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

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宋时卓彦恭尝过洞

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

1.庄子之《渔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2.屈原之《渔父》

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学会机变与通融,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中用“淈泥扬波”“餔糟歠酾”的消极做法主动保护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伤害。对于屈原

宁愿葬身于江鱼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身的坚定回应,渔父听后只是“莞尔而笑”,唱着《沧浪歌》,驾着渔船在江中悠悠远去。

(四)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们常用的手法。同样,“以渔言志”被当做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渔父形象真正地进入文学领域,并且成为一种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

东汉中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社会政局腐败,朝政日非,个人抱负无从施展,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写下了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涵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归田赋》,其中“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句明显是从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句中化用来,意思是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自己将要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与社会上的纷纷世相永别。《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盛行,以渔父寓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就曾写“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四言咏怀诗》其一),这首借用屈原《渔父》之典故,以渔父自喻,看似调侃,却蕴有对人生的愤激,充满了抑郁之气。在他的《五言咏怀诗》里还有“渔父知世患,乘舟泛清流”的表达,同样抒发羡慕自适而超脱的渔父之心。另一位竹林贤士嵇康则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钓叟”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赠秀才入军》其第十四首)

二、渔父意象的隐逸文化意蕴

所谓意象,是创作者根据自我主观思想感情而赋予某种文学意味乃至特殊文化意蕴后的艺术形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引入“意象”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意思是说那些眼光独到、

认识独特的工匠,能够窥见内心已构思好的形象而挥动斧头砍削,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刘勰认为意象是文学作品布局谋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意象原本是托物言志中的那个“物”,也是借景抒情中的那个“景”,但无论是作品中的“物”还是“景”都已赋予了某种特殊意蕴和文学意味,甚至是文化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父形象是一种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而有深度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文人追求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和去功利化的人生境界。

(一)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庄子;秋水》记载,在濮水钓鱼的庄子委婉拒绝楚王使者的邀请,而宁可做一只在泥浆中自由自在拖着尾巴的活乌龟,也不愿做包好了放在殿堂上受祭奠的死乌龟,意为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

包括本文前面所述中的三拒光武帝高官厚禄邀请的严子陵等名士钓翁,他们不攀附于哪怕来自于最高权位的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表现出对自我人格独立和生命尊严的无上追求。而磻溪钓翁姜尚公,能够执著等待,终于在八十余岁时辅佐明君,建立一番事业,也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典范。

(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由于受孔孟儒家思想浸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抱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希望通过积极入世,从而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但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却从没有放弃过。如前文所述张衡的《归田赋》,就是间接描写渔父超脱自在、远离尘世的生活,表达因受现实的羁绊而向往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恬淡。

(三)对人生境界的超越

人生有物质的、精神的和自然的三重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若贪恋物欲和名利的诱惑并受之牵制,极易感到身心疲惫,矛盾迭出。而做嵇康笔下“得鱼忘筌”的钓叟或屈原笔下“不凝滞于物”的渔父,彻底抛弃功名利禄,远离尘嚣,回归简单快乐的自然生活状态,这是渔父意象所代表的创作者对人生境界的超越,也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

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 “渔父” ·竹竿》 鱮。”[2]辞· ”渔 独醒, 自己的“ 渔父作 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吋£ 切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 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 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 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 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 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 心中充满着悲痛与失落,字里行间流露着难掩的痛苦与无耐!一个执着于政治理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前置性补偿】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 .. ..弹冠 ..凝滞 ..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新沐.者必 汶汶 ../汶.川莞.尔而笑鼓枻.沧.浪濯.吾缨. 2.旧知回顾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新知探究】 1.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 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 (4)多义虚词:而、于、以 (1)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渔夫形象

渔夫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 向? 渔夫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向,是因为:首先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楚辞·渔夫》记述这样的故事。 故事中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位高蹈(高蹈:超脱)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渔父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张中,包含了睿智和超脱。没有世俗的纷扰,保有自己的一份闲适的心

情。比劳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来说,渔父形象轻松自由,更能投合文人的胃口。 因此,“渔父”的意象成为触发文人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 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 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屈原是一个奉行“杀身成仁”的积极入世者,而国王的专制统治体系,则使他的理想屡屡受挫;而“渔夫”这一形象,则是一个持顺乎自然、随遇而安态度的高蹈时俗之外的高士。他开导屈原不要执着于是非之争,要效法圣人“不凝滞于物”,代表的是一种道家的处世思想,“渔夫”的形象已不再是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他劝导屈原的话以及在“鼓槌而去”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足”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等同于一般渔夫的“渔夫”,而是一个有一定学识的隐士,这种隐士,“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亦不为”,显然是道家“顺应自然”思想的反映。 “渔夫”形象的另一个出处是民间关于姜子牙(姜尚)的传说。不过这一传说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周朝初年姜子牙在渭河上垂钓的传说。他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上的半空中钓鱼,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负命者上钩来!”(负命者:负有天命的人)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得知,在他八十高龄的时候被任命为相(事见北宋《武王伐纣评话》)所以这一形象又具有有才能、有抱负的文人等待时机的意思。 二、渔夫形象出现的背景 传统上,文人中普遍存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合的产物。古人信奉“舍生取义”,但当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即便“舍生”也难以“取义”的时候,我们的文人就相信起了老庄,不为外物役于心。许多隐士往往经历这样一个生活过程:当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他们向往的是驰骋政坛,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当他们在仕途或生活中失意的时候,他们在思想上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易帜”了——以道家“独善其身”的旗号来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理由。他们往往说自己看破了红尘,其实这种看破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渴望踏入仕途的“官本位”心理。这种心理在文人思想中更是占主要地位。而文人这种心理的普遍性必然与中国社会长期一人独裁的专制统治相抵触、交锋的结果,便是文人在施展自己政治理想过程中的处处碰壁。许多文人因为这种碰壁被夺去了生命的权利。于是另外的人便只好寄寓山林,垂钓于景色优美的湖畔,暂时以闲淡的生活来慰妥自己难以平静的心灵,或伺

古代诗词中的政治隐喻与意象

古代诗词中的政治隐喻与意象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含蓄的隐喻和生动 的意象,古代诗人们能够表达对政治局势的观点、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民众的 期望。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政治隐喻与意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隐喻与政治 隐喻是一种用于比喻或暗示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意义。在古代诗词中,政治隐喻被广泛应用,用于批判、嘲讽或表达政治观点。 1.1 风景隐喻政治局势 古代诗人经常使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比喻政治局势。比如,描绘大海的波涛汹 涌可以隐喻动荡的政治环境,山林的宁静可以暗示国家的安稳。这种隐喻不仅 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政治局势,还能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1.2 动物隐喻统治者 动物隐喻统治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将统治者比作动物,可以 更生动地揭示他们的本性和行为。比如,将君王比作狐狸可以暗示他们的狡诈 和虚伪,将贪官比作蝇虫可以暗示他们的腐败和肮脏。

意象与政治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用具体的形象和感官形容词来描绘事物,使读者产生 强烈的感觉和联想。在政治意象中,古代诗人们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达对 政治的态度和观点。 2.1 金屋藏娇的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金屋藏娇是指统治者将妃子软禁在豪华的宫殿中,不让她接触 外界。这种意象常用来暗示统治者对权力的控制和对人民的压迫。通过描绘妃 子被困在金屋中的孤独和无奈,诗人们传达出对统治者专制行为的不满和担忧。 2.2 渔樵耕读的意象 相比金屋藏娇,渔樵耕读则是另一种政治意象。古代诗词中经常描绘出一个平 和安宁的农村景象,描写农民的耕作和渔夫的捕鱼。这种意象传达了对和谐社 会的向往和对普通人生活的赞赏。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古代诗人们表达了 对中央集权政府的不满和对农民的关怀。 2.3 旌旗招展的意象 旌旗招展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用以描绘壮丽的战争场面和精神抖擞 的军队。通过描绘战争意象,诗人们传递对抗争和民族凝聚力的赞美。然而, 这种意象也常常暗示着统治者对战争的鼓励和对人民生命的漠视。 典例分析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典例来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政治隐喻与意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引言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本文将分析《离骚》中的渔夫形象,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对生活、命运和追求的看法。 渔夫的人生态度 渔夫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渔夫的生活简单而安稳,他以捕鱼为生,过着勤劳而规律的生活。渔夫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满足,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捕鱼的乐趣。渔夫并不追求权势和富贵,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外界的诱惑和纷扰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渔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哲学。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繁华和社会的虚荣,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上。渔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的人生态度 与渔夫不同,屈原的人生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刻。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文人,屈原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他对于国家的兴衰、民生的艰难以及自己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痛苦的追求”来形容。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状。然而,他的理想和努力却遭到了挫折和背叛,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自杀。 尽管屈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和追求的坚持。他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挣扎。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着更高尚的目标和意义。 屈原与渔夫的对比 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渔夫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为乐,他对于外界的纷扰和权利的追求保持着淡然的态度。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而屈原则是一个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他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感到痛苦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自

楚辞渔夫屈原的形象

楚辞渔夫屈原的形象 1. 引言 楚辞渔夫屈原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文化人物,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屈原是楚国的诗人、政论家、文化传承者,被誉为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楚辞渔夫屈原的形象,包括他的背景、才华、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2. 屈原的背景和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楚辞》中的五观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文化人物。屈原出生在今天湖北省的曾国,是曾国君的后裔。他年少时聪明好学,天资聪颖。后来,屈原进入楚国官场,担任楚国左徒、上卿助等职务。 然而,屈原的政治事业并不顺利。因为楚怀王不重用屈原,而赏识权臣范蠡,导致屈原感到沮丧和失望。于是,屈原辞去了官职,选择了隐居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屈原思考人类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并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屈原的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屈原的才华与成就 3.1 文学成就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位伟大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楚辞》中,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诗歌集之一。屈原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壮丽的辞章、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描绘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除了《离骚》之外,屈原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九歌》、《天问》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广泛传播和赞赏。

3.2 政治思想与影响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在隐居期间深思熟虑地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意见和主张,为楚国的政治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屈原的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天问》中。他通过对天地和自然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政治体制应当建立在儒、墨、法三经之上,通过德治、法治和仁治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屈原的政治观点对于后世的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4. 屈原的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屈原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人物之一。屈原的形象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屈原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诗歌、文学和艺术的重视。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屈原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思想和哲学的追求。屈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考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屈原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英雄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屈原在面对政治挫折和个人困境时,选择了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表达了对自由和人性尊严的追求。 5. 总结 楚辞渔夫屈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他通过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远的政治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原的形象与中国文化中的诗歌、艺术、思想和自由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象征和代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屈原的形象和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播屈原的形象和作品,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

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宋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 1.庄子之《渔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

诗经中的意象描写

诗经中的意象描写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意象描写,这些描写以其独特的艺 术性和深刻的意境,打动着读者的心灵。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 讨诗经中的意象描写。 一、自然意象描写 自然意象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 诗人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将自然美展现给读者。在《关雎》中,诗人用 雁和雁飞的姿态,描绘了爱情的悲哀;在《蒹葭》中,诗人运用蒹葭 植物,表达了思念之情。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通过自然 的事物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动物意象描写 动物意象是诗经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通过对动物形体、动作 和特征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在《周南·关雎》中, 诗人以鸟和雁来比喻爱情的忧伤;在《鹤鸣》中,诗人以黄鹤的翱翔 来形容英雄气概。这些描写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还通过动物的 特征将情感进行了寄托和升华。 三、人物意象描写 人物意象是诗经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通过对人物形象、言行 和思想的描绘,诗人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召南·干羽之什》中,诗人通过对君王的威严、聪明和英勇的描写,展示了君王的伟大;

在《国风·周南·关雎》中,诗人通过描绘乐正子的美丽和智慧,表达了 爱情之美。这些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还通过人物的形象传 递出了一定的境界和思想。 四、色彩意象描写 色彩意象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色彩的具体描绘,诗人 将鲜艳的色彩展现给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东篱》中,诗人以 嫩绿的颜色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在《月出》中,诗人运用银白的色彩 形容了明亮的月光。这些描写不仅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运用,将美的形 象展现给读者,更以其独特的韵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景物意象描写 景物意象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 诗人描述了具体的环境和情境。在《国风·邶风·谷风》中,诗人以谷地 和江河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鄘风·融融》中,诗人以 芸苔和郁漠来表现了夏日的炎热和闷热。这些描写不仅具有形象生动 的特点,还通过景物的描绘将整个环境和情境展现给读者。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意象描写丰富多样,既有 自然意象、动物意象、人物意象,又有色彩意象、景物意象等等。这 些意象描写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深邃的意境,将美的形象展现给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意象描写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意境,打 动着读者的心灵。通过自然意象、动物意象、人物意象、色彩意象和

古代诗歌赏析杨慎《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借历史的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又有深沉;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叹。 B.词中运用“长江”“浪花”“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等意象,营造出高远而淡泊的意境。 C.“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D.词人感叹英雄豪杰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羡慕在江边欣赏秋月春风,又能和朋友把酒言欢的渔夫樵夫。 16.“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填空。(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蛟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苏轼«赤壁赋»中的箫声“舞幽壑之 则形象写出水面的层层波纹。 (2)中国古人常常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就连旷达的苏轼也感叹“人生如梦, 梦往事如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表达诗人梦中月夜飞度的语句是 (3)真正相爱的人未必能长相厮守。勇敢走上抗疫前线的小岳,就用秦观« 15.D(渔夫樵夫并非实有其人,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象化。作者借渔樵形象自况,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D项中“羡慕”之情不恰当。) 16.①苍翠的青山与红色的夕阳,绚丽多姿又大气深沉,色彩对比鲜明,颇具诗情画意。(1分) ②“青山”代指亘古不变的自然,“夕阳”喻指变动不居的世事;不变的青山反衬世事的沧桑变化;“变”与“不变”形成对比,寄寓了古今人事皆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功名成败均为过眼云烟的哲理。(3分) ③上阙结尾处的这两句承上启下。诗句借具体意象表达深刻哲理,是对上阙的总结升华;又为下阕张本,引出渔夫樵夫江上对饮的画面。(2分) 17.(1)泣孤舟之嫠妇老鱼跳波瘦蛟舞 (2)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夜飞度镜湖月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