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2、介绍《左传》及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介绍相关背景

3、纠正字音、串讲课文

4、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朗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精辟独到的说辞及其人物形象

3、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一言之力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能言善辩,是古往今来军事战略中的非常重要的外交才能。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位不怀好意的英美记者问周恩来,“中国到底有多少钱”,当时周恩来同志很巧妙的答说,“十八元八角八分”。总理巧妙地回击了记者的挑衅,又没暴露国家的机密,简直是妙语连珠。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这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用他的三寸之舌击退了百万雄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

(二)聆听课文录音,纠正字音

(三)《左传》介绍

(四)串讲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串讲秦晋围郑原因时插入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3、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学习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武的推托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

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

学习第三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敬辞。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以……为邑。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封,以……为边界。肆,延伸。济,渡过。

虚词:以,来。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说,同“悦”,喜悦。

一词多义:

夫:①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习第四段:

1.在教师指导下,串讲课文。

实词: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词多义:

微①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细小:防微杜渐

之①到: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③代词:子犯请击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五)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整理以下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以、贰、鄙、微、与、若、其

第二课时

(一)检查文言知识

以: 1余船以次俱进。

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

5以其无礼于晋。

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二)课文结构回顾

(三)烛之武辞令的说解

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利晋不利秦)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对秦国有利)?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施离间计,直陈往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推测晋国扩张的野心)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烛之武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了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

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明确: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明确:从正面指出“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

从第二、三层来看,烛之武的机警和智慧还表现在:他能审时度势,明白秦伯是可以争取的。郑被“晋侯,秦伯围”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两件事仅与晋侯利害相关,与秦伯关系不大,烛之武揪住了这一

点。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说话,处处为秦打算。辞婉而理诚。

4、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明确:直陈往事,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于简洁、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并暗示了“此竖子也,不足与盟”。其言博而奥。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明确: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字挟风霜。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刀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秦晋两国都有争霸天下的野心,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总结: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恰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

(四)烛之武形象分析

史料:

1、正史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为了无名英雄

2、《东周列国志》说“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于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3、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明确: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临危受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悉历史,能洞察秦晋之隙)

(五)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巧设伏笔,首尾呼应(第一段秦晋围郑之因等表明)

3、情节跌宕起伏(大军压境——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秦晋退兵)

(六)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仔细品读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3、预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学院09级8班李菊 0811 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 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 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印路路 【教学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

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8分钟) 1.导入新课(导入语)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通过检查学生之前的预习,让学生讲述对《左传》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左传》在历史学以及文学中的地位等。) 2.下面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生僻字有一个准确的 把握,再次,通过默读、齐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脉络形成系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2.烛之武退秦师 ——《左转》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 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B了解常见的虚词 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 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靠的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张飞的一声大吼,更不是杨六郎的一杆长枪,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处处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场上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的呢? 二、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烛之武的一番话是站在郑国的立场上吗?为什么?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4、小结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5、教师小结:明明为郑而来,却处处替秦着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也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