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资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推荐)资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推荐)资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推荐)资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条件分析

一、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16O46’—117 O17’,北纬27 O28’—27 O55’。南北最长处48千米,东西最宽处51千米,全县总面积1,251.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资溪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县境东北部至西南部横亘着武夷山脉,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走势。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地形复杂,按海拔高度可分为山地、丘陵两大类型。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9%,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占26%,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岗占5%,境内最高峰鹤东峰海拔1364米。

主要水系资溪境内无大江大河,县中部有一条隆起的地带把全县分成东、西两部分,故河流亦分成两部分。东部河流均流入信江,属信江水系,以泸溪为主,控制流域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西部河流均流入抚河,属抚河水系,以欧溪为主,控制流域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0%。由于多山,小溪山涧遍布全县,其中以纵贯东部的泸溪和横穿西部的欧溪较大。山区溪流虽无舟楫之利,但落差大,水量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1,149千瓦,可开发的蕴藏量34,618千瓦。

泸溪由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境内的凤形山南麓的铁关河与发源于凤形山北麓的增坊河在鹤城镇三江汇合而成,往北经高阜镇、马头山镇流入贵溪,称白塔河,再注入信江,全长61千米,平均宽度77米,控制流域面积835平方千米,在县境流域面积654平方千米,河道弯曲,谷深滩险,暗礁多,不宜通航。

欧溪(亦称许坊河),发源于嵩市镇的出云峰,汇入抚河,全长32.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62平方千米,资溪境内流域面积314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资溪县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70天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929.9毫米。光热资源较充足,年平均日照1,595.7小时。为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平均气温低于周边各县,每逢盛夏,凉爽宜人,俗云“五岭皆炎热,惟独资溪宜”,乃避暑胜地。

植被物产资溪县森林生长茂密,有林地165万亩,占总面积的87%,森林覆盖率87.1%,是江西重点林业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盛产毛竹、杉、松、栲、楮等多种优质木材,并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江南油杉等珍稀树种57科,150种。油茶、茶叶等经济林也有大片分布,还盛产闽笋、香菇、松脂等林副产品以及桂皮、大活血、草珊瑚、灵芝等野生药材。森林中有华南虎、金钱豹、梅花鹿、穿山甲等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矿产资源有钨、钼、花岗石等,其中已探明的花岗石总蕴藏量约5亿立方米。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可分为红壤、黄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5个土类,10个亚类,122个土种。

二、历史沿革

资溪建县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时名泸溪县,民国3年(1914年),因避湖南省泸溪县同名,奉命改为资溪县,至今已有427年的历史。

资溪县春秋属吴。周平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改属越。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威王伐越,尽取吴故地,故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豫章郡南境立南城县,资溪属南城县管辖。三国时属吴境。隋朝属抚州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抚州属江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南唐以南城置建武军,隶属抚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建武军为建昌军。元丰四年(1018年)建昌军于南城之东北境泸溪设抚建都巡检使。元朝因之。明朝洪武三年(1371年)

改泸溪都巡检使为泸溪都巡检司,设巡检一人。后因山川险阻,治理不便,建昌府知府王知屏和南城县县令范涞议改巡检司为县治,析南城之56都至72

都置泸溪县。

民国元年(1912年)江西省分为四道,泸溪属豫章道。三年(1914年),改名资溪。

1949年5月8日,资溪解放,始属赣东北行政公署贵溪区督察专署,同年8月改属抚州专员公署。

三、社会经济概况

1、面积与人口

资溪县下辖5个镇(鹤城、高阜、乌石、嵩市、马头山)、2乡(石峡、高田)、5个采育林场(高阜、石峡、马头山、陈坊、株溪)。全县共有7个居民委员会、21个居民小组、70个村民委员会,692个村民小组,689个自然村。2002年,全县总人口为10.6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2万,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1%,有畲、蒙、苗、侗、壮等少数民族5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03‰。全县土地面积为1,251平方千米,山地面积达160多万亩,耕地面积10万亩。

2、经济现状

2002年,资溪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262亿元。第一产业1.333亿元,第二产业1.638亿元,第三产业1.291亿元,三类产业结构为30:39:31。

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4,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88.69元,比上年增长2.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088元,比上年增长13.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2,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4,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四、区位条件

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有“江西东大门”之称。

县城距省城南昌铁路里程215千米,公路里程224千米,交通比较便利。鹰厦铁路纵贯南北,316国道横穿东西。沪瑞高速公路通车后,赴上海仅6小时车程。全县境内主要公路全部硬质化,南下武夷山机场140千米,北上昌北机场220千米。

资溪县处于旅游胜地武夷山和道教发祥地龙虎山之间,与周边旅游中心距离分别为,距武夷山约140千米,距龙虎山50千米。周边较成熟的景区还有南城麻姑山、乐安流坑村、弋阳龟峰,距离均在100千米左右,便于联线互动。资溪县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内外政策协调,有条件抓住机遇,率先在抚州市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五、旅游业概况

资溪县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活动从古至今都有,文人骚客往来不断,对法水温泉、高云塔、大觉岩等名胜多有诗词歌赋等题咏。由于观念等因素制约,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目前已初步开发出生态观光、温泉沐浴、健康养生、竹海漂流、奇景观赏、宗教朝圣、民俗探秘、幽谷探险、原始人祭祀物猜想等诸多生态旅游项目。狮子山的年游客接待量已达到2万人次左右。2002年,资溪县成功引进大觉山、狮子山两个旅游开发项目,现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法水温泉度假休闲项目开发建设较早,现已初具规模,建有浴池、宾馆等接待设施,冬季游客接待量较大,但服务项目还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游客的多样化旅游需求。资溪还与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庐山、井冈山连成一条金色旅游带,对接江、浙、沪、闽、港、台等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建设中,资溪的“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条件日渐成熟。

六、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资溪境内有316国道和鹰厦铁路交叉经过,形成大“十”字型对外交通体系,进出十分便利。资溪距省会南昌约200千米,距华东地区铁路枢纽城市鹰潭70千米,距福州380千米,沪瑞高速公路通车后,赴上海仅需6个小时。由于

靠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溪有条件在江西“建设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休闲后花园”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资溪周边有武夷山、龙虎山、龟峰、流坑村、麻姑山等旅游发展成熟和旅

游开发成功的景区,且距离均在100千米左右,便于联线互动。

资溪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达,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2、资源优势

资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旅游

特色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森林山水生态和田园乡村生态,且资源实体综合度较高,具有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和生态休闲旅游业良好的条件。

3、决策优势

资溪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制定了“生态立县”战略。2002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资溪县第十一届委员

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资溪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决定》〔资发[2002]33号〕,决议中提出“要以生态旅游为突

破口,举全县之力,用全县之能,集全县之智,聚全县之财,尽快把资溪建成特色鲜明、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胜地,旅游直接收入达3亿元,……

使旅游业成为资溪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目标。”2003年3月3日资溪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小康

建设步伐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这不仅为资溪发展旅游指明了方向,也为资溪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公众意识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支持。2003年3月5日资溪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资溪县旅游资源保护办法》〔资常发[2003]10号〕,进一步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4.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二)制约因素

1.县域经济总量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2.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3.人文景观数量不多,品质不突出;

资溪县是个缺乏文化积淀的地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少,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名人只有北宋李觏。古建筑存量不多,而且损毁较为严重,如高云塔塔顶已完全倒塌,港口的古建筑群也被人为拆除一部分。宗教建筑,如大觉岩寺、狮山古寺、圆通寺等,不仅其建筑体量小,而且也不符合佛教建筑规范,观赏性较差,对旅游者产生不了吸引力。百越(主要是闽越)文化,在资溪境内有一些相关物证及一些异化的痕迹,但大多分散、模糊,作为学术考察研究,有一定价值,但作为大众旅游产品开发,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从总体上看,资溪县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不够理想。但是旅游景区不能没有人文景观,纯粹的自然美是无法满足当代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的。这决定了当地在旅游开发中对人文景观只能走重建、修复和新建的道路。

4.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生态旅游发展是未来主要趋势,但目前周边客源市场不够成熟。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

一、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调查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市场运作等都要求对旅游资源有全面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这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包括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

本规划组依据上述标准对资溪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其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已有了基本的把握。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旅游资源概查法,即对那些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重点关注。资溪县拥有的旅游资源可分为7主类,15个亚类,30个基本类型,包括典型旅游资源实体共计86处(不含旅游商品类与人文活动类)。(详见表2.1)。

表2.1 资溪县旅游资源分类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立足生态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业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内容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之所在。本文分析了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六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主要策略: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优势特色旅游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4 二、阳山县生态旅游业的现状——————————————————4 (一)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生态旅游条件良好———————4 (二)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4 三、阳山县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四、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5 (一)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5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5 (三)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6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6 (五)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6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7 (七)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8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新时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最先明确使用这一名词的是塞勃罗斯·斯柯里(Ceballos-Lacurain)。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考察、观赏、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存的文化现象的特点的目的,到较为偏僻或未被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能够没有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森林”。作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森林生态旅游来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国际流行色,且将在二十一世纪中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俩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八大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且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论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生态旅游科学旅游自然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关于生态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业影响

题目:生态旅游发展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系别:经济管理系 专业: 旅游管理 姓名: 李朝权 学号:12110123 指导老师:刘璐殊 日期:2013年12月14日

生态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业影响 专业:旅游管理班级:12级旅游1班姓名:李朝权学号:12110123 摘要: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旅游,顾名思义生态旅游就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强掉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的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这是我们为生态旅游下的定义。以下就是我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影响与看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影响良性不利经济效益环境问题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他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我国现在正处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阶段 ,到2020年 ,我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待大国,而且我国的旅游业发前景乐观。美好的的背后总是有很多的曲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5、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DAVOST INTELLIGENCE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长城旅游是标志性产品之一。与长城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一直是一个弱项。只是在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中推出片断的“运河旅游线”。在整体上,运河旅游并没有形成品牌、形成规模。通州是运河的龙头和北部起点,是运河文化的源头,是运河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地方。通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将对推动整个运河文化旅游起到关键性的作同,通州应该而且能够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首要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定位据达沃斯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介绍通州在运河古城、河网纵横的优势资源基础上,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休闲旅游为主导产品,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完整,具有中国乃至国际吸引力的运河文化旅游胜地和北京东部亲水休闲度假基地。 通州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运河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北京东部滨水休闲度假基地或者说:中国运河文化旅游龙头京东休闲水都空间布局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原则以运河文化为魂、水为体,以运河为主脉络进行总体布局; 与通州新城构建“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及通州区“一城两轴三点四镇”的城乡空间结构相适应; 突出各个乡镇特色、互不雷同,体现功能互补、全区联动的战略思想,实现个体效应和群体效应的统一;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色旅游资源与已建和待建重点旅游项目的分布相衔接; 全面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开发、留有余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体开发项目在实施时需在符合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北运河和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新城建设带动各乡镇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带、四片区”,即114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城市中心旅游区。一带: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四片区: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西南商 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中心城区带动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的发展,推进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西南商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的建设,全面推进通州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一)发展要点配合新城建设,改造运河景观、提升文化休闲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运河沿线景区的合作,从不同侧面向游客展现、供游客体验通州区悠久、璀璨的文化。与运河两岸正在开展的城市化建设相互渗透,构建通州区的TBD(旅游商务区)。紧密结合都市农业建设,以运河沿岸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带动全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开展。 (二)主题定位体验运河古城风情观赏通州新城风貌 (三)重要节点按照《通州新城运河城市段规划》,以“岛影、塔影、楼影和树影”的设计现念,自上而下分为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运河山水段,高水平建设好旅游度假片区、文化商业区、商务金融区和生态居住区,构建通州新城的核心旅游带。运河水系还清工程的进展,运河两岸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为运河沿线旅游景区(点)的串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本规划选取部分有代表性、发展潜力较大的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规划概况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远期为2016—2020年。按照《旅游规划通则》共分11个章节。 本规划是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宏观性战略规划。根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本规划只认定旅游项目的功能与方向,不对旅游项目的土地使用面积进行详细界定,其具体地块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遵照本规划的总体布局框架选定。 二、规划核心内容说明 (一)对镇江旅游现状的分析 1、基础分析。规划认为镇江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旅游发展机遇和优势明显。但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镇江旅游单体资源知名度不高、承载力不强、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区域垄断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知名景区。 2、产业分析。规划认为镇江旅游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镇江旅游产业面临着产业要素内部联动不足、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不高、跨区域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3、市场分析。通过第三方调查分析,国内市场对镇江旅游关注度排名前十二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广东及河北。规划认为南京、上海等地是镇江游客重要的客源分布区,京津地区为新兴潜力区,拓展空间很大;从入境客源分布来看,日韩等东亚地区、东南亚、南亚、北美、西欧等地区潜在客群较多,东欧、南美、南非等市场可适时拓展和培育。 (二)镇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规划思路 一是生态江山。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内涵,把城市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的旅游功能。 二是五音六律。加快历史文化、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向旅游魅力产品转换,奏响镇江旅游“福、闲、爱、道、乐”五个特色音符,细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律”旅游服务保障措施,构建出镇江旅游“五音六律”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三是满眼风光。突出镇江旅游景观功能的提升,建设景观视觉识别系统,使镇江具备游客过目不忘的景观记忆。 四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地方。通过精细化的游线设计,使镇江成为游客流连忘返、令人向往的旅游生活目的地。 2、发展战略 一是江山联动战略。规划认为江山河岛是镇江最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江山旅游的发展决定着镇江旅游的成败。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名称: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公司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即为鄞州区行政管辖区域,包括鄞州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1个乡的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根据鄞州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将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为三期,分期年限如下: 近期(2006-2010年),五年,重点开发建设阶段; 中期(2011-2015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阶段; 远期(2016-2020年),五年,系统建设完善阶段。 目标和战略 总体目标 鄞州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 具有宁波本土文化特征的城市与城郊休闲旅游目的地 战略和措施 (一)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2、现代化战略

3、市场化战略 4、社会化战略 5、城市旅游战略 (二)战略措施 措施1:从旅游产业外部入手,形成鄞州区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局面,配合宁波市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实施。 措施2:杜绝低质量景点建设,扶持高质量旅游产品开发。严格项目的开发论证、审批、开发过程管理。 措施3:保护和提升鄞州旅游的品牌——梁祝故里、东南佛国。 措施4:建设和完善鄞州城市旅游。 措施5: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措施6:加强政府机构协调和管理力度。 措施7:全面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措施8:加强旅游与科技的结合,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增加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总体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 (一)布局结构 鄞州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将以鄞州新城区发展为核心,沿鄞县大道和建设中的鄞州大道向两翼辐射,围绕梁祝文化旅游品牌、以天童—阿育王寺为代表的宗教旅游品牌、四明山旅游品牌,并主动接受东钱湖旅游品牌影响,构建一个重点突出、空间均衡、发展有序的旅游发展格局。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总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它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更甚至对我们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要求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实现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因此,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四川的九寨沟,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较先进,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在增加旅游收益的同时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景区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坚持走“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永续发展之路,加强自然保护,完善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管理服务,在中国西部率先把九寨沟建成世界旅游精品。 九寨沟自从走上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后,它每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余万人,发展到今天的两百多万人,而且。它每年的年经营收入也从一百多万元快速增加到如今的六亿多元人民币。不仅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显著变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如雨后初笋。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我国产业逐步趋于合理化、专业化。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也开辟了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先河。每年有上千万的旅游者到国家公园中专门开辟的公共地域旅游,使得“自然旅游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那些旅游者们培养出了一批从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专业机构和企业。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生态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随着市场的需求日益紧迫,广大劳动者会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素质。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生态旅游多发展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等地,交通不便。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城市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在21世纪初,深刻认识到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因此,近几年来,生态旅游业在政策的指引下,快速发展。可是,由于急功近利等错误的思想的影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不尽人意。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文本 南宁市旅游局 二〇一二年九月

修编说明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于2006年开始编制,于2007年通过了由自治区旅游局组织的评审,规划对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规划实施期间,南宁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旅游指标排名全区各市之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环境有了许多变化,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广西和南宁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对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背景下,需要站在更高层面、以更大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来研究南宁市旅游业发展。 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南宁市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广西和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这将促进南宁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不断深化,促进南宁国际性的商务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宁被定位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商贸和加工制造“三基地”及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信息交流和金融“三中心”的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五是北部湾旅游合作不断深化。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了《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并已在北部湾进行实施,南宁作为北部湾的旅游组织中心,将会发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与问题(doc 9页)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与问题(doc 9页)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点是: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社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生态旅游市场和产品的细分日趋合理。生态旅游的主要类型有:森林旅游、海洋岛屿、野生生物、草原和湿地旅游等。 2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经验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通过了新《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制订旅游发展规划和战略。美国在1994年就制订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订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