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米=()毫米小数的大小变化从()往()观察

小数点向()移动

()米=()毫米

移动()位

移动()位()米=()毫米

移动()位()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 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 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 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 9米变为0.9米,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

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 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

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

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 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

青岛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48页。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 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 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 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 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 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 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 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第二个红点部分和第三个 部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 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 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课改以来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已逐 步渗透于数学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了一定的 水平,能够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学 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 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 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 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 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教学要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平均分,寻找平均分的方法,为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作准备。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片 学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森林里绿绿的草,红红的花都绽开了笑脸,美丽极了。看,在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到了丰收的季节,果子都熟了。小动物们开始商量搞一次聚会。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搜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分”的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建立模型,学习新知。 1.认识“平均分”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 通过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 例:有8个小球需要平分到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分几个? 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8÷2=4,每个盒子里分4个。 2.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律 (1)除数为0时,没有答案,除不尽。 (2)一正数除以一正数,商为正数。 (3)一负数除以一正数或一负数除以一负数,商为正数。 (4)零除以所有非零数均无解。 3.演示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注意事项。 例:计算20÷5。 解:先写竖式,被除数20写在上面,除数5写在下面,商写在中间的空白处,余数写在最右边。 4 ---- 5|20

20 -- 所以20÷5=4。 4.练习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让学生自行完成简单除法的计算题目,如12÷4、15÷3等。 5.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除法,并培养学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某商店有一批参考书,共100本,要均分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本? 解:100÷5=20,每个班级分20本。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相关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 【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1.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信息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揭示课题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 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 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0是被除数,5是除数,得数2是商。 ③结合刚才的问题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10表示10只狮子,除号表示平均分,除数5表示分成5组,商2表示每组有2只狮子。 7、独立解决第3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1题:先分一分,再填一填,要注意分的要与算式相符。指导学生做第1个,其余的学生独立作并填写在书上。 第2题和第3题:学生独立分一分,集体订正,指名说算式的意义。 思考:这两种分法,结果都一样吗? 第4题:分鸡蛋。看图列式题,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先读图,理解题意,再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 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二、教材分析: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 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丰盛的宴 会”——“愉快的联欢”——“猴子捞月”——“水中 救援”——“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 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 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 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 根据。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 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

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 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初步 理解除法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 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 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 指示。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教学时, 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 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四单元信息窗1平均分。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这一情境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是学生清楚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分一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平日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卡片、教具(两只熊猫、试题)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谈话:小朋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动物们要举行森林聚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课件) 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森林里。 3、激发兴趣:它们玩得可高兴了,转眼间到了中午,看,小动物们为自己准备了哪些丰盛的午餐呢?(课件)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 活动一:分竹笋 1、师:小动物们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急忙跑到餐桌旁,看,首先跑来的是两只熊猫。(课件) 大家看,准备了多少竹笋呢?(课件) 2、师:现在,2只熊猫要来分吃这6个竹笋,你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可能有哪些分法? 3、谈话: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吗?(贴两只熊猫的图片) (指生汇报分法,说理由) (师板书: 5 1;2 4;3 3)

二年级数学上册五森林里的故事_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题1 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7-59页信息窗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 践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对学生 渗透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一人说过后齐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 动物,平时它们相亲相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山洪暴发, 把它们困在了一个小岛上,它们该怎么办呢?请看:(出示信息窗3)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⑴救小鹿需要几条船?(2)救小熊需要几条船?(3)每组 几只狮子? 2、自主探究,感受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1)师:我们先来解决:有15只小鹿,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2)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每条船最多能救3条船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出:每条船上坐的可以小于3只小鹿,最多能坐3只小鹿,不能多于3只)。 师:在这紧急救援的时刻,每条船上肯定要安排几只小鹿? (3)请你用15个圆片摆一摆吧。(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揭示课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_ 青岛版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创造情境,收集信息。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恰巧,今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在举办一场丰富的宴会,我们一起看看吧。〔稍作停顿,学生观察〕大家知道这些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谁能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出发,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动物举办的森林宴会,收集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在分食物的过程中,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遇到了什么问题?生:怎样分竹笋? 师: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完整表达〕生:2只熊猫分6个竹笋。 师: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1、学生动脑想一想。 2、指名让学生到台前摆一摆。 生1:熊猫哥哥分5个,熊猫弟弟分1个。 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

生3:熊猫哥哥分1个,熊猫弟弟分5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3:因为熊猫哥哥大,让着熊猫弟弟。 师:真有礼让精神。 生4: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 生5: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 3、哪种分法最公平? 〔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分得同样多,只要学生能表达出意思即可〕4、师小结:像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也分3个这样,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帮熊猫兄弟分竹笋,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分竹笋的方法有好几种,为分几份和怎样分做铺垫,其中也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经过老师的引导,哥哥分3个,弟弟分3个的分法最公平,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为理解平均分做铺垫。】〔二〕认识平均分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王老师手里有8个小圆片,你能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分一分吗?想一想,你想怎么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猴子捞月0的除法青岛版(2022秋)

猴子捞月——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0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的一幅情境图,树上挂着成一串的3只小猴和河边的两只小猴都准备从水里捞月亮。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啊?”。 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是把几个月亮平均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列出除法算式后,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每一个数表达的意义,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此外,教师应补充一些生活实际中有关0的除法题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大量感知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除以0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熟练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2、能区别两种平均分的分法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有关0的除法性质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理解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 师:同学们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吗 生:从前有只猴子,来到井边看到月亮…… (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2、导入 今天就去发现猴子捞月中的数学知识。 3、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 生:他们想了各种方法捞月亮 4、给出问题: 老师想知道5只猴子捞月亮,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设计意图:从讲故事开始,《猴子捞月》这个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所以课一开始,我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

【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预设2:分成5个和1个,因为哥哥大,要让着弟弟。 预设3:分成2个和4个。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说,弟弟要让着哥哥。 谈话:大家都是懂得“兄友弟恭”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分法,那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预设:3个和3个,因为它们分的一样。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谈话:像这样每只都分到3个,我们说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预设:谁会说说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怎样? 预设:同样多。 谈话: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你能说说剩下的这几种分法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吗?” 预设:学生从认知上都知道哪一份不是同样多,只是不一定能表达清楚,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分的不是同样多。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练习:(出示图)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找出小猫分鱼)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谈话:“小猪分西瓜是平均分吗?(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 谈话:现在你能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

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青岛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平均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在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那些数学信息? 生1:有6个竹笋;12个桃子;16个萝卜;15个松子 师:你发现了4个信息,你的眼睛真明亮。 生2:有3只小猴子;2只熊猫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 生:分食物 师:那这节课咱们就去参加它们的宴会,帮动物们分一分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森林聚会的场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探究新知 1)感受平均分: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可是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看,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 生:分东西吃。 课件出示两只熊猫 师:你觉得熊猫会怎样分竹笋呢?一定把你的分法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怎样分竹笋) 生1:大熊猫4个,小熊猫2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 生2:大熊猫2,小熊猫4。因为大熊方面让着小熊猫。 生3: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它们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让你帮熊猫分竹笋,要分得公平,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呀? 生:每只熊猫3个。 师: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呢? 生:每人3个,都一样多,所以公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帮熊猫分竹笋这一过程,学生找到很多种分法,体会多种分法里面感受平均分只是其中一种分法,为教学平均分的意义做铺垫】 2)理解平均分。 ①尝试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