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耿富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

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

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以上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传统创作的,是对以往革命现实主义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它的发展表现在对以往设置的某些禁区给予勇敢大胆的突破。而且这些作品是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路线出发”,改变了过去只准唱赞歌的所谓肯定的现实主义写法,实事求是地有啥写啥;对于十年动乱以及文革前党在工作中的错误路线,极“左”思潮种种表现,尤其对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给予大胆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有人把它称做“暴露”文学。暴露党和政府自身存在的缺点,在过去这是被视为禁区的,但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家思想解放,突破禁区,把革命现实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还表现在军事文学打破了战场和训练场题材的局限,开始接触到军人心灵的

矛盾和斗争,涉及到军内不正之风的揭露。如写军人的情感、爱情。

另外,新时期小说还相当深刻地表现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人性和人道主义在以往则被看做“修正主义”的同义语,然而现在它堂堂正正地走入了文学殿堂。

四、突破禁区之四———小说样式的变化

新时期小说不仅内容深化,而且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在现实主义同一特点之下,有故事结构的传统式小说;有纪实性的纪实小说,如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前者是根据1985年5月1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因中国足球队与香港足球队一场比赛引起的风波撰写的;也有以反映民风民俗的乡土小说;还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现代派小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这股现代派思潮,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而出现的。最早有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但他并未照搬福克纳和海明威,而是把西方意识流某些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小说“杂交”,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式意识流”,如他的《布礼》和《海之梦》;另外还有荒诞小说,如谌

容的《减去十岁》;新小说派小说,如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小说创作模式。

五、“西部文学”的出现

“西部文学”主要写西部地区生活,表现在西部生活着的人的生活形态,如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既有历史意识的荒芜和凄凉,又有正在开发的乐观与希望,如邵振国的《麦客》;还有表现“粗犷、豪放”风格的,如雪漠的《大漠祭》;另有很浓“人情味”的,如陈放的《大漠与孤烟》;同时,西部文学也有“悲剧美”的特色。

六、文学的寻根和“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主张从“民族文化”、“各地区文化”和“古代文化”中寻找文学的营养、文学的源泉。“文化寻根小说”主要代表人物有韩少功,作品有《爸爸爸》、《女女女》及《棋王》的作者钟阿城及《老井》的作者郑义。

七、新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

到了80年代末,小说创作出现新动向,一些作家既不热衷现代派小说,也不甘心死守传统的现实主义,而是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出现,这就是新写实小说,也称新现实主义小说。它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原则”,要求文学反映本质的真实,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写生活,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张写“生活的原生态”,还有一种“生命意识”,还要写“凡人琐事”,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描写人生,写普通人的吃喝拉撒睡。对生活的撷取,似乎随意拈来,但它却能让读者窥见某些人生的真谛。代表作有刘恒的《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菊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八、“创作群体”的形成

首先是北京作家群,他们的“京味”小说表现了自己的特色;随之是西部作家群,包括陕西、山西两省的作家在内,他们形成新时期西部小说的格局;然后是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作家,表现京津一带的乡土风

格;还有湘军的所谓“茶子花”派,带着农村知识分子眼光看取人生。这些新的或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作家群落,大大丰富了新时期小说创作阵容。

整体来看,新时期小说的内容,表现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小说创作向生活纵深推进,作家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规律,大胆地在“人”字上做文章,突出写人的命运和遭际,把作品内容深化到人的本体意识并揭示其深广的社会意义,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过去是为人们所讳言的禁区,新时期则成了文学普遍的主题,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到谌容的《人到中年》,再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人道主义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从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呼唤,到呼唤人性复归,在更深层次上挖掘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再到提出人与人之间应当获得精神上的理解,从而把对人的关心和尊重推向每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

总之,新时期小说对于“人”的揭示,不仅升华到人道主义思想高度,而且比较彻底地打破了以往那种用善与恶、勇敢与懦弱、公德与自私等等简单的归纳法给

每人贴标签的模式;作品里的人,不再是干巴巴抽象的阶级共性代表,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个人独特命运的文学形象,这不能不说是革命现实主义发展的成就。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 现出新的潮流。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 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 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 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 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 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 认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 识的觉醒。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 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 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 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 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 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 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 从时间上来划分,我国现当代文学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它的源头便是著名的五四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革命,它是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现代文学,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不一致,思想上也更为新潮,更为突出。随着新中国的逐步建立,他推动新文学运动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化整体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反思时期、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和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时期[1]。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发展变化 1文学内容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广泛 五四文学运动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史的开端。中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了明显变化。文学创作者笔下融入了更多的平民形象和普通生活。其中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作品涉及的内容以及生活范围有所丰富和增加。这些作品从普通群众视角出发,通过对普通人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的描写,侧面上反衬出社会的安稳与动荡,并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幅民主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随着中国人从压迫中解脱后,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文学反映生活的领域明显扩大,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宽阔的道路。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开拓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等。尤其是过去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工业、科技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等都有了新的开拓和创造,极大地填补了文学创作题材上的欠缺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上天入地,无所不及。这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不断解放、突破与创新。 2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进展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应用在文学方面,意思就是说文学的创作源泉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2]。因此文学创作者在具体生活的基础上对人物写实和艺术深化推动历史推动文明的发展,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当代文学人物塑造题材类型作品中,成功刻画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批形象包括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阻碍社会发展的反派形象,以及多种历史人物形象。从中不难发现,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过去贫穷困苦受欺凌、受压迫的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逐渐成为文学创作喜欢的描写对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一跃成为主人公,成为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填补了当代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空白,具有开创的意义。现当代文学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完人,也与那些为数不少的平庸浮浅的人物形象不同,它具有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物个性鲜明,优点缺点皆有,但是他却更让人印象深刻。他比完人更可敬,比平庸更真实,它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文学作品主人公新形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全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应用,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有所突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批文学创作者若想达到成熟,那么首先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风格是民族文学、时代文学的兴盛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短暂又漫长的十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3],但广大文学创作者依然不断深入生活,坚持写作理念。特别是早在五四运动到来之前,写作风格就已经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者在文化运动新潮中,随着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创作个性又有了全新的进展和突破。有些作家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人们得到解放之后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

中国当代文学

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6、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7、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8、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9、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10、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11、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12、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童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13、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14、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话 15、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16、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1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1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19、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20、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21、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22、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23、《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24、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25、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26、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27、1990年代以后的“新写实小说”包括“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都市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 名词解释 28.《春天》作者:张承志,著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等。本篇是诗意化的短篇小说 1.伤痕文学:血和泪的文学,感性的批判。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短篇小说成就最高。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1)否定文革。(2)反个人崇拜。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开启悲剧意识。(2)回归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宗璞的《我是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大墙文学”)、冯骥才《啊!》、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艺术表现也较幼稚。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深入与自然延伸,对极左理性的批判。此时的文学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历史、文化和人的心理反省。它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有两大突破:(1)将时间从文革向前推移,四清、大跃进甚至到建国之初,对左的思想进行全面清算,涉及党政干群,工农学商方方面面。(2)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乃至集体无意识。王蒙、刘心武、高晓声、李国文、张贤亮等作家都有力作,中篇小说尤为出色。其它文体亦有佳作。 3.寻根文学: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 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 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 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 张承志、韩少功等。 4、“改革文学”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 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 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于是在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 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 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 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 的急剧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和欢乐。 5知青文学: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品的内容主 要描写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道路及思想感 情;体裁主要指小说。代表作家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 6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 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 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 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 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 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 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 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 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7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家及主要 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 《现实一种》等。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是1. 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 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2. 在文学观念上颠 覆传统的真实观。3. 在文本特征上,体现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 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8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 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 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 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 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 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 要人物。 9.归来(复出)诗人指在文革前因种种原因离开诗坛、又在新时期重 返诗坛的一部分诗人。他们主要包括三类人:一类是被错误打成 “右派”的诗人,一类是“七月派”诗人,一类是“九叶诗人”。他们复 出后的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体现“归来”主题、理性思辩色 彩较强等。 10.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 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 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 等。"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 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 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 的主观感情色彩。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 态的还原 简答 王蒙创作特点:1) 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 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 感和人生哲理意味。2)在艺术上求新求变,做了很多探索。如80 年代初的“意识流”;80年代末的“文化寓言”写作等。 以《春之声》剖析王蒙小说的创新。(1)内向化的表现手法:岳 之峰,工程物理学家,刚从国外回来,接到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 的信,在回家途中二小时零四十七分闷罐子车里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国外的差距感,回家的轻松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交织。(2)放射性的心理结构: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 和乡村呈放射性线条,尽情联想,互相切入。创新:打散小说传 统的情节结构、时空秩序;专注心理、情绪、意识联想似的叙述; 扩大小说的容量和语言的张力;追求幽默、豁达、夸张、机智的 叙述效果。 张贤亮创作思想的矛盾心态(1)将苦难合理化,诗意化。“象童 话里的王子(2)母性崇拜心理,男权意识流露。“世界上最可爱 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 的男人!” 简析张贤亮〈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的主题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文革”极左政治路线所造成的农村凋 敝为社会背景,塑造了朴讷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通过对邢 老汉命运遭遇的描写,展现了极左路线肆虐下,中国农民物质生 活极度端贫困、精神生活极其惨痛的景况,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 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邢老汉善良、诚实、质朴、勤劳,他是 农业生产上行行都通的多面手,但他对生活所求甚少。 从取材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是如何 体现主题的 (1)在叙述邢老汉悲剧命运时,在选材上截取他一生中的几个片 段:晚年的婚姻悲剧和黄狗之死。(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邢 老汉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地步,给人很大的情感冲 激。(3)平缓的叙述中间加以简洁的议论,笔墨沉郁、凝重,具 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高晓声的创作命意1)启发农民“自我认识”“自我努力”(2)让 人们了解农民,看到农民思想和习性对各阶层的影响。代表作: 《“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 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从 人生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吃、住来反思农民命运。从《陈奂生上城》 到《陈奂生出国》历史地反映中国农民在解决了吃、住问题之后 生活命运的发展变化。农民命运与中国社会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其反思有相当的力度,批判性达到一定的深度。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形象: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 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陈奂生性 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 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 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 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具体而言,包括两点:第一、反映了新时 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第二、表现了封建意 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分析《陈奂生上城》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他 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的描叙,以惊人 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刻画 了他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淋 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 精神状态。 简析《陈奂生上城》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的风格特色 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 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 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洁小说的女性思考(1)曾经是“无望的救赎”;站在男权的立 场反男权;《爱是不能忘记的》:造一个偶像给自己;《祖母绿》: 虚幻的超越;《红蘑菇》:爱是痛苦的存在。(2)超度情爱;鞭 笪灵魂,拷问人性。《无字》:呕心沥血之作,对抗颠覆之作,女 性觉悟之作。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 游。 张洁小说的风格嬗变(1)清纯优美典雅明丽;《谁生活得更美好》、 《爱是不能忘记的》;(2)粗野泼辣挥洒晦暗;《他有什么病》、《上 火》;(3)从容坦然睿智澄明;《无字》 谌容的《人到中年》:揭示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况与历史悲剧(1)警 世——中年知识分子现状:陆文婷,病倒;姜亚芬,出走。(2)人 物塑造——陆文婷;奉献型人生。强烈的事业心,人的尊严感。 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缺失的人格,异化的典型。(3)网络式结 构。 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 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 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 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 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 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 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1980 年至1981)”这一 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 《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 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 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 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这些小说具有作者“自我抒发”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1981年—1984年)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 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 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 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 《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调动了她插队、在 文工团和“文革”中的生活体验,写普通人的矛盾、苦恼、困惑和 希望,其中《流逝》曾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有了国外生活经历的王安忆在小说创作 中开始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 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 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 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 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 《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 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 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分析阿城的棋王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 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王一生出 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 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 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 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司到: “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王一生的形象意义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描述表现①王一生刻 苦钻研棋艺的精神和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②王一生特别的处 事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③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 思想 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 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 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 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 人,”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这就是 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 作用 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 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 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棋王》的成就是相 当出色的。 汪曾祺〈受戒〉的主题意蕴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 1

新时期小说发展

试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演变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从伤痕文学开始,历经反思—改革,而从文学表层走向文化深层。寻根小说带来小说观念的新感悟,继而出现了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多样化。在借鉴西方文学流派的观念中又发展着小说创作。新写实主义小说更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以再生态的描写,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内蕴宽泛,作家不再直接地写自我感受,而是以文本让读者去作审美判断。新时期的小说流派纷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的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都使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以下分类加以说明。 一、伤痕小说: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 二、反思小说:思考与探索1979年开始,反思小说集中涌现,标志着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它不再满足于暴露与批判,而是由近至远,由表及里地追溯极左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探究其原因,由于历史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浓度和广度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不断前移,一批更有思想、更有丰富阅历的作家: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了一大批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作家以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与认识,带来了新时期文学发展新局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肯定说反思小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一种深化,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高晓声就是其间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小说大多是反映家农村劳动人民层面的生活。他的《李顺大造屋》等揭示了极左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作品对农民的弱点作了反思,正是“李顺大”这样一些人弱点性格为极左路线提供了社会基础,这种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耿富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

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介绍 本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反映了社会、政 治和文化的变化。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主题以及一些 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五四文学运动(1919-1927) 五四文学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这场运动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下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传统形式转向现代性。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 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思。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时期(1949-1976) 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主 要以宣传社会主义、夸大革命和建设成就为主。文学作品往往带有

强烈的政治意味,融入了大量的宣传元素。钱钟书、茅盾等作家被 认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文学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许多作 家被迫停笔或遭受迫害。然而,也有一些作家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 对动荡局势的思考和批评。 改革开放(1978-至今)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呈现出更多的个 体化和现实主义倾向。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结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从五四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点。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对这一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摘要:新时期势必存在一些对应的变化,如何去应对这些变化,也是如今人们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去考虑到如今在新时期的影响下,对应组织内容的变化。新时期下小说的发展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小说这一文体,一般定义为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新时期的到来,会影响到小说的发展,未来进行小说创造的人,也并不能一味的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进行思考。那么究竟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又有着什么样的现象呢?接下来本文就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广大读者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和帮助。 关键词:小说发展;新时期 我国的古代小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我国古代小说意义夺目的光辉成就。在先秦时期,文学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文学、史学、哲学相交融,文体界限相对模糊。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神话传说和哲史故事已经奠定了我国小说发展的基础。神话传说是原始氏族社会人类生活斗争的反映,马克思这样指出:“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已经开始创造出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了人类以强大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其实就不难看出小说发展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阻止外界的相关变化,所以自然是无比避免会导致一些组织内容的更新换代。但是从小说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我国的小说发展是比较完善的,并且有着质的飞跃,每个阶段都有着很大的挖掘性。 其实从小说的发展来看,也就是从先秦两汉萌芽、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唐代的成熟、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明清的繁荣这些来看,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先秦两汉开始,就是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出现雏形,多是一些志怪与志人,实录。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经历了繁荣、曲折和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本文将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并分析其中的巅峰代表作。 一、背景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其标志是五四运动,这个时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批判,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性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代表作品 1.《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始,它揭示了社会弊端和人性的丑陋面。 2.《呐喊》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里程碑之作,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描绘,呐喊出无产阶级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抗议。 三、五四文学的崛起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它推动了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1. 五四诗歌 五四诗歌追求个性与自由,对现实进行批判。胡适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首代表作,表达了对中国封建时代的不满。 2. 鲁迅小说创作 鲁迅小说的创作主张表现新人物、新观念和新风貌,力求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 抗日战争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背景。 1. 《记忆》 沈从文的《记忆》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通过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2. 《红岩》 该剧由曾宝仪所写,以旅大学生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热血青年的英勇与坚韧。 五、解放后的文学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1.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的创立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水平和质量,呼吁创作扣人心弦的作品,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成就

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成就 一、各种少儿期刊大量涌现 《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儿童时代》《小朋友》等相继复刊;新出版了《巨人》《朝花》《童话大王》等儿童文学刊物。 二、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老作家换发艺术青春,勃发了旺盛的创造力:如严文井、梅志、郭风、叶至善、任溶溶、袁鹰、鲁兵、圣野、黄庆云、洪汛涛、郑文光、孙幼军、金波、李心田、叶永烈等;中青年作家迅速崛起:如曹文轩、秦文君、梅子涵、黄蓓佳、沈石溪、郑渊洁、冰波、郑春华、杨红樱等;新世纪涌现的富有朝气的和活力的少年作者:如郁秀、韩寒等。 三、儿童文学创作空前繁盛 (一)新时期的儿童小说创作 儿童伤痕小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先导,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程远的《弯弯的小河》等。接着是问题小说,如《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白脖儿》等。动物题材的小说在新时期蓬勃发展,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乌热尔图的《老人与鹿》等。乡土题材的小说有《三个铜板豆腐》《大仙的宅邸》《父亲和土地》《祭蛇》等。校园系列小说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还有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 (二)新时期的童话创作 老作家的童话新作,如严文井的《南风的话》、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叶君健的《真假皇帝》、孙幼军的《小贝流浪记》等。青年作家的童话作品,如“热闹派”童话作家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皮皮鲁遇险记》等;抒情型童话作家冰波的《秋千,秋千……》《桃树下的小白兔》《窗下的树皮小屋》等;金逸铭的《花孩子》《贴邮票的彩云》等。低幼童话有《岩石上的小蝌蚪》《鼹鼠的月亮河》等。

(三)新时期的儿童诗歌创作 新时期儿童诗优秀作品有:郑春华的组诗《甜甜的托儿所》、金波的组诗《春的消息》、聪聪的《彩色校园》等。 (四)新时期的儿童散文创作 班马、乔传藻、陈丹燕等的作品较为出色,郭风的童话散文已经成熟,其主要作品:《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 (五)新时期的儿童戏剧创作 新时期儿童戏剧佳作有《小熊拔牙》《妙“乎”回春》《人参娃娃》等。科学文艺领域以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和童恩正的《雪山魔笛》以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最有影响。 (六)少年报告文学创作 少年报告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个特点。新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此类文体创作的作家,如孙云晓、刘保法,作品有《“邪门大队长”的冤屈》《星期日的烦恼》等。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耿富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 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 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以上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传统创作的,是对以往革命现实主义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它的发展表现在对以往设置的某些禁区给予勇敢大胆的突破。而且这些作品是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路线出发”,改变了过去只准唱赞歌的所谓肯定的现实主义写法,实事求是地有啥写啥;对于十年动乱以及文革前党在工作中的错误路线,极“左”思潮种种表现,尤其对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给予大胆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有人把它称做“暴露”文学。暴露党和政府自身存在的缺点,在过去这是被视为禁区的,但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家思想解放,突破禁区,把革命现实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还表现在军事文学打破了战场和训练场题材的局限,开始接触到军人心灵的 矛盾和斗争,涉及到军内不正之风的揭露。如写军人的情感、爱情。 另外,新时期小说还相当深刻地表现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人性和人道主义在以往则被看做“修正主义”的同义语,然而现在它堂堂正正地走入了文学殿堂。 四、突破禁区之四———小说样式的变化 新时期小说不仅内容深化,而且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在现实主义同一特点之下,有故事结构的传统式小说;有纪实性的纪实小说,如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前者是根据1985年5月1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因中国足球队与香港足球队一场比赛引起的风波撰写的;也有以反映民风民俗的乡土小说;还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现代派小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这股现代派思潮,是随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主要成就。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起点,它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文学理论。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 1.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和追求现代化的浪潮,吸引了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参与。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背离传统的白话文体的创作。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理论的兴起: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如陈独秀的白话文运动和鲁迅的文学观。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思潮,并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1949年-1979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官方鼓励文学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的文学创作,要求作家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道德风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巴金的《家》和钱钟书的《围城》等。 2.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在这一阶段,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文学作品被用于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宣传党的政策。这种交融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至今(1979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 1. 长篇小说的崛起:改革开放后,长篇小说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表达更加个人化的声音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余华的《活着》等。 2. 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女性身份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代表作品包括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3.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非虚构文学开始受到关注,作家们通过记录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问题来呈现真实的生活。代表作品包括杨绛的《我们仨》和王小波的散文集《黄金时代》等。 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都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特点和创造力。

现在小说发展历程简述

现在小说发展历程简述 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常用来讲述虚构的故事。它是人类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历程。下面将对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述。 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各国的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直到后来开始用文字书写。最早的小说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红楼梦》,它被认为是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古代中国的小说以传奇、神怪和历史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大多数写在木简或宣纸上,也有些流传口口相传,成为口头文学。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小说开始向更广泛的读者传播,成为大众文学的代表。 欧洲的小说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中世纪,骑士传说和英雄史詩是主要的叙事文学形式,代表作有《亚瑟王传说》和《罗兰之歌》。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人们对个人自由和人性的关注逐渐增加,小说开始重视展现现实生活和人物心理。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启蒙思想家关注人类理性和自由的追求,小说成为表达这些思想的重要媒介。作家们以写实主义的方式描绘现实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英国的《傲慢与偏见》和法国的《红与黑》。

19世纪是小说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现代小说的诞生时期。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读者群体的扩大,小说开始广泛流行起来。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作家以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刻画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0世纪出现了多种小说流派和创作风格。现代主义小说以独 特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的方式呈现故事,代表作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传统叙事规则,拒绝统一的真理,试图探索语言和意义的边界。 21世纪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多样性。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 络小说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年轻一代的阅读和创作方式。同时,科幻、奇幻等题材的小说也受到了更多读者的追捧。 总的来说,小说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不断创新和发展。它从古代口头文学发展到文字书写,从传统叙事形式走向现代多元化的创作方式。无论是古代的《红楼梦》,还是现代的《尤利西斯》,小说都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迹,成为人类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