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女公开课一等奖

静女公开课一等奖

1、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重点语句的内涵;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理解双关和重章叠句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学会从美学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领会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重点语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从美学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领会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经的相关知识

在《诗经》的开篇《关雎》中就告诉我们“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的勇敢举

动。《静女》继续这种自由恋爱的精神,谱写了一首富有生

活气息的轻快优美的情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

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

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

《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

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

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

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

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

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 疏通字词生:三层

第一章(前四句):青年之急。

俟: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

娈:美丽

贻:赠送

彤管:红管。民间用“荑”制作的红色的土乐器。彤,红。炜:指彤管光彩鲜明

说:同“悦”,喜悦

女:同“汝”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归:同“馈”,赠送

洵:确实,的确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3、“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四、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示:照理说彤管比荑草更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荑草却大赞其“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

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情深。看重的是礼物的情感寄托。生: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1.运用“赋”的写法。全诗直陈约会的场景和经过,不

刻意描写和渲染,抒情直白。

《静女》

期望约会(赋)(细节描写)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 疏通字词生:三层

第一章(前四句):青年之急。

俟: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

娈:美丽

贻:赠送

彤管:红管。民间用“荑”制作的红色的土乐器。彤,红。炜:指彤管光彩鲜明

说:同“悦”,喜悦

女:同“汝”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归:同“馈”,赠送

洵:确实,的确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3、“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四、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示:照理说彤管比荑草更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荑草却大赞其“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

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情深。看重的是礼物的情感寄托。生: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1.运用“赋”的写法。全诗直陈约会的场景和经过,不

刻意描写和渲染,抒情直白。

《静女》

期望约会(赋)(细节描写)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公开课教案】《静女》课堂同步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1.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审美鉴赏与创造1.学习本诗中反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艺术⼿法的妙⼿2.分析诗歌的⼿物形象,理解特殊情境下美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经》风雅颂诗歌特点。选取初中相关作品以及诵读部分后面内容进行小组鉴赏显示。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小组朗读,熟读成诵,理解《静女》内容。 2.通过比较阅读诗歌,合作探讨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诗歌,合作探讨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眼中的作家及作品学生作者⼿平、创作背景(图表或幻灯⼿,两组展示) 一、《静女》主题 1.结合提示部分,学生初读诗歌。任务:读准字音。读一篇要根据 情节发展的节奏,感情基调来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诵读指导】《静女中有着热烈而純朴的爱情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这种思想倩感的抒发。可采用“初读全诗听读全诗一诵读全诗刪的形式,在诵读中领悟音韵美和节奏美。 2.各小组诵读诗歌。(注意古诗词诵读技巧,揣摩任务心理) 3

任务三背诵诗歌给大家 三、比较同出处的诗歌《蒹葭》和《采薇》、《静女》 任务一学生查阅诗歌基本资料,做好笔记。 任务二学生学习风雅特点,教师出示PPT。 四、探究活动 1. 教师展示《涉江采芙蓉》的全部材料,学生阅读理解。 2.学生比较《古诗十九首》和《诗经》的不同,各抒己见。 五、1.合作体验你为谁朗诵本节课的诗歌?(任何一首)朗诵给大家 2.请写一首等待心爱的人的诗。 板书: 《静女》 《诗经》人物比较阅读 风雅颂美丽调皮可爱表层理解 反复老实憨厚痴情深层分析

静女公开课教案

《诗经 ?邶风 ?静女》 授课班级:汽一( 1)班授课时间: 2015.11.4 授课教师:李瑞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结合文本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青青子衿》,这首歌中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是久等不见恋人来,恋 人的“青青子衿” 、“青青子佩”这些衣饰都让女子思念不已,最后直呼“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出自我国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学习了一些《诗经》中的名篇,关于《诗经》的小常识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老师先来考一考 同学们。 二、知——了解《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从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的诗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305 篇 4.这些诗歌是按体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分“风” “雅”“颂”三部分。 5.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几种?————赋、比、兴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多,《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和节拍 1.录音范读,结合注释积累字词。 2. 集体朗读。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 二”节拍。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四、理——理清情节,把握文意 男子赴约会焦急 回忆 喜爱 赠彤管 静女再 忆 赠荑草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静女》教案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北师大高中必修2《邶风·静女》孟凡敬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

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诗经》及其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诗经的资料,背诵本诗。 教学过程 《静女》 一、情景导入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璀璨的起点,它书写了三千年先民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以动人的抒情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一首情诗,来体味一番古人的浪漫吧! 二、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三、知识链接 1.从表现内容上来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2.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 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手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4.《诗经》的艺术价值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静女其①姝,俟我于城隅。爱②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③怿女美。 自牧④归荑,洵⑤美且异。匪⑥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⑦。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 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 一、常识积累 1. 写作背景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 篇。《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

(完整版)《静女》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李广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3、根据诗歌的意境用现代文对诗歌进行改写。 教学重点: 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用现代文改写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诗经》中的一些名句引入,出示PPT: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窈窕淑女,。 2.执子之手,。 3.一日不见,。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出自哪部作品吗?(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诗经》)同学们初中就学过《诗经》当中的一些作品,如《关雎》,它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初涉爱河的青年男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诗经》当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静女》,让我们看一看《静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3、《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5、《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四言为主,重章复沓,反复咏叹。 三、吟诵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诵读(听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体会主人公淳朴热烈的恋情。 1、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同学们自由诵读,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其他同学仔细听并评价是否有错读、漏读、多读、少读现象。(正音、通假字) 2、全班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3、请同学们自己再默读一遍,思考: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一两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

部编四年级数学下《静女》符少向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人教

高一语文yw—16—01 《〈诗经〉两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学习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理解诗中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3、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培养责任意识。 4.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分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2、领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诗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诗歌,借助注释和有关的工具书,自学、对学、群学,理解诗意。 2.反复阅读知识链接有关赋比兴手法的介绍,抓住使用了这些手法的诗句仔细品味,体会其妙处。 【知识链接】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也有反映徭役和兵役的痛苦、劳动的生活和爱国的思想,而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诗经》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后来改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按其乐调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秦、王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雅”按音乐的不同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然后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手法。兴也是《诗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语文高 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静女》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形式: 1、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辅导、自主合作探究,1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名句凝结着人类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在初中,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诗歌?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还学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追求不得的惆怅和迷惘的感情。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诗经》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作品年代:从西周初至春秋中约五百年时间。 作品篇目:共305篇,又称“诗三百"。___编排体例:风、雅、

颂。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赋(叙述和描写)、比(比喻和比拟)、兴(起兴)。主要体式:四言诗。 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最多题材:婚恋诗。____________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文雅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 姝俟城隅爱踟蹰娈贻彤炜说怿女归荑洵匪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叙述了男子与静女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可做如下概括: 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信物;第三章:采荑赠别。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6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6张PPT)+一等奖创新教 案 静女 《诗经·邶风》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邦风·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诗经》里的爱情 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 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二、走进《诗经》 风: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雅:大雅、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颂: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有“周颂”、“鲁颂”、“商颂”。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借助他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二、走进《诗经》 诗经六义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硕女:贤德之女。娴女:文静,稳重的女孩。 《诗经·邶(bèi)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三、解题及评价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1、《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2、《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 4、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

静女公开课教案(新)

静女 《诗经·邶风》 执教人:张香来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静女》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静女》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静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静女》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

高中语文《静女》公开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 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 中语文《静女》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静女》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 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 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 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 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 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 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 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 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静女公开课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 授课班级:汽一(1)班 授课时间:___11.4 授课教师:李瑞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文本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 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青青子衿》,这首歌中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是久等不见恋人来,恋人的“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这些衣饰都让女子思念不已,最后直呼“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相思之情。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出自我国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学习了一些《诗经》中的名篇,关于《诗经》的小常识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老师先来考一考同学们。 二、知——了解《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从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的诗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305篇 为哪几类? ————分“风”“雅”“颂”三部分。 5.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几种?————赋、比、兴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多,《静女》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和节拍 1.录音范读,结合注释积累字词。 2.集体朗读。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正。 4.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四、理——理清情节,把握文意 男子 赴约会 赠彤管 五、赏——鉴赏人物,品味感情 喜爱 焦急 再 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