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编码与贮存
- 格式:ppt
- 大小:821.50 KB
- 文档页数:45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认知心理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概述: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1、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P3: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P15:(1)它们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2)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联结主义研究取向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4)而生态研究取向则从更加整体的观点认识人的认知过程。
3、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必须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2)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二章注意过程: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或注意性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是平行的,可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体,而不是全部。
——注意的选择性。
(对个人很重要的词语会被注意到)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觉察器短时记忆反应反应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认知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概述认知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联系:二者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都是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
区别:认知客观性强,认识主观性强。
“认知”比“认识”更适合用于描述信息加工过程。
认识主要用于哲学领域,认知主要用于心理学领域。
信息加工取向与联结主义取向的要点加工:认知主义/符号加工取向诞生:上个世纪60年代。
假设:以计算机为隐喻。
知识和信息在大脑中以符号语义表征形式存在(如计算机的二进制),认知加工就是符号加工或符号运算。
符号信息按照时间顺序加工——串行加工。
解释水平: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处理的是已经表征的信息。
联接:诞生:上个世纪80年代。
假设:以“神经网络”为隐喻,认为知识和信息在大脑中以神经元联结特性和活动特性来表征(分布式表征),认知加工就是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
很多应用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
解释水平:介于神经与表征水平之间,处理的是尚未表征的“亚概念”,能解释心理的初始表征。
口语报告法的特点:首先,它采用了现代化的录音技术,对被试的口语报告进行完整的实时记录。
在把录音记录转换成文字以后,研究者就可能根据课题需要,分析心理过程的任何一个部分,同时也可能系统地考察口语报告数据的可靠性程度;其次,认知信息加工模型理论的,,为口语报告数据的采集、加工、编码和分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三,根据口语报告的分析数据,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看其能否再现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
大脑认知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有何相似之处:具有输入符号、输出符号、储存符号、复制符号、建立符号结构和依靠已掌握的符号操作系统完成行为的6个功能。
第二章注意过程注意概念中的集中和指向的理解:集中是指内部心理资源的聚集和紧张性,而指向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选择性定向。
集中往往是内部的,基于任务的;指向往往是基于外部对象的。
注意的四个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同时注意)注意的转移(指向转移)证明衰减器模型的实验设计注意的选择反应模型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经典的知觉理论如何解释知觉过程?人类具有不需学习的整体知觉组织机制,使我们可以将外部刺激以整体而非部分的方式知觉为“完形”。
经典实验一、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康纳德针对听觉代码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探讨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实验程序: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
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
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
如B与P,M与N。
就很难区分是因为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
与此相应的信息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
(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
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
Ebbinghaus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
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
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
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2课时)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一)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
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
初级记忆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Waugh 和Norman借用了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
二、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了解)1、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脑损伤者常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亦称“数据驱动加工”。
与“自上而下加工”相对。
信息加工的方式之一。
指个体在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进行知觉时,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方式。
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亦是第一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的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主张人脑是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作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信息加工理论在阐明人类的认知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实验研究,成为当代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假定人的认知活动(即信息加工)是一个由若干连续阶段构成的过程。
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即发生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整个事件的一个子过程。
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性操作的产物。
用语言、流程图或数学术语来表述信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加工,借助计算机即构成人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
如,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就会停车,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表示就是:(1)灯光记录在司机的视觉系统中;(2)司机提取和利用存储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识别出这是红色信号灯;(3)提取存储在记忆中的一条规则,即遇红灯就停车;(4)执行这条规则。
信息加工模型能直观地描述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部心理过程。
并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processing model):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中利用联结主义思想解释信息加工和知识表征方式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