(2)筑港坡缓水清生物(3)地势平坦,滩面宽阔;位于背风坡,晴天多,蒸发量大。
(4)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