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孙瑞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秋天到了,森林里的果子都熟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正在准备开一个丰收会呢?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有2只熊猫,3只猴子,2只白兔,2只松鼠。)

师:这些小动物们齐心协力,准备了哪些好吃的食物呢?(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果。)

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为谁准备的吗?(熊猫吃竹笋,猴子吃桃子,松鼠吃松果,小兔吃萝卜。)

师:你说得真棒,看来你的课外知识还真丰富。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师:看到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小动物们馋坏了,快看小熊猫,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

生可能回答:新鲜的竹笋,一定很好吃;有6个竹笋,该怎样分呢?

师:对呀,6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该怎样分呢?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竹笋,按你的想法分给两只熊猫。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回答:

1:我把6个竹笋分成了5个和1个,给大熊猫5个,给小熊猫1个。

2:我把6个竹笋分成4个和2个,给大熊猫4个,给小熊猫2个。

3:我把6个竹笋分成3个和3个,两只熊猫分得一样多。

……

师: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把6个竹笋分成了3个和3个。)师:为什么大家觉得这样分比较公平呢?(因为两只熊猫都分了3个,分的一样多。)

师:你们说的真好,只有每只熊猫分的同样多才是最公平的,也才会让每只熊猫都满意。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

活动二:分桃子

师:12个桃子要分给3只小猴子,谁能提出一个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呢?(每个小猴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刚才分竹笋的时候,有的同学分得又对又快,有的同学比较慢,看来平均分还是有窍门的,所以在帮小猴分桃子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边分一边思考自己的方法,分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分法?

学生可能回答:

1.我是1个1个分的,直到分完(边说边演示)。

2.我是2个2个分的,两次就分完了。

3.我是3个3个分的,……

4.我是根据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分的。

……

师:谁的食物还没有分?你想帮谁分?该怎样提问题呢?

可能提出:

1.每只小兔平均分到几个萝卜?

2.每只松鼠平均分到几个松果?

师:请你任选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活动三:分萝卜和松果

师:分完食物,小兔没急着吃,他们正在商量事情,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师: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萝卜试着分,说说你是怎样分的。(4个4个地分,分了4份,说明可以分给4只小兔。)

师:观察分得的结果,想想这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是平均分,因为分得的结果也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学生试着分,可以用摆圆片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摆学具、分一分等方法,从感性上认识了“16里面有4个4”,“15里面有3个5”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含义。】

三、自主练习。

1.师:请同学们看图,先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然后说说理由。

师:为什么小猫分鱼是平均分?(因为每只小猫都分了3条鱼,每

份分的同样多。)

师:为什么小猪分西瓜不是平均分?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

(因为左边的小猪有1个西瓜,右边的小猪有2个西瓜。右边拿走1个就是平均分了。)

2.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最后课件展示分的过程。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2013、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 通过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 例:有8个小球需要平分到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分几个? 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8÷2=4,每个盒子里分4个。 2.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律 (1)除数为0时,没有答案,除不尽。 (2)一正数除以一正数,商为正数。 (3)一负数除以一正数或一负数除以一负数,商为正数。 (4)零除以所有非零数均无解。 3.演示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注意事项。 例:计算20÷5。 解:先写竖式,被除数20写在上面,除数5写在下面,商写在中间的空白处,余数写在最右边。 4 ---- 5|20

20 -- 所以20÷5=4。 4.练习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让学生自行完成简单除法的计算题目,如12÷4、15÷3等。 5.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除法,并培养学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某商店有一批参考书,共100本,要均分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本? 解:100÷5=20,每个班级分20本。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相关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大全5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大全5 篇]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突出表现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的操作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二、重视练习设计 当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了这种分法很公平之后,就及时地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公平的方法再帮小熊分一分,学生通过练习,再一次感受到公平的分法,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由生活到数学,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空间,对平均分的理解也相应地上升了一个阶层。 三、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是严谨的,课堂中的数学语言更要注意准确性。这节课中,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运用。如:用10根小棒代替竹笋,分给2只小熊,你能试着分一分吗?象这样的语言有很多,孩子们在无形中就受到了老师的影响,他们在表述时就会不自觉得使用数学语言,并力求语言的准确与精炼。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比较熟悉的,但作为数学概念而言,学生要理解平均分应把握每份数与份数,这样在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然后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多少。曲老师重视了每份数而忽略了份数,导致个别学生分的时候略有迟疑。另外,: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 【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揭示课题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的概念和基本的符号; 2.能够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掌握除法的特点及运算法则。 二、教学重点 1.除法的概念和基本的符号; 2.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除法的特点及运算法则。 四、教学内容 1. 除法的概念 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用于找出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尽的次数或者余数。被除数是要被分成若干等份的数,除数是除以几份,商是所分成的等份数目。 2. 除法的符号 除法用“÷”或“/”表示。其中“÷”的左边是被除数,右边是除数,上下之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除法运算。例如:15÷3=5 或者 15/3=5。 3. 除法的运算法则 ① 安排被除数和除数 首先将被除数和除数安排在一条横线上,被除数在上,除数在下。 ② 确定商 用被除数除以除数,求商,将商写在除号上。 ③ 判断余数 将被除数减去商乘以除数,得到余数。如果余数为0,除法运算结束;如果余数不为0,则把余数放在新的横线上,作为新的被除数,再进行除法运算,直到余数为0。

4. 除法的特点 ① 除数不能为0 任何数除以0都是没有意义的。 ② 商和余数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③ 商的大小 同样的被除数,除数越大,商就越小;除数越小,商就越大。 5. 例题 例1:小明用8个纸杯将40颗糖果平分,每个纸杯装几颗糖呢?1.确定被除数和除数: 被除数:40 除数:8 2.计算商: 商:40÷8=5 3.计算余数: 余数:0 4.结论: 每个纸杯装5颗糖果。 例2:小明有26个石子,他把它们平均分成4堆,每堆多少个呢? 1.确定被除数和除数: 被除数:26 除数:4 2.计算商: 商:26÷4=6 3.计算余数: 余数:2 4.结论: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

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板书:森林聚会)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 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 (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那么,从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 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 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0是被除数,5是除数,得数2是商。 ③结合刚才的问题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10表示10只狮子,除号表示平均分,除数5表示分成5组,商2表示每组有2只狮子。 7、独立解决第3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1题:先分一分,再填一填,要注意分的要与算式相符。指导学生做第1个,其余的学生独立作并填写在书上。 第2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分一分,集体订正,指名说算式的意义。 思考:这两种分法,结果都一样吗? 第4题:分鸡蛋。看图列式题,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先读图,理解题意,再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除法”概念及其意义; 2.能运用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3.掌握用除法检验算式正确性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独立思考并解决简单的数字运算问题。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兴趣; 2.提高学生在运算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 1.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3.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 2.运用除法检验算式正确性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将两组数(15和3,10和2)分别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两组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除法的存在。

2.讲授(25分钟) Step 1:除法概念和意义 教师通过简单生动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除法,以及除法的实际意义。例如,有一条长为20米的绳子,让我们把它剪成5段,每段有多长?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进行自如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除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掌握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Step 2: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引入一个简单的除法算式:8÷2=? 教师通过旁边设立的形象化分组图,向学生讲解解题的步骤: 1.根据被除数8,一次分出2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就是2; 分组图 分组图 2.剩下的部分再继续分组,每次分出2个相等的部分,直到分不出为止; 分组过程图 分组过程图 3.最后得到的就是商4。 之后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做几个类似的算式,安排丰富而简单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Step 3: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几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比方说,一间房间长8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通过调动学生的作答积极性,引导他们熟练了解如何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几个道题,让学生根据前几个问题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教师通过纠正学生的偏差和理顺思路,引导学生从正地方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7-59页信息窗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 践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对学生 渗透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一人说过后齐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 动物,平时它们相亲相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山洪暴发, 把它们困在了一个小岛上,它们该怎么办呢?请看:(出示信息窗3)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⑴救小鹿需要几条船?(2)救小熊需要几条船?(3)每组 几只狮子? 2、自主探究,感受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1)师:我们先来解决:有15只小鹿,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2)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每条船最多能救3条船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出:每条船上坐的可以小于3只小鹿,最多能坐3只小鹿,不能多于3只)。 师:在这紧急救援的时刻,每条船上肯定要安排几只小鹿? (3)请你用15个圆片摆一摆吧。(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口1 认识平均分课本60~6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表内乘法及数的分成、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知道“同样多”或“一样多”但不知道“平均分”。在小动物分食物的活动中“分一分”系列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小熊猫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小猴子分桃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平均分的分法。 3、在小兔子分萝卜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多样性,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情景图: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丰收庆功会。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明学生回答。 预设生1: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小猴子分桃子;小兔子分萝卜;小松鼠分松果。 预设生2: 2只熊猫分6根竹笋;3只小猴分12个桃子;2只小兔分16个萝卜;2只松鼠分15个松果。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 师:这6个竹笋,他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熊猫吗? 学生用圆片摆一摆。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做记录。 3、引出平均分。 有这么多分法,大家真有办法!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有没有一种很公平的分法呀?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杨彩勋单位冠县梁堂乡联合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食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分一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 2、熊猫分竹笋。 (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6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3)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

【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预设2:分成5个和1个,因为哥哥大,要让着弟弟。 预设3:分成2个和4个。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弟弟要让着哥哥。 谈话:大家都是懂得“兄友弟恭”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分法,那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预设:3个和3个,因为它们分的一样。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谈话:像这样每只都分到3个,我们说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预设:谁会说说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怎样? 预设:同样多。 谈话: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你能说说剩下的这几种分法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吗?” 预设:学生从认知上都知道哪一份不是同样多,只是不一定能表达清楚,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分的不是同样多。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练习:(出示图)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找出小猫分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谈话:“小猪分西瓜是平均分吗?(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 谈话:现在你能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上册 4《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 一、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0~53页。 二、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怎么样分竹笋呢,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课件演示情境图) 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活动内容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有2只熊猫,要分6棵竹笋。 (2)有3只猴子,要分12个桃子。 (3)有2只兔子,要分16个萝卜。 (4)有2只松鼠,要分15个松仁。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2)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关注要点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

下面的问题,好吗? (1)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2)每只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活动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想法。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关注要点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含义。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算式列得比较准确,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明对除法的计算还不熟练。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5的信息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分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教材结合例题和“自主练习”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森林聚会 2课时 小猴子跳水 2课时 猴子捞月 2课时 水中救援 2课时 重建家园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课时1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教科书48—50页 教学目标: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创造情境,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恰巧,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举办一场丰富的宴会,我们一起看看吧。〔稍作停顿,学生观察〕大家知道这些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谁能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出发,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动物举办的森林宴会,收集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在分食物的过程中,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遇到了什么问题?生:怎样分竹笋? 师: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完整表达〕生:2只熊猫分6个竹笋。 师: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1、学生动脑想一想。 2、指名让学生到台前摆一摆。 生1:熊猫哥哥分5个,熊猫弟弟分1个。 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

生3: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3:因为熊猫哥哥大,让着熊猫弟弟。 师:真有礼让精神。 生4: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 生5: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 3、哪种分法最公平? 〔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得同样多,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意思即可〕4、师小结:像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这样,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帮熊猫兄弟分竹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其中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老师的引导,哥哥分3个,弟弟分3个的分法最公平,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为理解平均分做铺垫。】〔二〕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王老师手里有8个小圆片,你能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分一分吗?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1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1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