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甲状腺结节中医治疗偏方在治疗甲状腺结节这个疾病的时候,是有几种方法的,患者应该选择对自己最保守的方式,尽快把疾病治愈。
对于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也是有这样的偏方,只是患者在选择使用之前应该经过正规医生的意见哦。
甲状腺结节中医治疗:从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看出,痰凝、气滞、血瘀正是该病辨证论治的关键点所在。
甲状腺疾病的病变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病机的转化,在不同病变阶段具有不同的病机特点。
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病机施以相应的治法和用药。
(1)痰凝:古代医家认为瘿病大多为痰做祟,化痰软坚,消瘿散结类药物是古代医家治疗瘿病的主药,常用海藻、海带、昆布、浙贝母、夏枯草、半夏等,如海藻丸、昆布丸、海藻玉壶丹等。
《神农本草经》提出海藻“主瘿瘤气”,《本草经疏》中记载昆布“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也”。
晋代葛洪的《肘后方》首先谈及海藻、昆布治疗瘿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许多特效方药,如海藻、昆布、羊靥等治疗瘿瘤。
(2)气滞:长期愤懑恼怒或忧思过虑,肝气失于条达,气滞痰凝壅结颈前而成瘿,是瘿病的另一重要原因。
因而历代医家无不以疏肝理气、消瘿散结为治疗瘿病的另一大法而选方用药。
如《外台秘要》深师苏子膏疗气瘿方、疗瘿细气方中所用之陈皮,《外科正宗》活血散瘿汤、海藻玉壶汤中所用之青皮,治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而“生气瘿肉瘤”的十全流气饮中更有乌药、陈皮、香附、木香、青皮等多味疏肝理气类药物。
(3)血瘀:痰凝气滞日久,使血液运行受阻而引起血脉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
《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为治疗痰结血瘀型瘿病的主要方剂。
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与海藻、昆布、青皮、陈皮等理气化痰药合用共同起到理气化痰、活血消瘿的作用。
(4)肝火旺盛:痰气壅结,忧恚郁怒,气滞血瘀,郁久极易化火,因此古代医家多运用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等苦寒药物以泻其火,用以治疗肝火旺盛,烦躁易怒,汗出型瘿病。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药方甲状腺结节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对患者以后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你知道甲状腺结节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药方。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药方1、黄芪首乌汤生黄芪、生首乌、生牡蛎(先煎)、白花蛇舌草各30g,生白术、山慈菇、露蜂房、生大黄、泽漆各12g,云茯苓、夏枯草、生山药、京玄参、半枝莲、炙鳖甲、生苡仁各15g,制半夏、全当归、粉丹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甘麦二枣粥甘麦二枣粥是常见的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偏方,由甘草25克、小麦50克、大枣10个、酸枣仁(炒)15克共煎沸20钟,去渣留汁,入粳米100克煮熟食,具有一定很好的功能,功能甘润滋补,养心安神。
3、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汤是视力的偏方,由贝母15g、海藻30g、昆布15g、青皮6g、半夏l0g、陈皮l0g、当归15g、川芎l0g、连翘l0g、甘草6g,制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
4、抑亢丸羚羊角2克(先煎)、生地15克、白芍15克、黄药子15克、天竺黄20克、白蒺藜25克、沉香15克、香附10克、紫贝齿25克、莲子心15克、珍珠母50克。
主治适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者。
5、四海舒郁丸海蛤壳6g、昆布60g、海藻60g、海螵蛸60g、陈皮6g、青木香15g,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
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适用于甲状腺腺瘤,中医谓之“肉瘿”。
6、紫菜煲贴贝干贴贝(淡菜)60克、紫菜15克。
紫菜清水洗净,贴贝清水浸透,入瓦锅内清水同煲,调味后吃肉饮汤。
适用于软坚散结,消瘿病。
主治一般甲状腺肿初起。
甲状腺结节饮食禁忌1、宜吃以下食物:(1)宜多吃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发彩、干贝、海蜇、海参、龙虾、甲鱼等。
(2)宜多吃具有消结散肿作用的食物,包括菱、油菜、芥菜、猕猴桃等。
(3)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核桃、薏米、红枣、山药和新鲜水果等。
2、忌吃以下食物:(1)忌烟、酒。
中药治甲状腺结节案例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中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改善甲状腺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一个中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案例:
患者女,45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前来就诊。
患者平时经常感到疲劳乏力,容易出汗,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
经过中医辨证分析,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甲状腺结节。
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给予逍遥散加减,包括柴胡、黄芩、半夏、枳壳、赤芍、丹参、川芎等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3. 情志调节: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社交互动。
治疗过程中,患者定期复诊,观察病情变化。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
者症状明显改善,疲劳乏力、易出汗等症状消失,情绪稳定,月经也恢复正常。
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结节明显缩小。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甲状腺结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短期内见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肉瘿(修订)编号:SATCM—2015—BZ〔055〕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工作组成员:阙华发、夏仲元、唐汉钧、裴晓华、宋爱莉、张建强、成秀梅、唐新、王万春、龚旭初、刘晓鸫、向寰宇、汪陆玲、李国楼、楼映二0一六年十二月目录1.工作简况 (3)1.1任务来源 (3)1.2指南工作组 (4)1.3主要修订过程 (8)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作的工作 (12)2.指南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3)2.1指南编制原则 (13)2.2指南修订内容 (15)3.指南临床评价的结果 (16)3.1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 (16)3.2指南的临床一致性评价 (16)3.3同行评价结果汇总 (17)4.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9)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20)6.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3)7.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24)附件1.问卷报告 (25)附件2:会议纪要 (31)附件3:征求意见总结 (52)附件4:评价总结 (56)《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肉瘿(修订)》项目于 2014 年 12 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承担。
按照《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 号“关于印发 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
经个人报名、外科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 2015 年 2 月底成立了肉瘿(修订)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主要的研究方案严格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草案)》执行,开展了文献研究(循证证据的检索、筛选,采用“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的评价、推荐)、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临床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临床一致性评价)等工作,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编写规则,在原有指南《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肉瘿》(2012版)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订指南的起草阶段工作,形成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肉瘿(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以及参考文献和说明等部分。
4个中医药方有效治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位于颈前部气管上端的两侧,甲状软骨下方,可分为左、右两叶,中间有一狭窄的峡部相连。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组织细胞增生组织,单位体积内细胞含有量明显超过正常值,形成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很容易与甲状腺囊肿相混淆,在超声下可见强光点或强光斑或强光环。
甲状腺结节的致病原因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
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但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
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4类。
1.放射性接触:辐射接触史是甲状腺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儿童期接受照射剂量10~1000rad的个体,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
2.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也易发甲状腺结节。
3.遗传倾向:家族性髓样癌具有典型的遗传倾向,而约7%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
除此之外,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其它甲状腺癌有遗传性。
4.碘摄入过多:严重碘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碘摄入过多同样会引起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甲状腺结节。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认为本病与经络瘀阻有密切关联,治疗时多以消瘀散结为主。
临床上,常分4种类型采用不同方药治疗。
1.肝郁痰结治法:舒肝解郁,消瘿破气。
解郁消瘿汤:柴胡、郁金、香附、木香、佛手、陈皮、鳖甲、浙贝母各12克,黄药子、醋三棱、莪术、漏芦各15克,海浮石20克,大黄、甘草各6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水煎服。
或舒肝丸、消瘿丸口服。
2.肝火充盛治法:清肝泻火,散结消瘦。
泻肝散结汤:胆草、昆布、海藻、浙贝母、玄参各15克,栀子、郁金、黄柏、黄芩、黄药子、地龙各12克,钩藤、夏枯草、生地、生牡蛎各30克,石膏、连翘各20克,黄连10克,水煎服。
或泻肝丸、大黄丸口服。
3.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软坚散结。
滋阴软坚汤:知母、黄柏、山药、茯苓、元参、黄药子、蚤休、浙贝母各15克,丹皮、黄精、王不留行各12克,桑葚、夏枯草、牡蛎各30克,白芍、生地各20克,穿山甲3克,甘草6克,水煎服。
瘿病中医诊疗方案.瘿病是指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称其为“瘿”,意思是在颈部婴儿时期就形成的肿块。
瘿病的特点是发生在甲状腺部位,可能是漫性肿胀或结节状,有时会有灼热感,但大多数情况下皮肤颜色不会改变。
良性肿瘤通常会随着吞咽而上下移动,伴有烦躁、心悸、多汗、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瘿病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和甲状腺癌等。
一、诊断标准甲状腺肿物属于中医的瘿病范畴,其特点是颈部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且质地坚韧。
根据不同症状分为气瘿、肉瘿、石瘿和瘿痈。
瘿痈需要在内分泌科治疗,需要转诊至内分泌科治疗。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常规、心电图、血型和肝肾功能。
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CT。
1.气瘿气瘿是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并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瘿,俗称“大脖子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肿。
症状分型为肝郁气滞证,颈前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地柔软,按之不痛,肿块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舌质淡红,舌苔薄,脉弦。
2.肉瘿肉瘿是一种半球形肿块,发生于结喉正中附近,是一种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症状分型为(1)肝郁痰凝证,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无痈性肿块,质地柔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2)痰凝血瘀证,颈前肿块,质地坚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3.______是一种颈部结块坚硬如石,不可移动的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症状分型为痰瘀毒聚证,颈块短期内增大较快,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但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汤剂治疗1.气瘿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消肿,方选四海舒郁丸加减,药物组成包括柴胡、木香、陈皮、香附、昆布、海藻、海蛤壳和黄药子等。
2.肉瘿治疗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一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药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是中医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药配方在治疗甲状腺结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较好的疗效。
下面是一个适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药配方:配方名称:甲状腺结节汤主要成分:1.金雀花(10g):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能够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
2.熟地黄(15g):具有补虚养阳、益肾滋阴的作用。
适用于久病体虚引起的甲状腺结节。
3.白术(12g):具有健脾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甲状腺结节。
4.泽泻(12g):具有利尿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甲状腺结节。
5.丹参(10g):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血瘀型的甲状腺结节。
6.归尾(10g):具有温肾助阳、益气养血的功效。
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甲状腺结节。
7.赤芍(10g):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火热痰结引起的甲状腺结节。
8.蜂蜡(10g):具有软坚散结、舒筋活络的作用。
适用于结节较大的患者。
用法用量: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匀后煮水服用。
每日3次,每次一剂,连服3个月。
注意事项:1.配合中药治疗的同时,应继续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2.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4.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5.平时注意保护甲状腺,避免受凉。
虽然甲状腺结节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但治疗过程需要耐心和长期坚持。
患者在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或者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囊肿良方甲状腺囊肿是由结节性甲状腺肿发展而成的,其中有的因发生出血、坏死而形成囊肿。
一、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气互结,结于颈前,则生瘿肿。
若肝气郁久则易化火,火盛必伤阴液,阴虚阳亢,则可见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热伤胃阴,则消谷善饥;心阴受损,则心悸失眠而多汗;肝阴不足,虚风易动而见手舌震颤。
若木旺而土虚,疏泄不利,血行不畅,生化乏源,则可致月经量少,延迟乃至经闭;脾虚不运,则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浮肿。
瘿病久则耗伤气血,脾虚生化乏源,均可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则面白头晕,虚久及肾则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若患者一时郁怒过度,气极生火,火毒迫血妄行,可诱发肿块内出血,瘀血填积,故见肿块迅速增大而疼痛;瘀而化热,则见身热,局部皮色变红。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本病具有局部皮色如常,不紧不宽,肿块呈半球形或结节状,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不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特点。
2.诊断(1)患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下,多为女性。
(2)结喉正中附近,有单个肿块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质地柔韧坚实,按之不痛,推之可移,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肿块增大可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颈部青筋暴露。
(3)常可因肿块内出血,而致肿物突然增大变硬,胀痛,有压迫感;数日内可因血液吸收而自行缩小。
(4)部分病人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心悸,多汗,失眠,脉数,月经不调,手舌震颤等症,或有消谷善饥,形体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脱发,腹泻等症。
(5)甲状腺同位素131I扫描图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
甲状腺功能测定,有助于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
(6)本病需与石瘿(甲状腺癌)相鉴别。
石瘿也发于颈靥之处,但40岁以上多见,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坚硬如石,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程度减低或推之不移,预后不良。
三、辨证施治1.肝郁痰凝型【辨证】靥部结块,半球形或卵圆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按之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有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苔薄腻,脉弦细。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C73/D09.302/D34/D44.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1)气郁痰阻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
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
属于中医“肠痈”范畴。
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
(1 )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 )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 )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 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 交点)。
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 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1 、瘀滞证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瘿病的中医治疗瘿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包括气瘿、肉瘿、泥瘿、石瘿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肿大可因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足而致甲状腺呈代偿性增生肥大,也可是炎性肿大,还可为肿瘤增生等原因引起。
中医认为本病是水土因素及情志内伤,致机体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滞,气滞津聚,凝聚成痰,痰气郁结,壅于颈前而成。
中医诊断与鉴别(一)瘿病的诊断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肿块多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般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初起一般触之多柔软、光滑,病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亦有初起即质硬或有结节者。
(二)病证鉴别1.瘰疬瘿病与瘰疬都会在颈部出现肿块,需加以鉴别。
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而瘰疬结块在颈部两侧,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蚕豆大小,个数多,大小不等。
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
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外科正宗·瘰疬篇》描述道:“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
2.失荣石瘿需与外科失荣相鉴别。
失荣包括西医所称的颈部淋巴结原发或继发的多种恶性肿瘤,生于耳前后及颈间,初起如粟子,顶突根束,按之石硬,推之不移,形体日渐消瘦,若溃破之后,疮面如石榴样,血水浸淫,终至不救。
3.消渴瘿病中的瘿气常见及多食易饥等症,易与消渴相混淆。
要之,消渴常多饮、多食、多尿并见,尿中有甜味,颈部无瘿肿;瘿气虽多食易饥,类似中消,但较少同时并见多饮、多尿,而以颈部有瘿肿为特征。
拟定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主。
这一基本原则贯穿瘿病治疗的始终。
肉瘿(结节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1)、瘿囊内肿块,呈圆型,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五疼痛和压痛。
并发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伴有胀痛。
(2)、肿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3)、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4)、超声波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诊断。
(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科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颈部肿物。
(2)、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岁吞咽移动。
(3)、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光片。
(5)、鉴别诊断:必要时进行甲状腺检查扫描、ECT、CT(排
除胸骨后甲状腺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
(二)症候分类
1、气滞痰凝: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2、气阴两虚:局部症状同上。
性情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二治疗方案
(一)术前中医用药:
1、辩证选择中药汤剂
1)、气滞痰凝: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和海藻玉壶汤加减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和海藻玉壶汤加减
2、外治法: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散或桂麝散外敷
(二)西医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经中医治疗无效,有以下情况者
(1)因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引起临床症状者;
(2)胸骨后甲状腺;
(3)巨大甲状腺肿影像生活和工作者;
(4)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
(5)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
2、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
(2)甲状腺功能T3、T4、TSH、TG、PTH、等;
(3)肝功能、肾功能;
(4)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部X光片与颈部X光片
(6)心电图;
(7)甲状腺超声检查;
(8)声带功能检查,气管软化试验
3、麻醉方式:颈丛阻滞麻醉或全麻
4、手术方式: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
(三)术后治疗
1、预防性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58号)执行;
2)、无特殊情况,术后24小时停预防性抗菌药物
2、预防结节性甲状腺肿物术后复发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率较高,采用中医理念,化痰、祛痰、软坚散结的方法,联合西医抑制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率。
1)中药汤剂:海藻玉壶汤合逍遥三加减,术后一周开始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两个月;
2)小金丹:3克,日2次口服,连服2个月;
3)甲状腺素片:单侧切除者术后3周起,双侧切除术后2周起给药,服用两周后复查激素水平并调整剂量,通常服药1~2年。
(四)护理
1、常规护理:负责入院介绍,入院评估,健康宣教;
2、心理护理:应有针对性的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忧思郁怒;
3、饮食护理:经常食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
4、术前术后护理:术前行颈部功能锻炼,术后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并注意观察术区引流液的数量,颜色,是否出现声音嘶哑,手足抽搐,及呼吸情况;
5、外治法护理:有无皮肤过敏浸渍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B超检查正常,随诊两年未出现复发;
2、好转:局部肿块复发,全身症状减轻;
3、未愈:局部肿块如前,全身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局部肿块是否完全消失或复发,(术后两年内彩超复查);
2、全身症状改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