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金峨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规划依据与技术体系

二、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地理位置

1.2自然环境

1.3社会人文

1.4风景旅游

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3、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5、总体评价

三、规划总纲

1、规划原则

2、规划指导思想

3、规划目标

4、规划范围

5、规划期限

四、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规划

1、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

2、功能分区原则

3、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4、分区规划

五、专题规划

1、金峨寺及寺前区

2、团飘峰佛教文化项目

六、旅游设施规划与旅游组织

1、现状

2、环境容量

3、规划措施

七、风景区保护规划

1、风景资源保护

2、景区环保保护

八、风景区绿化规划

1、景区植被现状与问题

2、规划措施

九、旅游交通规划

1、现状

2、对外交通及出入口规划

3、内部交通规划

十、水、电、通讯规划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十二、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市场资源

1.1宏观产业背景

1.2区域旅游市场专势

2、客源市场定位

3、市场开发策略

3.1基本策略

3.2旅游产品策略

3.3宣传促销策略

3.4价格策略

十三、旅游发展影响分析

1、环境影响

2、经济影响

3、社会影响

十四、旅游发展对策与实施措施

附图: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技术体系

一、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6.7省人大常会公布

4、《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92中科院、国家旅游局主编

5、《浙东省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10年》1999.3鄞县人民政府

6、《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6-2010年》1996.9宁波市旅游局

7、《鄞县东钱湖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8、《横溪镇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二、规划技术体系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景区概论

1、地理位置

金峨山风景区位于宁波市鄞县南郊,横溪镇境内,属鄞南山区,横溪水库上游,紧依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毗邻奉化市,横溪公路横贯全流,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2、自然环境

金峨山风景区位于鄞县南郊山区,为天台山向北延伸余脉,在全县旅游分区中属东钱湖综合度假旅游区。风景区属山地型旅游区,区内山峦环抱、峰峦挺拔、怪石奇岩能、多沟谷盆地,金峨山大拇山、横溪水库与金峨盆地是景区地形的基本组成部分,最高峰金峨山海拔633米。发源于景区东端道成岙的横溪贯穿全

流。全长12.5公里,横溪水库总库容3975立方米,正常库容2500立方米,形状呈扁长形,长度约公里。

在地质构造上,风景区地处东南褶被系浙东南褶被带的北东端。区内褶皱火山构造,断裂等构造形迹都有出露。1.3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大面积火山侵入活动奠定了该内地貌的基本骨格,岩质以砾砂石,凝灰岩为主,界性以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沉积岩次之。景区内土壤属山上坡地土壤基本以为主。

景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64毫米,最大降水段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51.21%。区内年平均气温15.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4.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5℃,年日照数为2009.8小时,以百分率表示(实照时数与应照时照之比)为44%,各月日照数以8月份最多,2月份最小。年无霜期为237天。

景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植物有:樟树、马尾松、杉木、金钱松、枫树、茶叶、油菜、杜鹃、毛竹、扁柏等。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松鼠、蛇、山鼠、石蛟、角鹿、山雀、黄莺、猫头鹰、雉鸡等。

3、社会人文

金峨山风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悠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水库大坝底的钱岙周代遗址及其周边的西岙、丁湾遗址等的文物发现涵了从新石器时期至商周、秦汉晋、唐宋的各个历史时期,构成一幅鄞县历史的长卷。

据史料记载中国著名道教神仙梅福国王莽之乱,弃家求仙,自江西入浙,曾隐居于大梅山,自称“美门布华”。梅福字子真或子贞,寿春(今称寿县)人。据《增补搜种记》卷二流梅福“弃家求仙,丹成,飞升而去”。宋神宗元年(1078-1085)年封他为“寿春县人”。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尊他为“梅仙”,西晋葛洪合称“梅葛”二仙,成为中国道教的重要人物。据光绪三年(1878年)《鄞县志》载,当时“梅子真隐处存石洞、仙井、药炉、丹灶”。今梅福在大梅山的遗源仍隐约开寻。

自梅仙以后,金峨大梅雨山又因为中国佛教的两位著名高僧的到来,引发了当地佛教文化的大盛。中国佛教禅宗的第九代传人为丈怀海和大梅法常相继在金峨山、大梅山创立了金峨寺和保福寺、护圣禅寺,由此成为禅宗嫡传系统的发祥之。据《景往传灯录》、《五灯会元》史料记载:“至贞元十三年,法常环得如法天马租,万自裹阳东游海上,入是山而乐之,因挡锡焉”。《中国人名大群典》说“法常,裹阳郑氏子,号大梅,安参大寂(马租道一),遂之四明梅福旧隐处,缚茅以居”。法常创立的护圣禅寺和保福寺在唐代曾兴盛一时,此后屡经兴废,至现今仅存遗址,现尚存明代《大梅山护圣禅寺重建纪》碑刻。

据《鄞县志》及《金峨寺志》记载,唐大历六年,禅寺高僧百丈怀海法师在金峨山北麓建立金峨寺前身罗汉院,北宋英宗治平六年皇帝诏命为金峨山真相禅寺,并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正式改为金峨寺,在各梁乾化六年,有贵妃拜金峨寺僧伟载为师,饮锡御题“金峨寺”匾一块。历史上曾是浙东名刹之一。

风景区内另一大人文特色是鼎旺兴盛的民间崇拜。景区内现有各类寺庙庵处,均是民间自发而建,且多为民间乡间崇拜。鄞县的民间崇拜为神崇拜,鄞县地处古越地,旧时重鬼神,好淫犯。四周内买物、买兽,均可信手抬来,运作神奉犯。景区内的乡间崇拜的主要对象为原始神、地方官员、著名历史人物、忠诚烈士、地方名贤、传说人物、有功于地方省及孝子烈女。民间崇拜平时香水不绝,并且都有自己传统的祭祀活动和仪式,与地方文化联系紧密。

目前,风景区内有个自然村,共户人。金峨盆地的乡村经济较为发达,除了农田和山村经济外,村镇工业和商贸业也较为发达。大岙村是横溪最大的自然村,也是经济发达村,位于风景区中心,是风景区的交通枢纽,且乡村文化事业也较发达,村民自发组织的大岙舞龙队,曾在澳门回归赴京表演中获得大奖,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大梅山的乡村经济相对较弱,以山林经济为主,且村民外迁较多。

4、风景旅游

金峨、大梅山势雄伟,风景秀丽,金峨主峰海拔达633米,古时称为宁波的山,自古就是宁波的风景名胜之一,唐宋以前,横溪镇是宁波通往浙南的主干道,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梅福的大梅山仙禅,法常的大梅禅风以及怀海的百丈清规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果仙术禅者神游此地。宋代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曾经游大梅山,宿于保福寺,在他写的《鄞县经游记》中记道“食大梅山之保福庄”。南宋史部尚书楼在《游

大梅山》中写道“为忆西京梅子真,人言羽化非沈三仑,海滨古墓已无迹,山外高峰宁有神”。

大梅禅风远播,共法嗣东渡传承至日本。据《天童寺志》记载,大梅山护圣禅寺在唐宣宋大中六年(84年)与天童寺、迎庆寺同列为十大常住寺,接待各地神禅参禅。日本禅宗曹洞宗宗师道元和尚,禅师心地觉心、源心禅师都曾到大梅山参禅,此后历代都有日僧来此寻根觅宗,到了现代,日韩僧人来此讨古的更是络绎不绝。

金峨寺自百丈建山以来,逐步发扬弘大,寺院规模日渐扩大,加上历代名人曾辈,寺院声名远播,成为浙东名刹,墨客雅士信游金峨,百代传世诗留不断,六代诗人曾赞金峨“金峨山势自天来,雨天岗峦绿如苔,隐隐钟教谷里,重重台殿无限”,民间初,金峨寺方丈卓凡大和尚将历来咏涌金峨寺的诗词进行整理,并选列出“金峨七景”即:古寺晚钟,孤峰插云,曲径听涛,双桥沐碧,亭竹生云,平岗叠秀,秋枫吐艳,山岩练雪,孤猿啼晓,神螺拥翟,到了历代,蒋介石夫人毛福梅住于金峨寺达六年之久,蒋介石曾数次游历金峨,进香参禅。

二、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1、金峨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对金峨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其资源构成如下:

金峨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源类型资源名称

地文景观类岩、题诗岙、金峨峰

水域风光类横溪、横溪水库、梅隐溪、桃花潭瀑布

古迹与建筑类金峨寺、护圣寺、宝福寺、车岭庵

生物景观类桃源仙谷

清闲求知健身类大岙舞龙、山乡风情

购物类竹、茶、叶

合计6大类共个景观资源单体

2、金峨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表

三、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浓烈、丰厚的宗教文化遗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梅山由于汉代梅福在此隐居求仙,而成为神仙洞府,虽历经于年,在大梅山仍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点点仙踪。大梅山因梅仙的到来而得名,山上的许多寺地方都以梅名,据说均与梅福有关,山上梅岭庙内供奉的就是梅福,梅子真在大梅山的踪迹至今尚存梅仙岩、迎仙岩、棋盘石、仙井、丹灶、石库等。梅福与蔼洪同为中国道教的著名人物,隐居、练丹、求仙得道,这其中有许多道教文化值得深入发掘。

佛教文化作为金峨山风景区的文化精粹一直长传不衰,影响深远。自中国佛教禅宗第九代传人百丈怀海和大梅法常相继创立金峨寺和保福寺、护圣禅寺后,金峨山和大梅山成为中国禅宗嫡传系统的发祥地。由于两位高僧在中国佛教界的突出地位,以至在以后的一千年间,崇仰敬拜者络绎不绝,大梅禅风更是在日本、韩国声名远播。

景区内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还表现在当地居民的宗教崇拜和民间信仰上,景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寺庙庵堂,除供奉佛、菩萨、神仙以外,就是对自然、土地、英雄人物、知名人物的崇拜,已达到无所不供的地步,以此形成了众多带有民间地域色彩的供奉,祭祀民俗,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景观。

2、秀丽、迷人的处然山水景观

风景区作为天台山的余脉,山势挺拔,峰峦叠翠,多奇岩怪石,溪沐洞穴。金峨山孤峰插云,状似展翅飞翔的天鹅,大梅山玉峰耸立,形如迎风怒放的玉叶莲花,登临峰顾,环可远眺宁波城的繁荣景象,又可俯观象山港的海天一色。景区内生态,植被保护良好,幽谷,茂林修竹,青松山花,无不尽现自在山水的美好景观,横溪贯沐其中,汇成曲长幽深,清灵静溢的横溪水库。深埋岩孤石立,摇摇欲坠,令人称奇,题诗

岙清溪细流,奇岩怪不耸立,使人赞叹,造化神奇,而桃花坞草木葱翠,山花遍野,鸟语花香,修篁满园,令人疑是进入世外桃源。四季变幻,物稳景异,在风景区的各个地方都能给人以自然造化的美妙享受。3、清幽、宜人的休闲度假条件

风景区地处丘陵山区,既有崇山峻岭连绵之雄美,又有横溪水曲折,清幽之柔丽,山水景观之美为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景区内污染性的工矿企业极少,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加上区内生态植被覆盖较好,气候适宜,具备发展休闲度假的天然条件。横溪水库南侧山面,留有大片空地,此地面对幽美的横溪水库,背倚葱翠的群山,出入方便又不受外界影响,是发展休闲度假的绝好之地。大梅山山岭耸翠,海拔较高,夏季平均气温较宁波市区低4℃,这里村民多数外迁,空置土地较多,且交通、供电、通讯也有一定基础,是发展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四、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通过对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整体环境,资源市场,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金峨山风景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以下优势和不利条件:

1、优势:

1.1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

景区主要景点基本集中在金峨山、大梅山和横溪水库四周,景点数量多,组合好,六大类不同的旅游资源,适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景区资源集中,分布成块,相对封闭,容易集中开发,便于开发。

1.2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特点,客源市场广阔

宗教文化是区域旅游资源的核心,且资源的特色鲜明,吸引力较强,开发潜力大,有广阔的市场潜力。景区地处浙东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捷,依托中心城市宁波,客源市场相当广阔。且风景区紧依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为东钱湖综合度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钱湖景区有着深切的互补作用。

1.3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由于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强烈,在横溪上游基本无污染性工业生产厂家,保证了横溪水清流不绝。景区植被绿化覆盖率很高,金峨寺及其旁边的金峨山林场更保留着成片的古树名木,这里青山如黛,绿树如荫,流水清澈,空气清新,四季鸟语花得,是城市游客逃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从浙东地区来看,有如此生环境且又紧邻中心城市的地方实在不多见。

1.4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宁波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鄞县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且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在龙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投资万兴未艾。地方乡镇,对发展旅游业热情高涨,景区内各村对旅游致富寄予厚望,因此,景区开发能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

2、不利因素

2.1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现状缺乏高品位,高知名度的景点,旅游资源缺乏文化连贯性,某些人文资源虽然能兴盛一时,但由于文化延续出现断层,导致景区景点衰落,不为人知,同时,也为目前的景区开发带来难度。

2.2景区知名度不高。由于缺少系统的开发与宣传,目前景区“养在深闰人未识”,造成目前“门前冷落车马稀”,给下步的营销宣传带来一定的难度。

2.3基础设施薄弱。风景区地处山区,条件相对落后。目前基础设施发展虽达到一定条件,但离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地域同的公路、通讯、供电、给排水等设施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五、总体评价:

金峨山风景区

第三章规划总纲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的主流及核心,生态、社会的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提倡保护支持与开发并重,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规划方针,强调景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2、市场导向原则

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必须瞄准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并具有超前意识,使旅游产品开发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提高量并测算其运行的生命期。

3、可操作性原则

在理论上以高起点的战略研究加以提导资源开发,以保持实施的连续一致性。在实际实施中,通过对功能分区,政策措施和时间分序三个方面的合理安排,保证开发的可操作性。

4、综合协调原则

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指导思想

强化资源保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深度保护利用资源,带动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横溪镇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社会发展。

三、规划目标

确定金峨山风景区系统构成

建立风景区旅游度假产业体系

调整完善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四、规划范围

为了有效地保持横溪水库-金峨山-大梅山一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依据规划范围确定原则,本规划将景区边界确定为:

五、规划期限

风景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本规划依据金峨山风景区现有的资源状况,市场趋势及开发实力与潜力,结合中远期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期限为;

第一期:2000年-2002年,开发调整建设期,强调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期:2003年-2006年,全面配套发展期,强调开发的可靠性配套

第三期:2007年-2010年,开发建设完善期,强调开发的前瞻性预测

同时延展考虑2010年的各规划区中远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项目建设,强调远景发展的时空结构及产业体系组织。

第四章旅游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一、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

1、景区性质

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宗教文化为特色,融自然和人文和谐统一,集宗教朝拜,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和名胜古迹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宁波市郊野公园。中期争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2、主题定位

佛教文化圣地

休闲度假天地

自然山水揽胜

古迹文化寻踪

二、功能分区原则

突出重点景区,展示近景和活动项目穿插的主体旅游,形成佛教文化重心突出,旅游功能协调匹配的布局结构。

2、空间连续性原则

力求同一主题的旅游项目布置在空间上形成连续区域,以体现规模效应。

3、旅游要素的综合性原则

使旅游区的旅游六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系统的旅游活动。

4、地域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功能分区,项目策划和标志建筑上予以充分体现。

5、旅游范围发展性原则

确定旅游范围,应树立超前意识,把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考虑,应预留旅游发展用地,并划出一定范围的控制区,利于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三、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1、功能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金峨山风景区可分为三大旅游功能区。每个功能区由若干功能亚区组成。

1.1佛教文化区

主要安排在金峨山佛教文化区

1.2山水观光区

主要安排在大梅山山水观光区

1.3旅游度假区

主要安排在横溪水库观光度假区

2、布局结构

金峨山风景区整体布局采用“一心两翼”的核式布局结构,即以金峨山佛教文化区为中心,大梅山山水观光区和横溪水库观光度假为两翼的组团格局,将景区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组团,分别赋予不同的主题,便于开发与管理。

四、分区规划

1、金峨山佛教文化

1.1概况:

本区包括金峨山、金峨寺及车岭庵区域,面积Km2,区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文化沉淀丰厚。金峨寺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76年),由中国禅的著名高僧百丈怀海所创,寺院始建于金峨山之团飘峰,明2年(1523年)移寺舍于小麓,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寺前古树耸立,游水环绕,历史上曾有“金峨十景”之说。

金峨山海拔6633.4米,属天台山北之余脉,因山似振翅欲飞的天鹅故名。金峨山巍峨高耸,从峰顶可远眺象山港,因山势耸立,历来被认为宁波市的山,为风水极佳之处。

本区的旅游开发以佛教文化和自然山水风景为主。景区开发充分发金峨山深厚悠久的佛教文化内涵,自然山水也紧紧依存佛教文化使两者相附相承,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1.2开发主题:佛教文化

1.3规划要点:

(1) 金峨寺的主体建筑现多不存在,但寺院的结构规制仍清晰可寻,规划按伽蓝七堂制重新恢复金峨寺,依中轴线分别建山门、放生池、照壁、天王殿、钟楼、鼓楼、佛殿、祖师殿、法堂、方丈殿等,呈轴对称结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拓展寺院空间,突出寺院气势,将放生池、照壁与山门移置于原寺院围墙之外,佛殿前留置大片广场,以显示寺院的弘大气势,扩宽游览通道,开辟天王殿前绿化地及活动空间,使寺院更具通透性,增加寺庙气势。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特别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

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 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 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 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

可行的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 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范围 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自治县、自治乡

自治县、自治乡 自治县 自治县 行政区划名。在中国属于一级地方民族自治政权,行政地位与普通的县相同,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自治县与一般县相比具有更多权限。2003年末中国大陆共有117个民族自治县。 自治县名单 华北地区河北省 承德市 围场蒙古族满族自治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 廊坊市 大厂回族自治县

? ? 秦皇岛市 青龙满族自治县 ? ? 沧州市 孟村回族自治县 ? ? 东北地区辽宁省 朝阳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市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 本溪市

本溪满族自治县 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 宽甸满族自治县 ? 抚顺市 清原满族自治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 鞍山市 岫岩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 白山市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四平市 伊通满族自治县 松原市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

大庆市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华东地区浙江省 丽水市 景宁畲族自治县 华中地区湖北省 宜昌市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怀化市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邵阳市 城步苗族自治县 ? ? ? ?

永州市 江华瑶族自治县 ? ? ? ? 华南地区广东省清远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韶关市 乳源瑶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市 隆林各族自治县 ? ? ? ?

河池市 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柳州市 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 ? 桂林市 恭城瑶族自治县? ? ? ? 贺州市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青海是具有世界级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大省和富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新的增长极;但青海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旅游业要成为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就必须提高竞争力目前研究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很少,仅有几篇豆腐块式的论文,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强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从六个要素方面,对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作出了全面剖析。 一、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简介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经典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它为国家F或地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该模型认为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区内)六大因素的互动和组合作用过程这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及同业竞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等,其中前四大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组成钻石的主体,它们与两个辅助因素: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六大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和综合体系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以产业为基础,最初用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后来扩展应用于地区竞争力的分析解释和政策建议中 二、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等,可从优势与劣势两方面分析 1、优势分析 无论从总量丰度,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青海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都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如青海湖塔尔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坎布拉风景区可可西里动物保护区等景点,都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

浅析江西省旅游发展优势及建议

浅析江西省旅游发展优势及建议 14级行政管理班李芳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 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 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 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关键字: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方向 一,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品味高主。主要表现在类型种类多样,品牌突出,既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又有重要战役,战斗和会议遗址,还有红军烈 士墓园,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等等。 (2)特点鲜明,优势明显。江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斗争最主要的区域,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4年红军长征,经历许多经典战例和伟大革命 奇迹;江西是伟人,将帅故里,是将军最多的省份。 (3)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大。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古村文化,民俗风情 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既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形成的一大 特色,也是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向国内游客展 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舞台,增强 了青少年以及全民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江西旅游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形势逼人,面 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对于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创新开发模式,突出地方特色

峨山彝族自治县玉林泉水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

峨山彝族自治县玉林泉水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森林资源 【发布部门】峨山彝族自治县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9.09.21 【实施日期】1999.09.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峨山彝族自治县玉林泉水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 (1999年9月21日峨山彝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 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玉林泉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玉林泉酒用水和玉林村的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和《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保护内容是水源林和水资源。水源林指乔木、灌木等植被;水资源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是玉林村的玉林大箐。东南面由玉林大箐箐口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抽水房至马头山南面坡脚,东面为马头山山梁分水岭线,北面为峨山县与红塔区县区交界线,西面为原大六竜公路线至玉林村后山至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抽水房。 第四条保护区内的土地、山林权属不变。 第五条本办法与《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近山面山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划定的山林面积交叉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保护区管理 第六条保护区设立管理委员会,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属县人民政府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二)制定、完善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保护区的管理; (三)对侵占、毁坏保护区资源或生产、生活设施的依法进行处理; (四)履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的其它职责。 第七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其职责由管理委员会制定。 第八条保护区设专职管护人员,管护人员的职数和职责由办公室确定。 第九条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协调统筹列支。 第十条保护区内的玛洒碌、竜古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被称为朝阳产业,这说明了它的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但是,这个朝阳需要整个社会来托起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旅游发展的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200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面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对中国的旅游发展显著因素分析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支配收入旅游业投资国际游人数 (一)引言部分 旅游业是由旅行社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集合,是一种关联带作用较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加强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只占GDP的33%左右,2002年旅游产业的产值只有5530亿,占同年GDP很小一部分,而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目的 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来对影响我国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力求为增加旅游方法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针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出我们对增加旅游收入的一些建议。 (三)理论支持 根据对旅游收入的分类,旅游收入可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我们的模型的设定以这一分类为基础,另外,考虑到旅游产业收入的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影响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其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因此进行旅游收入分析模型设定时,我们还引入旅游的固定资产作为解释变量。 (四)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 1、根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我们最初选择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国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公共绿地面积、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居民消费水平和旅客周转量等因素作为参考,但是经过反复的回归实验,我们发现有些因素或是不符合经济意义,或是显著性检验不能通过,或是不能改善拟合优度,同时对其他参数有明显影响,与我们的预计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些都是多余变量,不宜引入模型,最后,我们选择了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 i=β0+β1X1+β2X2+β3X3+u i 其中:Y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万元),X1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为旅游业固定资产(万元),X3为国际游人(万)人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代表,国际游人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因素,而旅游固定资产则体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 2、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本模型使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

江西旅游市场分析(20200708184655)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江西华信旅游社 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小组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1)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3) (一)人次与收入 (3) (二)人均消费额 (3) (三)客源稳定增长 (4) (四)旅游高峰期 (6) (五)旅游核心力 (7) (六)营销关注度:热点事件牵动 (7) (七)景区新气象:呈现多源迸发 (8) (八)旅游信息化:现有水平较低 (9) (九)优惠政策不断推出 (9) (十)出游转方式:散升团降明显 (10) (十一)城市满意度稳中有增,但整体低于全国均值 (10) (十二)景区满意集中于资源,门票价格贵质疑最多 (11) (十三)团队旅游投诉比例大 (12) (十四)江西旅游区未完全开发 (13) 二、竞争者分析 (13) (一)途牛旅游网 (13) (二)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 (15) 三、消费者分析 (16) (一)儿童群体 (17) (二)少年群体 (17) (三)青年群体 (17) (四)中年群体 (17) (五)老年群体 (17) 四、swot分析 (18) (一)市场机会 (18) (二)市场威胁 (18) (三)自身优势 (18) (四)自身不足 (19)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一)人次与收入 2014年1~6月,江西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 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1%和36.12%,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数92.80万人次,同比增长 3.2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2.95亿美元,同比增长 5.55%;相对于全国入境旅游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江西逆势而上。 预计今年即将迈入旅游经济“二千亿元俱乐部”。 (二)人均消费额 从人均消费上看, 2013年上半年全省 游客人均消费为 683.40元,下半年为 833.39元,全年为 758.40元,实现了 10.86%的高增长,详 见图1。2014年1~6 月,江西旅游游客人均消费749.64元,同比增长10.35%。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高增长趋势,全年游 客人均 消费水 平将达 850元 左右,比 上年净 增100 元。从 消费结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泸、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 5天~3. 5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5、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旅游业的对策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必须探讨以下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开放范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为了保护我国的旅游业,特别对旅行社服务,目前我国采取的策略是“中度开放、高度保护、鼓励参与”。然而,旅游业能否高度发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题目,克服这些题目,并非一挥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熟悉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熟悉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珏陈世伟邓晓华 [摘要]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而言都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省情的最佳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要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必须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 [关键词] 旅游业;研究分析;展望 一?江西省旅游经过30年发展的现状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 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截止“十?五”末,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十?五”期间,江西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 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 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 首先,江西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其次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 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再次,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江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较好的省份比,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水平 比较落后江西省的旅游业与周围各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入境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