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编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

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基本观点:

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

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

⑵乳儿期(1个月—1岁)

⑶婴儿期(1岁—3岁)

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

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印刻”或“早期学习”;

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882\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是诞生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早期: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美国儿童心里学之父”,“复演说”,问卷法,第一步青少年心理的巨著《青少年心理学》。

❖特点:

⑴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⑵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

⑶佛洛依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⑴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⑵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⑶偏爱实验室研究。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⑴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建立了结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或发生认识论);

⑵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突出生物学特征和内环境提供经验的相互作用)

⑶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⑷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与社会实践。

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之研究》(日记法)

智志贤:以马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儿童心理学》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两个显著特点:

⑴社会学发展和社会化研究开始提到重要位置;

⑵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横向研究

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最突出优点:时间短,取样大,更具代表性。

二、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优点:

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个体的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三、跨文化研究

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好处:可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四、蛋白质的合成

五、显性和隐性基因

六、遗传疾病

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组织和分化前期;

2、胚胎期——(2~8周)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发展最快,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3、胎儿期——(第3个月)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

2、孕妇的疾病(头3个月,致畸);

3、药物(畸胎);

4、辐射(基因突变、染色体被破坏);

5、孕妇的情绪(清心养性,避免七情)。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波浪式:

⑴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⑵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⑶青春发育期开始(男:13~15岁,女: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⑷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个高峰:出生后第1、2年;青春发育期。

身高=实龄*5+80(2岁后)

体重=实龄*2+8(1岁后)

男女发育曲线两次交叉:①9~10岁,女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②14~16岁,男开始了青春发育突增阶段

2、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个体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

正常的发展遵循两个原则:头尾原则、远近原则。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和神经系统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出生后闹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脑电波的测量和分析是揭示心理现象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儿童脑的发展成熟问题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

4、脑的反射活的

⑴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⑵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⑶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⑷游泳反射

⑸行走反射

⑹强直的颈反射(吃奶最佳姿势)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躯干,脚。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远及近(身体中部向四肢)

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眼肌控制—出生初期

反射性微笑

2、躯干部(主要动作:翻身和坐)

3、手臂和手

4、腿和脚

5、动作技能(学前期——最佳时期)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生理成熟——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格赛尔:“成熟——学习”原则。成熟时学习或训练的基础)

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

第二编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回答两个问题:⑴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

⑵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这种区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三种方法:⑴视觉偏爱法;

⑵视动眼球震颤法;

⑶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4、颜色视觉

辨别颜色法:⑴视觉偏爱法;

⑵记录脑电活动;

⑶去习惯化;

⑷配色法。

三、听觉的发展(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成年后能力逐渐降低)

四、嗅觉(灵敏的嗅觉可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

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4、5岁—儿童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

7、8岁—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两者尚未连结;

8、9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岁—形状抽象(优势);

4岁—颜色抽象;

6岁后—同一抽象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出生的;

婴都对有团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喜欢看清晰图像;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喜欢注视曲线,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同心圆。

2、大小知觉(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即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方向定位)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三阶段:⑴5~7: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⑵7~9: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⑶9~11:比较灵活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四、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相对性,主观性)

儿童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期的4个方面:⑴观察的目的性(幼儿初期不能,中大班开始能按成人要求进行观察);

⑵持续性(学前初期儿童时间短,易转移注意对象);

⑶细致性(小班儿童只注意表面);

⑷概括性(小班儿童观察概括性不强)。❖比纳:儿童观察图画能力三阶段:⑴列举阶段(3~6岁);

⑵描述对象阶段(7~14岁);

⑶解释对象阶段(15岁起)。

❖我国丁祖荫(4阶段):⑴认识“个别对象”;

⑵认识“空间联系”;

⑶认识“因果联系”;

⑷认识“对象总体”.

❖冲动型,沉思型;图形配对测验,触觉视觉配对测验。

❖卡根:冲动型,反省型。

❖儿童观察力发展大致趋势:⑴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⑵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

⑶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⑷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认知(认识)——广义:指人的认识活动。

狭义:思维或记忆。

研究认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⑴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⑵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心理学对认知的探索手2种理论的影响: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信息加工理论(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各方面)。

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简介

瑞士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他的心理学又可称为:发生认识论)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

人的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三、思维的结构

定义: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动作的或概念的;

组织的结果:结构。

格式——认知结构组织,最基的本单元。

运算——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适应(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机能的恒定性——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紧密联系,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管歪曲事实;

顺应占优势:模仿,照搬;

两者均衡时:称为“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同化、顺应、平衡贯穿人一生。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一、感知运动期

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期;

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期;

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期。

显著特征: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yoga“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标志: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皮亚杰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①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建立)标志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化开,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②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动作无目的,无意识——目的性明显)。

二、前运算时期(2~7岁)

1、前概念(具体的、动作的)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的产生——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阶段。

思维主要特征: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将到来。

另一特点: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运算含义:①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②可逆动作;

③守恒性;(在变幻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守恒图式。守恒的形成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指标。)

④系统性(皮亚杰——运算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就是平衡的突然产生。)

显著特点:

①获得了守恒性(守恒获得|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标志:可逆性的出现)

②群集结构的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

群集运算: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产生四元群结构和组合运算结构,后整合为“结构整体:儿童思维发展最高形式。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①相互作用论:有辩证法因素,强调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②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作了宝贵贡献;

③深受机能主义影响,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

④大量引进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⑤研究方法有缺陷。临床法混淆变量因素,影响结果真实性;

⑥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⑦形式思维阶段并非思维最高阶段(新阶段,辩证运算或后形式运算阶段:(特征:A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B接受矛盾C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认知单元

一、图式

定义: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脚本:具体事件的图式。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二、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

三、概念或范畴

定义: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表征。

语言——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

符号概念随年龄变化:①定义概念的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承认认为是关键的东西相一致;

②在四位时能更有效使用符号概念;

③能更好地用词描述符号概念。

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四、判断

定义: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题。

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

一、信息加工阶段

1、感觉登陆(感觉贮存)

信息加工第一步——对感觉信号的觉察。

尼赛尔——肖像式记忆:①视觉记忆;

②听觉记忆。

2、注意

正常环境下,我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

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改善。

3、知觉

定义:对感觉次级贷察觉、识别和解释。

4、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暂时的、主动的、有意识的记忆)——核心加工单位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信息块——短时记忆的单位,指知觉体系被当作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局限性:①一次所能包含的符号数量有限;

②信息衰退速率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长期记忆;

近因效应——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和长时记忆(几乎完全由代码的变化及提取策略的变化)的变化

1、复述

2、组织(即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水平

复述的类型直接影响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信息的数量。

5、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四、记忆测量

1、再认(强)——能识别一个客体;

2、重组(弱)——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3、回忆(弱)——更为复杂的记忆呈现

❖自我回忆、检查能增加儿童会议的信息。

五、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得到认识和控制力)

❖元记忆——儿童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种。

❖元认知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执行过程)

1、计划——第一步:阐明问题。最重要环节——提出正确问题;

2激活人之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元认知发展的好的儿童比未发展好的儿童更能有效使用自己的能力。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产生、理解)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婴儿独立呼吸的标志——最初的哭(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在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

2、牙牙语阶段(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期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具有语音范畴知觉——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语词理解(能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不能说出词。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被动性语言。主动性语言——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1岁左右)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定义:语言的声音。

儿童是语音获得的主动参加者。

改变与选择:①改变——包括替代、同化和删除;

②选择——包括避免发某个音和倾向发某个音。

二、词义的发展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

1、普通名词

克拉克:扩张以物体的外部特征为根据,知觉在词义掌握中起重要作用。

纳尔逊:扩张以物体的动作和功能为根据。

儿童: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

用旧的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以比喻方式表达词义;

缩小词的使用范围。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②从特征到复杂特征;

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

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势;

国内外对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①空间维度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的获得有一定的顺序;

②成对的两个形容词不一定同时获得;

③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

3、时间词

①表示时间阶段的词;

②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4、空间方位词(先理解,后获得)

5、指示代词

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

6、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7、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按表示事物单位——物量词(个体、临时、集合量词等),表示动作单位——动量词。

运用:普遍化,多样化。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⑴不完整句。

①单词句(特点:A动作紧密结合;B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C 词性不确定;

②电报句(双词或三词组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布朗;双词句——A指谓形式;

B关系形式。

⑵完整句。

①简单句

②复杂句——A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

B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

C三类句子结构中第一、第二类的出现频率较高。

⑶复合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①联合复合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补充复句;

②主从复合句

❖儿童话语发展特点:

⑴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⑵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善,从松散到严谨;

⑶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⑴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⑵理解策略: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⑶非语言策略。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韦尔曼、普莱尔:(儿童已表现出巧妙地交流能力):

①他们对有效交流具有决定意义的情景很敏感;

②儿童能知觉到交流情境的困难并对谈话作出相应的调整;

③儿童能根据听着的反馈对谈话做适当的调整。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模仿说:

阿尔波特: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乔姆斯基:批判行为主义论,强调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者们(模仿对儿童语言获得的作用探究发现):

①若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

②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

怀特斯特——选择性模仿:

特点:①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②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2、强化说

斯金纳:

⑴《言语行为》(两个主要论点)

①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②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谚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⑵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特点:

①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②强化依随的程度是渐进的

批评:①非实际观察,从低级动物而来的类比;

②强化若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会出现突变,这无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⑴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内就能完成;

⑵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

⑶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愈发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⑷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评价:⑴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

⑵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一下子”就能获得成人语言;实验表明,儿童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非成人语言派生而来;

⑶先天能力说从另一个极端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2、自然成熟说

勒納伯格:赞成先天决定论,但理论基础和乔姆斯基不同):

⑴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⑵与演绎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⑶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2~11、12岁)

大脑的单侧化也在关键期内出现。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作用论(皮亚杰)

⑴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⑵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⑶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自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社会相互作用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选择性模仿可能是语言获得的重要模式。

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的认识发展为基础,但语言能力还具有它自身的特

点,两者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和单向的。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智力的一般理论

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桑戴克:智力表现为学习速度和效率;是一种适当反应能力。

斯腾:一般智力就是有机体对于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韦克勒斯:(较全面定义)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比纳:①智力三要素——善于判断、理解、推理;

②三个特性:方向性、目的性、批判性。

推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斯皮尔曼:假设智力有三种品质:对经验的理解、分析关系、推断相关联事物的心理能力。

斯托达德:智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活动以及集中精力、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我国吴天敏:四个范畴——针对性、广扩性、深入性、灵活性。

二、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程序。

智力因素——彼此相关的项目群。

因素负荷——每一个因素对于不同的分测验,其贡献称为因素负荷。

作用:达到简化现象,发现规律目的。

1、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体现二因素说的智力结构理论。

2、多因素说

赛斯顿:(基本智能)

言语理解、词的流畅、计数、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推理。彼此相关。此外还有——次级一般因素。——群因——一般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后来修改二因素说,承认群因的存在。——一般因素——群因理论。

群因——即特殊因素(S)的相同部分。

3、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二因素与群因素的结合)

三、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测量流体智力因素的测验——文化均等测验)

晶体智力: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传统智力测验的主要组成因素)四、吉尔福德的三维结构模式

①第一维:过程(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

②第二维:内容(智力操作对象);

③第三维:成果(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

第二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1、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

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3、常模的制定(广义的标准化,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

4、测验的信度(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

种类:①稳定系数;②等值系数;③内在一致性系数;

5、测验的效度(如一个测验真正能准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这个测验就谓之有效,或说这个测验效度高)

效度:内容效度(取样的代表性)、结构效度(智力的结构与测验的测值对应的程度问题)、准则关联效度(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

同时效度(测验资料是现存的);通常与心理特质的评估与诊断有关。

预测效度。

❖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是评价一个编制好的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一般,信度系数不宜低于0.9,效度系数在0.4~0.7之间。

二、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量表

智力测验常模量表首创者——比纳、西蒙;

特点:①项目种类繁多;②项目的排列由浅而深

1908年修订要点:①增加测验项目为59个;

②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产生智力年龄——MA)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

推孟(贡献):①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从而增加了量表的信度;

②扩充成人组测验:

③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求商公式:智力商数(IQ)= 智力年龄(MA) *100

实足年龄(CA)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⑴韦氏量表主要特点:

①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②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⑵WISC—R测图简介

4、婴儿的智力测验

测量婴儿智力困难原因:①婴儿没有掌握语言;

②婴儿的行为范围有限;

③主试无法控制他们的动机。

⑴格赛尔发展程序表:①动作行为;②适应行为;③语言行为;④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的行为。

⑵北里婴儿发展量表。

第三节智力的发展、变化

一、智力的成长曲线(人类智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二、智商的稳定性问题(4岁,关键期)

1、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离不开年龄维度;

2、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

3、因素数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盖雷特——分化理论)

4、因素比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既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个体能力倾向及发展形成的深刻原因)

霍夫斯特:①第一因素,“感知运动灵活性”;

②第二因素“持久性“——个体差异的主要标志;

③符号操作或纯粹抽象行为。

趋势:随年龄增长,更复杂、高级的因素是导致智力个体差异的更重要的因素。

5、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岁年龄变化而变化;

麦卡尔——儿童智力发展5阶段。

❖综上:承认既有一般因素又有多种不同性质的群因素,并且承认它们可能存在的发展转化。同时需更多的实验证据和更合理的途径来检验、协调发展这些智力因素理论。

四、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

1、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6岁为转折点)

一个人智商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经历下有着相对稳定性。

智商是相对稳定的,智力是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推孟,9类;韦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

两极端儿童:⑴智力优异:

①心理与身体特征;

②在游戏方面;

③家庭背景、性别、出生次序;

④成人对智力优异儿童的态度所产生的的影响

⑵①智力程度;

②社会适应。

第三编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1、情境(引起情绪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

2、身体状态(躯体、神经和生化变化);

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发音);

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的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①愉快情绪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

②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生理需要尚未满足).

2、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对婴儿而言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社会性参照现象)。

3、婴儿的微笑(第一个社会行为)

①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或内源性微笑(嘴的微笑—普莱尔);

②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标志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的开始);

③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婴儿的害怕(程度是年龄而定)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法则”。

观察和模仿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

二、知识再认理论(将儿童看作一个信息加工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影响输入的刺激。)

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心理映像被称为—图式。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⑴定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的害怕反应。

❖它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T

❖怯生不是突发的,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⑵影响怯生的因素:

①父母是否在场;

②环境的熟悉性(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只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脸部特征是婴儿是否害怕的重要线索);

③陌生人的特点

④抚养着的多少;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由对外部刺激等害怕转为对想象中的遇见潜在的害怕)。

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

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

活动所产生的的积极地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2、系统脱敏法

在身体放松状态下,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少害怕的程度。

4、认知疗法(关键: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去分析他的想法与现实的差异。)

三、害怕的预防(父母适当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外化综合症、内化综合症)

1、沮丧;

2、社会退缩(缺乏社会认知能力);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①缺乏感情,空虚;②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的发展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有意识的、概括的道德情感)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

❖ 1岁: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简单的道德感,出现最初的爱与恨——此时到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和声调。

❖先幼儿期:道德感开始萌芽。

❖转变: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转变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培养儿童道德感注意点:

①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③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二、理智感的发展(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理智感:与认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

❖幼儿存在:疑问期;“破坏”行为。

❖培养儿童理智感注意点:

①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创造;

②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成功,及时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人物与要求要切合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美感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特点:①仍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

②真实感

儿童情绪发展大致趋势:①表现形式:外显到内隐;

②控制能力:冲动到自制;

③引起的动因: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

④表达内容;生理需求到社会性需求。

❖良好情绪特征:①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②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③情绪稳定;

④能控制情绪冲动;

⑤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⑥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个性发展理论

一、佛洛依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人格结构的形成(伊底、自我、超我。0

伊底:生物成分(人格初始面。佛洛依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

自我:心理成分(介于现实与伊底。作用:满足伊底的本能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伊底的冲动);

超我(良心):社会成分(一种监督的自我,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2、人格的发展阶段

(性)本能——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里必多: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发展过程会遇到两种危险:固着和倒退)性感带: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区域。

佛洛依德根据里必多发展经过的“性感区”不同,将里必多分为5个阶段:

①口唇期(吸允、咀嚼、吞咽、咬等获得性满足);

②肛门期;

③性器期(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在佛洛依德理论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俄狄浦斯情结);

④潜伏期(5、6岁最大特点:对性缺乏兴趣);

⑤生殖期(12~20岁,最重要任务: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儿童采用的防卫措施:

①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②采取禁欲主义、企图挡住可能引起快感的一切活动,而用精疲力尽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④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智力活动。

3、简评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最为的创设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①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部分:伊底、自我、超我。三者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间的矛盾斗争。通过这些斗争的描述使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人格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贡献;

③佛洛依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把性的作用强调至不恰当的程度,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谬误;

④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其中有些重要理论观点已被一些研究否定。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仍发展阶段理论与佛洛依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①佛洛依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智商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②佛洛依德: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囿于母亲—儿童—父亲狭隘的三角关系中;

埃里克森:将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佛洛依德;只研究到青春期;

埃里克森:将个性发展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一生;

④佛洛依德:认为人本性是恶;

埃里克森: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额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埃里克森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没有佛洛依德那么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导致像佛洛依德所说的那种病理性后果,同时,即使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毛肚不复存在了,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2、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①基本都是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发展自主性——该阶段基本任务);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基本任务: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游戏期:(两种形式)

A独角戏或白日梦;

B 寻求同伴共同游戏,演出内心矛盾。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基本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

A.同一性拒斥:缺乏主见,尊重权威、高度认同;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 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胎儿期 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 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14、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机能不对称被称为大脑单侧化。 15、出生后的前几年,脑机能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强的时候。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 2、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2)视敏度的发展(3)颜色视觉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听觉:涉及到三个方面:检测、辨别、定位;定位:“U”字形发展曲线,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 4、信息加工系统模型把人的思维分为3个基本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或短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心理过程的内容: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心理过程是统一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具体性喝形象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 (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 (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 (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 (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 (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 (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 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 (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 (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教育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又不是无限和万能的。 教育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教育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加速儿童的认知过程。 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三)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第一,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 第二,语言是构成逻辑的必要条件。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狭义: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研究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个体发展: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老的身心变化过程 发展的基本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 霍尔: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相关理论: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相互作用论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状态的发展(爬楼梯实验)(2)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4)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5、生态系统理论: 微系统:直接环境 中间系统: 外层系统: 宏系统: (相关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省略详细记录) 因与外因(由于本人极其厌恶马克思主义,故省略)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重点,切记) 关键期: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由于废话太多,省略)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阶段:1882年以前——准备时期 第二阶段:1882~一战——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一战~二战——分化演变时期 第四阶段:二战~——发展增新时期 二、从儿童的发展到生命全程的发展的研究 (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围扩大到了青春期 (二)精神分析学派最先研究生命全程的发展 荣格对人生的阶段划分 (三)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在特之后美国的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生命全程发展的心理学著作,1932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矛盾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重要) 生态化原则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纵向研究设计 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对同一个或同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局限:取样有限,且样本容易流失 (三)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 (四)跨文化研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编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 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基本观点: 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 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 ⑵乳儿期(1个月—1岁) ⑶婴儿期(1岁—3岁) 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单句词: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 能表达的含义。 2.电报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明确,但其表达形式是断续的、 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用语。 3.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 4.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5.攻击:以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之故意行为且被伤 害者力图避免的行为。 6.习惯化:是指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对其反应越 来越少的现象。 7.去习惯化:是指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8.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个或者更多的刺激, 观察婴儿对其中的哪一个更感兴趣。 9.横断设计:又称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 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10.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 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11.错误信念范式:用于研究心理理论的一种任务,在这种任务 中,儿童必须对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出推断,

也就是说,他人所持的信念是错误的。 12.图式:是一种思维或活动的模式,常常被看做是儿童用于理 解周围世界的一些知识基础。图式是对事实的表征,儿童通过图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 13.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14.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15.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在有能 力的他人的指导和鼓励下可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问答题 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经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能协调感觉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行为图式,从而理解并影响周围环境。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从一个拥有极其有限知识的反射性的有机体,发展成一个有计划的问题解决者,已经对其自身、亲密的陪伴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事件有很多了解。皮亚杰把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亚阶段,详细阐述了婴儿由反射性的有机体到反应性有机体的逐渐转化过程。 1.反射活动(出生到1个月):在此期间,婴儿更多地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物体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式中,并改变反射图式,顺应新异刺激。 2.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吮吸手指、发出哦哦声等。 3.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婴儿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外,还能用物体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婴儿突然对外界物体产生兴趣,表明他们已经开始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皮亚杰认为二级循环反应不完全是有目的的。 4.二级循环反应间的协调(8~12个月):出现有计划的反应,婴儿为了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 5.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开始积极地探索客体,并试图创造新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再现有趣的结果。 6.符号问题解决(18-24个月):婴儿已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洞察力”。 模仿的发展 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8-12个月,婴儿才能去模仿榜样的新异动作。这时,儿童会表现出一些行为意向,然而,婴儿的模仿图式是相当不准确的。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定义: 狭义: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一门分支。 广义: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类种系心理发展两方面。 2.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包括: 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 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 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是最重要的。 3. 种系心理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4. 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5.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复演说 提出者:霍尔【美】 主要观点:个体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看成是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人类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活动,在个体发展中最早表现出来,而基于意志的高级活动则要到年龄比较大时才出现。 6. 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 年龄特征的一致性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年龄特征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研究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以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势。 7.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8.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青少年心理》《衰老:人的后半生》 9.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10.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11. 包尔斯特等人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原则: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理论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 展的永恒力量。 2.人格结构:早期:二分法(意识和无意识)后期:三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7、18岁左右。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观点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 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 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 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 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人物: ●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 ●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格塞尔的实验与观点。 ●双胞胎爬梯实验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P9 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劳伦兹P13 1935年,奥地利人洛伦兹(Konrad Lorenz)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再过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怎么接触,小鹅再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或称“留下烙印”),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技能的发展以及在与父母和环境互动中获得各种经验,儿童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着。即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即发展是有阶段的。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儿童心理学(scientific child psychology)产生于19世纪的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ilhelm Thierry Preyer,1842~1897)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他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性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读书笔记 【篇一: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7)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具体内容摘录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第五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一)脑重量继续增加 新生儿:390g达到人脑中的25% 3岁儿童:1011g达到人脑中的75% 7岁儿童:1280g基本接近成人脑重 (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 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 2、额叶表面积增大 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 额叶是脑皮质成熟最晚的部位,7岁基本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基本接近成熟水平.3、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 髓鞘化:神经纤维必须要经过髓鞘化,它可以保护信息(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使传递的速度又快、又准确。到6-7岁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接近于成人。 (三)脑电波的变化 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5-6岁、13-14岁。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 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 2.较弱的抑制机能 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游戏的作用和意义: 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促进情感的发展 游戏的特点: 社会性 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 深受儿童喜爱 一、游戏的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 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 游戏的理论: 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笔记

儿童开展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开展 47语言获得的含义:又称为语言开展,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48语言准备期的概念: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49语言准备期的两个开展阶段(领会)P109: 1、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为哭,婴儿的哭声分为分化的和未分化的。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未分化,从第五周开始婴儿开始发生一些非哭叫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反射性的, 零乱的,对于儿童来说不具备信号意义。2)、牙牙学语阶段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牙牙学语阶段,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到达高峰,但依然是无意义的,是不能被理解的。牙牙学语的作用主要在于让婴儿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50语言开展期的概念(识记):P113儿童语言开展主要表现为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儿童首先获得笼统的或一般的语言规那么,然后逐渐地把这些规那么分化为较为细致而具体的规那么,一直分化到成人语言的水平为止。 51词义的开展特点(领会)P114:语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纳尔逊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1、普通名词儿童倾向于用中等概括水平的词来称呼,如用''狗〃来称呼狗而不是用更为概括的''动物〃或更为专门的〃猎狗〃。在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出现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2、形容词,开展过程是:a.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开展到事件情景的描述b.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c.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d.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3、时间词 a.表示时间阶段的词,今天、明天、上午、下午。b.表示时间次序的词〃正在〃、〃已经〃、〃就要〃。4、空间方位词如此表示的是简单位置的词,而不涉及两个物体按某特定方向相关系的概念,该词的获得就早,反之那么晚。5、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这〃、〃这边〃、〃那〃、〃那边〃。6、人称代词儿童对〃我〃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7、量词,量词的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根据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以动词为量词来使用。如〃一辆自行车〃说成是''一骑自行车〃。 53儿童句子的产生(领会)P120按儿童所讲的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句子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层次。1、不完整句,包括:1)、单词句,它是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特点: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2)、电报句,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称为电报句。2 完整句,包括1)、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 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 定义: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2. 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感知觉、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驱动的,强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等认为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3.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的,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身体和感知觉的发展 1. 身体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增长,以及身体各系统的发育。 2. 感知觉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空间感知、时间感知等方面的发展。

四、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 1. 语言发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 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五、儿童情绪和个性的发展 1. 情绪发展:包括基本情绪、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发展。 2. 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六、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 1. 亲子关系:包括父母对儿童的关爱、教育和期望等方面的影响。 2. 同伴关系:包括儿童之间的互动、友谊和群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认知:包括儿童对社会规则、道德标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陈帼眉版考研复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陈帼眉版考研 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 (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 (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思想。 (2)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 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2.客观性原则 3.气质 4.反抗型依恋 5.角色采择 二、简答题 1.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 1.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根本问题 1、何谓开展〞开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开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开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央理发生和开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开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开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 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⑴创始人一一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水平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遗传的天才〉 ⑵复演说一一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⑶本能说一一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一一华生 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管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水平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练习成为任何一种人物一一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一一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那么〞 吴伟士的相乘说〞 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开展〔安娜斯塔西〕 〔1〕反响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响,这种反响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开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 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开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开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 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 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或7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 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系统角度,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个体研究,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个体心理如何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一.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 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征又包括内隐的心理特征. 真正的心理发展模式 能反映生活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共同具有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动作发展模式,语言获得模式,皮亚杰所描述的儿童思维发展模式,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动作的发展遵循以下三个规律 从上到下:头部-—躯干——脚,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由远及近: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部位,动作发展越快 由粗到细: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二.测量和解释个别差异 气质特点可以通过母亲的观察与感受,气质量表来加以评估。 智力测验 三.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机制的依据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机制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感知动作阶段:思维离不开动作的参与,动作是思维的来源与过程 前运算阶段: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 具体运算阶段:获得了守恒的概念,具备了运算的性质,但对象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对象 形式运算阶段:可摆脱具体的事物而进行抽象运演。 四.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是遗传与环境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已经充分体现了 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看,其中几个影响最大的因素: 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类型,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影响的因素) 学校: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社区环境: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独生子女家庭,寄宿制,网络化社会。 五.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儿童发展心理学则是从“纵剖面”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序列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