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一、失意孤寂的渔翁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赵孟頫《渔歌子》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此词写渔父泛舟烟波之上,与鸥鹭为友,傲视王侯的清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二、待时用世的渔翁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吕蒙正《读书龙门山土室作》

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

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写钓者涉险下饵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迎风踏浪入险滩,下饵执竿傍钓矶,矢志以求须有得,功名自于勤中取。诗以比喻手法,借垂钓求鱼写读书以求功名。

三、隐逸自在的渔翁

李煜《春江钓叟图》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花满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渔父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这首词的开头连用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钓”图。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通过山、水、鸟、花、鱼等意象,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杜牧《渔父》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写渔夫忘却世间是与非,终年与鸥鸟亲近的自在生活。诗人因仕途艰难,抱负难展,隐退垂钓,其远祸全身之心昭然。

四、寄情山水的渔翁

王维《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描写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这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词中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其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五、艰难困苦的渔夫

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诗写风涛中作业的渔者的辛酸,寄寓诗人对江上渔者的无限同

情。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乔吉《中吕·山坡羊》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此曲写渔者寒冬垂钓,与梅相伴,不顾风雪侵袭,肌肤冻裂,表达了作者不畏苦难,坚持操守的情怀。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作者:王林瞄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 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 《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据《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载:“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 王。”[3]666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亦写道:“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4]1477太公的传奇经历历来为后人所乐道,并被添上神话意味。太公之后,亦有“扁舟范蠡随渔父”“渔父义节助子胥”等传说故事层出不穷。 在文学史上,是屈原与庄子首次为渔父赋予“隐者”的隐喻内涵。《楚辞·渔父》讲述的便是屈原遭逐之际,与无名渔父的一段关于人生抉择的讨论:当身形枯槁、憔悴不堪的屈原在江边徘徊,听到路过此处的渔父发出“何不自令放为”[5]171的疑惑后,道出“众人皆醉我独 醒”[5]174的混沌现实,渔父只得莞尔一笑,摇舟而去。而在《莊子》的同名篇作中,亦有相

渔夫形象

渔夫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 向? 渔夫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向,是因为:首先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楚辞·渔夫》记述这样的故事。 故事中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位高蹈(高蹈:超脱)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渔父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张中,包含了睿智和超脱。没有世俗的纷扰,保有自己的一份闲适的心

情。比劳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来说,渔父形象轻松自由,更能投合文人的胃口。 因此,“渔父”的意象成为触发文人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父饮酒有节,饮而不愁。晏殊《浣溪沙》:“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销愁,一杯足矣,不像诗家“举杯浇愁愁更愁”,不像词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渔父居处在河畔江边。元代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静静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的小径,横渡江洲的扁舟,悠然可见的屋舍:好一处邈无人迹尘嚣不生的桃源之境! 7:渔父的挚友是樵夫,有诗为证。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桃花扇·余韵》中的老赞礼和柳敬亭,一渔一樵便相逢于江潭。樵夫而外,渔翁友白鹭,侣沙鸥,快活自在,亦有诗为证。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渔父是古代的独身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 8:渔父的社会地位不低。连李煜这样的风流君主也对渔父生仰慕之心。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但李煜不过是说说罢了。遍查历史,有皇帝当和尚,没有皇帝做渔父的。 主持人:徐积《渔父乐》:“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大家从多方面谈论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虽然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职业,却很有社会影响——其隐逸精神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研究的是渔父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诗歌谈一谈。 9:白朴《渔夫》曲:“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渔父最大特点是傲世。不满现实政治,人格孤高,傲气十足。“不识字”是调侃之语。连“万户侯”也要“傲杀”,看得上眼的官吏自然寥寥。这支曲子表现了渔父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过淡泊宁静生活的情怀。 10:李颀《渔父歌》:“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渔父的另一特点是避世。在隐逸中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追求内心的平静。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这位渔父淡出红尘,半醉半醒垂钓于烟波之中,轻灵、逍遥、闲散,词作勾画出了渔隐生活的闲情逸趣。这种乐趣,热衷权力的人永远没有消受的机会。 11: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官场失意,走上归隐道路,自称渔父,连爱国诗人陆游也不能免俗。陆游《鹊桥仙》:“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一、失意孤寂的渔翁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赵孟頫《渔歌子》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此词写渔父泛舟烟波之上,与鸥鹭为友,傲视王侯的清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二、待时用世的渔翁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吕蒙正《读书龙门山土室作》 入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 自是钩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写钓者涉险下饵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迎风踏浪入险滩,下饵执竿傍钓矶,矢志以求须有得,功名自于勤中取。诗以比喻手法,借垂钓求鱼写读书以求功名。 三、隐逸自在的渔翁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

含有渔夫意象的古诗词名句

含有渔夫意象的古诗词名句 1. 德星光次,何日照长沙,渔父曲,竹枝词,万古歌来暮。---《蓦山溪·平山堂上》宋,王以宁 2. 说与渔夫樵叟,既相好、岂但相犹。任多言莫及,野渡有孤舟。天地沙鸥。--- 《六州歌头次明初为寿韵》元,许有壬 3. 青红剪彩挂影灯,渔夫樵妇来相仍。短箫急鼓集儿女,丛祠夜半鸬鹚惊。---《壬 午正月望夜赴临汝宿襄城古驿县有古寺家人》宋,张耒 4. 一溪云水一渔夫,一曲沧浪酒一壶。笑指桃花问春色,武陵得似此间无?---《一溪》明,薛蕙 1、宋·苏轼《渔父》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2、南唐·李煜《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3、南唐·李煜《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4、唐·张松龄《渔父》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5、唐·贯休《渔父》 一叶一竿竹,眉须雪欲零。陆应无祖业,香必是伊腥。儿亦名鱼鹧,歌称我洞庭。回 头深自愧,旧业近沧溟。 1.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2.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唐·郑谷《淮上渔者》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3.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4.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唐·杜甫《阁夜》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5.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唐·王维《桃源行》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6.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 样发出一点微亮。 7.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 寒日无言西下。——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 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 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8.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宋·陆游《点绛 唇·采药归来》 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9.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宋·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10.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 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马致远《蟾宫曲·叹世》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 的办法。 《渔父》 (唐)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 溪光山色晚来晴.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2012-09-28 11:32:01)转载▼ 标签:教育 古代文学中的渔夫意象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 ,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 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 。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 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宋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 “无鱼有诗。”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 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 ,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1.庄子之《渔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 、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 、回归自然的主张。2.屈原之《渔父》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而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学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等),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八类: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1)同: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的失意、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2分) (2)异: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2分)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垫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 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士,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归隐诗的常见典故

归隐诗的常见典故 1、地点明归情 桃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和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李白的“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杜甫在诗中说:“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张旭问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王之焕诗曰:“莫听声声去催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无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种可以想见却无法达到的忧愁。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以东篱言闲居之雅。 东山——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如李清照的“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以隐居东山的谢安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王维的“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均以东山指隐居之人。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和求仲、羊仲来往。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此外如孟浩

然的《秦中寄远上人》的"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范端臣有“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以三径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人物显隐情 严光垂钓——严光少有高名,和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其贤,便派人四处寻找,有人报告说有一披着羊裘在富春江边垂钓的就是严子陵。于是汉光武帝派太监去请严子陵,遭到断然拒绝。后世遂形成“羊裘垂钓”的典故。如柳永的“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以严陵指清幽之处,李清照也曾写过“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的诗句,诗中对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 当然,对于严光垂钓亦有不少文人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有作秀之嫌。如苏轼的“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笑严光当年白白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陆游的“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子路问津——典出《论语》。《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讽刺子路跟着孔子到处奔走,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徒劳无益,还不如归隐田园。

高考诗歌常见意象

常见的诗歌意象 ⑴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杨花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⑵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选择合适的象: 选择什么样的象来表达既定的意,要注意发现意和象之间的对应性。外界的物象和内心的情感之间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李泽厚在《审美与形式感》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有昼夜交替季节循环,人体有心脏节奏生老病死,心灵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难道它们之间(对象与情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没有某种相映对相呼应的形式、结构、秩序、规律、活力、生命吗?-----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愤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树节;树木葱茏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木叶飘零的秋山与你萧瑟的心境; 你站在一泻千丈的瀑布前的那种痛快感,你停在潺潺的小溪旁的闲适温情;你观赏暴风雨时获得的气势,你在柳条迎风时感到的轻盈;你在挑选春装时喜爱的活泼生意,你在布置会场时要求的严肃端庄------,这里不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么?”(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正因为客观的象和主观的意之间有着这种对应,象才有表意之可能,而这种对应又是有区别的,不同的象对应不同的意,所以在创作时要选象。选象就是要发现象与意之间的某种对应。 古典诗词中所以常用松、竹、梅等形象来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是因为松竹梅等都有傲霜斗雪,不畏风寒等特点。也有以蝉喻高洁的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虞世南的《蝉》。那是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古人所以常用杨柳特别是用折柳表示离别之情,是因为“柳”“留”谐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古典诗词中的杜鹃鸟常常作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这是由于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古人以鹧鸪作为意象入诗的也很多,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唐诗中有有97首。 如李群玉的《九子坡闻鹧鸪》中有“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之句。宋词中有42首,其中辛弃疾一人就有5首。如大家熟悉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些诗词中,鹧鸪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其间的联系就在于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此等等,都说明,意象的营造必须注意象和意的相似性、对应性。 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都有了特定的内蕴,如上面的几个例子。但就是这些已被诗人广泛使用过的物象,依然可以花样翻新,别出心裁。因为物象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实在是大有可为。只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为它营造适当的环境,必要时,用适当的词语赋予它以特殊的个性。以柳为例。 柳或者杨柳,在古典诗词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唐诗中至少有两千多首,在宋词中比唐诗还多些。雷同者虽有,但多数还是各有新意的。诗人们除去赋予杨柳以离别之情这个典型内涵外,还赋予杨柳以其他方面的内涵,而每一方面都和杨柳的某方面的特性有关。

古诗词鉴赏意象类对比阅读5练(教师版)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精讲精练解 一、意象类比较(5练) 【典型例题1】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不同诗歌中的同一人物(“渔夫”)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 洪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参考答案】14 B项 【解析】“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比较阅读题型)15.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5. 《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

船在古诗歌中的意象解说

船在古诗歌中的意象解说 船: ⊙漂泊、自由 舟乘载了五味人生,尽显众生百态,舟中的无奈几乎就是世上风风雨雨的一个缩影;舟是人生不称意的仕子遨游江湖,远离喧嚣红尘的最终寄托;同时,舟也给诗人带来成功到达彼岸的希望。逆水行舟的劳累与艰辛,顺流而下的轻松与自由,徜徉水面的宁静与空灵,都给人一种启示和愉悦。因此舟也沉淀为一种美学意象——客帆远水,秋月钓船,孤篷落日,野渡舟横等以舟为中心的审美意象,历来都是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典型象征。在千百年的反复歌吟中,舟成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诗学语词。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舟意象的分析,从中折射出唐诗人的百态人生。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1)舟的漂泊意象 “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②。舟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这种特性正如那飘泊天涯的诗人,因此,诗人往往将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舟中,于是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诗人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漂泊他乡始终都是诗人的一个心病。如尽管李白生性豪迈,曾高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但对于一生漂泊诗人来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2.从考查内容上看。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预计2018年中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1.【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等四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答案】高洁,香远益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本诗颈联“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的意思是:它虽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