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

浅析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

浅析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

我是AI语言模型,我来为大家写一篇关于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的浅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行政诉讼逐渐成为了维护公民权益、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不断完善和优化《行政诉讼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就《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进行浅析。

一、前置审查制度的取消

在原有法律框架下,行政诉讼的前置审查制度一直是存在的。该制度要求行政诉讼的起诉必须经过一定的行政复议程序,而非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措施旨在鼓励行政复议这一行政程序,以减少诉讼,降低法院工作负担。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行政复议存在较大的压力,其结果往往倾向于政府部门。而且由于行政复议持续时间较长,公民权利的侵害可能会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司法公正的丧失。此外,由于前置审查的强制性,公民的起诉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限制了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逐步取消了前置审查制度。通过取消前置审查制度,公民的起诉权得到了有力保障,更好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对行政程序的规范

随着近年来行政复议的不断完善,相较于之前的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已经具备了更多的公正性和透明性。然而,仍有部分情况下,行政复议程序可能会受到特殊的干扰和影响,从而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为此,对于行政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也成为了《行政诉讼法》修改的重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行政手续,及时公示程序要求和监督措施等,可以使行政程序得到更加公正、透明和具备公信力,进而增强了22行政诉讼制度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三、法律手续的简化

作为一项非常规的法律程序,行政诉讼手续常常过于复杂繁琐,给公民起诉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在《行政诉讼法》修订中,对于法律手续的简化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通过简化法律程序,可以使行政诉讼更加便捷,增加公民起诉的效率,降低起诉的成本,并且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同时,简化程序还可以提高司法系统的效率,优化司法资源的利用。

总体而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将会为行政诉讼制度带来更加完善和优化的内容,进一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但是,对于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审议也需要注意细致和严谨,以确保法律的容易执行性和最终的效果。四、加强对行政罚款的监督

在以前的行政诉讼中,行政罚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

情况下,行政执法部门明显地滥用执法权,对公民和企业进行不当的处罚,给被罚款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新修法加大了对行政罚款的监督,来消除这些不合理的处罚。

在《行政诉讼法》的新修法中,加强了对行政罚款审查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切断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除此之外,制定公开透明的行政罚款制度也是新修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意味着公民和企业可以了解到行政罚款的具体流程,从而阻止行政执法部门的乱用行政权力。

五、强化对环境污染等案件的处罚

在当前的社会中,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非常高,给居民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但在以前,行政诉讼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往往比较宽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等案件的处罚力度。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加强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了相关罚款的计算方法,在环境污染处罚力度上体现了更为惩戒性。此外,在法律框架下,还要求加大对环保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的问责和追究力度,从而保护市民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六、提高对于行政权力滥用的处理力度

在以前的行政诉讼中,公民和企业在实践中遭遇了很多行政权力滥用的问题。行政部门在执法时,如果不遵守法律法规,滥用执法权力,则会给公民和企业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针对这种情况,将加大对于行政权力滥用的惩罚力度。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提高了对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类型行政行为的追究力度。一方面,针对滥用权力的行政行为,惩罚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可以通过相关法律途径来控告行政部门或相关职能人员,以求得司法公正。这不仅可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总结:

综上所述,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原有的法律框架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取得较好的司法效果,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审议,从而确保法律的切实可行性。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地推动法治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在法律框架下享受到充分的司法保障。

新行政诉讼法修订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第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四、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将第一款修改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五、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浅析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

浅析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 我是AI语言模型,我来为大家写一篇关于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的浅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行政诉讼逐渐成为了维护公民权益、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不断完善和优化《行政诉讼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就《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进行浅析。 一、前置审查制度的取消 在原有法律框架下,行政诉讼的前置审查制度一直是存在的。该制度要求行政诉讼的起诉必须经过一定的行政复议程序,而非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措施旨在鼓励行政复议这一行政程序,以减少诉讼,降低法院工作负担。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行政复议存在较大的压力,其结果往往倾向于政府部门。而且由于行政复议持续时间较长,公民权利的侵害可能会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司法公正的丧失。此外,由于前置审查的强制性,公民的起诉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限制了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逐步取消了前置审查制度。通过取消前置审查制度,公民的起诉权得到了有力保障,更好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对行政程序的规范

随着近年来行政复议的不断完善,相较于之前的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已经具备了更多的公正性和透明性。然而,仍有部分情况下,行政复议程序可能会受到特殊的干扰和影响,从而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为此,对于行政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也成为了《行政诉讼法》修改的重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行政手续,及时公示程序要求和监督措施等,可以使行政程序得到更加公正、透明和具备公信力,进而增强了22行政诉讼制度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三、法律手续的简化 作为一项非常规的法律程序,行政诉讼手续常常过于复杂繁琐,给公民起诉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在《行政诉讼法》修订中,对于法律手续的简化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通过简化法律程序,可以使行政诉讼更加便捷,增加公民起诉的效率,降低起诉的成本,并且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同时,简化程序还可以提高司法系统的效率,优化司法资源的利用。 总体而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将会为行政诉讼制度带来更加完善和优化的内容,进一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但是,对于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审议也需要注意细致和严谨,以确保法律的容易执行性和最终的效果。四、加强对行政罚款的监督 在以前的行政诉讼中,行政罚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实用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2.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3.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优化司法程序,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2023 年 8 月 4 日,《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修正案正式生效。该修正案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系列修订,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内容 1.电子化诉讼:修正后的《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规定,除司法文件外,法院的命令、要求、指示、传唤、上诉等均可以电子形式执行并发送给收件人。这一修订有助于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同时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诉讼进展。 2.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修订后的法律规定,不涉及向当事人提供行政案件专业法律援助的行为(收取法院通知、司法文件复印件、执行文件,复印行政案件材料等)可由持有相关授权委托书的人员完成,无论其是否具有律师资格、是否受过高等法律教育和法律专业相关学位。这一修订有助于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3.获取信息途径:在准备行政案件审理时,法院有权通过公开渠道获取进行案件审理和判决所必须的信息,包括通过国家和地方机关、组织、企业、公民等渠道获取。这一修订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

高审判质量。 三、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的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2023 年修订对于提高我国司法效率和审判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化诉讼和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同时,法院获取信息途径的扩展有助于提高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行政诉讼法》实施近20年来,在推进“民告官”法律化、确立“依法行政”观念、完善行政法制体系、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20年的行政诉讼实践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也与整个中国行政法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亟待行政诉讼理论予以回应。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行政诉讼的现状和问题所在,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成因,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笔者拟对我国《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一、行政诉讼目的 (一)行政诉讼目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行政诉讼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保障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现行的关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规定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端:(1)过于强调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弱化了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尽管从表面上看以上目的同等重要,但实际上《行政诉讼法》许多条款更多的体现了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目的,比如行政诉讼案件中法院的维持判决。行政诉讼本来是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一个救济渠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某个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要推翻不服的行政行为。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在认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要求推翻行政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予以驳回就足够了,但维持判决显然是更超越了一步。法院的维持判决显然削弱了行政诉讼在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的目的。(2)现行的关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规定不利于行政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年修订 摘要: 一、修正案简介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2023 年修订 2023 年,我国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修正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正案简介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需要,202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90 年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改。 二、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1.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修正案将行政机关作出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如行政机关制定或者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明确行政诉讼被告资格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

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这有助于强化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促进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 3.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修正案对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审判程序、审判时限等。这有助于提高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强化行政诉讼的执行 修正案明确了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义务,规定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诉讼裁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这有助于保障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修正案的影响和意义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十大亮点

“民告官”迈入2.0时代——解读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十 大亮点 2014年11月06日08:5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民告官”迈入2.0时代 CFP 行政诉讼,也就是俗称的“民告官”。1989年,行政诉讼法制定出台,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多年来,面对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人们反映强烈。 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立法机关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也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作出的首次修改,标志着“民告官”正式迈入2.0时代。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如何破解“三难”?对于作为起诉方的老百姓、审理者的法官、被诉方的行政机关及其责任人来说,新法将给他们带来哪些变化? 百姓:顺利打开“立案”大门 长期以来,行政诉讼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立案难”。最高法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法院年均受理行政案件仅有十几万件,而去年一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总和超过千万件。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金平告诉记者,在他的经历中,一些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总有“办法”把行政案件拒之门外。比如,有的法院接到起诉书,既不登记也不给收据,只是说“回去等通知”。这一等,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好不容易等到通知了,有的法院会说材料不全,给打回来。等我们补好法院需要的材料,法院可能又会说还缺别的什么材料,又给打回来。”李金平说。 职业律师立案尚且如此困难,普通老百姓打行政官司的艰辛可想而知。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从多个制度设计层面,为老百姓打开“立案”大门,畅通“立案”渠道。 新法首先扩大了受案范围,将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的,没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行政行为纳入了受案范围。 “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再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是这部法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进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进一步明确列举可诉行政行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予受理。尤其是将拆迁、社会保障等老百姓最迫切期待解决的争议纳入可诉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受案范围扩大了,但法院碍于行政机关的压力不立案怎么办?新法对此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王振宇认为,把这个要求写进总则体现了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这是四中全会精神在行政诉讼法修改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具体化。 那么,到了立案的最后一个实施环节——递交诉状,还会不会受阻?对此,新法除规定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口头起诉外,还明确: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不能当场判定的,应接收起诉状,出具书面凭证,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新法同时规定,对于不接受起诉状、接受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法院投诉,上级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相关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调解 在我国,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这部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实施以来,在解决行政争议,推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反映强烈。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要求,有必要对行政诉讼法予以修改完善。 通过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前后对照表,发现还是有好地方进行了修改,那我就行政诉讼法第八章执行当中增加的调解,谈谈我的看法。 一、调解带来的利处 不得调解的立法初衷,当时是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放弃权利,损害公共利益,防止行政机关损害公权力。但事实上,行政诉讼法不得调解,使得本来能够化解的矛盾、能够通过调解解决的行政纠纷最终无法解决。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官了民不了”,法院判了,但是执行不了,老百姓仍然不服,反复诉讼的这种情形。那如果可以调解了,我们就可以私下进行商量,以达到最好的解决。它的利处:

1、调解有利于当事人息诉,能够实现纠纷和矛盾的彻底解决,减少上诉、再审、申诉、缠诉等现象的发生。 2、调解有利于解决执行难问题。 3、调解有利于提高法院工作效率。 4、调解有利于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保证社会稳定。 5、调解可以降低诉讼成本,实现诉讼经济。 6、调解是诉讼中的合法行为,是终结诉讼,解决纷争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一个案例,体现调解的作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华威北里16号楼居民1996年开始入住,当时16号楼东侧有一“烂尾楼”,该楼于1994年7月才获批(在16号楼规划之后),因规划设计等原因仅施工到3层便停工长达13年之久,然而,2007年7月21日该楼突然又开始“复工”,该“烂尾楼”与16号楼外墙相距直线距离不足10米(法定不得少于18米),且该“烂尾楼”如建成,将严重影响16号楼东侧70余户居民日照、采光、通风,私密性也无法保障。发现该问题后,16号楼居民自2007年7月以来多人多次向北京市政府信访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委员会、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城建科等相关职能部门反映该问题,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遂委托本律师于2007年9月17日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为被告向朝阳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为建设单位核发的(94)市规建字1818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此案件诉讼艰难,表现在:1、立案方面,本律师代理原告2007

对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几点建议(精)

1 对《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几点建议 登封市法院立案二庭杨军郑州市中院立案二庭刘向科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迅速发展,我国行政诉讼法已不能有效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对其修改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当下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有部分行政相对人并不直接通过行政赔偿程序寻求救济,而是通过普通行政诉讼程序对自己的损害进行先行救济,这就对行政普通诉讼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要求。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之际,笔者通过总结司法实践经验提几点拙见。 一、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对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无论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是要进行实践的司法部门都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感到棘手。解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界定无论对于理论界还是司法部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并且这也是《行政诉讼法》进行修订的重要内容。《行政诉讼法》中对于受案范围做出了一些模糊的界定,要明确的修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规定的方式,二是要实质性的扩大受案的范围。对于目前该法中受案范围的界定方式还不够科学和明确,应该采取概括式的肯定规定加排除式的列举规定方式。这种规定方式与之前行政行为是否可诉 2 需要法律进行明确的规定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于具体那些情形是法律应该明确列举排除的情形,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到国家防务、涉外等相关事务。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国家行为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其中指出国家行为是国家相关部门在我国相关法律的规范下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和与其他国

家展开的外交事宜的行为,同时也包括相关结构能够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在紧急情况下,依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戒严、动员群众等行为。一般来说涉及到国家行为的部门一般是国防部、外交部、国务院、军委等。纵观当前世界各国,一般来说,国家行为由于其自身存在主权性,并且一旦涉及到国家行为,相关信息都是高度保密的,为此其不会作为行政诉讼的主体。 2、对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其在编的公务员进行相关人事管理,但是对于涉及到公务员身份的出现、变动、取消等相关事务是不在此范围之中的。当前业内对于将这些机构中涉及到的事项在更大范围内作为行政诉讼的主体对象,但是对于这个范围的定义和划分以及相关的依据还没有达成一次。就国外的一些应用情况来看,也不是把些行政机构涉及到的所以的事项都作为审查的对象,但是涉及到公务员的一些个人权利的相关事项还是被当成行政诉讼的对象。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将行政机构中所有的相关事项都作为 3 行政审查的对象的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应该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做法,逐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的对象区域。 3、国家相关司法机关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采取的相关行为,对于一些假借刑侦的名义,实际上参与相关经济利益冲突事件的行为不在这个范围内。业内当前对于将相关司法机关作为行政诉讼主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对于相关司法机关在进行相关事务办理或者发生一些行政行为的时候,行驶的是其单位主体的行政职权,并且当前我国实际这些司法机关在进行相关活动行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有效、合理、科学的监管机制,造成职权滥用的情况经常出现,为此将其作为行政诉讼对象也是当前环境所要求的;其次,一些司法机关在进行相关活动和行为的过程中,难以对其行为的性质进行具体定义;最后,从其他国家当前现状来看,都是将这些司法机关涉及到的刑事司法行为作为行政诉讼对象。对于业内持反对意见的一方来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他们认为首先如果将这些司法机关的相关行为作为行政诉讼的对象,那么对于司法机关的监管力度加

新行政诉讼法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对照表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其中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现行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此次为该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大修。去年12月23日,该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次会议审议,历经三次审议通过。修改后的行诉法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诉法被称为“民告官”的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非法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 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实践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问题,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管辖制度、诉讼参加人制度、证据制度、完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交叉的处理机制、完善判决形式等十个方面进行完善。 修改后的行诉法从明确法院和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扩大受案范围、强化受理程序约束等五方面保证行政诉讼的入口畅通,完善了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

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该法修改后明确,政府不得干预、阻碍法院立案;若书写起诉状有困难,可口头起诉;异地管辖,减少干预审判;不执行法院判决,可拘留行政官员等。如修改后的行诉法规范行政机关的出庭应诉,破解“告官不见官”的难题,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对于实践中有的行政机关向行政诉讼原告施加压力,迫使其撤诉的行为,修改后的行诉法规定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诉的,将予追责。 此外,修改后的行诉法还进一步完善管辖制度,明确了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适用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的《行政诉讼法》将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修改。

行政诉讼法的改革与未来展望

行政诉讼法的改革与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诉讼法的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 话题。行政诉讼法是一项关系到政府行为合法性的法律,它对于维护 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行政诉 讼法的改革历程,分析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展望未来,希望能够为我 国行政诉讼法的持续完善提供一些思考。 一、改革历程 行政诉讼法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的行 政诉讼法第一次出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政府职能和社会 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来应对。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行政诉讼法也随之多次修订。 其中,2001年的行政诉讼法修订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次修订 强调了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裁判程序的公 正性。这一修订使得公民更容易通过诉讼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二、改革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经历了多次修订,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 些问题和挑战也浮现出来,这使得进一步的改革成为迫切需要。 首先,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对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行政 机关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这可能导致公民在诉讼中处于不利

地位。因此,改革应该更加强调平等的法律地位,确保公民可以在法 律面前享有平等权益。 其次,法律适用和司法效率问题。行政诉讼法的改革还应考虑到更 加明确的法律适用标准,以降低司法不确定性,提高司法效率。此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诉讼系统,可以加速案件处理,提高行政 诉讼的效率。 再者,环境保护和行政责任。改革应该强调环境保护领域的特殊性,确保环境问题能够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新旧对比解读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新旧对比解读 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已于2015年5月1日施行,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已于2015年5月1日施行,但对于新旧法律规范在一些具体问题应如何衔接的问题,中存在不同的理解;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大光法官、副庭长李广宇法官和耿宝建法官特撰本文厘清相关问题,以供审判实践参考;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对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旧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新行政诉讼法)已经于5月1日正式施行。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适用解释》),对实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问题作了细化解释性规定。由于《适用解释》只就有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以明确,修改前后的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审理程序、被告资格、起诉期限、裁判方式以及申请再审程序和期限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新旧法律规范的衔接与适用仍有不少模糊之处,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以供审判实践中参考。 一、关于起诉期限问题 1.起诉期限的适用

新行政诉讼法将起诉期限从原来“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改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新法规定更加有利于 保护相对人诉权,对行政机关在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当事人在5月1日后提起 诉讼,按照旧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尚未超过起诉期限的,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六个月起诉期限的规定。例如,对行政机关在2015年2月2日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按旧行政诉讼法规定,起诉期限应至2015年5月2日届满;而按照 新行政诉讼法六个月的规定,相对人的起诉期限应当延长至2015年8月2日。 2.二年起诉期限的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执行解释》)第四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二年。”新行政诉讼法和《适用解释》对此问题未予涉及。在修改行政诉讼法过程中,曾 一度将上述司法解释的内容纳入有关条款中,后考虑文字比较长及需要解释说明等原因未作规定。 在起草《适用解释》过程中,对“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是否继续适用, 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应当继续适用。主要理由为:行政诉讼法将起诉期限从三个月延长为六个月,已经充分保护了当事人诉权,如果继续适用《执行解释》中有关“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不利于行政法律关系尽快稳定。且行政诉讼法关于 六个月起诉期限的规定是公开的,也是明确的,不论相对人是否知晓,法律一经公布就应当严格执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继续适用。主要理由为:一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既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内容,也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诉权和起诉期限。这不仅是对行政机关遵循正当程序的要求,也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行政机关未告知诉权和起诉期限,则应该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执行解释》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体现了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目的,这一规定应当继续坚持。二是如果对行政机关告知和不告知的后果不作区分,而是一律适用六个月起诉期限,实践中容易出现规避法律侵害相对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现象,既不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不利于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三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权,是本次修法突出强调并坚持的一项原则,如果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期限实际上比原来有所缩短,与本次修法的原则相悖,也容易引起各界的质疑和反对。 考虑到此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是行政执法水平还是当事人的法治意识都有待提高,《执行解释》第四十一条关于“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的规定, 与新行政诉讼法及《适用解释》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仍然应当在实践中继续适用。当然,

行政诉讼法2014与2017对比

行政诉讼法2014与2017对比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行政诉讼法 2014 与 2017 的对比概述 2.2014 年和 2017 年行政诉讼法的主要修改内容 3.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权益的影响 4.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一、行政诉讼法 2014 与 2017 的对比概述 行政诉讼法是我国一部关于行政诉讼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相关制度。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这是自 1989 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大修。201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部分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本文将对 2014 年和 2017 年行政诉讼法的主要修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探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权益和行政机关的影响。 二、2014 年和 2017 年行政诉讼法的主要修改内容 1.2014 年行政诉讼法的主要修改内容: (1)扩大受案范围,将原来规定的 10 种行政行为受案范围扩大到13 种; (2)明确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3)增加行政诉讼中止、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等制度;

(4)强化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包括增加回避制度、公开审理制度等。 2.2017 年行政诉讼法的主要修改内容: (1)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2)增加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规定; (3)强化对行政机关的司法审查,明确人民法院可以对行政行为进 行合法性审查; (4)增加行政赔偿制度,明确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权益的影响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受案范围,明确了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增加了行政诉讼中止、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等制度,强化了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这些修改都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的影响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明确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增加了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规定,强化了对行政机关的司法审查和行政赔偿制度,这些修改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促使其依法行使职权,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总结 行政诉讼法 2014 年和 2017 年的两次修改,旨在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更好地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浅析行政诉讼法修改下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强化

浅析行政诉讼法修改下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强化 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在二十多年中解决了许多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2013年年末其修正案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被审议,这是一次改变较大的修正,主要致力于检察监督方面,对行政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越位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与检察监督相关的条文包括《行政诉讼法》第10条和第64条,第10条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有法律监督的权利;第64条为:对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已具法律效力的诉讼,一旦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人民检察院具有依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抗诉的权利,下文将以这两条规定为例详细分析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首先是第10条,确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有检察监督的权利,法院和检察机关之间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体系,使得人民群众面对错误诉讼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其次是第64条,规定了检察监督的范围,使得一些有违法律、法规的现象可以得到申诉,违法违规的情况包括四种: 一是之前判决、裁定的事实重要证据不足;二是之前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和法规有问题;三是案件裁判过程有违反法规的行为;四是其他的有违法律法规的现象;据此条文,可以对诉讼中有问题的判决进行上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检察监督的作用。通过对条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检察监督职能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起到了监督行政诉讼人员,杜绝违法行为的目的,能够切实的维护公众利益。 二、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 已经出台的行政诉讼法在具体的执行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检察监督职能方面,以上文中两条法规来说就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第10条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但却没有具体的监督步骤进行执行,颇有纸上谈兵之嫌;第64条中违反法律、法规一说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司法实践中作用范围有限,后续出台的相关法规中解释了这一定义,却又缩小了控诉范围。从1999年开始,行政诉讼案件的

(精)心得体会:行政诉讼法修改时的七个争议问题(最新)

(精)心得体会:行政诉讼法修改时的七个争议问题(最新)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多年后第一次修改,修改决定共61条。 修改决定扩大了受案范围,畅通了诉讼渠道,完善了管辖制度、证据制度、诉讼程序、审判监督和执行制度,加强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公民权利保护,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行政诉讼法是1989年制定、1990年实施的。实施二十多年来,对于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利、促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 长期以来,法院不愿受理行政案件,每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有十二三万件,大量行政纠纷进入信访渠道,老百姓“信访不信法”;有的案件即使法院受理了,

也很难作出公正裁判,法院不愿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调解结案比较多;有的案件即使裁判了,执行同样很难。 这些问题主要缘于实施,同时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行政诉讼法是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部法律,需要总结实践经验,进行修改完善。 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的同志,对修改行政诉讼法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行政诉讼法修改工作启动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修改方案。在立法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总体来说,各方面共识比较多,很多制度取得重要进步;存在争议的问题,主要围绕制度是更理想一些,还是更实际一些。 关于受案范围 原行政诉讼法用列举的方式规定受案范围,明确了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受理,哪些不能受理。 学者普遍认为,用列举的方式限制了受案范围,不利于保护公民权利,建议改为概括的方式,也就是说对行政机关的行为不服,原则上都可以起诉。只列举不受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