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一、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所谓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是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将数量上的经济

增长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甚至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这一理

解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颓废边缘,社会物质财富极

度缺乏,面对这一现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做出了把全

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尤其强调应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这一决定是对我国当时国情的正确判断,然而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出现生产总值(GDP)

崇拜,即认为GDP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只要GDP增长,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这样的经济发展实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故而这种认为经

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并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混用的现象在学

术研究中也屡见不鲜。张风波(1987)在研究交通货运量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关系时,曾以工业产值作为测度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显然,工

业产值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作者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

发展。同样,张为付(2008)在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

的关系时,以我国净对外直接投资(NFDI)为因变量,以人均GDP为自

变量,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朱翠华和张晓峒(2012)研究经济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检验了人均GDP与3类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篇文献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单个的指标来表征经济发展,但有

的学者意识到单个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客观地描述经济发展的全貌,

因而试图用一套指标体系即多个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即便如此,该

指标体系仍然是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如岳晓燕(2011)在研究15个副

省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时,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构建了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聂春霞等(2012)通过模糊分级评价方法对西北五省会的城市环境、

经济与城市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认为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以上

研究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侧重于经济数量上的增长,甚至将GDP作为测

度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只要经济增长,则意味着经济发展。这样的理解方式抹杀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差异,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效率、经济发展的结构、经济发展的动力、经

济发展的环境等问题。

二、综合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注重经济发展量上的增加,而在实践中却出

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于是,学者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结构等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纳入测度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构建一种综合型的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这种综合型的经济发

展测度指标体系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经济发展本身,另外

一类是除了关注经济发展自身外,还关注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

在第一类综合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文献中,学者们在构建经济

发展的测度指标时,一般先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几个维度,然后再从各

维度选取合适的指标测量经济发展。王新华(2011)在研究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时,将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分为四个维度,即经济总量、经

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动力,再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由17指

标组成的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戴西超(2005)在研究技术-经济-社会

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时,将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分为三类指标,即总

量指标、结构指标以及质量指标。其中总量指标包括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第三产业总产值增长率;

结构指标包括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比重、工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

占GDP比重;质量指标包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万元GDP能耗的能源、人均GDP。王爱苓等(2012)以保定市为例,分析了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复合系统

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研究经济发展子系统时,选取了三个维度7

个指标,分别是经济总量维度(GDP、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

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结构维度(第三产业产值)、经济效益维

度(全市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车冰清等(2012)对研究江

苏省13个地级市以及52个县(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经济总量、经济质量、

经济结构、经济外向性、经济效益),23个指标。

以上文献对经济发展本身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度,然而,学者们也发

现经济发展存在外溢效应,如社会福利的增进也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因而在理解经济发展时,这些显然是应该被测量的因素。因而李

凤梧、池金明(1991)设计我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时,认为该体系

包括31个指标,具体为人均GDP、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基尼系数、城

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就业率、平均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

亡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盲率、农村人口平

均收入、城镇人口平均收入、城乡人口平均储蓄、通货膨胀率、城市

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农村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人均生活

能源消费量、家电及其他耐用消费品占总消费的比重、农村人均居住

面积、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每千人拥有电话机数量、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人均教育经费、人均订阅报纸杂志数量、广

播电视覆盖率、每万人拥有电影院数量、享受生活救济人数占应享受

人口比重、实行劳动保险职工的比重、养老保险人口比重、抚恤和救

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

在这篇文献中,对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的偏爱表现的非常明显。另外,徐徐、贾晶如(2012)在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时,将经济发

展子系统定义为4个维度11个指标,具体为经济实力维度(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济活力维度(第三产业贡献率、人均进出

口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活质量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汽车拥有量)、基础服务维度

(人均境内公路里程、人均用电量、每百万人口医生数)。周娴(2006)

认为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李永友(2008)在对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时,选用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

增长效率、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等指标来衡量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董正信等(2011)选取了社会总需求、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等29个指标研究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沈露莹(2010)

从经济增长、经济服务、城市功能、自主创新、资源环境、人本等维

度构建了包括48个指标的测评体系测评了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

可见,综合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是对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改进,扩展和进一步完善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生态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问题相对经济增长的紧迫感而言,显得并不突出,甚至并不显见,因而如何使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整个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经济增长高于一切成为必然结果,因此,高投入、高消耗、高排

放以及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其负面影响,

即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

生态破坏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考虑经济增长以

什么方式能在环境资源约束下有助于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增加这一问题①。这种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学术研究中表现为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并将生态环境作为测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早在1984年,何迺维,贲克平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两个

系统,一个是生态系统,包括光能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能量平衡、

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素平衡;另一个是经济系统,包括人口、投入、产出

以及纯收入。国家环保总局也于2003年5月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该文件提出了生态省的评价标准,其中经

济发展指标有6项,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

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环保产业比重以及第三产

业比重。

为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学者们特别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叶依常,黄明凤(2011)认为低

碳经济是一种碳生产率与人文发展彼此协调的经济形态,因此低碳经

济发展的测度指标既包括碳生产率指标,又包括人文发展指标,基于

这样的理解,文中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

析法对每个指标赋值,具体包括9个指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人

均碳排放、GDP、产业结构比例、碳生产率、非碳能源比重、低碳政策、碳能源排放系数、森林覆盖率。此外,付加锋等(2010)构建了包括低

碳资源、低碳环境、低碳消费、低碳产出以及低碳政策五个纬度14个

具体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冯碧梅(2011)建立了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以及要素层5个层次组成的低碳经济发

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24个指标,其中,系统层由产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11)

构建了包括低碳资源、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以及低碳政策四个维度的

衡量指标。

与此同时,学者们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保护生态的重要途径,循环

经济也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王志宪等(2006)设计了循环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大系统,25项具体指标,具体包括减量化系统(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农药施用强度、化肥使用

强度、人均生活垃圾生产量)、再循环再利用系统(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综合利

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社会经济系统系统(人均GDP、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生

态环境建设系统(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清洁能源利用率、工业废气

净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气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章波(2005)构建了南通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12

个指标,具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资源减量投入维度(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电量、万元农业产值化学用品

强度、单位土地面积GDP)、污染减量排放维度(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单位COD的GDP)、资源再利用维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产值比)、生态

环境质量维度(环保投资额占GDP比例)。生态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等方面,而且关注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试图用更多的环保理念来充实对经济发展的理解,这是经济发展实践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回应。

四、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而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又属于非再生资源,因此,目前以过渡的资源消耗来促进经济发展则可能剥夺后代享受资源的权力,为保证代际公平,学者们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需求的发展模式”。那么经济可持续型发展则可以定义为在一定资源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多的当代经济福利的同时,能保证后代人所得的经济福利不小于当代人所享受的经济福利。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生态型经济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比如对污染的控制,对环境的关注,但可持续型经济发展不简单的等同于生态化或环境保护,它还包括资源的代际分配等问题。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学术研究中也得到积极回应,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上。杨文进(2000)根据对可持续型经济发展的理解,构建了静态可持续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动态可持续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其中静态可持续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达式为:式(1)中,Y为静态可持续经济发展水平,GDP为国内生产总值,W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非市场外部经济,N为未市场化的各种收入或收益,C为传统上的物质资本耗费,L为非正常消费补偿外的人力资本耗费,S为自然资源及土地损耗,V为生态环境损耗,M为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性外部不经济后果,R为生态资本的恢复成本或防止生态资本损失而采取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开支;式(2)中Yt为动态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水平,i为资本组合所具有的增值率,C''''为物质资本,L''''为人力资本,S''''为自然资本,V''''为环境资本。该文献从理论上构建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

衡量指标,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但从实际操作来讲,还具有一定的模

糊性,比如N为未市场化的收入,这部分则很难计算,因而作为测度

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量化。

另外,郝晓辉(1996)年构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可

持续发展指标包括就业结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NP)废气排放、单位GNP木材消耗、单位GNP水耗、单位GNP能耗、单位GNP其他资源消耗、每亿元工业产值能耗、人口城市化水平、环保投资及占GNP比重、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GNP比重、人均GNP及变化率、GNP变化率,一共13个指标。毛汉英(1996)也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结合

山东省实际省况,构建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

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权。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包括GDP年均增

长率、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经济密度、单位GDP的资金投入、单位GDP的劳动投入、单位GDP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单位GDP消耗的水资源数量、单位GDP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三次产业结构、全员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这两套指标体系比较接近,在经济增长、经济效率、产业结构、能耗等方面都有涉及,与第一套指标体系

比较,理论支撑稍显薄弱,但操作性较强。此外,国家统计局与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也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可

持续发展有38个。可见,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构建是基于对

以往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基础上提出的,

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经济发展有了更多新

内涵。

五、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已有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客观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

对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经济发展还会在实

践中不断被调整,这也意味着对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理解也将随

之不断深化。

(一)研究结论

已有研究对经济发展问题从测度指标的角度予以了较多的关注,这些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阐释了学者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将这些理解有机综合起来,由此形成对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一,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经济发展具有时代性,在不同时刻,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侧重点也会改变。从文献可知,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者们对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建构专注于经济发展量上的增长,随后,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等问题。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环境问题以及代际公平问题凸显,学者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又更进一层,其测度指标开始关注经济外溢效应以及可持续性。可以显见的是,即使现今认为比较合理的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不断的被修正,从而走向更加合理。

第二,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是一个复合的体系。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描述,已有文献中,除了3篇文献用1个指标对经济发展进行测度外,剩余均是用4-48个不等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各个侧面尽可能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随着学术界对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日后的经济发展概念将注入了更多新的内涵,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复合性也将越来越强。第三,经济增长指标是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基本要素。已有文献中,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不仅数量差异大,而且指标内容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即经济增长指标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即所有的文献中除了一篇文献用工业产值测度经济发展外,其余均包含GDP或人均GDP这一指标,而工业产值、GDP或者人均GDP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测度指标,可见经济增长指标是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基本要素在已有文献中形成了共识。

当然,以定量的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是学术研究中的新潮流,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研究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种异

质性表现在测度指标提的数量和内容上。就数量而言,不同文献的经

济发展测度指标个数在1-48个之间,数量跨度较大;就内容而言,测

度指标更是千姿百态,即使是在特定的阶段、关注同样的问题,如低

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不同的指标体系之间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异质性使研究的问题很难形成成熟的结论,一般而言,比较成熟

的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是对研究问题在学者中能形成比较统一

的意见。二是建构指标体系的规范性不容乐观。从定量研究方法上来讲,指标体系的建构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包括指标的理论筛选、

实证遴选、指标赋权以及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本文对所引用

的25篇文献的规范性做了简单的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0篇文献的

指标有理论支撑;只有4篇文章有指标的遴选方法,并且只有1篇采用

模糊关联度方法进行实证遴选,其余3篇采用了主观遴选方法,如德

尔菲、专家咨询等;只有14篇文献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为指标进行了赋权;没有任何文献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显然,研究的规

范性对科学的研究结论至关重要,反之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将受到质疑。

(二)研究展望

追溯起来,亚当斯密应该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他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经济发

展的著作,但是,真正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发

展过程展开系统研究的实际不超过50年②。面对一个如此重要且研究

稍显薄弱的领域,日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发展的

眼光研究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变迁的概念,外部

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经验的积累都会改变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为此,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实践,总结经济发展经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经济发展测度指标。其次,注意经济发展

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在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同时,

还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文化发

展等角度理解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构建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再次,在研究前尽可能的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汲其精华,去其糟粕,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研究,这样避免研究的重复,更重

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学者们在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问题上形成较一致的意见。最后,在建构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时恪守研究规范。研究规范是保

证研究结论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定量研究中更是如此。因此,在研究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时应严格按照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指标遴选方法及

指标赋权方法等)和程序(指标的理论遴选、实证遴选、指标赋权以及

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等)构建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经查阅除却书上提到的指标外还有以下指标: 1) 工业生产率- 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量变化的连续加权式的测量,等同测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 的经济, 使用效能提供一个多大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2) PMI 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Index ,采购经理指数- 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将按月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 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3)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l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 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勺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4 ) PPI 是英文Producer Price Index 的缩写,意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 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 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 对CPI 有一定的影响。PPI 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 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 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民经 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 解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对投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一些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常用的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 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全部生产能力、总收入和总支出。GDP 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同时也能反映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后得到的平均值。它反 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较 高的人均GDP表明一个国家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水平较好。 三、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包括工资、利润、红利和 其他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也能够影响 着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四、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中寻求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的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 比率。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较低的失业 率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稳定,社会稳定度高。 五、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情况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的增长反映了一个 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大,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支出和投资空间。而支出的合理性 和效益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的重要标志。 以上所述,是一些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情况。政府、企业、投 资者等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和分析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经济的发展状况,以此制 定相应措施和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评估 一、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 所谓增长型经济发展测度指标是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将数量上的经济 增长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甚至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这一理 解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颓废边缘,社会物质财富极 度缺乏,面对这一现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做出了把全 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尤其强调应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这一决定是对我国当时国情的正确判断,然而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出现生产总值(GDP) 崇拜,即认为GDP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 只要GDP增长,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这样的经济发展实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故而这种认为经 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并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混用的现象在学 术研究中也屡见不鲜。张风波(1987)在研究交通货运量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关系时,曾以工业产值作为测度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显然,工 业产值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作者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 发展。同样,张为付(2008)在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 的关系时,以我国净对外直接投资(NFDI)为因变量,以人均GDP为自 变量,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朱翠华和张晓峒(2012)研究经济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检验了人均GDP与3类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篇文献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单个的指标来表征经济发展,但有 的学者意识到单个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客观地描述经济发展的全貌, 因而试图用一套指标体系即多个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即便如此,该 指标体系仍然是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如岳晓燕(2011)在研究15个副 省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时,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构建了经济发展测度指标;聂春霞等(2012)通过模糊分级评价方法对西北五省会的城市环境、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 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 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 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 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 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 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 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 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是指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状况。 首先,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总值,通常按年统计。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在这一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次,利用失业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失业率是指求职者中失业者占总求职者数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失业率越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此外,人均收入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个人的平均收入情况。一般情况下,人均收入越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人均收入越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此外,投资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投资是指各类单位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资本积累,一般情况下,投资总额越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投资总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另外,进出口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进出口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进出口活动。一般情况下,进出口总额越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进出口总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此外,消费水平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公民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消费水平越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最后,科技发展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科技发展包括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等。一般情况下,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科技发展水平越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以上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重要指标,它们都可以用来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状况。然而,这些指标只能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大致发展水平,不能充分反映其内部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应当综合考虑多种指标,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准确地评估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

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评价

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评价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省际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各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对省际经济的发展进行测度与评价,成为了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测度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测度的指标体系 1.经济总量指标 经济总量是一个省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衡量标准。常用的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GDP是最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 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表现。常用的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化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在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经济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常用的指标有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地区间收入差距等。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特点 和不足之处。 经济效益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常用的指标有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单位GDP能耗等。这些指标可以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经济竞争力指标 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常用的指标有人才流动、企业创新、 城市品牌等。这些指标可以评价一个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和地位。 二、评价的方法论 1.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评价。通过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得分,计算 出综合评价指标,从而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高低。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个 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2.比较评价法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核心关注点之一。了解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对于制定政策和评估经济状况具有重 要意义。本文将介绍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并探讨它们在 评估经济健康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主要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它代表 了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 的市场价值。GDP的增长通常表示着经济的繁荣,而下降则意味着经 济衰退。然而,单纯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 为它未能全面考虑到人类福祉、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关键因素。 2. 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除以总人口得出的平均值。它通 常用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高人均收入意味着人们 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然而,人均收 入只是一个表面指标,它无法揭示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3. 就业率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就业人口 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的就业率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和更低的失业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仅仅关注就业率可能掩盖了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等问题。 二、测量方法 1. 定量指标测量方法 定量指标测量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量化的经济数据来评估经济发展。这些数据来源于各种统计调查、财务报表和市场分析。例如,通过统计当年的GDP数值或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2. 定性指标测量方法 定性指标测量方法是通过主观描述和观察来评估经济发展。这些方法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例如,通过调查民众对就业机会的感受或企业家对创业环境的评价,可以定性地评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 综合指标测量方法 综合指标测量方法是将多个经济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估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例如,人类发展指数(HDI)将GDP、教育水平和预期寿命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 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增长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实现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准确评估经济发展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指标和测量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经 济发展指标和测量方法,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的评估体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 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它指的是一段时间内,该国或地区境 内所有居民和单位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通常 以年度为单位统计,它不仅考虑了消费支出、投资、政府支出等内需 因素,还考虑了对外贸易的影响。 GDP的测量方法有三种: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产出法主要是 通过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产出总量,然后相加得到GDP。收入法主要是通过统计各类居民和单位的收入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然后得到GDP。支出法主要是通过统计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对外贸易的总和,从而得到GDP。这三 种方法往往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保证了GDP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数后得到的平均值,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经济水平的指标。与GDP相比,人均

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当人均GDP较高时,通常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经济相对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三、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与劳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劳动力参与率的增加通常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参与人口的比例。失业率的增加通常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或者不足。失业率的控制是实现全面就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一篇篇特定期间内一篇篇一篇篇特定范围内供应消费者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对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它可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 CPI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调查一定篮子里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与基期价格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指数。CPI 的增长率越大,通常意味着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人民购买力下降。 五、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GDP的增长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

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一系列的 指标来评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经济状况、 优势和发展趋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一、GDP总量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通常用来度量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总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城市在产业 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比较不同城 市的GDP总量,我们可以评估城市经济的规模和水平。 二、人均GDP 人均GDP是指城市GDP总量与城市常住人口数的比值,反映了每 个居民在城市经济中所创造的财富。人均GDP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 发展指标,可以衡量城市经济的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 的提高通常意味着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 能力。 三、城市劳动力就业率 城市劳动力就业率是指在适龄劳动人口中就业的比例。通过衡量城 市的劳动力就业率,可以了解城市就业市场的活力和岗位供求情况。 较高的就业率通常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良好,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 机会,减少失业率和社会不稳定。

四、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于固定资产的金额。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包括房地产、基础 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意味着城市对未来经 济发展的信心和投资活力。 五、城市居民消费水平 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城市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支出。消费水 平的提高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水平的 稳定增长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推动内需增长、扩大市 场规模,激发经济活力。 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是指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 比例。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创新和升级的重要力量,包括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可以促 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七、城市对外贸易额 城市对外贸易额是指城市与外部国家或地区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对外贸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城市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出口竞争力和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对外贸易额的分析,可以 了解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 府关注的重点。为了科学评估和监测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 的政策和措施,需要明确的城市经济发展指标。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 的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并分析其作用和应用。 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它反映 了城市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GDP的增长率 可以用来评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通常情况下,GDP增长率越高, 说明城市经济增长越快,发展潜力越大。然而,仅仅依靠GDP作为一 个指标还不足以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的状况,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 分析。 二、人均GDP 人均GDP是将GDP除以城市总人口得到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城 市平均每个人的财富水平。人均GDP的增长可以代表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于评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 个城市的人均GDP越高,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城市的经济 发展水平越好。 三、就业率和失业率 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就业 率指在就业年龄人口中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年龄人口的比例,失业率

则是就业年龄人口中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年龄人口的比例。就业率的提高说明城市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居民就业和生计。失业率的下降则代表了城市经济市场的健康和活力。因此,就业率和失业率的监测对于评估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投资强度 投资强度指的是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强度的高低反映了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一个城市的投资强度越高,意味着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资等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投资强度的提高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优化行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是指城市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也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消费水平代表着城市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企业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六、创新指数 创新指数是评估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衡量城市的研发投入、科技产业规模、创新成果等来评估城市创新水平。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评估方法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评估方法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提升的过程,对于一个国家 来说,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还关系到国民生 活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在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我 们需要借助一些指标和评估方法。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经济发展指 标和评估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活力的重要指标。它代 表了一定时期内该国或地区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GDP既可以 从生产的角度(GDP的产值),也可以从支出的角度(GDP的支出) 来进行度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通常其GDP数值也相对较高。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该国或地区的总人口得到 的数值。这个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平均经济财富水平。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进步。 三、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将从事或寻找工作的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人口的 比例。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劳动力参与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说明存在着较强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

四、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一个贸易平衡良好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其对外贸易有较高的竞争力和自给自足的能力。贸易平衡不仅能带来外汇收入,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五、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一种综合性指标,综合考虑了国民的健康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活水平。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意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可持续发展指数(SDI) 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估指标,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对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指标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相关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衡量经济成长的指标 欧阳歌谷(2021.02.01) 经查阅除却书上提到的指标外还有以下指标: 1)工业生产率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 量变更的连续加权式的丈量,同等丈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 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 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的经济,使用效能提供一个 多年夜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2)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推销经理指数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推销经理指数将按月宣布,中国制造业推销经理指数体系共包含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推销、产制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推销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办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应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通常反应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3)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应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年夜,标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

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4)PPI是英文Producer Price Index 的缩写,意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水平的指数,是反应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笼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年夜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应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应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摆荡一般首先呈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财产链向下游财产扩散,最后涉及消费品。财产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资料的生产,存在原资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由于CPI不但包含消费品价格,还包含办事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更呈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继续处于叛变状态,这不合适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呈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在不合市场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