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导读:行政诉讼法是为了标准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那么。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标准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当义务的各种法律标准,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并于xx年12月31日至xx年1月 31日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哪些条文呢?法律快车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100805。信封上请注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xx年01月30日。

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由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根本规那么,实施以来,在解决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立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开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反映强烈。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立的新要求,有必要对行政诉讼法予以修改完善。

近年来,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方面陆续提出修改行政诉讼法的意见和建议。法制工作委员会从xx年开始着手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调研工作,先后到山东、湖南等多地进行调研,听取基层人民法院、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旁听案件审理、阅卷、派人到行政审判一线蹲点等多种方式了解行政诉讼实践的情况。屡次召开国务院部门、学者和律师座谈会,听取意见。今年11月又分两次召开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法制机构、政府法制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参加的座谈会。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工作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维护行政诉讼制度的权威性,针对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强调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二是坚持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根本原那么,维护行政权依法行使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寻求司法救济渠道畅通的平衡,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四是总结行政审判实践的经验,把经实践证明的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经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方面沟通协商、反复研究,在充分论证并取得根本共识的根底上,形成了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现就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行政诉讼面临的“三难”,最突出的是立案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产生纠纷,行政机关不愿当被告,法院不愿受理,导致许多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纠纷进入信访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局面。为通畅行政诉讼的入口,建议从五个方面完善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

1、明确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增加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应诉。(修正案草案第三条)

2、扩大受案范围。将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行政机关侵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征用财产、摊派费用,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等纳入受案范围。(修正案草案第四条)

3、明确可以口头起诉,方便当事人行使诉权。增加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条)

4、强化受理程序约束。增加规定:一是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起诉状时当场予以登记,并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受理。二是起诉符合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

裁定书,不予受理。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三是人民法院在七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书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

5、明确人民法院的相应责任。增加规定: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条)

实践中,有些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标准性文件中越权错位等规定造成的。为从根本上减少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由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规章以下的标准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不合法的,转送有权机关处理。这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有关人大对政府、政府对其部门以及下级政府进行监视的根本原那么,也有利于纠正相关标准性文件的违法问题。建议增加规定: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章以外的标准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标准性文件进行审查。二是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上述标准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应当转送有权机关依法处理。(修正案草案第五条)

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为了解决行政案件审理难问题,减少地方政府对行政审判的干预,在

总结现行做法的根底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别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的精神,建议增加规定:一是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定假设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二是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修正案草案第六条、第七条)

1、明确原告资格。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比拟原那么。实践中,有的将行政诉讼原告仅理解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排除了其他利害关系人。建议明确: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修正案草案第十条)

2、进一步明确被告资格。根据实践需要,建议增加规定:一是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二是行政机关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修正案草案第十一条)

3、增加诉讼代表人制度。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共同诉讼,但未规定诉讼代表人制度。为了提高司法效率,建议参照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修正案草案第十二条)

4、细化第三人制度。现行行政诉讼法有关第三人的规定较为原那么。实践中,行政诉讼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渐增多,完善第三人制度有利于解决行政争议。建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

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当义务的第三人,有权依法提起上诉。(修正案草案第十三条)

20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条文简要解读

20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条文简要解读 山东省法学会企业商事法律研究会刘文荣 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于2014年11月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第一次大修。修正案立足于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增设了许多重大的新制度、新规定,对于更好的发挥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新行政诉讼法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严格执行。同时,新行政诉讼法增设的新制度、新规定,也迫切需要通过司法解释进行细化,制定便于人民法院操作的具体规程,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制定了起草司法解释的规划,专门成立了司法解释起草小组,并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征集问题和建议。最终提交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于2015年4月20日讨论通过,将从5月1日起与新行政诉讼法同步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共27条,包括十个大的方面:立案登记制,起诉期限,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复议机

关作共同被告,行政协议,一并审理民事争议,一并审查规范性文件,判决方式,有限再审以及新旧法衔接等。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解读:针对行政诉讼“立案难”的问题,该司法解释把立案登记制摆在了首要位置,除了明确宣示人民法院要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受理之外,还在具体的程序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首先要求对于起诉一律接收起诉状,对于能够当场登记立案的要作出当场的登记立案,不能当场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2.行政诉讼法的定义和作用 3.2023 年修订的主要内容 4.修订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5.修订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裁判标准,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行政诉讼法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的法治需求。2023 年,我国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正,以适应新时代的法治发展。 二、行政诉讼法的定义和作用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定行政诉讼程序和行政诉讼裁判标准的法律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行政诉讼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赋予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权利。 2.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诉讼法通过行政诉讼程序,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职权、违法行为的发生。

3.维护国家法治的权威和稳定。行政诉讼法对于维护国家法治的权威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行政诉讼法通过司法审查,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维护国家法治的权威;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通过规范行政诉讼程序,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三、2023 年修订的主要内容 2023 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协议、行政不作为等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一步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 2.增加了行政诉讼的提起方式。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增加了口头起诉、书面起诉和网上起诉等多种起诉方式,方便当事人提起诉讼。 3.完善了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对于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进行了完善,增加了庭审直播、证据保全、司法鉴定等环节,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4.规定了行政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明确了行政赔偿的计算方法和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修订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2023 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对于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修订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使得更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通过行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修订增加了行政诉讼的提起方式,方便当事人提起诉讼,提高了行政诉讼的效率和便捷性。 3.修订完善了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高了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实用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2.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3.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优化司法程序,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2023 年 8 月 4 日,《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修正案正式生效。该修正案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系列修订,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1.电子化诉讼:修正后的《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规定,除司法文件外,法院的命令、要求、指示、传唤、上诉等均可以电子形式执行并发送给收件人。这一修订有助于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同时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诉讼进展。 2.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修订后的法律规定,不涉及向当事人提供行政案件专业法律援助的行为(收取法院通知、司法文件复印件、执行文件,复印行政案件材料等)可由持有相关授权委托书的人员完成,无论其是否具有律师资格、是否受过高等法律教育和法律专业相关学位。这一修订有助于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3.获取信息途径:在准备行政案件审理时,法院有权通过公开渠道获取进行案件审理和判决所必须的信息,包括通过国家和地方机关、组织、企业、公民等渠道获取。这一修订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

高审判质量。 三、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对于提高我国司法效率和审判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化诉讼和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同时,法院获取信息途径的扩展有助于提高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最高法院行政庭李广宇副庭长详解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并答记者问 (一)

最高法院行政庭李广宇副庭长详解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并答记者问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于5月1日起 施行。 4月27日最高法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和行政 庭副庭长李广宇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司法解释相关情况。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和过程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14年11月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四年以来的第一次“大修”。修正案立足于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增设了许多重大的新制度、新规定,对于更好地发挥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行政诉讼法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严格执行。同时,新行政诉讼法增设的新制度、新规定,也迫切需要通过司法解释进行细化,制定便于人民法院操作的具体规程。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制定了起草司法解释的规划,专门成立了司法解释起草小组,并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征集问题和建议。在全面梳理问题、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小组起草了司法解释草案,并认真听取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起草工作前后历时半年,经过数易其稿,不断完善。最终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于2015年4月20日讨论通过,将从5月1日起与新行政诉讼法同步实施。 二、起草《解释》遵循的原则 起草工作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依法解释。主要针对新行政诉讼法的具体条文,围绕审判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进行解释。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二是突出重点。对整部行政诉讼法的全面解释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目前起草的《解释》只是针对新法规定的若干创制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细化规定,确保新制度、新规定的贯彻落实。三是可行实用。《解释》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缺乏实践积累,存在较大争议的内容暂不规定,成熟一条起草一条。总的来看,《解释》注重对行政相对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充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摘要: 一、修正案简介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 2023 年,我国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修正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正案简介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需要,202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 年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改。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1.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修正案将行政机关作出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如行政机关制定或者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明确行政诉讼被告资格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

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这有助于强化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促进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 3.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审判程序、审判时限等。这有助于提高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强化行政诉讼的执行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义务,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这有助于保障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公布日期】2014.10.27 •【分类】审议意见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2014年10月2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在中国人大网站上公布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法律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草案中的主要问题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方面反复沟通,听取意见。法律委员会于10月9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对草案进行了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10月17

日,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进行审议。法律委员会认为,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对现实中行政诉讼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充分反映了各方面意见,已经比较成熟。同时,提出以下主要修改意见: 一、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条规定,前款所称行政机关,包括依照法律、法规授权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有些社会组织已承接了一部分原由政府部门办理的事项,下一步还可能承担更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也应当纳入行政诉讼救济渠道。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可在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主体范围基础上再作适当扩大,将这一条修改为:“前款所称行政机关,包括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授权作出行政行为的组织。” 二、有些常委委员、代表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实践中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订立的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产生的争议,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争议,应将这类争议纳入行政诉讼解决。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受案范围中增加一项:“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同时,增加相应的判决形式,规定:“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的,人民法院判决被告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被告变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一项规定的协议合法,但未依法给予补偿的,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补偿。” 三、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有些常委委员、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和社会公众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

2014行政诉讼法大修新亮点

行政诉讼法大修新亮点 刘武俊《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8日 13 版 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从一次审议到二次审议,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始终广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以来首次进行大修,而且意味着法律界呼吁多年的行政诉讼法大修终于进入实质阶段。 行政诉讼法是一部典型的“民告官”的法律,承载了无数老百姓的期望,具有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正能量作用,对于打造“法治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这部法律实施24年来,“民告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管辖、审理程序等方面颇存争议,立案数量偏少,且原告胜诉不到一成,实践过程中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因此,亟须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激发行政诉讼的正能量。此次审议的草案二审稿有不少亮点,恰恰是对社会公众呼声的积极回应。 亮点一: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有望入法 “民告官却见官难”是行政诉讼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行政诉讼法大修,法律界呼吁多年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终于有望入法,成为刚性的法律规定。

1989年4月3日,时任浙江省苍南县县长的黄德余代表县政府亲自出庭应诉一起“农民告县长”案,被公认为行政诉讼法颁布前夜全国首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行为。全国各地多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事件发生,每次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几乎都会引来媒体的关注。从1998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关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规定。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地方“创举”,逐渐被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认可。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倡行政机关首长积极出庭应诉;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的意见》出台,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进行了辩证规定。 但是,由于现行行政诉讼法并没有刚性规定行政首长必须出庭应诉,使得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大多“看起来很美”,多地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成了“昙花一现”。行政首长委托工作人员、律师等代理出庭成为普遍做法。即便出庭,行政首长也往往“出庭不出声”,存在“走过场”“到庭一游”的现象。目前“民告官”案件中被告席上多为行政首长的“替身”,而这些替身却不能代替行政首长“拍板”,甚至连实质性表态的权力都没有,几乎都要回去向领导请示汇报。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应当是一条刚性的法律原则。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特别是行政首长必须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出庭就是责任、应诉就是公务的法治观念。实际上,行政首长在法庭上直面行政相对人,可以更直接、更及时地发现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有效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可以倒逼行政机关首长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法制教育课,同时也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依法行政考试。行政首长一次出庭的效果往往超过听十次普法讲座的效果。

浅析行政诉讼法修改下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强化

浅析行政诉讼法修改下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强化 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在二十多年中解决了许多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2013年年末其修正案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被审议,这是一次改变较大的修正,主要致力于检察监督方面,对行政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越位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与检察监督相关的条文包括《行政诉讼法》第10条和第64条,第10条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有法律监督的权利;第64条为:对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已具法律效力的诉讼,一旦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人民检察院具有依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抗诉的权利,下文将以这两条规定为例详细分析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首先是第10条,确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有检察监督的权利,法院和检察机关之间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体系,使得人民群众面对错误诉讼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其次是第64条,规定了检察监督的范围,使得一些有违法律、法规的现象可以得到申诉,违法违规的情况包括四种: 一是之前判决、裁定的事实重要证据不足;二是之前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和法规有问题;三是案件裁判过程有违反法规的行为;四是其他的有违法律法规的现象;据此条文,可以对诉讼中有问题的判决进行上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检察监督的作用。通过对条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检察监督职能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起到了监督行政诉讼人员,杜绝违法行为的目的,能够切实的维护公众利益。 二、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 已经出台的行政诉讼法在具体的执行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检察监督职能方面,以上文中两条法规来说就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第10条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但却没有具体的监督步骤进行执行,颇有纸上谈兵之嫌;第64条中违反法律、法规一说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司法实践中作用范围有限,后续出台的相关法规中解释了这一定义,却又缩小了控诉范围。从1999年开始,行政诉讼案件的

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违反法定程序”条款

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违反法定程序”条款

————————————————————————————————作者:————————————————————————————————日期:

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违反法定程序”条款-法律 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违反法定程序”条款 张步峰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行政程序具有保障当事人权利、约束行政权的运行、提高行政机关效率的多种功能。我国法定程序的范围应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外部效力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程序规则,在例外情况下还包括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典未制定之前,应修改《行政诉讼法》有关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的规定,根据程序违法的严重程度以及程序规则在行政行为中的地位与作用来重新设计梯度式的诉讼法律后果,建立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从救济法的角度推进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程序法治秩序的建立。 关键词:行政程序;违反法定程序;诉讼法律后果;《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程序法治秩序 中图分类号:D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4)11-0091-07 当前,我国正在修改《行政诉讼法》,其中关于违反法定程序的诉讼法律后果如何规定成为棘手的问题。在已经公布的两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稿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案。对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案,实务界和理论界争议仍然较大。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国家通常会在该法典中明确规定。但我国目前仍然缺少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因此,在《行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新亮点及其解读时间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新亮点及其解读时间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新亮点及其解读时间:2014-03-15 | 投稿人:乔方| 浏览:1911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新亮点及其解读2013年12月23日,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诉讼法作为我国一部相对“古老”的基本法律,近20年来第一次大修,现就已公布草案对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细节做概括性的分析。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新亮点及其解读2013年12月23日,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诉讼法作为我国一部相对“古老”的基本法律,近20年来第一次大修,现就已公布草案对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细节做概括性的分析。其修改的亮点主要有4个方面: 亮点一: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法院立案。“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一直是我国行政诉讼的难题,虽然老的行政诉讼法也有对行政机关不能干涉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规定但规定没有细化,这次修改增加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起诉状时当场予以登记,并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为让民众从信“访”走向信“法”,行政诉讼法亟待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09年开始着手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调研工作,向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法院、学者、律师等征集意见,如今,备受关注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终于亮相,修法迈出关键一步。 草案增23条修改36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此次修改工作将针对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强调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维护行政权依法行使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寻求司法救济渠道畅通的平衡,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现行行政诉讼法包括附则在内共11章75条,昨天颁布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侵权赔偿责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导读: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并于2013年12月31日至2014年1月 31日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哪些条文呢?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2014年01月30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由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实施以来,在解决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