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章节练习复习(含答案)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章节练习复习(含答案)

1. 3岁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程度是( C )

A.能辨认左右

B.能辨别上下和前后

C.能辨别上下

D.能辨别上下和前后,并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2.无论是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幼儿认为“早上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这说明儿童知觉是( B )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据他们具体生活活动

C. 根据日夜和季节的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4. ( B )开始能够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A.3-5岁儿童

B. 5岁儿童

C.3岁儿童

D. 2~5岁儿童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 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7.( D )幼儿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8.( B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东、西、南、北、的知觉。

A.空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9.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的( B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这体现的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开来。它受( B )的影响。

A.对象的活动性

B.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11.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D )。

A. 方位知觉

B. 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 颜色知觉

12.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 记忆和想象

13.“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

A.适应

B.对比

C.背景

D.选择

14. 看到一个物体,我们知道它是苹果,这属于( B )。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15. 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A )

A.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B. 图上有些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 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6.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的知觉叫( D )

A.空间知觉

B.深度知觉

C.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17.( A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A.感知觉

B.注意

C.思维

D.想象

18. 下面关于幼儿方位发展的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

B. 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

C.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

D.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

19. 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是知觉特性的( A ) 。

A.大小恒常性

B. 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20. 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部分开始能以( C )为中心辨别左右。

A.父母

B.同伴

C.自我

D.他人

21.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境中的“一点红”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 B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经验

D.感受性

22.人们的认识活动开始于( B )

A.注意

B.感知觉

C.想象

D.思维

23.“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 C )影响。

A.表象

B.记忆

C.知觉

D.注意

24.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的知觉不包括( D )

A.方位知觉

B.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颜色知觉

25.眼手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 B )

A.不断地把成人放在他手里的物体扔到地上

B.伸手能抓到东西

C.看到喜欢的东西会手舞足蹈

D.抓到东西就不放并将它塞到嘴里

26.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这种知觉是( B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27.幼儿能理解“前天”“大后天”,,并学会看钟表等,一般是在( D )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28.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很酸,这种现象是(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9.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体现的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其影响条件是( C )

A.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B.对象的活动性

C.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30.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B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二、多项选择题

1.空间知觉包括( BCD )。

A.时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危害

B.3~4岁幼儿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

C. 4~5岁幼儿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D.5~6岁幼儿会看钟表,但难以辨别“几个月”等更大的时间单位

3.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分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BD )

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B.对象的活动性

C.个体的知觉偏好

D.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幼儿方位知觉中发展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 AC )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东南西北中

5.视觉恒常性包括( ABC )

A.亮度

B.大小

C.形状

D.距离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感知觉)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3章) 一、选择题 1、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A、味觉 B、运动觉 C、平衡觉 D、机体觉 2、观察实际上是一种()过程。--------------------------------------()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象 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A、某人去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 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眼睛感觉一片漆黑 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像进了迷宫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6、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根据观察任务,自觉的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精确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7、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 A.正方形 B.长方形 C.三角形 D.圆形 8、“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A.深度知觉B.大小知觉C.形状知觉D.方位知觉 9、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 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10、儿童对“上下、左右、里面、后面”四个方位词的掌握顺序应是:--------------() A.上下、左右、里面、后面B.上下、里面、后面、左右 C.上下、后面、里面、左右D.上下、左右、后面、里面 11、幼儿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幼儿注意的___________较差。--------() A.稳定性B.广度C.分配能力D.范围 12、“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13、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4、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 15、儿童()以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来辨别左右。--------------------------------------() A、2、3岁 B、4岁 C、5岁 D、7岁 16、下列关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上课时高声大叫 B.教师带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时要稍稍停留一下再活动 C.教师使用板书和挂图时有意识地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D.教师在幼儿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语言和直观相结合 17、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那句指导语易八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8、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象 二、填空题: 1、人类的感觉分为八种,分别是:、、、、 、、、。 2、观察是。幼儿观察发展的几个方面是: 、、、、。 3、人能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进行知觉,说明知觉具有。 4、如果刺激多次连续出现,或延续一段时间,婴儿就不再去注意,这种现象称为。 5、知觉的特性有: 、、、。 6、“我看见了一朵玫瑰花”,这种心理现象叫。 7、幼儿在听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8、空间知觉包括、距离知觉和。 9、在空间知觉方面,岁儿童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10、幼儿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和。 三、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春季高考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第四章、第五章练习题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第五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母亲的语音偏爱发生于()时期。 A胎儿中后期 B 新生儿期 C婴儿期 D 幼儿期 2、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占() A 10% B 30% C 70% D90% 3.一般来说,小班可侧重于() A 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 B 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观察 C 思考事物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 4.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是() A 养育方式 B 儿童气质 C 营养状况 D 环境因素 5.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重逢时可能表现出() A 喜欢和活跃 B 平静和欣慰 C 激动和拥抱 D 生气和踢打 6.依恋形成以后,不会发生的行为是()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应 B 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 C 主动寻求 7、学前儿童掌握下面语词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饼干—漂亮—但是 B 饼干—但是—漂亮 C 漂亮—但是—饼干 D 但是—漂亮—饼干 8、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不仅有个别差异还有()差异。 A、地区 B、经济 C、性别 D、民族依恋对象 D 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优于粘液质 B、性格是先天决定的 C、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方面 D、幼儿气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10、()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A、2-3岁 B、3-4岁 C、4-5岁 D、3-6岁 11.10岁以前的儿童道德判断处在()阶段,也就是以外在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 A、自律 B、他律 C、具体运算 D、前运算 12、()岁幼儿开始出现“性别分离”现象。 A.1-2 B.2-3 C.3-4 D.5-6 13、性别恒常性通常要到()岁才能获得。 A.6—7 B.2-3 C.3-4 D.5-6 14.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一个人玩耍;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哭闹不停,很难平静下来。这种儿童属于()。 A、安全性依恋 B、回避型依恋 C、矛盾型依恋 D、情感依恋 15.某幼儿活泼热情,行动敏捷,灵活机智,注意力容易转移,其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6.下列关于气质和性格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 A.气质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B.性格无好坏之分 C.性格具有可塑性 D.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17.分析儿童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他能否()。 A.参加游戏 B.富有创造性 C.热爱学习 D.适应新环境 18.下列哪项实验能够验证婴幼儿是否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A.视觉悬崖 B.点红测验 C.三山实验 D.双生子实验 19.幼儿的性别取向主要以()为依据。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注意习题

本文由llzhou2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注意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鲜明性和选择性 C.清晰性和指向性 D.清晰性和集中性 2.“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3.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6.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 )。A.不变 B.扩大 C.缩小 D.以上都有可能 7.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过程 B.认识风格 C.心理现象 D.个性特征 8.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注意 B.想像 C.需要 D.思维 9.注意使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这是注意的( )功能。 A.整合 B.维持 C.调节 D.选择 10.注意使儿童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为应付外来刺激做出相应准备,从而适应环境,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11.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是( )。A.注意 B.动机 C.目的 D.需要 12.不属于先天条件反射的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选择性注意 l 3.儿童出生后就出现了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14.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优势 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 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 15.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6.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 D.选择性注意 17.儿童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18.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19.注意是感知觉的( )。A.开端 B.条件 C.发展 D.目的 20.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二、填空题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和是两个特点。 2.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9.多动症又称为。 10.幼儿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以及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 11.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是被动的,是由那些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引起的。 12.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三、名词解释 1.注意 2.定向性注意 3.选择性注意 4.无意注意 5.有意注意 6.注意的选择 7.注意的范围 8.注意的稳定性 9.注意的分配四、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指向性。 2.简述注意的集中性。 3.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4.简述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五、论述题 1.试述教学中幼儿注意的培养。 2.试述注意的规律与幼儿活动的关系。 3.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六、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A.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主要特点。 2.B.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基础上,“聚精会神”、“仔细”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描述。 3.D.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章节练习复习(含答案)

1. 3岁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程度是( C ) A.能辨认左右 B.能辨别上下和前后 C.能辨别上下 D.能辨别上下和前后,并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2.无论是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幼儿认为“早上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这说明儿童知觉是( B )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据他们具体生活活动 C. 根据日夜和季节的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4. ( B )开始能够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A.3-5岁儿童 B. 5岁儿童 C.3岁儿童 D. 2~5岁儿童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 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7.( D )幼儿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8.( B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东、西、南、北、的知觉。 A.空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9.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的( B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这体现的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开来。它受( B )的影响。 A.对象的活动性 B.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11.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D )。 A. 方位知觉 B. 形状知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发展心理学(感知觉发展)单元测试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皮亚杰的思维发展四阶段理论阶中,动作感知阶段的年龄范围大概处于()。 A.0-3岁 B.3-5岁 C.3-4岁 D.1-3岁 正确答案:A 解析: 皮亚杰将人的思维发展分成4个阶段: 1、动作感知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因此,动作感知阶段的年龄范围大概处于0-3岁,该说法正确。 2、下面有关感觉和知觉区别不正确的是()。 A.知觉是对感觉刺激的理解 B.只靠感觉过程还无法判断是什么刺激。 C.感觉先发生,知觉随后发生 D.感觉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知觉是对内部刺激的反应。 正确答案:B 解析:

A、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B、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是感觉过程。然而,这些信息需要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这是知觉过程。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因此,判断是什么即了解事物的意义,需要依靠知觉过程。 C、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因此,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感觉之后发生。 D、感觉和知觉,既可以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可以是对内部刺激的反应,取决于感官的特性。 3、研究婴儿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投射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正确答案:D 解析: A、投射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这些内驱力受到压抑,不为人们觉察,但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投射法可以通过给被

03《幼儿心理学》参考答案

主题1 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A 5.C 6.C 7.B 8.B 9.A 1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分析题 小恬恬是否会输在起跑线,无法断定。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赞成恬恬妈妈的做法。 理由: 1.拼音、算数、写字等应该是小学学习内容,不应该是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学习的内容,恬恬妈妈的做法有“小学化”的倾向。 2.从学习行为本身来说,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小班幼儿就学算术等内容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3.幼儿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并非真正理解,若恬恬认为自己都已掌握,后期老师再教相关的内容,恬恬会认为自己懂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 4.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妈妈应该多了解恬恬,并根据她本身的发展情况来判断,不能简单的跟别的孩子攀比,若恬恬真是属于超常儿童,才可以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 主题2 幼儿的感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C 6.B 7.A 8.D 9.C 10.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中的教师,充分利用感知觉的规律和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材料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把故事通过道具变成可以看到的、活动的情节,能帮助幼儿直观的理解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多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材料中的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还配上音乐,让儿童视觉、听觉很好的结合,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主题3 幼儿的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C 5.C 6.A 7.B 8.A 9.C 1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材料分析题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较差。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尽管个体注意的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是发展非常缓慢。注意分配本身受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复杂程度、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及个体对这几项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主题4 幼儿的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幼儿心理学-考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章节练习答案 第一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一、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二)问答题 1.答:(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2.答:(1)脑是心理现象的重要机能结构,心理是脑的重要机能; (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现象的源泉,而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 3.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遗传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有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案例分析 答:这个案例说明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被领养的幼儿处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智商发展水平自然会高于留在孤儿院的幼儿。

第二章幼儿注意 一、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二)问答题 1.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准备或伴随状态。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任何一种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2. 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教师要审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重视幼儿注意分散现象,分析和确定其原因,积极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促进幼儿注意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可知,雯雯表现出注意分散的现象,不能长时间把注意集中在应该集中的对象上,表现出了分散的现象。是幼儿园小朋友常见的注意问题。 注意分散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无关刺激的干扰;身心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注意品质有待完善等原因。 注意分散的防止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消除无关刺激;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尊重注意规律,注重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结合,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合理安排教育活动等。

4心理学 第四章 感知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 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 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b.指认法。c.命名法。)2.听觉的发展 (1)婴儿的听觉偏爱 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4 参考答案

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探寻1 解析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4.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A 5.C 三、填空题 1.感觉 2.知觉 3.内部感觉 4.运动知觉 5.感受性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感受性一般用感受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例关系。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特征,从主观因素来看,有无明确的目的,有无积极的态度,以及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都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都会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3.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联觉现象;感觉的训练与补偿。 4.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六、论述题: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都需要建立在感知觉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觉越是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是正确完整。 探寻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现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2.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力。 3.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它依据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4.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D 三、填空题 1. 重听 2. 视觉 3. 视触协调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复习题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3.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4.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5、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独白言语 D.连贯言语 6、5岁左右的儿童已能够借助一些小木棍进行简单的算术了,到了小学一年级,就可以摆脱小木棍进行口算,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凌乱到成体系 C.从被动到主动 D.从具体到抽象 7、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A.2岁~4岁 B.2岁~5岁

C.3岁~6岁 D.3岁~8岁 8、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9、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10、()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11、在想像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A.经验性想像 B.情景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12、儿童语言最初是()。 A.对话式的 B.独自式的 C.连贯式的 D.创造性的 13、“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14、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四)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感知觉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感觉、知觉、超感知觉、错觉、幻觉 感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把感觉得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超感知觉是一种以特殊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 错觉是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是指客观环境中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指相应于绝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能力是指相应于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使人觉察出差异的刺激量。 3.适应、后像、结构优势效应、知觉的理解性 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在头脑中暂时保留片刻,这种现象即后象。 结构优势效应: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其某种意义,并用语词把它标识出来。 4.双眼视差 人的两眼相距约65mm,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角度看这一物体,物体投射在左、右两个眼底上的视像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双眼视差。 二、填空 1.外部感觉有触肤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五种。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三种。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而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3.感觉的基本规律有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联觉。 4.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通常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三种。 5.直观教学的三种直观形式是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种。 6.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听觉的基本特性有频率、振幅和波形。 7.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E=k lgI+C 公式。 三、选择题 1.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D )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A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生理零度是指( A ) A、皮肤表面的温度 B、37C C、36.5C D、正常的体温 4.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在两眼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略有差异的现象叫( C ) (A)双眼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 (C)双眼视差(D)双眼的结构级差 5.似动现象是指( A ) A.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B.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C.双眼视差 D.知觉的理解性 6.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 D ) A、错觉 B、联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后像 7.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A)。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 8.把灰色小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个体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叫做(B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想(D)后象

幼儿心理学第1-4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第1-4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单选题] * A.1869 B.1879(正确答案) C.1865 D.1875 2.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 [单选题] *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正确答案) 3. 心理过程的动力是()。 [单选题]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正确答案)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4. ()“看见”、“听到”、“想象”、“思考”是。 [单选题] * A.心理过程(正确答案)

B.心理状态 C.个性特征 D.能力倾向 5. 人的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机能分工的叶,其中控制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是()。 [单选题] * A.枕叶 B.颞叶 C.额叶(正确答案) D.顶叶 6. ()岁时,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相当于成人皮层区表面大小的80%-90% 。 [单选题] * A.7岁(正确答案) B.6岁 C.4-5岁 D.3岁 7. 下列选项中对个性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个性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B.个性具有稳定的,整体的特性(正确答案) C.个性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D.个性是人一出生就形成的心理活动 8. 1882年()写成《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单选题] *

A.卢梭 B.洛克 C.普莱尔(正确答案) D.夸美纽斯 9. ()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单选题] * A.调查法 B.临床法 C.观察法 D.个案法(正确答案) 10. 分析幼儿的作品如绘画、泥塑、折纸等,从这些作品中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所用的研究方法是()。 [单选题] * A.调查访问法 B.传记法 C.实验法 D.活动作品心理分析法(正确答案) 11. 下列有关感知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一旦客观事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便不再产生 B.儿童知觉行为的可知度既依赖于环境的直接提供,也依赖于具体情境中儿童的目标 C.“视觉悬崖”实验说明6个月大的幼儿已明确具有深度知觉 D.感觉和知觉不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也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正确答案)

幼儿心理学复习章节练习(1-2章)含答案

暑假练习(一) 1.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B ) A 感知觉 B 认识过程 C 情感过程 D 意志过程 2.大脑部分损伤,心理活动就出现障碍,这说明( A ) A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心理是在客观现实中发生发展的 D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3.看到、听到、想象、记忆是( A )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状态 C 个性特征 D 能力倾向 4.( B )的顺序性为幼儿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A 遗传 B 生理成熟 C 环境 D 教育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 D ) A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心理是在客观现实中发生发展的 D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6.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B ) A 脑的成熟 B 遗传素质 C 实践活动 D 教育 7.狼孩的经历主要反应了( C )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 遗传 B 生理成熟 C 环境教育 D实践活动

8.双生子爬楼梯说明( B )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 遗传 B 生理成熟 C 环境 D 教育 9.推动人的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D ) A 意识 B 心理 C 意志 D 动机 10.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 幼儿的需要 B 幼儿的能力 C 幼儿的性格 D幼儿的行为习惯 11.在一定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 遗传 B 生理成熟 C 环境 D 教育 12.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是( C ) A 心脏 B 大脑 C 客观现实 D 大自然 13.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是( D )所作。 A 皮亚杰 B 劳伦兹 C 维果茨基 D 格赛尔 14.关键期概念是( B )提出的。 A 皮亚杰 B 劳伦兹 C 维果茨基 D 格赛尔 15.最近发展区概念是( C )提出。 A 皮亚杰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 幼儿心理学(针对亳州学院考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心理学 2.关键期 3. 生理成熟 二、填空题 1.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3.动机的基础是人的__________。 4.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__________。 5.人的个性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6.心理是__________的机能。 7. __________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8. __________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9.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__________的作用。 三、选择题 1.幼儿心理学中的“幼儿”,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_______。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一个小黑点,有的孩子看后说像蚂蚁,而有的孩子则说像芝麻,但在成人看来那只是一个小黑点。上述这段话说明________。

A.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B.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被动的。 C.小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准确的。 D.成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准备的。 四、简答 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二、填空题 1. 1-3岁是儿童___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时期。 2. 幼儿前期出现的新的心理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3~4岁是学前时期,也是幼儿园小班年龄,这时 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A.生活范围扩大 B.认识依靠行动 C.情 绪作用大 D.爱模仿 2.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_______。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3.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_______。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 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幼儿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推动人的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 A.意识 B.心理 C.动机 D.意志 2.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3.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4.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 )。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5.XXX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研究后( ) A.31天 。 内进展最快。 B.6天 C.1天 D.20分钟 6.( )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7.1岁至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8.加拿大生理学家XXX经由过程对100多个婴儿的观察指出,儿童出生时的情绪回响反映是( )的。 A.完全未分化 B.高度分化 C.相继分化 D.基本分化 9.在想象中表暴露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XXX 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 A.经验性想象 B.情景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10.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 )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A.XXX B.XXX C.XXX D.XXX

11.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12.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暴露笑脸 B.听到宏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14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15.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为它老是点头摆尾的。 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一、概念: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3、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 4、自然实验法:儿童心理实验的一种方法。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变化的方法。 5、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 二、填空、判断、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 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3.时间抽样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它途径来了解。其中包括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注意的问题:(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应反复多次进行。 一、填空、判断、选择: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人生第一年。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二)认识依靠行动(三)情绪作用大(四)爱模仿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还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具有明显区别,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 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实际年龄。 超常儿童特点的是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说明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危机期。教育学上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意思是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本能。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是味觉。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容易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言语开始出现萌芽最早是在6个月以后。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先学前期。 儿童的认生现象开始出现于5~6个月。 学前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二、简答: 1 、1~3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l)学会直立行走; (2)学习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2、3~4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3一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其特点突出表现在: (I)最初步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学习方式。 3、4~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I)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已组织游戏。 4、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l)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已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5、儿童心理在何时发生? 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1)新生儿期是心理发生的时期。(2)件反射的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之一。出生两周左右的新生儿出现了食物性条件反射。感觉的出现也是心理发生的又一标志。新生儿有敏感的皮肤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心理。 三、案例题: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一、概念: l.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视崖实验:为了证明小婴儿是否有深度知觉沃尔克和吉布森所做的实验。他们在一个平台上设计有立体图案的方格,使平台的一边看起来是深沟,让六个月以上的婴儿从浅的一边爬向深的一边,大多数婴儿爬至边缘处拒绝爬向深的一边或者转头回来,即使母亲在深的一边呼唤,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也具有深度知觉。 二、填空、判断、选择: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