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最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最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最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1

社会心理学

2

第一节概述

3

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4

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5

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6

存在所影响。

7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8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9

的情境,f-函数关系。

10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

11

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12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3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14

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15

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16

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17

派。

18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19

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20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

22

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23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24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

25

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26

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27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

28

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9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0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31

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⑵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32

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33

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34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35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36

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7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38

现型角色);

39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40

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

41

有角色。

42

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43

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44

态的认知。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45

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46

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

47

3.自我概念的功能:⑴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⑵解释经验⑶决定期待。

48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⑴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49

3岁左右基本成熟)⑵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⑶心理自我(这阶50

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51

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

52

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53

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54

尊=成功/抱负。

55

3.影响自尊的因素:⑴家庭中亲子关系⑵行为表现的反馈⑶选择参与和扬56

长避短⑷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57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58

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59

2.印象形成的效应:⑴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60

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⑵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61

全的现象⑶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62

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63

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64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65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66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67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68

自己的印象。

69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70

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71

投人所好。

72

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

73

与判断的过程。

74

2.行为原因的分类:⑴内因与外因⑵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⑶可控性原因75

与不可控性原因。

76

3.控制点理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77

控者,消极的。

78

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⑴不变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协变原则。

79

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⑴特异性信息⑵共同性

80

信息⑶一致性信息。

81

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82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

83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84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

85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86

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

87

率最高。

88

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

89

心理倾向。

90

2.亲合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91

3.亲合的作用:⑴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⑵获得信息⑶减轻心理压力⑷92

避免窘境。

93

4.影响亲合的因素:⑴情境⑵情绪⑶出生顺序。

94

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

95

态的动机。

96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⑴目标的吸引力⑵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⑶个体施97

展才干的机会。

98

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99

五、1.侵犯的构成: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100

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⑴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⑵侵犯的101

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⑶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102

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103

可能发生。

104

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105

张状态。

106

4.侵犯的影响因素:⑴情绪唤起水平⑵道德发展水平⑶自我控制能力⑷社会107

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108

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⑸大众109

传媒的影响。

110

5.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呈正相关。⑴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111

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112

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⑵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⑶大113

量研究表明,侵犯与去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114

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115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16

1.外部因素:⑴自然环境⑵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117

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⑶时间压力⑷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118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⑴心境⑵内疚⑶人格。

119

3.利他技能。

120

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21

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122

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123

的心理健康问题。

124

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125

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具有如126

下特点:⑴针对性⑵持续性⑶对抗性⑷普遍性。

127

3.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128

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健康的羞耻129

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130

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内疚是个体认为自131

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132

罪的情绪体验。

133

第五节态度

134

一、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35

2.态度的特点:⑴内在性⑵对象性⑶稳定性。

136

3.态度的成分: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不是行为,而是倾向)。因而137

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138

4.态度的属性:⑴方向⑵强度⑶深度⑷向中度。

139

5.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⑴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立场、说服的意140

图、说服者的吸引力)⑵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的141

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⑶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142

人格、个体的心理倾向)⑷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

143

二、态度平衡理论之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144

1.海德提出了一个P-O-X三角模型说明他的观点。P-个体,O-他人,X-另一145

个对象。

146

2.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147

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148

3.三个关系相乘,结果为“负”,则不平衡;结果为“正”,则平衡。

149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 第一节概述 1、研究对象和范围 1、定义: 1)心理学: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GW奥尔波特:个体心理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2)社会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3)综合: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公式:B=f(P,E) B代表行为, P代表个体, E代表情境。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定义: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2、社会心理学简史 三期: 哲学思辨(启蒙) 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 对人性的争论 经验描述(形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分析 实证分析(确立期) 20世纪20年代 实证、定量、应用 3、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经典的条件反射) 2、社会交换论: 1)霍曼斯: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人在交换中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共有五个命题: 2)布劳: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活动。

3、符号互动论: 詹姆斯、米德: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符号:语言、文字、记号等。 4、精神分析论: 1)弗洛伊德: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力比多”。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生本能、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荣格:集体无意识。 3)霍妮:文化因素论。 4)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1、社会化 1、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 2、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4、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复杂的神经系统)。 5、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6、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的社会化是前提。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社会。 7、道德、政治的社会化。 2、社会角色及理论 1、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的分类: 获得方式:先赋、成就; 角色规范:规定、开放; 功能:功利、表现; 心理状态:自觉、不自觉。 3、角色扮演三要素: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最新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

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