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防治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一、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二、临床表现及病理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

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1-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 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四、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保健科

手足口病知识

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余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没研制出防疫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症状 1.发热,体温达到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步骤/方法 1.卫生消毒。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必要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 一次。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孩子们回 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子在 吃饭之前还有上完厕所以后都要用洗手液把手洗干净。教育孩子勤剪指甲的还习惯,指甲长啦就会在指甲里面藏着很多细菌的。还要教导孩子不随便乱弄东西,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更不要乱摸东西。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做好检查。幼儿园在教学期间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情况。如果发现孩子们在 上学的时候有发热,出皮疹的状况的时候要立即通知孩子的家长,病把孩子及时隔离送医院检查治疗。在注意观察一下在一起上学的孩子们是否有疑似症状的发生,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必要时做好停课的准备。 5.成立预防小组。幼儿园除了要做好卫生检查以外应该专门为预防手足口成立一 个预防小组,此小组最好与当地卫生部门联合起来办。把每天入园孩子们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从入园到出园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孩子每天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都注意。每天进出幼儿园的教室或者其他人员都要做好消毒动作,保证在园孩子们的健康。如果发现我感染的孩子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的通报给当地卫生部门。

手足口病 历史

手足口病的历史 1. 引言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它以高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为主要特征,通常会在夏秋季节流行。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历史发展,包括其首次发现、流行情况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2. 首次发现 手足口病最早于1957年在新加坡被报道。当时,一组医生在调查一起不明原因的 儿童脑膜炎流行时,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这个病毒首次被称为”新加坡小儿麻痹后脑膜脊髓灰质炎”,后来被确定为手足口病毒。 3. 流行情况 自从首次发现以来,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流行。尤其在亚洲地区,手足口病成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8年,亚洲地区共报告了超过400万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有数千人死亡。 4. 病因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肠道病毒A组、肠道病毒B组、肠道病毒C组和肠道病毒D组。这些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以及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和幼 儿园儿童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感染。 5. 症状和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发热、喉咙红肿、口腔溃疡和皮疹。溃疡通常出现在舌头、口腔黏膜和手掌、脚底等部位。一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呕吐、腹泻和乏力等非特异性的全身性表现。在一小部分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等。 6. 防控措施 为了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等;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特别是儿童集中活动场所;加强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推广肠道病毒疫苗接种等。 7. 社会影响 手足口病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它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因为患者需要接受医学治疗并且可能需要休学或请假。其次,由于手足口病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儿童疾病,其特征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初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和咽痛。通常在发热1-2天后,口腔溃疡会出现,最初是红色小疱疹, 然后变成溃疡。口腔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和口腔颊粘膜上。在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常见于手掌、 足底和臀部。有些病人只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通常不是很严重,几乎所有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 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XXX病 毒A16型。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 可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中度传染性的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手足口病不

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对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症的传播与防治 班级:12-17 学号:201240114 姓名:徐骁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和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手足口症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4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一、病因及症状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种病毒均可引发手足口病的流行,其中以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为主,并以CoxA组的16、4、4、7、9、10型和B组的2、4型以及EV71为主要流行病毒。EV71病毒是目前常见的手足口病流行病毒,因患儿发病较严重,并多伴发轻重程度不等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受到人们的关注。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A、B和C型)和11个基因亚型(BrCr、 B1~B4和C1~C4亚型),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和易感宿主的累积被认为是手足口病在某一地区间歇性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和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病例可能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依据其症状表现不同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4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流行过程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该病最早于1947年由新西兰Seddon描述,194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子中分离出CAV16,并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升高4倍,显示CAV16为病原。1949年英国伯明翰出现手足口病流行,Alsop从患者疱疹液中分离出CAV16,进一步证明其与手足口病的关系,并根据疾病分布特征,将其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EV71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暴发的脑炎患儿中分离出来,1972年在美国纽约手足口病患者中亦分离到,证实EV71可导致手足口病。自发现EV71后,欧美一些国家包括美国、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也曾报告EV71暴发流行,但疾病主要表现形式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迟缓性瘫痪。 亚太地区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主要以CAV16和EV71为主要病原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监测研究发现CAV16和EV71交替引起手足口病流行,1969~1970年以CAV16流行为主,1973年和1978年以EV71为主。发病多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到底有哪些?它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体验或者提升呢?放心,接下来准备带你了解当中的细节!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 认 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 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 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 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 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 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 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 厕 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 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 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手足口病全年皆可发病,南方以春夏为高峰期,该传染病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 二、手足口病怎么传染给孩子的? 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 三、手足口病具有哪些症状? 1、宝宝持续高热,体温38.5℃超过3天。 2、神经系统异常,出现嗜睡、头痛、呕吐、抽搐等表现。 3、出现心衰前兆,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 4、3 岁以下孩子,最容易发展成重症!一旦病毒侵入,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引发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最快只要2~4 天,就能导致死亡! 四、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

足口病(该疫苗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没有保护效力)。该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五、日常中手足口要怎么预防? 与其生病后治疗,不如做好预防不生病,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并且排毒期非常长。病人感染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但经呼吸道排毒时间有2-3周,经粪便排毒可长达2-3月之久,地面、墙壁、玩具上也有病毒附着。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以上物品,另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所以做好以下下措施,能大大降低手足口的发病率,减少宝宝痛苦。 1、避免接触病人: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2、洗手: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孩子们喜欢到处乱摸,手上就会有肠道病毒,之后手抓食品时,或者孩子吃手玩时,就会感染生病。 建议在饭前,便后,孩子在外游玩回家后都要洗手,并且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好好洗手,平时使用肥皂洗手就行,在怀疑接触病人后,因为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不要使用酒精基的洗手液,可以选择使用肥皂或者含氯的洗手液洗手。 3、注意食品卫生:被粪便污染的蔬菜、水果、肉类上会含有肠道病毒,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再吃;不要给孩子吃生的蔬菜;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

手足口病科普知识

手足口病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病毒类型以肠道病毒71型(E V71)和柯萨奇病毒A16为主。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常年均发。 二、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较多,可以通过口腔、呼吸道飞沫等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还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玩具、餐具等传播。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手足口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该病一般起病急,伴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皮疹多少不能反映病情轻重,家长应仔细查看发热儿童手心、足底和臀部的皮疹情况,持续发热且皮疹隐约可见最危险,发现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四、手足口病有什么危害? 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可自然痊愈,病程约7~10天。极少数病例可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致死亡。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1、尽量避免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2、注意通风,保持家居空气流通。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4、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或不洁食物。 5、及时对孩子的衣物、寝具、玩具等进行暴晒和消毒。 6、保证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7、保证孩子睡眠充足,防止过度疲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8、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二、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未经治疗,7-10天可自愈。患儿通常以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口腔疱疹、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部分患儿仅出现皮疹,而无发热。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三、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接触污染的手、毛巾、玩具、奶瓶、餐具、床上用品及医疗器械等物品进行传播。 四、病例管理 目前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患儿需补充足够的水分,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可进行退热、镇痛等对症治疗。患儿在皮疹水泡干凅前不应上学或参加聚会活动,以避免传播疾病。若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患儿应在家自行隔离更长时间,直至皮疹水泡干

凅后2周。家长和医生还应密切关注病情,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和加强救治: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躯干共济失调、突发性肢体无力、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五、预防 目前无疫苗预防,在本病的流行季节,应告知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将纸巾丢至垃圾桶。 3、勿公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汤勺等。 4、需清洗和消毒患儿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及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厕所,可用紫外线、漂白粉进行消毒。 5、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从而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 1、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些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因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水疱或溃疡,故称为手足口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手足口病是新发现的疾病吗?手足口病以前就有的,只是以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这个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症状比较轻,基本在一周内自愈,几乎不引起死亡。1995年以来,我国发现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患者,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比较重,可出现严重的肺部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引起公众重视重新认识。 3、手足口病的皮疹长什么样?手足口病的皮疹呈小水疱,为小米粒至绿豆大,周围有红晕,疱内含浆液较少,一般不破溃,一般2-4天后吸收干燥,不留瘢痕。这些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嘴里的水疱容易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因疼痛而影响进食。 4、手足口病需要治疗吗?手足口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并不需特殊治疗,对发病儿童一般隔离7-10天,大多数1周左右即可自愈。个别感染某个亚型的肠道病毒患儿距离手足口病发病平均1月后可出现脱甲症,也不必特殊处理。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不到2%,病情危重者可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病情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医院虽然积累了不少抢救经验,但对重症治疗的效果仍不令

手足口病知识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 、柯萨奇A组16型(CoxA16) 多见。其中,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故本节主要介绍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感染了EV71的患者会经粪便、唾液或口鼻分泌物排出病毒,所以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发病机制】 EV71经各种传播途径侵人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黏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大部分人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可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造成感染的播散。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根据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以下5期:1.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闭,食欲缺乏等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患儿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痊意,预后良好。 2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咭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患儿可痊愈。 3, 第3期(心肺功能度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患儿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浅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爽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5.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治疗要点】 1.普通病例无须住院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又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作好口腔和皮

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手足口病在这三个部位引起红疮。这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幼儿。 在201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三名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投手——均来自不同球队——患上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这是一种由病毒传播的高度传染性疾病。(投手是纽约大都会的诺亚·辛德加德,纽约扬基队的J.A.哈普和休斯顿太空人队的布拉德·皮科克。)据梅奥说,虽然三个高知名度的疾病病例很难符合爆发的条件,但这些病例并不常见,因为感染更可能发生在幼儿身上,而不是成年人身上诊所。 手足口病可以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迅速传播,但在大学校园也有病毒爆发的报道,那里的宿舍和更衣室很近,意味着更多的人会被感染。 这种病通常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伊利诺伊州温菲尔德市西北医学中心杜佩奇医院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曼里克博士说,年纪大的孩子和成年人有时也会得手足口病。他说,通常,青少年和成人对这种疾病有免疫力,因为他们在早年接触病毒后就产生了抗体。顾名思义,症状 ,手足口病可以影响身体的这三个部位,并可能导致以下症状: 轻度发热;喉咙痛;口腔疼痛,通常开始时是扁平的红色斑点,然后可能会起泡;扁平的红色斑点的皮疹,可能会在手掌和脚底起泡。皮疹也可能出现在手背、胳膊和腿上。”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说法,手足口病的症状通常是分阶段出现的,通常不会一下子出现。 在儿童中,通常是从轻度发热开始,一两天后,疾病的最初症状可能会出现在口腔中。曼里克告诉《生活科学》杂志说,孩子可能会有喉咙痛和疼痛的疮,或者在口腔后部和舌头、内脸颊和牙龈上长出水泡。一两天后,红点可能会扩散到手、脚和臀部。 在语言能力有限的幼儿中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哭得更多,吃得更少,体温高达101华氏度(38摄氏度),Manrique说。

手足口病特征

手足口病特征 【导读】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一个大难题,无论人们的科学和医学水平如何发达,也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免受病痛的折磨。其中要属小孩子得病最为让人心焦了,手足口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且非常喜欢袭击小孩子。了解手足口病特征能够让家长及时判断,好做治疗。下面百科将为您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信息,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手足口病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要直接说说手足口病的特征,那么应该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明白手足口病的特征有助于及时判断疾病,然后早些治疗。下面为大家介绍手足口病特征有哪些。 一、普通病例表现: 1、急性起病,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潜伏期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手足口病还有一个潜伏期,那么手足口病潜伏期为多少呢?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为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它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除此之外,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手足口病知识

手足口病小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二、手足口病潜伏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8天。前驱症通常伴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而且手足口病在潜伏期也会传染,需要注意哦! 三、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高发期,生了手足口病的宝宝和隐性感染的宝宝为主要的传染源。 ★1.疱疹液:手足口病的疱疹液在破溃时会溢出大量病毒,所以在接触得了手足口病宝宝时,需要注意。 ★2.空中飞沫: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手足口病毒也会通过空气来传播。 ★3.粪便:在病后数周内,在宝宝排出的粪便中仍有病毒存在。 ★4.交叉感染:在流行期间,在人群密集地,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容易受到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5.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6.物品: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四、对于手足口病,普通家庭的注意事项 小儿手足口病因没有疫苗,所以很难做到根本上的防御,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根据传播的途径,我们应该做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能很好的控制。 作为普通家庭的注意事项有: ★早发现:在平时我们就要留意宝宝身体状况,饮食方面,有没有厌食的

情况?皮肤状况,在洗澡时,有没有发现有疹子之类的,同时要学会区分湿疹和手足口病疱疹之间的区别;体温等等,有些状况作为家长其实是可以及早发现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的功课,平时就做好预防,就大大减少了得病的概率。 ★早隔离:一旦宝宝传染了就应该立即就医,停止在去幼儿园等。减少传播。 ★早治疗:手足口病如果早期治疗,那就好的越快。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清热解毒的药物为主,也有一些食疗的偏方,病症较为轻,通常建议就是在家休息,配合一些药物治疗。严重的就一定要去医院治疗了。 手足口病通常是四部曲,依次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还有四不特征,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手足口病绝大部份都不严重,不伴有发热的都可以在一周内自愈,伴发热的也不太会超过10天。所以只要做好早期预防,后期治疗通常手足口病是不会太可怕的。

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儿童为主体的传染性疾病,它也被称作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通常患有手足口病的人群都是5岁以与5岁以下的儿童,这种疾病可以引起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也有一些少数的患儿可能引起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以与心肌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患病宝宝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这些人群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污染手、毛巾、手帕、水杯、牙刷、玩具、餐具、衣物等. 宝宝可能会通过一些接触过污染水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经过口咽进行传染.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咽部的分泌物中是含有手足口病的病毒的,可以通过可视、说话、喷嚏等方式污染周围的空气. 如果宝宝接触患儿,可因为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而被传染.手足口病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增多,七八月份高发,主要侵犯5 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1 ~3 岁的宝宝发病率最高. 儿童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患病初期的宝宝,有轻微的流鼻涕、咳嗽、低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继之,口腔内出小水疱或溃疡.大一些的宝宝会告诉妈妈嘴疼,小宝宝则表现出爱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哭闹.妈妈检查一下宝宝的口腔黏膜可以发现,在舌、两颊部或唇齿侧有粟米样的斑丘疹、水疱或溃疡,周围有红晕.同时,宝宝的手、脚、臀部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儿童手足口病病情较轻,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少数宝宝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也可导致死亡. 为什么有的宝宝会因此而死亡 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由各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引起并传染的儿童型疾病,但是只有其中的肠道病毒71 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死亡,但发生率极低,其他肠道病毒是不会导致死亡的. 绝大多数患儿都不是EV71 所致,因此病情较轻,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另外, 少数宝宝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也可导致死亡. 有什么特效治疗方法吗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护理得当,宝宝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一般1周就可痊愈了,但需要隔离两周.手、足、臀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 的碘伏.妈妈要注意宝宝的皮肤卫生, 防止感染.患病期间宝宝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别穿盖得太厚,用洗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如果宝宝出现高热,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可合理选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宝宝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剪短指甲,防止宝宝抓破皮疹.宝宝的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口腔内的水疱容易溃破,宝宝因为疼痛而不肯吃东西怎么办 妈妈可将鱼肝油或维生素B2片剂研成的粉,涂在宝宝口腔内的溃疡处,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防止继发感染.除了奶类,宝宝要吃清淡、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的刺激性食物. 手足口病有疫苗吗?怎么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还没有应用于临床的手足口病疫苗.饭前、便后和外出后,妈妈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宝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如果周围有患病宝宝,妈妈不要让宝宝和他接触.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水杯、小碗、小勺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物、被褥.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 一、手口足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二、多发人群及季节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主要以粪便、口或呼吸道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渗出液传播,即儿童大便、唾液、牙杯、毛巾、玩具、奶具、内衣及床上用品等。 四、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1、轻型 急性发病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疼痛等症状。 2、重型 可出现肌肉痉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以下几点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1、家长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室内勤通风,勤晾衣被,注意家庭卫生。 2、家长接触婴幼儿尿布、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家畜、家禽要圈养,避免与人混住一处。 4、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其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即可全愈。 六、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1、不易过多使用。垃圾、粪便使用1:10比例浸泡1小时,衣服、被单1:100浸泡30分钟晒干,厕所、地面、墙1:50喷洒,用量每平方米四两。 2、食具、饮具、奶具1:25比例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等1:50比例擦试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开放分类:流行病、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