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

”意象

崔曙凤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

”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

”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张京华)

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

的小官。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

“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民国革命志士宋教仁先生为桃源人,自号渔父,孙中山先生挽宋教仁联中说:“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抷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其中“效庄生索笔”“向屈子招魂”二语,把庄屈二人的可贵之处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以此比拟宋教仁。

更有趣的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关于这两篇作品的真实性,学界曾有所怀疑。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但立论尚不充分。王逸《楚辞章句》

认为《渔父》为屈原本人所作,朱熹《楚辞集注》从其说。

[3](卷五)李昉也说:“渔父者,屈原所作也。屈原驰逐江湘之间,忧愁吟叹。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4](卷第三十五)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庄子》外杂诸篇宋以后也多有人怀疑,苏轼因为《盗跖》、《渔父》“真诋孔子”,《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

”[5](《庄子祠堂记》),于是判定四篇不是庄子所作,引起后来学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普遍怀疑。但也有学者认为外杂篇中有庄子自作的部分,如董思凝认为《让王》等四篇虽诋訾孔子,“然其深微之语固有与内篇相发明者,抑又安可废也”。[6](《庄学通览》)特别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了《庄子》竹简,有《让王》及《则阳》、《外物》三篇,1988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再次出土了《庄子》竹简,有《盗跖》篇,说明这些篇章在战国时确已广泛流传。因此笔者仍从旧说,暂定《渔父》为庄子本人的作品。

《庄子·杂篇·渔父》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7](《渔父》)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

”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

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7](《渔父》)此事恐有借孔子之口抬高道家的意思,但它所描述的“渔父”形象已深入我们的思想中。

《楚辞·渔父》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设词耳”。

[8](《渔父》)叙述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见渔父的场景,刻画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莞尔而笑”

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罗江而亡。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

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

‘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9](《自序》)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10](《离娄上》)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杀身成仁”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各有侧重。庄子侧重“渔父

”的点化,以渔父的出现,孔子的求教,体现代表道家的渔父思想“圣人尊之”的地位。而屈原则通过对话体的形式,重在表现两种思想认识的尖锐对立:一种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思想;另一种则是坚持原则,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肯对世俗妥协的精神。前者庄子是站在渔父的立场上,后者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其思想精神与屈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是一致的。但是,两文的共同的思想内涵均

通过“渔父”形象凸现了出来,这就是隐逸,淡泊,尊循时命,顺应自然。

语言上,《楚辞·渔父》用散文的形式而又部分地押韵,文字空灵轻妙,是一篇极好的散文诗。而《庄子·渔父》则用记叙的形式完整的讲述了一段故事,文笔生动,形象突出。二文或流畅如行云流水,或生动似身临其境,均以对话的场景描写展开,把主人翁渔父的形象行神毕肖地展现了出来,使读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到很多相似。特别是二文均以“渔父”作为隐者的象征,从而开创了后世文学艺术中的“渔父”意象。

二、“渔父”意象的文化内涵

庄屈二文中“渔父”这一特殊的中心人物形象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3](卷五)《楚辞》与《庄子》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打鱼人。先秦时期,隐士颇多。《论语》记载与孔子有关者,就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他们畏世远遁,洁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僻居山林,原不必仅限于以渔为业。不过,垂钓必临水畔,不仅景色优美,情调亦复闲淡,确乎倍加令人神往。”[11]特别是庄子以道家“得意忘言”的独特笔法,将“渔父”与自然之道

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渔父”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更使“渔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开启了古代诗歌史上绵延不绝的“渔父”意象。

细加分析,“渔父”意象中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垂钓之风,溯自上古。《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12]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

“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吕尚,《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类,班固注称在为“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 [13]。《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14],《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而自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元胡绍开《沈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

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

“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之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诗说:“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作为道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八章)“几于道”亦即“近于道

”。《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7](《天运》)“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太一生水》也说:“大(太)一生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陀(地)……天陀(地)者,

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贓(藏)于水,行于时。”[16](P125)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对于水的这种美德,西汉严遵曾有充分的歌颂。他说:“水之所以能触石贯金,崩山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修远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而复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以为,优游毫厘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苍天之上,盘积黄埌之下,强扶天地,弱沈毛羽,微积集少,以成江海,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近于道者也。以其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也。”[17](《柔弱于水篇》)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因为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飘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扱

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18](《政理》)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

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们顺水来去,随意钓鱼于其中。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阮籍《咏怀诗》曰:“天地烟熅,元精代序,清阳曜灵,和气容与。于赫帝朝,伊衡作辅,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陆机《幽人赋》曰:“世有幽人,渔钓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宵褐而延伫。是以物外莫得窥其奥,举世不足扬其波,劲秋不能凋其叶,芳春不能发其华,超尘冥以绝绪,岂世网之能加。”晚明隐士施绍莘有

部传世之作《秋水庵花影集》,其自序起笔即言及江边之鱼,说:“峰泖浪仙行吟山谷,盘礴烟水……刺杖水涯,拨苔花,数游鱼,藻开萍破,见耳目口鼻,浮浮然在水面焉。因自念言,此是我耶、抑是影耶?影肖我耶、

我肖影耶?”[19]如此鱼、我、影三者错综幻化,正与庄子梦蝶、李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份鱼缘渔情,这些钓者和水之间的随意与洒脱,对世间万物悠游宽容、超然物外的境界,足以使我们感悟到道家生育万物而不毁坏万物,亲近自然而又顺应自然思想的深远、伟大。

三、“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

战国以降,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而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意象,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有《渔樵问答》、《欸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

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

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苏轼尝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

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其《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东坡自我”特点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还有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醉吟出“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

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

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

鼾如雷,犹未兴也”。[20]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他的词巧用地名作人称,形象生动。下片着力写渔父心态和行为。这里的渔父已不是张词里的超然飘然如仙翁的渔父,也不是苏词里的饱经风雨后或惶惧不安或随遇而安的渔父,而是感情丰富而细腻、深怀爱美之心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渔父“青箬笠前无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着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自家孤舟与鳏身之旧事,有想入非非之情事。他为什么掉转船头?好像是欲想还休,欲看还休,欲渔还休

“不如归去!”空船落魄而归。这里有耐人寻味的精彩情节和精彩语句,显示山谷造境用语之能事。固然有着与张词相异的情趣,然而张词化工天成,而山谷则精心淘洗、精心锤炼,很累地铸成一首,终有所歉焉。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描摹尽致。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不能,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

”。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

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在诗人的低调中,整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精练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朱敦儒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没有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还有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历久不衰。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中国桃花源旅游资讯网.

[3]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李昉.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6]中华孔子学会.国学通览[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7]庄周.庄子(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屈原.楚辞(朱熹《楚辞集注》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钱澄之.庄屈合诂[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0]孟轲.孟子(杨伯峻《孟子注译》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郭杰.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J].文史知识,1994(12).

[12]诗经.(朱熹《诗集传》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老子.老子(朱谦之《老子校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7]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0]叶梦得.避暑录话[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作者:王林瞄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 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 《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据《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载:“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 王。”[3]666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亦写道:“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4]1477太公的传奇经历历来为后人所乐道,并被添上神话意味。太公之后,亦有“扁舟范蠡随渔父”“渔父义节助子胥”等传说故事层出不穷。 在文学史上,是屈原与庄子首次为渔父赋予“隐者”的隐喻内涵。《楚辞·渔父》讲述的便是屈原遭逐之际,与无名渔父的一段关于人生抉择的讨论:当身形枯槁、憔悴不堪的屈原在江边徘徊,听到路过此处的渔父发出“何不自令放为”[5]171的疑惑后,道出“众人皆醉我独 醒”[5]174的混沌现实,渔父只得莞尔一笑,摇舟而去。而在《莊子》的同名篇作中,亦有相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 ”意象 崔曙凤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 ”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 ”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张京华) 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

的小官。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 “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民国革命志士宋教仁先生为桃源人,自号渔父,孙中山先生挽宋教仁联中说:“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抷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其中“效庄生索笔”“向屈子招魂”二语,把庄屈二人的可贵之处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以此比拟宋教仁。 更有趣的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关于这两篇作品的真实性,学界曾有所怀疑。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但立论尚不充分。王逸《楚辞章句》

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其实是作品中的一个衬托,但是本人个人却十分推崇之。人生在世,有时是要学会适当的妥协,不可过于清高,否则只能是悲壮! 由庄屈开创的“渔父”意象,凭借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共鸣。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而“渔父”意象,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 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历历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也有《渔樵问答》、《欹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很有深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作者:杨博翔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 内容摘要: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 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渔父形象生成性 《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 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这篇文章 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以“渔父”为扁舟垂钓之“象”,借以表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则是发源之始。[1]比如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 须归”等等。这些作品,虽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原型”上 生发出来的。可以说对《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解读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言文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意蕴,存在着,要么 对于渔父的形象有误读之嫌,要么忽略渔父的形象分析,而过于注重对屈原形象分析的现象。 对渔父的误读表现在,认为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 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2]可以说,他在文章中全然是一个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并没有从文本当中细细品读,而是随 意给渔父贴上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标签。过于注重屈原形象分析,则表现在将渔父放置在一 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发问者,由他来串联整篇文章,从而勾勒出屈原的形象。而如果教授这篇课文忽略了渔父的形象,那就失去文本原本的魅力,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 读懂文章,更无法领悟古代先贤的人生哲理,进而不能更好地理解后世其他有关“渔父”形象 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对渔父形象进行正确 有效的解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层层解读,最后圆融为一个鲜 活的渔父形象。 一.等待愿者之人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上文是文章的第一段,也是渔父与屈原的第一次对话。文章的开篇就呈现出一幅悲怆的场景:茫茫原野,江水滔滔,在空旷无际的天地间,一位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位昔日的贵族,虽深受流放之苦,但仍心系家国,可是在双重 痛苦之下,早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了。此时的屈原望着滚滚江水不知疲倦地向东奔流,心中的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多么期望有一位知音来排解心中忧愤。这时,渔父飘然出现,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从渔父的出现到问话,在文中一笔带过,但是这里就 有疑问了,渔父与屈原的相遇是偶然的吗?渔父为什么在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情况 下还能够认出屈原,并且准确说出屈原曾经的官职?我们回到渔父的问题,“子非三闾大夫与?”这是一个反问句,可以说明渔父曾经就认识屈原,而且很熟悉屈原在朝中的所作所为。“何故至于斯?”细细品味其语气,我们可以确定其中含有责怪屈原迂执过甚、自寻困窘的意味,而且这一问句并不是说渔父真的不知道屈原被放逐,而是借此来诱发屈原排解心中的苦楚。通过分析渔父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出渔父其实早就料定屈原会来到江边,所以就像当年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 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 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李颀《渔父歌》: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张志和《渔歌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岑参《渔父》: 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经典名曲是《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 唱不绝。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 XX《渔翁》: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贯云石《芦花被》: 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父饮酒有节,饮而不愁。晏殊浣溪沙》: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销愁,一杯足矣,不像诗家“举杯浇愁愁更愁”,不像词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渔父居处在河畔江边。元代无名氏〔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XX横渡,门前流XXXX。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静静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的小径,横渡江洲的扁舟,悠然可见的屋舍: 好一处邈无人迹尘嚣不生的桃源之境! 7:渔父的挚友是樵夫,有诗为证。杨慎《临江仙》: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桃花扇余韵》中 的老赞礼和柳敬亭,一渔一樵便相逢于江潭。樵夫而外,渔翁友白鹭,侣沙 鸥,快活自在,亦有诗为证。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渔父是古代的独身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 8:渔父的社会地位不低。连李煜这样的风流君主也对渔父生仰慕之心。李 煜《渔父词》: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教学内容:《楚辞.渔父》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渔父》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楚辞·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形销骨立色憔悴,深思高举济世危。游于江潭梦寥廓,相遇渔父清浊对。 和光同尘波可随,避世藏身亦不违。隐士逍遥乐清流,孺子吟唱沧浪水。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诗人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原文】 《渔父》 屈原既①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⑦”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⑧者必弹冠,新浴⑨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⑿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注释】 ①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②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2019年精选文档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 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的渔 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楚辞》中的渔父, 是隐逸的象征。而《庄子》塑造的渔父, “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 “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 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 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 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唐代佛学兴盛, 隐逸之风日盛, 渔父诗词蔚然成风。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 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 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 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

泊存身的人生态度 , 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 自由的热爱 , 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 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 , 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 离。 明清时期 , 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 ,诗词特别多 ,但题旨 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 , 佳作不多。 二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 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 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 早在魏晋时期 , 佛老 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 ,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 , 亲 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唐代佛学兴盛 , 中唐以 后禅宗大行于世 , 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 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 ,还充满了禅 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们常常以临海垂钓、 渡人济海来比喻普渡众生 ,以水喻红尘 , 以舟 比济道工具 , 以“游鱼”比“游心” ,以“鱼迷”比“心迷”。 北 渔歌子》、《渔家傲》等成了唱道词常用的词牌。 2 待时而动、以隐求仕的渔父 唐代隐逸之风炽烈 , 是当时统治阶级尚隐政治的产物。唐代 文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和文学上的积极追求 , 比任何时代都要强 烈。当时 ,不少文人将隐居作为求仕的手段 ,纷纷投身山林 , 以期 获得隐逸美名 , 待时而动。以隐求仕意义上的渔父意象以终南捷 径的形式在唐代诗文中达到巅峰。至中唐 , 白居易的“中 为士大夫在仕隐和进退间找到了一种更为理想的隐逸方式。 在这一类渔父诗词中 , 禅与渔的契合 , 被发挥到了极致。 文人 宋始 ,在释道的词作中 , 僧人往往化身为渔父 , 禅渔合一。《渔父》、 隐”说

渔夫

《楚辞·渔父》并译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按] 淈(音gu3):淈,水出貌。 枻(音yi4):桨。 歠:歠饮,上钏拙反。《说文》:歠,饮也。从省声也。 醨(音li2):薄酒。 濯(音zhuo2):洗。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

楚辞·渔父(4)原文

楚辞·渔父(4)原文 楚辞·渔父(4)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之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诗说: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作为道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八章)几于道亦即近于道。《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7](《天运》)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太一生水》也说:大(太)一生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陀(地)天陀(地)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贓(藏)于水,行于时。[16](P125)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对于水的这种美德,西汉严遵曾有充分的歌颂。他说:水之所以能触石贯金,崩山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修远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而复

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以为,优游毫厘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苍天之上,盘积黄埌之下,强扶天地,弱沈毛羽,微积集少,以成江海,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近于道者也。以其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也。[17](《柔弱于水篇》)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因为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飘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18](《政理》)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们顺水来去,随意钓鱼于其中。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 诗词: 屈原(战国)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局部。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9、楚辞渔父

9、楚辞渔父 •相关推荐 9、楚辞渔父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7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题:楚辞·渔夫 授课类型讲授课时数 2 一、焦点问题 1、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 2、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背景资料 1、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2、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 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3、屈原与民间节日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4、关于楚辞 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

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 5、楚辞之名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离骚》。《诗经》和《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奇丽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亦可称为“楚辞体”。 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六、七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7、《楚辞》和《诗经》比较 (1)《楚辞》的篇幅通常都比《诗经》长;(2)《楚辞》的文辞华美,《诗经》的文辞简朴自然。(3)《楚辞》的句式打破《诗经》是四言,使用五六七言,富于变化。(4)《楚辞》多奇思异想和神话色彩,表现了更丰富的情绪和美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大体局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的范围,少了些浪漫的幻想和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 三、文本内涵解析 1、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 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 教学内容:《楚辞.渔父》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渔父》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楚辞·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形销骨立色憔悴,深思高举济世危。游于江潭梦寥廓,相遇渔父清浊对。 和光同尘波可随,避世藏身亦不违。隐士逍遥乐清流,孺子吟唱沧浪水。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诗人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原文】 《渔父》 屈原既①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⑦?”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⑧者必弹冠,新浴⑨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⑿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注释】 ①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②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④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⑤淈(gǔ):搅浑。《说文》:“淈,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⑥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说文》:“歠,饮也。”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成语:哺糟歠醨 ⑦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⑧沐:洗头。《说文》:“沐,濯发也。” ⑨浴:洗身,洗澡。《说文》:“浴,洒(xǐ)身也。”洒,古同“洗”。 ⑩察察:皎洁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⒃濯:洗。 ⒄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 ⒅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⒆不复与言,复:再。

《楚辞》卷七《渔父》

《楚辞》卷七《渔父》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渔父 [楚辞·卷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作品介绍]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屈原所作。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

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注释] 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 ②颜色:指脸色。形容:指体态容貌。枯槁:枯瘦。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淈:搅乱。扬其波:扬起水波。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哺其糟:吃酒糟。啜其醨:喝薄酒。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濯:洗。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沧浪歌》又见于《孟子·离娄》,可能是流传于江湘一带的民歌。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精品文档资料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 渔父作为文学形象,首先存在于历代的传说故事中。《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太公钓鱼大概是中国最熟悉的典故之一,实际上姜尚也是最早出现的渔父形象。体现的是待时而动川世立功的儒家人生追求。最早把渔父这一形象作为抒情意象或典故运用于历代诗中的是《楚辞》中《渔父》“屈原行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之曰:‘子非三?大夫,与何故至于斯?’”[1]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隐居自全遭拒后,渔父遇尔而笑鼓身而去。这与庄子中的渔父共同体现的是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道家人生理想。渔父作为一个典型的隐士形象,并得以实践的是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归耕。”[2](p40)他全身退隐,远祸全身,寄情山水,直人与自然为一体。为唐人写渔父形象标示了一种创作范式。 首先,唐代诗歌中的渔父以钓名的形象出现。他们头戴“青蓑笠”身披“绿蓑衣”静坐河边,于诗中抒发感慨,志不在于钓鱼,而是“名”,走的是以隐求仕的行程。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3](P83)诗人隐逸在景色优美桃花盛开的河边,读圣贤书,并垂钓江湖,希望有朝一日“鲤鱼上滩”自己施展才智实现抱负。他们都表示出自己钓的不是鱼,而是希望和姜太公

一样得以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大诗人李白身上可以说是充分展现了盛唐时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他的钓鱼诗中,与他的浪漫气质相统一,他曾自称“海上钓鳌客”,他要钓的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鳌、龙、吞舟鱼”,非平常人之所能想见:其次,唐代诗歌中的渔父孤傲、愤世嫉俗。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P112)诗中塑造了在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江南上,一叶扁舟之中,一个头戴斗笠的渔父,不畏严寒,抗风冒雨,是那样的独立不移坚韧顽强;又是那样的冷峻寂寞超然物外。其实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影。在众多的唐代文学作品中将朝野和仕隐为尖锐对立,将孤傲的个体精神与黑暗现实政治的无言抗争表现得如此激烈的渔父形象,莫过于此诗中的渔父,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的孤傲清高气质。被明代文学家桂天祥评为“绝唱雪景如在目前”展示出一幅中国文人心灵与人格的画卷,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它让读者为生存与毁灭的搏斗、弱小与强暴的抗衡、不屈的生命与强大的权力的相持的悲壮而颤栗与震撼;古代渔父形象林林总总,他是历代志士仁人精神人品的象征。 再次,唐诗中的渔父潇洒自由、悠闲,他们淡泊世事,过着世外高人般充实娴雅的生活,完全看淡人生功名利禄,以体道和得道自豪,看人世时仿佛置身无外无功利高尚境界。张志和《渔父词》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江南优美过人的自然风光,塑造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