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骤增,在西医单

纯降血糖而副作用极大的现实面前,中医药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规

避了“刻强轴弱、态强靶弱”的治疗短板。笔者从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因

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分

析和展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调态打靶,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机体靶组织对胰岛

素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

然无法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只是刻意强调血糖值的降低,而忽视疾

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及减肥手

术等,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低,西药副作用较大,手术操作极为复杂,并发症和

死亡率均较高。所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调态打靶,双管齐下,

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既降低血糖又改善全身症状而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中

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范畴[[作者简介:田璐璐,硕士研究生,中

医内科学-消渴病的研究方向,长春中医药大学,674395717@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

通讯作者:王秀阁,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

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54383040@qq.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北

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首次提出

三消概念。“消渴”是由唐代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

渴的格局,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辩证方法。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补充,近代医

家提出三型辨证及中满内热理论有较好的代表性[[[]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

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近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

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26):2726-2727.]]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

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并提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

中焦而极于上、下,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

甜味”。

2.病因病机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亏燥热,其中阴亏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

根互用,此消彼长,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推动疾病的进展。

燥热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关键,其病变脏腑累及全身,但尤以肺、胃、肾为重。

其病机演变过程为:肺胃热盛,燥热伤津,日久累及肾阴,阴损及阳,终致阴阳

两虚,而变发他证。而随着中医学不断的发展推进,各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占主流地位的主要有痰湿、血瘀、浊毒及肝郁致病等。张兰等[[[]黄募,张兰.张兰教授论治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32.]]认为阴虚燥热为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并常兼见

湿热、痰热、淤血。吴氏等[[[]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

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5,319.]]针对南方某地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

本病中体质类型以痰湿,阴虚,血瘀以及气虚较为常见,其中胰岛素抵抗在痰湿

体质的人群中更易发生。衡先培[[[]衡先培.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

研究[J].光明中医,2001,(2):15-17.]]通过对肝郁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

关性研究得出,“肝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占重要比重,并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发

展有很大的相关性。

3.中医药治疗

3.1单药治疗研究表明[[[]刘洪兴.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辨治胰岛素抵抗经

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5:48.]]许多单味中药能够降低血糖,改善

T2DM患者临床症状,并且能在某种程度上调脂、改善胰岛素抵抗。黄连[[[]刘晓燕,张蕊,高宇,等.黄连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

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11-212.]]有效成分小檗碱,可通过胰岛素减抗、增敏

来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黄连素还可以有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

泽泻[[[]禹建春,叶红梅,林西西.泽泻的药理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1,23(2):92-93.]]可以利尿,降低血糖,血脂,还可以预防肾结石,预防动脉硬化。并且,相

关药理研究:黄芪、葛根及竹叶等中的提取物,可以促进糖代谢,具有一定改善

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大黄能通过抗炎机制减轻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有些

中药如天花粉、玉竹等,虽不能直接发挥降糖作用,却能够提高机体外周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降低血糖[[[]张茜,肖新华,黎明,等.天麦消渴片通过mi R-NA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23(1):1-6.]]。

3.2对药治疗施今墨首创药对:黄芪和山药,天花粉和生地黄,乌梅和五倍子。

南征教授[[[]何泽.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临证治疗消渴时常双药相须使用,增强药效。如生地

黄配知母以清热泻火凉血,养阴生津润燥;地骨皮配枸杞子其滋阴降火之力优;

黄连配葛根生津泻火解毒;黄芪配黄精气阴双补,能健脾胃,固护散膏,降尿蛋

白更优。由此说明精于药性,巧用对药在中医药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关氏[[[]关芸,娄锡恩,张丽萍,等.健脾清热化浊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4-6.]]等运用苍术、白术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

抗患者,根据临床效果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发现,该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

抗状态,改善脂代谢,机制主要与升高血清脂联素有关。

3.3中医内治法丁学屏[[[]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5-7.]]认为甘美多肥,酒醪醴酿成湿热,痹阻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不能上承,饮食不为肌肤,小溲不别清浊,消证乃成。故其用清热渗湿汤、鹿含白术泽泻汤复合(黄连、苍术、鹿衔草、泽泻、土茯苓、菝葜、黄柏、知母、茯苓、冬葵子、地肤子等),辛苦芳淡、上下分消,清化湿热、宣通三焦,以复气化。仝小林[[[]柳红芳.仝小林应用仲景方治疗糖尿病的经

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1-53.]]从代谢综合征的角度认为

糖尿病病机的根本乃气机和运化,肝脾郁滞为核心,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主

运化,故而用小柴胡汤寒湿并用,升降协调,疏少阳瘀滞,消胸腹蕴热,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吕靖中[[[]王至婉.吕靖中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

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5-6.]]认为,糖尿病患者在血瘀证

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血液流变学在浓、黏、凝、集四方面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活血化瘀药治疗后可显著改善,予川芎、当归、鸡血藤、水蛭等活血化瘀;并佐以少量益气行气之品,常选用黄芪、山药、枳壳、陈皮等,以促进血循环。

3.4中医外治法齐伟等[[[]韩东岳,齐伟.2型糖尿病中医外治法研究[J]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4,,30(1):69-70.]]通过刺激机体皮肤、穴位、经络来调动、激发

机体的内在潜力,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治病目的。

王之虹等[[[]王之虹,宋柏林.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浓

度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74-76.]]以腹部推拿

为主,运腹通经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治以扶脾抑胃、化痰消脂为主,兼疏肝理气、温补肾经。针对糖尿病患者能起到较为满意的治疗作用。另外,中药熏蒸疗

法的温热刺激能够促进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加速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及淋

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增加局部组织的营养滋润和改善全身机能。中药

烫熨和艾灸法经药物加热后,敷于中脘穴,利用温热渗透之力,将药性通过经络、血脉,内达脏腑,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起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王宁.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2,33(1):52.

]]。以上均说明中药外治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疗效明显,简便易行,副作用少,验之临床,收效显著。

4.结语与展望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2型糖尿病诊治方面的优点也日益突出。中

医学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双管齐下,从调节脏腑功能出发,从而改

善患者内环境。无论是纯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明显的改

善糖尿病患者各项异常的指标,并且改善临床症状。目前,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比较缓和、隐蔽,而病因又相对复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各

医家逐渐发现传统的辨证方法已不能完整地反映2型糖尿病的本质和病机,并且

不再适应当前临床的需要。虽然各大医家论述颇多,但仅代表个人思想,并不能

全面的揭示2型糖尿病的诊治思路。所以说,中医学目前仍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现代循证医学原则上进行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并且其疗效评价缺乏统

一指标。但是,笔者相信随着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以其

独特优势,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出发,辨证施治,一定能在规避“刻强轴弱、态强靶弱”治疗短板的同时,调态打靶,开辟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方向。另外,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亦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起到双重治疗作用。祖国中医事业任重而道远,而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勇于探索,敢于上前!因此,在西医大量循证医学的严峻挑战下,我们

中医人必须要坚定信心,努力探索,建立一条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路径。参考文献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 []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726-2727.

[]黄募,张兰.张兰教授论治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32.

[]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

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5,319.

[]衡先培.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光明中医,2001,(2):

15-17.

[]刘洪兴.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辨治胰岛素抵抗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5:48.

[]刘晓燕,张蕊,高宇,等.黄连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11-212.

[]禹建春,叶红梅,林西西.泽泻的药理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1,23(2):92-93.

[]张茜,肖新华,黎明,等.天麦消渴片通过mi R-NA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23(1):1-6.

[]何泽.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

[]关芸,娄锡恩,张丽萍,等.健脾清热化浊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

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4-6.

[]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5-7.

[]柳红芳.仝小林应用仲景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51-53.

[]王至婉.吕靖中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5-6.

[]韩东岳,齐伟.2型糖尿病中医外治法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69-70.

[]王之虹,宋柏林.点穴推拿在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低浓度炎症中的

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74-76.

[]王宁.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2,33(1):5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探究概况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探究概 况 【摘要】本文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中医药治疗概况进行研究探析,许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实质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概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44-01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西医在防治胰岛素抵抗虽有很多有效新药相继出现,但其毒副作用、耐药性严重影响其长期使用。中医学尚无对应病证探讨,但近年中医从辨病与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诊治,许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取得了良好作用。 1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不外本虚、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虚、肾虚,而标实主要是痰湿、瘀血、毒邪。痰湿、瘀血、毒邪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痰湿、瘀血、毒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痰湿、瘀血蕴

久可化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杂的病理状况。有人曾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认为与中医痰浊、瘀血、内毒证有关[2]。因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药物,从而在治疗胰岛素抵抗上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疗特色,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2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2.1 单味药研究在单味药的研究方面,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大鼠,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于丽萍等[3]采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法评价不同剂量卷柏对IR大鼠模型Ins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高剂量组Ins敏感性指标M值有明显改善,低剂量组虽能促进Ins的分泌,但无降低血糖作用,高低剂量组对血压均无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卷柏对IR有明显改善作用。鲁瑾等[4]采用预先灌服黄芪煎剂1周,可使TNF-α所致IR大鼠的IAI的K值明显升高,高Ins血症及降低的组织糖原得以改善,并降低具拮抗Ins作用的GC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提示黄芪对外源性TNF-α所致IR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如人参、生地黄、金银花、大黄、番石榴、真菌降脂素等均有改善IR的作用。研究发现玉竹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达到降糖作用,玉竹的活性成分-甲醇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骤增,在西医单 纯降血糖而副作用极大的现实面前,中医药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规 避了“刻强轴弱、态强靶弱”的治疗短板。笔者从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因 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分 析和展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调态打靶,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机体靶组织对胰岛 素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 然无法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只是刻意强调血糖值的降低,而忽视疾 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及减肥手 术等,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低,西药副作用较大,手术操作极为复杂,并发症和 死亡率均较高。所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调态打靶,双管齐下, 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既降低血糖又改善全身症状而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中 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范畴[[作者简介:田璐璐,硕士研究生,中 医内科学-消渴病的研究方向,长春中医药大学,674395717@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 通讯作者:王秀阁,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 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54383040@qq.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北 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首次提出 三消概念。“消渴”是由唐代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 渴的格局,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辩证方法。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补充,近代医 家提出三型辨证及中满内热理论有较好的代表性[[[]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 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近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 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和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26):2726-2727.]]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 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并提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 中焦而极于上、下,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 甜味”。 2.病因病机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亏燥热,其中阴亏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 根互用,此消彼长,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推动疾病的进展。 燥热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关键,其病变脏腑累及全身,但尤以肺、胃、肾为重。 其病机演变过程为:肺胃热盛,燥热伤津,日久累及肾阴,阴损及阳,终致阴阳 两虚,而变发他证。而随着中医学不断的发展推进,各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占主流地位的主要有痰湿、血瘀、浊毒及肝郁致病等。张兰等[[[]黄募,张兰.张兰教授论治早期2型糖尿病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32.]]认为阴虚燥热为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并常兼见 湿热、痰热、淤血。吴氏等[[[]吴小秋,罗玉韵,徐进华,等.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 特点及与胰岛素抵抗、分泌的关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312-315,319.]]针对南方某地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深涛 糖尿病(DM)是一种由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1]。糖尿病所引发的物质代谢紊乱可致全身组织器官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各种并发症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而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0~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在1.8亿的基础上增加1倍,其中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而中国将是第二大来源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以3000万~5000万之病人数成为2型糖尿病大国。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非常急迫的重要意义。 中医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记载,已经认识到饮食情志失节、肥胖等与糖尿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和体育疗法。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消渴病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经后世医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和实践日趋完善,在防治糖尿病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并且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降血糖效果不甚理想,相关的一些研究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能否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逐渐演变的过程,是在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作用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导致血糖水平的逐渐升高和葡萄糖耐量的缓慢减低。WHO(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但其病因病机仍尚未确切,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参与的复杂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状态[2]。因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胰岛素抵抗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强调以治疗DM的不同药物作用于该病理生理基础的不同环节,但血糖达标仍是目前的主要指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控制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PG)应〈6。1mmol/L、餐后血糖(PPG)〈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血压〈130/85mmHg。目前抗糖尿病药物主要是控制高血糖,包括口服降糖尿病药、胰岛素及类似物等。(一)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传统治疗DM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胰岛素促分泌剂是通过抑制A TP依赖性钾通道造成K+外流,使B细胞去极化,引起Ca2+内流增加,从而诱发胰岛素分泌。主要包括发下二类: 磺脲类常见的降糖药,有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部分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长期服用会使胰腺B细胞疲劳且功能降低,损伤肝肾,低血糖等。 美格替耐类主要包括餐时血糖调节剂和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传 统上,西方医学主要采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而中医则强调调节整体平衡,从根本上 改善患者的体质,进而控制血糖水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得到了广泛 关注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消渴病”的范畴,属于“糖穴病”和“虚劳病”。中医在治疗 糖尿病时,注重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运行气血为主要目标,采用药物、针灸、推拿、饮 食疗法等综合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西医则侧重于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西 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糖代谢调控理 论相结合。通过中药的调理、饮食疗法的关注及西药的控制,既能改善血糖水平,又能调 整患者的整体状况。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延缓糖尿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苦瓜、五味子、酸枣仁等,这些中药具有降血糖、保护胰岛功能、改善胰 岛素抵抗等作用。 2. 饮食疗法: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控制摄入的糖分和总能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水平。限制糖分摄入、控制饭量、低脂饮食等。 3. 运动疗法:适量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4. 西药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可以选择合适的西药进行治疗,如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等。 5. 胰岛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 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有效控制率低下,我国以Ⅱ型糖尿病为主,仅靠单纯的西医治疗是不足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是理想的途径。中医诊治关键在于辩证论治,对于糖尿病中医证型各家也有多种认识和分型,最普遍较多的以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困脾、血淤脉络5型。通过中医的分型诊断对社区糖尿病进行中医证型的横断面调查,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情况,结合西医生化指标,评价糖尿病证型流行现状,为更有效的全面规范的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 标签:Ⅱ型糖尿病中医证型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在糖尿患者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公布糖尿病患病率9.7%。寧光教授2010年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我国2型糖尿病占93.7%[1],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有效治疗[1],知晓率仅有1/3。 1 糖尿病中医证型概况 1.1糖尿病”消渴”病机认识 1.1.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的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景岳全书》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提出了肥胖、饮食高热量食品过度的病因,这是现代糖尿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1.1.2消渴病历代被医家认为是阴液亏损、燥热内生所致,治疗主用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法。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基本病机共识是阴虚内热。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初期阶段,患者无任何体征多由体检发现,“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李明哲[2]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如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爽、脘闷腹胀、苔腻等均可因湿热蕴结所致。张晓阳[3]等有调查显示湿热证型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肾虚学者常壮其等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归为肾虚,继而出现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随病情迁延进而累及各脏腑。又有”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理论。刘仁昌教授认为消渴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虚。肝郁学说者倪海祥等认为:肝属木为厥阴之脏,肝主疏泄,调情志,在临床上除了治脾、治肾、治肺,也不可忽视疏肝。彭欣[4]等研究显示血瘀可发生于消渴病早期甚至前期,并贯穿消渴病始终,在糖尿病发生和并发症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谭倩[5]等研究认为临床上血瘀证除作为主证出现外,常作为兼夹证,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些证候分布数据印证了许多强调”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医;疗效评价;临床研究;综述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其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尤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该病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的文献数量也越来越多。从2000年至今,以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为例,以2型糖尿病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多达近两万篇文献。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中医”和“2型糖尿病”进行搜索,2000年仅80篇文献,2010年则达到1千多条。众多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疗效,在某些方面相比西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试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人手,对2005年以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做一综述。 1.2型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对其的治疗大多在西药降糖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极个别的仅使用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其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其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脂、燥热、郁滞、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涉及多个脏腑。治疗上需标本兼顾。 对单纯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最主要的指标是血糖相关的指标,如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这几个指标是对糖尿病治疗效果最明确的疗效判定标准。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中约71%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选择胰岛素敏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应该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刘承琴等将2型糖尿病伴高胰岛素血症且中医证属脾肾不足、痰瘀互结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健脾化瘀片,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片,8周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等,结果显示健脾滋肾化瘀法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人们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传统的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已经有着悠久的 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医药 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1. 中医药理论与糖尿病 中医药理论强调平衡和调整人体内外环境,追求整体健康观念,与 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要求相契合。中医药研究聚焦于调节血糖、保护 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手段,中 医药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减缓病情恶化。 2.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药 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例如,葛根、山药、苦瓜等传统中药在降低血 糖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中产生了显著效果。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西药的不良反应和 副作用,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临床研究报告显示, 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4. 中医药研究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定 的挑战。其中,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药资源稀缺和药效成分复杂性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然而,随 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 的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医 药理论与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相契合,中药在降低血糖、保护胰岛功 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 治疗更是在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 推广应用。

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人体内的血糖 水平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现 代药物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存在一些副作用,人 们开始重新关注中草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价值。本文将探讨中 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优点 中草药从古至今一直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与现代药物相比,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经济实惠:由于大部分中草药来源广泛,生长周期短,且价 格相对低廉,因此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经济实惠的特点; 2. 形成对病人的综合治疗:许多中草药都是“多效合一”的,保 护了肝、肾、心血管等器官,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具有 独到的优势;

3. 疗效持久: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通常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持续治疗,与常规糖尿病药物相比,这等效应具有持久性。 二、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中草药治疗在传统中医学上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研发的进步,中草药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下面将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1. 黄芪:中药名四季参,黄芪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储存,降低血糖,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还能够保护肝脏和肾脏,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2. 苦瓜:苦瓜是一种常见的绿色蔬菜,不仅能够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还可以抑制糖的吸收和转化,减缓血糖的升高,同时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功效; 3.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解热镇痛、降压利尿等多种功效,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不仅能够抑制糖的吸收,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述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理顺人体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实现对疾病的调理。而西医治疗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手段控制血糖水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阻力。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更好,药物副作用也较小。此外,中医药中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内分泌功能的药物也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药物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此外,胰岛素注射被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帮助身体正常利用血糖。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西医注重科学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运动方式,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非常广阔。一方面,中医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中医药中的多糖、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胆固醇、保护胰岛等作用。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中药制剂、中草药煎剂、膳食补充剂等形式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此外,中医诊断和治疗准则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另一方面,西医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方面也在不断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西医能够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在开展各种胰岛素的研究和改进,使得注射胰岛素更加方便和准确。此外,新的糖尿病治疗技术如胰岛移植、胰岛细胞培养和干细胞治疗等也在不断发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充分的交流和合作。中医和西医的医学理念和诊疗手段存在差异,需要大家的理解和认同。此外,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完善的监管和管理机制。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和疗程等都需要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人群庞大,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应症、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确定。

中药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联合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的研究 进展 摘要:糖尿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久至成病,并伴随多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在治疗糖尿病等疾 病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各自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中医联合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实际效果,以期对现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胰岛素;优势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据2013年研究[1]显示国内患病人数达 到9840万,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由此可见,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十分必要。2 型患者多数伴有胰岛素抵抗,即人体中的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形成一 种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状态,少数伴有胰岛β细胞的部分损伤,引起胰岛素分 泌不足而发病。 1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总体认识 《素问》首次提出消渴病名,饮食失节、情志不畅、瘀血阻滞和劳累过度等 伤及人体气血阴阳,引起人体多脏腑功能受损,与其发病有密切的联系。中医治疗 消渴以养阴益气为主,但由于消渴日久可伴瘀血,故加以活血化瘀。 2西医对2型糖尿病的总体认识 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的日益增加,人的身体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休息质 量明显下降,再加上人们的饮食习惯的改变,缺乏运动的意识,长期血糖的升高是 胰岛β细胞功能遭到破坏,并产生胰岛素抵抗性。 3中药与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3.1中药治疗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少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不断被推广。浏览以往文献发现中药治疗糖尿病以清热活血、益气生津为治则,用药以黄芪,葛根,丹参,山药,生地,当归等为主。有研究证明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法疗效可靠,不仅体现了中医用药个体化原则,而且有助于恢复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如任清等[2]临证加减消渴丸在具有与格列本脲类似的降糖功效的同时,能够对服用格列本脲产生的低血糖反应起到保护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葛根素在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性,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从而降低血糖水平。[3]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糖基化过程中的产物形成,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在根本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使机体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所提高。[4]最新研究[5]一种中药营养干预产品(CMNT-1),实验中发现其可显著降低中药营养干预组小鼠血糖,通过免疫荧光双染发现,它还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在本病治疗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局限性:中药的应用仅可作为辅助手段,以西药的降糖治疗为基础,使用中药改善其治疗本病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3.2胰岛素应用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血糖(包括口服药物无效后血糖控制),迅速化解高糖对细胞的毒性,保护胰岛功能。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达峰快,回归基础状态快,更贴合生理要求,有利于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期望值7%(正常值在4%-6%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7%是相对安全的避免低血糖频发的数值),是糖尿病急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它也可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从而降低与之前相比的低血糖发生率,为患者通过更加舒适灵活的生活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缓解其心理压力。 限制:糖尿病治疗的手段虽持续涌现,但胰岛素常规注射始终是治疗选择的主流,但人体若长期应用胰岛素,机体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胰岛素抗体不断增加,使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对进餐的时间规律性要求较高,全天的血糖水平控制不稳定。 3.3中药联合胰岛素应用的成效

糖尿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慢性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大 多患者都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缺陷引起,长期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体 内新陈代谢紊乱,可能引发多系统损伤,导致眼、肾功能、神经系统、心脏和血 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病变,功能衰退。病情加重或者出现应激时,甚至可能出 现严重的代谢紊乱,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的典型 症状就是大家所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进食、体重却减少,患者经 常伴随疲乏无力等症状。在中医范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消渴病,选择中医的治疗 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优点在于对患者来说毒副作用较小,且还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治疗;中医病机 现如今,糖尿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我们一般把糖 尿病分为四种不同类型: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伴随着社会 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还是处于逐年升高的状态,成为了威胁大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1]。开始引起了卫生系统和医务工 作者的关注,在传统的西药治疗中针对患者的血糖控制,防止高血糖对身体各脏 器的损伤,但是没有一个对机体整体的认知,导致患者长期用药会出现明显的副 作用[2]。而糖尿病在中医学治疗方法上讲究辨证论治,在临床治疗中也积累了不 少经验,不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说副作用小,在降 低患者血糖的同时还能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整体机能状态[3]。 1. 辨证分型 中医观念认为,辨证论治为基础的指导思想,针对糖尿病情况复杂,症状差 异较大的特点,以“外并内治”的理论为方针,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例 特点,采取不同的辩证分型治疗,辩证分型主要以病理因素为根据,或者以邪正 盛衰为切入点,或者以脏腑病机为基础,也有人按照发病过程来分期,每期有分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综述报告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综述报告

综述报告模板: 姓名分 数 备 注 邹 欣 欣 卢 乙 黎 恒 武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情况 班级:2017级高检1班

1.课题分析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情况研究。 随着世界范围内Ⅱ型糖尿病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伴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致病机制的Ⅱ型糖尿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是许多现有的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Ⅱ型糖尿病的以西药为主,但传统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亦有其特色,在检索过程中,我们分别找出的西医、中医的药物情况,并进行了对比。中医药物理论能够更好地在Ⅱ型糖尿病的防治上发挥作用,并更好地与西医结合,达到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目的。还研究了Ⅱ型糖尿病在未来的发展。我们主要从西药中药的情况分别展开研究。 2检索策略

2.1 选择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名称访问方式检索 年代文献类型 万方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1967- 2017期刊、论文 中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CNKI 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ki,com,cn/ 1967- 201 7年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期刊 超星数字图书 馆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 1967- 2017 电子图书 实体图书馆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1967- 2017图书 国外文献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bb19118784.html,/ 1967- 2017 学术论文、 期刊 2.2 选择检索词 从课题字面选 从课题内涵选(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同义词);成人糖尿病(同义词);糖尿病(上位词)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下位词);中医药物治疗(下位词)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3.1 万方数据库 序号检索策略检索 结果 检索评 价 1 Ⅱ型糖尿病AND药物治疗3325相关性

六味地黄丸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六味地黄丸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不足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存在许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 中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现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六 味地黄丸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满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 病例共计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每次10g,早晚两次,治疗6个月;对照组:口服格华止+二甲双胍,每次均为药方推荐剂量,按照医生建议治疗期间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血脂 水平等临床疗效。 2. 结果 该研究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初发病情等临床基线数据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心理评估表得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 患者的FPG、2hPG、HbA1c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血脂水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P<0.05)。 3. 讨论 六味地黄丸由六种药物组成,具有滋阴润燥、滋肝肾等功效,适合于体内阴阳失衡、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病症。消渴丸由泽泻、论波、连翘、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具有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功效,适合于糖尿病内分泌失调、湿热蕴结等病症。 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六味地黄丸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良,不仅能够有效 控制FPG、2hPG、HbA1c等指标,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相比之下,对照组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弱。因此,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应用。 4. 结论 六味地黄丸联合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血糖、血脂水平有显著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该研究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们常常相互影响,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健康问题。中医药研究在治疗这一疾病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就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 探讨。 1. 疾病特点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患者血糖升高,容易患有多种并发症。而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蓄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严重时会发展为脂肪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 括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 相互关系。 2. 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FLD中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核心思想是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两种疾病的目的。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方法 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调理饮食和运动等方面。 (1)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方法多样,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山楂、苦瓜、山药、银杏叶等。这些中药能够调节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堆积、抗氧化等多 种作用,对于治疗这两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中药的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受到了 广泛关注。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治疗也有一定 作用。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改善脏腑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从 而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和NAFLD的发展。 (3)中医调理饮食和运动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慢性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NAFLD也不例外。中医调理饮食注重均衡膳食,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多食纤维素食物,对于调节血糖、改善 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负担等都有积极作用。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增强体质,改善新陈代谢, 有利于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展。 3. 中医药研究进展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共3篇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共3篇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1 葛根芩连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由葛根、黄芩、黄连、栀子组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了葛根芩连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效性。本篇文章将分析葛根芩连 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 1. 配伍规律 1.1 葛根 葛根被称为“岛国人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发汗祛风、促进 代谢和降低血脂等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葛根寒凉,具有清热解毒、 润燥生津、扶正祛邪的功效。在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被用于清热解毒,调节糖尿病患者的体温和代谢功能。 1.2 黄芩 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和降低血压等作用。中 医理论认为,黄芩苦寒,能够清热泻火、解毒散结。在葛根芩连汤中,黄芩被用于清热解毒、降压降糖和保护胰岛细胞,促进糖尿病患者的 健康状况。 1.3 黄连 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清热燥湿、解毒利胆和降脂减肥等 领域。中医理论认为,黄连苦寒,能够清肝利胆、解毒通便。在葛根

芩连汤中,黄连被用于清热解毒、降脂减肥和调节胰岛素水平,帮助 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1.4 栀子 栀子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和活血祛斑等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栀子苦寒,能够清火解毒、化痰除湿。在葛根芩连汤中,栀子被用于清火解毒、降低血压、调节体内代谢,帮助糖尿病患 者维持身体健康。 2. 作用机制 2.1 降低血糖 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黄连和栀子可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 泌和利用。这些成分能够调节肝、肾和脾的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减少血糖浓度,并缓解病人糖尿病症状。 2.2 降低血脂 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和黄连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血脂水平, 减少胆固醇吸收和合成。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内脂质代谢的正常 进行,加速胆固醇代谢,从而改善人体的代谢情况。 2.3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 葛根芩连汤中的黄芩、黄连和栀子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提 高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并缓解胰腺损伤。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胰岛素 分泌和利用,从而提高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和代谢率。 2.4 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概况 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大法、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医外治等及其他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概况进行综述。 标签:中医药;糖尿病肾病;研究概况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LI NingSUN Xinyu*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ecent years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methods treatment,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TCM;Diabetic Nephropathy;Research Survey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和终末期肾衰竭的首要原因[1]。 1病因病机 曹和欣等[2]认为DN的病机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其早期以阴虚为本,日久耗伤气阴,导致气阴两虚,后期阴阳俱损,阳虚致血行瘀滞,气虚致运血乏力,久病入络形成血瘀,所以瘀血既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瘀血始终贯穿糖尿病肾病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倪青[3]认为气阴两虚是消渴的基本病机,同时也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肝、心、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此病多由上焦实热发展到下焦虚寒,气阴两虚发展为阴阳两虚,最终致浊毒内阻。张永杰[4]认为,脾虚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之本,病理产物为痰、瘀,因此认为应该注重辨证论治,从脾论治,结合辨证辨病,使糖尿病肾病发展进程得以延缓。程益春[5]认为,糖尿病肾病由于消渴日久,迁延不愈,致使脏腑气血阴阳虚衰而发病。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瘀血、痰湿为标。 2治疗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将冬虫夏草、枸杞子、葛根、栀子等中草药作为临床降血糖的药物。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在抗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文简要的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主要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和降糖机制,并依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糖尿病的治愈情况进行展望。 标签:中药;有效成分;糖尿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饮食中,经常食用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并且经常食用宵夜,以及在老龄化的影响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初,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并且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患者不控制个人的饮食和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的不足,导致患者对体内的糖分代谢能力较差,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和多食,是一种慢性疾病。从病理的角度上来看,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是指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当前,常见的糖尿病为2型,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1 糖尿病的发病现状 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同时,有超过90%以上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此外,从WHO中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向青年扩展,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中主要以30~50岁为主,只有26%的患者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1]。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54%,但是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糖尿病的患者居于世界首位,并且绝大多数的患者为2型。WHO预测,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从1995—2025年的30年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届时增长幅度达到68%,高速的增长率将达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首位,同时,到202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 000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2 治疗糖尿病活性成分和降糖机制 2.1 修复胰岛素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印度医学研究人员最早来提取苦瓜、吉纳等植物中的降糖成分,从而有效刺激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并且该类植物中具有促进β细胞再生和增多的功能。我国的医学研究人员也在医学会议和报告中指出,苦瓜中的苦瓜素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虽然缓慢但是持久,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苦瓜,通过食疗的方式来促进β细胞的再生。同时,医学研究中证明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促使β细胞增多和胰岛细胞增殖的功能,从而改善患者胰岛分泌不足的现象。还有的医学研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一直被作为一种抗感染、抗炎症的药物用于胃肠道的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而这种活性已经被临床、动物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所证实。黄连素发挥治疗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抵抗的机制主要包括: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以及胰岛细胞的再生;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的作用;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减少能量的产生;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糖的代谢;通过调控和转录因子如PPARγ,C/EBPα,SREBP-1c,LXR等的表达,进而调控糖脂代谢;具有抗氧化并抑制还原反应的作用,从而抑制机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干预糖脂代谢的信号通路。其作为调控糖脂代谢的药物在尽管已经从临床和动物实验获得大量的支持黄连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证据,但是,在循证医学的时代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实验来评估黄连素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 标签:黄连素;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药黄连以及它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在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经常被用于胃肠道感染。它在黄连中含量约5.2%~7.7%。黄连素的降糖作用首次在1988年被报道,是用于发生腹泻的糖尿病患者[3]。在过去的30年中,大量的临床实验报道了黄连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而且它在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肝病等都有治疗作用。为了将来进一步明确黄连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其在治疗糖尿病的潜能,笔者将近年来有关黄连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篇综述供研究者参考。 1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大量的国内临床研究报道了黄连素的降糖作用,尽管大多数实验设计需要完善,但研究表明其与二甲双胍具有相当的降糖效果。至今,黄连素已经被应用于几个临床实验中。研究显示,予以黄连素0.5 g每日3次在新发的糖尿病的患者中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2]。而且与二甲双胍相比,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除了降糖作用,黄连素还具有减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这2个中心随机双盲的实验中,在黄连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减低了0.9%,而且其他的指标包括血糖和血脂都得到显著改善。在短期的临床实验中,只有观察到少量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胀气和便秘,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但也有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报道。这些表明,黄连素使用以上的应用剂量没有肝肾毒副作用。尽管国内研究表明,黄连素的确具有降糖作用,但只有通过大规模长期的临床实验才能准确评估其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 黄连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动物实验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