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常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常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常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1规划概述 (1)

1.1规划范围 (1)

1.2规划期限 (1)

1.3规划依据 (1)

2现状概况 (2)

2.1常熟概况 (2)

2.2旅游业现状 (3)

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4)

3.1资源调查统计 (4)

3.2资源特征分析 (5)

4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7)

4.1依据与相关规划 (7)

4.2总体定位 (7)

4.3主要职能 (7)

4.4发展目标 (8)

4.5发展战略 (8)

5空间结构 (11)

5.1总体布局 (11)

5.2乡镇旅游发展 (16)

6旅游产品规划 (19)

6.1开发理念 (19)

6.2产品定位 (19)

6.3产品开发与重点项目 (20)

6.4旅游线路规划 (25)

7近期发展规划 (27)

7.1近期思路 (27)

7.2近期重点项目 (27)

7.3近期发展配套 (28)

8旅游市场营销 (29)

8.1目标市场定位 (29)

8.2旅游形象塑造 (30)

8.3市场营销策略 (30)

8.4营销重点计划 (30)

8.5营销方式 (31)

9旅游产业发展与配套体系规划 (33)

9.1旅游产业发展 (33)

9.2旅游交通 (34)

9.3旅游饭店 (36)

9.4旅行社与导游 (37)

9.5旅游餐饮与购物 (37)

10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39)

10.1旅游管理体制 (39)

10.2政策法规保障 (40)

10.3发展资金保障 (41)

10.4服务质量提升保障 (42)

10.5人才保障 (42)

1规划概述

1.1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常熟市域全境,规划面积1276平方公里(含长江界属水面)。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年限为20年,即2011-2030年,其中:

?2011年-2015年为规划近期

?2016年-2020年为规划中期

?2021年-2030年为规划远期

1.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江苏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30)》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苏州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2020)》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常熟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2020)》

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江苏省、苏州市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2现状概况

2.1常熟概况

2.1.1地理区位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30ˊ-31°50ˊ。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公里;南接昆山、苏州;西连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与张家港接壤。

图2-1 区位分析图

2.1.2自然条件

常熟市全境东西间最大直线距离49公里,南北间最长距离37公里。地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间。山丘主要有虞山、福山。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境内水网交织,各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区为轴心向四乡辐射状,东南较密,西北较疏,河道较小,水流平稳。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和南湖等。

常熟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均总日照时数2130.2小时,占可照时数48%;年平均气温15.4°C;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

2.1.3历史人文

常熟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县(市)中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常熟地方文化发达,才俊辈出,传统习俗也有相当特色。

常熟依山傍水,古城坐落于虞山东南山麓,城外湖泊环抱,城内琴川古运河纵贯南北,民居枕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静谧,至今仍保持明清时的格局,古典园林点缀其中,山水城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

2.1.4社会经济

常熟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是江苏省首批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县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常熟保持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势头,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7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02∶56.13∶41.85。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荣获《福布斯》杂志“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二名。

2.2旅游业现状

2010年常熟市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527万人次,境外游客8.57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85.48亿元1。全市共有A 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4处。

1数据来源于《2010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3.1资源调查统计

3.1.1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主要类别

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参照《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辞典》,常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属性大致可分为自然山水、遗址遗迹、建筑景观、历史人物、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等几大类。

3.1.2重要旅游资源的选取

?重要旅游资源列表

规划选取全市百余处(个)重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析,具体详见下表。

表3-1 重要旅游资源分类表

图3-1 旅游资源分布图

3.2资源特征分析

常熟自然生态环境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多样,尤其是山、水、城的古城格局与芦荡火种的湿地生态环境在长三角地区的县级城市中可谓独一无二,可以说常熟拥有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与本土历史文化。常熟旅游资源的秉赋,是常熟旅游发展的潜力。

?自然旅游资源品质精致

常熟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虞山尚湖、沙家浜、昆承湖、琴湖及长江沿岸等地。常熟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十里虞山,半麓入城,尚湖、昆承湖面山而卧,相映增辉;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间,构成了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独特吴中风情。

?历史人文资源多元丰富

常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省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类型齐全,尤其是历史街区、园林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已构成了常熟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主题内容,它不仅影响了常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外来的旅游者也有着强有力的吸引力。

?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文化景观风采夺目

常熟市的旅游资源中自然与人文资源交融成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文化景观资源。

?乡村旅游体验丰收

常来常熟,体验丰收。常熟的乡村从传统农业到科技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直至综合农业,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结合农业生产、蔬果园林、渔业养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建设开发农业休闲生态类旅游产品,将旅游发展推进到常熟郊县和广大的乡村。

?购物旅游魅力无穷

常熟市服装城名列全国十大市场前列,主要从事服装、鞋类、五金电器、小百货、布匹等商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遍及全国。已经在全国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购物品牌。

?工业旅游特色鲜明

全市已有发展较为成熟的波司登、梦兰、隆力奇等制造加工业旅游产品。未来长江滨江工业园区将依托长江自然环境和工业园区特色产业的生产过程,可以将旅游过程引进工业园区,而隆力奇的生物科技、保健休养等依托于原有工业旅游升级的特色产品,也将开拓常熟工业旅游的另一片天地。

4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4.1依据与相关规划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苏州沿长江地带,主要包括张家港—常熟—太仓沿线的沿长江地区,围绕“长江两岸风光、江南特色休闲”两张特色品牌,建设江苏省沿江旅游带中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带。

常熟以规划建设的“长江第一桥(苏通大桥)”、港口新城、长江生态区为资源重点,重点开发大桥观光游、工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产品,加快大桥观光区、港口新城旅游区、江苇水上游憩区、湿地休闲旅游区、自然滨江田园风光区等项目建设。

重点建设常熟山水生态城,将常熟城区最核心的虞山、尚湖和古城资源整合,打造成为以山水风景、历史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市与文化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商贸中心。

综合目标: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基础,构建“山水古邑,新福地”,将常熟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空间景观:构建“青山入城、七溪贯城、雅园缀城、三湖映城、绿扇润城、一江耀城”的空间景观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立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两个方面、市域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4.2总体定位

根据常熟市现有的旅游资源特征及其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的旅游发展特征,将常熟市建成集古城文化、生态度假、商贸购物、乡村农家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型旅游城市。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江南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福地、旅游购物天堂”。

4.3主要职能

主动迎合国家关于长三角发展规划,打造旅游目的地、江南文化发源地、休

闲度假地,世界服装城、音乐城、国际会议中心。

4.4发展目标

4.4.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旅游活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围绕“江南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福地、旅游购物天堂”的发展定位,实现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建设多元复合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旅游目标市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实施优质旅游工程,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建设智慧型旅游城市,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大旅游局格局,把常熟建设成为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生态一流、环境怡人、产品丰实、服务上乘、亲旅友善江南地区旅游产业成熟完备的旅游综合体,国内外知名优质的旅游目的地。

4.4.2游客规模预测

规划根据线性增长方以及比较苏州旅游的游客量规模,两种不同方法确定的游客量,来预测近中远三期末年的常熟旅游游客量。预测至规划近期末2015年,常熟旅游游客规模约1900万人次,到规划中期末2020年约2400万人次,到规划远期末约3200万人次。

4.4.3经济指标

常熟市旅游发展的经济收入预测,主要采用占全市GDP比例和与苏州全市旅游业收入比较的方法,预测至规划近期末2015年,常熟的旅游发展收入约400亿元,到中期末2020年约600亿元,远期末约900亿元,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作为常熟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

4.5发展战略

实施旅游活市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精品化战略、个性化战略、生态优先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国际化战略、区域合作战略等,提升常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活市战略

将旅游业融入到农业、工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之中,通过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延伸旅游产业链。充分认识旅游业对常熟地方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高度推进和拉动作用,将旅游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契合,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的转变,以“旅游活市”,助推常熟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

?“大旅游”发展战略

常熟旅游的个体资源优势明显,如虞山尚湖、沙家浜等景区,但从常熟全市的旅游发展来看,缺乏一个城市旅游的整体概念与形象。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要变常熟“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综合体,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加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和市场宣传上的连横组合,实现最佳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

?精品化战略

建设一批优质旅游项目,推进虞山尚湖、沙家浜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国家5A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支持和扶持具有常熟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和特色村、生态农庄等乡村资源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精品工程。

?个性化战略

大力推进旅游创新,充分挖掘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常熟地方个性的旅游产品,着力发展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突出“山·水·城”相融的城市旅游度假综合体的个性品牌形象,提升常熟的旅游竞争力。重点打造江南文化发源地和音乐文化城的主题产品与形象。

?生态优先战略

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要把开拓空间与优化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完善功能与改善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在长三角地区实践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的城市旅游典范,一个最佳旅游城市必定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创新驱动战略

在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技术等各方面加强旅游产业的自我创新。积极创新吸引物体系结构,重点开拓基于休闲度假、面向市场需求、接待能力强的增长型旅游产品。积极探索打造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目的地城市。创新旅游发展的管理、经营、宣传促销与科学技术等内容手段。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DAVOST INTELLIGENCE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长城旅游是标志性产品之一。与长城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一直是一个弱项。只是在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中推出片断的“运河旅游线”。在整体上,运河旅游并没有形成品牌、形成规模。通州是运河的龙头和北部起点,是运河文化的源头,是运河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地方。通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将对推动整个运河文化旅游起到关键性的作同,通州应该而且能够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首要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定位据达沃斯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介绍通州在运河古城、河网纵横的优势资源基础上,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休闲旅游为主导产品,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完整,具有中国乃至国际吸引力的运河文化旅游胜地和北京东部亲水休闲度假基地。 通州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运河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北京东部滨水休闲度假基地或者说:中国运河文化旅游龙头京东休闲水都空间布局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原则以运河文化为魂、水为体,以运河为主脉络进行总体布局; 与通州新城构建“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及通州区“一城两轴三点四镇”的城乡空间结构相适应; 突出各个乡镇特色、互不雷同,体现功能互补、全区联动的战略思想,实现个体效应和群体效应的统一;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色旅游资源与已建和待建重点旅游项目的分布相衔接; 全面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开发、留有余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体开发项目在实施时需在符合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北运河和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新城建设带动各乡镇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带、四片区”,即114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城市中心旅游区。一带: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四片区: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西南商 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中心城区带动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的发展,推进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西南商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的建设,全面推进通州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一)发展要点配合新城建设,改造运河景观、提升文化休闲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运河沿线景区的合作,从不同侧面向游客展现、供游客体验通州区悠久、璀璨的文化。与运河两岸正在开展的城市化建设相互渗透,构建通州区的TBD(旅游商务区)。紧密结合都市农业建设,以运河沿岸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带动全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开展。 (二)主题定位体验运河古城风情观赏通州新城风貌 (三)重要节点按照《通州新城运河城市段规划》,以“岛影、塔影、楼影和树影”的设计现念,自上而下分为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运河山水段,高水平建设好旅游度假片区、文化商业区、商务金融区和生态居住区,构建通州新城的核心旅游带。运河水系还清工程的进展,运河两岸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为运河沿线旅游景区(点)的串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本规划选取部分有代表性、发展潜力较大的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

关于镇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规划概况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远期为2016—2020年。按照《旅游规划通则》共分11个章节。 本规划是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宏观性战略规划。根据《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本规划只认定旅游项目的功能与方向,不对旅游项目的土地使用面积进行详细界定,其具体地块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遵照本规划的总体布局框架选定。 二、规划核心内容说明 (一)对镇江旅游现状的分析 1、基础分析。规划认为镇江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旅游发展机遇和优势明显。但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镇江旅游单体资源知名度不高、承载力不强、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区域垄断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知名景区。 2、产业分析。规划认为镇江旅游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镇江旅游产业面临着产业要素内部联动不足、与关联产业融合度不高、跨区域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 3、市场分析。通过第三方调查分析,国内市场对镇江旅游关注度排名前十二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广东及河北。规划认为南京、上海等地是镇江游客重要的客源分布区,京津地区为新兴潜力区,拓展空间很大;从入境客源分布来看,日韩等东亚地区、东南亚、南亚、北美、西欧等地区潜在客群较多,东欧、南美、南非等市场可适时拓展和培育。 (二)镇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规划思路 一是生态江山。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内涵,把城市资源转换为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的旅游功能。 二是五音六律。加快历史文化、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向旅游魅力产品转换,奏响镇江旅游“福、闲、爱、道、乐”五个特色音符,细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律”旅游服务保障措施,构建出镇江旅游“五音六律”的立体化产品体系。 三是满眼风光。突出镇江旅游景观功能的提升,建设景观视觉识别系统,使镇江具备游客过目不忘的景观记忆。 四是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地方。通过精细化的游线设计,使镇江成为游客流连忘返、令人向往的旅游生活目的地。 2、发展战略 一是江山联动战略。规划认为江山河岛是镇江最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江山旅游的发展决定着镇江旅游的成败。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名称: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宁波市鄞州区旅游发展公司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即为鄞州区行政管辖区域,包括鄞州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1个乡的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根据鄞州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将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为三期,分期年限如下: 近期(2006-2010年),五年,重点开发建设阶段; 中期(2011-2015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阶段; 远期(2016-2020年),五年,系统建设完善阶段。 目标和战略 总体目标 鄞州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 具有宁波本土文化特征的城市与城郊休闲旅游目的地 战略和措施 (一)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2、现代化战略

3、市场化战略 4、社会化战略 5、城市旅游战略 (二)战略措施 措施1:从旅游产业外部入手,形成鄞州区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局面,配合宁波市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实施。 措施2:杜绝低质量景点建设,扶持高质量旅游产品开发。严格项目的开发论证、审批、开发过程管理。 措施3:保护和提升鄞州旅游的品牌——梁祝故里、东南佛国。 措施4:建设和完善鄞州城市旅游。 措施5: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措施6:加强政府机构协调和管理力度。 措施7:全面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措施8:加强旅游与科技的结合,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增加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总体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 (一)布局结构 鄞州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将以鄞州新城区发展为核心,沿鄞县大道和建设中的鄞州大道向两翼辐射,围绕梁祝文化旅游品牌、以天童—阿育王寺为代表的宗教旅游品牌、四明山旅游品牌,并主动接受东钱湖旅游品牌影响,构建一个重点突出、空间均衡、发展有序的旅游发展格局。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文本 南宁市旅游局 二〇一二年九月

修编说明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于2006年开始编制,于2007年通过了由自治区旅游局组织的评审,规划对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规划实施期间,南宁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旅游指标排名全区各市之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环境有了许多变化,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广西和南宁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对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背景下,需要站在更高层面、以更大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来研究南宁市旅游业发展。 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南宁市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广西和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这将促进南宁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不断深化,促进南宁国际性的商务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宁被定位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商贸和加工制造“三基地”及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信息交流和金融“三中心”的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五是北部湾旅游合作不断深化。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制了《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并已在北部湾进行实施,南宁作为北部湾的旅游组织中心,将会发

保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保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保山市行政区域所辖的范围,包括隆阳区及腾冲、龙陵、施甸、昌宁四县,总面积19637平方公里。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有效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进行规划,其中近期为2004——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1.3 规划依据 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2、《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8971-2003); 3、《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2001年4月);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7775—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8日); 6、《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1985年6月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设部,GB50298—1999); 10、《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 11、《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0年2月); 1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1月); 13、《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及云南省旅游局,2001年);

14、《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保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15、其它相关法律及规范标准。 1.4 规划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其地方特色,尤其是异于云南省其它地区的地域特色,通过塑造特色旅游产品而后来居上。 2、市场导向原则 从分析市场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设计、制作,规划、开发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3、可持续利用原则 规划既要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的一致,现状与未来的一致,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规划文本简本 目录: 1.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黑龙江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5.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乐山市城市管理与旅游发展战略咨询(英文报告) 7.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总体规划暨局部详细规划 8.北京海淀区旅游发展提升规划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针对北京市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状况,注重宏观的政策性规划与调整,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导入旅游形象设计,提出了"东方古都、长城故乡"的旅游形象定位;应用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分析并统筹规划了北京市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格局;建立了完整的旅游数据库。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总体模式、旅游管理规划的编制方法、旅游地形象设计、旅游地促销规划、旅游地管理模式的构建等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方法的突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认可。多家媒体对本次规划进行了报道。 《中国旅游报》称该规划是"构筑具有首都风貌和东方特色的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十年规划;《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该规划在旅游产业系统规划方面具有特色,为北京市迈向国际化旅游大都市提供了发展的思路;《北京晚报》则专门向读者推介了规划组提出的"东方古都,长城故乡"的旅游促销口号。

黑龙江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帮助小兴安岭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实施国家"天保林"工程,规划提出了"伊春:森林里的故事…"的规划理念,并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构建全区旅游发展框架。为了实现规划的可操作和具体化,规划中不仅提出建设中国第一条"驾车观光风景道"的崭新思路,还具体编制了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回龙湾度假区等3处概念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文本结构及规划水平已经达到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另外,规划为整个方案的执行编制了详细的收益-成本分析和完善的融资规划,为规划方案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投资金融保障。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3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3页)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长春市双阳区旅游业的发展,避免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建设,保障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地方级旅游规划,即对双阳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尤其是对风景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规划。本规划处于总体策划阶段。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地域范围是双阳区行政管辖区,包括平湖、云山、鹿乡、奢岭、新安、山河、土顶、太平、佟家、宋家、大营子、石溪共12个街道、乡镇。关联区域为长春市其他行政区及双阳周边地区的伊通、磐石、永吉几个县市。规划区域与关联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是18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为2003-2005年 中期为2006-2015年 远期为2016-2020年 由于中期时间较长,又分为中前期(2006—2010)、中后期(2011—2015)两个阶段。 第五条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动力产业战略 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塑造精品战略 多元化促销战略 第九条旅游业产业定位 1.总体定位: 双阳区旅游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发展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规划阶段定位: 规划近期,把旅游业作为双阳区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植和发展,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大幅度上升。 规划中期,使旅游业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在中前期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规划远期,进一步稳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使之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 第十条旅游业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规划期末,把双阳区建设成一个以双阳湖、柴大山、奢新为代表的城市近郊度假旅游胜地,建成长春市的南花园;以梅花鹿产品为主体的购物旅游集散地;以吊水壶为代表的溶洞科普探险旅游基地。 2.阶段目标 近期(2002~2005),为新世纪旅游业的开拓阶段。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宗教旅游、产业旅游和购物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旅游业在长春市占有一定地位。 中期(2006~2015),为旅游业的腾飞阶段,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除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外,以发展购物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科普旅游为重点,不断拓展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不断改善旅游业的软、硬环境,使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双阳区的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在长春市各城区中位居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春市的南花园和国内知名的避暑度假胜地。 远期(2016~2020),为旅游业的精化阶段,这一阶段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六大要素协调发展。旅游业以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从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向国内和国际旅游者并重,旅游业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以国内收入为主向创汇产业转变。使双阳区成为国际著名的避

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规划依据与技术体系 二、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地理位置 1.2自然环境 1.3社会人文 1.4风景旅游 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3、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5、总体评价 三、规划总纲 1、规划原则 2、规划指导思想 3、规划目标 4、规划范围 5、规划期限 四、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规划 1、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 2、功能分区原则 3、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4、分区规划 五、专题规划 1、金峨寺及寺前区 2、团飘峰佛教文化项目 六、旅游设施规划与旅游组织 1、现状 2、环境容量 3、规划措施 七、风景区保护规划 1、风景资源保护 2、景区环保保护 八、风景区绿化规划 1、景区植被现状与问题 2、规划措施 九、旅游交通规划 1、现状 2、对外交通及出入口规划 3、内部交通规划 十、水、电、通讯规划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十二、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市场资源 1.1宏观产业背景 1.2区域旅游市场专势 2、客源市场定位 3、市场开发策略 3.1基本策略 3.2旅游产品策略 3.3宣传促销策略 3.4价格策略 十三、旅游发展影响分析 1、环境影响 2、经济影响 3、社会影响 十四、旅游发展对策与实施措施 附图: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技术体系 一、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6.7省人大常会公布 4、《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2中科院、国家旅游局主编 5、《浙东省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10年》1999.3鄞县人民政府 6、《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6-2010年》1996.9宁波市旅游局 7、《鄞县东钱湖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8、《横溪镇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二、规划技术体系 ↓ ↓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景区概论 1、地理位置 金峨山风景区位于宁波市鄞县南郊,横溪镇境内,属鄞南山区,横溪水库上游,紧依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毗邻奉化市,横溪公路横贯全流,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2、自然环境 金峨山风景区位于鄞县南郊山区,为天台山向北延伸余脉,在全县旅游分区中属东钱湖综合度假旅游区。风景区属山地型旅游区,区内山峦环抱、峰峦挺拔、怪石奇岩能、多沟谷盆地,金峨山大拇山、横溪水库与金峨盆地是景区地形的基本组成部分,最高峰金峨山海拔633米。发源于景区东端道成岙的横溪贯穿全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日期:

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市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 0,纳入旅游统计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乐园和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市民及四方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尤

常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1规划概述 (1) 1.1规划范围 (1) 1.2规划期限 (1) 1.3规划依据 (1) 2现状概况 (2) 2.1常熟概况 (2) 2.2旅游业现状 (3) 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4) 3.1资源调查统计 (4) 3.2资源特征分析 (5) 4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7) 4.1依据与相关规划 (7) 4.2总体定位 (7) 4.3主要职能 (7) 4.4发展目标 (8) 4.5发展战略 (8) 5空间结构 (11) 5.1总体布局 (11) 5.2乡镇旅游发展 (16) 6旅游产品规划 (19) 6.1开发理念 (19) 6.2产品定位 (19) 6.3产品开发与重点项目 (20) 6.4旅游线路规划 (25) 7近期发展规划 (27) 7.1近期思路 (27) 7.2近期重点项目 (27) 7.3近期发展配套 (28) 8旅游市场营销 (29) 8.1目标市场定位 (29) 8.2旅游形象塑造 (30) 8.3市场营销策略 (30) 8.4营销重点计划 (30) 8.5营销方式 (31) 9旅游产业发展与配套体系规划 (33) 9.1旅游产业发展 (33) 9.2旅游交通 (34) 9.3旅游饭店 (36) 9.4旅行社与导游 (37) 9.5旅游餐饮与购物 (37) 10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39) 10.1旅游管理体制 (39) 10.2政策法规保障 (40) 10.3发展资金保障 (41) 10.4服务质量提升保障 (42) 10.5人才保障 (42)

1规划概述 1.1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常熟市域全境,规划面积1276平方公里(含长江界属水面)。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年限为20年,即2011-2030年,其中: ?2011年-2015年为规划近期 ?2016年-2020年为规划中期 ?2021年-2030年为规划远期 1.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江苏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30)》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苏州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2020)》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常熟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2020)》 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江苏省、苏州市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工作计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工作计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文章标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凉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担,历时7个多月的研究,现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了保证《规划》的质量,2006年11月24日,凉州区人民政府在天马宾馆多功能厅邀请武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了评审小组,对《规划》(送审稿)进行评审论证。评审小组在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评审,形成如下意见: 1、《规划》以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有关标准为准则,依据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结合凉州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应用新政策、新理论、新方法,全面地研究了凉州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系统地分析论证了发展旅游业将给凉州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划》以系统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凉州的区情把握全面,调查研究深入,并根据国家标准,对客源市场发展进行了问卷调查,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相关研究成果,对全区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凉州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模式、旅游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评价和规划设计,表述符合规范,方法步骤妥当,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3、《规划》在对凉州旅游定位上,充分考虑了凉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考虑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未来,充分考虑了凉州旅游资源的优势、特色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了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符合甘肃省旅游发展总体要求和凉州的实际。 4、《规划》依据凉州旅游区位与资源优势,将凉州旅游发展布局融入河西、甘肃、以及全国旅游网络之中,提出了我区旅游业未来发展“一心、两翼、三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