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 •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3 •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4 •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 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

2.用简单观测方法。

(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⑴表现;⑵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

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 •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 •观察听觉行为;

2•简易测听;

3 •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在幼儿园,可组织专I'liJil 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⑵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采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 •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

(2)痛觉阈限;

(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

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 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咼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

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

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念;记忆与知觉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发生的指标、时间;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记忆的特点;记忆的保持、遗忘及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 .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 .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

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乙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I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丨〜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I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

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 •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⑵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诃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

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 •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

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 •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

(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1 •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2 •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再造想象的特点、意义、发展;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想象的特点。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 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

⑵ 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

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额反映。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二、感知觉的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额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对光的察觉 2.视觉的集中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鉴于儿童的视敏度特点,必须从儿童期开始注意眼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2)要是孩子才开始看书和握笔时就有正确的姿势 (3)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4)给孩子看的书、图画、教具,字体形象应该大而清晰;⑤经常给孩子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及时治疗。 (5)要经常检查儿童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2.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俗称变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孩子喜好彩色,先认识红、橙、黄。 对于1..5岁以后能够听懂成人语言指示的儿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了解他们识别颜色的能力。 (1)配对法。向儿童出示几种颜色的卡片,然后让他们在许多颜色卡片中选出相同的颜色与其配对。配的正确,就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认出这种颜色。 (2)指认法。向儿童出示若干颜色卡片。成人说出某种颜色的名称,让儿童根据名称指出或拿出相应的卡片。指或拿对了,就说明他们不仅能够辨认这种颜色,而且能听懂标志该颜色名称的词。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 •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 •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 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知觉虽然已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反映过程也复杂得多(包括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组织、整合和解释),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而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规律制约的。 人类的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新生儿先天具有的各种无条件反射就是其感觉能力的明证t大量研究也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这不仅打通了联系外界环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认i只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以视觉和思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思维基本不受影响。原因就在于童年时期思维尚处在发生发展中,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觉,而双眼更是儿童获取外部信息的最主要的感官,作为视觉分析器中枢部分的大脑皮层视区发生了毛病,外部世界的信息就无法通过眼睛输入到儿童的头脑中,这就造成儿童感知经验的缺乏。人的思维是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活动,它必须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视觉受到损害的孩子,直接经验少,无疑会严重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人的思维能力则已经形成,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通过感知觉获得的直接经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这些已有的经验,所以当他们的视觉受损害时,思维能力并不因此而下降。这就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由于感知觉是人一生中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的认识过程,因此是婴儿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幼儿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感知觉发展特点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婴儿和少年生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五官的感知能力是婴儿在进行感知活动的重要基础。五官协调发展的好坏,决定着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五官感知觉发展开始后,感受客观世界信息,进而处理它们,据此建立一种新的经验,在未来活动中将它们转换为行动,是对幼儿基本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五官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视觉发展 视觉发展是特征最明显的,3个月时已经存在,幼儿眼睛具备视力,看到较远的物体,颜色的辨别能力较强,能够区分大小和远近,形状辨别能力也较强。5~6岁时,视觉发育达到高峰,眼睛视瞳变小,看到的范围更小,视力也更强,并达到成人水平,色彩辨别力也较强。 2、听觉发展 听觉发展能力在出生后很快有所显现,3月龄已可以听到母亲的声音,6月龄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的声音,深受母亲的声音影响,7~8月龄能区分说话者的声音,同时也能听到声音的高低,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名字、动物叫声等等的认识;9月龄起,感觉接受讯号的程度增强,变得敏锐;10月龄起,对模仿他人言语的能力更加强。 3、味觉发展

味觉是感知觉发展最晚出现的,3~4个月时出现,可以对于甜苦、酸辣等味觉的区分。5~6个月时,味觉发展已非常成熟,能够对较隐蔽的味道有所辨别,7~8个月时会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偏好,10月龄能够表现出对食物的口味的判断。 4、触觉发展 触觉是最早发展的感知觉,从出生后便存在,3月龄时,能够感觉不同物体的质感,5~6月龄时,可以表现出对一定物体的偏好,并感知触摸的轻重。7~8月龄开始能够感知物体的温度,10月龄能够表现出感知的精确度,如触摸物体的大小、形状等。 5、嗅觉发展 嗅觉发展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嗅觉不是很敏锐,此时宝宝只能嗅到强烈的气味;3月龄起,嗅觉发展迅速,开始产生亲近或厌恶的反应;5~6月龄时,嗅觉功能已有了巨大发展,能够嗅到强烈或微弱的气味;7~8月能够用鼻子分辨出动物的气味、水果的气味等;10月龄嗅觉的功能大将成熟,能够较为敏锐的感受到气味的变化。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及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

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及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指孩子在早期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感知觉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 在感觉期,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的声音、光线、颜色等感觉信息,并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感觉刺激。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世界。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触摸不同的物体来感知它们的质地和温度,通过嗅闻花朵的香气来认识不同的花种。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感觉刺激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的感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进入认知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解释事物。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一只鸟儿飞翔的方式来认识鸟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惯。此外,学前儿童在认知期还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能力,能够将事物进行归类和顺序排列。例如,他们可以将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或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学前儿童进入概念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理解颜色的概念;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理解形状的概念。在概念期,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三个主要阶段。在感觉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在认知期,他们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在概念期,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这些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每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理解和关注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对于提供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儿童在学前阶段的知觉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感知到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将从感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的要求。 学前儿童的感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感觉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完善,能够感知到更多的外界刺激。例如,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颜色,并逐渐能够感知到更复杂的外界信息。其次是感知能力的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和区分外界事物,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和体验。再次是感知范围的扩大。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他们能够感知到更多的事物,并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和归纳。最后是感知和表达的整合。在学前阶段,儿童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并通过表达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感知。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感知传达给他人。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具有一些特点。首先是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外界事物。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方式,积极地探索和认识世界。其次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调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

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处理信息。他们能够将新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更加准确和完善。再次是符号思维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掌握和运用符号,如语言、数字、图形等,来进行思维活动。他们能够通过符号的使用,进行抽象思维和概括总结,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知。最后是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较为成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而有些儿童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生理因素。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例如,大脑皮层的发育程度和神经元的连接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其次是环境因素。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知觉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感觉刺激和积极的互动环境有助于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再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知觉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陪伴和指导对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方式等也会对儿童的知觉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学前阶段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家庭和学校应注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 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 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去习惯化:即婴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高振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选择) 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重点)(选择) 12、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重点)(选择) 13、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案例分析 我也要看 经常听到小可得妈妈批评他,这么大,都上幼儿园的孩子了,还总是穿错鞋子,我就不知道,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左脚和右脚明明就不一样,穿反了肯定也很不舒服,你用眼睛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哪个应该穿左脚,哪个应该穿右脚。可是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你就这么准,一穿上就绝对是反的,怎么就穿不对一次呢?小可拿着鞋看来看去也看不懂怎么回事?小可还小,方位知觉还差,何况妈妈又没教他怎么观察,应该观察哪儿呀? 一、感知觉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感知觉的定义(讲解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二)感知觉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1)合称为感知觉 (2)感觉是构成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但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不能把知觉归结为感觉的机械总和,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会有机的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知觉还反映事物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知觉的产生还会受到其它心理成分的影响。(树) (三)种类 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活动,把知觉划分为视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把知觉划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事物的知觉,包括空间、时间、运动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知觉、自我知觉。 二、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渠道,是儿童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人估计,约有80%左右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传送给大脑的,对于婴幼儿来说,视觉的作用更为巨大,因为成人有时可以通过语言听觉获得信息,而婴幼儿很难做到

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引言 幼儿期是人类感知觉发展的重要阶段,感知觉作为人类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感知觉发展的定义、发展特点、相关研究以及幼儿感知觉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知觉发展的定义与意义 1.1 定义 感知觉发展指的是个体在感官器官逐渐发育完善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器官的输入与中枢系统处理,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认知和体验的过程。 1.2 意义 感知觉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获取丰富的感觉体验,促进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进而对幼儿的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2.1 感官器官的逐渐发育 在幼儿期,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日益成熟,灵敏度逐渐增加,能力逐渐发展。特别是新生儿期,感觉器官功能相对较弱,随着生长发育,幼儿的感觉器官逐渐完善,其感知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2 感觉接受领域的逐步扩大 幼儿在感知觉上对外界事物的接受领域逐渐扩大。从最初对亲人的面部表情、声音等感知,到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感知,再到对空间位置、时间序列、数量关系等高级感知,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全面和复杂。 2.3 感知觉与运动发展的相互促进 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与运动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感知觉的发展推动了幼儿的运动发展,而运动的发展又促进了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幼儿通过运动探索环境,增加了感知觉的经验,从而提高了感知觉的能力。 2.4 感知觉的经验积累与认知结构建构的关系 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往往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结构的建构。幼儿通过不断的感知与观察,积累感知觉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事物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听觉与触觉 (一)视觉的发生发展 1.胎儿有视觉吗? 答:有,人的视觉在胎儿4〜5个月时就发生了。 2.新生儿有视觉吗? 答:有,在出生后的第一分钟,新生儿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能用眼睛追随刺激物。 3.什么叫视力? 答:视力又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4.什么叫颜色视觉? 答: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辩色力。 5.新生儿能看见什么颜色? 答:黑、白、灰 6.儿童命名颜色的顺序是什么? 答:红、白、黑、黄、绿、蓝、橙、紫。 7.如何发展儿童的视觉? 答:成人要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多接触各种颜色,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并经常教育他们做精确的辨认。 (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1.胎儿有听觉吗? 答:有,胎儿耳朵的构造大约在妊娠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可以感受到声音。 2.新生儿有听觉吗? 答:有,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已有了听觉反应。 3.新生儿喜欢听什么声音? 答: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 4.如何发展儿童的听觉? 答:从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开始,妈妈就可以给宝宝玩一些能发出柔和声响的玩具。 柔和、缓慢、优美的声音会给宝贝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宝宝产生安全感。

进行听觉训练,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和乐于收听音响的动机。 (三)触觉的发生发展 1.什么是触觉?触觉的地位 答:触觉:即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也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地位:触觉是人体发现最早,最基础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 觉。 2. 1岁前的儿童的主要触觉器官是什么? 答:口腔的触觉。 1岁之后人的主要触觉器官是什么 答:手的触觉。 3.儿童从什么时候有触觉 答: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4. 1岁前的孩子吃手、咬东西要不要阻止 答: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刺激孩子的触觉,手指能够运动得更加灵活,未来会变得更加灵活。 5.手眼协调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个年头。 6.如何发展儿童的触觉? 答:胎儿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如抓握反应。在此之后还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触觉活动,如顺着被子边缘摸,这属于一种早期探索活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视觉指导,使其能够准确地抓握物体。 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一方位知觉 1.定义 答:方位知觉是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2.儿童何时有方位知觉? 答:婴儿出生后就有。 3.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 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 “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 “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