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果补语课堂教学

结果补语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中结果补语的课堂教学

摘要:汉语结果补语是汉语言中经常使用而又是外国留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为了让他们较好地掌握结果补语的用法,本文将按照教学主要环节,使用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系统地结果补语及其偏误分析进行讲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果补语,偏误分析,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结果补语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虽然有的问题不大,不会影响口头上的交流,但中国人听着别扭,也有碍于外国学生学习地道的汉语,尤其妨碍了希望进人更高层次汉语学习或相关学科学习的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及时予以纠正。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对结果补语的定义有个大致的了解。“结果补语”就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结果”。它的形式是:动词十动词/形容词。并且同时给出一些实例去帮助他们理解结果补语的含义。如:吃饱,喝足,睡好,学会,救活,记住等等。一般说来,动词及其补语有两层含义,如:

吃饱了→我吃饭听清楚了→我听了书买到了→买书了

我饱了内容清楚了书得到了

以上的这些都可以通过ppt展示或老师自己板书写下让留学生看清楚,记清楚,以便他们去类推。然后老师可以每两个人发下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不同的句子(教师提前写好的,教师根据班级人数自由调整卡片的发放):1,衣服完了,2,今天我吃早饭就去上课了。3,这首歌很好听,我整整听到一天了。4,苹果要洗完干净了才能吃。5他的作业没完全写,6,他把玩具给弄坏着7我不修好自行车.留给学生5到6分钟去自由讨论手中的句子是否正确。讨论完后可以让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最后老师宣布:他们手中的句子无一正确。然后老师一一讲解句子中的错误之处。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促使他们认真听讲与思考。现在先来看第一句和第二句,它们同属于结果补语偏误中的缺漏现象。然而它们又有不同,第一句衣服完了是有结果补语但缺少谓语动词。应改为衣服做完了

分析:动词单用时,大多只表示动作方式而不能表示动作结果,

有些状态动词和非持续动词则只表示动作的结果(如“完,死,醒”

等),所以当表示动作完成并且有一定的结果时不能只用单个动词。

第二句:今天我吃早饭就去上课了是缺少结果补语,应该为今天我吃完早饭就去上课了分析:“去上课”应该发生在“吃早饭”的动作完成以后,因此

应该在“吃”后加上表示动作结束的结果补语“完”。还可以用“了”

代替“完”,是因为“完”的词汇意义在这里跟“了”的语法意义重

合。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属于误加现象。这首歌曲非常好听,我整整听到一天了。

改:这首歌曲非常好听,我整整听了一天。

分析:动词“听”带了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的补语“一天”时,就

不能再带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果补语“到”。

* 苹果要洗完干净了才能吃。

改:苹果要洗干净了才能吃。

分析:“洗完”和“洗干净”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动结短语。汉语

里一个动词只能带一个结果补语

最后三句是误用现象,第五句是该用结果补语而误用状语,应改为他的作业没全写完。

分析:该句谓语动词“写”的结果是完成作业。而用状语“完

全”来描述写的状态是不适合的。什么时候用动结短语什么时候用状语

要看谓语动词是否产生了某种结果。

第六句是时态有误改:他把给弄坏了。

分析:有结果补语的句子一定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这

个动作一定已经完成了,所以补语后用“了”不用“着”

最后一句否定式有误

* 我不修好自行车。

改:我没修好自行车。

分析:因为结果补语表现的是现在以前动作是否产生某种结果,

所以它的否定形式只能用“没(有)”,而不能用“不”。

讲解完后,让留学生们消化几分钟,有不懂的提问出来,最后再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再给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错误句子为课下作业,下次课前在进行讲解。如:

1.孩子们看西瓜就想吃。

2.妈妈听儿子的话,心里很高兴。

3.听介绍完,我们开始参观。

4.我好久不见到她了。

5.老师今天讲的内容我不听懂。

本次课堂教学遵循了语言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来操作。有讲有练,使学生在疑问中学习,在学习后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语法点的理解,使其融入到自己的系统知识当中。

参考文献: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 1996.

侗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86.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 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 浅析《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摘要:从结果补语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结果补语语法以及对《汉语会话301句》中出现的结果补语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结果补语的呈现顺序应当与学习者习得顺序一致。2.结果补语出现的复现率应有所提高。关键词:结果补语;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复现率结果补语属于汉语补语中的一个类别,体现了汉语经济性的特点,对于初学者较难掌握。而《汉语会话301句》是针对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学生所设计的教材,它的设计体现了功能法和结构法相结合的典型。从结果补语本体及在《汉语会话301句》中结果补语的呈现进行研究。 一、结果补语本体研究结果补 语属于汉语补语中的一种,汉语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重难点,因为在其它语言中很难找出对应的语法知识。而结果补语是体现汉语经济实惠的特点,它言简意赅地用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含义。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定义各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李德津认为“结果补语是在谓语动词后边补充表示动作结果的动词、形容词或介宾短语”,刘月华认为“结果补语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引起动作者或动作受事的状态发生变化”①,陆庆和认为“结果补语在语义上上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②,但以上的定义并不够简要明确地说明结果补语的定义,因此,采用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结果补语的定义,即“表示因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 ③①②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534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3 ③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第一页可充当结果补语的词类可充当结果补语的词类是谓词类词语,即动词、形容词等。《汉语会话301》结果补语的呈现既有动词作结果补语,也有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类型较广泛,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什么样的词语能够做结果补语。 1.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如“好”、“坏”、“错”、“碎”、“累”等,少数双音节形容词也可充当结果补语,如“清楚”、“干净”等。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而非状态形容词,这与结果补语所要表达的“动作的结果”的含义是切合的。 2.可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单音节动词多数可充当结果补语,而且动词作结果补语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从语义上看,它们都是表变化的非自主动词,如“做完”、“学会”、“听懂”、“弄丢”等中的“完”、“会”、“懂”、“丢”都是有一定的变化。动词在充当结果补语时,更多的是表达真实的意思,如“猎人被打死了”中的“死” 的含义是“没有生命”①,而非做程度补语时表示“达到极点”②。语义指向结果补语底层都可划分为两个表述,但它们的语义指向各不相同。 1.述语和补语语义指向主语,主语与述语构成表述关系。如“我们打赢了球。”可划分为表述1:“我们打球。”表述2:“我们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 The resultative complement 说明动作结果,常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1.一般形式 听懂 写上 包好 拿好 记错 坐错 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他了。(肯定) 我没听懂你的话。(否定) 我不做完作业就不出去玩。(否定式“不”,表假设) 你做错了没有?/你做没做错?(正反疑问句)做错了/没做错。 我读错过这个字。 ✓动词带结果补语,这个动作一般总是完成了的,所以否定式一般用“没有”。 如果用“不”,则表示假设。正反疑问式用“...了没有?” ✓结果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助词“了”、“过”、宾语都必须放在结果补语后边。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完成情况,所以二者不能一起用。 【结果补语有一类(占大多数)是表示通过某一动作,使句中提到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结果。这种结果有的发生在施事方面(通常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如“我听懂了”(结果是“我懂了”);有的发生在受事方面(常常是句中有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如“他洗干净衣服了”(结果是“衣服干净了”);也有的结果既发生在受事方面,也发生在施事方面,如“她写错我的名字了”(结果是“名字错了,她也错了”)。 另一类则是只说动作本身的结果,并不表示动作对人或事物产生了什么结果,如“他看完这本小说了”(只是“看”的动作完结,并非“小说”完结,也非“他”完结)。】 【述补结构和述补式复合词的区别: 述补结构可以用“得”和“不”扩展,例如“长大”可以扩展成“长得大”、“长不大”,“看

见”可以扩展成“看得见”、“看不见”;述补式复合词不能扩展,例如“改良”不能扩展成“改得良”、“改不良”,“扩大”不能扩展成“扩得大”、“扩不大”。】 2.特殊形式 1)v. + 好 表示动作达到完善的地步。 我们一定要学好汉语。 请大家坐好,现在上课。 还可以表示完成的意思。 画好画儿、做好练习、写好信、填好表、办好借书证、换好人民币。 2)v. + 到 常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 小偷被抓到了,我丢的车也找到了。 你去买那本词典了没有?我去买了,可是我没有买到。 表示动作达到某处(宾语为地点词语)或持续到某一时间(宾语为时间词语)。 她撞到了车上;他走到我面前;这些产品都出口到了外国。 我们学到第二十五课了。 他晚上写汉字常常写到十点;他每天忙到半夜;你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3)v. + 在 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而存在于某处(宾语为地点词语)。 他让我躺在床上休息休息。 那位司机的车停在路边。 花儿放在桌子上。 他住在二楼。 表示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时,放在动词前边。 我在北京工作;我在教室学习。 表示出生、产生、居留的处所时,放在动词前、后都可以。 他在北京出生。/ 他出生在北京。 “在”后边的宾语表示处所时,必须很明确,如果不能明确表示处所,要用方位词“上/里/外/下/中”等。 他晕倒在路上;挂在腰带上。

可能补语知识点

可能补语知识点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结果或程度,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或某些能表示结果的动词短语充当,述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动作的结果。例如: 看(动作)清楚(结果)。“写”完“了”字(结果)。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主要由程度词“得”充当地,后面应是表示性状的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跑得快(快是程度)。 穿得破(破是程度)。 认得清(清是程度)。 3、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物体运动的情况。例如:坐(下)、回(去)、翻(过)山去、跑进(教室)。

4、可能补语:可能补语表示动作有无可能进行或结果如何。例如: 见得到(见得到/=可能见得到)、做得好(做得很好/=可能做得很好)。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可能补语的现象,首先确定可能补语的定义与分类,然后分析其应用场景,最后总结可能补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展望。 一、确定主题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在动词后面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补充说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 可能性。本文将深入研究可能补语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场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二、围绕主题展开情节在探讨可能补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可能补语。可能补语是一种语法结构,它表达的是动词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在汉语中,可能补语通常由“得”、“不”和动词或形容词组成。例如,“看得懂”就是一个可能补语,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可能性。 可能补语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成分,可能补语可分为动词性可能补语和形容词性可能补语。动词性可能补语由动词和“得”、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所有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前辈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都提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的第一步需要弄清三个问题,即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三方面决定了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原则、规律、内容、方法等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都是由易到难;以学生练习为主,以交际练习为主,语法点重复率高。 一、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所教的内容必须做浅化和简化处理 浅化和简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性化 可以把感性化概括为:感性认识——感觉——概括出来——牢记不忘。如我们进行“把”的量词教学时,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把”的偏旁与“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的意思,那么用手抓的东西可以用“把”称量,如“一把伞”等。从而用手抓来称量的一些东西可以用“把”作计量量词,如“一把土”“一把花生”等。上了年纪的人胡子长,可以用手去捋了,我们用全手捋胡子,故有“一把胡子”,由“一把胡子”引申出了“一把年纪”。 2、条理化、公式化、图示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较繁琐的表述一目了然。如我们在教学“多”这个概数的表达时,可以用以下公式或图示:数词(10以下)+量词+多+名词,如“两斤多苹果”;数词(10以上)+多+量词+名词,如“十多斤苹果”。在教授“几”时,可以用数字列出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样学生就会更易理解。如“几”是指1—9,“十几”是指11—19,“几十”是指20—90。 3、语法内容的取舍 一个词、一个句型有时会牵涉到多种用法,那么是不是我们要讲解所有的用法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根据对象学习的阶段,当堂课的要求及常用的程度等等来进行取舍讲授。如在《成功之路1顺利篇》中的一语法点:“就”和“才”的区别,我们在此只需讲解“就”表示时间早、快、短,“才”表示时间晚、慢、长。这二者都位于主语的后面。至于“就”在主语的前面表示“只有(only)”和“才”的“刚刚(just)”之意,我们在此就不能讲解,否则学生就易混淆,出现

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

基本语法项目(40项) ●主语—谓语—宾语 我学习汉语 ●定语、状语、补语 我的朋友学习汉语他认真地学习汉语他学得很好 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 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区别:A还是B ? // A或者B 4.定语:1.的 +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5.状语: 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

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8.语气助词“了”(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9.语气助词“了”(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11.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1.现在,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还要继续) 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不再继续) 12.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动作的持续) 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状态的持续)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结果补语的教学分析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结果补语的教学分析 摘要:对外汉语教材中结果补语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 章研究对外汉语补语的教学,以初级教材《发展汉语》结果补语为研究对象,系 统考察了结果补语的意义、用法与功能,意在对对外汉语补语的教学起到积极的 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结果补语;《发展汉语》 第1章引言 1.1 选题意义 近些年,汉语语法相关研究已有重要的成就,对汉语语法教学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严格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意义上的学科,也就是为了不断增强留学生的日常 语言交际能力,对此,我们需要探索对学生语法学习有积极作用的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汉语 语言学习提供指导。 2.1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结果补语的教学分析 根据《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结果补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如下: 一、动作结果的形成 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2014年)中提到,可以作为汉语结果补语的成分几乎都是 形容词或者是动词,而相比之下,形容词数量较多,动词数量较少。具体来说,作为汉语结 果补语的动词经常出现的如,“跑”、“跳”、“见”、“完”、“懂”等等。而依据述补组合来说,表 达汉语结果补语的述补组合有以下几种: 1.V+(V+O),即动词+动宾结构。 ①警察打死了罪犯。 ②那位外国人居然听懂了我的话。 ③刚才在万达,我看见她了。 2.V+Adj,即动词+形容词。如: ①直到上午九点,她才睡醒。 ②他的零食买多了。 ③如果走累了,我们就坐下来歇息一下。 3.Adj+(V+O),即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如: ①这个夏季,因为没装空调,所以半夜经常热醒。 ②工作后,他很努力,经常加班到很晚,结果还是累病了。 ③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她急哭了。 4.Adj+Adj,即形容词+形容词结构。如: ①跑了三小时的步,估计累坏了吧,快过来休息一下。 ②刚开学,事情真的很多,忙坏了。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关于汉语结果补语的典型例子,通过动词或形容词结构来表达行为 所产生的结果、状态或者是一种变化。归纳起来概括为:汉语结果补语的构成是由动词或者 形容词前后位的相应组合、构成产生的一种行为、状态或结果的变化。因此,汉语结果补语 常见结构可以概括为动词与动词,动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四种结构。而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形容词差不多都可以充当结果补语成分,但是只有少量的动词才能作 结果补语。同时,语言学家张斌在著作《新编现代汉语》(2014年)中对汉语结果补语是这 样简述的: 汉语结果补语常用动词如:“跑”、“跳”、“见”、“完”、“懂”、“掉”、“动”、“到”、“给”等等。而汉语结果补语常用形容词如:“多”、“少”、“大”、“小”、“好”、“坏”、“错”、“对”等等,这类形容词比较多。具体类型如下: (1)V+好 肯定式:修好/做好/准备好/休息好 否定式:没修好/没做好/没准备好/没休息好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 Potential Complement 动词和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之间,加“得/不”,表示动作能否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状态。 1.一般形式 看得懂(肯定) 做不完(否定) 上得去 爬不上去 A:你看得见看不见那个小木屋?(正反疑问句) B:小木屋在哪儿?我看不见。 A:下午五点钟你回得来回不来?(正反疑问句) B:我回得来。 ✓“得”是结构助词?; ✓肯定形式用“得”,否定形式用“不”?; ✓正反疑问形式将肯定和否定形式并列即可; ✓带宾语时,跟在可能补语的后边。 ✓否定形式用得比较多,表示由于缺少某种主观或客观条件而不可能实现动作的结果或达到某种状态。 我只学了一年汉语,现在看不懂《红楼梦》。※不能看懂。 老师说得太快,我听不懂。※不能听懂。 山很高,我爬不上去。※不能爬上去。 他想了很长时间,想不出好办法来。※不能想出好办法来。 ✓肯定形式用得比较少,常用来提问或回答。 A:你坐在后边,听得清楚吗? B:我听得清楚。 2.特殊形式

1)v. + 得/不下 表示某空间能容纳一定的数量。常用动词有“站、坐、睡、停、放、住”等。 书包里放不下这么多东西。 这儿停不下十辆汽车。 宿舍住得下这么多人吗? 2)v. + 得/不了 表示动作行为能否发生。 你朋友秋天来得了吗? 她的腿被撞伤了,她现在走不了路。 老师病了,明天上不了课。 动词“了”有时候表示“完”。 这么一大杯葡萄酒,她喝不了。 学院离这儿不远,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到了。 3)v. + 得/不动 表示动作行为使人或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 你看我穿得那么多,连路都走不动了。 他一个人搬不动这张大桌子。 你不用帮我了,我自己拿得动这些东西。 3.可能补语和能愿动词“能”、“可以” 1)表示由于某种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不能做某事时,一般都要用可能补语; 小孩搬不动这个大花盆。※不能搬动 这儿声音太大,我听不见。※不能听见 2)表示请求或劝阻某种动作或行为发生时,只能用能愿动词。 外边刮风了,你不能出去。※出不去(病人正在休息,你不能进去。) 我可以进来吗?※我进得来吗? 3)都可以用; A.表示行为者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能做某事时; 我学过英语,我能翻译。/我学过英语,我翻译得了。 天气很好,今天能去。/天气很好,去得了。 你不用帮助我,我自己能搬。/你不用帮助我,我自己搬得动。

结果补语教学

结果补语教学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变化的结果,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动词和结果补语组合的结构形式:V+V/A。 难点:各个结果补语的具体语义以及他们与前边的动词组合后所形成的语义各不相同,而且说明的对象不仅是动作本身,还包括动作的对象和动作的发出者。 好在经常用作结果补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不是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具体的结果补语一个一个进行讲解和练习。 结果补语“到”:(情景法)V+到 老师从黑板下沿拿起一支粉笔,然后问学生:“老师拿什么?” 学生:“粉笔。” 老师把粉笔拿到桌子上,问:“粉笔拿到哪儿了?” 学生:“粉笔拿到桌子上了。” 老师再让一学生把一把椅子搬到另一边,然后问别的学生:“椅子搬到哪儿了?” 老师在教室里走起来,然后问:“老师在干什么?”再问:“现在老师走到哪儿了?” 通过这样一番展示,老师就可以板书:“V+到”,同时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启发学生,使他们了解到V只是表示发出某个动作,“到”表示具体某个动作的结果——通过动作某个东西或人移动到一定的位置上。“V”和结果补语“到”之间不能插进别的成分,如果句子有宾语,应该放在结果补语的后边,“了”也应该放在结果补语后。然后可以继续通过情景对话操练“V+到”结构,如老师向学生问: ①这个课本我们学到第几课了? ②你昨天去买飞机票,买到了吗? ③听说你要找一个很漂亮的女朋友,你找到了吗? 在对例②和例③进行问答之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里面的“到”跟前面那些例子的“到”是不是完全一样的意思,然后归纳出:这个“到”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 “票买到了”:通过买的行为得到了票; “找到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了”:“找”的行为有了结果——自己有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 如果学生对例②和例③的回答是:“没买到”“还没找到”,那么老师可以故意问别的学生:“他说什么?”以此让学生重复一下表示否定意义的结果补语句,跟着老师就由此引出结果补语的否定式:“没(有)+V+V/A”。 同时说明由于结果补语一般表示动作、变化完成并产生了某种结果,所以其否定形式一般要用“没”。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些类似例②③那样一些可能会做出否定回答的问题,这样就操练了“V+到”的否定式。 同样,“V+到”的正反疑问句也可以采用情景法引出,如: ④老师:听说你要找的一个很漂亮的女朋友,你找到了没有? ⑤老师:去上海的飞机票你买到了没有?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20课教案

第20 课《快餐能够送到家里》教课设计 教课任一、音点 1. 点的音。 2. 重音、句、。 二、要点 快餐、快餐店、外、出名、外国、服、比、面条、意大利、比、收音机 三、法 1. 果( 2) 2. 又⋯⋯又⋯⋯ 3. 概数 4. 吧 四、言技术 1. :能熟生和文,达到声、基本正确。 2. :能使用适合的果来表达。 3. 写:能本生,并学会写要点字。 1.本共需三次半,7 安排2.安排第一 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 ):复第十九、学文一2 ):学文二和文三 2 ):做合 1 ):学字知及写字

第一次课( 90 分钟) 一、复习第19 课( 15 分钟) 1.听写 19 课部分生词 此后、只能、打电话、看见、翻开、从前、以为、简单 2.达成句子 第 20课我。(准备好) 我你的手机。(看见) 我的电脑坏了,此刻。(修好) 教课实行那本书我。(看完) 这个电影我已经了。(看两遍) 我的信誉卡昨天就。(办好) 外边冷,出门要。(戴上) 二、学习课文一(70 分钟) 1.读课文一世词:听 CD跟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娴熟; 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快餐、快餐店、外卖、出名、请坐 2.词汇扩展 (1)常 常常常常不常 ( 2)店 商铺书店花店饭店面包店快餐店 ( 3)外 外国外国人外语外卖 (4)买——卖 热——冷 3.词语用法 (1)一些 我有一些汉语书和字典。 今日我买了一些菜,我们一同吃饭吧。 对不起,我还有一些事。 ( 2)出名 颐和园( Yí hé yuá n)很出名。 这是北京最出名的菜。 这个地方不太出名。 ( 3)舒畅 我的房间很舒畅。 这件衣服很舒畅。 4.读课文一:领读两遍,而后学生自读至能够不看拼音读;请学生读, 教师纠正发音。 我学习很忙,我一般()做饭,下课此后常常()

《汉语教程(第三版)第二册 上》教案4 我都做对了

第四课我都做对了 一、教学重点 1.课文 2.语法动作行为结果的表达:结果补语 二、教具 能演示“写→写完了/写对了/写错了”等表示结果补语的电脑课件、幻灯片或图片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逐段背说下来。 2.掌握汉语结果补语的语义和用法。学会用结果补语表达动作结果,知道什么时候说“做”,什么时候说“做了”,什么时候说“做完了”,什么时候“没做完”。 四、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一)组织教学 (二)处理生词 1.听写生词(请三四个学生分别到黑板前面听写,每人听写八九个词,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写)。 2.老师领读生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个别认读,老师纠正发音和声调。 4.老师组词组句,让全班学生跟说。 老师组的句子要跟课文有关,既要体现语法点又要能结合班上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学生既有亲切感,又感到有用。每个句子都尽量让全班每个学生跟说一遍,要求他们懂意思,能流利地说出来,同时还要随时纠正他们的发音和声调、语调。例如: 完→练习做完了。/我们学完第三十二课了。/昨天的练习做完了没有? 看见→你看见我的词典了没有?/你看见我的钥匙了没有?/你看见玛丽了没有? 听见→我听见安娜在门外叫我,。/我叫你你听见了没有? 洗→洗衣服/衣服洗干净了。 /衣服洗完了。 糟糕→糟糕,我写错了。 /持糕,我忘带护照了。 成→是这个“得”,我写成那个“的”了。

有意思→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这个电影没有意思。 上→上书/关上门/关上窗户 打开→打开书/打开门/打开窗户 再→看完电影再做吧。/吃完饭再去吧。 (三)处理课文 1.引入课文。 演示语法点。 ①做+完/错/对 老师在黑板上写几道简单的算术题。 1+1= 3x5= 27÷3= 10-5= 老师问:现在老师要做这些题。老师现在做题了没有? 学生:老师还没有做呢。 老师开始做题:1+1=2 3x5=16 27÷3=9 l0-5= 老师:老师做完了没有? 学生:没有,老师没有做完。 老师:还有几个? 学生:还有一个。 老师做完最后一题:10-5=5 老师:现在老师做完了没有? 学生:老师做完了. 老师:老师都做对了吗? 学生:没有都做对。 老师:老师做对了几道题? 学生:老师做对了三道题。 老师:老师做错了几个? 学生:老师做错了一道题。 老师:同学们都说对了。老师真笨。一共四道通,老师还做错了一道。这样一步步让学生理解“做、做了、做完了、做对了、做错了”

英语语法句子成分分析语法基础知识句子成分

英语语法句子成分分析语法基础知识——句子成分 3、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说 1、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单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因为短语和句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语调,所以当短语加上语调成为句子时,短语成分也就成为句子成分。 2、两种析句法 有两种基本的析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一分为多,在一个平面上一次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句子成分,其中主语、谓语(有时包括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是附加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认为句子是有系统、分层次组合起来的,这种方法把句法结构一分为二,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叫直接成分。然后不断层层二分,揭示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层次性。 3、析句法 析句法基本上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注重句子结构的层次分析,同时引入中心词分析法中的句子成分术语,也吸收了中心词分析法中找句子主干的优点。示例: 林牧场场长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 | 主 || 谓 | | 定 ) 中 | | 状 ] 中 | | 动 | 宾 | | 中补 | | 定 ) 中 | 注意:与中心词分析法相比,不同点是:(1)句子成分的含义有所不同,如主语、谓语、宾语;(2)增加了动语、中心语等句子成分;(3)中心语有多种;(4)句子成分之间是直接成分间的关系,属于直接成分的是: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

4、句子成分概述 主语是陈述对象,回答“谁”、“什么”等问题,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主谓之间用 || 。 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宾语是被支配关涉的对象,动宾之间用 | 。 中心语是被修饰、限制、补充的成分,有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动语中心语,分别用 = 、 ~、__表示。 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 )表示。 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 ]表示。 补语是中补短语中补充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 (二)主语谓语 1、主语的构成 经常做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重叠的量词等实词,以及定中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短语。 处所方位词语在句首可能是主语,也可能是状语,的标准:(1)作为陈述对象,是主语;否则是状语。(2)能移到句中的是状语,不能的是主语。(3)看句子类型,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主语。 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1)谓语具有、说明、描写性质;(2)谓语中使用词(是)、形容词或非动作动词(有、像、使、费等)。 主谓短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条件与谓词性词语做主语的条件相同。 副词、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 2、谓语的构成 经常做谓语的是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宾短语、连谓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谓词性短语。 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1)句子是说明日期、节气、职业、处所、天气、容貌、类属或人物情况的;(2)表示,但不用词“是”。 定中短语做谓语时是一个整体,不再找中心语。 主谓短语做谓语主谓谓语句。 3、主语的意义类型 句子成分的意义类型是看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教案范本(初中)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教案范本(初中) Model teaching plan of Chinese sentence composition division (junior high school) 编订:JinTai College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教案范本(初中)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 2、能够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 3、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说 1、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单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因为短语和句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语调,所以当短语加上语调成为句子时,短语成分也就成为句子成分。 2、两种析句法 有两种基本的析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一分为多,在一个平面上一次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句子成分,其中主语、谓语(有时包括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是附加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认为句子是有系统、分层次组合起来的,这种方法把句法结构一分为二,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叫直接成分。然后不断层层二分,揭示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层次性。 3、句子成分概述 主语是陈述对象,回答“谁”、“什么”等问题,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主谓之间用 || .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模板(多篇)

对外汉语语法教案模板(多篇) 第1篇:对外汉语语法教案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成功需要多长时间》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大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技能课中的主干课,也叫核心课、精读课。“汉语综合课”以讲解教授汉语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 1.由“V了”句型,引申讲解“了”的两个用法。 2.掌握“V去”表示的语法意义并能熟练运用。 3.归纳结果补语 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如果······就······”句型。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V了”、“V去”的用法,并能造句。 2.能够根据模拟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结果补语。 四、教学方法 1.复习旧课时采用“听写生词—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内容—学生复述课文”等步骤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2.语法讲解根据语法点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领悟其内涵。可以利用、创造情景,行为动作演示,使用图片和多种教具等方式,并让学生

大量模仿练习熟悉语法点的使用,最后需要对语法点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加深印象。 五、教学过程(2课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及课后练习中涉及的相对重要的语言点,并使之能根据不同语境熟练应用。 (一)“得了”→“V了” 引入:根据课堂情境,有些同学正在吃早饭,有些同学已经吃过早饭了,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着”的用法以前已经学过。 “我吃着早饭。” ——“我吃了早饭。” 解释:第一个句子中“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正在吃早饭,不是吃过了,也不是没吃;第二个句子中的“了”放在动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吃”这个动作发生在过去。 造句:(提供情境,让学生造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昨天学(习)了生词。 昨天晚上我们学校有人开演唱会,你们去了吗?——我们昨天看了演唱会。引申:“了”的另一种用法,放在句末表示变化,变化是指这个句子表达的事情希望对方当做个新情况,得到足够重视。 例1 A今天他自己做作业了。——他以前都是抄别人的,现在自己做,(是否该奖励他?) B今天他自己做了作业。——他天天都自己做作业,今天做作业这件事他已经完成。 例2 A 我看了晚会。

各类课型教学法与教案设计

各类课型教学法与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目标”是笼统的,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方式, 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 “要求”是具体的,如:学习多少个词语,掌握多少个语法点,能运用某种句式 进行会话。 * 可以将目标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所用的动词是: 学习、掌握、了解、理解、拼读、区别、分辨、使用、运用、表达----- 教学重点: 要抓语言项目: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 主要是动词、形容词、虚词,句型、句式(名词不太重要)。 教学方法(包括辅助教学手段)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活动中。例如: 直接法:直接用汉语说明: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 直观法:教具、动作、表情、多媒体课件----- 情景法:设计情景、利用实地情景------ 其他:模仿、重复、替换、对比;提问、启发、引导、归纳、演绎------ 4.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 一般语言课的教学有五个主要环节: * 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重、内容与方式(以100分钟为例): 1.组织教学:2分钟~5分钟 点名、问候、用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复习检查:10分钟~15分钟 检查与巩固:听写、快速问答、复述、讲解作业中的问题------ 3.讲练新课:70分钟~80分钟(讲:三分之一,练:三分之二) 强调精讲多练,注重运用,师生互动;板书设计,情景操练--- 4.新课小结:2分钟~5分钟 归纳总结新的语言点---- 5.布置作业:2分钟~5分钟 造句、作文、复述、预习---- “讲练新课”:涉及到生词、语法、课文。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的技能操练。要求精讲多练,学生进行模仿、重复等机械性操练,侧重掌握语言的结构形式。 其次:由机械性操练转入有意义的练习,进行巩固和运用练习。 二.主要课型: 主要是三门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 * 综合课(精读),区别于单项技能训练的阅读(泛读)课、会话课、听力课、写作课。* 要求和已知条件: 设计某类课型的教案;

中考语文句子成分分析与运用教(学)案

句子成分分析及其运用: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谓语 1、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 例如:(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谓语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他‖[只]答应了<一声>。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太阳‖热烘烘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主语谓语(名词) 她‖大眼睛.红脸蛋。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3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这种情况较普遍.多数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如:给、读、写、讲、修建、交流、挖、交换、校对、跟随等。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 . 给你紫红的 .给她粉红的。 (2)动词、主谓短语做宾语。它们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如:感到、加以、认为、觉得、希望、企图、建议、允许、提议、给以等。例如: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二、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的”定语的标志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地”状语的标志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白]跑一趟。(方式)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