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

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

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

提要经济学应用中测度区域不均等程度的方法和指标不止一种,选择不同的测度指标会对结果的显示和侧重有影响。本文从指数的定义、特征及各自优劣势等方面对五种较为常用的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组合指标作出比较,以期待在测度经济分配不均等程度时尽量选用更合适的指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测度指标

对不同区域间经济状况作比较分析时,常常需要能够量化其经济状况不均等程度的定量指标。这种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合成指标。所谓合成指标,是指由若干特定单一指标组合而成并旨在说明某方面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合成指标又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大类:绝对指标包括标准差和方差等,用于反映区域间绝对差异;相对指标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广义熵、艾肯森指数等,用于反映区域间相对差异。

不同测度指标的侧重点和对测度对象的灵敏度有所不同,在通过数据处理来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时,应尽量选用最合适的指标。以测度区域间收入差距来说,选择测度指标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总体均值不变,而收入由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时,应导致指标值的升高,反之下降;指标应独立于收入规模,即当个体收入等比例变动时,指标值保持不变;指标应独立于人口规模,即当两个收入分配完全相同的总体合并时,指标值保持不变;指标能够分解,总体收入差距可分解为各来源因子的收入差距,以便进一步探析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

基于在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不仅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一致会造成结论不同,各研究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的不同也会对结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选取几个在财政学应用中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区域差距测度合成指标: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泰尔指数、MLD指数和艾肯森指数,对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特点及差异进行比较。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初,奥地利统计学家M.O.Lorenz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的曲线——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统计学家C.Gini以该曲线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旨在量化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测度指数,即为基尼系数。它已成为国际应用最广泛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指数,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时也常被使用。

基尼系数的表达式,Gini在1912年规定为:

G=y-y/n(n-1)/2u

式中,y(i=1,2,3…,n)为第i地区人均经济量,u为人均经济总量,n 为样本地区个数。由于该式在量化经济不均等程度时未考虑不同地区对应人口比重的影响,故将人口比重加权到基尼系数中时,上式可表达为:

G=y-y/pp/2u

p为第i地区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总数的比例。基尼系数以每一地区的人均经济量分别作为标准,先计算出所有地区对这一标准的加权偏差,再对这些加权偏差加权求和,最后除以人均经济总量的两倍。

以几何图形法表示更为直观,(图1)图中F(x)为洛伦兹曲线,SA为阴影面积,SB=F(x)dx,则可将基尼系数表达为:

G===1-2S=1-2F(x)dx

基尼系数的优点:可以用简单的分组数据简练地概括洛伦兹曲线所描述的经济分配状况,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经济差距,并可以将总体经济差距分解为不同来源因子的差距,从而分析不同因子对总差距的影响。

G=(ui/u)Gk*+…+(uk/u)Gk*

式中,k表示第k个经济差距来源因子,u为人均经济总量,uk为来源于第k个因子的人均经济量,Gk*为第k个因子的虚拟基尼系数。其中,虚拟基尼系数根据经济总量和来源于因子k的经济量进行单独排序计算而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基尼系数,可为正,也可为负。其算法为,将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各因子的经济量进行排序,使得y1≤y2≤y3≤…≤yn,表达式如:Gk*=[cov(yk,F(y))]/[cov(yk,F(yk))]×[2cov(yk,F(yk))/u]。

式中,cov(yk,F(y))为源于因子k的经济量与经济总量排序的相关系数,cov(yk,F(yk))为源于因子k的经济量与自身排序的相关系数,u为人均经济总量。

这样,第k个因子对区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Sk可以表达为:

Sk=×

由该式可以看出,因子k对区域经济总差距的贡献既取决于该因子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取决于该因子的虚拟基尼系数占总基尼系数的比重。

缺点:(1)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该系数不能精确描述出经济的不均等程度。不同的洛伦兹曲线对应不同的贫富分配不均状况,却

可能拥有相等的基尼系数,或者说相等的基尼系数无法区分出不同形状的洛伦兹曲线,可能会造成对贫富分配不均等程度的误判;(2)基尼系数用于反映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总体水平,当经济差距的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时,对应的基尼系数也只有十分位或百分位的较小变化。这种以数值上的小幅变化来反映经济差距巨大变化的“缩小镜”效应直接导致基尼系数的灵敏度难以令人满意。实际应用中,即使是区域间经济差距较大,在基尼系数上通常也反映微小;(3)基尼系数可以从量和宏观的角度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状况,但不能对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做出判断。

基尼系数是一个处于0~1之间的无量纲值,它比泰尔指数和艾肯森指数更多的应用于评价社会收入差距;但由于其上述若干缺点,以及它不能从不同空间尺度的角度进行区域差距分解,有时也需要借助其他经济指标对测度结果进行补充。

二、广义熵指数(GE)

广义熵指数借用了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具有平均信息量的含义。该指数构造为:

GE()=-1

式中,n为在样本个体的数量,y为个体i的经济量,=y,参数用于刻画指数变化的灵敏性,代表给予经济水平不同组之间经济差距的权重,当<2时,量化结果的刻画较为灵敏,最常用的取值为0,1。当=0时,称为MLD指数,对低水平部分的差距赋予较大权重;当=1时,称为泰尔指数,对不同水平的差距赋予相同权重;当=2时,称为半平方变异系数。个体差异愈小,广义熵指数愈小。由于泰尔指数和MLD指数更为常用,以下对这两个指标作进一步比较:

1、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当=1时,广义熵指数具体化为泰尔指数,其构造为:

GE(1)=log

优点:泰尔指数可以分解,该指数能将区域经济的总差距分解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内部差距和外部差距。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对样本总体进行分解,总体差距也随之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其形式为:

GE(1)=Iw+Ib=yglog+yglog

上式中,总体被分为若干组,组数为G:S1,S2,…,Sg(g=1,2,…,G),Ng为Sg中个体的数量,y为个体经济量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Y为第Sg 组经济量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Iw为组内差距,Ib为组间差距。

2、MLD指数及其分解。当=0,广义熵指数具体化为对数偏差均值指数,简

称为MLD指数,也称为泰尔零阶指数,其构造为:

GE(0)=log

该指数也可以进行分组分解,分解为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

GE(0)=Iw+Ib=log+log

式中,Ng为第g组的样本个数,为第g组经济量的均值,y为第i个样本的经济量。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导论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三要素:主体:国家;客体:剩余产品;目的:满足公共需求 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属性:历史的经济范畴 特征: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 财政学概念:关于财政研究的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 定性与定量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公共财政‖ 与传统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 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主要是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既可通过以 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 私人商品。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含义: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非排他性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 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 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公共选择的规则:(一)一致性规则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 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 投票者的赞成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 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 资源配置含义: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 1.决策机制 2.信息机制 3.动力机制 4.协调机制 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配置效率:称帕累托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时的

财政学

导论 财政: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现代基石:1公共商品理论(萨缪尔森等人)2效率理论(帕累托)3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阿罗) 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当众多个人组成一个整体是所产生的需求。 特点:1公共需求满足的收益外在性2整体性(表现为相互依赖与不可分割) 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特点:1非排他性(技术、效率、成本)2非竞争性另外生产、提供不可分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大,具有自然垄断性 分类:1纯粹公共商品: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公共商品:一定程度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满足私人需求(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投票悖论: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多数票 效率与市场 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四部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 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资源与产品之间技术转换率或产出率 交换效率: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 综合效率: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同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效率(实现条件)也可以说任意两种商品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市场失败的表现:1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政府及职能 政府:执行和表达国家意志的工具。 特征:1、人机构没有的政治权利2、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有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性直接或间接取决与公共选择的过程3、以盈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 政府失败:由政府内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 原因:一、政府能力所限(1信息有限2对私人市场反映控制有限3 对官僚主义控制有限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二、政府行为的越界(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的方式上却选择使用了政治交易的方式。) 财政职能:指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市政府为实现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1、凡格纳法则;2、经济发展阶段论;3、梯度渐进增长论;4、公共选择增长论。 影响财政支出微观因素:1、需求因素:收入和价格弹性;对公共商品偏好; 2、供给因素:环境服务;产品质量;投入品价格;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构成比例。 如何优化???答: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政府的侧重点不同;必须与财政支出筹资方式结合起来。 购买支出:公共投资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一、财政与财政学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财政活动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及其管理活动。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商品以及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二、财政的本质、演进形态 财政的本质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分配关系: 在经济系统中,主要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 在国家机构系统内部,主要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演进形态: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三、西方财政理论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第1时期,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第2个时期: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3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图洛克 四、中国传统财政理论 194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处于引入西方公共财政学的阶段。 1949年后,我国的财政学说先是以学习借鉴苏联财政理论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注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财政理论研究——形成以“国家分配论”为主的财政理论。 五、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帕累托效率 1.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2.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那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体系符合帕累托效率的标准,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 ①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 ②产品同质无差异 ③要素自由流动 ④信息完备充分 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 ⑥经济利益可分,所有权确定 五、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 市场失灵通常也称作市场无效: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 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完全信息、垄断、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等。六、现代财政理论分析思路 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财政介入→政府失灵→市场与政府之间的选择 七、公共产品的含义和特征并分析公共产品为什么无法靠市场提供 1.公共产品的含义:指具有一类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如国防、路灯等。

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

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 提要经济学应用中测度区域不均等程度的方法和指标不止一种,选择不同的测度指标会对结果的显示和侧重有影响。本文从指数的定义、特征及各自优劣势等方面对五种较为常用的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组合指标作出比较,以期待在测度经济分配不均等程度时尽量选用更合适的指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测度指标 对不同区域间经济状况作比较分析时,常常需要能够量化其经济状况不均等程度的定量指标。这种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合成指标。所谓合成指标,是指由若干特定单一指标组合而成并旨在说明某方面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合成指标又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大类:绝对指标包括标准差和方差等,用于反映区域间绝对差异;相对指标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广义熵、艾肯森指数等,用于反映区域间相对差异。 不同测度指标的侧重点和对测度对象的灵敏度有所不同,在通过数据处理来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时,应尽量选用最合适的指标。以测度区域间收入差距来说,选择测度指标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总体均值不变,而收入由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时,应导致指标值的升高,反之下降;指标应独立于收入规模,即当个体收入等比例变动时,指标值保持不变;指标应独立于人口规模,即当两个收入分配完全相同的总体合并时,指标值保持不变;指标能够分解,总体收入差距可分解为各来源因子的收入差距,以便进一步探析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 基于在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不仅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一致会造成结论不同,各研究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的不同也会对结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选取几个在财政学应用中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区域差距测度合成指标: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泰尔指数、MLD指数和艾肯森指数,对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特点及差异进行比较。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初,奥地利统计学家M.O.Lorenz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的曲线——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统计学家C.Gini以该曲线为基础,构造了一个旨在量化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测度指数,即为基尼系数。它已成为国际应用最广泛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指数,在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时也常被使用。 基尼系数的表达式,Gini在1912年规定为: G=y-y/n(n-1)/2u

财政学

一、财政职能是什么 答: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在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下,财政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给予财力保障,引导资源有效和合理利用,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的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适当的政策组合,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并求得稳定增长的职能。 二、市场是只无形的手,通过供需调节经济,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干预经济,财政如何做好该做的事情?答: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垄断问题,不能提供公共,不能解决外部性,不能保证信息充分,宏观经济会失衡,收入分配不公,个人偏好不合理所以需要政府干预,财政要解决市场失灵部分,提供公共品,解决外部性,打破垄断,调整收入分配不公,纠正个人偏好,调宏观经济。 三、实现财政三大职能的具体措施手段 答:资源配置上,通过财政支出保障公共品有效提供,对负外部性通过政府管制、征税、明晰产权等解决负外部性,通过财政补贴保障正外部性产品供应。通过反垄断立法等保障充分竞争。对鼓励类产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进行鼓励,对限制产业通过高额税收等进行限制。 收入分配上,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群体征收高额税收,通过财政补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稳定经济上,经济不景气时采用扩张财政政策,通过列赤字增加政府投资政府购买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 四、假设一个商业性苹果园在苹果生产中使用防虫剂。在这个过程中,有害的气味飘向附近的居民区。为了把这种外部性内在化,政府应该对苹果园生产苹果进行征税还是补贴?为什么? 答:对苹果征税,因为要使这种外部性内在化,就要使苹果的供给曲线一直向上移动到等于真实社会成本曲线为止 五、污染最好的水平是零污染,零污染是最佳经济效率的状态,请对该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答:污染的确不好,但显然,完全消除污染并不合适,因为这样付出的成本过于昂贵,不妨这样想一想:社会需要颁布法律,规定使用汽车、火车和飞机都全部非法,关闭所有的工程,消灭所有的动物(因为动物会排出粪便)。这样才能消除所有的污染。但是,显然我们不会这样做,其原因非常简单,代价太昂贵了。我们的确喜欢污染少一些,但是实现零污染却很不合算,倘若如此,我们将得不到任何利益,因此,认为零污染是最好的人都没有透彻的考虑该问题。事实上有一些污染是好的,我们可以坐车而不必徒步,我们有空调而不必疲于出汗而毫无办法了。 六、在准公共品中,公共资源与俱乐部产品有何区别? 答:公共资源与俱乐部产品同属于公共品中的准公共品。但是,公共资源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竞争性,而在收益上具有排他性。而俱乐部产品则相反,在消费商具有排他性,而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七、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答: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在市场上购买所购买性支出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它是政府市场性的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

财政学(知识点汇总)

导论 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 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一种分配关系。 2.社会公众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众需要的特征:总体性、共同性(非个人)、不对称性(不付代价或少量费用)。 3.财政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剩余产品的产生——国家参与剩余产品分配——财政产生了。 第一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问题:在新常态下,国家如何执行宏观调控职能? 1.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进 2.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以及基本条件 1.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 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3.市场失灵表现: 4.@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正外部 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偏好不合理、 5.@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6.公共产品含义及特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 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5.公共产品的分类: 7.一是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 二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 三是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2.免费搭车 8.财政职能: a.资源配置职能(资源使用效率的两个方面): 基本内容: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工具: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税收 b.收入分配职能 基本内容: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主要工具: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转移支付;税收 c.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含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财政学知识点(1)

财政学知识点(1)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购买性支出: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换相关联的财政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原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提高。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Eg>1,财政支出增长速度>GDP 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比例。 纳税人:纳税主体,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税收客体;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标准:课税依据;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税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例。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按征税对象的数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征税数额。 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税率↑。 税收能力: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行政管理支出(一般性支出):用于国家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职能所支付的经费。影响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的使用效率。——选择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or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纵向财政缺口: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缺口。 横向财政缺口: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了地方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 应债主体结构: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财政政策: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简答题 指导思想: 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政府“守夜人”;厉行节约“廉价政府” 凯恩斯主义:抛弃守夜人;财政支出可以形成社会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政府与市场是互补关系; 1.市场失灵的体现: (1)市场垄断;垄断者会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成为了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 不对称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额外成本与收益。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而大部分“公共物品”

财政学

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措施。 政府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基本含义是指政府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利用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特定部门和需要进行的一种特殊投资。 税收负担: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 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于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国有经济收入:指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企业经营收入中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体制:通常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用以解决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收支范围,财权、财力及财政管理权限的制度。 混合产品:指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的一个范畴,这类产品一般是具有竞争性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 绿色采购:是指政府通过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从而对社会的绿色消费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分税制;是国际上较为普遍实行的财政体制,是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将全部税收收入在上下级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并以此来确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的财政管理制度。 BOT投资:建设-经营-移交,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方式的一种,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收回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TOT移交-经营-移交) 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国际重复征税:是不同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的结果。 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拉姆斯法则:研究最优流转税(商品税)问题。如果商品课税是最优的,其税额的少量增加会导致全部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相同的比例。 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国债偿还率: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是用来衡量国家财政偿还国债能力的指标。 ●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①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②外部效应③自然垄断④信息不对称;①收入分配不公②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①组织公共生产,提供公共物品②财政手段③立法和行政手段 ●财政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②收入分配职能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意义①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②购买性支出对政府效益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政府效益约束是软的③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2优化支出结构3兼顾公平与效率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①市场和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②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存在缺陷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配置资源来调控和克服市场缺陷③市场经济下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政府配置是补充。 ●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支占GDP的比列也相应提高。其符合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不可能无止境上升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和层次时,

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统计测度与分析

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统计测度与分析社会经济不平等是一个复杂且广泛存在的问题,对于衡量和分析不 平等的程度至关重要。统计测度与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平等 的现状,还能揭示不平等背后的原因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建议和指导。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统计测度,并分析其应 用及局限性。 一、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是最常见的测度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指标之一。基尼系数的 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接近1,不平等程度越高。该系数通过 比较个体收入或财富的分布情况,判断整个社会是否存在收入或财富 的不平等现象。然而,基尼系数无法提供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信息,只能给出整体不平等的水平,因此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用于表示收入或财富在群体中的 分布情况。在洛伦兹曲线上,横坐标表示累积人口比例,纵坐标表示 累积收入或财富比例。通过与45度线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收入或财 富的分布情况是否不平等。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显示不同群体之间 的收入或财富差距,同时也能够计算基尼系数。然而,洛伦兹曲线虽 然直观,但在精确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室内劳工生产和室内劳务产品上的资金投入(H-Index)

H-Index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测量方法,用于衡量不同地区或国家之 间的收入不平等。该指标通过比较不同的收入组合情况,以评估社会 经济的不平等程度。具体来说,H-Index基于财富和收入的分布曲线, 以及不同收入组合之间的差异性。尽管H-Index可以提供更全面和细致的不平等信息,但其计算和解读的复杂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相对较少。 四、顶部和底部百分比(Top and Bottom Percentiles) 顶部和底部百分比是另一种常用的不平等测度方法。该方法关注的 是社会经济的最高收入群体和最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通常,我们 将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归因于顶部百分比获取了过多的财富,而底部 百分比获取了过少的财富。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两个百分比,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状况。不过,顶部和底部百分比的局限 在于,它只关注了收入差距的两个极端,忽略了中产阶级和中等收入 群体的情况。 总结起来,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统计测度与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每种 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问 题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测度方法,并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来更 全面地理解和解决不平等问题。统计测度与分析的结果应作为政策制 定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 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评介

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评介 ■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与教育公平 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在教育财政学研究中非常常见。教育财政学对于教育资源(特指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的定义为“给予条件相同者相同的待遇”,以及“给予条件不同者不同的待遇”,前者称为“横向公平”,后者称为“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划分使得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的度量具有了可操作性。在研究实践中,通常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组,区分“弱势群体”和与之相对的“强势”或“正常”群体,不同群组间的生均经费应该具有差异,所谓“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生均经费拨款,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资源倾斜,否则不满足“纵向公平”的要求;而各群组之内,个体的经费或资源占有应该没有差异性,否则不满足“横向公平”的要求。也就是说,考察“纵向公平”要看组间差异,考察“横向公平”要看组内差异。 ■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1.平均数和方差分析 平均数比较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方法。简单的平均数比较即可以直观呈现组间差异,可用于对“纵向公平”的分析,如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之间的差别分析。在假定不应区别对待的情况下,平均数比较也可用来描述“横向公平”状况。如城乡、校际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收入、支出水平差异等。方差反映组内个体对平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是测度“横向公平”的手段。有的研究也用个体值与平均数的差来反映组内差异。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距平

值的结果有助于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做出定性判断,简单易用,比较 适合进行简单情境下的静态分析。 2.不均等指标和指数 在进行生均经费分析的过程中往往要考察和比较不均等程度,即个体 之间的差异程度,比较常用的指标是极差或调整的极差。但极差是有量纲的,不适合做跨国家或不同资源类型的不均等程度的比较;在进行不同时 点的比较时,也容易受到时间价值的影响。而“极差率”或调整的极差率 是相对数,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更常用的测量教育经 费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均值),是消除了量纲,并 且标准化了的个体间差异或离散程度。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研究对象个体数量众多,个体间的差异状况复杂,分布不均匀,使用简单的不均等指标,如极差率和变异系数容易受到奇异 值的影响,也不能充分反映总体中个体分布的细微变化,因此一些相对复 杂的指数也被引入到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中来。应用最广泛的包括基尼 系数、泰尔指数、Mcloone指数、Vertergan指数等,这些指数的标准化 程度更高,取值都有上下极限。 3.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财政政策效果的“统计迷雾” 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教 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重大工程不断付诸实施。但是,很多研究都发现,生均教育经费高度不均 衡的状况似乎一直没有“有目共睹”的显著变化,如梁文艳、杜育红(2022)的研究,利用省级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极差、极差率和变异系数

比较财政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财政 从实践意义理解是国家的收支活动。从经济意义理解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它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获得收入、安排支出,实现政府职能并对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经济活动。 2、比较财政学 就是比较不同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门科学。 3、瓦格纳法则 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4、外部性(外溢性) 指某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好处,而后者并没有为此而付费;或者给后者带来了坏处而没有给予后者相应的补偿。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5、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有效) 指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的境况不变差,那么有人的境况就不会变好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6、公共产品 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的物品。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点。 7、税收 指国家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税收价格 指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带来个人需要额外支付的数量。 9、影子价格 指在生产消耗、价格等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某种资源增加一单位所能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 10、税收的收入效应 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11、税收的替代效应 指对商品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纳税人商品购买的选择,纳税人往往购买免税或轻税的商品替代征税和重税的商品。

12、公债(国债) 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和国外筹借的各种借款,即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借的债务,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建设支出需要的重要手段。 13、国家预算(政府预算) 指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 14、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5、乘数效应 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16、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公债的“挤出效应” 指因为政府的公债活动,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使得私人投资下降。 18、最优税制(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考试整理 一、单选20题,20分二、多选5题,10分三、名词解释5题,15分 四、计算题1题,10分五、简答题3题,30分六、材料分析题1题,15分 基本慨念 1、财政:指的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2、混合经济: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 3、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4、帕 累托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 变差的结果。 5、帕累托改善: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 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6、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既有的产品组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 要求和愿望。 7、基尼系数:基于洛伦茨曲线、用于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8、市场失灵: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经由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9、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也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 的边际成本为零。 10、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 的情形。 1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 水平等作出的决策。 1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决策。 13、公共选择:政治过程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4、单峰偏好:选民偏离其最偏好的结果时,效用随之下降。 15、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 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16、排他性: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 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财政学总结

名词解释: 1。财政的定义:国家基于一定的法律许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利,对社会财富的价值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活动。2。市场缺陷: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第一种是条件性市场缺陷,第二种是原生性市场缺陷。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3。混合物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4.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分配的某些方面能够自动逆对风向,减缓经济波动,无须政府有意操作。 5。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的动态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品价格越来越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于其价值。将这种现象,汇成图表呈现出张开的剪刀状,故名剪刀差. 6。财政支出效益:1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否匹配。2支出结构效益,支出结构是否科学,各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是否合适。3支出项目效益,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4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和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7。政府采购: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8.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强调的是结果导向.9。政府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一种集中性和政策性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10。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11。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12.就业创造标准,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13.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议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同公共部门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14。BOT模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和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约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15.定员管理: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定员比例和机构等级,规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所需要的人员配置。16。定额管理: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力的可能,确定事业单位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17。社会保障,是国家像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18。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依据政治权利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利用各种财政收入形式集中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19.税收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利,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的、无偿的、定量的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20。使用者收费:是指政府对特定服务和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21。规费:是政府部门在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过程中,为国民提供某种特别服务是锁获得的特别爆长。22。国家财政收入集中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的总量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3.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指在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交易过程中,买方将其未来应纳的税款,以压低购买价格的方法事先一次扣除,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方负担。24。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5.凡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不易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称为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是直接税。凡事纳税人有可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称为间接税,一般认为流转税为间接税。26。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所纳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由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27。税收归宿:指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28。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应税商品或生产要素销售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购买者负担的一种转嫁方式。29.后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应税商品或生产要素购进价格的方法,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转嫁方式。30。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3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也被称作“承购包销法",指国家预先确定公债券的发行条件,即债券的票面利率、偿还期限、发行价格等,然后在金融市场上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债券发行的方式。32。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制度。实质是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广义的财政体制不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还涉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狭义的财政体制,仅指国家各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处理问题.33。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

财政学复习资料

目录 经济学上的外部性与财政学的关系 (2) 对债务的计量、衡量/什么是债务依存度 (2) 民间融资的方式(BOT融资方式——出卖经营权) (3) 公共物品的特征、定价方式、需求曲线/半公共物品 (3) 衡量财政支出的指标 (3) 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的指标: (3) 基尼系数: (4) 术语: (4) (1)转移支付 (4) (2)补偿性支出 (4) (3)转移支付与补偿性支出的关系 (4) (4)代际收入的分配(代际负担) (4) (5)内生增长理论 (4) (6)分税制度 (4) (7)共享税 (5) (8)债务依存度 (5) (9)零基预算 (5) 2.养老金制度: (5) 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5)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5) 判断:财政收入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 (5) 3.预算分级制度(分5级) (6) 政府的权限: (6) 4.IS-LM曲线:财政运用 (6) 5.乘数 (6) 财政支出分类:经常性支出、投资支出等/文教卫支出属于什么支出? (6) 财政规模的影响因素 (7) 国家预算原则: (7)

6.财政政策工具 (7) 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特点、区别 (8) 判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 7.财政赤字 (8) 赤字财政政策 (8) 财政收入分类 (8) 问答 (8) 财政收入手段、来源 (9) 税收和收费的区别、联系(为何费改税) (9) 政府和市场关系、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 (9) “汲水效应”——引致性投资(是“挤出效应”的反义词) (10) 论述 (10) 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观点(认识、政策性手段) (10) 财政收入占多大比例合适 (11) 1.通货膨胀税 (11) 2.铸币税 (11) 4.纳税扣除 (11) 政府投资效率的衡量标准: (12) 5.赤字的构成 (12) 名词解释、判断、单选、多选 经济学上的外部性与财政学的关系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之一就是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对债务的计量、衡量/什么是债务依存度

财政学考试重点

1、市场失灵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失灵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而存在。 第二类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失灵,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 (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7)市场中存在着优值品和劣值品。 3、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分类:外部性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4、负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小于私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正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大于个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5、界定产权成为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 6、萨缪尔森1956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7、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8、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活动融资而征税。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 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 财务及市场指标的比较分析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及市场指标的比较分析

上市公司多角化经营绩效研究* ——财务及市场指标的比较分析 雷良海*张双全* (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200093) 内容提要文章以1999 年年报中提供分行业资料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多角化程度同财务绩效指标、市场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角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收益率;随着多角化程度的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有所下降,而市场绩效指标却有所上升。 关键词上市公司多角化经营财务绩效市场绩效 1引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实行多角化战略,利用多角化经营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绩效。在我国,企业多角化的实践主要从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出现。进入九十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一些企业开始主动追求多角化,多角化经营从为解决企业富余人 员问题或为解决资源型产业枯竭后的转移问题,逐步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的战略选择。 在多角化的研究中,多角化经营与其绩效的关系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国外,许多学者对企业多角化经营及其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按绩效主要衡量指标的不同, 可分为:财务指标法、市场指标法。 运用财务指标法,鲁迈特(Rumelt)于1974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向与核心能力相关的产业有限的多角化经营会提高企业的业绩,而过度多角化则会由于对核心能力的延伸作用或资源共享等协同作用降低而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1]。格朗特(Grant)等在1988 年则提出,公司财务绩效与其涉足业务单元的数量在一定限度内呈正向变动关系,但超出这一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项目编号98SG26)。 *雷良海:男,1962 年2 月生,经济学博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理工大学财务处处长,沪江现代企业研究所所长兼投资与建设学院副院长。科研经历: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25 篇,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 项,获98 上海科技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98 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96-97)著作类三等奖,2000 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98-99)论文三等奖。 *张双全:男,1974 年生,经济学硕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通 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开鲁三村22 号201 室 邮政编码:200438 Email: 或 联系电话:(办)传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