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生物1.2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生物1.2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1、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健康保护的意识和习惯,关爱家人和亲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内环境稳态

(一)显示感性认识材料,说明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值等动态平衡。(血量小于0.1毫升的检验项目)

1、同学们每年一次体检,体检什么?

有没有验血?有几种验血方式?

无名指:血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

静脉抽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

①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②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

不同人的各项值不同,同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是动态变化。

但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健康的人)③如果超出此范围→患病

④此人可能有什么疾病

2、非典时期(2004.4—5),去医院首先要量体温

正常人体温多少?36.7℃~37.5℃

呈现调查表并分析

小结:体温的变化影响因素

3、如果生病了,去医院打生理盐水,多少浓度?0.9%Nacl溶液.能否是其他浓度?预计会有什么结果?

呈现红细胞图

说明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

4、那PH值呢?

呈现实验材料和数据→生物材料中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PH在一定范围内

小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浓度、渗透压、PH值等理化性质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得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二)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呢?以PH为例来讲述

强冲溶液,NaHlO3/H2CO3;NaH2PO4\Na2HPO4

1、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PH↑,如何调节?

乳酸+ 乳酸钠

刺激神经促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加速。

参与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2、吃了碱性食物

肾排出体外

参与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呈现图: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联系

(三)介绍科学家的理论形成

贝尔纳→坎农→普遍认为

(四)得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板书)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意义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快元旦了,快过年了,大鱼大肉(图)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摄入酸性食物过多的危害

请同学举例:内环境失衡引起的疾病,有什么症状?

发烧、尿毒症、空调病、大量出汗后喝很多水(而不是盐水)水肿、低血溏(图)、肌无力(Ca↑)、骨骼发育不良

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动活动的必要条件(板书)

(三)、拓展(稳态概念的巩固和拓展)

呈现案例:不穿航空服的悲剧

航空员穿的航空服有哪些是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设计的

压力、温度、湿度、、、尿排出

稳态概念的拓展

细胞的环境→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的环境→生态系统稳态、生物圈稳态

(四)、最后讨论:预防稳态失调的方法

(五)、练习巩固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接近生活实际。这是我备课时想的最多的问题,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选择教学材料?主要考虑接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认为,知识点再完备,如果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很好。特点二,本节课收集材料很丰富。如血液检验化验单、PH值测定后的数据及图片、温度调查数据表、航天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等。特点三,突出重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体验很多感性材料,最后归纳总结出概念,水到渠成。关于课堂教学,我的主要特点是亲和力较强,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的主体性较强。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积极讨论,积极回答问题等。师生双边交往很愉悦,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

不足之处我认为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新颖更加创新点,如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或者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等。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 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生物1.2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1、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健康保护的意识和习惯,关爱家人和亲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内环境稳态 (一)显示感性认识材料,说明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值等动态平衡。(血量小于0.1毫升的检验项目) 1、同学们每年一次体检,体检什么? 有没有验血?有几种验血方式? 无名指:血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 静脉抽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 ①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②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 不同人的各项值不同,同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是动态变化。 但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健康的人)③如果超出此范围→患病 ④此人可能有什么疾病 2、非典时期(2004.4—5),去医院首先要量体温 正常人体温多少?36.7℃~37.5℃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文档: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 Word版含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航】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 答案 C 解析毛细血管壁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透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进入细胞间隙,因此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升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加。 知识点二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其作用 4.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 ) A.H2CO3/NaHCO3B.NaH2PO4/Na2HPO4 C.NaHCO3/NaH2PO4D.NaHCO3/Na2HPO4 答案 D 解析剧烈运动后产生的是乳酸,呈酸性,所以参与调节的应是碱性物质。 5.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高中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病例有:尿毒症、感冒发烧、严重腹泻、高原反应、糖尿病、空调病等。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空调病是指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空气不流通,环境得不到改善,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以及一些皮肤过敏的症状,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皮肤变差等等。这类现象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症”或“空调病”。病因有两方面:1、脱水(45%) 在空调器制冷的房间内,由于空气干燥,出现鼻塞、眼睛干涩、嘴唇干、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易起皱、关节痛、肌肉痛等“空调病”症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这都是人体组织脱水引起的,影响了组织养分和废物的正常运转,造成的各组织的功能衰落。 2、感染(35%) 在空调器制冷的房间内,由于空气干燥,干燥的空气会使纺织品、地毯、纸张、皮革、塑料、组成家具的木材等收缩、变硬、开裂、甚至是损坏。空气干燥还会引起大量的粉尘,各种病毒、细菌孢子、各种微生物虫卵等就会扩散在这些粉尘中,弥漫在房间内,很容易造成感染。引发空调病。 从温度较高的室外或其他房屋进入有空调设备的室内,温差较大且温度骤变,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难以适应,就会出现空调病的症状。表现为易怒、紧张、失眠等。此外,由于空调房间通常是封闭的,虽然空调系统能将空气中大部分灰尘和细菌过滤掉,但空气中残留的细菌仍然会造成污染。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单调不变的空调环境中,人体的生物节律受到破坏,也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导 致的疾病和防治措施。 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模拟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情 况,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3.讨论法:通过讨论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和防 治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出“内环境稳态”这 一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基本含义。

步骤二:学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讲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体液调节、神经调 节和内分泌调节。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步骤三: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的方式,模拟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情况,比如让学 生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跳绳、练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步骤四:讨论防治措施 引导学生讨论内环境稳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以及防治措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步骤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自行查找相关的文献或资料,对课堂所学内 容进行再次复习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讲解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以掌握内 环境稳态的各个方面知识点为主要目标。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了基本的认知和理解。在讲解环节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失调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讨论环节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但是,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 环境的限制,学生实际体验的失调效果不够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实验的难度和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影响。此外,虽然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缓冲液的配置步骤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第1课时教室教学,第2课时实验室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电子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1)

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若外界环境变化太剧烈,或自身调节出现障碍,稳态就会被________。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只有________、____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________作用;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________的重要保障;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会使机体内环境遭到________。如果内环境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就会________。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稠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组织液D.血液 3.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 A.H2 C03/NaHC03B.NaH2P04/Na2HP04 C.NaHC03/NaH2P04D.NaHC03/Na2HP04 4.若一个人剧烈运动,但是却不感到口渴,这时() A.丢失的水的质量比盐的质量大B.丢失的盐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丢失的水的比例比盐的比例大D.丢失的盐的比例比水的比例大 5.排水和排盐的关系是() A.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 B.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C.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拌随着排水 D.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6.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7.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 A.都是由强酸和强碱盐组成的B.都是由弱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C.都是由强酸和弱碱盐组成的D.都是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8.(2005年广东)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9.构成人体的各种液体中,能直接相互渗透转变的是() A.血浆与淋巴液B.组织液和淋巴液 C.血浆和组织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 10.(2006揭阳)内环境的下列变化中,能引起浮肿的是() A.尿素浓度降低B.血糖浓度降低 C.钙离子浓度降低D.血浆蛋白浓度降低 11.下列可称作机体的外环境的是() A.消化道管腔内容物B.血管的内容物 C.组织细胞间隙内容物D.淋巴管的内容物 12.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三)合作探究 1.做课本第7页的调查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酸碱度:近中性,7.35~7.45。 温度:37度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稳态 (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 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 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 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提示:①—d ②—a ③-b ④-e ⑤-c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主要成分 (1)血浆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 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越大越高 越少越小越低 (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优秀奖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1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从定义中可以得到3个内容:1、内环境的稳态靠什么来维持;2、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合作;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从定义可以看出,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通过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实例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1、在上这节课之前,带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一定的理解。2、提前一周编写适合本节教学的讲学稿,并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完成预习。 3、下载多媒体视频:动态显示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4、下载多媒体视频:夏天长期吹空调会引起哪些疾病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五、课型和课时:新课 1课时 六、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节教学 内容

_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

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 ⑦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 答案:实验原理: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调节溶液的pH 方法步骤: 1、以4人为一组。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略) 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思考与讨论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体温过高时为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资料,然后给学生看视频,再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给出答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调查一下你自己及父母的体温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现在看一下咱们班孙春华同学的调查表(投影仪展示),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仪显示问题: 问题1、同一个人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问题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问题3、人体温日变化与当地气温日变化有何差异? 生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生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生3: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师: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二、多媒体显示标题: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分析本节课的目标: 多媒体显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 和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3、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说得不错。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生: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生: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生: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生: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CO2+H2O H2CO3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精品人教版)2020版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重点)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难点)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连线] ①法国生 理学家贝 尔纳 a.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 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 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②美国生理 学家坎农 b.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③现代观点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 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示:①—b ②—a ③—c 3.意义 (1)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①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②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讨] 探讨1: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分析并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由上表中数据可推测该人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该人的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超标,说明该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和高血脂。 探讨2:很多同学都有过发高烧的体验,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1)为什么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提示:体温过高,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 (2)由此说明体温的稳定对机体有什么意义? 提示:体温保持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维升华] 1.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理化性质⎩⎪⎨⎪ ⎧ pH :7.35~7.45温度:37 ℃左右 渗透压:770 kPa 左右 时 (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1)失调的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失调的危害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细胞的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导学号:67330002】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人体稳态的形成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C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新课标生物必修三3稳态与环境教案全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案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2)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2)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重要性 (9)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0)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0) 第一课时 (10) 第二课时 (13) 第三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7) 第一课时 (17) 第二课时 (20)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3) 第四节免疫调节 (30)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34)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34)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7)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4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42)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2) 第一课时 (42) 第二课时 (44)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47) 第3节群落的结构 (49) 第四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54)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8)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58)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7)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69)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3)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7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6)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79)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学设计是围绕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具体安排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