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一)婴儿视觉的发展

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

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

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

1.味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15周时已初步成熟且能发挥作用。4个月的胎儿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新生儿的味觉已发育得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生儿已明显“偏爱”甜食,且其对甜、酸、苦和白开水的面部表情已明显不同。味觉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

2.嗅觉的发生发展

7-8个月的胎儿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具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新生儿能够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典型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等,还能够由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并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3.触觉的发生发展

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2个月时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4个月时能同时辨别不同形状和软硬程度的乳头。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及东、南、西、北的知觉。婴儿到3岁时才能够正确辨别上下方位,对其他方位的正确辨别则更晚。

2.形状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就能知觉形状;3岁婴儿能够区分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对于时间的正确感知,必须借助中介物,如天体的运行、人体的节律或专门的计时工具。3岁前的婴儿对时间的知觉是与他们自身的需要和愿望相联系的。

三、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

只要给予婴儿适宜的刺激,就有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说明婴儿感知到了相应的刺激。但如果某个刺激出现,却未能引发相应的行为,则很难判断婴儿是否觉察到了当前刺激,因为当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时也会抵制婴儿的反射行为。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出现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多次,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一过程被称为习惯化。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三)视觉偏好法

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通过记录婴儿对每一个刺激的注视时间来判断婴儿对其中的哪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四)诱发电位测量法

诱发电位测量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高振幅吮吸法

是给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研究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四、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研究婴儿注意和记忆的方法

对于3个月以后的婴儿就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可控制的行为来研究他们的记忆。如教会婴儿一些简单的身体动作,过数周后看他们是否能够记得这些动作。对于更大一些的婴儿,通常在1岁左右,当他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时,就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来了解他们的记

忆状况。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特征

1.婴儿注意的特征

6个月以内的婴儿,注意基本上全部是无意注意,注意的范围很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持续时间较短。6个月以后,随着婴儿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外界的刺激不断增加,注意的对象也不断丰富化。6~12个月的婴儿,不仅能够注意到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对抽象的语言刺激也产生注意。1岁之后,随着语言听说能力的增强,开始能够根据成人的指令要求,主动地注意特定的事物,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2~3岁的婴儿已经能够逐渐依照成人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注意,如在翻阅图书或观看视频时根据成人的要求关注相关信息。

2.婴儿记忆的特征

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已经显示了日见增长的记忆力。根据若维·科利尔,设计的踢腿条件反应的系列研究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关于动作的长时(延迟)记忆;3个月婴儿在训练后经过13天间隔,延迟记忆能维持1个月之久;1岁半到2岁时,婴儿的长时记忆已经十分显著。

第二节婴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一、婴儿语言的发展

(一)婴儿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1.简单音节阶段(0-3个月)

1个月大的婴儿在哭声停顿的时候,会偶尔发出ei、ou的声音。在第2个月的哭声中,会偶尔发出m-ma的声音。接着在不哭的时候,父母也能够听到婴儿发声了,特别在成人发出声音吸引婴儿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和记载,两个月以后,婴儿已经能发出a,ai,ei, hai,ou,ai-i,hai-i等。但这些发音属于反射性发音,没什么意义。即使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够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发音阶段(4~8个月)

4个月之后,婴儿发音明显增多。当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婴儿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婴儿在上一阶段的发音虽然能够连续,但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从9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发出一些不同音节的声音,音调也开始有变化。

(二)婴儿语言发展的形成期

1.单词句阶段(1-1.5岁)

2.简单句阶段(1.5-2岁)

3.复合句阶段(2-3岁)

二、婴儿思维的发展

(一)婴儿思维的发生

关于婴儿思维的发生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的发生的时间及其表现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出生后几个月的婴儿就有了思维的发生,只是在具体的时间界定上,观点有所不同。后来研究发现,婴儿早在5个月以前就产生了有目的的行为。

(二)婴儿思维的发展特点

1.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婴儿期思维的最基本特点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一方面,婴儿的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另一方面,婴儿的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

2.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也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直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婴儿客体永久性观念的获得,从记忆的角度看,证明婴儿确有记忆能力出现,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它有利于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当婴儿偶然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的问题。

4.出现表征思维的开端

表征思维是指运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事物的象征或代替物,由象征性形象或符号引起不在眼前之物或没有作出之动作的心理反映活动。皮亚杰认为,在婴儿1岁半到2岁期间,也就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内化的表征初次出现。

5.出现“自我中心”倾向

婴儿期思维开始出现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此阶段婴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并不含有道德上的含义,而是指婴儿认知事物只能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即认为别人所看到的世界与他们所看到的完全一样。

第三节婴儿认知发展的指导策略

一、影响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因素

良好的遗传基因和生理的正常发育是婴儿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环境因素

婴儿的认知能力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及周围的环境,帮助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判断,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样,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有利途径。

(三)婴儿主体因素

1. 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感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婴儿以特定的方式运动,经验及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能够帮助他们调整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感知。知觉和行为之间的双向连接受到发育中的脑的调节,为婴儿提供许多关于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有用信息。皮亚杰提出的“感觉运动”就强调了这一事实:婴儿的运动能力(如运动、伸手接触与抓握)的发展与感觉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协调性和同步性。

2.婴儿早期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婴儿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婴儿智慧的增长明显地体现在操作之中。

二、婴儿认知发展训练中的问题与争议

(一)婴儿认知发展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成人过度保护,婴儿感知探索受限

2.成人“拔苗助长”,婴儿认知发展欲速而不达

(二)婴儿认知发展训练中存在的争议

1.“孤立”还是“统合”?——关于感官训练

2.“儿语话语言”与“双语教育”——关于语言训练

三、促进婴儿认知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为婴儿认知发展创造丰富的刺激环境(二)语言和思维同步训练

1.故事法——在阅读中培养婴儿的语言和思维

2.谈话法——在交流中促进婴儿的语言和思维

3.激励法——鼓励婴儿大胆表达和思考(三)在游戏中发展婴儿认知

1.室内游戏

2.户外游戏

(四)把握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二)注意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二)注意 (本卷满分60)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思维 B.记忆 C.感知觉 D.注意 2.一个人能同时把歌唱好,能把舞跳好,能注意在队列中与别人对齐,是注意的()能力好。 A.xx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3.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往往会出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说明人的注意具有()。 A.指向性 B.内在性 C.集中性 D.稳定性 4.“一目十行”体现的是注意的()。 A.选择性 B.稳定性 C.xx D.分配 5.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概念是注意的()。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选择 6.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指的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7.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 A.3-5分钟左右 B.10分钟左右 C.15分钟左右 D.20分钟左右 8.“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9.离开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所吸引的现象,是注意的()。 A.分散 B.分配 C.转移 D.xx 10.下面属于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 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 11.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地注意,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配 12.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A.集中性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指向性 13.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4.儿童主动、及时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个活动中去,这是()。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15.在同一瞬间所掌握的对象的数量是指( )。 A.xx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在上课的幼儿往往很容易注意到飞进教室的蜜蜂,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 (课程代码:12340)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状态时,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只是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 一、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只有当儿童有选择地对某些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时.他们才能真正从环境中捕获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其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能使儿童发觉周边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调节自身的活动,为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准备,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 首先,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其次,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突出、最清晰、最完全。 三、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 儿童对其所熟悉的或与注意指向相关联的事物也能够进行感知觉分析。 注意力发展不良的儿童,往往记忆发展水平也较低。 四、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 注意与儿童行为和活动的坚持性紧密相关。要维持儿童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注意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 (一)定向性注意 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的特点引起的,是无意识注意的初级形势。 定向性注意是一种本能,到成人阶段也不会消失。 (二)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在同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或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性质变化和对象变化两个方面。 1.选择性注意的性质变化 儿童的选择性注意最初主要是由刺激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比如刺激物的声音强度、色彩明亮度、气味的特殊程度等。 2.选择性注意的对象变化 选择性注意的对象变化主要包括范围的扩大化和对象的复杂化两个方面。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自然产生的、被动的、没有目的的、也不需要努力的注意。定向性注意和婴儿的选择都属于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儿童注意的性质、范围和稳定性,同时,儿童心理过程的其他方面也因而得以发展。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婴儿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一)新生儿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出现 定向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同时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定向性注意源于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指的是,当新生儿处于觉醒状态时,外部的新刺激或程度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全身反应。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注意

第四章幼儿的注意 一、选择题 1.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浙江省2009年4月真题]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2.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浙江省2009年4月真题] A.稳定性较好 B.分配能力较强 C.范围较大 D.选择性较强 3.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 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D.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定向性注意的范围缩小 4.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 A.1岁以前 B.1~3岁 C.3~4岁半 D.4岁半~6岁 5.幼儿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幼儿注意的( )较差。[浙江省2007年10月、2007年4月真题]

A.稳定性 B.广度 C.分配能力 D.范围 6.下列关于婴儿注意选择的偏好描述中正确的是(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 A.偏好分散刺激多于集中刺激 B.偏好直线多于曲线 C.偏好规则模式多于不规则模式 D.偏好复杂的刺激 7.3-6岁儿童占优势地位的注意是(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内部注意 8.儿童最早能够辨别的图形是(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 A.圆形 B.正方形 C.三角形 D.长方形 9.三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10.婴儿注意人脸主要是注视脸的(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 A.中央 B.边缘 C.上部 D.下部 11.“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12.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13.关于幼儿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

(完整版)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人格的概念及构成,进而宏观把握学前儿童人格的基本知识。 2、熟悉学前儿童人格的主要结构,即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组成成分。 3、掌握塑造学前儿童人格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进而在实践中运用。 技能目标 1、辨别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2、掌握并灵活运用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方法和途径。 3、把握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关键点和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气质:指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性等方面 影响气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这个类型说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认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 特点:比较外倾,善于交际,比较有精力,灵活性比较高比较变通,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适应能力比较强,也容易接纳来自外界的环境因素,可塑性最大,兴趣比较广泛,办事效率高,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心。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2、胆汁质 特点:比较外倾,但相对比较刻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占主要优势,反应速度虽然快但不够灵活,情绪容易激动、不容易遏制;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比较敏捷,客服困难时意志力比较强,但注意力容易起伏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3、黏液质 特点:比较沉稳、镇静、有耐心,自制力也比较强;但比较刻板,能够埋头苦干,但不容易适应,也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比较内倾,情绪兴奋性较弱,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 特点:比较内倾,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尤其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对消极事情比较不安,并且难以安静,不容易接受外界的环境刺激,但感情比较细腻、隐晦。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一)婴儿视觉的发展 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 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 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 1.味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15周时已初步成熟且能发挥作用。4个月的胎儿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新生儿的味觉已发育得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生儿已明显“偏爱”甜食,且其对甜、酸、苦和白开水的面部表情已明显不同。味觉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 2.嗅觉的发生发展 7-8个月的胎儿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具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新生儿能够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典型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等,还能够由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并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辩论学习活动指导 1.幼儿辩论的基本特点; 2.幼儿辩论核心经验的构成内容; 3.初步开展辩论教育活动。 第一节幼儿辩论学习核心经验的形成与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显形式,特别是口头语言更是大脑最为直接的外显形式。幼儿阶段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辩论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语言活动形式,也是对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很有价值的一种活动形式。 辩论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辩论则包括讨论和辩论,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讨论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和争论性。狭义的辩论,就是指针对对立的观点进行论证和辩驳的活动。 在幼儿园开展辩论活动最好先由讨论开始逐渐过渡到辩论。 一、辩论与儿童发展 辩论核心经验的学习与获得,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口头表达和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辩论不仅是培养学前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基石,还是学前儿童语言综合能力的高级形式。 (一)辩论是培养学前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基石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则更倾向于传授知识,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更有甚者还强调这是“标准答案”“准确答案”。而我们知道,其实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的这种教育扼杀了儿童的探究欲望,泯灭了儿童的批判能力,慢慢地他们就不会好奇,不会质疑,这实际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辩论,首先需要学前儿童对事物有一个态度,即一个判断和评价,还要质疑、反驳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辩论是学前儿童语言综合能力的高级形式 辩论的表现形式是“说”和“辩”,即一种口头语言。从口头语言的发展水平来看,辩论无疑是一种高级形式,更是学前儿童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 辩论,先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还要说明白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仅仅是单方面的说还不行,还需要和别人“辩”。“辩“是要根据别人的语言,针对别人的观点来进行反驳,不是随便乱说,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既要指出别人的错误在哪里,又要说出反驳别人观点的合理理由。因此,在幼儿园的辩论活动就是儿童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学前儿童辩论核心经验及其发展 研究发现,3岁左右,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3—5岁时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迅速。有些心理学家曾在2—5岁幼儿中,选择100名独立性较强的幼儿和100名独立性较 弱的幼儿,对他们进行追踪研究,直至青年期。结果表明,第一组中有84人意志坚强,有 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能力;第二组中只有26人的意志比较坚强,其余人都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做出决定。可见幼儿期培养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辩论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最好方式之一。 辩论活动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如何鼓励幼儿愿意在公开场合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学会质疑、维护或反驳别人的观点,等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 ●广义的认知 ●狭义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 ●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 ●标志:象征性游戏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 ●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皮亚杰将思维

(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 性。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 ●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 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 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但是习惯仍然与智慧不同,一个基本的"习惯"是以一般的感知运动图式为基础的,而且从儿童主体方面来看,在这图式中,方法和目的之间还没有分化(区别)。这种目的的达到仅是引向目的的一系列动作的必要连续。因此,人们无从区别在动作开始时所追求的目的以及从各种可能的图式中所选择的方法。而智慧活动则不然,从动作开始时就已确定了目的,并寻找适当方法以达到此目的。这些方法是由儿童已知的图式(或者"习惯"的图式)所提供的,但是这些方法也可用以达到另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却来源于其他不同图式。 3.第二级循环反应( 4.5~9个月) ●在第二级循环反应时期,儿童能重复他刚才偶然做出的动作。 ●皮亚杰认为直到这一时期为止,儿童还没有获得客体图式的永久性(或物体恒存性)。 4.第二级图式的协调(9~11、12个月) ●第二级图式协调时期可以看到儿童有比较完备的实际智慧动作。此时儿童开始不依赖原有的方法而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 一、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 观察、小实验;难点:观察的运用; 三、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四种方法的概念 2、掌握四种方法的类型 3、把握四种方法的运用 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 四、本章辅导: 1、观察 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1观察方法概述 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个别物体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 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如: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而且主要在大班进行; 间或性观察: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间或性观察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观察的要求及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大班学前儿童采用间或性观察较多些; 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室内观察:在室内开展的各种观察活动,一些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观察,适宜在室内进行,如观察鱼类、种子等;室外观察:是指在实地进行的观察,一般与散步、参观、旅游活动相结合,如参观城市建筑,到海滨捉蟹,参观菜地和捡树叶等; 2观察方法的运用 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四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3.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是偶发记忆和“说谎”问题。 4.当要求学前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是 二、选择题 1.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_D______。 A.有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逐渐发展 B.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C.词语记忆占优势,形象记忆逐渐发展 D.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____D___,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A.情绪记忆 B.语词记忆 C.形象记忆 D.运动记忆 3.(2014年真题)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图 片让儿童回忆,儿童回忆说:刚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与胡萝卜太阳与月亮, 这些儿童运用的记忆策略为___c____。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习惯化策略 三、判断 1.婴儿“认生”现象就是词语逻辑记忆的表现。(×) 2.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 3.机械记忆效果好于意义记忆。(×) 4.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相互排斥对立。(×) 四、简答 1.学前儿童有哪些记忆特点?怎样利用这些记忆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的记忆指导? 学前儿童记忆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2.记忆策略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帮助?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比如,为了记住图片,每当看见一张图片时,随即说出图片的名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包括归类、联想等。比如,把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加以分类,把新词和某种事情或情绪联系起来等。 (3)间接的意义识记。年龄大的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比如,发现“一个比一个大”,据此进行记忆。间接记忆一般利用语言为中介。 (4)记忆策略是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策略所下的定义有不同,但总的来看,都认为策略是指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用以提高记忆成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一般来说,记忆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储存策略和提取策略。

比较教育,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教育——至善的起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学前教育的初创时期 (一)学前公共教育的先河——性格形成学园的准备学校成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所有3-6岁的儿童都要受保姆的监护,并集中于神庙附近的场院。但是这种教育设想直至1816年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的“性格形成学园的准备学校”中才得以体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性格形成学园的准备学校。 (二)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念与实践 1.教育理念 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是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此外,幼儿园还应负担起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学前教育经验的任务。 2.实践 福禄培尔运用直观的方法培养幼儿,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体格,锻炼外部感官,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以增长知识,让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发的活动中,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他在继承装斯泰洛齐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同时,又提出自我表现作为补充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性,福禄培尔创制了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 二、学前教育的本土化时期 1.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杜威是美国20世纪前期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学家。作为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杜威在批判并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儿童中心论(将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教育本质论”(教育即生长、即经验的改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独特的儿童教育理念,被各国当作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学前教育实践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儿童中心主义运动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是20世纪杰出的学前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学前教育家之一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儿童之家”。蒙台梭利非常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存在“敏感期”并具有“阶段性”。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进行了包括环境竟设置、纪律培养、实际生活练习、感觉训练、读写技能教学和教师培养等几方面的实验,在实验中探索学生“自我教育”和“自动学习”的新途径。1909年,蒙台梭利对其进行了3年之久的教育实验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用意大利文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一书。1912年,英文版《蒙台梭利方法》出版,该著作的基本原理构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体系的基干。 3.公立幼儿园运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国一些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希望使幼儿园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联系起来,于是创立了公立幼儿园,并使之成为适应美国社会生活的一种学前教育机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 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3.触觉:不随意触碰到随意、手眼不协调到手眼协调、抓握到有目的的抓握。 4.味觉和嗅觉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6个月时形成,出生时发育已相当完好。新生儿的味觉已相当敏感,这在防御反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 二、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不仅需多种分析器的活动,还需特定的经验帮助,所以其发展会比感觉稍晚一些,但速度非常快,儿童知觉的发展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整体与部分知觉以及色形知觉等。其中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与儿童认识世界以及生活能力的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以下将对这两种知觉进行具体介绍。 1.空间知觉 儿童的空间知觉是其对物体的关系知觉。包括两种知觉,一种是对物体本身空间位置和关系的知觉,如大小、形状等;另一种是对自身和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知觉,如距离、方位等。空间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幼儿时期是个体知觉发展的飞跃期,在这时期所形成的知觉能力将直接展示个体后续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序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数的分解组成能力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计数与基数的含义 计数是把被数物体这一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这一集合的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和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以基数的形式呈现出来。 基数是指集合(一组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元素的多少,它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因此,在数学上,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 二、学前儿童计数及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2-3 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 2-3 岁阶段是儿童从感知事物阶段向数概念萌芽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即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开始出现计数能力。 (二)3-4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 1.数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动作参与的计数活动 2.经过数前集合感知经验的积累,3岁半左右的幼儿表现出对计数的兴趣,而且具备了学习计数的条件。 3.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过程。 (1)口头说数,俗称“顺口溜”,是口头按顺序说出自然数的能力。 (2)按物点数,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一个数词与手指点的物体一一对应。 (3)说出总数,指按物点数后,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总数量,即回答“一共是几个”。 (三)4-5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 1.较好地掌握了计数活动。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能做到按数取物。 3.初步感知、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有了初步的守恒能力 (四)5-6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 1.很好地认识了10 以内数及相邻数。 所谓相邻数是指在自然数列中相邻三个数相差为1的关系的基础上,相邻的三个数存在着多1和少1的关系,即某数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 2.能按群计数 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 三、计数的原则 (一)一一对应的原则 在进行计数活动中,儿童口中说的数词只能对应一个要数的物体。 (二)基数原则

幼儿园课程,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课程评价 学习目标 了解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准则以及作品取样系统的评价方式,理解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含义、类型,课程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清楚多彩光谱评价方案,能够使用档案袋开展评价,熟练掌握幼儿园课程评价理念,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评价观念来评价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系统、全面的相关资料,科学地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课程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反馈机制,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园课程评价既是课程实施的终点,又是深化课程实施的起点,伴随着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般来说,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功能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课程诊断 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方案,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该课程方案的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对课程进行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可使课程在原有的水平上变得更为完善。 2.课程比较 对不同的课程方案,评价可以比较它们在目标设计、内容安排、课程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这些课程方案的价值,对课程做出选择。 3.成效的判断 一项课程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这种判断既可以是评价一项实施完的课程计划达成预定目标的程度,也可以是评估实现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情况。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来划分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它的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这种评价是在课程运作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也称为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用课程的设计阶段也可用在课程的实施阶段。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对其效果的评价。它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课程质量的整体看法。它通常是在课程计划编制完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后进行的。 (二)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来划分 1.内在评价。 内在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它关注的问题是“这个课程计划好在哪里”。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讲义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标和内容。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5.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矫正方法。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标志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学前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如下。 (一)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心理学工作者通常采用智力测验的方法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如最常用的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将学前儿童的平均智商定为100分,1Q在140分以上的称为天才,1Q低于70分的可能存在智力低下。 (二)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者与不健康者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在于这种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人的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否恰当。学前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注意学前儿童的情绪保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绪外部条件,让他们的各种情绪都有适当表现机会,并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三)意志品质建全与行为协调适度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重点提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常用方法。 难点提示: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指社会教育基本规律的反映。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时,应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学前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结合学前儿童的自身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 (一)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综合的 学前儿童需要逐渐理解和掌握的行为规则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挖掘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避免简单说教,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 (二)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多种多样 综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如参观、谈话、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使用。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学前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活动和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为学前儿童创设社会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活动内容设计成各种自主性活动,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尽量留给学前儿童足够大的社会活动空间,使它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社会活动,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二)要激发学前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 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愿望、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活动水平,给他们提出更高的社会活动要求,激发他们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求。 三、体验性原则 在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刻意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 贯彻体验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幼儿园教育基础,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原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育原理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体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幼儿园教育原则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性质制定出来的,同时也是由幼儿教育实践总结而来的,更是今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行动的依据。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其他阶段教育如小学教育所共有的,是教育的一般原则,另一部分是它所独有的,与其他阶段教育不同的特殊原则。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儿童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儿童原则的含义 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原则,要求教师把儿童当作教育的主体,尊重其主体权利与地位,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保护,消除教育活动过程中可能对儿童身心产生伤害的各种隐患,促进儿童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一原则是依据我国教育目标、任务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就是要将尊重和保护幼儿视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1.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就是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尊重作为主体的幼儿的生命、人格、地位与权利、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学习特点等。具体包括: (1)尊重幼儿的生命。 (2)尊重幼儿的人格。 (3)尊重幼儿的权利。 (4)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 (5)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2.保护幼儿 保护幼儿,主要包括保护幼儿的健康、安全、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或探究欲、创造力、想象力等。 (1)保护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不得对幼儿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幼儿园安排幼儿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等。 (2)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纲要(试行)》中还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心事敏感的、透明的,自尊心、自信心是珍贵的、稚嫩的,如若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使其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 (3)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一个幼儿来说,一切新鲜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教育也在倡导发现学习、探索学习,这些学习无不都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更开阔,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元。如果幼教工作者无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形成呆板、被动接受、不愿思考、独立自主能力不强的人。为此,幼儿园教育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4)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影响幼儿一生的关键特质,关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我国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幼儿园教育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