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结果或程度,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或某些能表示结果的动词短语充当,述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动作的结果。例如:

看(动作)清楚(结果)。“写”完“了”字(结果)。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主要由程度词“得”充当地,后面应是表示性状的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跑得快(快是程度)。

穿得破(破是程度)。

认得清(清是程度)。

3、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物体运动的情况。例如:坐(下)、回(去)、翻(过)山去、跑进(教室)。

4、可能补语:可能补语表示动作有无可能进行或结果如何。例如:

见得到(见得到/=可能见得到)、做得好(做得很好/=可能做得很好)。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可能补语的现象,首先确定可能补语的定义与分类,然后分析其应用场景,最后总结可能补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展望。

一、确定主题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在动词后面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补充说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

可能性。本文将深入研究可能补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二、围绕主题展开情节在探讨可能补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一种语法结构,它表达的是动词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在汉语中,可能补语通常由“得”、“不”和动词或形容词组成。例如,“看得懂”就是一个可能补语,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可能性。

可能补语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成分,可能补语可分为动词性可能补语和形容词性可能补语。动词性可能补语由动词和“得”、

“不”组成,表示动作的可能性,如“写得清楚”。形容词性可能补语由形容词和“得”、“不”组成,表示状态的可能性,如“看得明白”。

可能补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可能补语来表达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可能性。例如,“他可能来了吧”表示对“他来没来”的不确定性。此外,可能补语在科学、技术、法律等正式文体中也经常出现,用来描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可能补语研究

可能补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汉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可能补语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首先,对于可能补语的界定和分类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可能补语应该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可能性表达,而非动词的补语。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可能补语应该被视为动词的补语,因为它们在语法结构上与动词紧密相连。此外,关于可能补语的分类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将可能补语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两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分为动词性可能补语和形容词性可能补语两类。

其次,可能补语的研究还涉及到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方面。对于母语

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可能补语是一个难点,因为它们与许多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可能补语已成为许多汉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问题。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可能补语。

最后,可能补语在语言信息处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何让计算机正确理解和处理可能补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开发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可能补语的软件和工具。

四、结束时总结

本文对现代汉语可能补语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可能补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可能补语作为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可能补语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应用。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对读者在理解和应用可能补语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应用思维导图进行

可能补语教学的探索

本文将围绕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应用进

行探讨。可能补语是韩国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结构,用于表达可能性或动作的结果状态。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补语的使用常常出现偏误。因此,本文旨在分析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原因,并探讨如何有效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可能补语教学。

在先行研究中,可能补语分为两种类型:直接结果补语和间接结果补语。直接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直接引发的结果,而间接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引发的间接结果或影响。尽管这两类补语在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语义上都具有“可能性”的含义。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能补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很少韩国学生在学习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并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改进可能补语教学策略。我们假设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源于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因素等方面。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可能补语的用法,减少使用偏误。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选取了一所大学里的韩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了他们在写作和口语中使用的可能补语语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实际输出和目的语规范,我们确定了可

能补语使用的偏误类型。此外,我们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可能补语的理解程度和他们在学习可能补语时遇到的困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时主要存在以下偏误:过度使用直接结果补语,而忽略了间接结果补语;补语与主语的搭配不当,如使用错误的动词与可能补语搭配;在语境中不适当地使用可能补语,如在非可能性语境中使用可能补语。

针对以上偏误,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在教授可能补语时,应将直接结果补语和间接结果补语作为整体介绍,并强调二者的区别;其次,应注重可能补语与主语的搭配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法;最后,教师应提供足够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可能补语。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我们引入了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并直观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可能补语的分类和用法设计了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时制作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可能补语的理解。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应用,我们发现学生的可能补语使用偏误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在写作和口语中的可能补语使用更加准确、恰当。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在可能补语的学习方面更具

优势。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对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应用是有效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在可能补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较小,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更多学校和班级的韩国学生,以验证这些教学策略的普遍适用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技术和方法结合,为韩国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此外,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韩国学生可能补语使用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应用的研究,我们发现思维导图在可能补语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以帮助更多的韩国学生有效地学习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从汉日语对比的角度

在语言学研究中,汉日语对比一直是一个备受的话题。由于汉日语在语法、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对比分析能够为揭示

两种语言的特性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汉日语对比中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探讨其一般原则、分析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分析。

在汉日语对比中,可能补语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一种补充成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在汉语中,可能补语通常由“得”或“不”加上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看得清楚”和“做不完”。而在日语中,可能补语则通过补助动词“できる”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表示,如“見える”(看得见)和“できる”(可以做)。

对于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首先要从语义角度入手。可能补语表达的是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分析动词或形容词的基本意义,以及与可能补语结合后的整体意义。此外,还要考虑语境因素,因为可能补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吃得了”在“这个菜很辣,你吃得了吗?”中表示询问是否能吃辣,而在“这顿饭吃得很饱,吃得了”中则表示能吃下去。

其次,从词汇角度来看,可能补语通常由补助动词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构成。因此,对于汉日语对比中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需要汉日语词汇的差异。例如,汉语中的“得”在日语中对应的补助动词是“できる”,但是两者在用法上存在一定差异。汉语中的“得”可以表示

能力和可能性,而日语中的“できる”主要表示能力。因此,在汉日语对比中,需要注意这种词汇层面的差异对可能补语语义的影响。

最后,从句法角度来看,可能补语在汉日语中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但是,在日语中,可能补语可以出现在句末或者句中,而汉语则通常出现在句末。此外,汉日语中可能补语的省略情况也存在差异。例如,“吃得了”在汉语中通常不能省略“得”,但在日语中可以通过省略“でき”来表示相同的意思。这种句法层面的差异也会对可能补语的语义产生影响。

在具体案例分析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汉日语中可能补语的用法和意义来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例如,在表示“看得清楚”这个意思时,汉语中通常使用“看得清”或者“看得明白”,而在日语中则使用“見えて分かる”或者“見える”。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汉日语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对于“清楚”这个意思的不同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对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日语在表达可能性方面的异同。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准确解释可能补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如何全面把握汉日语在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

面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从更多角度深入剖析可能补语的语义奥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概括上述讨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指出汉日语对比中可能补语的语义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也将强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商法知识点总结

一、商法概述

1、商法的概念: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商法的基本特点:

(1)商法调整行为的营利性;

(2)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商法调整方法的任意性。

3、商法的基本原则:

(1)强化企业组织;

(2)维护交易安全;

(3)促进交易迅捷;

(4)维护公平竞争。

二、公司法

1、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其主要特征包括:独立法人地位、营利性、社团性、法定性。

2、公司的种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设立:公司设立必须具备法定条件和程序。

4、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

5、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公司应当依法编制财务报表,公开披露财务信息。

6、公司的变更与终止:公司的变更与终止需依法进行。

三、证券法

1、证券的概念与种类:证券是指各类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法律凭证。主要种类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2、证券发行:证券发行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3、证券交易:证券交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4、证券监管: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

四、合同法

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主要特征包括:平等性、自愿性、合法性等。

2、合同的种类:典型合同和非典型合同。

3、合同的成立:合同成立应当符合法定条件。

4、合同的履行:合同履行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合同义务。

5、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合同变更与解除应当依法进行。

6、合同责任: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初中化学知识点知识点总结

标题: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基础知识

1、物质及其变化:理解物质及其性质,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和。

2、化学反应的类型: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化学方程式: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以及配平的方法和原则。

二、物质构成与性质

1、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分子和原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区别,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其关系。

3、元素与化合物:掌握元素的分类和化合物的组成,理解元素与化

合物的关系。

三、化学实验与探究

1、实验操作:掌握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包括取用、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

2、实验安全:了解实验中的安全规则,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如正确使用化学品、佩戴防护设备等。

3、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四、化学计算与表达

1、化学式计算:掌握化学式的意义和基本计算方法,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等。

2、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数据表达:能够正确地表达实验数据和结果,如绘制图表、记录数据等。

五、化学概念与原理

1、酸碱盐:理解酸碱盐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

2、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3、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内容,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六、化学与生活

1、生活中的化学: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日用品的成分等。

2、环境与化学: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等。

3、能源与化学:了解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如燃料的种类和燃烧原理等。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摘要:从结果补语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结果补语语法以及对《汉语会话301句》中出现的结果补语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结果补语的呈现顺序应当与学习者习得顺序一致。2.结果补语出现的复现率应有所提高。关键词:结果补语;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复现率结果补语属于汉语补语中的一个类别,体现了汉语经济性的特点,对于初学者较难掌握。而《汉语会话301句》是针对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学生所设计的教材,它的设计体现了功能法和结构法相结合的典型。从结果补语本体及在《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进行研究。 一、结果补语本体研究结果补 语属于汉语补语中的一种,汉语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重难点,因为在其它语言中很难找出对应的语法知识。而结果补语是体现汉语经济实惠的特点,它言简意赅地用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含义。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定义各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李德津认为“结果补语是在谓语动词后边补充表示动作结果的动词、形容词或介宾短语”,刘月华认为“结果补语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引起动作者或动作受事的状态发生变化”①,陆庆和认为“结果补语在语义上上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②,但以上的定义并不够简要明确地说明结果补语的定义,因此,采用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结果补语的定义,即“表示因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 ③①②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534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3 ③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第一页可充当结果补语的词类可充当结果补语的词类是谓词类词语,即动词、形容词等。《汉语会话301》结果补语的呈现既有动词作结果补语,也有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类型较广泛,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什么样的词语能够做结果补语。 1.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如“好”、“坏”、“错”、“碎”、“累”等,少数双音节形容词也可充当结果补语,如“清楚”、“干净”等。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而非状态形容词,这与结果补语所要表达的“动作的结果”的含义是切合的。 2.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单音节动词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而且动词作结果补语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从语义上看,它们都是表变化的非自主动词,如“做完”、“学会”、“听懂”、“弄丢”等中的“完”、“会”、“懂”、“丢”都是有一定的变化。动词在充当结果补语时,更多的是表达真实的意思,如“猎人被打死了”中的“死” 的含义是“没有生命”①,而非做程度补语时表示“达到极点”②。语义指向结果补语底层都可划分为两个表述,但它们的语义指向各不相同。 1.述语和补语语义指向主语,主语与述语构成表述关系。如“我们打赢了球。”可划分为表述1:“我们打球。”表述2:“我们

初级汉语教程教案

初级汉语教程教案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学习时间在400个学时左右,掌握的汉语词汇在2000个左右。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及语法,能正确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有关中国的胡同及四合院文化,能复述全部或部分文章内容。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模仿课文进行简单的说明文的写作。 重点目标 1、理解并掌握“随”“加以”“简直”等重点词语,理解并掌握“之所以,是因为”“使”“无论,都”等连词的用法。 2、在交际会话中,谈论到有关胡同等住宅文化时,会运用本课的一些重点词汇。 三、教学内容 本课型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辅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中文写作方法。 1、教学重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及新语法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随”“简直”“穿”“加以”“之所以,是因为”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中国胡同及四合院文化,在此基础上拓展深化有关中国各地有特色的民居文化。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每一课都要求学生课下预习复习,做好准备,从生词到课文都要如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或复习情况。 主要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等方法,对于语法点的操练主要遵循交际性原则,可以设置情境来操练。 、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拓展到中国的民居文化时可以辅之以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 本课共需要四个课时,基本上按照生词一个课时、课文两个课时、练习一个课时来分配。第一课时 导入 让大家分享一下各自对中国胡同的了解情况根据大家说的情况和时间,在课件上展示一些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的照片。 生词的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词辨析知识点

一、区分“咱们”和“我们” 1.“咱们”是包括式,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在说话时用来称对方,含有缩短双方距离的意思。 “我们”是排除式,一般不包括听话人在内,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 2.“咱们”一般用在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可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感,使双方感觉很亲切。 “我们”则用于普通人的谈话中。 二、区分“帮助”和“帮忙” 1.“帮忙”是离合词,后边不能跟宾语。 “帮助”后边可以跟宾语。 2.“帮忙”只用于别人有困难时具体地帮助做事。 “帮助”可用于物质上、精神上的具体地帮助做事。“帮助”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他现在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他渡过难关。——他不仅在精神上帮助了我,还在物质上帮助了我。——听过他今天要搬家,你要去帮忙吗? 3.“帮忙”是离合词,中间可以加入别的成分。 ——你给我帮个忙吧。 “忙”有时也可以放在“帮”的前边。 ——这个忙你一定得帮,就靠你了。 4.“帮忙”重叠使用时为AAB式,即“帮帮忙”。 “帮助”中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重叠使用时为ABAB式,即“帮助帮助”。 三、语法“是……的” 1.“是……的”强调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目的、条件或动作者等。 ——她是什么时候去的?(时间)她是上周六去的。——她是怎么去的?(方式)她是坐汽车去的。 2.“是……的”表示一种判断、估计、结论或推理,用来鼓励、安慰、表明态度或阐明道理。 ——你的病是会好的,不要悲伤。 ——只要你认真,其实你是可以做好的。 ——你不应闯红灯,是会罚款的。 3.否定形式:“不是……的”或者“是不……的” ——我不是来玩的,我是来帮你的。 ——你的病是不会好的。 ——这个规定是很不合理的。 四、可能补语 1.动词+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是否可能实现,可能加“得”,不可能加“不”。 ——箱子很轻,搬得动。 ——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 2.“了”做可能补语:动词+得(不)+了 表示是否可能实现某种动作或变化。 ——两个人吃不了这么多菜。 ——别担心,那孩子丢不了。 3.“得”做可能补语:动词(形容词)+得(不得) 表示能做或不能做。肯定形式表示“能够”、“可以”,否定形式表示“不能够”、“不可以”。——没洗干净的水果吃不得。 ——这可是件大事啊,大意不得! 五、复合趋向补语 1.简单趋向补语 ——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起来 2.动词+简单趋向补语 ——动起来、站起来、坐下去 3.如果宾语是“处所”,一定要放在“来/去”之前。——我要回美国去了。(正确) 4.如果宾语是“物”或“人”,“来/去”前后均可。——妈妈买回来一条鱼。/妈妈买回一条鱼来。 六、区分“二”和“两” 1. 一般量词前。只用“两”,不用“二”。(除了表人的量词“位”前“二位”和“两位”通用外) 两本书、两朵花、两位、二位 2.表达“双方”之意时。只用“两”不用“二”。 两厢情愿、两全其美 3.表示不定的数目,相当于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只用“两”不用“二”。 过两天再说 4.表示数目字、小数、分数和序数时。只能用“二”。 5.计量单位“两”前只用“二”。 二两油、二两酒 七、“之后”与“以后” 1.一般情况下,两者都可以互换,相当于after。 2.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在表示过去或者将来的时间点之后。 3.之后:侧重于过去,可以表示空间方位。 ——他三年前来过这,之后就再也没来过了。 ——这栋楼之后是个小花园。 4.以后:侧重于表示将来,可单独用在句首。 固定搭配:“等以后”——口语化;“从此以后”——书面语。 ——以后你可要认真点。 ——以后再说这件事吧。 八、区分“总是”和“老是” 1.“总是”、“老是”都有“很、相当”的意思,表示情况或动作的反复、经常、持续。 2.“总是”偏书面语,“老是”偏口语化。 3.“总是”和“老是”可以相互替换: “总是”修饰动词时,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持续或不断重复,跟“老是”意思接近。 “总是”做副词,用在形容词前,也表示持续不断,总是+那么+慈祥。“总是”和“可是”可相互替换。 九、区分“漂亮”和“美丽” 1.美丽:可形容女子的容貌,或是形容“姿态、风光、景色、诗文、理想、心灵、青春”等等,具体事物、抽象事件都适用。“美丽”的使用范围较广。 ——周末你可以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2.漂亮:着重指外表好看。常形容人,或者服饰、姿态、房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结果或程度,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或某些能表示结果的动词短语充当,述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动作的结果。例如: 看(动作)清楚(结果)。“写”完“了”字(结果)。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主要由程度词“得”充当地,后面应是表示性状的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跑得快(快是程度)。 穿得破(破是程度)。 认得清(清是程度)。 3、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物体运动的情况。例如:坐(下)、回(去)、翻(过)山去、跑进(教室)。

4、可能补语:可能补语表示动作有无可能进行或结果如何。例如: 见得到(见得到/=可能见得到)、做得好(做得很好/=可能做得很好)。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可能补语的现象,首先确定可能补语的定义与分类,然后分析其应用场景,最后总结可能补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展望。 一、确定主题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在动词后面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补充说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 可能性。本文将深入研究可能补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二、围绕主题展开情节在探讨可能补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一种语法结构,它表达的是动词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在汉语中,可能补语通常由“得”、“不”和动词或形容词组成。例如,“看得懂”就是一个可能补语,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可能性。 可能补语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成分,可能补语可分为动词性可能补语和形容词性可能补语。动词性可能补语由动词和“得”、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可能补语知识点 (一) 可能补语基础知识 1.可能补语表示可能性,表示动词或形容词可能或者不可能有某种结果或趋向。 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的成分。 3.可能补语的两种基本分类: (1)动词/形容词+“得”/“不得”: 表示能做或不能做。 例: 这个东西晒不晒得(能不能晒) 这可是件大事啊,你可大意不得!(不能大意、马虎) (2)动词/形容词+“得/不”+可能补语+(宾语): 表示动作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例: 那些东西你一个人拿得来吗? 我们干得完这些工作,你放心吧! 4.注意: (1)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不能在动词的后面加可能补语。应该在“把”、“被”前加“能”或者“不能”。

因为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动词表示的是:某个确定的东西(受事者)因为某个行为动作(动词)而发生某种变化、受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结果(以上是由动词后的其他成分所表示的)。 例: 他能把这些东西带走。(对) 他把这些东西带得走。(错) (2)有可能补语的句子,动词后面不能有动态助词“了、着、过”。 (二) 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的区别 1.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都表示可能性。 2.当表示客观或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时,只能用“‘能/不能’+动词+补语”。 3.当表示行为人自身能力或条件时,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都可以。 4.例: 教室里不能抽烟。(表示客观或外界条件是否允许。) 教室里抽不了烟。(“抽不了烟”表示要抽烟的人自身能力或条件不够,所以不能抽烟。因此,这个句子是错的。) 他身体不好,抽不了烟。(表示行为人自身能力或条件不够、不允许,所以不能抽烟。) (三) 几种常用和比较重要的可能补语 1.动词/形容词+“得了/不了” (1)动词+“得了/不了”: 表示能不能全部做完,和宾语的数量有关系。

语文知识点整理——语句子成分教案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一、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自由组织单位,它的功能要有其在句子中同其他词的相互关系来决定。所以研究词的功能不能脱离句子。 1、按照句子中不同的词的不同作用及其于其它词的关系,句子中的成分可分为八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同位语和独立成分。 2、按所用的谓语动词来分可分为五种基本句型: 1)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 2)主语+系动词+表语; 3)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 4)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5)主语+谓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二、基本信息 主语(Subject)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例如:⑴(中国人民)定(志气)主(高)谓。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3、符号:双行线═。 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3)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谓语(Predicate)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什么书他都看。 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⑷明天星期日 3、符号:单行线_____。 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结果补语知识点与练习题

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 肯定形: 句型:S + V + 结果补语 + O 我做完作业了。 我做完了作业。 可以当作结果补语的词语是有限的,见到一个记住一个,就能慢慢掌握结果补语。 否定形: 句型:S + 没 + V + 结果补语 + O 我没做完作业。 结果补语的否定方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 “学不会”、“吃不惯”、“接不住”、“吃不光”等是可能补语的否定。即,“学得会”、“吃得惯”、“接得住”、“吃得光”的否定。 结果补语:做完 - 没做完 可能补语:做得完 - 没做完 常见结果补语: 1. 成:变化成为另一个事物。 树叶变成了红色。 他长成了帅哥。 2. 到:达成目的或到达地点。 今天我买到了口罩。 他跳到了对面的天台上。 3. 懂:理解。

我听懂了她的意思。 我没看懂这本小说。 4. 会:会,习得。 他学会了开车。 我听会了上海话。 5. 见:用视觉或听觉感知到某物。 我没看见你的护照。 昨晚我听见有人尖叫。 6. 开:从某个地方离开,使得那个地方有空间。他们离开了北京。 他们分开了一段时间。 7. 完:结束。 吃完饭再去玩。 我没写完作业。 8. 在:稳定在某个地方。 我们住在日本。 把杯子放在橱柜里。 9. 走:从某个地方离开。 小芳拿走了我的笔,所以现在我没有笔了。

蝴蝶飞走了。 10. 住:稳稳地固定在某处。 他能记住圆周率。 拿住这个杯子。 11. 好:完成某件事,变成了令人满足的状态或完成某件事,为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准备。 修理店修好了我的手机。 我买好了爬山需要的东西。 12. 对:结果正确。 我写对了这道题。 这个问题我没答对。 13. 错:结果错误。 对不起,我刚刚说错了。 我把我的地址写错了。 14. 惯:某个动作重复,直至成为习惯。 我用惯了苹果手机。 他来日本很多年了,但是他还是没吃惯纳豆。 15. 干净:变得干净。 把房间收拾干净了。

汉硕考研现代汉语知识点之句法成分

汉硕考研现代汉语知识点之句法成分 一.主语 1.主语的构成材料:名词性宾语——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的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谓词性宾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2.主语和话题。主语是一个句法概念,而话题是一个语用概念,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指一句话中新情况的陈述对象,与“说明”配对,话题又叫“主题”,说明又叫“述题”,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由句中时间、处所状语充当。 3.主语的语义类型:施事主语——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主谓的语义结构式“施事+动作”;受事主语——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主谓的语义结是“受事+动作”;中性主语——表动作结果、表工具、表原因、表处所,谓语中心用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和非动作动词“是、有”等。 二.谓语 1.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 2.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条件: ①在对话里 ②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 ③用在对比、排比句里 ①常要加上一定的语气词或动态助词 3.形容词单独做谓语的条件: ①在对话里; ②在复句的分句里; ③有时在句末要有语气词。 4.谓语的语义类型: 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与主语有关的一件事情,叙述句。 描写——描写主语的形状,描写句。 判断说明——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判断句。由“是、有、像”等非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不是叙述一个活动、一件事情。三.动语 动语一般由带上补语或动态助词的既无动词充当,少数情况下,动语由不及物动词或兼属动词的形容词充当。 四.宾语 1.宾语一般是名词性词语充当,但谓词性词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宾语。2.动语的语义类型: 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 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中性宾语——表示结果、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目的、类别、存在等。 ※动词的分类——主要依据:宾语。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把动词分为: 及物动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

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重点知识点

现汉整理版 1.动词单独作谓语? (动词的定义,谓词的定义,四个条件) 答:①动词表示动作(打)、行为(进行)、心理活动(愿意)或者存现(在),做谓语时常带上前后的其他成分(如宾语、补语、动态助词等)共同作谓语。 ②谓语在句子中起陈述、描写和判断的作用,用于解释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在一定条件限制下能由名词性词语构成,但一般情况都是由谓词性词语构成。动词单独作谓语时,前后往往带有其他成分共同作谓语,如: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 ③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多是有以下的条件:a.用于对话中。如:“你瞅。” b. 用于复句的分句中,多是先行句和后续句。如“你来,我就走” c.用于对比句或是排比句中。如“架不住,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d.句子的末尾加上语气助词。如“你来了。” 2.形容词单独作谓语? (形容词的定义,谓词的定义,三个条件) 答:①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或状态。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好、坏、伟大、勇敢)和状态形容词(红彤彤,绿油油) ②谓语在句子中起陈述(基本)、描写(形容词)和判断(判断动词)的作用,用于解释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词多由动词性短语充当,形容词词语作谓语的情况也较常见。但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仍然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a.用于对话之中,可用于询问句也可用于回答句,如“哪里凉快?" b.用于复句的分句中,特别是对比句或先行句和后续句里。如“道远,你多走一会不就行了”;“多穿点,天冷。” c.句末加语气词“天晚了” 3.定语“的”的隐现条件 (定语的定义、构成材料,五个隐现条件【名词】) 答:①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修饰中心语的部分。可分为限制性定语(冬天的夜晚)和描写性定语。(碧绿的田野) ②定语中“的”的隐现条件大致可根据定语的词类、定语和中心语的音节多少以及语义关系有关。以下我将以定语词类的角度进行列举。 a.当定语是形容词时,若定语为单音节形容词,则后不跟的,如红花,若跟了的,那便是起了描写作用,如“红的花”。若定语为双音节形容词,则跟的如红红的花。在形容词的情况下是否加的还看音节读起来是否顺口。 b.当定语是名词时,单音节名词后要加的,如人的性格,双音节名词后的中心词若是单音节,那么也要加的,如妈妈的爱。而当名词构成的短语是一个名称时,那么就不加的,如狍子肉,桌子腿。在定语为名词时,加不加的还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加的代表领属,不加的代表性质。“中国的朋友”“中国朋友” c.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的意思,一般要加“的”。但当其后跟的是“机关、国家等或单音节亲属称谓”时便不加的。如“我们国家,你舅” d.动词作定语时,一种是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一种名称,比如“活鱼,死狗”;还有一种必须要加的,如编的草帽 e.短语做定语时,一般都要加“的”,如:你看的书。然而,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无重叠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一) 可能补语基础知识 1.可能补语表示可能性,表示动词或形容词可能或者不可能有某种结果或趋向。 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的成分。 3.可能补语的两种基本分类: (1)动词/形容词+“得”/“不得”: 表示能做或不能做。 例: ¶这个东西晒不晒得?(能不能晒?) ¶这可是件大事啊,你可大意不得!(不能大意、马虎)(2)动词/形容词+“得/不”+可能补语+(宾语): 表示动作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例: ¶那些东西你一个人拿得来吗? ¶我们干得完这些工作,你放心吧! 4.注意: (1)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不能在动词的后面加可能补语。应该在“把”、“被”前加“能”或者“不能”。 因为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动词表示的是:某个确定的东西(受事者)因为某个行为动作(动词)而发生某种变化、受

到某种影响、产生某种结果(以上是由动词后的其他成分所表示的)。 例: ¶他能把这些东西带走。(对) ¶他把这些东西带得走。(错) (2)有可能补语的句子,动词后面不能有动态助词“了、着、过”。 (二) 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的区别 1.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都表示可能性。 2.当表示客观或外界条件是否允许时,只能用“‘能/不能’+动词+补语”。 3.当表示行为人自身能力或条件时,可能补语和“‘能/不能’+动词+补语”都可以。 4.例: ¶教室里不能抽烟。(表示客观或外界条件是否允许。) ¶教室里抽不了烟。(“抽不了烟”表示要抽烟的人自身能力或条件不够,所以不能抽烟。因此,这个句子是错的。) ¶他身体不好,抽不了烟。(表示行为人自身能力或条件不够、不允许,所以不能抽烟。) (三) 几种常用和比较重要的可能补语 1.动词/形容词+“得了/不了” (1)动词+“得了/不了”: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难度,小学开始学英语语法,到大学两年学了现代汉语和词汇学,虽仍有种种困惑,但小有收获。大三年级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让我对这一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汉语语法也由朦胧逐渐清晰明了起来。结合本学期所学,拜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其内容对我之语法学的理解很有帮助。本篇读书笔记,将结合黄廖本《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及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两本小册子谈一谈浅薄的几点收获。 一、总体分析 这本书是朱德熙先生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至今已五十余年,却仍是汉语方向同学应必读的一本书。先生是从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的,作为一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既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本书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词类和结构。 据我所读所感,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就是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非常仔细,每一章都划分为四至十九个小节不等,大部分知识在课上已经接触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初次会面,例如系位构造、系位组合等。第二,书中具体词语的辨析和讲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如“别人和人家”、“大家和大伙儿”、“跟和同”等,都进行了详解。第三,书中常有组与组之间的对比,有时是相近的两组,比如讲存现宾语时对列举的A、B两组进行了对比,或者是变形对比,讲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时,把性质形容词做变形,换成跟它对应的状态形容词,从而得出二者的不同。 二、收获 通读全书后,发现书中有一些观点是熟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了解或者是内容相同,其概念和归属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谈几点思考的问题。

中学语文-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句子成分与划分主干

句子成分与划分主干 知识精讲 句子成分与划分主干是中考基础知识部分会涉及到的一个考点。不仅是句子成分的判定与划分题型,在病句分析中也会运用到这一知识点。在复杂成分的句子中学生容易分析不准确,造成主干划分失误。本讲我们针对句子的六种成分进行逐一梳理,并讲解句子主干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三点剖析 一、要点梳理 句子的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的符号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排列归纳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补语)(一)主语 1.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1:今天晚上‖特别冷。 例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2.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 例如: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二)谓语 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 例1:他‖[只]答应了<一声>。 例2: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 例1:太阳‖热烘烘的。 例2: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3.主谓短语做谓语 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主谓短语) 主语谓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1:鲁迅‖浙江绍兴人。(名词短语) 主语谓语 例2:她‖大眼睛,红脸蛋。(定中短语,表容貌) 主语谓语 (三)宾语 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 这种情况较普遍,多数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如:给、读、写、讲、修建、交流、挖、交换、校对、跟随等。 例如: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动词、主谓短语做宾语,它们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如:感到、加以、认为、觉得、希望、企图、建议、允许、提议、给以等。 例1: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例2: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四)定语(“的”定语的标志)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例1:(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例1:(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1)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 例1:(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2)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 例2:(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地”状语的标志)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1: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例1:[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例2:[白]跑一趟。(方式) 例3: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1)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 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1)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 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3)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 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得”补语“的标志) 1.结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1:这个字写〈错〉了。

“差不多”的多功能性及其句法分布与偏误分析

“差不多”的多功能性及其句法分布与偏误分析 王森 【摘要】多功能性成分“差不多”可以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差不多”的词性和句法功能掌握不够,偏误集中在错序、遗漏和与否 定误配三种类型,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在使用“差不多”时词性混淆、固定结构掌握 不足、与“差不多”共现成分的语义限制不明确.通过对“差不多”不同词性的句 法功能的描写与留学生偏误分析,以期对教学提出建议并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9 【总页数】6页(P91-96) 【关键词】“差不多”;多功能性;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王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在共时平面,“差不多”可以看作一个“多功能词(poly-functional)”,具有不同的词性和不同的句法功能,如①: (1)婆婆一生,写下的日记总有一百多本,战争年代散失了不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差不多都是解放后写的,而这一部分,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 (2)“大革命”两派打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无论城市农村都被搅得鸡犬不宁的时候,

在S城U大街J巷那棵和崇祯爷上吊差不多的歪脖树下,我们可怜的阿宝,和另 一个同样可怜的姑娘阿芳相遇了。 (3)出了门,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挺个啥劲儿?依小弟之见,你对门那个寡妇还不错。” 例(1)中,“差不多”后接副词,与“几乎”意义相近;例(2)用作定语,后面可以 加“的”和中心语;例(3)中,“差不多”单独使用,用于句尾。三例中“差不多”的句法分布和意义不同,我们认为是不同性质的“差不多”,例(1)是副词,例(2) 是形容词,例(3)是动词性成分②。 早在1959年,朱德熙先生就在《中国语文》发表《说“差一点”》[1]359-361,认为“差点儿”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并对“差一点VP”三种情况的否定性质进行了分析说明。王还先生的《“差(一)点儿”和“差不多”》中[2],认为“差不多”只用于客观叙述,表示接近于某种情况;用“差点儿”时,说话人则是强调事态极接近于发生但并未发生,或看来不会发生却终于发生,往往伴有庆幸或惋惜的心情。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3]111-112中认为“差不多”可以做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后加“的”;副词表示相差很少、接近,后面可以带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并强调这些成分中经常包含数量或程度词语。 对“差不多”的讨论,集中在“差不多”与“差(一)点儿”的对比分析上。沈家煊[4]75-87《不对称和标记论》第五章从语用推理、蕴含的角度论证“差不多”和“差点儿”之间是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刘宇红、谢亚军(2007)[5]在评介沈家煊(1999)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对“差不多”的语用 意义进行分析。张庆文(2008)[6]从谓词性成分的“封闭性”出发,探讨“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义蕴含。袁毓林(2011)[7]认为“差不多”和“差点儿”直接或 间接地包含着某种否定性意义,他从逻辑语义关系上对“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语义进行推导。宗守云(2011)[8]从情态的角度做了试探性研究,认为“差不多”

略谈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法补语时遇到的问题

略谈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法补语时遇到的问题 第一篇:略谈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法补语时遇到的问题 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略谈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法补语时遇到的问题 马静陈子涵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03级研究生新疆鸟鲁木齐830000)摘要:奉文归纳出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法补语时普遍出现错误的原因,井找出改正这些错误的方法。力求 使民族学生在第一年的预科学习中更好的掌握汉语语法,掌握汉语补语厦其正确运用。 关键词:汉语语法;补语;民族学生 中圈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f2,X『】7}04—0114—02 在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语法总是很难攻克的一部分。他们在学习基础汉语时,汉语法中的补语作为重点多次出现在教材中,一年的学习很快过去,但民族学生对补语的掌握总是不尽人意,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弄清补语的含义及作用 汉语法中的补语是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中心 语的,它表示动作的结果、程度、趋向、数量、时间、地点或性状的程度等,因此,补语多由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短语、联合短语等充当一。补语的作用就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因为表达不完整所以必须再加一个语法成分使它更完整严谨,因此补语可以把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形容词词语所表示的性状说得更具体、完整、清楚,而维语语法与汉语法有很大的差别。在维语中“补语”一词可译为toldur n tJ'i,目前很多学者认为维语的句子成分中是没有补语的,翻译后,汉语里的补语大都译为维语里的状语;另一方面汉语的基本语序是NP+vP(N+v+NP),而维语的语序是N+NP+v如:我们热爱新疆,这句话翻译为维语就成了“biz,in屯arlni qizsin s嘲miz我们新疆热爱”;又如:我们每天看报纸。翻译成biz h£erkuni gizit

语文必考知识点

汉语语法大全 第五章语法 一、名词解释: 1、语法规律: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词和词构成的短语,词或短语组成句子,都有规律可寻。 2、语法科学:语法科学是人们对语法规律研究的结果。 3、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4、量词:是词是用来计算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包括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 5、词的兼类:词的兼类现象指的是有少数词具有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即既具备甲类词的特点,又 具备乙类词的特点。 6、句法成分: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叫做句法结构成分,简称为句法成分。 7、中心语: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兵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对象叫中心语。 8、定语: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 9、状语: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 10、复说语:两个词语同指一个事物,一个用在句首或句末,另一个用在主语或谓语里,这句首或句末不属于主语或谓语的那个词语叫作复说语。 11、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构成的句子。 12、主谓谓语句: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 13、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兼语句。 1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15、联合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称为联合复句。 16、偏正复句:由具有主从关系的分句构成的复句,称为偏正复句。 17、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 18、 二、散知识点: 1、语法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教材、语法科学。 2、语法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A、把大类分成小类,如把词分成动词,名词等;B、把整体切成部分,如划分主语谓语等。 3、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的组合能力,包括:A、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B、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4、实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 5、名量词表示事物的量,有的名量词组成量词短语只能修饰名词,如“个只根条件张粒对”;表度量衡单位的名量词组成的量词短语能够修饰演名词或形容词,如“三斤重”“两丈高”;表度量衡的名量词短语还能加上“的”修饰名词。甚至构成的名词短语前还可以再加量词短语,如“一条三斤的鱼”。 6、时量词表示时间的量,兼有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组成量词短语后,可用在名词前面,与名词之间可以加“的”,如“三年(的)计划”,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如“忙(了)一天”。 7、区别词只能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 8、介词“对、对于、关于、朝”等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时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但后边一般要用助词“的”,如“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 9、连词起连接作用,在单句中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如和/跟/同/与/及/以及/并且/而/而且/或/或者。 *“和/跟/同/与/及”一般连接名词,表并列。“及”所连接的词语在意义上有主次和先后之别。 *“并且/而且/并”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并”一般只连接动词;“并且/而且”可以连接动词/形容

【考前突击】快速复习现代汉语(5)

【考前突击】快速复习现代汉语(5) 说明:本文是《现代汉语100题》第五篇,力求知识点全覆盖。不要忘记发到朋友圈哦! 87 主语、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叫名词主语句。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这种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对象的句子叫谓词主语句。 由主谓短语充当主语的句子叫做主谓主语句。 分析主语和谓语,要从形式上的语序和语义上的施受关系来考虑。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词语充当。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动词作谓语常常要用复杂形式,即在前面或后面要带上别的成分。动词单独作谓语是有条件的,或者用在对话里,或者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不然句末也要由语气词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意义类型主要是就主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说的。概括为三种: 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主谓的语义结构及关系是“主动者+动作”的关系。广义的施事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也包括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主语是施事的句子叫施事主语句,也就是主动句。如果谓语里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带上宾语,否则句子在语义上不是自足的,不能成句。

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主谓语义结构及关系是“受动者+动作”。广义的受事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还包括动作的承受者、结果和对象。受事主语句(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动词后不再出现宾语。但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如“花儿浇了很多水” 当事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如,“我们跑丢了一只猫”、“他眯着眼”。主宾之间有领属关系。除此之外,主语还可以表工具、原因、处所、目的等。谓语不用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的句子,其主语也属于当事主语。如“远近高低各不同”。 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要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 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关系到主语的一件事情,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形容词性主谓短语); 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 此外,由“是、有、像”等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只是作出解释、肯定具有、表示比喻等等。 88 动语、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动词可以单独做动语,往往要带上一定的前加成分或时态助词;更常见的是动词带上结果、趋向等补语来做动语。经常使用及物动词,存现句里会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兼属形容词动词两类的词就能带上宾语。如,他小我一岁。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谓词性词语充当濒于有一定的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这类动词叫谓宾动词。如,“有成就的人理应受到尊重”。谓宾动词里的一部分同时能带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

HSK6考点

新HSK六级汉语水平语法知识点归纳 一 . 词类 (一). 名词 1. 一般名词:妈妈教室词典自行车水平精神 2. 方位名词:里外上下前后中左右东西南北 复合方位名词: 里边外边上边下边前边后边旁边中间东边西边南边北边 3. 时间名词:年月日星期小时今天去年 4. 名词重叠:年年月月天天人人家家 (二). 代词: 1.人称代词:你(您) 你们我我们他(她) 他们(她们) 咱咱们 2.疑问代词:谁哪哪里(哪儿) 什么怎么怎么样几多少 3.指示代词:这这些那那些这里(这儿) 那里(那儿)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4.其他代词:各每有的有些别人别的它它们 (三) 动词: 1. 一般动词:看写打参观爱想喜欢希望像姓在进行 2. 动词重叠:想想看看学习学习研究研究说(一)说试(一)试听了听走了走 3. 助动词:能会要想可能可以愿意应该得(dei) (四) 形容词:

1. 一般形容词:大红多错全安静漂亮男女老少 2. 形容词重叠:高高长长好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高高兴兴 (五) 数词: 1. 基数:零0 一十百千万二两半 2. 序数:二年级331路14楼6门15号2月5号第一 3.概数:三四个十几个几十年四十多人两年多两个多小时 4.分数、百分数:三分之二(2/3) 百分之四十(40%) 5.倍数、小数:五倍七点八(7.8) 三点一四一六(3.1416) (六) 量词: 1. 名量词:个位本件种斤公斤克间棵课张把只条口米公尺 2. 名量词重叠:个个(都不错) 张张(笑脸) 条条(大路) 种种(事情) 3. 动量词:次遍回下口 (七) 副词: 1. 否定副词:不没(有) 别 2. 时间副词:正刚常常常已经正在总(是) 才(1) 就(1) 3. 范围副词:都(1) 只一共 4. 程度副词:很太更最十分非常多(么) 5. 频度副词:又再还也 (八) 介词: 1. 引出时间、处所、起点:当在从离 2. 引出方向:向往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