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认知心理学-记忆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623.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
Ebbinghaus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
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
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
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2课时)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一)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
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
初级记忆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Waugh和Norman借用了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
二、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了解)1、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脑损伤者常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刻画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再现。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揭示了记忆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记忆的刻画。
一、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记忆的持续时间,可以将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短暂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信息容易遗忘。
长期记忆则是指信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和存储的能力,容量较大,信息相对稳定。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事实记忆和过程记忆。
事实记忆是指存储有关事实和知识的记忆,如历史事件、数学公式等;过程记忆则是指存储有关技能和经验的记忆,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等。
二、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存储和记忆的形式,它涉及到注意、感知和加工等认知过程。
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存储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筛选、整合和重组等操作。
检索是指从记忆系统中获取和回忆出已存储的信息,检索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记忆衰退和干扰等影响。
三、记忆的特点记忆具有多个特点,其中包括容量、持久性、可塑性和情境依赖性等。
容量是指记忆系统能够存储和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短期记忆的容量较小,长期记忆的容量较大。
持久性是指记忆的保持时间,长期记忆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短期记忆容易遗忘。
可塑性是指记忆系统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记忆可以受到外界刺激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情境依赖性是指记忆的检索和回忆受到当时的情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记忆和回忆的情境一致时,记忆的表现更好。
四、记忆的误差和失忆记忆并非完全可靠,它可能存在误差和失忆现象。
记忆误差包括记忆的遗忘、失真和虚构等。
遗忘是指信息在存储和检索过程中丢失或无法回忆出来,遗忘可能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干扰和记忆衰退等因素造成的。
失真是指记忆内容在存储和回忆过程中发生改变或扭曲,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主观解释和记忆重建等原因导致的。
认知心理学中的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是短期记忆的一个延伸,是临时存储和处理有关信息的重要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在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记忆知识等方面使用工作记忆。
认知心理学家们对工作记忆模型的研究和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机制等等。
工作记忆模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中央执行系统、视听工作记忆和语言工作记忆。
下面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三部分。
一、中央执行系统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部分,它是负责控制和协调其他两个部分的活动。
中央执行系统包括前侧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体等多个脑区。
在认知任务中,中央执行系统主要负责注意控制、制定计划、灵活决策、认知切换等高级认知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解决外界环境变化和任务要求之间的冲突矛盾,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方案能够在新的情境下得到运用。
例如,在记忆任务中,中央执行系统通过选择、排除、分配、维持、更新等多种策略,调节外界刺激和记忆信息之间的交互,从而对长期记忆加以筛选、修改和巩固。
二、视听工作记忆视听工作记忆是另外一个给工作记忆模型的组成部分。
视听工作记忆系统主要负责临时储存有关视听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操作。
这里所说的视听信息,涉及到语音、图像、物体等多种信息类型。
在视听任务中,我们需要对视觉和听觉信息进行编码、分类、排序、保持和转换等操作,以完成相关的认知任务。
视听工作记忆和中央执行系统之间通过电路直接衔接,实现与信息同步的处理过程。
三、语言工作记忆语言工作记忆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负责存储和处理有关语言信息,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多个层次的信息。
语言工作记忆扮演重要的角色,支持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学习等多种认知任务。
在语言理解任务中,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储存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度的解析和处理,对每个词汇、语句进行分类、关联、转换等处理,最终完成对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整合。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今天今天带领大家学习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
如果没有记忆,个体将一直处于新生儿状态,难以适应一切活动。
所以说记忆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嗔觉的、味觉的或触觉的形象。
例如,科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这些记忆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这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所独有的。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例如,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就是情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士2个创克。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持时间长,从1
分钟。
认知心理学角度下的记忆与遗忘研究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存储和回忆过去的经历、知识和技能。
然而,遗忘也是我们记忆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认知心理学通过对记忆和遗忘的研究,揭示了记忆的工作原理、遗忘的机制以及如何提高记忆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记忆与遗忘的研究。
记忆的类型:记忆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其中最基本的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对外界刺激的瞬间印象,持续时间很短。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的短暂存储,持续时间一般为几秒钟到一分钟。
而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的永久存储,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年。
记忆的编码与存储:记忆的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存储和回忆的内部表示。
研究表明,记忆的编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注意力、情感和意义等。
当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组织时,记忆效果更好。
记忆的存储则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大脑中的海马体和额叶皮层被认为在长时记忆的存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忘的机制:遗忘是记忆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可以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有意识地抑制和删除一些信息,以便更好地处理新的信息。
被动遗忘则是指信息在记忆系统中逐渐消失或变得不可访问。
研究发现,遗忘的机制与记忆的编码和存储密切相关。
当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加工和组织时,遗忘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时间的推移和干扰也会导致信息的遗忘。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首先,注意力的集中和深层次的加工可以增强记忆的编码过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其次,使用记忆策略,如分块、串联和联想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存储信息。
此外,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记忆能力有积极影响。
通过结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结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记忆与遗忘的机制,为我们理解和提高记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尽管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注意力的集中、深层次的加工、记忆策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
Ebbinghaus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
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
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
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2课时)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一)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
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
初级记忆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Waugh 和Norman借用了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
二、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了解)1、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脑损伤者常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