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第四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儿童智力发展与变化。

教学内容: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信息加工理论)

(一)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重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动作的组织与结构),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一阶段又分为六个小阶段:(自己阅读)——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2.1-4.5个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眼睛追随运动物体;

3.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智慧动作出现,儿童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就像儿童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1.5岁通过尝试错误有目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智慧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出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1.5-2岁这是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期。显著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见教材“儿童从盒子中去东西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与母婴依恋有关。

(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因为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

循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故儿童又同时建构了时间的连续性。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水平密不可分。儿童最初的因果性认识产生于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结果的分化,然后扩及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当儿童能运用一系列协调的动作实现某个目的(如拉枕头取玩具)时,就意味着因果性认识已经产生了。

第二阶段、前运算时期(2-7岁)

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比有质的飞跃:前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只是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该阶段儿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进行“表象性思维”。

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总结起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

(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皮亚杰将此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与感知运动阶段的无逻辑、无思维相比,这是一大进步。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运算是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那么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

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获得的智慧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

2.群集结构形成。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该阶段儿童已产生了类的认识,获得了分类和包括的智慧动作。分类是按照某种性质来挑选事物,例如他们知道麻雀(用A 表示)少于鸟(用B表示),鸟少于动物(C),动物少于生物(D),这即是一种分类包括能力,也是一种运算能力,即A(麻雀)B(鸟)C(动物)D(生物)。同时能够把不同类的事物(互补的或非互补的)进行序列的对应。简单的对应形式为一一对应。

例如给学生编号,一个学生对应于一个号,一个号也只能对应于一个学生,这便是一一对应。较复杂的对应有二重对应和多重对应。二重对应的例子,如一群人可以按肤色而且按国籍分类,每个人就有双重对应。

3、自我中心观进一步削弱,即去中心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是以

自我为中心的,他以自己为参照系来看待每件事物,他的心理世界是唯一存在的心理世界,这妨碍了儿童客观地看待外部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随着与外部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自我中心逐渐克服。看问题有了一定的灵活性。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

上面曾经谈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泽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皮亚杰认为他们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这些基本运算,除具体运算阶段的那些运算外,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队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自觉动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X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把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验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

3.童年期儿童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小学四年级。不过,这个关键年龄可随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提前或推后。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总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三、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概念的发展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儿童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儿童掌握概念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思维的概括水平的高低。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这种概括水平正式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反映。与思维方式相对应,有三种不同的概括水平,即动作概括水平、形象概括水平、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幼儿处于形象概括水平。因此,他们所能掌握的概念也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概念。有时会将非本质的特征当作概念的内涵。如“狗”是四条腿的东西。将狗的概念外延扩大。另一个特点是幼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几个同类概念以上的一级的概念。如掌握了“狗”“猫”“兔子”等概念后,却不知道在这概念之上还有更高级的概念——动物。可见幼儿头脑中所掌握的概念不同于成人头脑中的概念,还不能具备概念的一般属性。

●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实物概念、社会概念、数概念和初步的抽象概念。

实物概念,即具体物体概念。幼儿掌握事物概念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和在生活中发生的感知联系来概括;

第二阶段:按照物体的某一种突出的非本质特点来概括。这种突出的非本质特征往往是物体的主要途径。

第三阶段:能按照物体几种非本质的或自发地包括本质的属性形成事物概念。

第四阶段:能按事物本质特点进行概括,从而形成事物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典型阶段。

●幼儿最初数概念的掌握——林崇德1980年研究表明:2-3岁、5-6岁时儿童数概念

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而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儿童数概念

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对数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数词和物体数量

渐建立联系阶段(4-5岁)和数的运算的初级阶段(5-7岁)。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小学生概念的逐步深化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丁祖荫研究将儿童掌握概念的形式概括为8中,反映儿童概念深化的过程。例如对“鸟”的答案

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不能理解——树上的一种虫子27.44 9.83

原词造句——树上的小鸟……………………5.99 6.07

具体实例——和平鸽30.00 26.75

直观特征——早晨树上叫的小鸟17.69

重要属性——

实际功用——

种属关系——

正确定义——

在天上飞的一种动物

第二,小学生概念的逐步丰富

字词概念的丰富化——主要表现在校学生识字量的发展,掌握词性词类的发展,

用词造句的发展、阅读能力的发展、逻辑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2)数字概念的丰富化。主要是认数能力的发展、数序、数列、数的分解组合、运算、应用、容积、长度、体积、面积等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学龄初期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1] 7-8岁(低年级)为正数概念的形成阶段,一般能形成三位以内正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对三四位数X围内的“相邻数”“认写”“比大小”“按图计算”等项目已能基本掌握,但对需借助推理的“数的组成”及“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空间概念的发展尚不很完善。能用数概念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 9-10岁(中年级)小数分数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各种数概念系统正在逐步形成,但不够稳定,容易互相干扰和矛盾,从而产生各种数概念间的混淆,逐步从两维空间认识图形向三位空间认识图形过渡;能运用万以下数概念在抽象思维水平上通过推理掌握大数概念。

[3] 11-12岁左右(高年级):数概念统一阶段。这阶段逐渐形成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系统。虽仍有互相矛盾和干扰情况,但已经逐渐趋向分化和整合;已经形成三维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逐步增强。已经能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较为复杂和条件隐蔽的应用题。

第三,小学生概念发展过程是不均速的,存在发展的快速期和相对稳定期

就数学概念的发展为例,研究表明:5-11岁儿童掌握数列概念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7岁为萌芽期,8-10岁初步掌握,11岁进本掌握。概率概念的发展的快速期在8-9岁;面积发展的快速期在10-11岁。在概念发展的快速期到来之前,如果有意识地对儿童概念形成加以训练、启发,这时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二)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具体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7-8岁)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差不多。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属于具体形象的概括水平。

例如:“有头无尾”比喻词,低年级说:“有头无尾表示人,因为人有头没有尾巴”。“走马观花”一词,低年级说:“马走得很快,花一排排往后退”。

可见,这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局限于具体形象。

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二、三年级儿童(10-12岁)的概括主要处于从形象概括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的过度阶段。他们概括时,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例如,“临渴掘井”该年级学生说:“要吃水,早就应准备好”,对“刻舟求剑”说:

“这个人真苯,不用脑子,因为他只看见剑是从船边落下,不想船是会走的”。此阶段学生不能用抽象概括来把握一般寓意,只限于对寓言特殊情景的理解。

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小学四、五年级儿童(10-12岁)的概括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以及大脑功能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他们对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非常困难。

例如:对“独木成林”的理解,该阶段学生能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大事的”;对“一毛不拔”知道是很小气的意思。但中年级有55%的人能理解;低年级还不能理解。

三、儿童智力的发展与变化(参见教材151页)

儿童出生后的智力发展,一般是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到一定年龄时那么出现发展速度减缓现象。幼儿期和童年期之内的智力发展是呈直线上升的势头是没有争议的。一般认为智力发展速度直线上升的至高点在16岁左右。

但智力不同因素的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根据瑟斯顿的考察,假定承认的会知觉速度、推理能力、榆次理解和言语流畅四种智力因素的测验分数各为1,那么,儿童达到成人发展分数的80%的时间分别是:知觉速度在12岁左右,推理能力在14岁左右,语词理解在18岁左右,言语流畅在20岁之后。了解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有助于教师对儿童各种智力因素达到发展水平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儿童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类智力分布为常态,即两头小、中间大。

类型的差异——人们在观察嫩里、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等方面都回表现出类型的差异。

时间的差异——表现早晚得差异

(一)智力成长曲线

四、儿童思维能力与智力的开发的培养(参见许政援《儿童心理学》343)

(一)培养儿童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

考核内容:

1. 识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 领会: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3. 应用:能应用本章的知识实施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与智力的开发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1)发展是一种变化。2)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3)发展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致动作发展。 可知度:是吉布森知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消极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也称代替学习,班杜拉把它定义为: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神经病焦虑:是对于表现冲动的欲望感受到可能被惩罚的担心,即对本我占优势的行为可能受到威胁而害怕。这是一种病态的焦虑形式。 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等) 同化: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中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的介于“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 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同一性混乱: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典型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结果是退学、离开工作。整夜在外逗留或孤独陷入古怪而难以接近的心境之中。埃里克森还用同一性混乱理论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简答题:简述同一性混乱的危害) 1、简述发展理论的任务? 第一,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第二,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第三,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2、发展的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相互交织的原则。人类的身体结构是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之上的。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5)自我调节的原则。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3、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1)直觉特异性增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2)注意实现最优化。作为注意行为的结果,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另一些信息。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儿童通过确定几次的外部特征、获得恒常性和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1)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难以接近的部分。2)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是联系本我和超我的。3)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是一组实现不同功能的精神过程,个人的行为就是这三种精神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对于一个孩子,如果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比如别人对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第四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儿童智力发展与变化。 教学内容: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信息加工理论) (一)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重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动作的组织与结构),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一阶段又分为六个小阶段:(自己阅读)——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2.1-4.5个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眼睛追随运动物体; 3.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智慧动作出现,儿童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就像儿童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1.5岁通过尝试错误有目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智慧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出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1.5-2岁这是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期。显著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见教材“儿童从盒子中去东西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但婴儿相信他们还会出现,被大人藏起的玩具还在什么地方,翻开毡子,打开抽屉,还应可找到。这标志着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已经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母亲永久性的意识较早,并与母婴依恋有关。 (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因为儿童在寻找物体时,他必须在空间上定位来找到它。又由于这种定位总是遵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四、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得大哭…… 分析小明的这种心理并提出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 小明的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窝里横”,大多发生在2-6岁的孩子身上。 原因: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系;2.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由于缺乏外界的联系,在陌生环境就不知所措了。 措施:1.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2.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3.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4.有足够的耐心。 五、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见什么怕什么。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 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 (1)分析原因:孩子胆小是常见的,并非天生的,也容易改正,关键是搞清楚孩子胆小的原因。 如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父母斥责,过度刺激;孩子身体虚弱,缺乏信心;个性内向等。 (2)措施: 父母溺爱,过度保护而胆小的孩子,就需彻底消除对他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因自卑而胆小怕事的孩子,应多加鼓励、耐心帮助,避免斥责、嘲笑等消极刺激; 因体弱多病而缺乏信心的孩子应多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交往,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环境,勇敢起来; 培养良好的个性,多参加同伴活动。 六、闹闹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闹闹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闹闹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闹闹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闹闹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 (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 七、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Part 1 导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和学前儿童观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出生和新生儿:出生—1个月;婴儿:1个月-1岁相当于乳儿期;学步儿期:1-2岁;早期儿童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任务 1 研究领域:生理发展:身体感觉运动 认知发展:记忆思维语言 社会性发展:自我他人 二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即人的雏形。《旧约全书》认为人生来就带有了“原罪”,所以儿童需要严加管制,以免变得更为邪恶。儿童是缩小了的成人。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1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洛克白板说后天的经验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 2 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人猿同祖揭示了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一个婴儿的传略》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个案研究成果之一 霍尔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海克尔的复演论思想融为一体,复演论是指个体的发生遵循着系统反复进行的原则。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从新生儿期开始到青年期为止的本能和感情生活反复进行的过程 3 科学儿童心理学 普莱尔《儿童心理》奠基人 霍尔-儿童研究运动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婴幼儿发育常模华生-儿童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1、注意力: 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启示: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 (1)时间: 低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5-15分钟 中年级连续注意稳定性:10—15分钟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

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 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旨在了解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性别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它对 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 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1. 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 儿童在早期的身体和感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无法抬头,到会爬行、 站立,再到最终掌握走路的过程。同时,他们的感官也逐渐成熟,能 够感知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 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展。著名的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 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从而解释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 知特点和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中也占据重要位置。随着儿童 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

系。同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 4. 儿童的性别和身份认同 在性别和身份认同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小就 开始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逐渐接受并理解社会性别角色。这一 领域的研究对于性别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1. 家庭教育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积极行为习惯。 2. 幼教实践 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适合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学活动。通过合理的游戏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心理咨询与干预 儿童发展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心理咨询师 可以通过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 社会政策形成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类型:理论型 撰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日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602103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前导,在对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儿童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幼儿保健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少儿推拿与保健方向)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提高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着重掌握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过程的特点及相关理论知识,全面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研究儿童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具有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以及浓厚的观察和研究幼儿的兴趣;有较完善的心理素养和个性品质。 五、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1.主要内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章、绪论 【考核目标】 1、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 发展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 2、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一、发展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二、儿童发展 1、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 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 1、特点: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 四、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 1、四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五、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1、影响因素:生物规律、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文化规律 六、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一岁以内);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14、15岁); 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 2、配以我国学制可分为: 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 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 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6、7-12岁,小学); 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 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有年龄决定的。 2、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八、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 1、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①这一时期婴儿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发展顺序:从首部到尾端、从躯干到四肢、从整体到特殊 ②在感知觉方面婴儿的视敏度、听敏度、颜色视觉、听觉、 立体知觉等方面以初步形成。 ③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 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 2、幼儿期的特点 ①增强了独立意识。 ②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但其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涉及不同年龄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本章就从年龄角度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此处把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1~3岁,3~6岁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起先他把拿到手里的物品简单地当作之间的手的延续,如把勺子与拳头一起送进嘴里。他们不断的改变运用物体的方式,但并不十分有效。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偶然碰到一种有效的方式, 他们会将一个动作做完,如他们尽量用勺子将食物放入嘴里。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常常固执、反复地尝试某一有效的动作方式。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能够根据使用的条件改变动作方式。如果有不 正确的动作,很快就改正。 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动作有反复,但学习的劲头十足。他们能够学会多种动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出现独立性 儿童进入到2岁以后,对父母就不那么顺从,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愿让父母牵着走,而是自己在旁边跑跑跳跳,在地上捡拾一些东西。这就是独立性的表现。 一、3~4岁 3至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上幼儿园。这意味着他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与更多的人

接近。 3、4岁的儿童还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这都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心理能力。 (二)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时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动(动作)来认识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动思维为主。他们通常是先做后想,做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等到做完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做的是什么。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看书、讲故事等都要借助于手的动作参与。这说明他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听懂反话,教师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导。 (三)情绪作用大 学前期儿童的情绪变化大,小班幼儿的情绪变化尤其快,他们很容易激动,成人要用爱抚的声调说话让其感到亲切才能使其安静下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对成人给予的评价非常在意。 小班幼儿的认识过程的无意性占压倒性优势。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们的无意想象、无意注意和无意活动占优势。情绪活动容易受刺激物特点影响,如鲜艳的颜色和生动的形象等。 (四)爱模仿 3岁前的幼儿由于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对象少。进入小班以后,随着模仿能力的提高,他们变得非常喜欢模仿,看见什么就模仿什么。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优秀的模仿对象,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4~5岁 这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了较大的飞跃。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的开始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活泼好动 正常儿童都好动。幼儿单一的姿势或活动容易疲劳,但他们在只有活动中,可以长时间持续的跑跑跳跳,却不感到疲倦。幼儿总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动,这是他们在积极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幼儿活泼好动与他的身体发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版 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桑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试图了解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桑标在其著作《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详细探讨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各个方面。其中,婴儿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并逐渐学会用手指指物体。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起与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情感联系。 在幼儿期,儿童的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语言和思维能力上。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开始理解和使用基本的逻辑思维。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还开始表现出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并逐渐建立起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到了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并逐渐掌握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本学科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判断。 青少年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定的挑战。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责任,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和培养计划,帮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对社会政策制定和儿童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为教育和保护儿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桑标的著作《儿童发展心理学》系统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电子课本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电子课本 1.婴儿心理学 作者:王争艳,武萌,赵婧 出版发行: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12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认识和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对 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管理、自我成长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婴儿心理学》拟从 两条路径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架构,呈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包括婴 儿心理学、幼儿心理系、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以问题主题为线索,关注当前及 未来的热点问题,包括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前沿、处境不利儿童心理透视(留守儿童、流动 儿童、离异家庭儿童、贫困儿童)、特殊儿童心理透视(超常儿童、弱智儿童、聋哑儿童)、上网青少年心理透视。 2.婴幼儿及其照料者 作者: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 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 -6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定早教培训用书,作者基于40多年的幼教经验提出经验婴幼儿 教育的十项原则。 《婴幼儿及其照料者》就是一本关于0~3岁儿童复育与教育的入门著作,注重展现出 了早教先驱玛格达• 格伯和艾米• 皮克勒基于认同及澄清的复育及教育理念。全书在教育 理论及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和课堂教学科学知识, 全然适用于于各种相同的婴幼儿教育背景。 3.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 作者:使-吕克·艾伯特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不要使问题所苦孩子的内心,使我们去鼓励他们的蜕变,但是如何搞才为有效率呢? 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何呢?本书详尽地讲诉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了怎样的 促进作用;学校、家庭等周边环境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心理,进而对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的; 学校和家庭该怎样共同努力就可以同时实现最终目的,即为使孩子在智力、社会能力、情 感能力上获得最出色的发展;以及学生自学的动力、为什么可以存有“差生”等教育过程 中碰到的心理学层面的基础问题。本书作者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心理学科学知识通过 案例深入浅出地娓娓划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6、依恋:儿童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7、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8、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9、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10、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12、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13、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14、自我中心:儿童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15、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1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1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14、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15、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16、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17、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18、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儿童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9、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20.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21.班杜拉认为,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的效果称为:(替代强化) 22.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程序教学法) 23.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得不到发泄?(里必多) 24.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人际关系困扰) 25.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发展周期)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六个较大阶段,这就是:乳儿期(从出生到 1 岁) (从1岁到3岁) 或 期(从3岁到6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 6 岁到7 岁到11-12 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 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 岁到17-18岁)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顺序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去龙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本word 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 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在HAP 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健康护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 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② 发热。③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 > 10 99 X 10 / 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 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