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诗经的资料,背诵本诗。

教学过程

《静女》

一、情景导入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璀璨的起点,它书写了三千年先民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以动人的抒情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一首情诗,来体味一番古人的浪漫吧!

二、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三、知识链接

1.从表现内容上来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2.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

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手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4.《诗经》的艺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静女其①姝,俟我于城隅。爱②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③怿女美。

自牧④归荑,洵⑤美且异。匪⑥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⑦。

其:副词,其、之、以;

爱:隐藏,遮掩;

说:通“悦",喜爱;

牧;野外;

洵:非;

贻:赠。

2.读懂诗意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3.通读本诗,根据内容划分结构,并说说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主要手法:赋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主要手法:比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表现手法:兴

4.通过读诗,你认为这首诗诗表现了怎样的爱情观?反映了什么思想?

期望约会大胆热烈

静女恋人赠物美好甜蜜

赞美恋人朴素真挚

五、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想象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

女主人公是一位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智的佳人。从她出场时的状态,以及对男主人公一腔爱意却不直接表露,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老实、耐心十足、隐忍诚挚的可堪托付终身的七尺男儿形象。

首先,男主人公对女主有爱慕心,为了等待心上人甘愿耐心等待。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2.小组探究,说说为什么男主人公不喜欢彤管,喜欢夷草?

虽然彤管色泽鲜艳,但在男主人公心目中荑草则“洵美且异"。这说明他欣赏的不是徒有其表的事物,而且寄寓其中的深情。荑草虽普通,但却是心上人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赠送的,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3.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分析。

①用“赋”直接铺陈叙事,细节描写精妙,表现出男主人公淳朴真挚的性情。

②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彤管、归荑比喻感情状态,让男女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

③重章复唱,风格朴实,富有音乐之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与之前学过的爱情诗进行比较阅读,谈谈其与《静女》的异同点。

3.搜集《古诗十九首》里的爱情名句,谈谈古人的感情观。

4.将《静女》改写成不少于20行的现代叙事长诗。

板书设计

期望约会(赋)(细节描写)

静女恋人赠物(比)(心理描写)美好的爱情

赞美恋人(兴)(心理描写)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静女》教案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知识点总结 词句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⑷踟(chí)蹰(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⑾匪:非。 ⑿贻:赠与。 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赏析 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诗经的资料,背诵本诗。 教学过程 《静女》 一、情景导入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璀璨的起点,它书写了三千年先民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以动人的抒情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一首情诗,来体味一番古人的浪漫吧! 二、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三、知识链接 1.从表现内容上来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2.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 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手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4.《诗经》的艺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静女其①姝,俟我于城隅。爱②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③怿女美。 自牧④归荑,洵⑤美且异。匪⑥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⑦。

《古诗词诵读》(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4.熟读成诵,完成相应的理解性默写任务。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首诗歌: 《静女》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姝(shū)俟(sì)隅(yú)踟蹰(chí chú) 娈(luán)贻(yí)炜(wěi)荑(tí) 2.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薆”,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踟蹰: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核心鉴赏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 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形式: 1、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辅导、自主合作探究,1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名句凝结着人类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在初中,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诗歌?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还学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追求不得的惆怅和迷惘的感情。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诗经》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作品年代:从西周初至春秋中约五百年时间。 作品篇目:共305篇,又称“诗三百"。___编排体例:风、雅、

颂。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赋(叙述和描写)、比(比喻和比拟)、兴(起兴)。主要体式:四言诗。 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最多题材:婚恋诗。____________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文雅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 姝俟城隅爱踟蹰娈贻彤炜说怿女归荑洵匪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叙述了男子与静女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可做如下概括: 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信物;第三章:采荑赠别。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会分析并掌握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学会分析并掌握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以下《诗经》篇目中的经典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我们会发现以上唯美的的诗句都和“爱情”有关,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诗经》有关“爱情”的篇目《静女》。 二、复习回顾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诗歌形式分为:风、雅、颂;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不同地区的民歌(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共160首——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十五国:周南、召南、邶、鄘yōng、卫、王、郑、齐、魏、陈、桧(郐,kuài)、曹、豳) 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105篇(大雅31篇,用来歌功颂德;小雅74篇,讽刺之声,例如《采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周颂、鲁颂、商颂) ——雅和颂则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之地。 赋比兴: 赋: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比:“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ũ)。”——《诗经·魏风·硕鼠》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掌握一语双关、重章叠句手法。 4、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语双关、重章叠句手法。 2、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才称为《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二)儒家经典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朴实优美,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风、雅、颂 从音乐曲调上来看《诗经》可划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静女就是选自诗经里面的邶风,也就是说,《静女》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2)“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宮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分周(31)、鲁(4)、商颂(5),是宗庙祀的乐歌,内容多是歌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四)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词 静女其,我于城。爱而不见,搔首。 静女其,我彤管。彤管有,说怿女美。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6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6张PPT)+一等奖创新教 案 静女 《诗经·邶风》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邦风·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诗经》里的爱情 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 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二、走进《诗经》 风: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雅:大雅、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颂: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有“周颂”、“鲁颂”、“商颂”。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借助他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二、走进《诗经》 诗经六义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硕女:贤德之女。娴女:文静,稳重的女孩。 《诗经·邶(bèi)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三、解题及评价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1、《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2、《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 4、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 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 精品教案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因此,该教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和参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 精品教案2 “诗经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独特的古文诗歌,是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课文之一。为了更好的教授和学习该课文,本篇文章将介绍统编版

《静女》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静女》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静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静女》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及“四书五经”等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仔细品读《静女》《氓》两首诗,通过注释学习熟记文言实词、虚词,并初步学会分析赋、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作:认真体会诗歌,逐步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诗歌中传达的对美好感情生活的向往之情。 ★预习案★ 1. 阅读《南方新课堂》第45页“自主预习”中关于《诗经》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 2.《诗经》的体制(内容)分为三种:风、雅、颂。(见下表) 体制解说 风意思是土风、风谣,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它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 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主要指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格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虽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 《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颂主要指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见下表) 表现手法解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可用来表现具体事物,也可用来比喻诗人的心态和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面的内容,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起韵等作用。 ★探究案★ 《静女》 一、整体感知: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1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切入点】 《静女》 从题材切入。古人有“无郎无姊不成歌”的说法,爱情题材在古今民歌中是经常见的。自然,描写爱情题材的诗在《诗经》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收集在国风中,如初中学过的《关雎》《兼葭》。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既使新旧知识有机衔接营造了浓浓的诗歌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诗的思想内容,进而鉴赏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体会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从想象情景切入。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出男女青年见面时的情景。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分别将此诗改写成情景剧、小故事、白话诗和歌词,既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又进行了练笔。 【教学目标】 一、领会《静女》所表达的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二、反复诵读,理解《静女》朴实自然的风格。 三、掌握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这首诗有许多字词比较生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要让学生结合注释,进行充分预习,疏通字词和文意。 《诗经》中的诗对学生而言可能比较难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静女》一诗可以围绕改写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现代诗、小故事、情景剧、歌词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诗歌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静女》

活动一:《静女》诗歌主旨及欣赏 《静女》一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讽刺时政之作,“《静女》,剌时也。卫君 无道,夫人无德”。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之诗后人研究大多数认为是写青年男女约会之作。我们认为后者更符合诗的本意。诗歌以男子口吻写出了他们约会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烈痴情、淳朴憨厚的男子和一个美丽活泼、伶俐俏皮的女子形象,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整首诗充满了愉快而幽默的 生活情趣,是对少男少女爱情生活非常自然且富于诗意的表现。 本诗是一首东周时期产生于却地(在今河南汤阴南)的民歌。全诗共三章十二句。首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说一位娴雅美丽的姑娘在城角幽僻处等我前往约会。“静女其姝”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十分倾慕的感情。男子如约而至,却不见女子的身影,“爱而不见,搔首踢踢”写女子见男子来后,故意躲藏起来,这可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赶来约会的男子,他心急如焚,焦急纳闷:姑娘是因为羞怯腼腆,还是心生娇怨,抑或是故意试探意中人?“爱而不见”留给我们太多的悬想。但正是这种别具新意地躲藏,描绘出姑娘调皮有趣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搔首踟蹰”描绘出男子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神态,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意和迷恋程度。这两个细节描写平实如话,却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景,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女子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藏了起来等,都可以尽情驰骋联想和想象,不断去补充、丰富、创新,从而加深理解,达到诗歌欣赏的真正目的。 第二章写女子赠送信物给男子。女子不忍让男子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意思是彤管光彩鲜艳,让我爱不释手。信物很简单,但情深意重,颇能昭示人物美好的心灵,“说怿女美”一句话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草,又指赠草之人;与其说是赞美小草,莫若说是赞美女子。男女相爱,情系“彤管”,不见金银,不问出身,足见他们真心相爱。读到此,我们不能不感动于这清新淳朴的爱情,不能不感动于这简单真诚的胸怀。第三章接着写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黄草送给男子,男子更加高兴地称赞道“洵美且异”,意思是确实美丽的不同寻常黄草是极其普通的,但由于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送给男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因而,它已不是一般的黄草,而成为男子心中的珍品。正因如此,男子最后坦率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不是黄草真的美啊,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这是借物咏人,爱人及物,男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姑娘的赞美,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的真挚恋情,别具真率淳朴之美。二、三两章写女子对爱情十分积极主动甚至是大胆热烈,表现出她对生活寄予了强烈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这两章还将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对于《静女》的章节关系,也有不同理解。一种认为这三章是顺叙关系,即按照故事发生的客观顺序来安排的。第一章写女子约男子相见,却躲了起来,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第二章写女子终于出现,还送给男子铜管,男子大加赞赏了一番。第三章写女子送男子另外一件礼物——黄草,男子同样又赞美了一番,并袒露真正的心迹。二、三章可看作是故事的结果,上述对诗歌的分析就是持此种理解。第二种理解认为本诗是一首回忆之作,三章是倒叙关系。即第二、三章的事发生在第一章之前,写男子在等待中回忆女子是如此的漂亮及两次送给男子礼物的情景。第三种理解认为三章主要关系是顺叙关系,内部还有倒叙关系。即第一、三章是顺叙关系,写男子和女子在城墙的角楼上相见后去郊外散步,女子亲自采了黄草给男子,第一、二章是倒叙关系,写男子在徘徊时回忆女子送他彤管时的情景。这三种理解都可自圆其说,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哪种理解更合理。 活动二:《静女》的艺术特色 在古今情诗中,《静女》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1.朴实、清新、自然的民歌风格 这是一首民间的情歌,具有朴实自然的风格。第一,真实地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表现出乐观、健康的基调。生活在两三千年前的我国黄河流域的北方人民,有着朴实豪爽的性格、对爱情的表达也朴实无华、直率大胆,绝不矫揉造作、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淳朴的本色。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无论是毫不掩饰的“搔首踟蹰”的焦急和烦躁,还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由衷赞美,无不惟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年8月第1版,2020年7月第1次印刷。《必修.上册》共有八个单元和四篇古诗词诵读。第一单元现当代文学,抒青春情怀;第二单元文章以劳动为主题,新闻作品和古诗;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从三国时的乐府诗《短歌行》到宋词《声声慢》;第四单元为写作单元,关注家乡的人和物;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社科类文本,研究中国乡村特点的学术著作;第六单元以学习为主题,本单元文章贯通古今,《劝学》、《师说》是古代典范的议论文,《反对党八股》讨论文风,《拿来主义》是典范的驳论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是随笔,记录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记录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解释。古诗词诵读篇目四篇:《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静女》是古诗词诵读的第一篇。 教学工具 本校(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静女》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了解了鉴赏诗歌当知人论世;体味了古诗词的音韵美,并以两个班为单位组织了诗歌朗诵比赛;了解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明确了诗歌的比兴、用典、白描、想象、化抽象为具体、虚实结合等手法,鉴赏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针对古诗,写了两篇文学短评。高一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鉴赏手法、品味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内容:理解《诗经.静女》诗意,了解通假字“爱”、“女”、“归”、“匪”,理解“俟”、 “其”在本诗中的含义,明确“俟我于城隅”这一状语后置句式。 2.表达技巧:鉴赏《诗经.静女》的“重章叠句”的趋向。鉴赏“彤管”这类美好事物 在诗中的象征作用。 3.理解两情相悦的爱情是美好的爱情,青少年时期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情感萌动。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 板书设计 诗经.静女 表现手法内容 重章叠句两情相悦的爱情 象征 逆转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前播放游吟童画歌唱的《静女》。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和浪漫主义风格

《静女》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教师 司照雷课题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诗经》古诗群文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前置阅读1课时) 教学篇目1.课内: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篇目《静女》; 2.课外:《诗经》作品之《桃夭》、《采葛》。 议题解读本课议题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感悟《诗经》爱情的美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爱情是美好的,纯粹的,无邪的。先秦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爱情的纯真,现代社会的我们不能将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条件视为爱情的标配。我们要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文本分析《静女》作为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的篇目,在学习时,就要注重诵读在理解诗意上的重要作用;《桃夭》《采葛》两篇充分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便于背诵。这三篇文本立足于教材,延伸至课外,有共同的美好爱情的人文主题,又都体现了草木类意象在《诗经》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三篇文本作为群文阅读读本有实际操作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古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初中时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诗,对《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有一定的积累,但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还很欠缺。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爱情正处于懵懂阶段,在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婚恋观。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结合本议题的特点,我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思维和关注审美情感;立足教育新发展阶段,贯彻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2021级学生的新高考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1.初读《诗经》中的《静女》《桃夭》《采葛》三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丰富意蕴。 2.精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情感主题,把握草木类意象的象征含义。 3.再读文本,了解先秦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教案 《静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3、感悟诗歌美好的爱情,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形象特点并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重要字词和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情感及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诗句问答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 一如不见,如三秋兮。《采葛》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明确:共同点:爱情主题都出自《诗经》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又称

“诗三百”,反映了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 “风”“雅”“颂”“赋”“比”“兴”诗六义。《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 ●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 “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 手法。 ● 《诗经》的诗歌以四言为主,重章复沓,反复咏叹 三、初步感知,解音释义 活动一:学生依据课本注释及参考书,自主阅读课文并注音,轻读课文。 活动二: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静女其姝sh ū,俟s 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xi àn ,搔首踟ch í蹰ch ú。 静女其娈lu án ,贻y í我彤管。彤管有炜w ěi ,说yu è怿y ì女r ǔ美。 自牧归ku ì荑t í,洵x ún 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说:通“悦”,喜悦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归:通“馈”,赠送 匪:通“非”,表示否定判断 四、深入朗读 活动一:学生听朗读录音,并注意划分节奏。 明确:一般二二划分 活动二: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五、研读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