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1 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

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

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课题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分石榴。

你能把这些石榴平均分吗?自己分分看。

2、自主练习3。

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3、自主练习4。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理

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意义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课题2 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除法的简单应用,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

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 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四) 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 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 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除法的简单应用,教科书第53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 .第3题:分一分,记一记。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 第4题:分一分,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3 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 (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 )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10÷5= (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课题4 有关0的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

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

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015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计算。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通过“丰盛的宴会”、“愉快的联欢”、“猴子捞月”、“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知识结构的重要依据。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创设情景,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4、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平均分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充分利用情境图资源,引导学生借助操作,把平均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巩固除法算式,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本质含义“平均分”。

6、学生根据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列出除法算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7、通过学习能用有关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养成书写整齐、计算认真、及时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后提升。 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必须以大量的操作为基础,在学习口诀求商以前,利用除法解决问题也需要借助操作;通过大量的操作有了充分的体验后,通过教师的提升将这些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2、把握好教学要求:除法算式结论在学习口决求商之前,借助操作或观察获得。(乘法在学习口诀之前借助加法) 3、教师应发挥作用:除法算式就是前面等分活动的数学概括,教材设计了“怎样排队”、“怎样分组”等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除法的含义。例如,“怎样分组”,把30只松鼠平均分成5分,先让学生分一分,得出每组6只。这一等分活动用算式表示为30÷5=6;把30只松鼠每6只一组,可以分成5组,这一等分活动用算式表示为30÷6=5,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突出除法的本质含义“平均分”。在大量的等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不去背诵除法的结论,部分什么“等分除”、“包含除”。 本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9课时。 平均分2课时 简单的除法计算2课时 0的除法2课时 除法计算 1课时 除法的综合运用2课时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

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 (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那么,从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 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 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0是被除数,5是除数,得数2是商。 ③结合刚才的问题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10表示10只狮子,除号表示平均分,除数5表示分成5组,商2表示每组有2只狮子。 7、独立解决第3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1题:先分一分,再填一填,要注意分的要与算式相符。指导学生做第1个,其余的学生独立作并填写在书上。 第2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分一分,集体订正,指名说算式的意义。 思考:这两种分法,结果都一样吗? 第4题:分鸡蛋。看图列式题,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先读图,理解题意,再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1 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口1 认识平均分课本60~6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及数的分成、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但不知道“平均分”。在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小熊猫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小猴子分桃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平均分的分法。 3、在小兔子分萝卜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情景图: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丰收庆功会。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生1: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萝卜;小松鼠分松果。 预设生2: 2只熊猫分6根竹笋;3只小猴分12个桃子;2只小兔分16个萝卜;2只松鼠分15个松果。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 师:这6个竹笋,他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熊猫吗? 学生用圆片摆一摆。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做记录。 3、引出平均分。 有这么多分法,大家真有办法!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有没有一种很公平的分法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青岛版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做游戏的情境:16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学习“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没每几个一份平均分”。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习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情境图:今天小动物们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 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师:他们都有哪些活动? 生:跳舞。

生:做游戏 2、找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生: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3、引出问题:他们要怎样分组呢? 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2)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问题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你想平均分成几组? 生:平均分成2组 生:平均分成3组 生:平均分成4组 生:平均分成5组 老师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平均分成5组可以吗? 生:不能平均分成5组,我想了想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生:是的,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师总结:同学们,真棒都能根据得数判断能不能平均分成这样的组。 2、动手操作:下面我们就4人一组,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有信心吗? 注意要求:汇报时一定要说出我平均分成了几组,是几个几个分一分的。 提完要求后,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那我们按照顺序来,请平均分成2组的同学举手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2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6次,每组有6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3组,我们2个2个地分,分了2次,每组有4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4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3次,每组有3只。 生:…… 师总结:我们按份数平均分,平均分成了不同的组,每组的只数也不一样。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1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1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5.4猴子捞月(有关0的除法)教案2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丛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5.4猴子捞月(相关0的除法)教课设计2青岛版 教课内容:课本54—— 55 页。相关0 的除法。 课型:新讲课。 教课目的: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均匀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认识相关0 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识题,初步培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课要点:理解相关0 的除法,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课难点:理解相关0 的除法,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课方法:讲话法,解说法,练习法。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今日,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课挂图。指引学生认真察看,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均匀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议论学习:每只猴子均匀分到几个月亮? 议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沟通你是如何想的。 教师板书: 0 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 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而后指引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娴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自己独立达成再解说。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发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让学生列式计算。有必定的 难度,教师能够先解说再让学生达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感觉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部署作业。 提早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省:大多数同学内容能够掌握相关 0 的除法,但在实质操作中却不是很娴熟,一定多做练习。 1 / 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教案5 5

信息窗1—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准备丰收庆祝会呢!请你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谁还发现了不一样的数学信息?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呢?师:你知道的真多啊! 二、探求新知 1.分竹笋(感受同样多,认识平均分) (1)引出问题 师:快看大熊猫,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它在想什么呢? 师:是呀!这么多的竹笋该怎么分呢?能帮帮它吗? (2)汇报结果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原来你是这样想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为什么呢?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为什么这样分呢? (3)对比分析 师:同学们,帮两只熊猫分竹笋,有好多种分法。一起看,这一种主张给大熊猫多一些,认为大熊猫的饭量大;而这种是觉得应该给小熊猫多一点的关照;还有这样分法,既没有多给大熊猫也没有多给熊猫,而是怎么分的呢? 师:每只熊猫都分得了几个竹笋呢? (4)感受“同样多” 一起看!一共有几个竹笋? 课件出示: 师:分给了几只熊猫? 师:它们每只分得几个竹笋? 师: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嘛? (5)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每只熊猫分得5个竹笋,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呢? 师:公平,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会使用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2.分桃子(感受第一种分法) (1)师:小猴子看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请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 师:你能把这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吗? 师:那就请你用20个小方块给代替20个桃子,帮这5只小猴平均分一分吧!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都分好了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杨彩勋单位冠县梁堂乡联合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食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分一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 2、熊猫分竹笋。 (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6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3)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创造情境,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恰巧,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举办一场丰富的宴会,我们一起看看吧。〔稍作停顿,学生观察〕大家知道这些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谁能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出发,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动物举办的森林宴会,收集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在分食物的过程中,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遇到了什么问题?生:怎样分竹笋? 师: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完整表达〕生:2只熊猫分6个竹笋。 师: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1、学生动脑想一想。 2、指名让学生到台前摆一摆。 生1:熊猫哥哥分5个,熊猫弟弟分1个。 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

生3: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3:因为熊猫哥哥大,让着熊猫弟弟。 师:真有礼让精神。 生4: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 生5: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 3、哪种分法最公平? 〔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得同样多,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意思即可〕4、师小结:像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这样,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帮熊猫兄弟分竹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其中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老师的引导,哥哥分3个,弟弟分3个的分法最公平,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为理解平均分做铺垫。】〔二〕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王老师手里有8个小圆片,你能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分一分吗?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

【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预设2:分成5个和1个,因为哥哥大,要让着弟弟。 预设3:分成2个和4个。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弟弟要让着哥哥。 谈话:大家都是懂得“兄友弟恭”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分法,那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预设:3个和3个,因为它们分的一样。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谈话:像这样每只都分到3个,我们说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预设:谁会说说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怎样? 预设:同样多。 谈话: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你能说说剩下的这几种分法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吗?” 预设:学生从认知上都知道哪一份不是同样多,只是不一定能表达清楚,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分的不是同样多。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练习:(出示图)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找出小猫分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谈话:“小猪分西瓜是平均分吗?(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 谈话:现在你能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 识青岛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有序摸索的适应。 3. 教育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帮互助的适应。 教学重难点: 明白得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师:小孩们,想不想去森林里看看?(生:想)。只是呀,在动身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小故事,想不想听?(生:想)。 (点击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片段约1分钟) 师:融四岁,能让梨,谁来说孔融是如何分梨的? 生1:哥哥比我大,把大的让给哥哥。 生2:弟弟比我小,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 师:说的真好。但是呀,孔融的爸爸不忍心看着他每次都吃的最少,因此呀,有一天爸爸端出来一盘梨,一共十四个,他想让孔融公平的分一分,小孩们,孔融该如何分呢?带着那个问题,我们一起动身。 (电子白板出示森林聚会图) 师:瞧瞧,森林里多喧闹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一起说。 生齐答:小兔子、熊猫、小猴子和小松鼠。 师:小动物们齐心合力预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你明白这些食物分别是为谁预备的吗?

生:熊猫吃竹笋,猴子吃桃,小兔子吃萝卜、小松鼠吃松果。(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笔连线) 师:哦,说的真好,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活动】自主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明白得“平均分”的意义 师:认真看!从图画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0个竹笋、20个桃子、12个萝卜、15个松果 师:哦,你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发觉了这多信息,咦?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看起来有点不快乐,谁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评判:真是一只聪慧的小熊猫。对呀,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该如何样分呢?小孩们,赶快帮帮忙,拿出10个小方块,代替10个竹笋,分给2只小熊猫。看谁最聪慧,分得方法最多? (学生分竹笋,教师巡回了解分得情形)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并说说如此分得理由。熊猫哥哥,熊猫弟弟,(教师边说边往黑板上贴上两个熊猫) 生说师板书:8 2、3 7、5 5…… (评判:①学孔融,谦让,友爱,真不错。。 ②真是一个会关怀弟弟的好哥哥。 ③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每人5个,真是一个公平的小裁判。)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认真观看,在这些分法里,有一种分法的结果有点专门,是哪一种? 生:5,5这种分法有点专门。 师:什么缘故呀? 生:每只熊猫分得一样多。 师:哦,老师明白了,只有这种结果每份分的同样多。其它的方法不是哥哥多确实是弟弟多,像如此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确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5.5信息窗5—重建家园教案2青岛版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出示小动物重建家园情境图) 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有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块砖,每次搬3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该怎么住? 1、师:20只小熊,每个山洞住4只,怎么住呢?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16只小兔,要住进4座房子,可以怎样住?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解决了困难,那么小兔怎么住呢? 2、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和小熊解决了住处。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每个山洞住4只,需要几个山洞? 2、每座房子里住着几只小兔?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建议青岛版六三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建议 信息窗3——水中救援 这个信息窗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小动物被水围困,狮子率队去营救的情境。画面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被水围困的各种小动物的只数,狮子救援队队员的数量,每条船最多能救援几只小动物等等。通过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平均每组几只狮子”等问题,引出对除法初步认识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充分感知连环画中的两幅图,然后编一个数学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你问我说”中有两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部分是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

法的意义;第二个红点部分是从“按份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明确除法各部分名称。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教材呈现了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揭示“可以用除法计算”,从而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交流自己的分法,在交流中理解“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明确这个问题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从而引出“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的含义、读写法。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过程明确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平均每组几只狮子?”教材呈现了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求平均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揭示“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同时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