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第一讲《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第一讲《烛之武退秦师》

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讲解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品出处及写作背景

出处:《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

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书籍第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乐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作者简介:相传是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

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

《国语》重记言。

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

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

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

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二、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

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四、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六、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七、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八、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九、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4.(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7.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2.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14.若亡郑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5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文言文第一讲《烛之武退秦师》

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讲解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品出处及写作背景 出处:《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 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书籍第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乐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作者简介:相传是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 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 《国语》重记言。 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 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 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 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二、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 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考查科目,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向,掌握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意。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⑨已:通“矣”。 ⑩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陪: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疆,疆界。 阙:侵损,损害 说:通“悦”,高兴。 因:依靠。 敝:损害。 知: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的手下了。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

《烛之武退秦师》:秦穆公的智慧

《烛之武退秦师》:秦穆公的智慧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其主要故事情节为,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困郑国,郑国危如累卵。在此生死危难之际,郑国老臣烛之武挺身而出,游说秦穆公,对其晓以利害,最终使得秦穆公撤军,而晋文公也随之撤退。郑国的一场亡国危机就此化解。 读完整篇课文,大多数人都会为烛之武在这场亡国之危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魅力所折服。他独入敌营的勇气、折冲退敌的智慧以及不计前嫌为国挺身而出的爱国之情千载以下仍然让我们无比感动。的确,教材编写者将课文标题拟定为“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自是本篇课文带着绚丽光环的主角。而既然说是“退秦师”,烛之武的智慧当是通过战胜秦穆公而得以体现的。秦穆公本来与晋文公联合围郑,结果在烛之武三言两语的挑拨之下,改易阵营,转而与郑人结盟,不仅主动撤退,还特意驻师郑国,为郑国抵挡晋国的来犯。对此,我不禁有了疑惑:如果说将这场战争归之于郑国的胜利的话,掌握形势主动权的秦穆公真的这么好糊弄吗?历史的走向,是烛之武这个区区小国之使节所能轻易改变的吗?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场秦晋围郑的军事较量,其实质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而在这一博弈当中,谁是真正的赢家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秦、晋、郑三方在博弈之后的损益得失。晋国兴师动众,进攻郑国,结果白费气力,无功而返。郑国虽然成功化解了亡国之危,但是自己成为了秦国的“东道主”,主动担负起“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义务,从此受制于秦国。烛之武的救国策略,不过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选。而秦国呢,

不费一兵一卒,一方面遏制了晋国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与郑国的结交。从这一角度看,秦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秦国和晋国虽然联合出兵郑国,但是二者的出兵目的是不同的。在《战国策·秦策三》中,范雎针对秦昭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提建议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这便是“远交近攻”这一成语的来源。所谓“远交近攻”,就是暂时结交相隔较远的国家,避免树敌过多,而重点侵吞邻国的土地,实现国家的扩张。虽然秦昭王处于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要晚出许多,但是这样一种“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在春秋时期同样适用。在本篇课文中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实就是“远交近攻”思想的体现。 具体到本篇课文,晋国与郑国相邻,晋文公出兵郑国,其最根本的战略意图是蚕食郑国,从而扩充自己的领土。而所谓的郑国“无礼于晋”和“贰于楚”的罪名,不过是晋国为了师出有名找的借口而已。但是秦国与郑国的地理位置相隔很远,秦国出兵郑国,还要越过晋国的国境,因此秦国就算瓜分了郑国的疆土,也很难实现对它的有效统治。秦穆公之所以出兵郑国,一个原因可能是观望形势,担心晋国攻郑后的过分膨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想要趁机得利,而这个利益,应该是郑国名义上的屈服,而非对其土地的占有。所以,秦穆公在与烛之武的谈判中,得到郑国“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承诺,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撤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补充说明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最终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得以登上晋国国君的位置。秦穆公有恩于晋文公,在秦晋联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驻扎在函陵,秦*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

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也就离开了郑国。 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文言汉语称为外交家的角*,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本文为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此处作精细标点、加上注释并进行全文翻译)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注释】 以,因。 连兵,联合出兵。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移,改变。 讵(j)能,岂能,怎么能。 怵,恐惧。(诱惑是否更好?) 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好好积累归纳其中的文言现象。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欢迎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1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三、一词多义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⒂ 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吾其还也(32)。”亦去之。 【注释】 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

经典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经典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题解】本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在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在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然郑、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殽之战。 【原文】 九月甲午(1),晉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晉(3),且贰于楚也(4)。晉军函陵(5),秦军晉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 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 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 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 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 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1.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序】 昔日烛之武,勇武之士也,为诸侯所尊重。夫其心,天地毕宇;其胆,鸿鹄齐飞;其行,独步青天。其才,唯遗神仙;其义,怀万古。然而,当世之乱,烛之武苦于劳,渴望偌大安若焉。 【正文】 一、烛之武抗击秦师 烛之武众惊骇,见秦师连日攻城,短暂抵抗即将溃不成军,面对逆境,烛之武勇敢而出,催促众将以抗秦师之精兵。他勉励士气,号召众将,示意大家只有团结奋勇抗敌,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只能臣服败北。众 将听之,以决心为引,冲团对秦师军大作战。军中士气高昂,望风振兴,击退秦师军,成功抵御危机。 二、烛之武激励兵士 抗秦师军大胜实在叫人兴奋,烛之武怒而道:“必须再重复表现,岂能 永远守城不出?”他又号召将士:“乘胜追击,尽数斩杀,力抗秦师, 免余民受其惨祸!”众将受到鼓舞,团结一致,响应号召,攻破秦军分 驻城池,一举将秦军遣退出境。 三、烛之武斥责秦师 接着,烛之武又率军前往,以斥责原为秦师的项信和毕先走投秦军的

各位将士:“我部下日夜奋斗不懈,守荆山以维全国之安;然而汝忘乎 天道,竟违和平之谓,莫知害民之度于野心!”项信毕夫则曰:“安国 安民者,社稷之宝也,佛说,千金补一缺,故予不徒作官,多立功勋,以破此谋。” 四、烛之武号召诸侯 烛之武见事已定,便号召各诸侯:“若以和为先,诸侯置政,定国安民,杜强者平弱,而众囹宁安,欢乐处处,那么我卿们还有何可担心?”众 诸侯佩服烛之武之智慧,臣服意见,于是大会暂缓,开出台阶让和平 得以重建,把多地的火攻历史免于重蹈覆辙。 五、烛之武撤退秦师 最后,烛之武又郑重吩咐项信,号召其引秦师兵马退归,同时准予项 信及其部将在此地就义,不可侵犯居民以及扫除军备,以此换取秦师 兵马退兵,项信引领秦军撤职,烛之武终於取得胜利,受人赞誉,平 定了当时的乱世。 【尾声】 众将及众声,虔敬烛之武之礼。千百年来,历史流芳,烛之武永远铭 记在我们心中!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与注释,一起来学习吧!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大脑是一个先进的计算机,可是却不曾有过配套的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学校教给了我们知识,却不曾教给我们怎么吸收知识或运用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一、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以为东道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