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

现出新的潮流。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

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

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

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

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

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

认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

识的觉醒。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

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

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

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

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

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

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虽然在小说中呈现出一定的“荒诞”和“象征”,但是晦涩感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小说在大体上还是通俗易懂的。

二、高潮期(1985——1988)

这一时期的中国小说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自1985年开始,在创作领域开始了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绩。在这短短几年之间,中国小说大量借鉴西方文学,几乎将西方近百年的文学知识都浓缩成这几年的创作之中。在借鉴方面也不仅仅是创作手法,各种观念、流派、形式、技巧开始出现在中国小说的形体中,所以在这个时期作家的创作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众多的作品之中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作者的心浮气躁,标新立异的文学心境。为了能够赶上时代的步伐,作家大多是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所以缺少时代精品。

尽管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形式相较于探索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思想上仍然是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并没有超越前期的时代主题。这一时期的作品是非常重视叙述试点的,并且极具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在小说形式上仍旧是混乱的、荒诞的,虽然在形式上已经趋于现代化,但是这种混乱是因为思想并没有冲破传统的束缚。

三、转型期(1989——9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与上个时期相比,褪去了热闹的本色,并逐渐走向低谷,在高潮时期的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开始销声匿迹,创作陷入困境。因为对于读者来说,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小说读起来是非常的困难的,其中的哲学道理也是很难弄懂的。因此借用历史故事来传达现实生活的认知成为这一时期作家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做法。这些所谓的历史故事并不是为了解释某种历史规律,而是借用其氛围、情调等来展示当代人物的命运,将现代意识放在历史框架中进行思考和创新,进而

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知。他们更加关注当前文化环境,将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痛苦作为当代小说的核心内容。

虽然技巧和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小说的形式,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在单纯地迷恋于技巧和方法,因为形式的意义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凭借形式技巧作为创新的主流,缺乏实质内容的创新显然是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因此,转型期间的创作中作者将这种苦难意识和孤独意识融入进自己的作品当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精神痛苦,进而丰富内容实质。因此,技巧和形式已经不再是作家创作小说所追求的重要方面,当前作家们更加关注人类精神的沉沦和救赎,逐渐向现实主义整体回归。

在小说的发展道路上,不管是哪个时期,都对小说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只有有超越前者的勇气才能够不断的创新发展。尽管在其发展变化中会有一定的争议所在,但是在当代我们必须给予中肯的评价,因为这是需要历史的检验和评价,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探索。小说的创作就像是一条涌动的河流,需要融入新鲜的力量,后人不能够止步于前人的观点和创作,一直不断的走前人的老路。只有克服前者的局限,创新发展前人的观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张卫中. 新时期小说语言探索的三个维度[J]. 中国当代文学研

究,2020(1):1-11.

[2]刘霞云. 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结构类型及演变逻辑[J]. 中国文艺评论,2020(7):80-91.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 现出新的潮流。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 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 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 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 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 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 认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 识的觉醒。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 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 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 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 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 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 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源远流长,与浪漫主义流派并列为中国的两大文学流派。从诗经开始,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在一直发展变化之中;到了近现代,更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从小说之中看现实主义当代流变的原因。 应该说,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复苏,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问世便开始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左倾思潮的问题。作品通过谢慧敏和宋宝琦两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渴望把孩子从“四人帮”的坑害中解救出来。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当时的文坛,在社会思想的转变中充当了排头兵。此后,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嬗变,一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小说纷纷出现。这些小说坚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问题,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指引生活的作用,极富意义。 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特点。虽然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饱经沧桑,曲折发展。但是只要文化氛围允许,中国的现实主义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形态,显示出现实主义流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就是指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还原。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内容的现实生动、细节描写的真实丰富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深刻。比如,方之的《内奸》便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拉开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幕布,生动地塑造了从同情革命到真心实

意支持革命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无疑开阔了新时期小说的表现内容,起到了还原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作用。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蒋子龙把人物形象刘思佳的聪明、正直、坚强、倔强以及富有心计、偏执、玩世不恭糅合在一起,异常鲜明。在新时期,作家无论塑造什么形象,都更加注意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上到革命领袖,下到工农兵知识分子,无不鲜活在纸上。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更新深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主题由单一到复杂,由明确到朦胧。比如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和陆文夫的《井》,都是主旨诙谐幽默的优秀作品。而且通过故事情节,我们又很难说出它们当中的明确主旨。其二,人物由单一到复杂。主人公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恨不能一出场脸上都写着字,表明自己正派或者反派的角色定位。其三,结构由单一发展为多线交错。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就采用的是放射型的结构形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密集多变的辐射线索却非常引人入胜。 中国当代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变异表现在后现代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后现实主义流派不仅仅满足于对于现实一丝不苟地描摹,更强调一种浪漫和现实的交融。这些作品强调抓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现实中的苦涩与生活的戏剧、浪漫和琐碎相融合;有些时候甚至将魔幻的色彩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创设一种生活中没有但是却能更加深刻反映现实的行为模式。比如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就是以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平淡生活为蓝图,描绘一种理想被现实逐渐磨平的悲剧图景。大学生小林,最终甘于平庸,生活

新时期文学发展脉络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从伤痕文学开始,历经反思—改革,而从文学表层走向文化深层。寻根小说带来小说观念的新感悟,继而出现了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多样化。在借鉴西方文学流派的观念中又发展着小说创作。新写实主义小说更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以再生态的描写,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内蕴宽泛,作家不再直接地写自我感受,而是以文本让读者去作审美判断。新时期的小说流派纷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的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都使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 一、伤痕小说:批判与启蒙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不仅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 二、反思小说:思考与探索1979年开始,反思小说集中涌现,标志着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它不再满足于暴露与批判,而是由近至远,由表及里地追溯极左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探究其原因,由于历史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浓度和广度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不断前移,一批更有思想、更有丰富阅历的作家: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了一大批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作家以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与认识,带来了新时期文学发展新局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肯定说反思小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一种深化,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高晓声就是其间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小说大多是反映家农村劳动人民层面的生活。他的《李顺大造屋》等揭示了极左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作品对农民的弱点作了反思,正

试论现代家族小说的流变

试论现代家族小说的流变 文学院0801 陈天华“家”与“国”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隐喻关系。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 20世纪家族母题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三次大的转型,虽然它们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上都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同一个家族母题在当代小说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讲法,即革命话语中家族复仇的形结构,父子之间的精神相继,爱憎分明的叙事情感;启蒙话语中家国之间异形同构的结构形式,以思想启蒙立场对乡村宗法社会历史与人性悲剧的理性审视,对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民间话语中多条线索经纬交织的网状式结构设置,对村落家族文化的重新定位以及叙事中流露的挽歌情调,显示出当代家族母题小说创作叙事策略的演化轨迹。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叙述家族史的小说可谓源远流长。第一部文人小说《金瓶梅》叙述了西门庆家由盛而衰的故事,包含了以后家族史叙事的大部分元素。在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家族命运始终是文学关注的对象,而其盛衰的无法把握又同扑朔迷离的人生之谜联系在一起。受《金瓶梅》影响很大的《红楼梦》则以贾家为核心,叙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宣扬“宿命”和“因果报应”是作者传达出的主要信息。是鲁迅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改造。《狂人日记》本义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一宗旨与《金瓶梅》、《红楼梦》有很大区别,为以后的家族小说提供了新的主题。 巴金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对“家族制度”的罪恶有切身体会,他的《家》就是献给自己的大哥的。巴金认为,正是封建家庭害死了大哥。“五四”时期,对家族制度的批判十分严厉,陈独秀、李大钊都发表过言辞激烈的议论。鲁迅写作《狂人日记》也是出自这个目的。《家》的主题,明显受“五四”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一些激进刊物如《新青年》、《少年中国》等,在《家》中都被提及,是觉民、觉慧思想的主要资源。在《家》中,“五四”时期的活跃人物,被胡适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还被传闻要做觉民等的国文教员。觉民、觉慧等还办了《黎明周报》,“登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攻击不合理的旧的一切。”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来说明“五四”思想对《家》的主题有深刻影响。在《家》中,瑞珏、梅表姐、鸣凤三位女性的死就是对家族制度“吃人”的思想的图解。实际上,所谓“五四”思潮对巴金来说,相当程度上就是中国化的安那其主义。巴金的《家》不仅是写一个家族的历史,而是要写出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出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从根本上说,巴金要写的是封建主义的失败。在这一点上,“五四”和安那其主义是不谋而合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罪恶的,但是,鲁迅却不能消除罪恶,因此“狂人”只好“痊愈”,去某地候补做官了。《家》大胆预测了封建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深化了家族小说的主题。在深化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家》对《狂人日记》提出的问题也进行了简化,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制度负责。其实,即使罪魁高老太爷,出发点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他的所为全是为了“家”的延续和兴旺。巴金后来描写家族生活的作品不再坚持这一主题,《憩园》就把目光聚焦于人物心理,放弃了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二 作为当代家族叙事性创作,《红旗谱》、《古船》、《白鹿原》无疑体现了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也是三个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家族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从叙事结构上看,《红旗谱》叙述的是一家地主两代人与两家农民三代人之间的冲突,《古船》反映的是民族资本家隋家与农民阶级赵家两大家族之间的仇恨,《白鹿原》展现的是白姓与鹿姓两个族间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且家族的兴衰与革命的发展有机交织在一起,都是以革命阶级的成长与贵族阶级的衰落作为基本的结构模式。 革命叙事显然是讲述革命故事的,《红旗谱》的叙事者,既是一个北方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会说书的农民。小说一开头就确定了说书人的叙述基调,“那时,小虎子才十五岁,听得镇上人们为这座古钟议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三十年以后,在一年的春天,从关东开进一一二次列车,直保定驶来。……”主人公朱老忠在场,这个作为农民代言者叙述人就像是朱老忠,总是以他的视线、他的眼界、他的所见所闻、他心里的所思所想来叙事。因此,叙述人应该是晚朱老忠一辈的农民。但不管叙述人如何变,作为农民的阶级属性则是前后一致的,而且,这个叙述人叙述观点与朱老忠的价值立场表现出更多的相似之处。显然,叙述者只有从阶级的视角,用阶级斗争分析的理论,才会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从整个情节内容设置来看,作品叙述的是一家地主两代人与两家农民三代人的故事,而有关地主家庭叙事篇幅占的比重少的可怜,相对突出的是农民革命英雄性格成长的历史,叙述者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与作家表现阶级斗争的主题是高度一致的。 三 进入历史新时期,随着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启蒙话语逐渐发展为80年代文学的重要的话语资源。

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

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 丁帆何言宏 内容提要:新时期小说经过二十余年的奋力开拓,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本文采取新的视角,试图对这一潮流的得失做学术性的历史评估。 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新时期二十年的小说创作,我们所面对的无疑是异常丰富的文学景观,这种丰富性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这二十年来小说创作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毋庸置疑,中国社会新时期以来急剧变化的现代性转换、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其对全球化经济体系的逐步渗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新时期小说的历史进程。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段中,来自文学外部的力量甚至会急剧地扩大或缩小着小说的言说空间。但是,文学和文化系统内部的重要因素对于小说潮流的演进显然起着更加直接的作用。一方面,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纵向坐标中,梁启超等近代启蒙主义者在世纪之初所竭力标举并为“五四”及其以后数代作家认真贯彻的启蒙主义小说理念在新时期作家这里得到了自觉的继承,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流派及小说潮流亦对后者有着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的外国文学对于新时期小说的形成和演进又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我们的小说从新时期之初现实主义的恢复与深化,意识流的引进,中经80年代中期现代派的出现,“寻根小说”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和先锋小说的勃起,直至90年代以来的晚生代作家对欧美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几乎“历练”重演了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世界所有重要的小说流派和潮流。现在看来,这些继承与探索自然是有得有失的,本文在探究新时期二十年小说潮流演进的同时,试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其得失作出一种学术性的历史评估。 一 当新时期文学走过其第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文学评论界曾经分别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反封建主义”和“人道主义”来概括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潮。上述论者的论说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等小说潮流,如今看来,如果充分考虑我国80年代总体上启蒙主义的思想文化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之中作家的主体动因,我们毋宁在整体上将其视为“启蒙主义小说”。实际上,从“伤痕”到“寻根”的四大小说潮流,其基本主题与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思想解放倡导,以及对理性、民主、人道的基本关切是颇为一致的。不过,在具体的小说潮流之中,“启蒙”的重点、思路和深度却又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我们在试图以“启蒙主义小说”对之整合的同时充分尊重原有命名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由“伤痕”而至“反思”和“改革”小说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社会启蒙,三种小说潮流的更迭明显表现出这种启蒙的逐步深化。“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均是在当时“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思想路线指导之下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批判和对极“左”路线的历史反思中确立“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合法性,这也构成了“伤痕”和“反思”小说最为基本的叙事基础,从而,思想路线之争的叙事模式便或隐或现地存在于大量的“伤痕”和“反思”小说之中。“伤痕小说”所揭示的“伤痕”无不导因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无论是《班主任》中谢惠敏和宋宝琦们的精神畸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农民们所遭致的痛苦与贫困,还是冯骥才《啊!》所揭示的吴仲义的病态心理和从维熙笔下的“第十个弹孔”,无不是“文革”中错误的教育路线、农业政策以及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迫害所造成的。实际上,像《小镇上的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铺花的歧路》等“伤痕小说”,甚至直接描写了当时的路线斗争。在“伤痕小说”之后涌现的“反思小说”,一方面将前者对于“文革”的政治批判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其主题内涵及书写空间也比前者更为丰富与阔大,但是,表现极“左”路线对于干部、知识者和普通民众所造成的深重苦难(分别如《天云山传奇》、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A、结合小说流派的发展,谈一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的超越? 新时期小说流派繁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融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的思想观念,文学价值观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现实主义得到升华。 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由于“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是主导性潮流。从70S后期到80S初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热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但这种“复归”并不简单地复归到“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大胆的批判来重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因此这种复归也是一种深化。《班主任》、《伤痕》都通过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做了真实的再现。尽管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尽完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它们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伤害,反思社会,追求现实性,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并不是被动地阐释政策图解口号,一味地讴歌赞颂,而是能动的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绘和评价。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向生活真实的挺进中,也促进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深化。 二、寻根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 寻根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创作朝多元化发展,“寻根文学”及吸收了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又包含现代艺术表现方法,更注重艺术探索,是文学自觉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鲍庄》、《人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技巧上也采用象征、寓言等。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征的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这一形象来代表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对于原始部落鸡头寨的构建,也是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寄托了作者对人自身缺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这又为文学表现开辟了文化的新视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锋小说:具有强烈的颠覆反叛性,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 先锋小说广义上包括:新潮小说和后新潮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也越来越多样化。 1.新潮小说是相对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残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现实主义小说对于现实如实直白的反映,而是将现实与梦幻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荒诞的非人化的生存环境。而这个荒诞、异想的世界却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个体孤独体验而衍生的。 2.后新潮小说是绝对的反叛,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其创作核心理念是:虚无。他们对既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行各种颠覆和解构,怀疑终极的价值与意义。现实主义被认为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但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却对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独特的“元小说”,交错的故事情节,跳跃的叙述方式,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叙事常规。 四、新写实主义小说: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虽然仍以写实为主,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但它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那样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当代意识,历史的意识。叙述方式,语言等方面汲取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中的艺

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

从王蒙的创作谈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 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涌现出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一些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题材领域被打破了。一些新的文学体裁、新的表现方法出现了。 一个时代的小说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对小说艺术本质和艺术特点的认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艺术追求的变动,读者和批评家对小说的审美需求的变动,都必然表现为小说观念的变异。因此,研究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嬗变必要谈及作家的艺术创作,然而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发生变化的首推王蒙。王蒙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的创作判若两人,第一阶段是50年代至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王蒙历经歌唱生活—干预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他在50年代创作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当时“干预生活”的代表小说之一。第二阶段是80年代以来,也就是新时期小说阶段,他创作了一批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的中短篇,比如《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蝴蝶》等,在小说界掀起了冲天大浪。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所以,本文主要以王蒙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小说观念嬗变的过程和表现。 一、新时期小说嬗变的三个阶段 如果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纵向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小说观念的变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种分期也更突出了王蒙对新时期小说观念变化的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为酝酿期,即从粉碎“四人帮”开始到1979年。 这一时期,小说所负载的题材、内容是全新的、内容是全新的,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批判给人们造成外伤和内伤的十年动乱。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发端。它在新时期文学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复苏。在这以后,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宝贵的》、陆文夫的《献身》也都表现出了这一趋向。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思潮的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局限于“展示伤痕”,在艺术上还没来得及进行新的探索和借鉴,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小说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也是新时期小说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为初变期,大致从1980年到1984年。 最初是从王蒙故意偏离传统小说的轨道,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并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而侧重于写人物流动的思绪这类小说开始的。从1980年开始,王蒙有意识的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法,并成批地发表探索性的实验小说。其后,几经曲折,小说的问题革命逐渐形成了大潮。如果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只是初露现代主义因素端倪的话,那么,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蝴蝶》等一组作品的问世,则标志着“不安于长久承袭的艺术传统”和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以上均为王蒙语)的王蒙,在用某些现代派手法,对按传统理解的现实主义进行自觉的加工和改造了。但正如王蒙自己所做的表白那样:“当然有借鉴外国文学包括借鉴现代派手法之处。然而这生活、这感受、这语言、这人物、这心理,却都是货真价实的国产货。”①王蒙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对现代主义的借鉴,增强了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立体感和人物心态的立体感,推动了小说观念由“工具功能论”向“审美功能论”的转变。 早在小说文体革命兴起之前,原有的小说功能观就已受到了冲击。有的论者勇敢地抨击了“工具说”(“工具说”将文学的功能定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举动使小说家和批评家进而对小说的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而王蒙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更加推动了小说观念由“工具功能论”向“审美功能论”的转变。其意义在于:从美学角度看,它使长期处于封闭、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及答案

新时期小说主潮的流变(1976-至今) 1.伤痕小说:新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潮流,以表现十年文革对广大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所 造成的身心伤害为其主要内容。以刘心武《班主任》为潮头之作,因卢新华《伤痕》得名。它以其内容上对“极左”路线的控诉与批判,叙写小人物的悲剧故事,宣泄时代的情绪为其创作特征。它有重情绪,宣泄而轻理性分析的弱点。 2.反思小说:紧承伤痕小说大潮之后出现的又一股小说创作浪潮。许多作品对我国建国三 十余年来社会历史生活道路做反顾和思考,以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代表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意识流小说、古华《芙蓉镇》 3.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的异同 同:均为回顾性小说;异:时间跨度大,具有思想解放潮流。 4.王蒙:80年代初东方意识流小说与纪实小说的开拓者。 5.张贤亮“苦难历程”系列小说 一.主题取向:通过灵与肉的冲突探讨知识者的精神救赎。 二.艺术特征:a.落难才子佳人相救的结构俗套。b.伤痕上的美、痛苦中的欢乐的没血格调。C.浓郁的西部情调 三.代表作:《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6.文艺界三只报春的燕子:刘心武《班主任》——小说文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 告文学、白桦《曙光》——戏剧、 7.章永霖:美国西部篇:a.荒凉、贫瘠、封闭。b.人们豪放。C.语言风俗 8.问题小说:a.爱情问题: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散文《捡麦穗》。 b.国民性问题:高晓声《陈焕生进城》(代表作)、《李顺大造屋》(成名作) ——在纵向表现农民的历史命运问题上继承赵树理,在表现民族劣根性上继承鲁迅。陈焕生:阿q精神、老实本分、木讷 9.市井风俗小说:汪曾祺《受戒》。A.主题内容:1.自然世俗的生存。2.自由自觉的生活。 3.合乎人生的一切价值:文学散文化,清新之风注入清新之气 陆文夫《小贩世家》、《美食家》、《人之窝》 10.寻根小说潮——重返历史文化的审美空间 文化转型:社会政治型——文化审美型 a.缘起:1.寻根:一种现代文明观念的表述——在西方强势殖民文化的大举入侵 下民族文化的自救。2.世界文化的大背景。3.文化“断裂”的补救。4.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的渴望(诺贝尔奖情节)。5.国内电影、音乐、美术界获得成功的启示。 b.寻根的态势:东北: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北京:“阿城”系列及《遍地风 流》。齐鲁:红高粱系列 c.寻根的内容。1.对佛道文化的追寻——如阿城的《棋王》,王一生吃饭的故事(物 质),下棋的故事(精神)——一个完整的生命文化的故事,是对道家崇倡实 际超越旷达的人生哲学的皈依;对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体认。2.生命激情的张 扬(“民族灵魂的重铸”)如莫言的《红高粱》。 新时期小说: 1.复出诗人在创作上的共同点: A.内容上:a.自序传、自白式的诗。b.人道主义为基本吁求。c.苦难历尽、信念不悔,强烈的殉道色彩。 B.艺术上:现实主义为主,融入现代主义诗歌艺术。 2.朦胧诗:80年前后,诗坛上兴起的一股带有新的审美特征的诗歌潮流,作者大多为从十 年文革中走进来的人,诗作强烈实现诗人的主题意识,顽强地传达他们这个世界的感情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流变 张学军 内容提要: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4年为探索期。意识流、荒诞、茺诞、象征、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现代因素开始出现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这时还处在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借鉴阶段,艺术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异。从1985年到1988年为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艺术观念和形式技巧竟相登台,趋新猎奇,各领风骚。许多作家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但也潜伏下疏离当前文化环境、受到读者冷落的危机。从1989年到90年代中期为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转型期。在危机中,现代主义小说进行了自我调整。减弱形式实验,中止文本游戏,重时期现代义小说是作为传统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进入当代文坛的,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和全新的艺术实践,冲破了当代文学封闭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表达方式的变革,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和功能。但也存在着把个人化体验推向极端、迷恋形式技巧、晦涩玄奥的局限。 现代主义小说在新时期文坛上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有着成功的艺术实践,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对其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对其历史功过进行评说,以探索其发展流变规律,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一、艺术形式的借鉴与探索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是从意识流开始的。这可以追溯到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2)。接着王蒙发表了《布礼》(《当代》1979.3)、《夜的眼》(《光明日报》1979年10月21日),在1980年又发表了《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蝴蝶》等小说,在吸收西方意识流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蒙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由此而引发的争论,形成了80年代初文坛上引人注目的热点,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开拓了前进的路。此后,许多作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形式,如高行健的《雨雪及其它》、《花豆》,李陀的《余光》、《七奶奶》、《自由落体》等。但更多的则是在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同时,又保持着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既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又照应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如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叶文玲的《心香》、李国文的《月食》、张洁的《忏悔》、张承志的《绿夜》、《大坂》、陆星儿的《青鸟》、黄蓓佳的《雨巷》、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等,被人们称为心态小说,或心理现实主义。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对人物灵魂的深入开掘同客观写实相结合,在较为清晰的情节框架中,交叉着人物的心理活动结构。使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再是漫无节制地自由泛滥,而是在理性定向的导引下有节制地涌出,显示出中华民族以理节情的审美精神。 “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当代文学中的荒诞因素最早出现于宗璞的《我是谁》(《长春》)1979.12中。主人公韦弥和丈夫都是从国外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丈夫自缢身亡,韦弥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恍惚之中,她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毒虫,那些专家学者也都变成了满身血污的虫子。她觉得自己并不是虫子,但又想不起自己是什么,不禁发出了“我是谁?”的呼喊。小说以颠倒错乱、荒诞变形的方式,表现出异化的现实和心灵的剧痛,展现出一幕动乱的年代人们身心变形、变态的悲剧。后来,宗璞又写了《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她所谓之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都蕴含有荒诞的因素。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文汇)月刊1983·引也以梦幻和变形的荒诞手法,描绘了在金钱和商品世界沉浮的人们的扭曲形象,辛辣地讽喻了疯狂的拜金主义,揭示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戕害。 象征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法。这一时期的小说也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因素。王蒙的《杂色》(《收获》1981·3)中的曹千里,从那匹形如枯槁的杂色老马身上,

新时期小说发展

试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演变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从伤痕文学开始,历经反思—改革,而从文学表层走向文化深层。寻根小说带来小说观念的新感悟,继而出现了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多样化。在借鉴西方文学流派的观念中又发展着小说创作。新写实主义小说更把触角伸向社会各个方面,以再生态的描写,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表现手法,使小说的内蕴宽泛,作家不再直接地写自我感受,而是以文本让读者去作审美判断。新时期的小说流派纷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的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都使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以下分类加以说明。 一、伤痕小说: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因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剧。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 二、反思小说:思考与探索1979年开始,反思小说集中涌现,标志着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它不再满足于暴露与批判,而是由近至远,由表及里地追溯极左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探究其原因,由于历史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浓度和广度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不断前移,一批更有思想、更有丰富阅历的作家: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了一大批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作家以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与认识,带来了新时期文学发展新局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肯定说反思小说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一种深化,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高晓声就是其间最优秀的代表之一。他笔下小说大多是反映家农村劳动人民层面的生活。他的《李顺大造屋》等揭示了极左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作品对农民的弱点作了反思,正是“李顺大”这样一些人弱点性格为极左路线提供了社会基础,这种

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之流变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之流变的开题报告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迁,小说创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军事发展,军旅小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和文学的影响。 一、军旅题材小说的历史沿革 军旅小说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国历史上,军事和战争一直是中央政权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军事文学也随着 战争的发展而逐渐兴起。从唐代的《长恨歌》、宋代的《西游记》到元代的《水浒传》等,都充满了武将、战争和英雄的元素。而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军旅小说也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战争为主要题材的文学流派。 二、新时期军旅小说的变化 1、主题呈现多样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军队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国家力量。军队的角色和位置发生了变化,军旅小说的主题呈现也逐渐多元化和细化。除了反映英雄壮阔的战 争场面外,军旅小说更多的关注战争背后的个人命运、人性冲突、心理变化等问题。 2、写作风格更加真实 现代军旅小说作家更加重视真实性和细节描写,不再局限于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敌人的批判,而更加注重表达战争中人物的真实状态和感受。同时,军旅小说也更加注 重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和情感展现,以更好地展示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 3、内容呈现更加全面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军事发展,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不再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人性的纠葛、精神和情感,更全面地展现战争的影响和人物的 命运。 三、军旅小说的影响 军旅小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主题呈现多样化的情况下,军旅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明显。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关注现代社会中 的诸多问题,传递人性的光芒,寄托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摘要:新时期势必存在一些对应的变化,如何去应对这些变化,也是如今人们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去考虑到如今在新时期的影响下,对应组织内容的变化。新时期下小说的发展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小说这一文体,一般定义为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新时期的到来,会影响到小说的发展,未来进行小说创造的人,也并不能一味的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进行思考。那么究竟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又有着什么样的现象呢?接下来本文就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广大读者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和帮助。 关键词:小说发展;新时期 我国的古代小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我国古代小说意义夺目的光辉成就。在先秦时期,文学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文学、史学、哲学相交融,文体界限相对模糊。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神话传说和哲史故事已经奠定了我国小说发展的基础。神话传说是原始氏族社会人类生活斗争的反映,马克思这样指出:“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已经开始创造出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了人类以强大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其实就不难看出小说发展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阻止外界的相关变化,所以自然是无比避免会导致一些组织内容的更新换代。但是从小说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我国的小说发展是比较完善的,并且有着质的飞跃,每个阶段都有着很大的挖掘性。 其实从小说的发展来看,也就是从先秦两汉萌芽、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唐代的成熟、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明清的繁荣这些来看,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先秦两汉开始,就是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出现雏形,多是一些志怪与志人,实录。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1949 -1966 )、文革十年(1966 -1976 )、新时期(1976 -)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关键词: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发展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60 多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 -1966 )、文革十年(1966 -1976 )、新时期(1976 -)三个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1949 -1966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

小说,主要有记述30 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之歌》,反映20 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红旗谱》。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路翎的描写志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故事的《百合花》,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以农村合作化为题材者居多。长篇方面,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山乡巨变》重在渲染鲜明的“乡土风俗画”,表现合作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创业史》则以史诗的气魄,塑造了两代农民(梁三老汉、梁生宝)不同的艺术形象。短篇方面,较重要的有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都能够成功地刻画出一些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有周而复描写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上海的早晨》,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乘风破浪》等,中篇小说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在建国初期的小说中,有一类重在表现人性、人情、爱情的小说,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宗璞的《红豆》、丰村的

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流变评析

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流变评析 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和散文,小说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只是“游戏于笔端,资助谈柄”或依附名教“供谈笑,广见闻”的稗官野史,为文人所不屑,这注定了中国小说要走一条艰苦寂寞的道路。没有文人大家在小说领域的躬耕,小说的拓荒既显得艰难又缺乏创作上的技术革新,所以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叙事技巧的单一和呆板是中国传统小说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即使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著作,也没有突破明初以来所形成的章回小说叙事技巧的囹圄而缺乏必要的人物心理描述。外观的全知视角让中国传统小说名著都建立在“历史”“世情”等“宏大叙事”的基础上,个体生命的感伤抒情和生命体验全部让位于散文和诗歌。清末沈复的《浮生六劫》是中国小说创作上的一个异数,这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其在小说叙事上的创新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残游记》和以后的《官场现形记》依然以传统叙事的庞大惯性向前推进。中国传统小说始终没有依靠自身的文学发展规律在小说发展史上形成叙事技巧的革命。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小说引进了西方小说作为价值参考,在叙事价值取向上开始了新的探索,第一人称的制限叙事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叙事方法上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构结作品,“狂人”在“我”的心理内视角上开始叙事,视角上的变换让汉语小说第一次惊喜的展示了汉语叙事的张力,“狂人”梦呓般的病态意识在第一人称的限制视角中表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小说的文化痛觉又在作者的全知视角中得到了脉胳清楚的突现。鲁迅由此被誉为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人”,他的小说带来了中国小说叙述方式上的转变。鲁迅常常有意识地在他的小说叙事上设置一定的距离,作者的视点往往滞后在叙述者的叙述中,这让鲁迅的小说构成了独特的反讽色彩,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命运是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