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雪松社会理论和空间转向

何雪松社会理论和空间转向

何雪松社会理论和空间转向
何雪松社会理论和空间转向

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何雪松 2006年8月3日 10:51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摘要: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是社会理论的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本文旨在系统地呈现这一转向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空间理论空间转向新城市社会学后现代地理学

作者简介: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一、导言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 ·厄里( John Urry) 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 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厄里, [ 2000 ] 2003 : 505) 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 福柯( Foucalt ,1980 :70) 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 ,1989) 。厄里( [ 2000 ] 2003 : 505) 继续这样写道:“……这种缺失的局面是不可能全面维持的。时间和空间总会在一个地方冒出来,扰乱某些既存观念,而这些既存观念原本是围绕着一些主要旨在构筑一种无时间和无空间向度的社会学的区分而形成。”空间确实在社会理论之中“冒出来”了,并构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空间转向或地理学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Crang & Thrift ,2000) ,这样,地理学想象力就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Gregory ,1994) 。

然而,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并不暗示空间这一要素从未出现在社会理论之中,经典社会理论大师涂尔干、马克思和齐美尔或多或少地关注了空间这一重要纬度,芝加哥学派对此亦有所阐述。可是,空间浮现为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则要到1970 年代以后,1974 年列菲弗尔(Lefebvre) 以法语出版了《空间的生产》(该书经哈维等人介绍到英语世界,但英译本迟至1991 年才出版) ,这一重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理论对空间概念的系统关注。1985 年,一群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联手出版论文集《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 Gregory & Urry , 1985) ,此书可视为英语世界的社会理论家关注空间议题的一个宣言。此后,关于空间的理论阐释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

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汉语学术界对空间的关注则是更为晚近的学术进展,台湾学者夏铸九、王志泓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夏铸九,1988 ;王志泓,1998) ,大陆学者也在近年开始关注到这一最新理论进展,译介了不少重要的空间理论文献,并且在经验研究层面作出了尝试( 包亚明,2001 、2003 ;杨念群,2001 ;汪民安,2005) 。然而,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基本脉络尚待进一步厘清,这正是本论文主旨所在。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关于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之基本脉络的导引性文字,它旨在为进一步系统的理论阐述作一个铺垫。

二、经典社会理论的空间论述片断与空间转向的背景

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 [ 2000 ]2003) 。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

尽管马克思有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时间对空间的消解,空间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转型,这在《共产党宣言》里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空间被看作诸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城镇与乡村的对立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比较隐晦。然而,马克思揭示出在客观的表象外衣下隐藏着各种基本社会关系之内核,这实际上隐约论及空间的社会性,而这恰恰是1970 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之要义(Soja ,1989) 。但正如哈维( [ 1985 ]2003 :143)所评述的:“他(指马克思——引者注) 未能在自己的思想里建立起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明显地具有地理和空间的观点,这从而破坏了他的政治视野和理论。”涂尔干( [ 1912 ]1999)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构造物,空间具有社会性,特定社会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去体验空间,社会组织是空间组织的模型和翻版。遗憾的是,涂尔干并未试图进一步澄清空间的社会性的具体纬度。

齐美尔(2002a) 是对空间最具有洞察力的经典社会理论家,其论文《空间的社会学》可谓社会学视野下最早专门探讨空间议题的文献。空间正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赋予了意义,从空洞的变为有意义的,并具有五种基本属性:空间的排他性、空间的分割性、社会互动的空间局部化、邻近/ 距离、空间的变动性。其巨著《货币哲学》讨论了空间在货币经济下的转型: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空间失去重要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开始脱离空间(齐美尔,2002b) 。然而,齐美尔的论述似乎高度抽象,缺乏具体的历史分析(Allen ,2000) 。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芝加哥学派的启示意义。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同心圆之类的解释框架,对于城市空间有了较为直观的概括。不过,他们的论述大多是描述性的,没有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去探索都市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模式。吉登斯( [1984 ]1998 :516) 批评帕克“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空间观念,并偏重某种客观主义的立场”,也就是没有深入揭示空间生产的社会性。在沃斯、雷斯菲尔德基于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的论述之后,城市社会学在思想上陷入了贫困,发展不出富有创见的作品(厄里,[ 2000 ]2003) 。

可见,经典社会理论之中的空间论述是片断式的、零散的,关于空间与社会之关系的表述或抽象或含糊,空间被视为无关紧要的、不引人注目的(哈维,[ 1985 ]2003) 。这一状况维持了很长时间,从而引发如下疑问:为什么空间之纬长期缺席于社会理论架构之中? 社会理论何以在最近30 年出现所谓的空间转向? 了解如此脉络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辨识空间观念在社会理论之中勃兴的缘由。福柯(1997) 认为社会理论的空间化可归因于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体验的转型、学科从分工到整合。索加(Soja ,1989) 揭示了三种空间化趋势:后历史主义、后福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福柯和索加在这一问题上的论断相似,空间的缺席与凸现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根源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历史决定论淹没了空间思维。在传统的社会理论之中,时间超越空间成为焦点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空间。这一时期的社会理论大师秉承历史决定论传统,更多关注时间体验的转型。以马克思为例,尽管他隐约地觉察到空间的重要意义,但《资本论》一、二卷之中的基本假设就是一种封闭的民族经济和一种本质上无空间的资本主义,而第三卷原本要进行的空间分析则未曾问世(Soja ,1989) ,这使得我们难以见到其关于空间议题的进一步阐发。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 批评以往的本体论从几何学的角度将空间视为“空洞的”,从而无法促成有关空间的知识,所以社会理论在历史决定论的宰制下具有明显的去空间化倾向,对空间的认识乏善可陈,地理学的想象力似乎由此在社会理论中蒸发,索加称此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 Soja ,1989) 。后世的社会理论家试图改变这一倾向——在列菲弗尔的努力下,空间全面进入马克恩主义社会理论的怀抱;在吉登斯、布迪厄和新城市社会学那里,空间被赋予社会意义而不再是给定的自然条件。这一空间化途经被索加称为“后历史主义”,它旨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概念化进行一种根本性的重新阐述,从而寻求重新平衡历史、地理和社会三者之间可以阐释的交互作用(同上) 。

其次,学科分工所导致的理论狭隘性是社会理论中空间被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一直以来,社会理论家认为空间的变迁应该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仅仅被视为“自然”的,是既定的、基本的条件,是一种自然地理,属于前历史的层面,为地理学所宰制。相应地,地理学家忽视空间的社会性,仅仅以实证主义作为主导范式来探索人类行为的空间性。吉登斯( [ 1984 ]1998 :513) 指出:“在二战之后的数十年间,社会学和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路。”这样的局面无疑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有甚者,福柯(1997) 指出,政治实践和科学技术对空间问题的双重介入迫使哲学(乃至社会理论) 只能去研究时间问题,而空间遭到贬值,成为反动的东西。但这一局面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得以扭转,学科整合成为新的潮流。由此,社会学和地理学相互接近,前述《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即为例证,这构成了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学科背景。社会理论逐步引入以前不曾重视的地理学纬度。布罗代尔(1997) 特别提出,社会理论之中应该为地理学概念预留一席之地。地理学亦试图关注社会理论的进展,福柯和布迪厄等人为地理学家所广泛引用。

最后,空间的缺席或重申与现实的时空体验转型具有关联性。空间的问题呈现为一种历史——政治的问题是较为晚近的事情。福柯(2001b) 宣称20 世纪预示着

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20 世纪之所以是空间的纪元,是因为我们身处同时性的时代,于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连结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真正进入福柯所称的“空间时代”是1970 年代左右。“1972 年前后以来,文化实践与政治经济实践出现了一种剧烈变化,这种剧烈变化与我们体验空间和时间的新的主导方式的出现有着紧密联系。”(哈维,[1985 ]2003 :1) 人们在这一时期经历深刻的时空转变,空间的重要性在新的时间架构下得以凸现(Dear ,2000 ;哈维, [ 1985 ]2003) 。社会理论对此应该有所回应,这是特定现实背景下社会理论演进的外在动力。这一现实背景在索加( Soja , 1989) 看来就是空间化的另外两个途经——“后福柯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者的要旨均为时空体验的转型,这一转型要求人们去重新反思空间概念。

正是在哲学反思、学科整合和时空转型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空间要素逐步进入社会理论,尽管不同学者空间化的策略分殊,但都汇流为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和演进方向。

三、现代性架构下的空间思考:从列菲弗尔到新城市社会学

自1970 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社会理论家在反思以往理论的基础上辨识出空间的失语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这一理论演进趋势之中。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布迪厄、吉登斯和德·塞尔杜(de Certeau ,1984) 分别在自己的社会理论架构之中为空间预留了一席之地,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则致力于强化空间思考,为都市研究重建理论基础。

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 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空间不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而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最后,他试图提出一个关于空间的一般社会理论并将空间结构区分为空间的实践( spatial practices ) 、空间的再现(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与再现的空间( 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个要素,即空间的实在(lived) 、构想(conceived) 和认知(perceived) 的三个层面。列菲伏尔阐发的关于空间的一般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空间思考和都市研究(Merrifield ,2000) ,我们从新城市

社会学理论、哈维和索加的研究之中不时可以看到他的影晌。

布迪厄(Bourdieu ,1973) 是在阿尔及利亚研究中发现了空间的重要性的。阿尔及利亚人的家庭具有独特的空间性,空间的组织将人们限定在不同的地方,从而有助于建构社会秩序并形构阶层、性别和分工(Bourdieu ,1977) 。在此基础上,布迪厄的空间论述不断发展且基于“社会空间”这一概念并将其与支撑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资本和惯习——紧密结合在一起(Bourdieu ,2002) 。首先,空间是一个关系的体系,社会空间可以比拟为区域在其中划分的地理空间,但空间的建构由位居此空间的行为者、群体或制度所决定,越接近的人同质性越多,即空间的距离与社会的距离相符。行动者是如何被划分进不同的社会空间的呢? 这取决于两个资本原则:其一,根据他们拥有的资本的总量;其二,人们所拥有的资本结构,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的相对比重。人们居于一定的社会空间会形成一定的个人地方感,并由此形成留在共同地方的倾向,或者比较一致的惯习,惯习暗含了“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感觉”和“对他人地方的感觉”,行为者对空间的看法取决于其在空间中的位置。然而,任何一个社会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地理学基础,它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主观建构,而是行动者基于其所处的地理空间而进行的一项集体建构(布迪厄,2001) 。在一定程度上,布迪厄的贡献在于厘清了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联以及空间与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Bourdieu ,1985 ;布迪厄,2001) 。他的著作,尤其是《Distinction》,受到了地理学家的关注。在地理学家看来,他在某种程度上建构了一种“实践和社会行动的地理学”或“区隔和文化与符号资本的地理学”(Painter ,2000) 。

吉登斯的地理学论述和对结构的空间性的重审主要见于《社会学理论的若干中心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和《社会的构成》。他致力于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方式来建构理论体系,他借鉴地理学的观点(尤其是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 和戈夫曼的戏剧论将空间纬度纳入结构化理论:社会互动由一定时空下的社会实践构成,空间形塑社会互动亦为社会互动所再生产。吉登斯( [ 1984 ]1998) 借鉴时间地理学发展出了不少与空间相关的概念,如区域化、时空抽离、场所、在场、不在场、共同在场和在场可得性。以区域化为例,它不仅仅被理解为空间的局部化,而且涉及与各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发展关系的时空的分区。吉登斯( [ 1984 ]1998) 试图以这些概念辨识出社会互动在空间结构下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延展并改变社会的资源分配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将时间空间关系直接与权力的产生和统治结构的再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社会的空间性的构成与历史性的构成紧密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索加(Soja ,1989) 认为,吉登斯的成就在于将权力注入到社会的空间化本体论之中,并且将权力注入到对地理学的创造性的阐释之中。正是这一点凸现了吉登斯与布迪厄的不同:吉登斯从权力与互动的角度切入空间议题;布迪厄则从实践和符号的角度阐述其空间理论。

空间实践( spatial practices) 是德·塞尔杜(de Certeau ,1984)《日常生活的实践》(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的一个核心主题。他首先区分了place 和space 这两个彼此相连但又具有相对性的概念。他认为space 是暂时性的权力空间,并没有明显界限的区隔。空间的差异来自主体的行动、权力的运行和日常的实践,空间的本质并不暗示必然的区分。而要解释空间的异变则需要

策略和战术这一对用以描述日常生活实践的概念工具。策略( strategies) 与战术(tactics) 代表着拥有权力的强者与弱者,强者运用策略,体现分类、划分、区隔等方式以规范空间;而弱者却以游逐不定的移动来对抗区域化,这种方式他称之为战术,是一种对以强权为后盾所进行空间支配的拒绝与批判。所以,战术成为弱者的武器并成为都市空间改变的可能条件之一。弱者是没有地盘(place) 的人,地盘是强者的领域,强者能够统筹全局,并事先拟定策略;而弱者只能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战术应对之。只有这样,空间才蕴涵着自由和可能性,这对弱者而言就是机会,因为相比较而言,强者在空间上是稳定且安全的。所以,日常生活就是介入、挪用权力和空间的方式,改写都市版图的方式就是个人在都市中的“行走”(walking) ,这彰显了人在空间生产中的能动性。他以游牧者的隐喻描述都市空间的艺术。游牧者在街头中窜游,利用其捉摸不定的战术对抗由策略所支配的都市空间( de Certeau ,1984) 。正是基于此,迈克·科郎(Mike Crang ,2000) 认为德·塞尔杜是常识和街头社会理论的引领者,这与福柯聚焦于体制化空间有明显的不同。

新城市社会学作为人类生态学范式的替代理论架构,聚焦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资本和阶级的交织。尽管人类生态学关注空间过程,但它只是描述空间过程的后果,如贫民窟、种族隔离等,而没有洞察空间形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制。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认为空间过程是资本集中、阶级冲突和工业生产之间交织的结果。新城市社会学试图考察当代社会城市空间安排的结构化过程。卡斯泰尔(Castells ,1977)认为,在以往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之中,只有两个概念值得肯定:空间与集体消费。然而,空间只是一个物质要素,而非一个理论单位,特定的社会关系赋予空间结构以形式、功能和意味。这样,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对象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空间单位与社会单位的一致性。由此,集体消费成为探索城市空间的切入点,人们可以从中洞察空间的社会特质。卡斯泰尔(Castells ,2000) 后来提出流动空间这一概念以阐述后现代时期信息技术的扩展对社会空间的影响,原有的城市空间与新的流动空间开始断裂,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马克·戈特德纳(M. Gottdiener ,199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出社会空间视角(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 ,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对空间的忽视,以加强都市社会学的解释力。社会空间视角批评传统城市社会学过分重视技术作为变迁主体的推动力并试图将更多的因素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框架,尤其是政府干预和房地产发展。他认为城市的空间关系涉及资本、劳动和技术变迁。社会空间视角强调社会与空间的二元关系:一方面,人类在社会结构的限制下,在一定的空间下运行;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空间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社会空间视角高度重视政府和房地产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房地产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居民的定居空间,而房地产发展涉及资本运作和阶级关系( Gottdiener ,1994) 。总之,城市空间关系的实质即为社会关系,更具体而言是资本关系或阶级关系。因此,新城市社会学正是从空间、资本和阶级的交互关系中去理解都市现象的。

实际上,基于现代性架构关于空间议题的社会理论家,还包括讨论空间分工、权力几何学和地域性的多瑞恩·麦塞(Doreen Massey ,1984) 和直接阐述地理学想象力的迪利克·格利高里(Derek Gregory ,1994) 以及论述时间地理学、空间形态与货币的耐杰尔·斯瑞夫特(Nigel Thrift ,1996) 。由此,空间浮现为一个不可

或缺的理论要素,空间思考的引入丰富了社会理论的地理学想象力。然而,空间不仅是现代社会理论的焦点,也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关注的重要议题。

四、后现代的诸种空间阐释:从哈维、詹明信、福柯到索加

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空间的重要意义成为普遍共识(Dear ,2000)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从理论层面拓展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与把握,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对现代性论述的一种赌气般的反叛,希望恢复那些现存的社会理论与认识论所排除的东西,“空间”就是被排除者之一(里兹·庞蒂,2001) 。哈维、詹明信、福柯与索加是后现代视野下空间转向的代表性人物。

哈维认为空间组织不仅具有其内部转型和构建的自身法则之独立结构,而且体现在更为宽泛结构里的一整套关系的表述( Soja ,1989) 。在《后现代状况》之中,哈维( [ 1985 ]2003) 强调空间重组是后现代时期的核心议题。时空的压缩导致文化实践与政治经济实践出现剧烈的变化,这构成了后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重要特征迫使人们调整空间观念且重新思考社会行动的形式。他认为空间与空间的生产是社会权力的源泉,掌握了资本循环的各个要素和阶段的空间动态正是资本持续积累的关键所在,由此空间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议题。尤其在后现代时期,时空的压缩在城市生活之中表现得非常明晰。资本家规制城市空间以追求金钱,进而,空间秩序方面的改变会通过货币收益而重新分配社会权力。空间的组织和运作的功效对所有资本家而言都是重要的,由此资本家获得附加优势。在任何社会形态里,空间的实践充满了微妙性和复杂性,要改变社会的任何规划就必须把握空间概念和实践之改变这一复杂问题。他立足于列菲弗尔的空间概念提出四个新的纬度:针对人类事务中“间隔摩擦”作用的可接近性和间隔化;空间的占有和利用;空间的支配和控制以及空间的创造。

詹明信(1997) 试图阐发后现代视野下关于空间在当代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之意义的感受趋势。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空间的各种独特性是一种新的且具有历史根源之困境的征兆和表现,这是一种涉及到将作为个人主体的我们嵌入到一系列多维的、完全不连续的现实之中的困境,这一范围从资产阶级私人生活的各种空间到远至全球资本主义本身不可想象的偏离中心。因此,特定的空间转换是正确区分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最为有效的途经之一。后现代就是空间化的文化,因为空间在后现代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后现代空间是资本主义和后工业化导致的超空间,这一超空间最终有效地跨越了个人身体的局限性,感性地组织其周围的环境,并明显地使得自己处于可测绘的外在世界之中。然而,这一空间是破碎而分裂的,由此形成平面感和无深度感。如果要对后现代的空间解码,就需要借助建筑领域这一特殊的美学语言入手(詹明信,1997) 。因此,詹明信的理论旨趣在于以解码为手段去探究人工环境的空间并揭示出新的后现代空间的坐标,从而推动了一个观察社会空间关系的新路径( Soja ,1989) 。尽管詹明信属于后现代阵营,但其空间论述与列菲弗尔有较大的相似性:他们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凸现空间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政治(迈克·迪尔,2003) 。不过,詹明信更加关注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超空间”,而列菲弗尔是从一般意义上讨论资本主义条件下空间的社会性。

福柯致力于考察权力和知识的空间化趋势( Philo , 2000 ; Soja ,1989 ;何雪松,2005) 。福柯大量使用空间的隐喻表达:位置、移位、地点、区域、领土、领域、土壤、地平线、群岛、地理政治、地区和景观,诸如此类(福柯、雷比诺,2001) 。在他看来,空间既非了无一物由我们的认知去填充的空白,也非物质形式的容器,而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社会建构而成的空间之纬。因此,福柯意义上的空间既是抽象的,也是实在的。空间的建构嵌入关系之中,也就说,我们是生活在一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确定了不同的基地,而彼此之间不可化约,更不相重叠。空间概念的广泛使用确实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福柯对空间的着迷,但在空间概念的使用背后却隐藏着福柯企图倡导的深层次的权力观和知识观。空间经由关系而确定,正因为空间与关系交织在一起,它就不可避免地与知识和权力具有紧密联系。福柯宣称,现代社会是一个纪律社会,而空间成为权力运作的重要场所或媒介,空间是权力实践的重要机制。如此空间比比皆是,例如学校、军营、医院。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具有无数的空间安排以不同的形式宰制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无法逃脱宰制我们的空间,当这一空间不可见的时候,作为主体的我们立即启动自我的控制机制(苏硕斌,2000) 。因此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同时也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当然,权力的运作恰恰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知识体系可为权力在空间上的运作提供合法性。这实际上凸现了福柯关于空间论述的另一个层面:空间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2001a) 的思想体系之中,知识与空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知识改变空间并实施权力;另一方面,知识的空间化是福柯观察到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可见性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形态,正是因为空间上的可见性,权力才得以实现。所以知识一旦按照区域、领地、移植、置换、过度加以分析,人们就会捕捉到知识作为权力形式和传播权力效应的过程( Foucalt ,1980) 。毫无疑问,福柯的理论企图在于以空间性思维重构历史与社会生活,尤其是重新阐释权力的运作、知识的系谱与空间之间隐而不显的关联。

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Soja ,1989) 致力于发展出一套空间历史辩证唯物论以弥补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的忽视,因为空间弥漫着政治、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正如他所指出的,对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以及对批判政治现实的重申,这将仰赖于对一种依然是处于封闭的历史决定论的一种持续的解构,也仰仗于对当代各种后现代地理学的各种异位展开探索之旅。将空间之维带入社会理论之中以形构成透视社会的“三重辩证法”:社会性、空间性与时间性。空间性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具体化) ,又是手段(预先假定) ,即空间性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物质所指,那么社会生活必须被视为既能形成空间,又偶然于空间;既是空间性的生产者,又是空间性的产物。这就是社会空间辩证关系的内核,其具体阐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空间性乃是具体可辨认的社会产物,是“第二自然”的一部分,它社会化且转化了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物,空间性同时又是社会行动与关系的中介和结果、前提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时空结构的结构化过程界定了社会行动与关系(包括阶级关系) 是如何建构和具体化的;这个构建和具体化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矛盾主要源自空间的双重性质,即它同时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再现、产物以及中介、前提和生产者; 具体的空间性——真实的人文地理形式乃是关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之竞争的角斗场;社会生活的空间性,从日常生活的例行事件到长期的历史创造,都植根于空间的偶变性,就如同社会生

活的空间性根植于时间历史的态势之中。索加(同上) 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后都市这个概念,以回应后现代时期的都市变迁,并以洛杉矶为个案进行了卓越的空间分析。

可见,空间议题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之中是围绕三个纬度展开的:其一,后现代时期的到来导致空间的扩张、分裂与变动,哈维和詹明信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概念以回应后现代时期的空间转型;其二,福柯解构了传统的权力观与知识观,他将空间,权力与知识联系起来;最后,索加致力于整合不同的空间论述以形成具有一般意义的后现代空间理论。由此,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在社会理论中引入地理学的想象力,从理论或实证层面丰富对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社会理论在空间议题上具有广泛性共识,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 就宣称在后现代世界,时间比空间更重要,并创造了速度距离这个概念以消解空间纬度(瑞泽尔,2003) 。

五、结语

空间转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索加(Soja ,1989) 所争辩的,遮蔽我们视线以致辨识不清诸种后果的是空间而非时间,表现最能发人深思而诡异多变的理论世界的是地理学的创造而非历史的创造。空间(或地理学) 想象力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空间性成为洞察人类社会的重要纬度。在本体论上,他们都试图颠覆异常顽固的将空间和社会分割的断裂思维,用列菲弗尔(Lefebvre , 1991) 的话表达就是“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如果再接上一句就是“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社会关系”。在认识论上,它们都认同空间并非自然的、静止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活生生的,是构成性的。在方法论层面,关于空间的理论阐述在很大程度上都企图摆脱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而期望以方法论的关系主义去检视空间的生产、运作和消解,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新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理论脉络。空间转向赋予文化批评新的方向,詹明信(1997) 对电影、建筑的解读即为其例。女性主义也关注空间议题,尤其是性别化的空间,这构成女性主义批判男权统治的一个重要纬度(里兹·庞蒂,2001 ;厄里,[2000 ]2003) 。

然而,社会学的空间转向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空间这一概念过于抽象且无法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操作概念。由于概念化的困难,空间概念在美国社会学界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这势必限制其影响力。其二,时间和空间是交织在一起的,要认识空间必然要理解时间,尽管吉登斯、布迪厄、哈维都试图将时间和空间并置起来进行阐释,但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理论化只能说是初步的。最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厘清,否则概念的混乱会遮蔽或阻碍空间转向的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包亚明,主编. 2001.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3.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 上海教育出版社.

布迪厄. 2001.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G]/ /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上海教育出版社.

布罗代尔. 1997. 资本主义论丛[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迪尔,迈克. 2003. 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 G]/ / 包亚明,主编.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第83 11 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

厄里. [2000 ]2003.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 G]/ / 特纳,主编. 李康,译. 社会理论指南(2)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 1997. 权力的地理学[ G]/ / 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严锋,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9. 规训与惩罚[M] . 北京:三联书店.

——. 2001a. 临床医学的诞生[M] . 江苏:译林出版社.

——. 2001b.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G]/ /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上海教育出版社.

福柯,雷比诺. 2001.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G]/ /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第1 - 17 页) . 上海教育出版社.

哈维,戴维. [1985 ]2003.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何雪松. 2005. 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J ] . 学海(6) .

吉登斯. [1984 ]1998. 社会的构成[M] . 北京:三联书店.

庞蒂,里兹. 2001.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地理学——女性的空间? [ G]/ /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上海教育出版社.

齐美尔. 2002a. 空间社会学[ G]/ /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b. 货币哲学[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瑞泽尔,乔治. 2003. 后现代社会理论[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苏硕斌. 2000. 福柯的空间化思维[J ] . 台湾大学社会学刊(28) .

涂尔干. [1912 ]199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志弘. 1998. 流动, 空间与社会: 1991 1997 论文选[M] . 台北:田园教育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汪民安. 2005.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夏铸九. 1988. 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 . 台北:明文书局.

杨念群,主编. 2001.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詹明信. 1997.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 北京:三联书店.

Allen ,John. 2000. “On Georg Simmel : Proximity ,Distance and Movement . ”In Crang ,M , & Thrift ,N(eds. ) . Thinking Space. Lo ndon : Routledge.

Bourdieu , P. 1973. “ The Berber House. ” In M. Douglas ( ed. ) . Rules and Meanings : the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Knowledge. Selected Readings. Harmondsworth : Penguin.

——.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 s. Theory and Society , 14 (6) .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ge : MIT Press.

—— . 2000.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London : Blackwell.

Crang , Mike and Thrif t ,Nigel. 2000. Thinking Space. London : Routledge .

Crang ,Mike. 2000. “Relics , Places and Unwritten Geographies in the Work of Michel de Certeau (1925 86) . ”In Crang , Mike and Thrift , Nigel ( eds. ) .Thinking Space. London : Routledge .

de Certeau ,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ar ,Michael. 2000. 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 London :Blackwell .

Foucault ,M. 1980. Power/ 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tings :1972 1977. Harvester Press.

Gottdiener , M. 1994. New Urban Sociology. N Y: McGraw-Hill .

Gregory , Derek. 1994 .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Oxford : Blackwell.

Gregory , Derek and Urry , J . ( eds. ) . 1985.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 Macmillian.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 . Blaclwell .

Massey , Doreen. 1984.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r :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New York : Methuen.

Merrifield ,Andy. 2000. “Henri Lefebvre : a Socialist in Space. ”In Crang ,M. & Thrift ,N. (eds. ) . Thinking Space. London : Routledge.

Painter ,Joe. 2000. “Pierre Bourdieu. ”In Crang , M. & Thrift , N. ( eds. ) .Thinking Space. London : Routledge.

Philo ,Chris. 2000. “Foucault’s geography. ”In Crang ,M , & Thrift ,N. (eds. ) .Thinking Space. London : Routledge.

Soja , Edward.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 Verso.

Thrift , Nigel.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London : Sage.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 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 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 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 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 化的。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 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 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 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 理性发挥作用。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 空间的想象,这便就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 对物质及社会世界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与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就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可 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就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 也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就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就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就是一种场所与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就是一历史概念,就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 末与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她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 众讨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她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 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她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域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就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她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 就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与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与常常就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她们自 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与对话提供了 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与文学转到了政治。[。o]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1-0032-04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陈育霞 黄亚平 〔摘 要〕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的北岸有个玉龙岛花园,它依水而生,有大面积的高尔夫球场和成片开发的低密度小住宅,环境宜人。这个小区定位为“中国光谷”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居住的国际花园。由于它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萧条的时候低成本开发的,其独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增值潜力与日俱增,玉龙岛花园也因此成为武汉市房地产规模开发的经典之作。但是此类开发,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城市建设活动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本来应该向公众开放的汤逊湖自然风景资源被少数富人阶层当作后花园,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可持续。21世纪是个城市化的时代,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7%,也就是将有36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个发展速度相当于世界上每个月出现一个大伦敦。急剧的人口增长要求城市提供大量的物质空间,同时,人口的就业、老龄化、贫困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研究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二 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 11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1)从城市建设实践看二者的关系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大效益最佳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由于相当部分社会类目标的笼统、含糊、无法量化,很难被充分考虑,使得“社会效益”虚化。城市政府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于采用以城市开发为动力的发展政策,即支持市场力,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以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把社会公平放在次位,导致城市中种种不利于社会发展及社会公平的现象屡屡出现。如一些贵族化高档娱乐设施成为投资新宠的同时,社会困难群体聚居的破旧住区却长期得不到改造;少数政府领导人关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大量性的民生问题缺乏考虑;由于经济上的聚集效益作用,使富的地方更繁荣,穷的地方更凋敝,“马太效应”愈演  总第117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李春敏 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① 一、空间的社会性 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与此相适应,“空间”也只是某些“空间学科”,如:建筑学、地理学、都市研究的主题,这些学科把“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而忽略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远远跨越了这些“空间学科”,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眼中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空间是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的一个新的视角。 ①[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页。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4187160.html,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张梦尧 来源:《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18年第02期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社会空间理论,笔者认为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属于传统的舒伯格模式。以社会分层理论为视角,分析解读银川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对于城市化进程、居于城市空间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居住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改善城市社会空间。 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分异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层理论囊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西方以韦伯和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理论。就社会分层的实质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还是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都表明社会分层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社会成员(或者说社会群体)围绕着自身所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社会地位有相应差异,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社会差异体系。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是普遍和永恒存在的[1] 。这种分层只是由于先天的自然差异所造成,并非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其中,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上具有的强相关和弱相关社会地位的剛性和弹性结构又是社会分层的两种状态。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它从动态的角度阐述社会地位的空间变化。郑杭生指出:“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2] 他认为,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关系,因而,社会流动包含了地理空间上流动。这种流动与静态分层差异有共同之处:都是围绕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研究。 列斐伏尔和哈维的传统社会空间理论阐述了社会空间的要义,即空间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空间性[3] 。从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角度辨析二者关系,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及其社会实践——社会的生产,其存在方式具有空间性,社会实践要将其存在方式映射在空间中方能实现。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空间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社会关系存在并且依赖于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社会空间是以物质空间和地理空间为载体,承载着社会关系、社会要素、社会含义等[5] 。社会学上则认为社会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区别于社区空间。 从理论上讲,社会空间分异是指那种在限定范围的空间内,其组成要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现象。空间内的个体服从于这种差异,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芝加哥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任务中心理论 任务中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士旦(Epstein)。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因此,它是一种简单而且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个案工作方法。任务中心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因此,人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生只是个人能力的暂时欠缺而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心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问题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大类: (1)人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冲突,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人需求、人格特质、性格特征、角色期待与行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对于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个人在事先总会抱有一定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人就会感到不满。例如,一个喜欢对朋友推心置腹的人,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自己吐露时,便会因为自己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而产生不满。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人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入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一个或几个正式团体的成员。而在成为正式团体成员之后,个人就面对与团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同集体的价值观念匹配,个人的目标如何同集体的目标结合。如果个人无法将自己同团体有效地融合,对团体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同特定组织和机构产生冲突。 (4)角色执行的困难。角色一词是戏剧影视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中,角色就是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 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 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记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4)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往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在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尽管中心地模式是以消费者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为前提的,但事实上,除距离外决定购物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为因素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制度论学派认为入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马克恩主义学派则注重社会各阶层之回的力量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政抬、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时间地理拳派(Tbowt bob)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 2013年12月31日10:20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作者:钟晓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72 摘要: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空间重构成为转型期城市社会变迁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权力、利益、理念等要素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城市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深层制度化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对城市资本化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全球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实践等热门城市研究议题的社会空间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三方面探讨了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最后评述了社会空间理论对于转型城市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关键词:社会空间;社会变迁;转型城市;“社会一空间”转向 20世纪,转型期的城市研究也不乏空间视角,但多集中于规划学、建筑学及地理学领域,空间被简单等同于土地、建筑、景观等概念。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其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社会变迁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变迁过程中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居住的一种场所,更是“城市中各种力量的成长、组合和嬗变”①的载体。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伴而生,因此研究城市空间重构是理解城市转型的路径之一。从社会空间视角阐释处于社会变迁过程的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经验,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社会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解和反思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另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城市也为“社会空间”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场”或“诊断所”②。 一、社会空间视角下西方转型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社会理论的历史被认为是“空间观念奇怪缺失的历史”③。直至20世纪中叶,社会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④。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将“空间区位布局简化为社会世界复杂度”的城市生态学,区位、位置、流动性等概念被用来测量、描述和最终解释社会分层现象。到60、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重新引入社会再生产、资本循环等概念,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及力量,城市再生产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了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⑤后现代地理学家索贾(Edward Soja)继而将社会空间的意涵进一步深化,提出“空间性”(spatiality)概念,使之成为与“历史性”、“社会性”并置的社会分析维度。⑥继一系列空间的价值维度和理论范式维度方面的学术努力之后,马克·戈特迪纳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o-spatial perspective)⑦。他从以上理论中汲取精华,又避免了传统空间生态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两者的简化论特征,试图将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更多因素以一种整合的观点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中。空间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虚空概念,也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如历史性一般具有批判的、唯物主义特性的分析维度,是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反作用于社会过程的积极因素。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在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转型社会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视角。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No.1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潘可礼* [摘要]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符号学;身体理论;城市化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作。他将空间分析与符号学、身体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启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空间转向或者地理学转向,即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空间 关于“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多年以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它仅仅指一种空的区域。在学术领域,它被冠以各种名称使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各向同性的’,或者‘无限的’,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若谈起‘社会空间’,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①社会空间概念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为它长期被双重幻象,即透明幻象和现实幻象所遮盖。透明幻象过分强调话语和书写在认识空间中的作用,将社会空间看作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单纯精神现象。现实幻象是一种物质拜物教,喜欢物质现实,把一切都当作物质的、真实的,认为社会空 *哲学博士,山东省临沂大学政治系副教授,27600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 ①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 Publishing,1991,p.1. 0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