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标)】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标)】

第六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形成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

2.根据小组或本人设计的生态瓶,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生态瓶,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

4.从生态瓶的功能、观赏等角度考虑改进方案,从成本、材料等角度考虑制约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形成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

2.设计生态瓶,并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

2.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预期影响生态瓶正常运转的制约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问题探讨:如何入驻月球基地

教师以探月计划为引,说明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通过问题探讨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问题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月球建立长期的基地提供了可能,请讨论分析要建立稳定的月球基地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稳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思考与讨论】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其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稳定性,当其遭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但当干扰超过自我调节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可能被破坏而难以恢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维提升】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不同?

提示: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反馈调节

教师讲解反馈调节的定义,学生尝试进行举例说明。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3.反馈调节的分类

教师讲解反馈调节的分类,学生根据思考与讨论问题探讨分析,掌握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

【思考与讨论】

下图分别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图A)和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图B)的反馈调节示意图,

试分析它们分别体现哪一种反馈调节形式?

提示:图A体现负反馈调节,图B体现正反馈调节。

二、生态系统具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根据预习内容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概念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途径进行填空和说明,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补充。师生共同探讨思维提升问题。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含义: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的基础。

(2)规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途径

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强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思维提升】

能否通过提高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高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获得更多产品?为什么?

提示:可以。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病虫害影响。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三、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

教师举例讲解说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说明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和外来干扰因素的种类,分析生态危机的成因和恢复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1.生态系统的破坏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稳态的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2.外来干扰因素

师生共同探讨,分类举例:

(1)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

(2)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

3.生态危机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态危机的种类和带来的危害。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4.恢复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或干预需要严格加以控制,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利用和干预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物质和能量的补充输入,以保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稳定。

5.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稳态和平衡观念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人类的活动除了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能基本保持整个生物圈的稳定性。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并观察其稳定性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探讨如何制作生态瓶,鼓励学生课下完成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并在课堂上交流制作经验,展示作品,课后坚持完成对生态瓶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分组完成讨论问题。

1.目的要求

(1)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2)观察生态瓶中动、植物数量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概述影响生态瓶稳定性的因素。

2.方法步骤

(1)设计生态瓶中各种成分及其比例的方案。

(2)制作生态瓶,并将生态瓶放置在温度适宜和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定期观察、记录生态瓶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3.思考讨论

(1)生态瓶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2)观摩和借鉴其他组制作的生态瓶,提出改进自己组制作的生态瓶的方案。

(3)尝试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动画,模拟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反馈调节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C)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水体污染后,鱼类死亡,微生物分解产生更多的污染物,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人体内分泌的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

2.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稳态的能力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C.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D.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初生演替过程

【课外拓展】课外读:“月宫一号”

学生阅读微型生物圈“月宫一号”的相关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讨如何构建封闭的生态系统,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微型生物圈“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植物舱中,栽培了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和1种水果,同时提供氧气。动物养殖间养殖黄粉虫提供动物蛋白,植物不可食部分以及人的排泄废物、生活垃圾等由微生物进行降解。二氧化碳等降解产物被植物利用。三位志愿者105天的生存体验标志着我国首次完成长期多人密闭实验。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考试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稳态 (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 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 (1)负反馈 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 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 (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 答案 A 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例2 (2018·浙江模拟)某湖泊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如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 C.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旧可能修复 D.如图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 答案 B 解析据图分析,湖泊污染后导致鱼死亡,鱼腐烂后使得污染加重,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A 正确;图示为正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B错误;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并没有造成生态系统的瘫痪,所以仍旧可能修复,C正确;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如图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D正确。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标)】

第六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形成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 2.根据小组或本人设计的生态瓶,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生态瓶,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 4.从生态瓶的功能、观赏等角度考虑改进方案,从成本、材料等角度考虑制约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形成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 2.设计生态瓶,并尝试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预期生态瓶可以正常运转的时间及可能的制约因素。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理。 2.分析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预期影响生态瓶正常运转的制约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问题探讨:如何入驻月球基地 教师以探月计划为引,说明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基本条件,通过问题探讨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问题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在月球建立长期的基地提供了可能,请讨论分析要建立稳定的月球基地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稳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思考与讨论】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其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稳定性,当其遭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但当干扰超过自我调节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可能被破坏而难以恢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维提升】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不同? 提示: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反馈调节 教师讲解反馈调节的定义,学生尝试进行举例说明。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3.反馈调节的分类 教师讲解反馈调节的分类,学生根据思考与讨论问题探讨分析,掌握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 【思考与讨论】 下图分别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图A)和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图B)的反馈调节示意图,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六章_第三、四节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_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三、四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__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的。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的传递 效率一般只有约10%,所以越是处在食物链高位的动物,其数量就越少、生 物量就越小、能量也越少。 4.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中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参与循 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物质循环中碳循环协调被打破 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趋于稳态,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实现的,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则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 负反馈和正反馈。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 大的破坏作用,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 6.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直到生态系统稳定为止。当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 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对应学生用书 P6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此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生产者;乙、丙:消费者;丁:呼吸作用; 戊:分解者。 (2)流入甲的总能量是被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据图分析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 ①通过自身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学反思 浙科版必修3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学 反思浙科版必修3 《生态系统稳态及其调节》教学反思 生物组潘丽娟《生态系统稳态及其调节》这部分内容是全章内容的总结与统领,因此与前面的内容关系密切。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与第七章人类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本节课利用教师课前制作的生态瓶来引入新课,分析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学生十分感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很好。但在学生表述过程时,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花费时间多,较难控制节奏。 教学过程中,引用家乡瞿溪河“污染自净——污染破坏——逐渐恢复原貌”的例子,来分析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因——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效果也很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利用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的资料分析,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较好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建构概念、理解原理的知识性目标,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并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美好情感。同时,学生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真谛,从而从生活走进生物学。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这一部分在《教学指导意见》中是不做分组实验要求的,可以让学生回家完成。但单纯从理论上分析“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学生往往泛泛而谈,无法联系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相关知识,增加了制作生态瓶的难度。再次利用教师制作的生态瓶,让学生分析保持稳态的条件相对容易了。这样既完成了实验设计要求,又很好地起到对“生态系统的稳态和调节”这部分知识的巩固,也是对一节课的首尾相呼应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生表述分析生态瓶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过程时,有些偏离教学目标,花费时间多。同时,教室外面比较吵杂,学生的回答都要教师加大声音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节奏。 1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的第3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的主题是“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群落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各个物种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并形成稳定的天然群聚。群落在自然界并非是孤立的,群落中的物种与所处环境也存在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认识如何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理解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生态观、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并为学习第4章“人与环境”打好基础。本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承担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3.1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2.3.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等。2.3.3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题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材先介绍生态平衡,说明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解释了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并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最后介绍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总体而言,本节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讲解、结论。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六、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自制的生态瓶,发现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长一些,有的生态筐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短一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很好,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这种稳定性又是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影响生物的生活。那什么是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怎样维持其稳定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P82——83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答: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答: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答: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被破坏。原因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 讲述:通过大家的共同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这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在数量上会有轻微的上下波动,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三、教学过程 【本节聚焦】 1.什么是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如何自我调节? 3.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入】问题探讨:紫茎泽兰原分布于中美洲,传入我国后,先是在云南疯长蔓延,现已扩散至广西、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榜首。 讨论:1.紫茎泽兰在原产地没有大肆繁殖,为什么在入侵地可以疯长蔓延? 提示:繁殖、适应能力很强,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 2.我国曾引入紫茎泽兰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来防治紫茎泽兰。泽兰实蝇也是一种外来生物,对这种方法,你怎么看? 提示:泽兰实蝇可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但是泽兰实蝇是一种外来物种,也有可能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因此在释放泽兰实蝇之前,应做好相关研究,如泽兰实蝇的生物安全性研究,野外如何布点释放泽兰实蝇,定点释放的虫量应当为多少等等,即在确保利用泽兰实蝇的安全性后,再利用它进行防治。 【过渡】像紫茎泽兰这样的入侵种,由于它的繁殖、适应的能力很强,而且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因此一旦蔓延,就会严重干扰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思考: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如果气候条件没有剧烈变化,也并没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下图所示生态系统未来还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两个生态系统都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2.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过渡】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调节机制实现的呢?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篇《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要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向瞭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与应用。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是一种自我调节,其调节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三)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四)特点 1、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差异: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和调节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

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可表示如右: 4、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 (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来源:学_科_网Z_____K] (2)实例:草原上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3)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变化,从而达到和保持稳态平衡。 生态系统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越复杂大 越少越简单小 2、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思考感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定呈负相关吗?[ 不一定。如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差。【基础训练】 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生态 瓶 编号[ 甲+[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浙科版

第六章生态系统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3.解决方法: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制作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t,河流生态系统污染及治理的录像。 2.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5课时

第2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目标导航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关注人类活动对其稳态的影响。4.概述设计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2.调节方式:________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____________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 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________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________多样化、________复杂化和________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三、设计制作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知识点一对生态系统稳态的理解 1.下列措施能够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2.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稳定。下列各项中与之不相符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年龄结构保持增长型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3.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该鱼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②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__型。 ③这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在这种条件下,异化作用类型为

高中生物浙科版稳态与环境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六章第23课时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23课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目标导航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物所处营养级。3.评述生物放大。4.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__________及__________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地球上有许多生态系统,大至________,小至池塘。 2.生态系统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成分:由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能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七大成分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和生物放大 (1)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____关系,不断传递着________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________。捕食食物链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起点的。 (2)食物链不仅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______________的通道。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____________,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2.食物网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________,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2)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________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 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______________的总和。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________。 2.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________关系,可以用________单位、________单位和________单位表示,构成相应的金字塔。 3.________金字塔和________金字塔有倒置的,____________绝对不会是倒置的,因为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________的。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在一个朽木的空洞中,底部有积水长存,生物有细菌、原生动物、苔藓、蚊子和蜘蛛。这一朽木洞中可构成一个() A.种群B.群落 C.食物网D.生态系统 2.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知识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 A.④→①→②→③→⑤ B.②→⑤→③→①→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 知识点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三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 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8)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17)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 (37) 第五节生态系统中存在信息传递 (45) 第六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56) 第一节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 成分实例特点 生产者主要指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 藻类和自养细菌 利用太阳能等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 机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 源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不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合成的有机物,借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 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也包括 腐食动物和某些原生动物 将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 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所能重新利用 的无机物 2.(判一判)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 (2)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分析: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3)分解者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为什么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提示: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和粪便等快速堆积,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很快就会发生短缺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瓦解和崩溃。 二、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1.阳光: (1)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 (2)阳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 (3)太阳的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2.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氧气是所有生物需氧呼吸的必需原料。 3.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吗?原因是什么? 提示:是。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数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判断) 1.生物圈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一个不连续的薄层。(√) 2.生物圈的分布高度最高点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 km处或更高。(√)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形成: 2.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浙科版高二生物必修3_《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名师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感受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之美;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特点; 2.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正反馈和负反馈,其中负反馈调节更为重要;3.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其稳定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能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以并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在对各组生态瓶提出建议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为载体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能力。 以当前我国的环境破坏为背景,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环保行动中,承担一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 最后希望通过开放性的课后活动为学生留下继续深入探究的空间。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生态系统的稳态主题。本节安排了生态瓶制作活动,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且它的设计,涉及生态系统的的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等,是全章知识的应用活动。使学生本章内容又更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板书】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 调节 【播放照片】月球表面照片 【讲解】月球表面相当荒凉,寸草不 生。不过最近有这样一则相关报道。 【播放视频】“重返月球欧航局启动 月球村计划”。 【观察】 【观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 的求知兴 趣,自然地 引入生态 瓶的制作。 一、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讲解】在上述报道中提及的“月球 村”,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就是一个 人工的生态系统。如何去设计、制作 一个生态系统呢。我们上节课已经布 置各组在课余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活动】下面就友请各组的项目负责 人展示你们组的作品和实验报告。请 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观察,并给出 你宝贵的建议。 首先请第一组展示他们的作品。 【投影实验报告】 【提问】其他组同学对第一组的作品 【聆听】 【汇报】项目负 利用生态 瓶的制作, 对生态系 统的成分、 结构和功 能有更深 入的认识 培养学生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第6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课后习题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六节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1.自然林区的马尾松林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害虫能力差 C.营养结构简单 D.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 解析:人工马尾松林与自然林区马尾松林相比,其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因此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 2.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而言,自我调节功能的强弱依次为( ) A.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一,营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而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3.某湖泊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 C.图示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可能修复

D.上图所示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比较少见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湖泊污染后导致鱼死亡,鱼腐烂后使得污染加重,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A 项正确。题图所示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题图所示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并没有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所以仍可 能修复,C项正确。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题图所示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比较少见,D项正确。 4.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不存在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D.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答案:A 解析:负反馈调节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内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存在,A 项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C项正确。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D项 正确。 5.为治理土地荒漠化,某地飞播造林20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 6.7 m2)。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飞播造林的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和恢复稳态的能力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物种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即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态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态较强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_【课堂实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 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实验内容,包括设计和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本节是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彻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始终诠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发展规律,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2.能力目标: 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探究各种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认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态缸的设计和制作,观察其稳定性。 教学难点:观察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三、基本原理: 1.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2.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3.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四、实验材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有些是购买的,有些是采集的。) 制作生态缸的材料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是非生物的物质:按100 cm×70 cm×50 cm的标准制作玻璃生态缸框架、水(放置48小时以上的自来水足量或无污染河水)、沙土(8~10kg)、花土(含腐殖质较多,40kg~50kg)、鹅卵石、小石块; 二是生产者:浮萍、水草、蕨类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三是消费者:蜗牛(5~7只)、鲫鱼(2条)、小乌龟(1~2只)。 四是分解者:蚯蚓(8~10条)、腐殖质中的分解者。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学生,知识技能、实验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一定的欠缺,有待于提高。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节课运用了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问题指导下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感受成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显示了大自然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的和谐的美,那么这种和谐能否长久维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设计并制作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师: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巩顾前面学到的知识,同时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含答案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教材P109)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2)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 (阅读教材P109~110) 1.河流 2.森林 (阅读教材P110~111) 续表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教材P111)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共研探究]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所以生态系统也具有这种特征。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完善下面亚马逊森林中食虫鸟种群和害虫种群之间调节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思考: (1)分析以上过程,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该生态系统具有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负反馈调节,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负反馈调节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均有体现。个体内激素的反馈调节,种群内部的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等均存在负反馈调节。 2.材料森林火灾(左)和火烧后的恢复(右) 从材料可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如下图) 根据上图,该生态系统具有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举出正反馈调节的其它实例:血液凝固,分娩等。由此可知正反馈调节不一定向坏的方面发展。 [总结升华] 1.生态系统的稳态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系统发展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稳定,而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①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②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③可打破重建: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人类的需要,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更加高效的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反馈调节的种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