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西北地

区的文学创作也逐渐兴起。尤其是西北女作家的小说成为了文学界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对1978年至2020年间西北女作家小说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西北女作家的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西北地区的女性开始展露文学才华,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北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三、西北女作家的作品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

西北女作家的小说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如农村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她们将人民的疾苦和心声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表达女性意识

西北女作家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独立自主、坚强勇敢、聪明伶俐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关注与呈现,她们探索和呼吁了女性平等权益和自由发展的重要主题。

3.独特的地域特色

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也成为了西北女作家小说的重要特点。她们通过对西北地区独特景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别具韵味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四、代表作品分析

1.阿来的《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以西北大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山村女子艰苦奋斗、追求自由的故事。小说中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2.莫言的《红高粱》

《红高粱》以西北边陲小村庄为背景,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讲述,揭示了人类欲望的强大和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深思,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3.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一部描写世俗、平凡中富有人情味的小说。通过对西北小城市生活的细腻描写,作者反映了西北人民间的真情实感,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西北女作家的影响力

西北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文学观点吸引了广大读者,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她们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重视,同时也为西北地区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论

新时期以来,西北女作家小说的兴起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她们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女性意识,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她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我们期待继续看到更多优秀的西北女作家涌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女作家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文学观点,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她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共鸣。通过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她们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西北女作家继续涌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2012

王安忆小说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引言 在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二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中,更表现在她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中。王安忆还是令评论家最束手无策的一位,她的作品题材涉及非常广泛,风格变化很大,具有跳跃性,很难概括她的创作状态与风格特征,当代学者洪子诚称其为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王安忆在同辈女作家眼里,被认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是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大姐大”;而批评家则早已承认:“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她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可是这样的评价在当代女性批评家徐岱看来还略显保守,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总体来看,王安忆的女性写作主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把女性置放在自身欲望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中探讨女性命运;二是把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关注其生存状态,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 一、理性的女性立场 1、略显谨慎与保守的女性立场。对于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

思潮及批评观念,王安忆采取的是谨慎与保守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及精神状态的漠视,或者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恰恰相反,这种审慎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深切关心和深入思考。王安忆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她的观点,“让愿意回家的妇女回家去”。我想王安忆的呼吁是一种对历史现状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其使一部分职业妇女名不副实,还不如让她们完全回到家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王安忆试图展示的是,与其让广大妇女长久跋涉于传统与现实的泥泞之中,还不如让她们回到一种更自然和单纯的传统生存状态中去。 2、女性与文学的初衷是天然一致的。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关系,王安忆也有独到的认识:“我喜欢写女性,我觉得女性更加像一种动物”,“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当我想到女性是一种感情的动物时,我就觉得她特别可爱,她为了情感,是什么都可以不顾的”,在王安忆看来,女性在生存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理与情感因素,也因此更具有文学审美价值。 3、对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进行反思。 二、女性身体欲望的书写 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关于男女之爱的叙事,只有极少数作家能够正视女性的身体欲望,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色戒》,苏青的《结婚十年》(惊世骇俗:“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们常常看到高于自我、高于生命的纯粹精神的浪漫爱情。这种现代浪漫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以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萧红研究资料 哈尔滨图书馆

萧红研究(一)研究文集专著 哈尔滨市图书馆萧红专题 2000.12.26 有生平作品 萧红小传骆宾基建文书店1947年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 萧军与萧红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 萧红资料集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 萧红评传 [美]葛浩文著郑继宗译文艺书屋 1979年出版(港)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 年出版(台)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红传萧凤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出版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出版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 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出版 梦回呼兰河谢霜天台湾尔雅出版社 1982年出版 落红萧萧(长篇小说)松鹰刘慧心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3年出版 萧红研究《北方论丛》编辑部编“北方论丛”丛书第4辑 1983年 萧红作品欣赏杜一白张毓茂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 萧军萧红外传庐湘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86年11月出版 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皇莆晓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 萧红文学之路铁峰著哈尔滨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出版 呼兰学人说萧红李重华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怀念你——萧红孙延林姜莹编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萧红现象皇甫晓涛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出版 萧红传铁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出版

萧红研究一、二、三辑孙延林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 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李重华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 火烧云——萧红小传 [日]中村龙夫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钟汝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出版 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王小妮著长春出版社 1995年5月出版 端木与萧红钟耀群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出版 铁峰著载在《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 1998年出版☆ 萧红研究(二):生平研究文章--目录 流浪人的消息——给三郎悄吟黑人《大同报》 1933 《创作通讯》 1980,4 交友录第一页 [日]鹿地亘《报知新闻》(日)1937,7.15——18 关于萧红 [日]高杉一郎《文艺》(日)1937,5卷11期 萧军与萧红山丁《新青年》1937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0,3 萧红——怒走东京田军预备追踪前往田军将赴日会萧红田军萧红的滑稽故事杜君某《作家腻事》杜居某著上海千秋出版社1937年出版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1年重印 关于萧红 [日]长野贤《中国文学月报》 1940,1 萧红病逝《解放日报》 1942,4.8 延安文化界开会追悼女作家萧红《解放日报》1942,5.3 《新华日报》1942,6.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谷雨》1942,5 《中苏文化季刊》 1943,1 《北方文学》 1980,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 忆女作家萧红二三事张琳《新华日报》 1942,5.6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 忆萧红陈纪滢《大公报》 1942,6.22 忆萧红绿川英子《新华日报》 1942,11.19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

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小说研究

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小说研究 20世纪的山西文学史,以“山药蛋派”、“晋军”及“晋军后”的小说创作为主流,女作家长期处于缺席地位。五四时期的石评梅虽祖籍山西,但之后迁居北京,她的创作风格逐渐脱离了故土,仅作品中的“悲情意味”受到新世纪女作家群的借鉴。建国后的王樟生、杏绵、郁波等人以编辑身份进行文学创作,除王樟生陆续有作品问世外,其 余作家逐渐淡出文学界。“新时期”以来,山西女作家逐渐浮出历史地表,但在文学界产生影响力的也仅有蒋韵一人。新世纪涌现出大批作家,蒋韵继续奋笔不辍;“黑马”葛水平的小说创作更是令人震撼;80后作家笛安着眼于现实,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抒写80后一代人的青春;李燕蓉、孙频以其荒诞、苍凉的手法迥异于山西其他女作家,在山西文学界独树一帜;上世纪开始小说创作的张雅茜、陈亚珍等人于本世纪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取得好评;李心丽、曹向荣、小岸、寇子、蒋殊、陈春澜等人也尝试小说创作。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渐形成了群体化趋势,这一现象值得评论界给予关注。因此,本论文着眼于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从乡土、女性、爱情三个主题展开论述,将其作为一个群落给予观照。引言部分阐明关于该论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研究方法及该方法致力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围绕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最具代表性的乡土主题展开,首先从对人性的赞美与悲苦生活的描述两个方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梳理;接着分析代表作家葛水平的乡土小说,她的小说处处洋溢着 一种“善”的气场,长篇小说《裸地》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最后,纵

向分析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的乡土小说对山西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第二章论述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对女性命运的探寻,第一节从家庭视域 与身体维度两个方面对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对某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简 要分析。第二节具体阐述在身体维度这一层面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孙频的小说创作,孙频在这一领域具有独创性,用冷峻的手法勾勒出一 批女性形象,同时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相应的叙事策略:将人物置于 神秘的环境中进行描写,对服饰不厌其烦地介绍,运用第三人称全知 全能的叙述视角等等。最后纵横分析这一群体女性小说在文学界的独特性。第三章论述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对爱情主题的抒写。首先将爱情主题划分为隐忍克制的古典爱情与世俗理性的现代爱情两类对作 家作品进行梳理;然后重点分析蒋韵的古典爱情小说,她塑造了一批“爱的圣徒”人物群像,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诗意美,表现在语言、意象构思等方面;最后将这一作家群的爱情小说置于全国视域中分析异同。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新世纪山西女作家群的小说成就并指出其存在 的问题,以及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作家群的发展路径。

当代文学资料

第三章199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 第二节女性小说 一、概述 ?1、女性作家: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展开和深入,女性作家大量出现,她们创造了和男性作家同样灿烂的文学景观。建国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越来越多,特别进入1980年代以后女性作家的作品已成为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1940年代: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丁玲、萧红、张爱玲等*1950-1970年代:杨沫、茹志鹃、刘真等 *1980年代活跃的女作家:杨绛、茹志鹃、宗璞、戴厚英、谌容、张抗抗、张洁、王安忆、铁凝等 2、“女性文学”: ?以前是不专门提“女性文学”的,往往把女性作家的作品和男性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作整体观照。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有专门的“女性文学”提出。它的内涵是很复杂的,甚至难有统一的界定。 ?显然1990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提出是随着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同时也和1990年代异常活跃的女性创作实践相关。 ??“女权主义文学” 一般来说,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包括三层涵义: 一、创作主体为女性; 二、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 三、必需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而我这里所谓的“女性文学”,还是主要指19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写的作品。因为绝大多数的当代女作家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女权主义者,也没有带着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在创作。 ?但女性作家有一个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即198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作家可以顺从自己的本性创作,而不必再以带有男性中心意识的文学和审美标准为准则。无论她们处在文坛中心还是边缘,都是她们自由地选择。 ?林白、陈染、海男、徐小斌、王安忆、张欣、迟子建、徐坤、须兰、池莉、方方、严歌苓、毕淑敏、虹影等 ?陈染的小说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大陆最激进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 ??发现女性自我: ??恋父/弑父,对“性”的拒绝、逃往 ??恋母/仇母,同性情谊 二、王安忆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 ?1954年生于南京,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迁入上海。1970年初中毕业到安徽

当代文学史整理重点

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1949.7.2)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意义:1.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2.会议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划规范,对后来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点:人数多,规模大,有著名的代表作家参加。(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当代文学”定义的局限性: 传统上的当代文学是特指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这种指称有局限: a时间局限:以1949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 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台港文学,亦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 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3种分法) 1.三分法(通用)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革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1978—至今 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画传统。这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员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发展,目标转向民众,他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众人民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启蒙文学受到质疑,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1942年《讲话》诞生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 战争文化传统否定了五四新文化中西方文化模式的标准,树立了中国大众的需要: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应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始(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很短,但被赋予特质的含义时就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十七年文学有两个较为独特的方面。 第一,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 第二,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3个,歌颂、回忆、斗争。(P28.P72)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做斗争。文以载道的思想为主,风格趋向现实主义,英雄形象较多,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十七年文学”的笔调往往滞留在农村生活这一素材领域中,而对他们身处的城市缺少必要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 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

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14.宗璞荒诞手法的种类:(1)异类组合(2)时空拼接(3)反差强烈 15.李佩甫《羊的门》主要以呼国庆的宦海沉浮描写了人们的勾心斗角,塑造了呼天成的形象。 16.王蒙在80年代初期运用黑色幽默的作品主要有《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等,《杂色》《风筝飘带》对这种艺术手法也有所涉猎。 17.王蒙在进行这种艺术处理时主要运用以下手法:A模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新时期女性文学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新时期女性文学 近年来,女性文学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于质量和数量上都已具备相当的学术积累。资料显示:“女性·性别·文学研究与批评”内容的图书约有八百余部,“女性·性别·文化研究与批评”方面的著作有一千余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文章则有一万五千多篇。(谢玉娥:《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著目录总汇(1978—2004)》,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到目前为止,“尽管已经出现诸多有关‘女性文学’、‘女性写作’的文学(文化)批评,但从文化市场、传播媒介角度所做的研究尚不多见。”(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课题意在从大众传媒的文化视角对新时期30年的中国女性文学进行全新的考察和研究。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纸、杂志、书籍、电台,到九十年代后的电影、电视、网络,大众传媒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生产)、发表(流通)与接受(消费)产生了越来越显明和深刻的影响,女性文学的性别视角更成为媒介倚重和炒作的热点。传统文学场的裂变已使大众传媒与女性文学之关系研究不可忽略,大众传媒对新时期女性文学多维而强力的持续性影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广的理论视界和阐释空间。 从大众传媒视角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有陈平原、山口守合编的《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陈霖的《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张邦卫的《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等,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孟繁华、黄发有也有大量相关论述,显见大众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理路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那么,“文学史家眼中的大众传媒,与传统的新闻史家、文化史家或新兴的文化研究者眼中的大众传媒,到底有何区别?”(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这正是当下文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然而,从传媒角度进行女性文学研究的成果则较少,戴锦华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卜卫的《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刘利群的《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有所涉及,但非正面的女性文学与传媒研究,不过已逐渐在媒介研究中发出女性的声音,尤其是戴锦华的大众文化研究始终贯穿着女性主体意识。目前,针对大众传媒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章有贺桂梅的《90年代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现代中国》2003年第3辑)和李灵灵的《商业传媒背景下的文化共谋——大众文化视野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学术周刊》2006年12期),集中谈论但是90年代女性文学。 在海外,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孟悦、周蕾、刘剑梅等都有相当精辟的关于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论述,但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话语权力、现代性以及视觉文化等问题。不过,王德威已认识到“经过了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以语言为基准的理论世代,新一辈的批评者转而注意文学与文化的外沿关系”(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此“文学与文化的外沿关系”正是本课题研究视阈与方法论的着眼点。 首先,大众传媒已经构成一种新的女性文学研究视角,新时期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女性文学媒介场的确立。毋庸讳言,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生存的现实处境和传播语境,文学与传媒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新的时空关系场,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已然发生变化。而新时期女性文学在发动之初就充分体现出它和媒介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激烈争论初次显现了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对于女性文学传播的巨大作用,在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新时期以来(1978-2020年)西北女作家小说研究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西北地 区的文学创作也逐渐兴起。尤其是西北女作家的小说成为了文学界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对1978年至2020年间西北女作家小说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西北女作家的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西北地区的女性开始展露文学才华,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北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三、西北女作家的作品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 西北女作家的小说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如农村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她们将人民的疾苦和心声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表达女性意识 西北女作家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独立自主、坚强勇敢、聪明伶俐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关注与呈现,她们探索和呼吁了女性平等权益和自由发展的重要主题。 3.独特的地域特色 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也成为了西北女作家小说的重要特点。她们通过对西北地区独特景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别具韵味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四、代表作品分析 1.阿来的《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以西北大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山村女子艰苦奋斗、追求自由的故事。小说中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2.莫言的《红高粱》 《红高粱》以西北边陲小村庄为背景,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讲述,揭示了人类欲望的强大和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深思,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3.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一部描写世俗、平凡中富有人情味的小说。通过对西北小城市生活的细腻描写,作者反映了西北人民间的真情实感,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西北女作家的影响力 西北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文学观点吸引了广大读者,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她们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重视,同时也为西北地区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论 新时期以来,西北女作家小说的兴起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她们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女性意识,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她们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我们期待继续看到更多优秀的西北女作家涌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女作家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她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文学观点,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她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共鸣。通过

现代文学(2)部分作品分析

小说类 孙犁,原名孙树勋,笔名有芸夫、纪普、老荒。1945年以短篇小说《荷花淀》闻名。建国后作品: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山地回忆》(抗战时期作品) →抒情小说,或叫诗化小说,此外,代表作家还有沈从文、废茗、汪曾琪··· →小女孩性格:心直口快、性格开朗、活泼豪爽、说话不饶人、带点孩子气··· →思想情感:作品表达了对那里的山水、人民的深情怀念,表现了山区人民的质朴勤劳,在艰苦环境中积极乐观、好学上进的精神。 孙犁小说:(新中国初期)着重描写冀中人民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表现他们的性格美、灵魂美和人情美。 孙犁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少直接描写激烈的斗争,而往往从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中展现人的灵魂,反映时代的风貌;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小说追求故事性的情节模式,而善于表现流畅于生活过程间的情绪和气质,从而形成凝练、含蓄、文静、优美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审美文体。 茹志娟,曾用笔名阿茹、初旭。1943年,发表处女作《生活》。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茅盾所说)。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静静的产院》···新时期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儿女情》《一支古老的歌》··· 《百合花》 →故事情节:1)我和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 2)小通讯员和我去借被子 3)小通讯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百合花”→本义:被子本身 比喻义:军民之间的手足之情 象征义:纯洁感情、高尚品质 文中的细节描写→生命力、灵活、灵现 →小通讯员的性格:憨厚、朴实、稚嫩、害羞、处处为他人着想、临危不惧··· →思想感情:小中见大,意味隽永地描写了战士与人民在战火考验显露出的手足之情和心灵之美,赞美了普通人对革命者的崇敬以及高尚品质。 宗璞,原名冯钟璞。1948年于天津《大公报》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A·K·C》,1957年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野葫芦》【第一卷《南渡记》、第二卷《东藏记》】 《红豆》 →人物:江玫、齐虹、萧素··· →故事:小说写的是一个真挚的、富有悲欢苦乐复杂情感的内心故事。 →文章特色之一:细腻的心理剖析 →文章成功之处:诗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语言特色:语言明朗清新,带有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该流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性

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叙事视角研究 摘要:在中国叙事文学中,一直以男性叙事视角作为传统叙事模式。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多元化,女性小说蓬勃发展,并且显示出鲜明的女 性叙事视角的特征。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在 这些小说里,作者把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融入小说中,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 体验。同时, 到80年代后期成名的一些女作家几乎都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多元化 的叙事视角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女性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多重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一般来讲是指小说叙事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同一事件在不同的 叙事视角关照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性质。因此视角的选择本身就隐含着叙 事判断和价值倾向。当叙事者从性别意识出发来选取叙事视角时,必然就有了隐含 着性别价值观的性别叙事视角[1]。 所谓女性叙事视角,就是女性性别叙事与视角的结合。在女性视角关照下,一方 面女性成为思想和言说的主体,通过自我表达恢复了真实的女性经验,建构起女性 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男权中心的价值体系进行了削解和颠授,表现出女 性姿态鲜明的反抗,使文本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意义[2]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述者或人 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3]。”视角的承担者通常有两类,一是叙述者,二是故事 中的人物。对于叙事视角,从人称上分为第一人称叙事,以“我”为叙述视角,由“我”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因此,在“我”身上,实现了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统一,展 现“我”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很强的真实性和模拟性,但这种叙事视角也有着很 大的局限性。这种叙事视角只能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而无法透视别人的内心情感, 这也将限制读者对小说信息的获得。 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像池莉、方方、迟子建和西西 的小说都融入了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也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从 女性的独特视角来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对个人价值和精神的 尊重,对个人欲望的表达和肯定,对一个个具体生命体验的重视,是这些女性小说的 最鲜明特征。这类小说以独特的第一人称女性视角,表达细腻丰富的女性内心情 感世界。虽然这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相背离,但是它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女性的情感 和生活,展示出女性世界的独特风貌。 以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为例,这篇小说是典型的 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的内心独白式的小说。“我”是一名给过世的人化妆的 化妆师,却从没有跟“我”的男朋友“夏”说清楚我的职业。今天,夏将去“我”工作 的地方参观,在等“夏”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爱情、友情、亲情,以 及人生种种的思考。全文的叙述者至始至终没有切换,都是凭借“我”的感官去看、去观察、去呈现,自始至终是“我”对事件、对他人内心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内心情感世界,给读者一种很强的真实性,读着读着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主人公在与我们进行对话,又或者我们错把自己 当成了主人公。但是另一方面来说,第一人称视角本身又具有很大的有限性。它 只能展现“我”的内心却无法透视别人的情感活动。但是,不能因为第一人称叙述 视角存在限制读者对小说世界的信息获得就否定这一叙事艺术。作者以“我”的视 角展开叙述,全文没有进行视角切换,其目的就是利用单一人物视角的有限性凸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女性生命寓言的逆向言说 ——关于王安忆小说《流逝》和《长恨歌》的女主人公的分析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80年代初她以“雯雯系列”登上文坛,清新纯美。以王安忆的创作和经历来看她的小说可以算作是知青文学的代表,初期作品白描“文革”以后中国内地生活的变化,平实细腻又充满感伤,颇能体现又一辈年轻作家的心声。但是王安忆并不是以知青作家的身份留名文学史的,她以惊人的潜力和韧力写作不辍而勇于创新,以十足的“自我”意识一次次的超越自己的创作而获得文坛“常青树”的赞誉。80年代中后期她涉足“寻根”写了《小鲍庄》,注目于市民生活创作了《米尼》,她也大胆写性有“三恋”系列。直到90年代相继推出《长恨歌》和《纪实与虚构》等长篇。王安忆到目前为止整个创作是饱满而富硕的,纵观她的所有作品其中的《流逝》和《长恨歌》极具特色,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王安忆所讲述的这两个故事以及故事的女主人公。 《长恨歌》是王安忆于90年代创作的长篇,曾有人评价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半部经典”,抛开对“半部”的深究,“经典”应当是相当高的评判了。近年来随着《长恨歌》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热潮,原著也日渐“行情看涨”。而另一部王安忆在80年代写的《流逝》虽然也是获奖作品却知者甚少。也许是因为《流逝》少了一点“传奇”多了许多“世俗”,少了某种韵味多了些刺目,又或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段我们不愿重提的历史。《长恨歌》则在跨越半个世纪之后演绎了我们平凡人不能经历的海上繁华梦,暂且不管梦醒后将如何继续,先紧握住这繁华才是最实在的。但是仔细考量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其实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点,这些共同点便是我们进一步讨论二者差异的基础。

《百合花》导学案及答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3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情节中表现人物,运用以小见大、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主题。 3.掌握题目的象征意义,体会小说表现出的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知识链接】 一、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题是小说表现的中心思想。小说三要素和小说主题的关系:人物是在情节是推演中完成性格塑造的,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人物的塑造,环境为情节发展提供依据,通过情节的推演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可以侧面渲染和烘托主题。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二、作家作品 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她的文笔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受到过茅盾、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等。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新、俊逸中隐含锋芒。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小说集《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茹志鹃在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1.《三维设计》P20-21 2.词义积累张皇:忸怩: 憨憨:执拗: 尴尬:讪讪:

《人民文学》英语版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以《春风夜》译介为例

《人民文学》英语版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 以《春风夜》译介为例 张璐 【摘要】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8)003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人民文学》英语版;女性作家;《春风夜》 【作者】张璐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中国女性作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出现,其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受到了外界广泛的肯定,迅速崛起和不断更新的女作家群,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这些

女作家大都出生于5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安忆、蒋韵、铁凝、迟子建、方方等。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的 文化转型之中,女作家群成了这一时期文化话语构造相当有力的参与者[1]。时至 今日,这些女作家仍然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肩负提请或负载着社会质疑或批判的任务。到本世纪初,一些年轻的女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坛注入新的能量。她们的创作在文学观念和写作手法上都与成名于八九十年代的女作家有明显不同。她们并不向往小说的宏大叙事或“大我”为中心的宏观叙事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她们对社会和现实的体认,对个体内心感受的抒发。语言上,80后女作家在创作上构建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口语、书面语和网络语言杂糅,自由张扬,天马行空。形式上,对传统文学文体体式结构进行了消解与重构,创作主体的介入无处不在。代表人物有张悦然、颜歌、夏笳等。 《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期刊,也 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伴随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脚步的加快,2011年年底《人民文学》英语版《PATHLIGHT》诞生,这也是目前我 国中国唯一一本官方出版的英文版文学期刊。据笔者对目前已发行的14本期刊(2011年—2015年)的梳理,《人民文学》英文版自2011年创刊以来,共向海外译介作家200余人,其中女性作家65人,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共译介作品356篇,其中女性作家作品82篇。上文中提到的不同时期的女性代表作家作品均有译介,其中译介2次的女性作家及作品如下表。 从年龄上看,译介的女性作家年龄跨度虽大(最大的是出生于1927年陕西籍女诗 人灰娃,最小的是90后女诗人余幼幼),但以60、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为主。一些成名较早的女性作家如宗璞、茹志娟、谌容等均并没有被纳入。地域上看,编者不再局限于大陆地区,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华人世界,一些出生于港澳台、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女作家,如香港诗人王丽明、澳门作家袁绍姗、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

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

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 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 神话是人类文明中一种重要的叙事形式,它以神灵、英雄和神秘的力量为主题,常常涉及超自然现象和起源故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说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并与神话相互交织。在新时期,小说神话叙事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了小说如何运用神话元素来构建叙事框架,以及这种叙事形式对人们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新时期小说运用神话元素来构建叙事框架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小说中融入神话元素,不仅能增添神秘感和浪漫情调,还能够对人物及情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例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超凡脱俗的武功和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被赋予了神话般的形象和力量,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另外,能够发现许多科幻小说也采用了神话元素,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虚构和描写,借助神话中的造物神和神秘力量等元素来创造新的文明和生命形式。 其次,小说神话叙事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作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神话元素的运用,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念的思考。例如,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神话小说,经常探讨勇气、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另外,小说中关于神秘力量和灵性的描写,也为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提供了思路。通过小说神话叙事,人们可以反思和探讨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意义和位置。 最后,小说神话叙事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神话是一个文化的象征,是人类长期传承和积淀的宝贵财

富。而小说作为文学形式,能够将神话融入当代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小说神话叙事,不仅能够传承和保护古老的文化传统,还能够根据当下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和改编。例如,许多现代小说家通过将神话元素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小说作品,使得神话在当代文化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理解。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小说神话叙事研究对于文学、思想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说通过运用神话元素来构建叙事框架,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还影响了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小说神话叙事也推动了神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了古老文化的积淀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小说神话叙事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神话元素,营造出更具有魅力和深度的小说作品 综上所述,小说神话叙事在文学、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小说作品的艺术性,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宇宙奥秘的思考。同时,小说神话叙事也对神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保护了古老文化的积淀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理解。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小说神话叙事的意义和作用,并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神话元素,营造出更具魅力和深度的小说作品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共3篇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共 3篇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1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禧一代”作家逐渐崭露头角,她们用自己的文 字记录自己的人生,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们感知到她们的生活 态度和人生追求。其中,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 首先,千禧一代女作家们创作的小说多着重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她 们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上所处的各种境遇,包括家庭、职场、婚姻等方 面的问题。众多作品中,《初恋这件小事儿》、《喜宝》、《蝴蝶飞飞》等都是关于女性成长及情感方面的创作,通过角色的生命经历和 情感体验来呈现出当代女性的情感状态及特征。 其次,千禧一代女作家同样重视社会问题及道德问题的阐述。不少作 品关注的是社会现状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荒村》、《长安十二时辰》等,这些作品提示了社会问题,包括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 方面。而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创作中,更是注重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审视,表达了自身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 此外,千禧一代女作家们通过小说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就其风格而言,她们大胆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善于将传统叙事方式和 现代手法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小说表达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她 们的创作也具备了更多的现实元素,让作品更加真实而接地气,更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印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注重女性问题、社会问题及道德问

题的阐释,她们的创作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她们将自己的生活经 历和思想感悟融入小说,为当代文学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层次与内涵。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批新的生力军,即“千禧一代”开始崛起。这 一代年轻女性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作品主题广泛、表现形式多 样化,代表着时代的流行趋势。 在“千禧一代”女作家中,许多人都充满创新和创造力,她们的作品 不仅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也是文坛上一股强劲的力量。在她们所书 写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探索、追求真理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作为新时代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 探索。 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千禧一代女作家是韩少功,她的作品《于无声处》在全国范围引起轩然大波。这本小说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强烈的感性现代主义的持续感。全书以女主人公玉 钏为主线,通过她的口述和回忆,再现了60年代末的北京,不论是环境、气氛还是文化背景都非常生动。本书有着强烈的个性特点,通过 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日记、自述、小说等),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和情 感内涵。韩少功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一种年轻人特有的 生活态度和生命感觉,充满强烈的个性和自主精神。 此外,还有另一位备受瞩目的千禧一代女作家是赵小棠。她的作品 《一生一世》通过对两代女性的生活轨迹的叙述,传达出了女性对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愿望和现实的变化。全书通过许多生活小节, 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韧意志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部作品展 现了婚姻、事业和爱情三个方面的关联,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 人面临的真正问题。赵小棠通过笔墨,传达出一代人的梦想和愿望, 描绘了女性在婚姻、事业和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