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 17. 生态系统的稳定 章复习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17. 生态系统的稳定 章复习教案 苏科版

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结构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与植物的蒸腾作用

生物圈中的观察叶表皮的气孔

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来源:高考学习网生态系统绿色植物与

光合作用吸收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

二氧化碳

生物圈中的氧化碳、放出氧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

碳—氧平衡气体

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资料分析保持生态系统稳

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章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从“生物与环境”高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本章教材分三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因此,本章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对于前者,学生已在相关章节中学过,本章的一、二两节完成后两者的教学,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爱绿护绿的美好情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

恢复,有时则完全不能恢复。为了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认识到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并减少自然灾害,防止人类自己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和DIY等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教材在编写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知识点:

1、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散失水分以及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保卫细胞为半月形,靠近气孔一侧,细胞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细胞壁薄

意义:(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有着重要作用。

(3)蒸腾作用中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2、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人大气,然后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3、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

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

衡。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燃料燃烧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条件),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产物)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氧气(储存能

量)

叶绿体

4、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

练习:

1.一棵高大的乔木,根吸收的水分要达到树冠的每一片叶,而促进水分运输的动力是(A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

(C)吸水作用(D)呼吸作用

2.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器官完成的(C)

(A)叶柄(B)幼嫩茎(C)叶片(D)幼根

3.阳光下,一棵柳树所进行的生理活动有(D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4.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主要原因是(C )

(A)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分多

(B)根系保持水土,蓄水过多

(C)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D)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水蒸气多

5.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的途径是(A )

(A)土壤→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B)土壤→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C)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

(D)土壤→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

6.移栽幼苗时要剪去一小部分叶片,其主要原因是(B )

(A)降低光合作用,减少水分消耗

(B)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D)减少水分运输,提高幼苗成活率

7.下列有利于植物叶片快速蒸腾因素是( A )

A.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增大

B.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缩小

C.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增大

D.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缩小

8.在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水草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A )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B.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C.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

D.以上三项全是

9.谷类植物在一定光照下,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某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这种物质是( B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10.在完全密闭的玻璃瓶中,蜡烛能够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种实验装置是(C )

A.植物、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B.光照、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C.植物、光照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D.植物、动物和光照

11.如果陆生和水生植物大量减少,大气中急剧增加的成分是(B)

A.氧气B.二氧化碳

C.甲烷D.一氧化二氮

12.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科技人员常向大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D)。

A.会使大棚内的温度升高

B.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治植物的病虫害

C. 二氧化碳能灭火,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D. 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3.人和动物不断吸收氧和二氧化碳但大气中这两种气体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

A.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

B.放出氧,吸收二氧化碳

C.白天放出氧,晚上吸收二氧化碳 D.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上放出氧

14.如下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各放置一个盛水烧杯,杯内都插着一根树枝上两根树枝上的叶子数目有多有少,开始时天平两边平衡,后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天平右边将会下降,其主要原因是(C)

(A)两边树枝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不等

(B)杯内水分蒸发量不等的缘故

(C)两边树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量不等

(D)两边树枝呼吸作用的强弱不等

15.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大部分( C )

A.用于光合作用B.用于呼吸作用

C.用于蒸腾作用D.贮存在体内

16.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D )

A.降低植物叶片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

B.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

C.促使水的吸收与运输

D.以上三项都是

二、判断题:

1.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2.温带地区,深秋的树木大量落叶,这是降低光合作用,以度过寒冷或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现象。()

3.植物蒸腾作用带走了体内大量的热,降低了叶片的温度。()

4.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白天全部关闭,晚上全部开放。()

三、填空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____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维持生物圈的_________平衡。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____以____状态,从____散发到____的过程。3.晴天的上午,将一盆栽植物的一个枝条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

(1)不久塑料袋壁上出现了一些水珠,这些水珠来源于植物的____作用。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伸入袋中,火柴棒又复燃了,说明____增多了,这是由于____的原故。

(3)第二天早晨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火柴棒立即熄灭了,说明袋中____增多了,这是由于____的原故。

4.下图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二氧化碳和氧气中的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_______;消耗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

(2)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__,产物是______,条件是_______。生物通过______将有机物分解,细菌等微生物通过______作用将动植物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大气中的______的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

第17章答案

1-5ACDCA 6-10 BAABC 11-16 BDBCCD

苏科版八上《第17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教案

苏科版八上《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教案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自身生长的意义 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完成蒸腾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的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准备 1 全班学生每四人一组,提前一天,完成课本“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2 教师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材料用菠菜叶片及青菜叶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 :本班两位同学绿野村实践时树荫下休息的照片 提出问题: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你在树下纳凉时,是否想过:身边的树木,整日在阳光下,它怎么就不怕热,怎么就不会被晒伤呢? 二回顾课前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1 回忆整个实验的过程,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①为什么瓶内内的水面下降了,水到哪去了? ②水是通过什么结构到达袋面的? ③外面的植物叶片周围是否水汽腾腾?水分是以什么状态从叶片出去的? 3 提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资料分析: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 200kg (200000g)以上的水,这200多公斤的水的用途如下: 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 1872g 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的水 250g

蒸腾消耗的水 202106g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 204228g 提问:①从这段资料,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②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为什么它却把跟所吸收的水的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了呢?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2 学生体验:酒精棉球擦皮肤 提问: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上刚学过的“气化制冷“原理来解释) ②再联系植物的蒸腾作用,想一想:为什么植物在烈日下不怕热了? 通过上面的活动,联系物理知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了叶面的温度,并进一步理解“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 3 [幻灯片] 高山流水图 提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从低往高处流呢? 活动:教师手拿一烧杯水,给一位学生一个针筒,请他往针筒里装水,提醒别的同学注意观察这位学生的动作。 这位同学做了一个“拉”的动作,正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水从下面的烧杯进入了上面的针筒。同样,植物体内水从下往上运输也需要这样一股“拉力”,而这股拉力就是由植物的蒸腾作用引起的“蒸腾拉力”。 通过小活动,使得学生对蒸腾拉力以及它的作用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 4 联系生活: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会将植物的部分叶片去掉?为什么不全去掉? 四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 提问:窗外的叶片,此时此刻并不是很悠闲,而是在忙碌地进行正光合作用,同时还在进行着蒸腾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气体是通过什么结构进出叶片的?(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 同样,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水蒸气也是通过气孔散发出去的。 2 学生实验:寻找叶表皮上水分出去的通道“气孔” 提醒学生注意尽量撕取叶片下表皮,不要撕取叶脉处的表皮 结合[幻灯片] 叶的表皮图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 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叶表皮细胞 眼睛状的结构——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 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内壁厚,外壁薄,中间的空隙就是气孔 3提问: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大部分气孔就张开了,水分也就从气孔中散发出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大部分气孔就关闭了,蒸腾作用也就随之减弱。气孔是如何开放和关闭的呢?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提醒学生观看时注意保卫细胞的变化:

八年级生物上册 17. 生态系统的稳定 章复习教案 苏科版

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结构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与植物的蒸腾作用 生物圈中的观察叶表皮的气孔 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来源:高考学习网生态系统绿色植物与 光合作用吸收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 二氧化碳 生物圈中的氧化碳、放出氧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 碳—氧平衡气体 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资料分析保持生态系统稳 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章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从“生物与环境”高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本章教材分三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因此,本章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对于前者,学生已在相关章节中学过,本章的一、二两节完成后两者的教学,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爱绿护绿的美好情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2020

血液 (体重的7%~8%) 血浆 55% 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心脏 结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八年级上册生物提纲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提哦啊接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5章 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1、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 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 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血细胞: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种。 AB 型血原 则上可以接受其他 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 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鲜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⑷、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献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血液 (体重的7%~8% ) 血浆 55% 血细胞 45% 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心脏 结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血细胞: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

血液循环 体 循环 肺循 环 排泄 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泌尿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 皮肤:排出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种。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 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 是不会影响健康的。献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动脉血: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颜色鲜红。 静脉血: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时,颜色暗红。 ⑸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方法:用湿纱布(保持小鱼的活性)把小鱼头包起来,只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血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⑹血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 或90-140mmhg , 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 或60-90mmhg 。 成年人的收缩压多次超过18.7kPa (140mmhg )或舒张压多次超过12kPa (90mmhg )就是高血压; 如果收缩压多次低于12kPa (90mmhg ),或舒张压多次低于8kPa (60mmhg )就是低血压。 二、排泄是人体将体内的多余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献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2020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2.能够描述气孔的组成。 【活动方案】 活动一、感受植物的蒸腾作用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这200多kg水的 猜一猜,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都到哪里去了? 活动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1.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粗细相似的枝条两枝(甲枝条保留叶片,乙枝条去掉叶片)、锥形瓶、塑料袋、清水、食用油、细绳; 实验方法:向两个锥形瓶中注入等量的清水,使得液面高度一样,再在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在瓶壁上做上记号,然后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两个锥形瓶内,要插到瓶底。枝条露出瓶外的部分用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将它们放到有阳光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 你看到的现象是: 2.结合右图,进行实验分析 (1)在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是为了防止 ; (2)右图中,甲锥形瓶中的液面, 塑料袋上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而乙锥形瓶中的液面。 (3)由此看出,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 甲乙 大部分。 (4)上述这种水分以状态,从散发到的过程,就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活动三、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实验材料:菠菜叶片、镊子、解剖针、盖玻片、载玻片、滴管、显微镜 2.实验方法:(1)制作菠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步骤有:净、滴、取、浸、展、盖

(2)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 视野中除了许多形状不规则的叶表皮细胞外,还可以看到形状的细胞。 3.实验分析: (1)右图中成对的两个细胞就是, 它们之间形成的空隙就是,这就是水分散 失以及气体交换的“门户”。 (2)图中的气孔张开,图中的气孔是 闭合的。气孔的开闭可以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 (3)阅读P89“气孔的开闭”,了解气孔开闭的 原理。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________;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就_______。保卫细胞就是这样来控制气孔的开闭的。 活动四、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阅读P78~79,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以及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讨论并归纳:1.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的吸收和运输; 2.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运输; 3.降低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灼伤叶片。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此外,植物还有 的作用。 【检测反馈】 1.一棵高大的乔木,根吸收的水分要达到树冠的每一片叶,而促进水分运输的动力是()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吸水作用 D.呼吸作用 2.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器官完成的()A.叶柄 B.幼嫩茎 C.叶片 D.幼根 3.植物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A.导管 B.筛管 C.保卫细胞 D.气孔 4.气孔的开闭由什么来控制?()A.温度 B.湿度 C.保卫细胞 D.阳光 5.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的途径是()A.土壤→根毛→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B.土壤→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C.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 D.土壤→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 6.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何种生理作用()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7.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初中八年级上册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复习教案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复习目标 1.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能够促进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叶片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促进水分的吸收与运输。 4. 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岜使得婀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如图)。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绿色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1.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 + 氧气 1.自然界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释放氧气。这种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生物圈中的任何动物提供了各种食物,还为他们进行生命活动提供了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物质和能量在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二)类型与方法归纳 类型一植物蒸腾作用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 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人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如下图: 类型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气量大大超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要量,光 叶绿体

八年级生物苏科版教案

八年级生物苏科版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案

2、讨论(1)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减少,其他哪些种类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2)尝试着用坐标、曲线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鼠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出草与鼠的最多数量应该依次减少,出现最值以此推后,也就是滞后的原则。 3、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4、提问: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相比,哪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说出判断的理由。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 阅读资料一森林大火 展示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图片。 2.阅读资料二厄尔尼诺现象。讲解厄尔尼诺现象,并提问:还有哪些人为因素致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展示图片:水污染、大气污染、沙漠化3、学生讲解:当老鼠的数量增 加时,它的天敌也因为有了丰 富的食物来源,数量增加,相 反由于食物缺乏和天敌数量的 增加,老鼠的数量减少,草因 老鼠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 如此循环下去,老鼠的数量就 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学生回答:森林生态系统自我 调节能力强。森林生态系统中 一种生物的减少,对其他生物 影响很小;而在沙漠生态系统 中一种生物的减少很快引起其 他生物的波动。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各种自 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举出 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遭到破坏的例子。 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反复思考和修改,使草、 鼠之间的数量关系更趋合 理,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 力和动手绘图的能力。使学 生明确物种和数量相对稳定 了,生态系统系统才能保持 相对稳定,且调节能力的大 小与其物种的复杂程度有 关。 通过观察图片、举出事 例和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并对由此带来的危害产生震 撼和共鸣。激发学生的环保 意识。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复习提要及学案(新版)苏科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复习提要 及学案(新版)苏科版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2、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表皮可看到有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植物吸水时,气孔张开,水分散失;植物失水时,气孔闭合。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强度。 3、蒸腾作用意义:①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②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③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4、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条件),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产物)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6、呼吸作用的公式: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条件:有光无光都进行;场所:线粒体;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7、二氧化碳的鉴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的鉴定:能助燃,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 8、碳—氧平衡: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根本来源。因此,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燃料燃烧 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如:草原、森林、农田、湿地等都是常见的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生物因素以及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如水、温度、阳光、空光等。 1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1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灾害:地震、干旱、洪涝、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纲要 第14章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人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2、人体有3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能够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较大,弹性大,能够摸到脉搏。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处输送回心脏,管壁较薄,管腔最大,弹性小,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大小与拳头相近。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输出量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些。儿童时期心率要高些。 4、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个腔组成。每一个腔的心壁肌肉薄厚程度不同,左侧心壁比右侧心壁厚,同侧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存在,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 5、人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0%),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是最小的一种血细胞,在光镜下观察不到。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7、如果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有贫血病。如果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8、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使血液呈现鲜红色,叫动脉血。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时与氧分离,血液颜色呈现暗红色,叫静脉血。 9、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如:头部、肝脏、胃等)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处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处完成了血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在肺处为血液补充了大量的氧气,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将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10、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如果成年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 kpa,就是高血压;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8 kpa, 就是低血压。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内绝大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是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小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粪便不属于排泄。 2、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其中肾脏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运输尿液的器官)流入膀胱(暂时存储尿液的器官),经由尿道(尿液排出的器官)排出体外。 3、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个。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 4、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5、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6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分子滤下,剩下小分子的液体流到肾小囊,到达肾小管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把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一部分的无机盐重吸收到血液中。

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苏 科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四、学习过程导入:亚马逊森林生态系统,亚欧大陆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苔原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灾,虫害等干扰但仍能保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实例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增加时的调节机制(构建调节模型)害虫食虫鸟(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实例二:见PPT投影图片问题思考(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围河流在染坊废水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 1、生态系统具有体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2)举例:河水受轻度污染后的自净作用 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到原状的能力(2)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污染后的太湖停止排放污染物后的恢复 3、影响生态系统体抗力稳定性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食物网越,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则越弱。例如比较抵抗力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规律:一般来说,两者程的关系(2)请用曲线图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提纲 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1、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管壁特点厚、弹性大薄、弹性小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小大极小 血流速度快慢极慢 功能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把血液从身体各部 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是 血 体各部位位送回心脏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流方向远离心脏靠近心脏由动脉到静脉 分布 大多在身体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较浅,有数量多,分布广 的分布较深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结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四个腔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心脏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血管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 步)。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浆水 ⑴、血液的组成: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养料 血液 55%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体重的7%~8%)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45%血小板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⑵、血细胞: 结构特征功能 红细胞无细胞核圆饼状红色多具有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白细胞有细胞核白色少大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无细胞核不规则红色很小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种。 献血者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知识点 全(共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血液(体重的 7%~8% ) 血浆 55% 血细胞 45% 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养料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心脏结 构 功能: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 身血管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 室壁厚 四个腔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15到21章) 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组织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他们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毛细血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它会随运动加剧而提高。 2、心脏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与脉搏同步)。正常成年人的心 率是每分钟75次。 3、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⑴、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⑵、血细胞: 由于红细胞里含有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现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看到。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或者患白血病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 ⑶、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种。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 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 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 是不会影响健康的。鲜血是每个18岁以上的健康公民对社会和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和全部血 管 组 成的管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献血者血型: 受血者血型:

(完整word版)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教案.doc

八年级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第十五章 :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一、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管:物质运输的管道 类型血流方向 结构特点 管壁弹性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从心脏→全身厚大小快 静脉从全身→心脏较薄小大(有静脉瓣)慢 毛细从最小的动脉→极薄(仅一层上极小(只允许红细 极慢 血管最小的静脉皮细胞)胞单行通过) 2、血液: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其它养料和废物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名称形态结构数量主要功能 红细胞(含 无细胞核,两面凹的圆饼状,较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氧含量 大。(血红蛋白—红色含铁蛋白最多高时,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反血红蛋白) 质)之,易与氧分离)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最少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最小较多止血、凝血

血细胞结构图 3、心脏——物质运输的动力 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流动脉血 2)结构:四个腔左心室(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流静脉血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主动脉 上腔静脉 肺肺动脉肺肺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下腔静脉 心脏结构图 3)瓣膜:房室瓣;动脉瓣保证血液朝向一个方向流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4)生理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4、血液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O2→组织细 1)过程胞, CO2→血液)→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O2→血液, CO2→肺泡)→肺静脉 →左心房 上下腔 O 2营 静脉 肺静脉 养物 质 全身毛细组织 CO 2 血管网 肺部的毛右心房左心房CO 2 细胞 肺泡 细血管网 右心室左心室 O 2 废物 肺动脉主动脉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试题精选(解析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八年级生物上册(苏科版)期末考试《生态系统的稳 定》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2019秋•吴江区期末)下列有关植物参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通过筛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植物通过表皮细胞散失水分 D.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对植物不利 2.(2019秋•镇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外力的影响都是可以恢复的 B.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越易被破坏 C.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越强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2019秋•扬中市期末)下列几个选项中,常常是食物链中最后一个环节的是()A.绿色植物B.肉食性动物C.植食性动物D.杂食性动物 4.(2019秋•扬中市期末)在“草→蚱蜢→食虫鸟→蛇”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A.草B.蚱蜢C.食虫鸟D.土壤 5.(2019秋•海州区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B.在生物圈中,只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才会消耗氧气 C.绿色植物对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D.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6.(2019秋•海州区期末)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和数量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7.(2019秋•泰兴市校级期末)在食物链“草→虫→鸡→鹰”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虫B.鸡C.鹰D.草 8.(2019秋•泰兴市校级期末)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核泄漏事故,最近,人们从日本近海海水中检测出放射性铯。在硅藻→浮游动物→鲱鱼→鲟鱼这条日本近海食物链中,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A.硅藻B.浮游动物C.鲱鱼D.鲟鱼 9.(2019秋•泰兴市校级期末)为了保证城市市民每天都能获得新鲜的氧气应采取的措施是()A.多植树种草 B.将楼房建造得更高住在高层 C.扩大每户房屋的空间 D.美化环境,增加美术作品和广告 10.(2019秋•泰兴市校级期末)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人吃虎肉,老虎也吃肉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11.(2019秋•泰兴市校级期末)在一个鱼缸内生物所形成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A.浮游动物B.藻类C.小鱼D.细菌 12.(2019秋•建湖县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