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记忆
- 格式:pptx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85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知觉、注意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处理和运用信息,以及这些心理过程背后的神经基础。
以下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注意力:注意力是我们选择性地关注一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力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外部注意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关注,如听某个声音或看某个物体;内部注意是指我们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如思考某个问题或回忆某个经历。
注意力的分配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任务的难度、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等。
二、记忆:记忆是指保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暂时保存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长时记忆是相对永久保存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检索是将存储的信息再次提取出来。
记忆的效应有很多种,如串联效应、相似性效应和情境依赖效应等。
三、知觉:知觉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过程。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后,会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知觉过程中存在很多错觉现象,如视觉上的错觉、听觉上的错觉和触觉上的错觉等。
四、概念:概念是指对事物的一般性的思维表达。
它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基础。
概念可以分为原型概念和概括概念。
原型概念是指我们对某一类事物的典型代表的认知,如对鸟的典型代表是鹦鹉;概括概念是指我们对某一类事物的整体认知,如对鸟的整体认知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动物。
五、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它涉及到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
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
语言的习得过程可以通过婴儿的语言发展来研究,而语言的使用过程可以通过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来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刻画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再现。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揭示了记忆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记忆的刻画。
一、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记忆的持续时间,可以将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短暂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信息容易遗忘。
长期记忆则是指信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和存储的能力,容量较大,信息相对稳定。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事实记忆和过程记忆。
事实记忆是指存储有关事实和知识的记忆,如历史事件、数学公式等;过程记忆则是指存储有关技能和经验的记忆,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等。
二、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存储和记忆的形式,它涉及到注意、感知和加工等认知过程。
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存储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筛选、整合和重组等操作。
检索是指从记忆系统中获取和回忆出已存储的信息,检索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记忆衰退和干扰等影响。
三、记忆的特点记忆具有多个特点,其中包括容量、持久性、可塑性和情境依赖性等。
容量是指记忆系统能够存储和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短期记忆的容量较小,长期记忆的容量较大。
持久性是指记忆的保持时间,长期记忆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短期记忆容易遗忘。
可塑性是指记忆系统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记忆可以受到外界刺激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情境依赖性是指记忆的检索和回忆受到当时的情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记忆和回忆的情境一致时,记忆的表现更好。
四、记忆的误差和失忆记忆并非完全可靠,它可能存在误差和失忆现象。
记忆误差包括记忆的遗忘、失真和虚构等。
遗忘是指信息在存储和检索过程中丢失或无法回忆出来,遗忘可能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干扰和记忆衰退等因素造成的。
失真是指记忆内容在存储和回忆过程中发生改变或扭曲,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主观解释和记忆重建等原因导致的。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对记忆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并讨论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
一、记忆的认知过程:记忆是人类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形式,存储是将信息保存在大脑中,而检索则是从存储中提取信息。
这三个阶段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记忆力。
二、注意力对记忆的影响: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记忆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分配和控制能力与记忆力密切相关。
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信息上时,编码过程更为有效,从而提升了记忆力。
另外,注意力对存储和检索过程也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工作记忆的作用: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短期记忆和注意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工作记忆能够帮助人们在处理和操作信息时进行临时存储和操作,从而提高记忆力。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的提升与记忆力的改善密切相关。
通过训练和锻炼工作记忆,人们可以提高记忆力并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记忆策略的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记忆力。
其中,重复学习、分散学习和组块化等策略被广泛应用。
重复学习通过多次学习同一信息来巩固记忆;分散学习则是将学习过程分散在一段时间内,以增加记忆的持久性;组块化则是将信息划分为更小的单元,以便更好地记忆和回忆。
五、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情绪对记忆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激活能够增强记忆编码和存储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影响记忆的检索过程。
积极情绪往往有助于记忆的提高,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对记忆产生干扰。
因此,情绪调节和管理对于提高记忆力至关重要。
六、认知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通过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力。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今天今天带领大家学习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
如果没有记忆,个体将一直处于新生儿状态,难以适应一切活动。
所以说记忆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嗔觉的、味觉的或触觉的形象。
例如,科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这些记忆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这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所独有的。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例如,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就是情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士2个创克。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持时间长,从1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