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如:通过感觉认识了桔子及桔子和人类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会有如何改进品种的想象和思维活动。因此,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所以,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以感知和思维相比,可以说,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的。幼儿的思维,此时虽有发展,但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比如:在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的长短、大小,对液体的容量的多少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如:看到别的孩子闹情绪,在哭,也会跟着哭起来。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意义。感知的返回传导,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如:碰到尖的东西手会缩回等。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幼儿视觉、听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育?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此话对幼儿来说,并非如此。对4~7岁幼儿视敏度进行调查,测量幼儿能看出某同一圆形图上缺口所需的平均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结果是不同的: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则为2米70厘米;6~7岁则为3米。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根据丁祖荫、哈咏梅于1983年作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曾得到以下结果: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据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幼儿已能很好协调视觉,进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更精确的反映。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性比较法。如:同时出现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采用的方法也多为相继性比较法。如:先出现一个物体,给予感知,然后再出现一个物体,与前一物体进行比较,找到异同。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感困难。因此,教师在音乐、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示范动作。如教师面向幼儿,如果要求幼儿伸出右脚,教师自己就应伸出左脚来示范,否则,幼儿会顺着教师的方向,错误地伸出同侧的脚。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常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因此,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在图画中,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正确表现出来,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

位置。如:把图画中的远处的树理解为小树,把近处的树理解为大树。

为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幼儿在现实中分析、比较,或用实际动作来配合。如用手比一比,走步量一量,结合动作练习目测等。

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有的研究发现,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又有实验证明,5岁幼儿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总之,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的影响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如:但不精确。教师要在实践活动和教育可通过教学活动、绘画、泥工等活动及拼板等玩具,利用散步等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特性的机会,教给其有关空间特性的语词。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有时也会用一些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明天”,但往往用错。如:会说“我明天去过奶奶家了。”

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鉴于上述特点,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如:通知他们后天看表演,要解释“后天就是睡了一个晚上,过了一天,再睡一个晚上就到了。”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常规,音乐、体育活动中有节奏的动作,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对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第二节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一)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如:刚进入一个嘈杂的环境,会觉得声音喧闹,听觉感受不适应,可是过了一会儿,这种不适应就没有了。这就是感受性的降低,甚至是完全消失。睛什么也看不见,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如:去看电影迟到了,刚进去时,眼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逐渐就能看清楚东西了。这就是在弱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幼儿的适应现象。当班上幼儿在喧嚷时,教师不要更加提高嗓门,而要带头轻声说话,创造安静的环境,提高幼儿听觉的感受性;如果孩子看书的地方光线变暗,暗适应使他能继续看得见,但这时教师仍要及时把幼儿领到明处,或是开灯,以保护幼儿的视力。

(二)对比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有两种:先后(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如:吃了药后,再吃糖,会感觉糖更甜。反之,吃了糖后再吃药,感觉药更苦。这是先后(相继)对比。再如:同样明度的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和放在黑色背景上,感觉不一样。在白色背景上要显得暗一些。这是同时对比。

幼儿园教师掌握对比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演示的场所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使儿童看得更清楚。

(三)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了经验,往往能迅速而正确地感知周围事物。如果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那么通过语言来唤起人们过去的经验,可以提高对知觉对象的感受性。如:有两幅不完整的斑点图(见图A及B),初看难以知道它们各是什么,经提示,图A是狗,幼儿很快知道了。可经反复提示,幼儿仍然不知图B是起跑线上的男子,因为幼儿没有(田径运动)这样相应的经验。

(四)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如:染色工人由于职业需要和实际锻炼,可区分40至60种黑色色调,音乐工作者和调琴师的辨音能力特别强。因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练习和各种日常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其感受性。如: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性;通过美工活动,发展幼儿对颜色的知觉和空间知觉能力;通过“奇妙的口袋”等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触摸觉等等。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如:前面提到的不完整斑点图,幼儿不会把它们感知为无意义的斑点,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们看成是有意义的狗。

(三)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幼儿看见图画中人物的形象,能够理解他们的角色,这与.已有知识经验有关。

(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如:人越走越远,幼儿仍然将其知觉为原样中的妈妈,并未因人变小而改变。形状恒常性是指对一个客体的常见形状的知觉,不管这个客体因远近不同而引起的透视上的差异。如:当妈妈走远,甚至身体的某个部分被客体遮挡而看不全面,幼儿仍然能知觉她是妈妈。

(五)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人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时被清楚地反映,人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对象。其余的成为背景,对背景的反映不甚清晰。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的部分。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这种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如:一群幼儿中的“老师”极易被感知,因为从个子、形象来看,幼儿和老师有明显的差别。再如: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如活动室的背景板前会动的教具极易被幼儿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如:图A距离上的接近、图B相同或相似所示。又如:穿着统一园服的幼儿极易从公园众多的人群中被知觉出来。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或旁人)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如:有些客观材料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一下子观察不清,若教师在一旁加以讲解,孩子马上明确并理解了知觉对象。如:第62页上的图B“起跑线上的男子”,经老师语言讲解,孩子起码能看出是一个“蹲”着的人。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很重要。

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目的性,首先就要使幼儿明确从被观察的对象中寻找什么,使观察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语言指导作用,观察前,提出启发引导性问题,观察中进行提示,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明确目的,提高观察的稳定性。

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概括性,就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概括。当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多种感知材料,要注意每次出示的物体,其本质属性不变,但要经常变化其非本质属性,以利于幼儿在观察中学习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如让幼儿观察小兔的形象时,不要总是白色的,可出示其它颜色的,如灰色或黑色的,让幼儿来概括兔子的本质属性。

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幼儿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多渠道活动不仅可帮助幼儿对被观察物体形成立体知觉和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状态和活力。如:

观察兔子,不但可用视、听感官进行,还可以让幼儿用手触摸,并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跳的,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有关兔子的完整印象。

4.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按照事物本身的体系,用提问或提示,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帮助幼儿学会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外到里,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如,观察动物时,可这样提示幼儿:先看看动物的头是什么样的,再看看动物的身体,最后再看看身体下面有什么(脚)……在观察中依次逐个提出问题,让幼儿按提问去观察。每次如此,将大大提高幼儿观察的效果。

(二)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保护幼儿的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器官),防止发生病变,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幼儿感官卫生教育,做到:

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

要求幼儿不要用脏手或脏手帕去揉擦眼睛,不要在光线太强(如太阳光直射)或太暗的地方看书、画画,不在车、船上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不随意挖耳朵等等,以防止这些器官病变。

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帮助其及时治疗,同时在幼儿园活动和生活中,给这些孩子以必要的帮助。如在集体活动时,让近视、弱视、重听等幼儿尽量靠前坐等等。

内容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感知觉是分不开的。

感知觉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感知的影响。

幼儿的视觉可分为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它们都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听觉感受性有很大个别差异。幼儿的言语听觉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不精确。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适应和对比属于感受性变化现象。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要注意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个体的经验对感受性的变化也有影响,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这些特性以及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对幼儿的活动都有影响。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知觉、视敏度、听觉感受性、方位知觉。

2.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视觉和听觉?

4.下图为大班幼儿所画,反映了幼儿空间知觉特点形成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章节练习复习(含答案)

1. 3岁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程度是( C ) A.能辨认左右 B.能辨别上下和前后 C.能辨别上下 D.能辨别上下和前后,并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2.无论是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幼儿认为“早上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这说明儿童知觉是( B )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据他们具体生活活动 C. 根据日夜和季节的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4. ( B )开始能够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A.3-5岁儿童 B. 5岁儿童 C.3岁儿童 D. 2~5岁儿童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 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7.( D )幼儿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8.( B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东、西、南、北、的知觉。 A.空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9.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的( B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这体现的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开来。它受( B )的影响。 A.对象的活动性 B.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11.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D )。 A. 方位知觉 B. 形状知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复习题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想象 二、选择 1、下列不属于按记忆的内容划分的是()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长时记忆 2、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按()划分的。 A、内容不同 B、时间长短不同 C、情绪记忆 D、长时记忆 3、保持时间不超过1-2秒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情绪记忆 D、长时记忆 4、保持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情绪记忆 D、长时记忆 5、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在()个组块之间。 A、2 + 3 B、7+2 C、8 + 2 D、9+ 2 6、保持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情绪记忆 D、长时记忆 7、以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是() A、动作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8、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是() A、动作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9、以事物的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是() A、动作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10、以有内在逻辑性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记忆是() A、动作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11、感觉记忆又称()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12、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A、识记 B、保持C回忆D、遗忘 13、幼儿看天空中的云,自然地把它们想象成小白兔、羊群、波浪等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三、填空 1、德国心理学家()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后(),到了一定时间之后,就不再产生遗忘了。 2、幼儿的记忆以()为主导,()与()均有所发展。 3、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有()、()、()、外加动机。 4、表象可以分为()和()。 5、表象具有()和()的特点。 6、梦是一种典型的(). 四、问答题 1、如何激活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幼儿想象有何特点?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幼儿心理学题库(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记忆与想象 一、选择题: 1、打电话时翻电话本找号码,打完后电话号码也就忘记了,这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游览西湖后,对其形象的记忆--------------------------------------------()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3、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综合想象 4、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5、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幼儿最晚出现的是:------------------------------()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6、某幼儿替小鸟画上衣物、饰物,这说明:--------------------------------() A、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B、想象主题容易变化 C、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D、想象带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7、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单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浮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 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9、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幼儿一会儿把它想象成山峰,一会儿把它想象成飞驰的骏马,幼儿 的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0、“触景生情”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1、3岁前的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记忆容量不足 D、幼年健忘 12、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13、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像开汽车……如果没有玩具, 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这说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 -------------------------------------( ) A.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B.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14、由于( )的作用,幼儿虽然知道想像与现实不符,仍迷恋于想像的过程 A、动机 B、情绪 C、需要 D、记忆 15、在幼儿的记忆中,______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A、情绪记忆 B、动作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16、中班幼儿凯凯对假日的想象是:“小朋友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 又吃冷饮。”这属于以下哪种想象类型?-------------------------------() A、情境性想象 B、愿望性想象 C、经验性想象 D、夸张性想象 1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18、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害怕什么,都是()的结果。 A、形象记忆 B、动作记忆 C、情绪记忆 D、机械记忆 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内进展最快。-------() A、31天 B、6天 C、1天 D、20分钟 20. 以下关于儿童记忆发展的观点,正确的是()。 A.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 B.7岁儿童的记忆广度一般能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 C.在幼儿的记忆中,情绪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D.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形象记忆,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21.在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 )。 A.经验性想象 B.情景性想象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22、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的图片让幼儿记忆,有些幼儿回忆时说:“刚才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和胡萝I,还有太阳和月亮。”这些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是()。 A.复述 B.精细加工 C.组织 D.特征定位 23、幼儿可以重复画同一个物体,听同一个故事而不厌烦,在想象发展上主要是由于()。 A、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过程为满足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C、想象过程常受情绪影响 D、想象经常以兴趣为转移 24、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注意习题

本文由llzhou2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注意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清晰性和指向性 D.清晰性和集中性 2.“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3.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6.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 )。A.不变 B.扩大 C.缩小 D.以上都有可能 7.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过程 B.认识风格 C.心理现象 D.个性特征 8.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 B.想像 C.需要 D.思维 9.注意使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这是注意的( )功能。 A.整合 B.维持 C.调节 D.选择 10.注意使儿童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为应付外来刺激做出相应准备,从而适应环境,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11.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是( )。A.注意 B.动机 C.目的 D.需要 12.不属于先天条件反射的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选择性注意 l 3.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14.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 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 15.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6.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7.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18.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19.注意是感知觉的( )。A.开端 B.条件 C.发展 D.目的 20.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二、填空题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和是两个特点。 2.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9.多动症又称为。 10.幼儿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以及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 11.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是被动的,是由那些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引起的。 12.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三、名词解释 1.注意 2.定向性注意 3.选择性注意 4.无意注意 5.有意注意 6.注意的选择 7.注意的范围 8.注意的稳定性 9.注意的分配四、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指向性。 2.简述注意的集中性。 3.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4.简述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五、论述题 1.试述教学中幼儿注意的培养。 2.试述注意的规律与幼儿活动的关系。 3.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六、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A.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 2.B.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基础上,“聚精会神”、“仔细”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描述。 3.D.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四章__幼儿游戏及其指导[1]

第四章幼儿游戏及其指导 第一节游戏的实质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对游戏的本质、特点、功能等有关问题给予解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 一、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活动形式。 在人类社会中,从古至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有儿童的游戏。但对游戏的研究,却是与文化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一些研究儿童教育的教育家首先注意到了游戏,并对游戏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主张,而且对后来的儿童教育及其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该学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等。 (五)社会情绪表现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 ●广义的认知 ●狭义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 ●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 ●标志:象征性游戏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 ●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皮亚杰将思维

(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 性。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 ●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 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 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但是习惯仍然与智慧不同,一个基本的"习惯"是以一般的感知运动图式为基础的,而且从儿童主体方面来看,在这图式中,方法和目的之间还没有分化(区别)。这种目的的达到仅是引向目的的一系列动作的必要连续。因此,人们无从区别在动作开始时所追求的目的以及从各种可能的图式中所选择的方法。而智慧活动则不然,从动作开始时就已确定了目的,并寻找适当方法以达到此目的。这些方法是由儿童已知的图式(或者"习惯"的图式)所提供的,但是这些方法也可用以达到另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却来源于其他不同图式。 3.第二级循环反应( 4.5~9个月) ●在第二级循环反应时期,儿童能重复他刚才偶然做出的动作。 ●皮亚杰认为直到这一时期为止,儿童还没有获得客体图式的永久性(或物体恒存性)。 4.第二级图式的协调(9~11、12个月) ●第二级图式协调时期可以看到儿童有比较完备的实际智慧动作。此时儿童开始不依赖原有的方法而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 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一)反射法 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 的声音……p 的声音……。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图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呈现给婴儿一 幅儿童的脸部图片,使之产生习惯化 后,在第二阶段加入另一幅老人脸部图 片。观察婴儿此时的反应来判定婴儿是 否对新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 图 习惯化这一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这个婴儿依然睡得很香。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 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眼动技术的出现,实验不仅能测量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而且能精确测量婴儿正在注视哪个地方及怎样从刺激的一个部分扫描到另一部分。眼动记录不仅有助于确定婴儿在辨别刺激时利用了什么信息,也能够表明刺激的哪些方面引起婴儿注意或在哪些方面婴儿能够维持注意。 (四)诱发电位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测量时,需要在婴儿头上插上数个微电极。如要测量由视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枕叶区;如要测量由听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顶叶区。如果婴儿能觉察到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表现出诱发电位。 (五)高振幅吮吸 所谓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当婴儿对某刺激有兴趣时,他们的吮吸频率就会增加;兴趣消失,则吮吸频率和强度恢复到基本值状态。通过记录孩子吮吸频率的变化,我们能了解孩子对哪些刺激更有兴趣。对于测量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发展水平来说,高振幅吮吸法无疑是更加巧妙且应用范围更广的一种方法。 二、婴儿感觉能力的发展 (一)听觉 在新生儿出生之前,他们的听力就已经在发育了。婴儿更喜欢高频率的声波、高悦耳的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 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 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b.指认法。c.命名法。)2.听觉的发展 (1)婴儿的听觉偏爱 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1、儿童社会化: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 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 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 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 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 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 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1.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 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 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 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 学说话期(1— 1."5岁)。 阶段五: 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 1."5—6岁)。 2.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 (4-10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 (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3.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合适的表达方式 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二)连贯的复述能力 儿童从5岁开始,能够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调理清楚,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 大约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度。 (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动机及其类型、迁移及其类型、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 理解操作学习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 3. 理解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关系、动机发展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作用,理解学习迁移的规律。 本章重点:操作学习的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认知、动机、迁移与幼儿学习的关系。 本章难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学习的发展、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 (一)学习的发展 1. 学习的发生 2. 婴儿学习的发展 3. 幼儿学习 4. 幼儿学习幼儿学习的发展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1. 二学习内容划分为:既能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 按学习方式划分为:发展学习与接受学习、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和关系中的学习

3. 关系中的学习:同伴游戏中的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的学习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一)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操作学习 1. 操作学习及其特点(操作与学习的关系、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操作学习的特点) 2. 操作学习的类型(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划分) 3. 操作学习的指导(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二)幼儿学习的特点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3.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4.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于促进 第三节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前运算阶段,有二认知发展具有的特征: 1. 自我中心 2. 只能片面看事物 3. 理解十五的可逆性 4.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力 5. 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 能做出延迟模仿 7. 能进行象征游戏

幼儿心理学认知发展——注意

第四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开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根本特点。 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如: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充耳不听〞。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开展。 2.注意与记忆的开展。 3.注意与坚持性的开展。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儿童注意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三、学前儿童注意开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响,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开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开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开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开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开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根据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相关知识 结合自身体会

根据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相关知识结合自身 体会 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幼儿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幼儿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

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 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心理实质 (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心理学 2、条件反射 3、无条件反射 4、第一信号系统 5、第二信号系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3.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心理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观察法(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3.人的心理、意识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新生儿 2.婴儿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 3.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力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前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3.应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以发展儿童智力?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游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 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幼儿入园时常常发生什么行为问题?我们如何处理? 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 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 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 6.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7.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感觉 2.知觉 3.观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 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观察? 4.依照感觉对比规律,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些什么? 5.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 第八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记忆 2.表象 3.识记 4.保持 5.遗忘(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对学习活动各有什么意义? 2.如何和遗忘作斗争?3.表象和感知觉有什么区别?它在记忆、思维等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4.试分析幼儿记忆的特点。 5.你认为怎样去识记效果好? 第九章幼儿期想象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想象 2.有意想象 3.无意想象 4.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 6.幻想(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想象?记忆和想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3.试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4.幻想,空想有什么区别?幻想有什么作用? 第十章幼儿期言语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言语 2.游戏言语 3.问题言语(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言语?言语与其它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2.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言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说明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特点。 3.试评述关于儿童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 第十一章幼儿期思维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思维 2.创造性思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第四章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班级:姓名: 1.()的发展是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 A.婴儿 B.幼儿 C.婴幼儿 D.儿童 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3.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对幼儿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A.遗传因素B.教育因素C.环境因素D.生理成熟 4.(真题)照料者对婴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A.主动性对内疚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主性对害羞 5.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A.动机B.练习C.强化D.及时反馈 6.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这种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7.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提出限制孩子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8.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 9.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文化历史理论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 A.同化B.最近发展区C.顺应D.平衡 11.幼儿的学习主要发生于()中。 A.课堂B、游戏C、日常生活D、社会活动 12.()的学习是指学习具体的事实及相应的关系等信息。 A.技能B、知识C、认知技能D、态度与社会规范 13.经典性条件反射最早由()发现的。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苛勒D.皮亚杰 14.<多选>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B.学习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C.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D.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15.<多选>观察学习一般经历()。 A.注意 B.保持 B.复现 D.动机 16.幼儿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一些特点是()

2010年教师资格《幼儿心理学》复习:第四章(4)

乳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一)脑重量的不断增加 由于脑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平均为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1/3(成人脑重平均为1 400克)。9个月的时候增加到660克(约增加一倍)。2.5~3岁的时候,脑重量增加到900~1 011克,相当于成人的2/3。到7岁的时候,脑重达1 280克,已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重。比较起来,乳儿期是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二)神经突触的数量和长度的增加 保证皮质细胞形成联系的神经突触,无论在数量上或者长度上,都在不断增加,并且以不同的方向向皮质各层深入,这就给儿童个体跟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的前提。 (三)神经髓鞘的形成 保证神经兴奋迅速传导的神经髓鞘的形成,是脑内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神经髓鞘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神经纤维髓鞘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全部皮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还要经过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乳儿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即中枢抑制或内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就使大脑有可能更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刺激。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皮质抑制机能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从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关系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越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就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容易激动的生理上的原因。但同时应当看到,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乳儿的皮质抑制机能也开始发展着。 大约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分化抑制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实验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二个月的儿童能够分辨糖水和白水的味道,分辨小铃和电铃的声音。如果在抱他的时候,左右摇晃,就给以强化(吃奶);上下摇晃,就不给强化,他也能很快学会对上下摇晃不再期待吃奶的动作。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儿童能分辨红色和黄色,两种不同音高的声音,咸的、甜的和酸的味道等等。不过,这种分化抑制的形成,最初还是非常缓慢的。例如,分化两种不同的嗅觉刺激物,出生后40天的儿童,要经过315次,并且在55天之后才能形成;而出生后108天的儿童只要经过33次,并且在8天以后就能形成。 除了分化抑制以外,在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其他各种内抑制,如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延缓抑制,也都能形成起来。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可以看到明显的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和延缓抑制则因形成较为困难,一般要在出生后第五个月才能明显出现。 乳儿条件反射定向强化作用的增长 乳儿时期皮质机能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形成条件反射时起强化作用的基础反射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