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No.1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潘可礼*

[摘要]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符号学;身体理论;城市化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作。他将空间分析与符号学、身体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启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空间转向或者地理学转向,即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空间

关于“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多年以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它仅仅指一种空的区域。在学术领域,它被冠以各种名称使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各向同性的’,或者‘无限的’,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若谈起‘社会空间’,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①社会空间概念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为它长期被双重幻象,即透明幻象和现实幻象所遮盖。透明幻象过分强调话语和书写在认识空间中的作用,将社会空间看作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单纯精神现象。现实幻象是一种物质拜物教,喜欢物质现实,把一切都当作物质的、真实的,认为社会空

*哲学博士,山东省临沂大学政治系副教授,27600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

①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 Publishing,1991,p.1.

013

间是由物质构成的不变的“水桶”、容器、背景。透明幻象与唯心论血脉相连,现实幻象与机械唯物论密切相关,两种幻象并非敌对,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掩盖。拨开遮掩在社会空间之上的双重幻象迷雾,便还原出其本真面目。为此,在列斐伏尔看来,“社会空间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①它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第一,社会空间是以自然空间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自然空间正面临着被消耗殆尽的危险。社会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产品,是以自然空间作为资源、原材料,按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要求,以追逐交换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而加工、生产出来的。自然空间是各种社会空间生产的共同基础和起点。那么自然空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自然界创造的作品。自然界创造,而不制造、生产。自然界不能劳动,它的创造物,即自然空间,仅仅是向前发展,仅仅是显现。自然界在创造之前也没有主观目的。自然界的作品不是整齐划一的,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树是特别的树,玫瑰是特别的玫瑰,马是特别的马。自然空间也不分等级,若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花儿不知道它是谁,更不知道死为何物。人类既生产也创造。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作品,生产、制造了各种产品,二者都离不开劳动。在作品的创造中,劳动者、劳动处于次要地位,而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则处于支配地位。在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道路、桥梁、机场等社会空间都是工人重复劳动的结果,它们与各种复制性工具相联系。于是,社会空间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最主要产品、商品。社会空间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变成了一个血腥的战场:“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土地、地底、空中、甚至光线,都被纳入生产力之中。都市及其交通网络、交换网络都成为生产资料。城市及其各种设施(港口、火车站等)都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②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人工的、人造的东西已经把自发的、自然的东西从其领域中赶走,使其仅仅成为活动的背景。简而言之,产品已经击败了作品。当前,自然空间正远离我们而去,自然已经被“反自然”谋杀,主要依靠以下手段:抽象、符号、话语以及劳动、劳动产品。与上帝一样,自然已经死亡。人类不仅杀死了上帝和自然界,也正在讨价还价中自杀。

第二,每一种社会形态都生产自己的社会空间。社会关系不是空洞的抽象,而是一种具体的空间存在,它们将自身投射到空间里,在其中打上烙印,与此同时它们又生产着空间。社会空间里主要有两种社会关系:一是生物性生产关系,比如夫妻、性别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物质性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的占有、剥削及产品分配关系。每一种社会关系都生产、建构符合自己地位、身份特征的场所、空间。社会空间既是社会关系赖以存在的场所,也是统治阶级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各种社会关系通过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空间形式被固定下来后,统治权力就从这些空间中持久散发,长期规训着人们的肉体和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统治效果。每个社会都必须生产出自己的社会空间,否则就不能存在。任何声称真实的社会存在,若不能生产出自己的空间,就是一种奇怪的存在、一种不能脱离意识形态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文化”抽象,不久就会消失。③历史性空间、抽象空间、差异空间分别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的生产具有历史继承性。比如,中世纪的社会空间就把原先的社会空间作为自己空间的基础和支撑物,二者同时存在。中世纪的社会空间是一种等级空间,所有空间形式都围绕天国展开:一个天国世界,一个超天国世界,还有一个与天国对应的世俗世界。在世俗世界,庄园、寺院和教堂作为一种强力点把通往农村的大街小巷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等级森严的农业社会空间景观。它是西欧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起点,也是现代城镇的发源地。

第三,社会空间作为一种产品,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列斐伏尔用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分析

014①

③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6,p.53.

J.W.Freiberg,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s,New York:Irvington,1979,p.287.

了社会空间产品,认为社会空间作为劳动产品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具体劳动创造社会空间的使用价值,牵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它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社会空间

的价值,

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它的社会属性。这说明:每一种产品总是“一方面指向自然界,另一方面指向人类。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说它是具体的,因为它不仅是物质的,而且还是我们服从

或者反抗行为的一部分;说它是抽象的,

因为它有清晰的、可测量的轮廓,还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并且是新社会关系的载体。”①然而,社会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产品。它既能被交换或使用,

也是商品生产、交换以及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它既是消费客体,也是生产手段(比如土地),又是一种生产力。此外,它还是政治统治的工具,社会斗争的场所。作为一种抽象存在,即生产关系存在

和生产的场所、“母体”,社会空间具有本体论意义———“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

。②波古德认为这是“列斐伏尔实现的空间本体论转换”。③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不应是传统的生产、消费和

交换三位一体,而是生产、消费、交换和空间化四位一体。古特蒂纳说:“按照列斐伏尔的观点,社会

空间只能被辨证地理解,因为它是一种具体抽象———这是马克思的重要范畴之一,例如交换价值既

是人类劳动生产的一种物质性、客观化现实,又凝结着社会生产关系。这种具体抽象是社会行为的

媒介,因为它建构它们,也是这些行为的产品。

”④第四,如果社会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那么就存在着社会空间生产的历史。在提出社会空间概

念以后,

列斐伏尔首先用“空间的生产方式”概念替换了马克思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然后用其分析社会空间生产的历史,

并以欧洲为中心概括了世界空间化的历史进程。基于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的著名论断,列斐伏尔观察到:农民用耕牛和铁犁生产了农田空间;战士用战马和武器创设了战场空间。每一种生产方式都生产自己的社会空间,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空间化的决定力量。由此,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生产,即“空

间中的生产”

和“空间的生产”,认为马克思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涉及“空间中的生产”,而忽略了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空间。而他的“空间的生产方式”概念侧重研究“空间的生产”,是对马克思

生产方式理论的丰富发展。如果每一种生产方式都生产自己的社会空间,

那么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到另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伴随新空间的产生。由此,列斐伏尔以空间为视角将人类社会空间生产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绝对空间(公元前),神圣空间(公元0—1000年),历史性空间(公元1000—1400年),抽象空间(公元1400—1600年),矛盾空间(公元1600年至今)以及差异空间(未来)。

二、社会空间的符号学

列斐伏尔对社会空间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是空间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三元辩证组合。在空间三元辩证组合中,第三项与前两项密切相关,但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

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

形成的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全新选择项。爱德华·索亚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元组合或者说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与其他两项不同却包含并部分依赖它们。015

①②③④R.Shields ,Lefebvre ,Love and Struggle ,London :Routledge ,

1999,p.159,p.159,p.160.H.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22.

空间三元组合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和意指叠合相似。①

首先,空间实践———能指。空间实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空间生产方式对具体场所、“空间集”的生产和再生产。空间实践的产物是各种可感知的空间形态,包括都市、楼房、广场、公园、墓地、纪念碑、道路、桥梁、剧场,等等。说这些空间是感知的,因为它们是物质的,具有物理形态,能被人们的感官所把握,尤其能被人们“看见”,具有视觉特征。人们在生产出各种感知空间形态的同时,也制造了它们的能指,即名称和读音。列斐伏尔把名称、词句和意指称作“词语符号”,将音乐、声音、舞蹈等称为“非词语符号”。在空间实践中,能指符号不是完全脱离指称物的抽象“言说”,能指符号以可靠的指称物为依据,主要包括象征、标记、手语、图画、书写等形式。象征源于自然界,比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是象征依托的具体形象。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换句话说,“象征是指一种感情投入,一种情感聚集(比如害怕,着迷等)”②。象征对人和社会具有情感吸引作用和艺术审美价值。在古希腊,酒是重要的象征载体,酒神狄奥尼修斯象征着狂欢与生命激情。列斐伏尔说:“在酒神这里,一切艺术和宗教的象征呈现出一种新意境:这是一种普天欢庆,一个大团圆与一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一种超凡脱俗、诗意盎然、威力摄人的大场景。”③长期以来,在农牧业社会中,象征与指称物不是分裂的,象征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性内容。由于抽象分析(笛卡尔的“我思”)的出现,象征与指称物被分裂为互不联系的两个领域,这是不久以前才发生的事情。标记与自然物紧密相联,树木、石头、小山、日月星辰等都是标记的物质载体。在人类社会早期,打猎和捕鱼的路线以及羊群、兽群的行走路径都被人们用不同的标记标出。一旦没有现成的标记时,一些场所就被用石块或木棒标明。随着空间生产的广泛开展,界标与指示牌在感知空间中星罗棋布、连成一片:一株小灌木丛、一棵树、一块岩石或一座小山包,都可能被作为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标记来使用。④文字发明以后,这些标记既能被书写,又有读音,亦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这样,感知空间就变成了由各种能指符号编织而成的“文本”。那么,这种视觉性空间“文本”能被人们“阅读”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往往被“误读”,因为社会空间会说谎。比如,纪念碑常常表达一种清楚的信息,它说出了它想说的东西。然而它也隐藏了很多内容:政治的、军事的,甚至是法西斯的。在象征符号之下,纪念碑隐藏着权力控制和权力独裁的内容,虽然从表面上宣称自己代表着集体的利益和愿望。

其次,空间表述———所指。列斐伏尔把空间表述称为“构想的空间”,亦即所谓理论家、规划者、城市学家以及政府官僚等用空间符号编纂、构想出来的概念化空间。构想的空间与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所强加的秩序或者设计相连,这种秩序通过控制知识、符号得以确立:它控制解码空间的手段进而控制空间知识的生产。从符号学角度看,如果说感知空间是社会空间这个符号的能指,那么构想的空间则是它的指涉对象,即符号的概念、所指。所指以所谓“客观的”、“科学的”符号在场掩盖着主导意识形态权力控制的“缺场”。构想的空间是关于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是乌托邦思维观念的首要空间,是符号学家或译码员的空间,是一些艺术家和诗人纯创造性想象的空间”。⑤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空间的话语,它只有介入社会空间生产,才能获得连续性并以文本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历史谎言和虚假意识形态。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就使用了大量的空间名称、符号,它们共同构成宗教文本的意指。“如果宗教中没有场所的名称和符号,比如教堂、忏悔室、圣殿、圣坛等,那么宗教还有什么内容?如果没有教

016①

符号学中的能指是词的读音和书写,即“言说”。能指是物理的、可感知的,因为声音能被听见,书写能被看见。所指是

词的概念,即“思”。意指是词的意义,是由符号引起的解释者对之的解释,是对所指的一种遮蔽性显示。例如,“牡丹”一词的读音、书写是能指,“牡丹”的概念是所指,“牡丹”象征着“富贵”或者“吉祥”是意指。

④H.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2003,p.141,p.153.

H.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 I,London:Verso,1991,p.224.

E.W.Soja,Third Space,Oxford:Blackwell,1996,p.67.

堂,那么礼拜还有意义吗?”①然而,随着文字的发明、印刷术出现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象征退化为

符号,再堕落为信号。由此,列斐伏尔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所指与客观的指称物无关,完全是一种

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绝对形式。

②所指就是脱离具体空间形态的概念、词语、符号。诚然,语言符号是人们理解现实的重要工具。如果语言不被用来理解现实,而是理解语言自身,它就是元语言。元语言被认为是现实的最高本质,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能控制其他语言符号的语言。符号学家利用元语言编

纂、

构想的知识就是绝对知识。它是一个充满权力控制、胡言乱语的精神空间。为此,歌德说:“我从不认为语言会有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最后,表述空间———意指。表述空间是社会空间这个符号的意指、意义,是解释者对符号的解释

引发的思想。表述空间又可称为“生活空间”,即人们居住和使用的日常生活空间

。“表述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

有时经过编码,有时没有。它们与社会生活的神秘的或者底层的一面相连,也与艺术相连。”④这里,列斐伏尔的意图很明显:一是想强调表述空间的艺术、美学意指;二是刻意保留

表述空间的部分不可知性、神秘性意指;三是突出表述空间的实践意义。表述空间是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空间实践、空间表述)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亦此亦彼”的辩证综合:它既

有非词语符号,

也有词语符号;既是感知的,又是构想的。在表述空间中,口头语替代元语言成为主要语言,

它是未经编码的非词语符号,是一种集体的诗性作品。人们用口头语尽情表达自身的情感,而不是成为符号统治的奴隶,因此口头语具有生存论意指,指谓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本真的精神家园。人们还以时间为节奏,创造出优美的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将音乐变成流动的建筑,把建筑变成凝固的音乐,从而赋予日常生活空间以美学意指,指谓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表述

空间中也有经过编码的语言符号,

但是它们多数并未与指称物脱离,并且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汉语的“田”字。列斐伏尔说:“当我观察这个字符的时候,如果我尝试解译我所看到的,我就会

说它是一块稻田的鸟瞰图。稻田之间的边界线不是石墙或者带刺的铁丝篱笆,而是与稻田连为一体的沟渠。当我思考这个字符、这块稻田的时候,我似乎变成了一只翱翔在稻田的正上空、在最佳位置

俯视稻田的鸟儿。”⑤表述空间的符号体系与社会生活的神秘一面相连,是因为它的符号主要是非词

语的象征符号,

人们只能用其对社会空间进行描述、想象,而不能构想和思。“构想和思”是元语言功能,它是工具理性、“透明幻象”,能完全破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最终导致生产主义泛滥和自然环境被

严重破坏。海德格尔深刻反思了工具理性、科学主义,设想了一个天、地、神、人“四重整体”和谐相处

的日常生活空间。其中的

“神”意指人们对自然界要长期保持一种神秘感、敬畏感,而不是将其完全破解、参透,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列斐伏尔批评了海德格尔看重时间、轻视空间的传统观念,也借鉴

了他关于神的思想,认为寺庙、教堂是表述空间不可或缺的风景、标志

。“表述空间是有生命的:它会说话。它拥有一个富有感情的核心或者说中心:自我、

床、卧室、寓所、房屋;或者,广场、教堂、墓地。”⑥同时,表述空间也与社会生活的底层相连,因为它是贫民窟里的穷人、非法偷渡者、失地农民等社会草根阶层为争取空间公平、正义而斗争的场所。在列斐伏尔看来,表述空间的实践意义要比

象征意义更重要。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革命性最强,

他们公然反对空间控制、空间暴力,将边缘空间变成斗争场所。革命斗争不仅凭借反抗、抗议等政治革命,还要重新生产出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列斐伏尔认为边缘地带,包括种族隔离区、犹太人居住区、西班牙语居民区、印第安人保留地、偷渡者

居地、

避难所等,是社会主义差异空间的诞生地。017

①②③④⑤⑥H.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44,

p.134,p.33,p.153,p.42.H.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p.110.

三、社会空间的身体理论

列斐伏尔的“空间建筑学”把身体作为出发点,“整个社会空间都从身体开始,不管它是如何将身体变形,以致彻底忘记了身体,也不管它是如何与身体彻底决裂,以至于要消灭身体。”①这里的“身体”是超越主、客二元分立的、活生生的人体。当然,动物和植物也都有“身体”,并用“身体”生产自己的空间,比如:蜘蛛以自己的身体为起点、方向、坐标,利用体内储存的能量吐丝织网,制造出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过,动植物所生产的空间是无机的、冷漠的和没有情感的自然空间。

人的身体与动植物的“身体”不同,它是“双面的机器”:一面是物质性能量,即体内存储了从自然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另一面是精神性的“爱欲”,即身体中永远流淌着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欲望和激情,“性器官是人体巨大能量的汇集处”②。从尼采的权力意志角度看,身体的物质性能量可以比作“日神”,而非理性的“爱欲”则比作“酒神”,换而言之,身体的一面是造型艺术,另一面是音乐、舞蹈等动感艺术。受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论断启发,列斐伏尔把身体当作空间生产的“机器”。不过,笛卡尔、拉美特利的“机器”是机械的、僵化的,而身体则是生产性的、激情的、能动的机器,它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它生产了社会空间、物质资料以及人类历史。身体生产的动力,源于浪费掉体内剩余能量的需要和释放内心深处欲望的冲动。欲望的宣泄就是酒神精神,它代表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也体现着破坏、疯狂和本能。因此,未被异化的、原初状态的身体所生产的社会空间有时体现着自我毁灭、“死亡本能”,有时则体现着人内心本性的自发美学冲动:“古希腊的农村有自己的节日,并按照自己的日历来安排节庆。在那里,扑入我们眼帘的是古代世界黄金时代的美妙景象!每个人都是公社的一分子,每个村庄都是一个共同体。读这些文字你应该回到尼采笔下的古希腊社会,即回到那个酒神精神澎湃汹涌、激情奔放的狂热世界,每个人在狂欢的节日里尽情地欢歌狂舞。”③

身体在资本主义社会遭受了厄运,它承受着政治权力、知识权力的控制,处于异化状态。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直接的物质利益操纵,而是对身体、欲望的控制,即通过符号、视觉图像等对身体深处的冲动、欲望的殖民。资本主义抽象空间力图把一切存在物均质化,把日常生活空间变得千篇一律、单调无奇、风格消失、意义零度化,也使身体的自然节奏被单调的、重复性的机械节奏所替代。在列斐伏尔看来,“活的身体就是由各种节奏组成,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节奏。”④节奏是空间中的时间间隔,自然节奏、生理节奏具有美感、音乐感,是旋律、和谐和节奏的统一。而在抽象空间中,绵延的、异质的生命时间异化为同质的空间,变成了可测量的、均质化的钟表时间。身体的自然节奏、生理节奏被人为控制,如睡眠、起床、用餐、排泄等活动都要服从时间表。这样,身体的生物节奏、“生物钟”被打乱,产生了诸多严重摧残、危害身体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在抽象空间的符号、图像的“幕布”、“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掩盖的是权力和暴力,暴力内在于抽象空间及其使用之中,“到处弥漫着恐怖,暗藏着暴力,四面八方都充斥和施加着压力,任何成员都不能幸免。”⑤在这里,暴力伪装成劝说,压制伪装成自由,理性被说成非理性。抽象空间是由符号、知识、权力构成的一个恐怖空间,它隐秘地规训着每位成员,而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的恐怖空间发展到一定限度,“造反的身体”就会促使其爆炸、灭亡。“在空间与权力话语的真正核心处的乃是身体,是那个不

018①

②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405,p.196.

H.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pp.201-202.

H.Lefebvre,Rhythmanalysis: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London:Continuum,2004,p.80.H.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p.147.

能被简化、还原的和不可颠覆的身体。它拒斥剥夺、毁灭它的关系的再生产。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身体这

个更加脆弱、更加容易折磨的东西吗?但是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它更具有反抗性的吗?”

①只有工人、农民和知识精英等“造反身体”的联合革命行动,才能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阻止抽象

空间蔓延全球和均质化现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私有财产及国家对空间的政治性支配结束,

消除了异化产生的物质前提。摆脱异化状态的、自由自觉的身体,通过“诗意生产”生产出

“人的类存在的空间”、“艺术品空间”。人们把抽象空间的符号用激情洋溢的口头语言、诗性语言替换掉;将所有扭曲身体的

理性知识、

形而上学话语等都变为诗歌、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诗性知识,即“真正的知识”②。音乐的美感源于其包含的差异和对立:如音量的高低、节拍的强弱、节奏的松紧等。因此模仿音乐的样式生产的日常生活

空间,

绝不是可以重复和互换的产品,而是包含诸多差异和对立的艺术品,即“凝固的音乐”。通过艺术创作,人们将道路、广场、绿地、住处、办公室等空间形式都变成艺术品。然而人类最主要

的艺术作品却是数千年来创造的城市和风景

,“这样的作品包含着一种内在的人权———创造者们的权利不在于所有权,而在于对它们的审美享受。”③艺术品空间的美感不仅在于生活环境的诗化,也在于它是

一种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它是一个开放、流动的生活空间,由形形色色的“陌生身体”、“素昧平生者”组

成。它废除种族隔离

,“必须为个人和集体的聚会提供时间与地点,让来自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④由于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带有喜庆色彩,因此模仿艺术形式生产的社会空间必然是一种节庆、狂欢空间,“都市社会包含着这种趋势,即走向节日复活的趋势。但荒谬的

是,这种复活将导致体验价值的复活,空间与时间体验的复活,并且这种价值将优先于商业价值。

”⑤在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空间中,每个人将会重新发现自然的天性,都能用艺术家的眼光体察到这个世界的美,用画家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用诗人的语言描述世界。在这里,人类将重新找回农业社会或古希腊社会节日喜庆的快乐感觉与欢乐场面,身体的全部能量、热情和想象将会得到空前的释放与

宣泄

,“身体的感觉,比如说话、声音、嗅觉、听觉、性冲动等都完全获得解放。”⑥最终,列斐伏尔把身体的感觉解放作为身体空间理论的归宿。他自负地认为,与他的身体空间理论一样,尼采的“超人”和青年马

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落脚点都是人的感觉的解放。因此,身体空间理论、“超人”理论与异化劳动理论

殊途同归,“人类的革命之路与超人的英雄之旅,在空间的叉路口相遇。

”⑦四、社会空间理论的意义

空间与时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然而在现代性历史中,时间以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在社会批判理论中掌握着话语权,而空间却在许多现代理论家那里遭到漠视。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韦伯、涂尔干与马歇尔等人都不自觉地赋予时间与历史相对于空间与地理的优先权,时间成了现代性的唯一尺度。

福柯说:“空间在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

生命力的、

辩证的。”⑧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维度缺失,折断了它的地理学想象之翼,严重削弱了其批判力度;本质上是一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开启了社会批判

理论的新方向,即地理学转向,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019

①②③④⑧H.Lefebvre ,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London :Allison &Busby ,1978,p.98.⑥⑦

H.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407,p.363,p.400.R.b Shields ,Lefebvre ,Love and Struggle ,p.100.

⑤H.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

p.190,p.191.E.W.Soja ,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1989,p.10.

在列斐伏尔的影响下,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分别从经济学、哲学和文学领域全面展开:一是经济学上的后福特主义。从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凭借战争、新殖民主义等手段不断占领新市场,拓展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逐步实现了生产模式由“福特式”向“后福特主义”转变,这是由以时间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向突出空间维度的“灵活积累”模式转变。大卫·哈维认为这一转变带来了当代西方社会“骚动的、不稳定的和短暂的特质”①。美国后现代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认为,这是紧随战后持续性经济繁荣结束之后产生的最新一轮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空间重构活动。可见,所谓后福特主义转向,实质上是从空间角度对西方社会现实进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二是哲学上的后历史决定论。它的兴起标志着西方当代思想或哲学观念语境的空间化,它植根于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概念进行一种根本性的重新阐述,这实质上是一场本体论革命,企求重新平衡历史、地理和社会三者之间可以阐释的交互作用。②后历史决定论力求重新思考和回答“空间是什么”这个问题,试图从本体论角度挑战历史决定论,寻求空间、时间、存在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凸显空间在当代西方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三是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爱德华·索亚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西方当代现实语境的思考所呈现出来的文学空间化,它寓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新变革以及对现代性意义的重新界定,是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文化。可见,后现代主义实质上是西方当代文学、文化领域的空间化转向。

大卫·哈维是后福特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在《资本城市化》一书中指出,过度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趋势,且表现为:商品相对过剩,利润率下降,失业人数增多,部分工厂停业,资本闲置。如果把资本从生产领域切换到城市空间建筑领域(比如道路、码头、工厂、学校、医院、商店等),并以此为手段吸收过剩资本和闲置劳动力,就能暂时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大卫·哈维说:“我去过的每个城市不过是吸收剩余资本的巨大建筑场所而已。”③其实,这种投资切换不能完全阻止经济危机。因为空间生产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即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大规模投资城市空间建设最终会形成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危机。因此,这种投资切换实际上是“城市化金融危机的前兆”。布来特教授认为,中国的资本当前已经基本完成切换,欣欣向荣的房地产业预示着中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起始阶段。④

(责任编辑:杨嵘均)Henry Lefebvre's Theory of Social Space

PAN Ke-li

Abstract:Social space is a social product.A relative surplus of space products will give rise to econom-ic crisis.The triad of social space comprises spatial practice,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and representa-tional space.However,the third realm or component of the triad is not the result of simply combining the first two,but an open alternative based on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ir assumed integrity.Social space has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symbols,the triad of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semiotics:the signifier,signified and signification.The body,as the subject of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space,is where the production starts.An alienated body is controlled by the triad of state power,code and knowl-edge.Only in differential space of socialism can the body be liberated completely.At present,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is essentially the crisis of urbanization,and China is in its initial phase.

Key words:social space;space production;semiotics;theory of body;urbanization

020①

D.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1990,p.157.

E.W.Soja,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Verso,1989,p.62.

④B.Christophers,“Revisi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101,no.6,

November2011,pp.1347-1364.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 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 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 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 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 化的。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 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 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 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 理性发挥作用。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 空间的想象,这便就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 对物质及社会世界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与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就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可 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就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 也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就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就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就是一种场所与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就是一历史概念,就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 末与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她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 众讨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她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 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她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域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就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她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 就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与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与常常就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她们自 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与对话提供了 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与文学转到了政治。[。o]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1-0032-04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陈育霞 黄亚平 〔摘 要〕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的北岸有个玉龙岛花园,它依水而生,有大面积的高尔夫球场和成片开发的低密度小住宅,环境宜人。这个小区定位为“中国光谷”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居住的国际花园。由于它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萧条的时候低成本开发的,其独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增值潜力与日俱增,玉龙岛花园也因此成为武汉市房地产规模开发的经典之作。但是此类开发,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城市建设活动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本来应该向公众开放的汤逊湖自然风景资源被少数富人阶层当作后花园,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可持续。21世纪是个城市化的时代,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7%,也就是将有36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个发展速度相当于世界上每个月出现一个大伦敦。急剧的人口增长要求城市提供大量的物质空间,同时,人口的就业、老龄化、贫困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研究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二 城市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 11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1)从城市建设实践看二者的关系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大效益最佳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由于相当部分社会类目标的笼统、含糊、无法量化,很难被充分考虑,使得“社会效益”虚化。城市政府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于采用以城市开发为动力的发展政策,即支持市场力,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以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把社会公平放在次位,导致城市中种种不利于社会发展及社会公平的现象屡屡出现。如一些贵族化高档娱乐设施成为投资新宠的同时,社会困难群体聚居的破旧住区却长期得不到改造;少数政府领导人关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大量性的民生问题缺乏考虑;由于经济上的聚集效益作用,使富的地方更繁荣,穷的地方更凋敝,“马太效应”愈演  总第117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李春敏 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① 一、空间的社会性 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与此相适应,“空间”也只是某些“空间学科”,如:建筑学、地理学、都市研究的主题,这些学科把“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而忽略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远远跨越了这些“空间学科”,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眼中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空间是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的一个新的视角。 ①[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页。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13867047.html, 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作者:张梦尧 来源:《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18年第02期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社会空间理论,笔者认为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属于传统的舒伯格模式。以社会分层理论为视角,分析解读银川市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对于城市化进程、居于城市空间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居住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以改善城市社会空间。 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分异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层理论囊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西方以韦伯和帕累托为代表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理论。就社会分层的实质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还是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都表明社会分层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社会成员(或者说社会群体)围绕着自身所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社会地位有相应差异,由此,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社会差异体系。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是普遍和永恒存在的[1] 。这种分层只是由于先天的自然差异所造成,并非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其中,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分布上具有的强相关和弱相关社会地位的剛性和弹性结构又是社会分层的两种状态。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它从动态的角度阐述社会地位的空间变化。郑杭生指出:“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2] 他认为,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有密切关系,因而,社会流动包含了地理空间上流动。这种流动与静态分层差异有共同之处:都是围绕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研究。 列斐伏尔和哈维的传统社会空间理论阐述了社会空间的要义,即空间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空间性[3] 。从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角度辨析二者关系,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及其社会实践——社会的生产,其存在方式具有空间性,社会实践要将其存在方式映射在空间中方能实现。正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空间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4] 。社会关系存在并且依赖于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认为,社会空间是以物质空间和地理空间为载体,承载着社会关系、社会要素、社会含义等[5] 。社会学上则认为社会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区别于社区空间。 从理论上讲,社会空间分异是指那种在限定范围的空间内,其组成要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现象。空间内的个体服从于这种差异,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芝加哥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 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 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记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4)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往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在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尽管中心地模式是以消费者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为前提的,但事实上,除距离外决定购物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为因素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制度论学派认为入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马克恩主义学派则注重社会各阶层之回的力量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政抬、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时间地理拳派(Tbowt bob)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 2013年12月31日10:20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作者:钟晓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72 摘要: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空间重构成为转型期城市社会变迁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权力、利益、理念等要素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城市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深层制度化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对城市资本化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全球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实践等热门城市研究议题的社会空间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三方面探讨了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最后评述了社会空间理论对于转型城市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关键词:社会空间;社会变迁;转型城市;“社会一空间”转向 20世纪,转型期的城市研究也不乏空间视角,但多集中于规划学、建筑学及地理学领域,空间被简单等同于土地、建筑、景观等概念。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其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社会变迁提供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变迁过程中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居住的一种场所,更是“城市中各种力量的成长、组合和嬗变”①的载体。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伴而生,因此研究城市空间重构是理解城市转型的路径之一。从社会空间视角阐释处于社会变迁过程的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经验,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社会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解和反思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另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城市也为“社会空间”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场”或“诊断所”②。 一、社会空间视角下西方转型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社会理论的历史被认为是“空间观念奇怪缺失的历史”③。直至20世纪中叶,社会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④。芝加哥学派城市生态学将“空间区位布局简化为社会世界复杂度”的城市生态学,区位、位置、流动性等概念被用来测量、描述和最终解释社会分层现象。到60、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重新引入社会再生产、资本循环等概念,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及力量,城市再生产由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了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⑤后现代地理学家索贾(Edward Soja)继而将社会空间的意涵进一步深化,提出“空间性”(spatiality)概念,使之成为与“历史性”、“社会性”并置的社会分析维度。⑥继一系列空间的价值维度和理论范式维度方面的学术努力之后,马克·戈特迪纳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o-spatial perspective)⑦。他从以上理论中汲取精华,又避免了传统空间生态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两者的简化论特征,试图将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更多因素以一种整合的观点纳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中。空间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虚空概念,也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如历史性一般具有批判的、唯物主义特性的分析维度,是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反作用于社会过程的积极因素。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在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转型社会的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视角。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No.1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潘可礼* [摘要]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符号学;身体理论;城市化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作。他将空间分析与符号学、身体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启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空间转向或者地理学转向,即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空间 关于“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多年以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它仅仅指一种空的区域。在学术领域,它被冠以各种名称使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各向同性的’,或者‘无限的’,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若谈起‘社会空间’,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①社会空间概念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为它长期被双重幻象,即透明幻象和现实幻象所遮盖。透明幻象过分强调话语和书写在认识空间中的作用,将社会空间看作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单纯精神现象。现实幻象是一种物质拜物教,喜欢物质现实,把一切都当作物质的、真实的,认为社会空 *哲学博士,山东省临沂大学政治系副教授,276005。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 ①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 Publishing,1991,p.1. 013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理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J·厄里( John Urry)宣称:“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厄里,[2000]2003:505)空间的缺席似乎比时间更为明显,福柯(Foucalt,1980:70)如是说:“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空间仅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这样,社会理论空间之纬的缺失就抹杀了地理学想象力( Soja,1989)。经典的社会理论缺乏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片断(厄里,[2000]2003)。马克思、涂尔干、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空间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列菲弗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学者。列菲弗尔(Lefebvre ,1991)是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空间化阐释并系统阐述了空间概念。首先,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表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其次,他建构了社会空间的类型学,正是经由不同空间类型的转换而实现社会演变:即从差异空间到抽象空间的转型。所谓绝对空间就是由位居某些基地的自然之片断所构成,这些基地是因其固有特质而被选取,它是血缘、土地及语言的纽带之产物,相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抽象空间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是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无限扩张。然而,正是空间的扩张挽救了资本主义体制,因为它并未如马克思所说走到了穷途末路,相反,资本主义经由占有空间并将其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结构而维持与延续。因此占有空间并生产出一种空间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维系自己的规定结构,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空间的再生产化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少矛盾。空间不再是一个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而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最后,他试图提出一个关于空间的 ①〔英〕约翰·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A].布莱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505. ②[3]M.Foucault.Questions on Geography.in C.Gordo(ed.).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1972-1977.1980.70.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4日/第B02版 社会学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 孙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在社会学的研究视阈中,将空间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甚至形成专门的学术取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空间研究关注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 1970年代以前被称为“空间失语”时期。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所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且以空间的缺席尤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空间和物理学、数学、建筑学、地理学之间的传统联系遮蔽了其自身的社会属性,空间并非社会学专门的研究对象,而仅被视为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运行其间的、自然的、既定的处所,社会行动的特征及分布不过是对空间形态的适应或利用。在这样的方法论指导下,社会学理论对空间的认识比较欠缺,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将这种空间之维的缺失称为“空间性的失语”。在空间失语时期,虽然马克思、涂尔干、滕尼斯、齐美尔和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等不乏将空间与社会相联系的有洞见的探索与尝试,但是他们始终未能在社会学视野下建构起关于空间的清晰而系统的理论阐释,在经典社会理论之中的空间论述是片断式的、零散的,关于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表述或抽象或含糊。 1974年,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问世,社会学关于空间研究边缘而零散的状态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真正把空间要素嵌入社会研究的划时代人物,列斐伏尔提出了严密完整的空间理论体系,空间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得以清晰呈现。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推动边缘化的空间研究进入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更在于其发出了社会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先声,一个更加接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发展新时期随之到来。 所谓“空间转向”或地理学转向,是指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或以空间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在此基础上,地理学想象力成为社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何雪松归纳了以空间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指出其“空间转向”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展开:路径一,即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路径二,即以福柯、哈维为代表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综上,空间从游离于社会学视野之外到成为专门的研究主题和新兴的学术取向,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背景。 空间与社会行动具不可分性 传统社会学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社会。尽管社会被界定为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里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但是由于对空间进行规范的描述总会涉及几何学、拓扑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色彩浓厚的专门化语言体系,空间因而被蒙上了绝对的、不变的外衣,伴随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被抽象为容器与内容物的关系,空间与社会实际上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动摇,随着西方学界对城市问题研究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纯粹的空间过程,空间模式是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而空间的变迁是生产变迁的结果。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所指出的,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动态塑造的。社会是由时间、空间和社会行动三个基本向度组成的复合体。社会行动在时空结构中展开,而行动的后果及其特征映射于空间形态的重构之中,社会行动和空间结构之间形成一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 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 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 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 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 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而 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 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从观念史 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 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 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对物质及社会世界 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和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和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 可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产物,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 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是一种场所和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是一历史概念,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末和 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他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 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他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他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 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他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他们 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和对话提供 了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 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o]

空间与社会理论

空間與社會理論 2005 春季*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研一必修2學分 *夏黎明O:#2105 360461 H:321134 mailto:att50@https://www.doczj.com/doc/d213867047.html,.tw *每週三8:00-10:00 分組教室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一系列有關空間與社會的主題和選讀文獻,嘗試接觸和了解空間與社會的相關理論。主題和文獻的選取與組織,則強調其多重性和任意性,目的在開展對空間與社會的理論視野,以及對空間與社會議題的論述內涵。同時,非系統性的主題安排,切合由學習者建構知識的教學理念。因此,在課程的進行上,除了講述與報告之外,更重視課堂上的討論與互動,以期不斷檢視和反思這些理論或論述的預設和觀點,進而強化思辨的學術能力。 *課程大綱及指定讀物(見另頁) *教學方式 每週上課由同學報告40分鐘,教師補充20分鐘,討論60分鐘。 *作業規定 1.口頭報告 2.文獻評讀 3.專題報告 *評量方式 1.口頭報告20% 2.課堂討論20% 3.文獻評讀30% 4.專題報告30%

*課程大綱及指定讀物: 第一週(2/23):課程介紹分組 第二週(3/2):身體/ 感官經驗 Yi-Fu Tuan(1999),經驗的透視,《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Yi-Fu Tuan(1999),人體與空間價值,《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Jan Gehl(1999),步行、駐足、小坐、觀看和愉悅的場所,《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 第三週(3/9):場所/ 地景 Norberg-Schulz(1991),場所Ⅶ,《場所精神》(施植明譯),台北:尚林 Doreen Massey(1995),權力幾何學與進展式的地方感,《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王志弘譯),台北:譯者自刊 Hilary Winchester,etc(2003),Cultures and Landscapes,” Landscapes:Way of Imagining the World”,Harlow:Pea rson Education Ltd. 第四週(3/16):意像/ 想像 Kevin Lynch(1986),環境的意像,《都市意像》(宋伯欽譯),台北:臺隆書 局 Kevin Lynch(1986),城市意像與其原則,《都市意像》(宋伯欽譯),台北: 臺隆書局 Derek Gregory(1994),Introduction: Strange Lessons in Deep Spac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Oxford:Blackwell 第五週(3/23):敘事/ 旅行 Yi-Fu Tuan(1999),神話空間和地方,《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 譯館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Yi-Fu Tuan(1999),可見度:地方的創造,《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 立編譯館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長房(1997),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4): 29-69 第六週(3/30):書寫/ 影像/ 再現 Gaston Bachelard(2003),微型,《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 張老師文化 Gaston Bachelard(2003),秘密的浩瀚感,《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 , 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