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872.57 KB
- 文档页数:4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2-05-25T08:16:30.9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徐远友吴宗山李运运朱普和[导读] 分析非毒性甲状腺肿,尤其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徐远友吴宗山李运运朱普和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2 3 7 0 0 5 ) 【摘要】目的分析非毒性甲状腺肿,尤其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总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90例,分析其CT特征并与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 1)平扫患者肿大的甲状腺密度均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密度,结节灶密度更低,较大病灶中心易出现囊变、坏死,单发、多发结节肿密度无明显差异,多结节病灶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结节内钙化常见(23/90),多呈小点状、斑块状、条弧状;2)增强后结节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明显,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界限清楚,强化后结节灶边缘大部分光整(70/90),小部分欠光整;3)甲状腺包膜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显示清楚,除明显肿大甲状腺引起周围组织及器官受压迫或推移外,未发现侵蚀征象,无肿大淋巴结。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细致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术前大部分患者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 X线计算机病理学【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43-02 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据Mazzaferri EL,et.al统计显示近30年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达7/10000,据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1],在缺碘区或富碘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且以女性患者为主。
结节性甲状腺是指地方性甲状腺肿或散发性甲状腺肿后期滤泡上皮局灶性增生、复旧或萎缩不一致,分布不均,形成的单发或多发结节,因CT对结节的发现和诊断具有很高价值,故作者收集了经本院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90例,并加以归纳和总结。
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及新进展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病症。
病因较多,如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退行性变等。
甲状腺结节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增生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性结节、囊性结节、炎症性结节等。
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
女性多于男性。
随着年龄增长,结节发生率逐步增加。
临床上早期识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尤其是区分其为良性和恶性病变十分重要。
因此,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主要就是关注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超声、核素、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甲状腺结节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治疗很有价值。
为了加深认识,现将甲状腺结节的基本病理、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出现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1],可分为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其中非肿瘤性病变包括各种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肿瘤性病变又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是甲状腺腺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甲状腺癌和淋巴瘤,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又分为四个病理类型,分别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
在国内一组355例甲状腺结节的术后病理报道中,最常见的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为220例(62%),其次为乳头状癌83例(23.9%),腺瘤32例(9%)、桥本氏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滤泡状癌8例和髓样癌2例[2]。
目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各种检查方法中,除穿刺活检外,尚无无创性的手段可明确结节的性质。
但穿刺活检属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操作风险,且假阴性率较高。
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术前定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核素、CT及MRI等。
各种影响学检查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4]。
一、超声(US)一般认为,超声检查被认为是判定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首选影像模式。
超声尤其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检查方法,高分辨超声非常普遍的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评估中,其中微钙化是甲状腺恶性结节最具特征性的超声表现。
结节性甲状腺肿ct表现有哪些呢?很多患有甲状腺肿的朋友平时都会发现在脖子的位置会出现有一些结节,平时很多的原因都可能会引起甲状腺肿,并且经常甲状腺肿还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这很可能是由于地方性缺碘而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一些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甲状腺组织有强大的浓集碘的能力,人的甲状腺每天需要60--80ug的碘以产生具有生理活性甲状腺激素。
在体内,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缺碘时,甲状腺细胞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TSH)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TSH的分泌增加,血中TSH水平升高,引起甲状腺肥大增生。
1.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易激动,精神过敏,舌和二手平举向前伸出时有细震颤,多言多动失眠紧张、思想不集中、焦虑烦躁、多猜疑等,有时出现幻觉,有躁狂者,但也有寡言抑郁者,患者腱反射活跃反射时间缩短。
2.高代谢综合征患者怕热,多汗,皮肤、手掌、面、颈、腋下皮肤红润多汗。
常有低热,发生危象时可出现高热,患者常有心动过速、心悸、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疲乏无力。
3.甲状腺肿多数患者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诉。
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吞咽时上下移动,少数患者的甲状腺肿大不对称、或肿大明显。
由于甲状腺的血流量增多,故在上下叶外侧可闻及血管杂音和扪及震颤,尤以腺体上部较明显。
4.眼征本病中有以下二种特殊的眼征。
(1)非浸润性突眼又称良性突眼,占大多数。
一般属对称性,有时一侧突眼先于另一侧。
主要因交感神经兴奋眼外肌群和上睑肌(Miiller肌)张力增高所致。
眼征有以下几种:①眼裂增宽(Darymple征)。
少瞬和凝视(Stellwag征)。
②眼球内侧聚合不能或欠佳(Mǒbius征)。
③眼向下看时,上眼睑因后缩而不能跟随眼球下落(VonGraefe征)。
④眼向上看时,前额皮不能皱起(Joffroy征)。
如何辨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影像⽅法都在这了No.1甲状腺概述1. ⼤体位置、结构2. 主要功能内分泌器官:⼈体最⼤内分泌腺体;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内分泌器官:对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关重要:增⾼⼈体代谢;促进蛋⽩质、脂肪等的分解对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关重要:No.2辅助检查⽅法1、⾼分辨率超声(US)甲状腺结节的⾸选辅助检查对甲状腺癌深部组织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灵敏度、检出率低2. CT 检查⾼分辨率,组织关系明确具有电离辐射及含碘对⽐剂问题⽤于甲状腺检查受限⽤于甲状腺检查受限3、核素显像分辨率低,易漏诊直径较⼩的甲状腺结节在结节良恶性鉴别⽅⾯价值有限4、细针抽吸活检(FNAB)甲状腺疾病检查的主要⼿段术前诊断敏感性 83%,特异性 72%有创性检查,有⼀定的假阴性,且对滤泡型肿瘤鉴别困难(1)CT 检查扫描参数平扫+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单期增强(减少辐射量)扫描范围及层厚;颈部-上纵隔,层厚<5 mm,1 mm 重建优势:钙化⼤⼩、形态、数⽬显⽰较清楚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累及胸⾻后甲状腺肿瘤不⾜:辐射剂量、敏感性。
CASE 1环状钙化的 CT 表现左侧甲状腺结甲环状钙化A 超声横切见弧形钙化,钙化后⽅声衰显著,相应结构显⽰不清;B CT平扫见环形钙化,壁厚薄较均匀;C 增强后环内⽆强化,相对平扫,甲状腺与环内密度差扩⼤。
CASE 2粗钙化的 CT 表现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伪影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伪影明显(2)MR 检查a.MR 扫描序列b.MR 优势及进展多参数、多序列、多平⾯成像软组织分辨率⾼,为病变提供更多信息;为甲状腺癌的分期与预后提供参考信息对⽐剂为钆剂,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功能成像有助于定性诊断ADC 值可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DCE 有助于肿瘤诊断MRS、SWI 等在甲状腺病变⽅⾯价值还不明确c.DCE 扫描序列No.3甲状腺结节的影像表现1. 病变分类2、常见甲状腺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亦称为结节状增⽣主要病因为缺碘因增⽣和胶质储存伴甲状腺激素不正常分泌产⽣导致垂体 TSH 分泌增多分为地⽅性和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及基础代谢率⼤多正常CASE 3结节性甲状腺肿,增强后边界变清晰CASE 4结节性甲状腺肿,弥漫性肿⼤伴粗颗粒钙化1.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展三个阶段1.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展三个阶段2. 病理过程长期处于缺碘,甲状腺滤泡增⽣,甲状腺肿⼤滤泡上⽪增⽣复旧不⼀致,部分区域出现退变,滤泡内充满胶质(静⽌期⼜称胶质贮积期)长期增⽣和退⾏性病变反复交替,腺体内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结节3. 结节性甲状腺肿 CT 表现单发或多发,多发结节常见平扫轮廓呈波浪状或结节状;密度降低且不均匀;常继发出⾎、钙化、囊性变斑⽚状、弧形、环形钙化多见;腺体边缘线连续,⽆破坏及中断增强后强化⽅式多样;病变边界显⽰较平扫清楚;与腺外结构之脂肪间隙存在CASE 5双侧甲状腺多发低密度结节,边缘模糊;增强后双侧多发结节较平扫清晰CASE 6甲状腺左叶低密度病灶,周边见条⽚状钙化;病灶均匀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甲状腺4. 结节性甲状腺肿 MRI 表现单发或多发(多发常见)TIWI 信号多样;⾼信号多提⽰结节性甲状腺肿;T2WI ⾼信号和混杂⾼信号DWI、ADC 为等或⾼信号;ADC 值>1.5 ×10-3 mm2/s(b = 800)增强后强化⽅式多样化;但结节强化后边缘规则,边界清晰CASE 7⼥性,24 岁,甲状腺右叶结节性甲状腺肿囊变出⾎、部分腺瘤样增⽣。
结节性甲状腺肿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陈义伟【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04【总页数】4页(P377-379,封3)【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CT诊断;双期增强;鉴别诊断【作者】陈义伟【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平湖 314200【正文语种】中文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res,NG)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病变,易误诊。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49例NG的CT双期增强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NG患者CT双期增强表现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NG患者49例,男10例,女39例;年龄19~80岁,平均51.4岁;单发20例,多发29例。
25例发现颈部肿块、疼痛而入院,其余均为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而入院。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1.2 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6层或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尽量仰伸,扫描范围从口咽部至锁骨上缘。
扫描螺距1.0,层厚3mm,层距3mm。
对比剂为欧乃派克8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3.0mL/s,于注射后22s及55s分别行双期扫描。
2.1 一般情况本组多为多发性结节,瘤体多者达5枚以上,总瘤体数超过100枚。
本组49例中边界清晰36例,边缘不清13例;单发NG共20例,其中右叶单发11例,左叶单发9例;多发NG共29例,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部分累及峡部及椎体叶。
瘤体大小0.3~6.6cm。
平扫部分瘤体不显示5例。
2.2 CT平扫 41例瘤体CT平扫均呈低密度,根据退变程度不同,大部分实性瘤体CT值为40~86HU,囊变出血区CT值为7~95HU。
瘤体钙化,49例中14例有钙化。
测量瘤体的最大钙化灶长径,其中细颗粒状钙化(长径<0.2cm)6例,粗颗粒状钙化(长径0.2~0.5cm)3例,斑状钙化(长径>0.5cm)5例。
钙化位于瘤体周围12例,表现为沿瘤体边缘分布的短柱状、弧状、颗粒状、斑状钙化灶,钙化灶之间的连线勾勒出瘤体的轮廓;位于瘤体内的钙化2例,表现为细颗粒状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