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5、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并概括几个人物的性格。

2、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的说辞作出自己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三: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四、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五、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六、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二、阐明厉害动摇秦君

三、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四、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五、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中,我既为高一(3)班62名学生的全员参与、讨论激烈、勇于回答而欣喜,也为自己设计课堂的不足和讲课时的紧张而遗憾。结合上课实践,我想谈谈教学中的“足”与“不足”。“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

课堂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以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在讲课伊始,我采用了干净利落的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说客”形象,自然过渡到能言善辩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启发学生高效地进入文本。

二、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也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也是审美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本节课共设计了4次朗读,刚刚接触文本的朗读;分析完之后的朗读;扩展提升的朗读,以及最后的自我朗读。

三、走进活动充分的课堂

1、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力之所在。在我校“1121”高效课堂模式的倡导下,我设计了一组讨论活动,共4个问题,10分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督查、点拨,以期全员参与,并让他们有共识,有碰撞,有质疑。

2、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上课之前,我在给学生说学校领导要听我们班的公开课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大家相信我,我也会相信大家”。这群可爱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朗读时声音的洪亮、下课后送给我的掌声,让我惊讶之余,也让我感动。

四、走进拓展提升的课堂

语文课堂呼唤深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处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在让学生畅所欲言“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后,紧接着又展示了名家点评,以期学生通过诵读,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游说时的“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和“步步深入”。

文章切入点不够灵活。整堂课以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为主线,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秦伯心理活动的揣摩。全国优秀教师王君在《十年岂能磨一剑》中写道:大片《英雄》中论剑道最高的境界不是剑在手中、剑在心中,也不是人剑合一,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教法是教无定法。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而个人所得却不尽相同。我将竭尽全力,力求每节语文课堂都能关注每一双期待的眼神,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享受知识的愉悦时光!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离不开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教师理念的进步,教师自我砥砺的成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虽然退居幕后,选择适时现身,但是在课外备课中,教师绝对是一个主动者,是一个积极建构与科学预设的人。它需要教师时时充电,时时反思,时时进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鲁人高中必修2《7 烛之武退秦师》陈鹏志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永州市第四中学陈鹏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中文言文的考点、《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文言文的考点、《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高考考什么?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 课件展示《宋史曾公亮传》相关文字和试题。二、高中文言文要学些什么?(一)断句 例:|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2 要求: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二)文化常识:只考基本的、常规的,不考偏的、难的、怪的。 |要求:牢记教材中出现的、训练考试中出现的文化常识。重在积累。 (三)文言虚词:考纲要求掌握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四)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

方法:要有语境意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2、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方法: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要注重积累。 3、通假字:秦伯说 方法: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要积累。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动词做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方法:按照正常词性来理解翻译的时候不通顺,则很有可能是词类活用了,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出正确的意义。 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 要求:翻译出“……是……”的形式 2、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要求: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定)主+【状】谓+(定)宾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分别举出一两例) 要求:翻译时要恢复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教师小结: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1、了解背景,积累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3、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

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

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讲解生字、词 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在秦晋围郑,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势下,郑国的圉政烛之武临危受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退兵,最终迫使晋文公撤军,化解了这场危机,展示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说辞艺术。据此本节课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分析和理解烛之武的说辞艺术方面。 【教学目标】 1.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穿插梳理重要文言知识。 2.在朗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烛之武的高超的说辞艺术。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 在朗读、分析和多维度思考的基础上,理解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教学难点】 1. 烛之武说辞中严密的逻辑性。 2. 春秋时期历史背景的欠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有感情地诵读文章。 2.问题驱动法:以三个主问题构建支架展开教学活动。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 4.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的是什么呢?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领略他强大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课文。 2. 问题一: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对本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恰当的字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秦晋围郑,其理可谓()矣;大兵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行可谓()矣;三寸之舌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晋结郑,其行可谓()矣;晋文毅然撤军,其人可谓()矣;风云突变敌友互换,其因皆为()矣。 明确:足,危,勇,妙,猾,智,利(学生自由谈,言之成理即可,教师择机引导) 师:看来,同学们和老师所填的内容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来读完整的内容。 (ppt)秦晋围郑,其理可谓(足)矣;大军压境,其势可谓(危)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行可谓(勇)矣;三寸之舌力挽狂澜,其言可谓(妙)矣;秦伯背晋结郑,其行可谓(滑)矣;晋文毅然撤军,其人可谓(智)矣;风云突变敌友互换,其因皆为(利)矣。 师:通过填字,同学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读 师:根据前两段内容,我们知道了烛之武临危受命去说服秦君,请同学们想想,烛之武可不可以这么说?请同学们齐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然世人皆知秦晋强而郑弱,以强凌弱,此乃不义之战;攻城略地,杀掠无辜,此乃不仁之战。不仁不义,此非君子所为,唯君图之。预设:不可以。 有指责秦国国君的意味;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5、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并概括几个人物的性格。 2、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的说辞作出自己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 计 《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

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诵带讲,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导语(从文言学习入手):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来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读懂、三、读出情感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1、教师范背课文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幻灯展示:三类字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1、诵读课文的方法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烛之武退秦师省优质课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省优质课一等奖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省优质课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省优质课一等奖第1篇 1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鉴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的词句 教学难点鉴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3教学过程 3.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非常好的吗,能不能告诉老师呢?对了,就像同学们说的,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伶牙俐齿、妙语连珠等等,这些词啊,都是说一个人聪明,口才好。你们觉得口才好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哦,有的同学说,口才不好也不要紧。同学们,你们可别小看说话的语言技巧啊,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智商、思维及应变,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挽救一个国家呢?不信?老师再次带着你们走近烛之武,去看看他是怎样凭着一张巧嘴瓦解了国家灭亡的危机,甚至能化敌为友。我们上节课扫清了疑难字词句,疏通了文意,而这节课同学们要利用上节课的知识,跟着我一起去领略烛之武的辞令之美,去鉴赏他的游说艺术。 活动2【讲授】二、重点感知(展示幻灯片) 1、学生齐读第三段。(让学生初步了解烛之武游说过程) 2、(展示幻灯片)自主阅读课文: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游说艺术,你觉得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游说秦穆公的?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词句,思考后试着评点这些词句。 3、适时亮出小提示:(展示幻灯片)秦晋围郑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找相关词句。

4、预设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词句。(学生举手发言或者教师请部分学生起立发言,学生先评点,教师从中引导,师生再共同探讨。)(按句子逐步展示幻灯片)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评点: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先解除秦王戒心,说明此时郑国于秦无害;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与秦王的距离,吸引秦王注意力。烛之武以利益出发,方能打动利益至上的秦王,可谓深谙秦王心,心理战第一招极其漂亮。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评点:承接上句,依旧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逐步说服秦王。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一实际情况告诉秦王:秦越晋治郑难为。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烛之武摸透了王者心理,才以此继续劝说秦王。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评点:继续用利益分析说服秦王,先说亡郑弊端:助晋亡郑反削秦势力。亡郑利晋害秦,这番后果分析已经让秦王心里有所顾虑。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评点;上句分析弊端后,引发秦王思考是否该助晋灭郑。再提保郑利处:郑为秦提供利益。提出保郑有益于秦。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评点:烛之武一剂“陈年猛药”,警醒秦王。将史实摆开,借旧事来说明秦与晋共谋,晋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亡郑秦断无有益之处。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评点:依旧站在秦王角度,展望秦未来,指出晋不仅言而无信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国力强大必定扩张,图谋秦土,存侵害秦野心。全文中烛之武最后致命一招亮相,彻底说服秦王。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评点:前面利害关系深中秦穆公之心。阙秦利晋,秦王大忌;利益为大,秦王之道。深知秦王心理的烛之武含而不露,轻点一句“唯君图之”,却早已胸有成竹,完成保郑重任。一切水到渠成。 活动3【活动】三、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 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育同学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力量。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相互沟通、沟通。 课时: 两课时。 内容安排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

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其次课时解决文中消失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日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洁讲解时局图后,请同学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索: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由于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由于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冲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第1篇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

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 1、指导思想: 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

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

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 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抉择,智与谋的较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岀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对文言字词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大概内容。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故事和人物的角度,进一步学习这篇文章。观察题目,你能提出哪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 【预设】: 1.烛之武,何许人也? 2.为何要退秦师?(秦师为何要攻打郑国?) 3.烛之武为何会答应退秦师? 4.怎么退的秦师? 5.退成功了吗? 二、自主学习 【任务】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尝试回答上所出示的问题。 1.据记载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烛之武,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三朝老臣,但始

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2.该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何秦国要攻打郑国,二是为何劝退秦师而非晋师。第一个方面,发动战争原因:“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第二方面,为何要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原因有三:(1)郑伯曾经得罪过晋文公(城濮之战),二者之间有过矛盾,而郑国与秦国没有过节; (2)此次战役的发起者是晋文公,秦国只是作为盟约国参与战争,想从晋国扩张领土的战役里分一杯羹。 (3)从战争形势(地图)上来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战争一触即发,只有通往秦国方向的路有机会“夜缒而出”。所以烛之武的这次游说非常重要,决定了郑国的生死存亡。 【追问】:第一段中,还有哪个字体现出郑国此时的形势危急呢? 【明确】:“围"。《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从"围“字更能体会到”国危矣“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存亡之际,烛之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强于自己十倍的秦军。 3.从“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到“许之”的转变,是烛之武从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考量。虽然心中埋怨郑伯的“吾不能早用子",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了国家,烛之武决计挺身而出。 三、合作探究 【任务】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研读第三段,总结分析,烛之武退秦一共分几步。 1.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一步: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坦白现状,首句便采取示弱的态度,放低了自己的姿态。 【追问】该使用何种语气呢? 【明确】声调低沉,语气很弱。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