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口1 认识平均分课本60~6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及数的分成、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但不知道“平均分”。在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小熊猫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小猴子分桃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平均分的分法。

3、在小兔子分萝卜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情景图: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丰收庆功会。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生1: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萝卜;小松鼠分松果。

预设生2: 2只熊猫分6根竹笋;3只小猴分12个桃子;2只小兔分16个萝卜;2只松鼠分15个松果。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

师:这6个竹笋,他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熊猫吗?

学生用圆片摆一摆。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做记录。

3、引出平均分。

有这么多分法,大家真有办法!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有没有一种很公平的分法呀?

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预设生1:每只熊猫分得一样多。每一份是同样多的。

预设生2:很公平

预设生3:每只小熊猫都分到了3根,所以很公平。

师:6根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根竹笋,它们分得同样多。每份分的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指明学生说。(2~3名)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同桌相互说。

课件出示:6根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3根竹笋。

【设计意图】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了解宴会上动物们在做什么,准备了哪些事物,通过主题图发现问题怎么样分竹笋?在共同解决分竹笋的问题这一情景时,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将学生的各种分法展示在黑板上,但抛出“公平”时,大家会选择平均分,接着探究这种公平方法的名称,引出新知平均分,在观察比较中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体验平均分的语言。

4、巩固平均分。

这是平均分吗?

怎么做才是平均分?

你能用平均分的语言说说小猫分鱼吗?

课件出示:()条小鱼,平均分给()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得()条小鱼。

二、动手操作,优化分法。

刚才同学们帮小动物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分到食物,小猴子觉得这种方法很棒,他们也要求平均分。

1、课件出示: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生1: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师: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操作要求: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桃子分一分,并在学习单第1题上记录分的结果,最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你的分法。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关注不同的分法。)

2、展示交流。

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如何平均分,并说说是怎样分的?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生1:1个1个的分;

预设生2:2个2个的分;

预设生3:3个3个的分;

预设生4:4个4个的分;

预设生5:用乘法口诀分。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课件演示: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4个4个的分,用乘法口诀分。但是不管用哪种分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哪些方法可以保证平均分,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达到优化分法的目的。

3、体验分法。

三、体验对比平均分的包含。

1、体验分法

小兔子看到熊猫和猴子开心的获得了平均分的食物可着急了,它也想平均分食物,快来帮它分一分。

课件出示:16根萝卜,每只小兔分4根萝卜,可以分给()只小兔。

学生动手圈一圈分一分,指明学生分一分。

师: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指明学生说理由。

预设生1:每只小兔分到了4根萝卜;

预设生2:每份分得同样多。

2、对比归纳

6根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到2根竹笋。

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

16根萝卜,每只小兔分4根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

同学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原来这样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于是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说说等平均分物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验到平均分的包含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四、大显身手,应用平均分。

在森林聚会中我们学到了平均分得多本领,快来用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

1、

2、

3、15个松果,如果每只松鼠分()个,分给()只松鼠正好分完。【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通过教材的“分一分”和“圈一圈”,加强了双基训练。此外,还设计了“变式”练习,先判断是不是“平均分”,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把不是“平均分”的那组图片进行平均分的“开放式”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加深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设计队形来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在小动物聚会分食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小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与生活联系起来!板书设计:

平均分

分一些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设计意图】板书力求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48页。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 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 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 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 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 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 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 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第二个红点部分和第三个 部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 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 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课改以来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已逐 步渗透于数学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了一定的 水平,能够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学 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 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 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 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 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教学要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平均分,寻找平均分的方法,为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作准备。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片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森林里绿绿的草,红红的花都绽开了笑脸,美丽极了。看,在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到了丰收的季节,果子都熟了。小动物们开始商量搞一次聚会。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搜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分”的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建立模型,学习新知。 1.认识“平均分”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 【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揭示课题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

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 (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那么,从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 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 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0是被除数,5是除数,得数2是商。 ③结合刚才的问题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10表示10只狮子,除号表示平均分,除数5表示分成5组,商2表示每组有2只狮子。 7、独立解决第3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1题:先分一分,再填一填,要注意分的要与算式相符。指导学生做第1个,其余的学生独立作并填写在书上。 第2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分一分,集体订正,指名说算式的意义。 思考:这两种分法,结果都一样吗? 第4题:分鸡蛋。看图列式题,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先读图,理解题意,再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1 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牌立珍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0-62页内容。 【目标任务】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认识平均分。 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 2、熊猫分竹笋。 (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10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3)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4)生汇报(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你为什么把10个分成5个和5个一组?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口1 认识平均分课本60~6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及数的分成、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但不知道“平均分”。在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小熊猫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小猴子分桃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平均分的分法。 3、在小兔子分萝卜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情景图: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丰收庆功会。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生1: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萝卜;小松鼠分松果。 预设生2: 2只熊猫分6根竹笋;3只小猴分12个桃子;2只小兔分16个萝卜;2只松鼠分15个松果。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 师:这6个竹笋,他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熊猫吗? 学生用圆片摆一摆。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做记录。 3、引出平均分。 有这么多分法,大家真有办法!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有没有一种很公平的分法呀?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教案5 5

信息窗1—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准备丰收庆祝会呢!请你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谁还发现了不一样的数学信息?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呢?师:你知道的真多啊! 二、探求新知 1.分竹笋(感受同样多,认识平均分) (1)引出问题 师:快看大熊猫,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它在想什么呢? 师:是呀!这么多的竹笋该怎么分呢?能帮帮它吗? (2)汇报结果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原来你是这样想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为什么呢?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3)对比分析 师:同学们,帮两只熊猫分竹笋,有好多种分法。一起看,这一种主张给大熊猫多一些,认为大熊猫的饭量大;而这种是觉得应该给小熊猫多一点的关照;还有这样分法,既没有多给大熊猫也没有多给熊猫,而是怎么分的呢? 师:每只熊猫都分得了几个竹笋呢? (4)感受“同样多” 一起看!一共有几个竹笋? 课件出示: 师:分给了几只熊猫? 师:它们每只分得几个竹笋? 师: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嘛? (5)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呢? 师:公平,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会使用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2.分桃子(感受第一种分法) (1)师:小猴子看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请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 师:你能把这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吗? 师:那就请你用20个小方块给代替20个桃子,帮这5只小猴平均分一分吧!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都分好了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创造情境,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恰巧,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举办一场丰富的宴会,我们一起看看吧。〔稍作停顿,学生观察〕大家知道这些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谁能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出发,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动物举办的森林宴会,收集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在分食物的过程中,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遇到了什么问题?生:怎样分竹笋? 师: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完整表达〕生:2只熊猫分6个竹笋。 师: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1、学生动脑想一想。 2、指名让学生到台前摆一摆。 生1:熊猫哥哥分5个,熊猫弟弟分1个。 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

生3: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3:因为熊猫哥哥大,让着熊猫弟弟。 师:真有礼让精神。 生4: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 生5: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 3、哪种分法最公平? 〔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得同样多,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意思即可〕4、师小结:像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这样,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帮熊猫兄弟分竹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其中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老师的引导,哥哥分3个,弟弟分3个的分法最公平,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为理解平均分做铺垫。】〔二〕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王老师手里有8个小圆片,你能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分一分吗?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

【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预设2:分成5个和1个,因为哥哥大,要让着弟弟。 预设3:分成2个和4个。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弟弟要让着哥哥。 谈话:大家都是懂得“兄友弟恭”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分法,那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预设:3个和3个,因为它们分的一样。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谈话:像这样每只都分到3个,我们说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预设:谁会说说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怎样? 预设:同样多。 谈话: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你能说说剩下的这几种分法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吗?” 预设:学生从认知上都知道哪一份不是同样多,只是不一定能表达清楚,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分的不是同样多。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练习:(出示图)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找出小猫分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谈话:“小猪分西瓜是平均分吗?(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 谈话:现在你能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5.4猴子捞月(有关0的除法)教案2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丛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5.4猴子捞月(相关0的除法)教课设计2青岛版 教课内容:课本54—— 55 页。相关0 的除法。 课型:新讲课。 教课目的: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均匀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认识相关0 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识题,初步培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课要点:理解相关0 的除法,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课难点:理解相关0 的除法,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课方法:讲话法,解说法,练习法。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今日,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课挂图。指引学生认真察看,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均匀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议论学习:每只猴子均匀分到几个月亮? 议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沟通你是如何想的。 教师板书: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 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而后指引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娴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自己独立达成再解说。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发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让学生列式计算。有必定的 难度,教师能够先解说再让学生达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感觉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部署作业。 提早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省:大多数同学内容能够掌握相关 0 的除法,但在实质操作中却不是很娴熟,一定多做练习。 1 / 1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青岛版六三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O的除法。 2.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4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情境是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在聚会的情境。由熊猫提出的“怎样分竹笋呢”这个问题引入对平均分的认识,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分”其他物体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做游戏的情境。通过解决小动物提出的“我们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和“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的问题,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第三个信息窗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小动物被水围困,狮子率队去营救的情境。通过狮子队长提出“救小鹿需要几条船”的问题,初步认识除法。 第四个信息窗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的一幅情境图,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月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有关O的除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捞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由于在认识除法初期,平均分是除法的物化形式,因此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并让学生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故事除法初步认识单元分析青岛六三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故事除法初步认识单元分析青 岛六三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O的除法。 2.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4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情境是美丽的大森林 里动物们正在聚会的情境。由熊猫提出的“怎样分竹笋呢”这个问题引入 对平均分的认识,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分”其他物体的过程,体验“平 均分”的含义。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做游戏的情境。通过解决小动物提出的“我们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和“可以每 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的问题,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 和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第三个信息窗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小动物被 水围困,狮子率队去营救的情境。通过狮子队长提出“救小鹿需要几条船”的问题,初步认识除法。 第四个信息窗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 的一幅情境图,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 生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月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 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有关O的除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 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 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 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 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 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 “猴子捞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 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 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 概括为: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 识青岛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有序摸索的适应。 3. 教育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帮互助的适应。 教学重难点: 明白得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师:小孩们,想不想去森林里看看?(生:想)。只是呀,在动身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小故事,想不想听?(生:想)。 (点击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片段约1分钟) 师:融四岁,能让梨,谁来说孔融是如何分梨的? 生1:哥哥比我大,把大的让给哥哥。 生2:弟弟比我小,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 师:说的真好。但是呀,孔融的爸爸不忍心看着他每次都吃的最少,因此呀,有一天爸爸端出来一盘梨,一共十四个,他想让孔融公平的分一分,小孩们,孔融该如何分呢?带着那个问题,我们一起动身。 (电子白板出示森林聚会图) 师:瞧瞧,森林里多喧闹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一起说。 生齐答:小兔子、熊猫、小猴子和小松鼠。 师:小动物们齐心合力预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你明白这些食物分别是为谁预备的吗?

生:熊猫吃竹笋,猴子吃桃,小兔子吃萝卜、小松鼠吃松果。(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笔连线) 师:哦,说的真好,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活动】自主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明白得“平均分”的意义 师:认真看!从图画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0个竹笋、20个桃子、12个萝卜、15个松果 师:哦,你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发觉了这多信息,咦?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看起来有点不快乐,谁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评判:真是一只聪慧的小熊猫。对呀,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该如何样分呢?小孩们,赶快帮帮忙,拿出10个小方块,代替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看谁最聪慧,分得方法最多? (学生分竹笋,教师巡回了解分得情形)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并说说如此分得理由。熊猫哥哥,熊猫弟弟,(教师边说边往黑板上贴上两个熊猫) 生说师板书:8 2、3 7、5 5…… (评判:①学孔融,谦让,友爱,真不错。。 ②真是一个会关怀弟弟的好哥哥。 ③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每人5个,真是一个公平的小裁判。)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认真观看,在这些分法里,有一种分法的结果有点专门,是哪一种? 生:5,5这种分法有点专门。 师:什么缘故呀? 生:每只熊猫分得一样多。 师:哦,老师明白了,只有这种结果每份分的同样多。其它的方法不是哥哥多确实是弟弟多,像如此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确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