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物9.1 生物圈的稳态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二生物9.1 生物圈的稳态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9.1 生物圈的稳态教案人教版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依次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

在“生物圈的概念”这一部分,不仅讲述了生物圈的定义,而且还以较大篇幅讲述了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讲述了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的原因是由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这部分,是以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为基础进行讲述的。主要从“能量基础、物质基础和自我调节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圈能够维持稳态的原因,并说明了生物圈维持稳态能力的限度。

“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明确了人类和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并从能源和物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讲述了人类保护生物圈进行的探索和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物圈的概念(C:理解);

(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C:理解);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C:理解);

(4)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C:理解)。

2.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圈及其稳态的自我维持的知识,设计本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

2.落实方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例子,明确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

2.突破策略:通过对光合作用、食物链、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知识点的回忆,破解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

六、学法指导

在更宽的知识背景下,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和达到本节对能力的要求,将是十分愉快惬意的。故而引入关于地理学的有关内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引入自然选择的内容、引入生物进化的内容、引入代谢类型更替的内容等。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及有关能力和情感的形成。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

[引课]

1.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喷洒高效农药,以便在短期内迅速消灭棉铃虫;一种方案是放养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这样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棉铃虫,但是能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你认为哪种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分析要点:第二种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由于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分析要点:“生物圈Ⅱ号”实验说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要想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是很困难的,原因就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荒芜不毛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使这个星球上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与地球家园,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

4.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至少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于生物圈。那么,生物圈是如何形成的?其运转有哪些内在规律?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共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展示主题]

[一] 教学目标达成

一、生物圈的概念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太空在遨游的美丽星球——地球——我的家园。并特写展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其中生活着的生命体。

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圈?请学生结合多媒体讨论总结。

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或者说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师生共同讨论地球历史的气候变化情况及地壳变迁情况。

回顾自然选择的历程。

简述生物系统发育的历程。

简述地球大气的演变,并明确臭氧层是地球上除海洋外,生物的又一个保护层。

回顾有关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对地球理化环境的改变。

结论: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教师提出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是怎样供应的?生态系统相同营养级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请学生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回答或通过交流、讨论回答以上问题。

3.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系统所需能量和有机物;而形成有机物的无机物则是通过生物体的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等方式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获得;相同营养级、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分别是:相同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间,一方面,无机环境提供生物所需的物质能量,另一方面,生物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无机环境。

4.总之,生物圈稳态的维持,依靠太阳最终提供能量支持,依靠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提供最终的物质支持,依靠自身的各种成分提供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5.生物圈稳态: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讨论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限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了哪些影响?(生物圈稳定的自我维持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向环境中排放废物的数量和速度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生物圈稳态受到破坏,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2.请学生阅读P101关于酸雨的教材内容。

3.播放“硫循环”的多媒体动画课件。

4.请学生回答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及S02的三个来源。

5.请学生依据多媒体动画课件及教材内容、教材插图创造性绘画“硫循环”示意图。

6.讨论并总结酸雨对生物圈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举例说明从哪些方面对生物圈进行保护。

能源方面:节约能源、实现能源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

物质生产方面:变“原料-产品-废料”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2.生物圈保护的目的: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 教学目标巩固

1.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和它们的的总和。它的形成是地球的与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全部生物/无机环境/理化环境/生物)

2.由于大气圈中增多,在层形成能够吸收大部分的臭气层。(答案:氧气/平流/紫外线)

3.生物圈的稳态是指生物圈的和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结构/功能)

4.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场所是(答案:C)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上部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D.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全部

5.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其代谢类型都是(答案:D)

A.自养需氧型B.自养厌氧型C异养需氧型D.异养厌氧型

[三]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复习题一至三题。

[四] 总结

通过对“生物圈概念”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各种生物的生存场所,这个场所及其生存的全部生物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对“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其稳态的自我维持的能量基础,物质基础和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要素。

通过对“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 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 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 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填图]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图]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据图分析: (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 (2)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3)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4)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5)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 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 解析:选A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组织液 C.淋巴D.血液 解析:选B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从组织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A.Fe2+、Cl-B.K+、Cl- C.Na+、Cl-D.Ca2+、Cl- 解析:选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即“内钾外钠”。 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C.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D.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C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植物细胞》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植物细胞》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一.玻片标本的组成和种类 1.种类:按制作方法分:切片、涂片和装片;按保存时间分: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2.组成:盖玻片和载玻片 二.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缓缓流动,可以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板书设计: 种子植物 二、产生种子的意义:有利于繁殖 三、认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本节课重在通过学生的观察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为这节课包含的生物学科学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用心去观察、研究、推理,那么,课后学生一定会觉得意犹未尽,会把这节课拓宽到自主去探究,这是我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属于了解的范畴,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实物和有关的幻灯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比较、分析、区别、归纳和总结,掌握知识。通过了解这类植物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种子植物,使学生认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环境的适应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不但培养学生观察标本、分析资料的能力,还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名师教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了解生命是构造和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形成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点。 2、学习目标 1.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通过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学会识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3. 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3、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细菌和真菌菌落特征,知道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 2.怎么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预习任务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单元课题 当我们在大自然中畅游时,映入我们眼帘的生物大都是植物和动物,但偶尔我们也会看见木耳、蘑菇,它们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们是真菌,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细菌和真菌。

【导入】导入本节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变质发霉的馒头、长“毛〞的橘子,它们都是真菌,至于细菌,肉眼看不见。其实在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它们无处不在,本节我们主要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展示想一想,议一议 这是一幅现代化养鸡场的照片,养鸡场又不是医院,饲养员为什么要像医生一样穿着白大褂呢? 现代化养鸡场中鸡群密度大,如果饲养员穿着随意,你可能会把病菌带入,使鸡患病,而且鸡场中鸡的抵抗力较差,疾病容易在鸡群中传播,导致鸡大量死亡。(学生答复后,教师补充)。 过渡: 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细菌,而真菌大多也较小,为了便于观察、认识和检测,我们要将细菌和真菌培养成菌落?什么是菌落呢? 【活动】一、菌落定义及特征 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细菌,而真菌大多也较小,为了便于观察、认识和检测,我们要将细菌和真菌培养成菌落?什么是菌落呢? 板书: 菌落的概念 菌落: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强调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 问: 图5-40只有两个菌落吗?每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还是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呢? 互动1: 认真看图5-40,观察图中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并阅读图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表格 板书: 细菌和真菌群落特点 学以至用请同学们根据细菌和真菌菌落特点,识别下面的菌落(出示菌落图片) 过渡: 后两个培养基中的菌落是教师亲自培养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如何培养细菌和真菌?

辽宁省丹东七中初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系统》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说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有它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所以生物和环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导入:同学们有谁去过原始森林,如西双版纳或是四川的九寨沟,请他为大家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答:…… 师总结:在那样美丽的一个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生物,它们之间既和谐又统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学上,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叫做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北大附中的校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的中国、亚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那么请问:你们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总结:请同学们注意,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的整体,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 我们在第一章时学过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围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两幅图片,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讨论、总结: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昆虫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植物,有动物,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还要依赖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机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其它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们给植物一个新的称谓——生产者。 1、生产者——植物 动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是植食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动物,所以是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总之,这些离不开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我们把这些动物叫做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 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我们把这些真菌和细菌叫做分解者。

高二生物实验四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教案人教版Ⅰ实验程序

(1)合理设计对照实验。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和量不发生变化,而反应速度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物的消耗速度或者生成物的产生速度来测定。 要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效率,选择的反应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反应可由两种催化剂(一种是酶,一种是无机催化剂)催化; ②生成物易于鉴别; ③反应物廉价,反应过程简单、安全等。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可由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生成物为水和氧气,氧气比较容易测定。具备以上特点,所以选择该反应进行实验。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 ①因为本实验是酶和无机催化剂的比较实验,所以等量、同时等对照原则一定要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使控制变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②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无误,酶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平衡或消除额外变量的影响;所以:肝脏必须新鲜(保持酶的活性);要迅速研碎肝脏。 Ⅲ随堂演练 1.使用酶作为催化剂,与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相比,反应速度提高107~13倍。这说明了酶具有( ) A.专一性 B.多样性 C.高效性 D.多变性 2.为了认识酶作用特性,以20%过氧化氧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 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 3. A.冰冻猪肝 B.煮沸猪肝 C.新鲜猪肝 D.醋渍猪肝 4.在编号为1-4的4支试管内备注入10mL3%过氧化氢溶液,1号试管作为对照,在2号试管 内迅速般入新鲜猪肝1~2小块,3号试管内放入一枚锈铁针,4号试管内放人煮熟猪肝1~2小块。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为号,这种气泡是什么气体。产生大量气 泡的原因是。 (2)4号试管内有什么变化? 。理由是。 (3)2号和3号试管内都能产生气体,就产生气体的速度和数量不同说明原因 。 5.当皮肤上出现小伤口,用双氧水消毒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 因是。 6.将萝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到几支盛有pH为3~9的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保持30℃温度,

高二生物9.1 生物圈的稳态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9.1 生物圈的稳态教案人教版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依次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 在“生物圈的概念”这一部分,不仅讲述了生物圈的定义,而且还以较大篇幅讲述了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讲述了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的原因是由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这部分,是以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为基础进行讲述的。主要从“能量基础、物质基础和自我调节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圈能够维持稳态的原因,并说明了生物圈维持稳态能力的限度。 “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明确了人类和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并从能源和物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讲述了人类保护生物圈进行的探索和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物圈的概念(C:理解); (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C:理解);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C:理解); (4)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C:理解)。 2.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圈及其稳态的自我维持的知识,设计本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 2.落实方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例子,明确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 2.突破策略:通过对光合作用、食物链、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知识点的回忆,破解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

2021年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 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 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 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 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我国人口情况和发展现状 (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现状 ①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 提示:①—c ②—b ③—a ④—f ⑤—d ⑥—e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 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5.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 ) 提示:1.√ 2.√ 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4.√ 5.√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如图)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章第1节《种子的萌发》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知识与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种子、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视频动画演示緑色开花植物生活过程:种子--种子的萌发--幼苗--成熟的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一生要经过一个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其中奥妙在哪里?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 预学 1、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种子萌发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肥沃的土壤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2、实验过程分析: (1)本实验中,共有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实验组 是,变量是。

(2)如果进一步探究光照、水溶液酸碱度等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怎样设计? 探究及精导:

提升: 1、在上海世博园内,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涵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日光透过亚克力杆照亮“种子殿堂”的内部,并将数万颗种子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些有生命力的种子保存在亚克力杆中不萌发,被控制的种子萌发条件是( ) A.空气、水 B.温度、光 C.空气、光 2、将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30 ℃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发芽B.乙先发芽 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 3、步骤1:取A、B两种植物的种子各150粒,同种植物的种子取自同一批,且饱满、大小基本相同。步骤2:将A种植物种子平均分成A1、A2、A3三组,B种植物种子平均分成B1、B2、B3三组。六组种子分别同时进行如下处理: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 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 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 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X围 1.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X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X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连线]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实例: (2)食物网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

高一生物必修1_分子与细胞_《从生物圈到细胞》名师教案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能够概括出细胞的特征等信息。并能更够举例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视频,能够话概括出生命系统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讲解,能够概述本节知识与自然生命世界的联系,并解释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原因。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生命系统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基本思想(通过学习细胞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能够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联系自然生命世界,培养其生命观念及生态意识)。 【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比较紧密,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由于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与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时间相隔较长,大多数内容已经遗忘,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都给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增加了难度。本节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但又在初中相关内容基础上有所扩展。如,人的生殖过程,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学生在初中学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本节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入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既起到了连贯作用,又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构成生命系统结构的层次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高中生物就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都离不开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材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资料分析的方式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让学生初步建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四章《人与环境》中第一节内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和组成成分,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变化等内容,在本章内容中主要为学生介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等。本节内容聚焦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生态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有了深入了解,但对这些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还未建立,本节内容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态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到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生态相关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工程相关内容打下基础。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分析生态足迹,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生命观念)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思维) 3.分析常见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保护失调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脑的高级功能》名师教案1

《人脑的高级功能》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教师讲解,能够识记人脑的结构; 2.通过师生互动、阅读教材,能够辨析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3.认同大脑皮层功能上的协调统一性,养成合理用脑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生学习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兴奋的传导及传递。初中学习了神经系统,知道脑和脊髓属于神经中枢,脊髓属于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它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它和脊髓低级中枢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学生不太清楚。本节课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结合本节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人脑的结构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请两位到前面来,一位同学坐在凳子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叩击这位同学上面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注意,腿部一定要放松,不能用力、绷紧。大家注意观察,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小腿突然跳起。 师:下面让我们腿部用力、绷紧,重做这个实验,观察会发生上述现象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发生上述现象?是由于受到大脑的影响,大脑是如何影响的呢?(二)【新课研学】 引出课题:人脑的高级功能。 师:让我们阅读课本p-30内容,结合图2-24脑的结构示意图,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脑的组成包括那几部分? (2)概述小脑、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的作用? 板书:1、脑的组成

2、概述小脑、脑干、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的作用 师:下面可以回答刚提出的问题。 生:(第一个问题)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第二个问题)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的中枢。下丘脑有调节体温、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作用。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师:我们了解了脑的功能以后,下面让我们解释腿部用力绷紧,踢跳反射不会发生的原因。踢跳反射反射弧:肌腱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效果。脊髓的灰质是神经中枢,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白质中有上行与下行传导束。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中枢,一方面通过上行与下行传导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和脑的活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的反射活动,如屈肌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调节下完成。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踢跳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由于受到大脑神经中枢抑制,因此腿部绷紧情况下,不会发生踢跳反射。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这个现象。 喝醉酒的人为什么走路东倒西歪的? 师:喝醉酒的人走路东倒西歪的,说明身体平衡性差,维持身体平衡是那部分的功能? 生: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喝醉酒的人走路东倒西歪是因为小脑被麻醉了。 师:我们知道,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之一,请我们阅读p.31的内容,结合图2—25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定位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语言中枢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它们的位置以及受损后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板书:3、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 生:(第一个问题)四个语言中枢分别是书写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第二个问题)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可以讲话、看书、听懂别人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物的生殖名师精选教案

生物的生殖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无性生殖及其意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2.有性生殖及其意义(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双受精) 3.减数分裂的概念 4.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受精作用 二、命题落点 1.无性生殖的四种类型、特点及应用(包括组培)。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特点及应用。 3.子房的结构(分层次掌握子房、胚株、胚囊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 4.减数分裂的概念(包括与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 5.精子形成过程及特点、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别。 6.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7.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受精作用。 【典例精析】 例1:家兔等高等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是() A.营养生殖 B.出芽生殖 C.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 解析:生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无性生殖的特点是“新个体与母体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而基本上能够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有性生殖的特点是“子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物质,因而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家兔等高等动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因而具有种类多,繁殖力强,生活力强的特点。答案:C。 例2:甘薯品种是杂合体。块根、种子、叶片和茎均可用于繁殖,但为保持某甘薯品种的特性,下列不能用于繁殖的器官是() A.种子B.块根C.叶片D.茎 解析:本题考查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特点。“为保持某甘薯品种的特性”,应用无性繁殖,可保持其性状不变。不能用种子繁殖,因为种子是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幼体,繁殖出来的个体会因基因重组,导致性状发生分离。答案:A。 例3:给已去掉雄蕊尚未受粉的甲梨树授以另一品种乙梨树的花粉,下列对甲梨树当年结的果实及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实的口味与乙相同B.果实的口味与甲相同 C.种子的基因型与乙相同D.种子的基因型与甲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个体发育的有关知识。首先,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当年所结的果实及种子”,这是条件限制。其次,要明确果实及种子的发育过程:果实由果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名师精选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3

1、3基因工程的应用(2课时) [教学目标]: 1.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的“四步曲”是什么?PCR扩增过程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及各自作用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的常用方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的“四步曲”。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的常用方法 3.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体系 抗虫转基因植物 抗病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物其他抗逆转基因植物 改良植物品质 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转基因动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 二、新课教学 导入:根据所学内容,试概括写出基因工程解决哪些生活、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提示:基因工程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如番茄、大豆等也可以是基因工程产品。农业生产中抗虫棉、抗病毒烟草、抗除草剂大豆等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上述产品有些是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或者生产成本过高。 知识拓展 1.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的优越性何在? 所谓利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是指将人们需要的某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构建成表达载体后导入微生物,然后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蛋白质类药物。与传统的制药相比有以下优越性: (1)利用活细胞作为表达系统,表达效率高,无需大型装置和大面积厂房就可以生产出大量药品。 (2)可以解决传统制药中原料来源的不足。例如,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一名糖尿病患者每年需用的胰岛素需要从40头牛或50头猪的胰脏中才能提取到。1978年科学家用2 000 L大肠杆菌发酵液得到100 g胰岛素,相当于从1 000 kg猪胰脏中

高中生物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名师精选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学习导航】 本章内容包括“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二个课题,每个课题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本专题围绕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展开,主要是通过学习果酒、果醋、腐乳及泡菜的制作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重点是三项技术的制作原理和设计装置,难点是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本专题与微生物联系密切,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微生物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会摸索发酵的最佳条件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实验的严密性。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目标】 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重点与难点】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知识要点:1. 酵母菌的兼性厌氧生活方式;2.发酵需要的适宜条件;3.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 教学建议:教师在介绍传统发酵酿酒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酵母菌的兼性厌氧生活方式,理解发酵需要一定的条件,然后再介绍传统发酵方法,分析传统发酵技术中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发酵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发酵液不受污染、如何控制好温度。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知识要点:1.酒变醋的原理;2.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3.制醋所利用的醋酸菌的来源。 教学建议: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由酒变醋的原理以及在制醋过程中醋酸菌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制醋的流程、醋酸菌的生活特点、醋酸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使果酒变为果醋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三)、实验案例 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 建议将实验安排在秋季的9月或10月进行。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实验,有如下优点:(1)正值收获季节,葡萄的价格便宜,品种多样;(2)此时葡萄上的酵母菌数量多且生活力强,发酵酿酒的效果好;(3)温度适宜,发酵现象非常明显。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 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 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 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装置参见教材图1-4b),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 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 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 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 教学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使用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

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有关高一地理教学计划推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

2023年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2023年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2023年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精选篇1)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2023年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精选篇2) 一、指导思想

最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册导学案全册表格式(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册导学案全册表格式(可编辑)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册导学案全册表格式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有性生殖精卵结合 植物的生殖种子植物 无性生殖母体直接产生 扦插压条嫁接 第二节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第三节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2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发育过程卵?幼体 ?成体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一卵的结构卵壳壳膜卵白卵黄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求偶交配筑巢产卵 孵卵育雏

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课型授新课班级姓名流程导学内容助教策略学习随笔目标导学学习目标 1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并举例说明 2说明嫁接成活的关键描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3尝试完成一种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学习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学习难点组织培养的操作原理自主学习情景导入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在自然界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就是《植物的生殖》请欣赏一段视频材料思考材料中的三种植物分别以什么方式繁殖后代两种生殖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殖细胞有_____ ___________两性生殖细胞指的是_______和_______ 根据两性生殖细胞是否结合把生殖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1 有性生殖是经过________结合的生殖方式 如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x kB 1c Om 2 无性生殖不需要___________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_________的生殖方式 ??? 独立自学课本知识认真完成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合作探究 有性生殖 1什么是有性生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