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摘要:

一、修订草案背景

二、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1.明确行政诉讼制度目标

2.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3.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4.强化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5.增设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三、修订草案的影响

1.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2.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3.增强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

四、社会各界的期待与建议

1.希望尽快完成修订草案的审议和实施

2.建议加强对修订草案的宣传和解读

3.呼吁建立健全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是我国立法机关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制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修订草案对现行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需

要。

首先,修订草案明确了行政诉讼制度的目标,即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得到公正、高效的审理。

其次,修订草案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修订草案对行政诉讼程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审理、裁判等各个阶段的程序要求,旨在提高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在强化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方面,修订草案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要求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承担证明责任,倒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修订草案还增设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允许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总体来看,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修订草案有助于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各界对修订草案的出台表示高度期待,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希望尽快完成修订草案的审议和实施,以使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早日发挥作用。其次,建议加强对修订草案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行政诉讼制度改革。

宪法日由来

校长宪法讲话内容 ——摘自人民日报宪法报道 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10月27日至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议审议了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反间谍法草案、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草案等法律草案,审议和听取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和任免案。

11月1日,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通过了反间谍法,通过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及关于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听取的内容也成为公众格外关心的焦点。 ·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所规定的都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

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 ·宪法的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宪法的作用 ——对统治权的作用: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确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合宪性,确立了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秩序,调节了统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实用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2.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3.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优化司法程序,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2023 年 8 月 4 日,《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修正案正式生效。该修正案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系列修订,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1.电子化诉讼:修正后的《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规定,除司法文件外,法院的命令、要求、指示、传唤、上诉等均可以电子形式执行并发送给收件人。这一修订有助于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同时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诉讼进展。 2.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修订后的法律规定,不涉及向当事人提供行政案件专业法律援助的行为(收取法院通知、司法文件复印件、执行文件,复印行政案件材料等)可由持有相关授权委托书的人员完成,无论其是否具有律师资格、是否受过高等法律教育和法律专业相关学位。这一修订有助于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3.获取信息途径:在准备行政案件审理时,法院有权通过公开渠道获取进行案件审理和判决所必须的信息,包括通过国家和地方机关、组织、企业、公民等渠道获取。这一修订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

高审判质量。 三、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对于提高我国司法效率和审判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化诉讼和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同时,法院获取信息途径的扩展有助于提高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摘要: 一、修正案简介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 2023 年,我国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修正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正案简介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需要,202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 年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改。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1.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修正案将行政机关作出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如行政机关制定或者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明确行政诉讼被告资格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

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这有助于强化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促进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 3.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审判程序、审判时限等。这有助于提高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强化行政诉讼的执行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义务,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这有助于保障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前款所称行政机关,包括依照法律、法规授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组织。”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应诉。” 四、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或者对准予、变更、延续、撤销、撤回、注销行政许可等决定不服的; “(四)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依法享有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征用财产、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五、增加两条,作为第十四条、第六十六条: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应当转送有权机关依法处理。” 六、将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七、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专利、商标确权案件以及海关处理的案件; “(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12.30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予以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https://www.doczj.com/doc/d219204274.html,)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d219204274.html,)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 一、将第十五条修改为: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以县级、地市级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案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者程序性驳回复议申请案件,以及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权属争议行政裁决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将第九十条修改为: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当事人对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应当向原审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一)当事人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诉讼程序等无异议,认为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二)原判决、裁定经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诉讼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制定本法。 第二条行政诉讼是指在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活动时,因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引发的争议,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权益、撤销或变更行政行为,以及赔偿损害的一种特殊诉讼方式。 第三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诉讼的前提。 第四条任何行政行为都应当在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第五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其合法性有异议或受其损害应当依法行政。 第六条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原告是指因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产生争议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告是指被原告请求确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撤销或变更行政行为,以及赔偿损害的行政机关。

第七条行政诉讼应当保障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人民法院应当严格依法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核,确保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实体要求 第八条行政诉讼的实体要求包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法律关系的确定、行政机关的证据负担和事实认定。 第九条当事人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异议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需要根据行政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核。 第十条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执法活动时,应当依法作出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合法依据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处罚等。 第十一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一)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二)是否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求。(四)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条件。 第十二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异议时,应当提供证据予以支持。行政机关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应当负有举证责任,即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摘要: 一、修订草案背景 二、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1.明确行政诉讼制度目标 2.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3.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4.强化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5.增设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三、修订草案的影响 1.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2.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3.增强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 四、社会各界的期待与建议 1.希望尽快完成修订草案的审议和实施 2.建议加强对修订草案的宣传和解读 3.呼吁建立健全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是我国立法机关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制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修订草案对现行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需

要。 首先,修订草案明确了行政诉讼制度的目标,即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得到公正、高效的审理。 其次,修订草案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修订草案对行政诉讼程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审理、裁判等各个阶段的程序要求,旨在提高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在强化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方面,修订草案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要求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承担证明责任,倒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修订草案还增设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允许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总体来看,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修订草案有助于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各界对修订草案的出台表示高度期待,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希望尽快完成修订草案的审议和实施,以使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早日发挥作用。其次,建议加强对修订草案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行政诉讼制度改革。

新行政诉讼法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对照表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其中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现行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此次为该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大修。去年12月23日,该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次会议审议,历经三次审议通过。修改后的行诉法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诉法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 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管辖制度、诉讼参加人制度、证据制度、完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机制、完善判决形式等十个方面进行完善。 修改后的行诉法从明确法院和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扩大受案范围、强化受理程序约束等五方面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完善了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

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该法修改后明确,政府不得干预、阻碍法院立案;若书写起诉状有困难,可口头起诉;异地管辖,减少干预审判;不执行法院判决,可拘留行政官员等。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范行政机关的出庭应诉,破解“告官不见官”的难题,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对于实践中有的行政机关向行政诉讼原告施加压力,迫使其撤诉的行为,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将予追责。 此外,修改后的行诉法还进一步完善管辖制度,明确了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适用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的《行政诉讼法》将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修改。

2023年行政诉讼法草案内容

2023年行政诉讼法草案内容 一、引言 2023年行政诉讼法草案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本文将对该草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二、立案条件和程序 根据草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不合法行政行为提起诉讼,需要满足一定的立案条件。草案明确了立案的时限和程序,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理、调解、裁决等程序,以确保司法公正和高效。 三、行政诉讼的范围和适用 草案对行政诉讼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不作为等行政行为。同时,草案还明确了行政诉讼的适用对象,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 四、行政诉讼的证据和证据规则 草案针对行政诉讼的证据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其中包括举证责任、证据的收集与保全、证据的使用和审查等方面的规则,旨在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保障诉讼的公正和准确。 五、行政赔偿和执行问题 草案对行政赔偿和执行问题进行了重点规定。其中,对于行政赔偿

的范围、标准和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受到不当行政行为损害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同时,草案还对行政执行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了规范,确保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六、行政诉讼的审判机构和程序 草案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审判机构和程序。其中,明确了行政诉讼的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确保诉讼的公正和及时性。草案还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和审判权的行使,以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 七、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和结果 草案明确了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和结果,包括撤销、改变和确认行政行为等。同时,草案还规定了行政诉讼的赔偿和补偿问题,为被行政行为损害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合理的补偿机制。 八、行政诉讼的监督和评估 草案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和评估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明确了行政诉讼的监督机构和监督程序,强化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草案还规定了行政诉讼的评估和改进机制,以不断提高行政诉讼的质量和效率。 九、行政诉讼的衔接和协调 草案强调了行政诉讼与其他诉讼方式的衔接和协调。草案规定了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的关系和衔接程序,以确保不同诉

2014行政诉讼法大修新亮点

行政诉讼法大修新亮点 刘武俊《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8日 13 版 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从一次审议到二次审议,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始终广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以来首次进行大修,而且意味着法律界呼吁多年的行政诉讼法大修终于进入实质阶段。 行政诉讼法是一部典型的“民告官”的法律,承载了无数老百姓的期望,具有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正能量作用,对于打造“法治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这部法律实施24年来,“民告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管辖、审理程序等方面颇存争议,立案数量偏少,且原告胜诉不到一成,实践过程中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因此,亟须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激发行政诉讼的正能量。此次审议的草案二审稿有不少亮点,恰恰是对社会公众呼声的积极回应。 亮点一: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有望入法 “民告官却见官难”是行政诉讼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行政诉讼法大修,法律界呼吁多年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终于有望入法,成为刚性的法律规定。

1989年4月3日,时任浙江省苍南县县长的黄德余代表县政府亲自出庭应诉一起“农民告县长”案,被公认为行政诉讼法颁布前夜全国首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行为。全国各地多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事件发生,每次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几乎都会引来媒体的关注。从1998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关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规定。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地方“创举”,逐渐被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认可。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倡行政机关首长积极出庭应诉;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的意见》出台,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进行了辩证规定。 但是,由于现行行政诉讼法并没有刚性规定行政首长必须出庭应诉,使得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大多“看起来很美”,多地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成了“昙花一现”。行政首长委托工作人员、律师等代理出庭成为普遍做法。即便出庭,行政首长也往往“出庭不出声”,存在“走过场”“到庭一游”的现象。目前“民告官”案件中被告席上多为行政首长的“替身”,而这些替身却不能代替行政首长“拍板”,甚至连实质性表态的权力都没有,几乎都要回去向领导请示汇报。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应当是一条刚性的法律原则。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特别是行政首长必须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出庭就是责任、应诉就是公务的法治观念。实际上,行政首长在法庭上直面行政相对人,可以更直接、更及时地发现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有效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可以倒逼行政机关首长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法制教育课,同时也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依法行政考试。行政首长一次出庭的效果往往超过听十次普法讲座的效果。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 摘要: 1.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背景和意义 2.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3.修订草案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4.修订草案的实施和预期效果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背景和意义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法律,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法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正式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修订草案的主要内容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修订草案明确将行政协议、行政不作为、行政奖励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一步拓宽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权的途径。 2.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修订草案增加了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监督,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履行职责,不得拖延、拒绝或者不当履行。 3.优化行政诉讼程序:修订草案对行政诉讼程序进行了简化和完善,包括

缩短审理时限、明确庭审范围、强化庭审实质等,旨在提高行政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4.规范行政诉讼审判:修订草案明确了行政诉讼审判的原则和标准,强化了法院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公平。 三、修订草案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修订草案扩大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使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更多的途径寻求司法救济。 2.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修订草案强化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有利于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高政府法治水平。 3.有利于提高行政诉讼效率:修订草案优化了行政诉讼程序,有利于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四、修订草案的实施和预期效果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的实施,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ybb00262004-2015第四法

ybb00262004-2015第四法 2004-2015年,第四修订的有关参考内容: 1. 《宪法修正案》 -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四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农民工 的权益保障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险权益。 2. 《就业促进法》 - 2004年,修订的就业促进法强调了就业的重要性,提出要积 极开展就业政策,推动全面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还规定了就业优先的原则,鼓励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3. 《劳动合同法》 - 2007年,第四次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 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该法强调确立劳动关系的平等、自愿和合法性,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解雇的限制和条件。 4. 《社会保险法》 - 2010年,第四次修订的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 本框架和发展方向,规定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该法强调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和基金的健康运营,保证参保人员的养老待遇。 5. 《行政诉讼法》

- 2014年,第四次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该法规定了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程序,加强了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和司法保护。 6. 《土地管理法》 - 2015年,第四次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强调土地的公益属性和保 护性利用,提出了土地整治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该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土地征收和补偿、土地承包和流转等方面的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7. 《环境保护法》 - 2014年,第四次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和措施。该法要求各级政府负责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2013年,第四次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对消费者权 益的保护和维护。该法规定了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规定了消费者投诉和维权的途径和程序,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9. 《知识产权法》 - 2010年,第四次修订的知识产权法增加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 力度和措施。该法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加强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简单思考

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简单思考 2014 年11 月1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以152 票赞成、0 票反对、5 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行政诉讼法,这部以创设“民告官”制度而著称的法律成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立法机关修改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其中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事实上,在行政诉讼法设定这项制度之前,实务中已有“行政首长出庭”案例出现。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民告官”案件即是时任苍南县县长的黄德余代表苍南县人民政府出庭。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吊诡的是,在行政诉讼法实施的过程中,行政首长不出庭应诉却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1后来进入新世纪,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规定和实践不断增多,经验积累不断丰富。2最终被这一实践被作为制度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 一、“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纳入行政法之原因分析 本次《行政诉讼法》新增“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也可以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规定是因为“有些常委委员、地方、法院和社会公众提出,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制度,应当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提出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不仅有利于解决行政争议,也有利于增强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行政的意识,应当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好的做法,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出可行的规定。”3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指行政相对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诉行政机关的首长亲自出庭应诉的一项诉讼制度。”4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在实 1章志远. 行政诉讼中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研究[J] 2关于各地实践的情形参见“章志远. 行政诉讼中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研究[J]”和黄学贤.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机理分析与机制构建[J]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 4章志远. 行政诉讼中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研究[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