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学的名词解释

草原学的名词解释

草原学的名词解释

草原学是研究草原生态系统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学科,旨在理解草

原的复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下面将对草原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一、草原

草原是指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的生态系统,广阔的草原分布在世界各地。草原植物通常具有适应干旱、寒冷及不肥沃土壤的特点,能够在大范围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生存繁衍。草原对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众多动物物种的栖息地。

二、草原演化

草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草原演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而人类活动包括放牧、农耕和火灾等。草原植物通过苔原和灌丛阶段逐步演化为草原,形成了草原的独特生态系统。

三、草原结构

草原的结构包括植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植被分布等方面。草原植物群落

通常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且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分布。植物多样性影响着草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而植被分布则受到环境因素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四、草原功能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首先,草原能够固定沙丘和保持土

壤水分,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草原提供了大量的牧草资源,对畜牧业和草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草原还是大气CO2的吸收库,具有减

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五、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因为过度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丧失的过程。过度放牧、草原火灾和过度农耕等人类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的速度和程度,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草原退化对人类社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六、草原保护与管理

草原保护与管理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有效的草原保护策略包括合理的放牧管理、草原恢复和退化草原的复原等。此外,科学研究和监测也是草原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用以获取草原生态系统演化和功能变化的有关信息。

结语

草原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草原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草原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人们通过对草原学的研究和关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大自然。

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 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P1)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P3)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P9)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P13)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P15)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 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P22)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P22)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P38)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P48) 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P49)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4、噪声(P55)答: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6、叠加作用(P59)答: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17、拮抗作用(P59)答: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8、净化作用(P59)答: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9、生态幅(P60)答: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P60) 答: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1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Haeckel, 1869) 4种群: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7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55优势种(dominant speci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5群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6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8生物圈的定义: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68群落交错群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增大,某些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增大的现象 69岛屿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大,容纳物种数越多的效应 75演替(succession):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67群落的水平结构定义: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是生物群落在水平上的镶嵌性,也称群落的二维结构。 79生态系统的现代定义: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83食物链(food chains)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这种存在于生物之间的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88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量之间的百分比率。特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和输入间的比率。 9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各种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95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84食物网(food web)许多食物链互相交织而成的复杂的网络关系 52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整体或其他个体获益的行为。如:白蚁的兵蚁护巢行为、工蜂护巢行为、亲代的护幼行为等。 14环境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5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32 1)种群: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生存、进化和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38内禀增长率rm: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54生物群落定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52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整体或其他个体获益的行为。如:白蚁的兵蚁护巢行为、工蜂护巢行为、亲代的护幼行为等。 71边缘效应: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22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是说两个或更多的

草坪学(自考题)复习资料提要

《草坪学》复习资料提要 (红色字的题为重点掌握)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草坪 2、草坪植物 二、选择题 1、草坪的绿地功能包括()。 A、经济 B、生态 C、娱乐、运动 D、生产 E、美化景观 2、国际草坪学会于()在英国成立。 A、1973 B、1977 C、1969 D、1965 3、中国草原学会草坪学术委员会于()成立。 A、1949 B、1983 C、1990 D、1995 三、简答题 1、简述草坪的生态功能? 2、简述草坪的发展简史? 3、简述现代草坪学的发展方向? 四、论述题 1、根据草坪学当前的研究方向以及取得的成果,阐述草坪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第二章草坪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温度三基点 2、积温

3、耐受胁迫 4、光饱和现象 5、留茬 二、选择题 1、影响草坪品质和持久性的气候因子包括()。 A、太阳辐射与日照 B、气温 C、空气温度 D、降雨 E、风 2、一般禾本科草本类的叶由下面那几部分组成()。 A、叶片 B、叶鞘 C、叶舌 D、叶耳 E、叶痕 3、影响种子发芽的外部条件包括() A、水分 B、氧气 C、温度 D、光 E、休眠 4、草坪草茎的主要类型有() A、生殖枝 B、根状茎 C、分蘖枝 D、徒长枝 E、匍匐枝 5、冷地型草坪草属典型的() A、短日照植物 B、长日照植物 C、耐荫性植物 D、喜光植物 6、下列草坪植物中属冷凉湿润型的草类的()。 A、狗牙根属 B、结缕草属 C、翦股颖属 D、雀稗属 7、草坪草抵抗温度胁迫的方式有() A、避开胁迫 B、避免胁迫 C、主动胁迫 D、耐受胁迫 E、生理胁迫 8、下列草坪植物中,耐盐性最强的是()。 A、普通狗牙根 B、草地早熟禾 C、高羊茅 D、碱茅

草原学的名词解释

草原学的名词解释 草原学是研究草原生态系统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学科,旨在理解草 原的复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下面将对草原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一、草原 草原是指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的生态系统,广阔的草原分布在世界各地。草原植物通常具有适应干旱、寒冷及不肥沃土壤的特点,能够在大范围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生存繁衍。草原对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众多动物物种的栖息地。 二、草原演化 草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草原演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而人类活动包括放牧、农耕和火灾等。草原植物通过苔原和灌丛阶段逐步演化为草原,形成了草原的独特生态系统。 三、草原结构 草原的结构包括植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植被分布等方面。草原植物群落 通常由多种草本植物组成,且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分布。植物多样性影响着草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而植被分布则受到环境因素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四、草原功能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首先,草原能够固定沙丘和保持土 壤水分,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草原提供了大量的牧草资源,对畜牧业和草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草原还是大气CO2的吸收库,具有减 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五、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因为过度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丧失的过程。过度放牧、草原火灾和过度农耕等人类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的速度和程度,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草原退化对人类社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六、草原保护与管理 草原保护与管理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有效的草原保护策略包括合理的放牧管理、草原恢复和退化草原的复原等。此外,科学研究和监测也是草原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用以获取草原生态系统演化和功能变化的有关信息。 结语 草原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草原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草原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人们通过对草原学的研究和关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大自然。

草地生态学名词解释与填空

草地生态学课程知识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及其着生的土地,亦即被草覆盖的地方叫做草原。 2.草地:受到人为干扰利用(刈割、烧荒、放牧)的草原叫做草地。 3、草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4、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是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于其中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转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整体。 5、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采食、捕食与被捕食的食物关系,相互间结成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这叫做食物链。 6、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每一种生物种群都处在一定的营养级上,只有少数种兼具两个营养级。如杂食动物。 7、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纵横交错,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方向的食物网。 8、Odum(1983)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充分反映了生态系统中任何生命层次和生态层次能量流动的共同特点,它不仅可用来表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能流,也可用来表示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能流,因而Odum称之为“能量的通用模式”。 9、能量流动的金字塔: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沿着食物链营养级逐级流动,后一级的生命有机体由于不能全部利用前一级贮藏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每经一个营养级,能量流都要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按前后顺序绘制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 10、物质循环的概念:草地生态系统是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由地球供给的,而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由太阳供给的。任何一个草地生态系统都从大气、水体或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生物反复利用,最后又归还给环境,这就是物质循环。 11、水循环:草地植物每生产1㎏干物质,平均要蒸腾掉100㎏水。 12、碳循环:碳循环是所有养分循环中最简单的一种循环,草地生物体中45-50%左右的干物质是由碳素组成。碳循环是从大气二氧化碳蓄库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再回到大气蓄库里 13、草地生态平衡的概念:草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系统的相对平衡,是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物理、化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等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一个草地生态系统是其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结构是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功能又依赖结构来完成。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相互完善,从而使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各组分通过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表现出高的生产力,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物质的贮存量相对稳定,信息的控制自如,且传递畅通,在外来因素的一定程度的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14、草地生态系统的恒定性constancy:指一个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易变化的特性,具体说是指系统的某些参数的不变化性; 草地生态系统的复原性resiliency:指生态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和延续其功能的能力; 草地生态系统的抗性resist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忍受和抵抗干扰的能力; 草地生态系统的弹性elasticity:是指生态系统经干扰后返回原来状态速度的一个度量。

名词解释环境

名词解释环境 环境是指一个事物存在于哪种周围的条件中。在生态学中,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环境是指一个事物存在于哪种周围的条件中。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状态存在的环境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人为环境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例如城市、工厂、学校、道路等。 自然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水、气候、植被和地形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无数自然环境。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 1. 海洋环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系,涵盖了巨大的洋面面积。海洋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洋的水位、盐度、温度和流动等,这些因素对海洋中的各种生命体都有影响。 2. 河流环境:河流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环境,河流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流速度、水位、含氧量、PH值等,这些因 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森林环境:森林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因素包括树种组成、植被生长状况、土壤成分、气候等,这些因素对森林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很大的影响。 4. 草原环境:草原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植被结构、土壤条件、降雨量、气温等,这些因素是草原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生存和繁殖的主要条件。

5. 山区环境:山区环境因素包括海拔高度、气温、植被和土壤成分等,这些因素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为环境: 对于现代人,人为环境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为环境又分为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工厂和住宅区等。 1.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些因素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农村环境:农村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种植和养殖方式、土壤质量、水源质量等,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3. 工厂环境:工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废气排放、废水处理等,这些因素对工厂周围的居民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住宅区环境:住宅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噪声控制、卫生环境和公共设施等,这些因素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环境的研究、了解和保护,不断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生态友好的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疏林草地名词解释

疏林草地名词解释 疏林草地(Sparse woodland grassland)是一种生态系统类型, 通常由稀疏的树木和多种草本植物组成。它通常出现在较干燥的地区,如大陆內陆和高原地带,在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疏林草地与其他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别,其特点是树木的分布较 为稀疏,相对较少的树木数量和较低的树木高度可以使较多的阳光透 过树冠照射到地面上。这些特点使得疏林草地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功能。 首先,疏林草地是很多物种的理想栖息地。稀疏的树木分布为各 种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资源。在疏林草地中,许多鸟类、麝鼠、野兔等动物可以找到栖息地,因为树木的稀疏使得它们更容易找 到食物和避难所。相对较多的阳光也为许多草本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光 合作用机会,从而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疏林草地对水的管理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树木较少,水 分蒸发较少,土壤中的水分也相对较多。这种特点使得疏林草地具有 一定的保水性能,有助于维持一定的水源。此外,树木的稀疏分布也 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 然而,疏林草地也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其通常分布在干燥地区, 水资源有限,这可能导致树木和草原植物的竞争,甚至可能引起植物 物种多样性的下降。另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如过度放牧、过度 伐木或土地开垦,疏林草地也可能面临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管理疏林草地的生态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适 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包括控制过度放牧,维持适当的树木密度,恢复退 化的疏林草地等。此外,科学研究和监测也非常重要,以便了解疏林 草地的变化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疏林草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自身独 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了解和保护疏林草地对于维持生态系统

草原住宅的名词解释

草原住宅的名词解释 草原住宅是指建造在草原上的居住建筑。它们通常是由当地居民用草、木材等 天然材料自建而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草原住宅不仅是草原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草原住宅因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而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常 见的草原住宅是蒙古包,又称为“哇尔帐”。蒙古包是一种圆顶形的移动式住宅,采用木架和毛毡覆盖而成,适应了草原上的极端气候和游牧生活方式。蒙古包内部结构简单,通风良好,能够有效地保暖和保持凉爽,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草原地区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同形式的草原住宅。例如,在新疆草原地区, 传统的草原住宅是“库尔班”或“博斯腾”,它们与蒙古包相似,但形状更接近正方形。这些住宅通常用风干的土块砌成,表面覆盖着泥土和草,具有很好的保温和抗风能力,适合在草原上长期居住。 草原住宅的建造材料主要是当地的天然资源。居民通常使用草、树枝、泥土等 材料,不仅因其充足和易获取,还因为这些材料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草原住宅的建造过程往往是一个社区的合作项目,居民们相互帮助,共同参与建设,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草原住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也承载着草原文化的内涵。这些住宅被视为草原 上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居民们在这些简单而又温馨的住宅中生活,传承着自己的习俗和传统,保护了草原上的生态环境。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建筑形式,草原住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研 究者的关注。人们对这种原始而又真实的生活方式感兴趣,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和了解草原文化的魅力。因此,草原住宅也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草牧业名词解释

草牧业名词解释 草牧业,是指利用草原、草地和荒漠等植被资源,进行饲料生产的畜牧业。它主要包括肉牛、奶牛、细毛羊、马等生产,同时还包括家禽、家畜养殖业和少量的渔业。这种牧场主要是农区的农田。在有条件的地方,人们常将农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即以粮食为基础,发展肉、蛋、奶类和皮毛等畜产品,开辟大片可供放牧的草原或荒山,扩大农区养殖业的规模。由于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直接供应市场,或间接提供给城镇居民,因此在国外又称“第三农业”。 上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做了名词解释,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比如草原、草地,我感觉这两个单词非常的难记,但是老师做的视频,我看了以后就明白了,一下子就记住了。再比如,关于第三农业,第二节课才学习到,所以上一节课没有听懂。现在重新复习一遍,才感觉到很容易,不过有些知识点还是要温故而知新,才能更好地掌握。草牧业是通过饲养牲畜来获取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是畜产品,当然也包括大量的农副产品。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农牧民,牧区的其他劳动力通常有几种形式:从事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或进城务工经商。通过饲养牲畜,增加收入,减轻负担,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我们学校离蒙古很近,每年夏天,草原上都会长满茂密的绿色,可谓是一望无际。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中国草牧业博物馆”,里面真是包罗 万象呀!既有专家学者关于草牧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还有与草牧业相关的一些图片和文字介绍。听完讲解员对“草牧业”的介

绍,我才了解到草原、草地的概念,还有草原的利用、草牧业的种类、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状况、我国草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及草牧业的发展等。 我们小组的计划是:首先,到草原上采集样本;第二步,用录像机将我们拍摄的视频资料刻录下来;第三步,查阅文献资料,写草牧业博物馆的游记;第四步,画草原、草地轮廓线,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内容整理归纳;第五步,编写导游词。 看来这是一项技术活,不光要做好游记,还要学习一些关于草牧业的知识。最后还要将自己所了解的草牧业发展情况进行报告,制作精美的ppt,那样就更完美啦!学到这些东西,我又增加了不少的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东西付诸实践,让更多的人认识草牧业,保护草牧业,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名词解释草原沙漠化

名词解释草原沙漠化 草原沙漠化(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是指草原生态系统逐渐丧失生产力、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最后演变成沙漠的过程。草原沙漠化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自然环境退化过程,是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的重大问题。 草原沙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首先,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条件本来就不利于草原的生态稳定。再加上过度放牧和掠夺性开采,草原植被和水源的破坏加速了草原沙漠化的进程。此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不当的人类干预都会对草原沙漠化产生影响。 草原沙漠化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草原的少数民族群体和畜牧业生产是受到影响最大的。草原沙漠化不仅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和生态失衡,还会引发干旱、沙尘暴和土地侵蚀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会破坏农田、饮用水源和基础设施,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同时,草原沙漠化也对动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结构造成了影响。 为了防止草原沙漠化,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1. 定期进行草原的养护和保护,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可持续的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采和过度放牧。 2. 投入资金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草原防护林带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3. 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特点,制定更加科学的防控策略。

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同保护草原和生态环境。 总之,草原沙漠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来解决。通过科学地管理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缓草原沙漠化的发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 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 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 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密度。 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 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限制因子。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即有 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7.狭温性动物:对温度的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与最适温度相近,只在 较窄温度范围地带分布的生物 广温性动物:对温度的生态幅较宽,能够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生活的生物 8.协同进化:(1)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该物种相关 的其他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

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2)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成为协同进化。 9.内稳态: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10.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 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11.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 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12.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 是到达一定的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13.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 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4.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 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 15.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 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有效积温。 16.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改变的影响 17.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 现象,需要时间 18.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 的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19.阿仑定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 20.湿生植物: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 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

(完整)草地资源学

草地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 1。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农学范畴) 2.草地生态经济类群:不仅能反映牧草数量、质量等具体的经济属性,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饲用价值的基本一致性的植物类群. 3.植被型:为分类系统的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温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等。 4.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不同数量的中旱生杂类草及旱生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中生,中旱生,根茎疏丛型禾草为主) 5。草甸草原:是草原植被中较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 6.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干旱.(无全年生长的多年生草本) 7。草地分类学:以草地植被为对象,研究草地发生发展的原理,研究草地类型特征分布,分布演替规律,确定划分草地的原则、系统、标准、命名原则的理论方法的科学. 8。类:成因一致,反映以水热条件为中心的气候和植被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或反映大范围内生态环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类与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9.组:以植物群落的建群终或共建种的生态经济类群为依据进行划分。 10草地型: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征的地段. 11。载畜量:指一定草地的面积,一定的利用时间内,草地所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 12.家畜单位(牛):1头健康的体重454kg的成年母牛携带一头犊牛,一天采食优质牧草的量。

生态学常用名词解释

生态学常用名词解释 英美(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 苏联建立了植被等级分类系统称为地植物学 北欧群落分析 法瑞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称为植物区系学派生境(植物个体或群落具体生长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规律:环境中的各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规律:所有生态因子都是所必须的,但起决定性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植物对因的需要是分阶段的,植物一生中并不需要一成不变的因4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因子在需要量上有大小之分,但生理作用上却同等重要,如微量.5可调节性和有限补偿作用:虽然不可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调节和相互补偿的) 生理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吸收利用的波段,在0.38~0.74um间) 耐阴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下能否完成生长) 耐阴性意义(1育苗:调节光照强度2造林:选择造林地点、配置混交树种、确定造林密度)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积温植物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通常需要的温度积温,分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k=(t-t0) 物候在季节性明显的地区,植物适应与气候条件节律性变化的结果,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寒害原因低温造成植物新陈代谢絮乱膜性改变和根系吸收能力降低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是构成植物的无机物之一2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光合作用要水提供原料,水解作用要有水参与,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及在体内的运转和利用都离不开水。水使树木的一些组织保持膨胀状态,使其保持其功能,树木也需要蒸腾调节温度)蒸发散土壤水经树木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而进入大气,蒸作用称 巨大地形对森林分布影响(1山脉走向和排列(南、长绿落叶阔叶混交)2河流水系3海陆分布距离,在我国自东南向西北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逐渐减弱,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极端干旱相应植被为森草荒。东南有太平洋西南有印度洋季风,所以森林在东和南部4山地。海拔高度,海高气温降低,到一定高度降雨下降,因温度底湿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慢林溶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到一定高度后温度底,风力大不宜树木生长,成为树木生长上界,称高山树木线。坡向:中纬度南坡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土壤风化强,所以有机质少,贫瘠。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坡位:喜肥沃湿润树种分布在山下部,耐贫瘠干旱分布在山坡的上部,在同一坡面上下面的要比上面的好。坡度:缓、斜坡上土壤肥沃排水好,宜生长。平坦地土厚宜农耕和喜水肥树种,陡坡) 种群特定空间中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总和。 趋同、趋异适应不同种类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

(完整)草地资源学资料

草地资源学资料 名词解释 1.草原: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类型。 2.草地资源:经过人类利用,经营的草地,是生产资料和环境资源,是有数量、质量和分布区域的草地经营实体,使草地蕴藏的生产能力变为现实生产能力。 3.次生草地:是有原生草地演替而成的草地。 4.显域性草地:受地带性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应地带性分布的草地。 5.隐域性草地:在气候带内,由于地行,水文,土壤的变化,局部地区出现不同于地带性的气候。 6.层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 7.载畜量:指一定面积的草地在放牧季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时间和放牧的家畜头数。 8.家畜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的草地可以放牧的的家畜头数. 9.畜产品单位:根据草地可用畜产品的产量评定草地最终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 10.畜群周转系数:指同一畜种或品种的畜群在一年中出栏畜占存栏畜的比率. 11.品种:经过人工选择而形成遗传性状比较稳定、种性大致相同、具有人类需要的性状的栽培植物群体. 12.草地区划:对草地资源生产空间分布进行科学的分区划片 13.草地分级:是对草地质量、数量和生产能力现状进行等级的评价 14.草地等级评价法:是以牧草质量指标评等,以牧草产量指标评级,然后将两者结合成等级用以草地资源评价的一种方法。 15.草地封育:将一定面积的草地采用围栏或其他方式封闭起来,防止人类或动物进入,让其更好的生长。 16.草地净营养物质生产力:单位面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各种净营养物质的能力 17.第一性生产力:系统中植物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有机物的能力。 18.生物力能学:研究生物体或生物系统在无人为干扰下能量流动或能量转化的科学。 19.草地牧草经济产量:是单位面积的草地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可供动物放牧采食或刈割后采食的牧草量。 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草地农业系统是一个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生态和生产两者兼顾而且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 21.人工草地:人工草地是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栽培而成的草地。 22.半人工草地:人工改良的天然草地。 23.三向地带性学说:在地球表面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水分随经度位置而变化,构成草地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山地,水热状况在基带的基础上,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构成草地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4.原生草地:是在一定空间固有的无机物和生物坏境因素下形成的草地. 25.草地分类两大体系:农业经营分类法和发生分类法. 填空题 草地资源的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 草地以其成因不同,有:天然草地、半人工草地、人工草地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 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环境(en vironme 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

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 (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 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 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集合。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而降水量一般先是逐渐增加,随后又趋于减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成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低纬度带10度南北纬,即赤道、热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中国分布最广),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纬度湿润区),温带针叶林(西半球温带地区),北方针叶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类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或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稀疏、低矮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中国及蒙古的荒漠草原、以及苏联欧洲部分的荒漠草原。二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