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控制目标与治疗路径胰岛素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则分别为1.95%、0.98%和7.78%。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联邦制药-降糖类药品格列吡嗪(联邦-灭特尼)那格列奈(联邦-安唐平)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系列(优思灵)N,R,30R,50R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开始使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方案时,可在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采用仅在一餐前(如主餐)加用餐时胰岛素的方案。之后根据血糖的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在其他餐前加用餐时胰岛素。谢谢!2007—20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在2007—20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因此,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科

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HbA1c从10%降低到9%对减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低到6%。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 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时,可将HbA1c≥7%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断。上图是本指南建议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与国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指南中建议的药物治疗路径相似。黄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

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上图是本指南建议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与国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指南中建议的药物治疗路径相似。黄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一线治疗: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者首选二甲双胍,对于无禁忌证者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一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高血糖治疗路径三线治疗:二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加用胰岛素(联邦优思灵)治疗或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胰高血

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四线治疗:三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高血糖治疗路径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蓝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联邦-灭特尼)-空腹血糖高二甲双胍+那格列奈(联邦-安唐平)-餐后血糖高加用优思灵N或每天1-2次优思灵30R 优思灵50R优思灵N+优思灵R或每天1-2次优思灵30R优思灵50R 采用联邦制药的产品治疗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胰岛素)概述胰岛素起始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技术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胰岛素治疗患者需加强教育:1.坚持生活方式干预2.自我血糖监测3.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基础胰岛素与餐时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胰岛素(mU/l)1020304050607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24000300 0600时间胰岛素水平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LeporeMetal.Diabetes.2000;49:2142-2148.正规胰岛素NPH(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240长效胰岛素相对胰岛素作用时间(小时)246810121416182022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短效胰岛素(RI)优思灵R~30min2~4h5~8h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10~15min1~2h4~6h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10~15min1.0~1.5h4~5h中效胰岛素(NPH)优思灵N2.5~3h5~7h13~16h长效胰岛素(PZI)3~4h8~10h长达20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2~3h无峰长达30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3~4h3~14h长达24h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预混胰岛素(30R)优思灵30R0.5h2~12h14~24h预混胰岛素(50R)优思灵50R0.5h2~3h10~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门冬胰岛素30)10~20min1~4h14~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

25)15min30~70min16~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50)15min30~70min16~24h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胰岛素起始治疗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3次注射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剂量调整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优思灵30R 优思灵50R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U/(kg·d)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剂量调整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优思灵30R优思灵50R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明显高血糖可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控制改为口服药治疗或单纯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则分别为1.95%、0.98%和7.78%。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反复阴道真菌感染、

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妊娠糖尿病调查一般先经过口服50g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gOGTT。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名妊娠妇女的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31%(WHO诊断指标)。2008年的资料显示,通过对16286名中国18个城市妊娠女性进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ADA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目前,我国还缺乏设计很好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主要在三甲医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中国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占35.7%,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根据推算,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病的总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患者。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入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组的2-3倍。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2007—2008年20岁以上人全国调查中糖尿病患者中,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比过去调查比例有所下降,但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约48%)。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约25kg/m2,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注: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和)餐后2h≥200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g)。#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IFG/IGT调查年份(诊断标准)调查人数年龄范围(岁)DM患病率(%)IGT患病率(%)筛选方法1980(兰州标准)30万全人群0.67—尿糖+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1986(WHO1985)10万25-641.040.68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1994(WHO1985)21万25-642.282.12馒头餐2hPG 筛选高危人群2002(WHO1999)10万≥18城市 4.5农村1.8IFG2.71.6FBG筛选高危人群2007—2008(WHO1999)4.6万≥209.715.5#OGTT一步法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这几次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一致如用FBG≥7.0mmol/L,前3次调查的患病率被低估2007-2008年调查采用自然人群OGTT,结果更为准确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年份(诊断标准)调查人数调查人群调查地区GDM患病率(%)1998-1999(WHO诊断标准)9,471妊娠妇女天津城区2.312008(ADA诊断标准)16286妊娠妇女中国18个城市4.3只代表城市的情况DiabCare,2002,25:847DiabetMed,2009,26:1099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反复阴道真菌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妊娠糖尿病调查一般先经过口服50g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gOGTT。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47-451.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1以2型糖尿病为主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

57%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5中国人肥胖不如外国人明显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6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7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1.城市化2.老龄化: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68%3.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脂肪摄入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农村的劳动强度大幅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2007—2008年调查WHO诊断标准5.筛查方法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需OGTT6.中国人的易感性亚裔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7.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综合控制目标高血糖的治疗路径糖尿病治疗需要综合控制策略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而显著增加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指标目标值血糖(mmol/L)空腹 3.9-7.2非空腹≤10.0HbA1c(%)<7.0血压(mmHg)<130/80HDL-C(mmol/L)男性>1.0女性>1.3TG(mmol/L)<1.7LDL-C(mmol/L)未合并冠心病<2.6合并冠心病<2.07体重指数(BMI,kg/m2)<24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男性女性<2.5(22mg/g)<3.5(31mg/g)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30mg/24小时)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150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HbA1c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HbA1c从10%降低到9%对减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低到6%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的相关关系HbA1c(%)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mmol/L61267.071548.6818310.2921211.81024013.411269 14.91229816.51mmol/L=18mg/dl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2型糖尿是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常需要联合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Sheet1

Chart1

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

高血压

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下肢血管病

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

神经病变

.00

.00

.00

.00

.00

.00

.00

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高血压

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下肢血管病

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

神经病变

.00

.00

.00

.00

.00

.00

.00

Sheet1

Chart1

销售额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

城市妊娠糖尿病

.00

.00

0.00E-00

.00

销售额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

城市妊娠糖尿病

.00

.00

0.00E-00

.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

大城市

中小城市

一类农村

二类农村

三类农村

四类农村

患病率(%).00

.00

.00

.00

.00

.00

患病率(%)大城市

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00

.00

.00

.00

.00

.00 Sheet1 Chart1

美国

中国

未诊断

.00

.00

未诊断

未诊断率

美国

中国

.00

.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中国城镇人口比例

2000年

2006年

.00

.00

中国城镇人口比例

2000年

2006年

.00

.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60岁以上

糖尿病患病率

20-30岁

.00

.00

糖尿病患病率

60岁以上

20-30岁

.00

.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超重人群

肥胖人群

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

.00

.00

.00

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

超重人群

肥胖人群

.00

.00

.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中国

高加索人群

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kg/㎡)0.00

0.00

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kg/㎡)中国

高加索人群

0.00

0.00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 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P>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流行病。据专家们预测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以200%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正在快速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由1981年的0. 67%1996年的3.2%,目前糖尿病患者人 数已近3000万,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
由于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约有二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多也仅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到了正确

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接受正确治疗 的患者中,又只有少数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大多数病情控制不良。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实,对2型糖尿病 患者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威胁。〈BR> 2型糖尿病的主要 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其 病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和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社会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应激增加以及肥胖均与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糖尿 病教育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及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 性疾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控制好糖尿病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与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的治疗小组密切配合。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使他们了解糖尿病的性质、症状和并发症的危险性。针对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目标,确定合适的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方案,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使糖尿病的治疗成为患者自觉的行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学会血糖和尿糖的自我监测,了解自我监测的意义,掌握出现低血糖等应急情况时需釆取的措施。这些糖尿病的教育内容对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关 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饮食,2型糖尿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控制目标与治疗路径胰岛素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则分别为1.95%、0.98%和7.78%。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联邦制药-降糖类药品格列吡嗪(联邦-灭特尼)那格列奈(联邦-安唐平)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系列(优思灵)N,R,30R,50R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开始使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方案时,可在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采用仅在一餐前(如主餐)加用餐时胰岛素的方案。之后根据血糖的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在其他餐前加用餐时胰岛素。谢谢!2007—20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在2007—20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因此,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科

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 一、定义与分类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导致多种脏器多系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根据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85%~90%。 二、识别、诊断与转诊 (一)识别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就诊或健康体检时发现。常有家族史。很少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严重感染、中断治疗等诱因下也可发生。临床上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

1.临床症状和体征:由血糖升高导致的严重代谢失调,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伴乏力。但许多患者缺乏特异表现,仅于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有的患者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外阴瘙痒、皮肤瘙痒和易感染;如有并发症时,可出现视力下降、水肿、贫血、对称性的手指、足趾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异样感,亦可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2.病史询问还需注意以下方面: (1)既往史:患者初次就诊需询问是否有高血糖及其出现时间、是否有胰腺疾病;是否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史;是否有重大精神创伤史;女性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巨大胎儿生育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2)药物应用史: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平喘药物。 (3)饮食习惯:是否有高糖、高脂、高盐的饮食习惯。 (4)个人史:是否吸烟、饮酒。 (5)家族史:直系亲属是否有糖尿病病史。 (6)其他: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度、睡眠情况等。 3.辅助检查: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要点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11.2%,知晓率36.5%,治疗率32.2%,控制率49.2%。备注: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 要点2: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新指南终于将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温馨提示: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

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无关。虽然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因此,本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要点3: HbA1c个体化控制目标设定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影响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1.不可变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耐受性;2.可变因素:患者主观意愿、资源及支持系统、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健康影响,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约有4.5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我国医学专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一、疾病概述 老年2型糖尿病,是指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的2 型糖尿病,该群体通常伴随着多种其他慢性疾病和功能障碍。老年2型糖尿病的病因复杂,通常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视力模糊等。 二、预防措施 (一)营养均衡 正确饮食是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具体包括:限制吸糖、饮酒,控制食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合理选择瘦肉、鱼类、禽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二)积极运动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等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坚持5次,每次30分钟 以上。 三、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标准 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一般2型糖尿病相似,常用的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具体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制定。 (二)药物治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选择应慎重,首选口服降糖药物。由于老年人常存在多种慢性病和器官功能下降,要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代谢状态来决定。 (三)个体化治疗 老年人是一特殊人群,他们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需个体化。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特点,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干预等。 四、并发症预防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等并发症。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建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心脏、眼部、肾脏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干预。 五、生活方式改变 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生活方式改变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身体活动等。 六、康复指导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康复指导和关怀。医护人员应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控制饮食,提供必要的病情告知和自我监测技能,以及心理支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加重了公共卫生负担。为了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近期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该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专家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规范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指南融合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人群特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全面且科学的指导原则。 二、诊断标准 根据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符合以下条件: 1.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2. 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并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三、糖尿病的分类与分期 根据指南,糖尿病患者可分为血糖控制良好和血糖控制不佳两类。控制良好的患者血糖水平稳定,无并发症;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存在并发症。为了精确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指南还将

糖尿病分为四个分期:①亚临床糖尿病前期;②糖尿病期;③糖尿病晚期;④糖尿病并发症期。 四、治疗原则 指南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原则,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这些原则旨在促进患者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调节血糖水平。指南建议患者遵循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限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此外,指南还提供了具体的膳食建议,包括每日热量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比例等。 2.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代谢能力,促进血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指南建议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同时还强调患者在锻炼前后的血糖监测和合理饮食调配。 3. 药物治疗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指南提出了药物治疗的方案。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可以选择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注射。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以及药物的选择和调整原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存在高发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趋势还在上升。为了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在各级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17年修订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一、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该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糖尿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给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带来严重影响。 二、指南修订的背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我国糖尿病防治的最新需求和科学发展。指南制定过程中,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广泛搜集相关研究证据,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临床实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糖尿病预防与干预 3.1 生活方式改变 生活方式改变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预防和治疗策略。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等都是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指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建议和指导。

3.2 药物预防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药物预防可以考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和指导原则。 四、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需要基于血糖水平的测定。根据指南的建议,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病理生理状态的重要表现。 五、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指南鼓励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6、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的防治在指南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7、糖尿病的再评估和随访 糖尿病患者的再评估和随访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随访频率建议,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疾病发展。 结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的发布,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并且考虑了我国的国情。通过遵循指南的建议和指导,我们有望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好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很高的发病率。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治糖尿病,中国医学会于20xx年发布了《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指南的内容和应用。 一、背景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依据中国国情和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制定 的一份权威指南。它的目标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科学准确 的防治建议,以便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二、指南内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 病因与发病机制:指南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准确理解病因有助于更好地 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要点。通过这些准确的指导,医务人员能够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采 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3. 防治原则与目标: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治疗目标。重点强调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手段来 控制血糖、降低患者风险的重要性。

4. 生活方式管理:指南推荐了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控制病情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益。 5. 药物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指南提供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6.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管理方案的指导。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等。合理的治疗和监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三、指南的应用价值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提高疗效。 2. 帮助患者全面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3. 促进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管理水平。 四、指南的社会影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发布和应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开展有效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2型糖尿病的防治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中国政府和医疗机构正在加大防治力度,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服务,以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是防治的关键环节。合理控制饮食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减轻胰岛负担,有助于维持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以下是饮食控制方面的建议: 1、每餐食物种类丰富,保证营养均衡。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多吃蔬菜和水果。

2、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精制糖和加工食品。适当增加粗粮、杂粮等低升糖指数(GI)食品的摄入。 3、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适当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蛋糕、巧克力等。 4、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不均。尽量少吃夜宵和零食。运动与锻炼 运动和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样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下是运动和锻炼方面的建议: 1、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2、运动时应避免高强度的间歇性运动,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3、在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活动,以预防运动损伤。 4、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药物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糖尿病 病例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尤其严重。根据中国糖尿病调查结果,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而且预计在未来几年会继续增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3年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一、概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的、实用的指导方针,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本指南将2型糖尿病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阶段,并提供了相关的治疗建议。 二、预防: 预防2型糖尿病是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以下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糖尿病风险至关重要:1.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首要措施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2.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摄入,有助于减少糖尿病风险。 3.规律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血糖水平。 4.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因此需限制饮酒量。

5.避免吸烟:吸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因此戒烟非常重要。 三、治疗: 对于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以下治疗建议:1.非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合理控制饮食量和进餐频次。 (2)运动:规律锻炼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症状和血糖控制。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管理体重。 2.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非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指南给出的药物选择建议,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结论: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指导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适当的饮食控制、规律锻炼和合理的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理解并遵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关键 总结来说,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戒烟。对于已经被确诊的患者,及时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调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出现障碍,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严重时会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损害,甚至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全球公认的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成本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就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对中国健康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专家已经研发出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 治指南版”,以期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这一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和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发病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在这一指南中,有明确的糖尿病风险因素、预防和筛查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1. 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 2. 家族史或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前列亲属的人,其患病 风险明显增高。 3. 体重过重:BMI≥24kg/m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4. 膳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以及不规律的饮食 习惯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 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二)诊断标准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值≥7.0mmol/L,其诊断应在二次确认下作出。糖耐量受损(IGT)的标准是餐后2小时血糖值 ≥7.8mmol/L和<11.1mmol/L,空腹血糖异常(IFG)的标准是空腹血糖值≥6.1mmol/L和<7.0mmol/L。 第二部分:糖尿病的防治 (一)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是糖尿病防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改变生活方式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生活方式调整则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 1. 饮食调整: (1)限制总能量摄入: 控制饮食总能量 (2)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优先选择粗粮杂粮、多吃蔬菜水果。 (3)控制脂类摄入: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适量增加蛋白质: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要点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要点 一、疾病概述 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二、药物治疗原则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一)若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选择a-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二)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 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肽基肽酶-W(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三)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 (四)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五)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六)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抑制剂;合并慢性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可考虑选用GLP-1受体激动剂。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见表1。 三、治疗药物 (一)二甲双胍双胍类。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禁忌证:禁用于10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可造成组织缺氧 的疾病尤其是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恶化(如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和休克)、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任何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前期、急性酒精中毒、酗酒、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未纠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于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估算的肾小球滤过(eGFR)v45ml ・min-i・(1.73m2)-1],女口eGFRN60ml・min-i・ (1.73m2)-i,无需调整剂量,45〜59ml・min-i・(1.73m2)-1,可减量使用;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应暂停用本品,检查完成至少48h后复查肾功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手册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手册目录 1. 引言 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4. 症状和诊断 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7. 饮食建议 8. 运动和体育活动 9. 药物治疗 10. 心理支持和健康管理 11. 结语 1. 引言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中国二型糖尿病的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指导。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造成了

重大负担。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 效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发展。 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 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它占据了糖尿病患者 的绝大多数,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肥胖、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胆固醇等。这些因素导致胰岛素 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进而导致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发展。 4. 症状和诊断

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等。诊断二型糖尿病需要进行血糖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胰岛素水平测定等。 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预防是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关键。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患病风险。此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也能帮助早期发现并控制二型糖尿病。 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7. 饮食建议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夫妻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相影响,有趋于一致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因此处于相似的环境,所以一方得糖尿病,另一方得糖尿病的几率可能也会稍有增加;而奶奶带的胖孙子,不仅具有遗传因素的存在,还具有同样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现在孙子长得胖大家看着都高兴,但胖小孩长大后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一方面会加速胰岛B细胞的负担,久而久之使胰

最新: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要点更新

最新: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要点更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版指南)现已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共包括19个章节,相较于2017年版指南在多方面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本文汇总了11项重要更新内容。 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要点提示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要点提示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A)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A) 更新要点三 综合控制目标部分,新增个体化HbA1c 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点提示 ✔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A)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 ✔HbA1c 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 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 目标。(B)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 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 前言 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等。 有鉴于此,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学术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还积极制定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和规范,以帮助各级医师开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从2003至2014年,CDS相继颁布了四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

于临床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4年以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证据,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更多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为此,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自2016年9月开始,CDS邀请了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营养学、中医学、文献学等相关专家,与本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对4年来糖尿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这本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在新指南内容表述中,首次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这些证据级别水平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专家反复 讨论形成的,具体定义已在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编写说明中详细阐述。 本版指南的修订还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以及借鉴了国际相关指南如美国糖尿病指南制定标准。在指南修订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均由CDS负责,避免与厂家产生利益冲突。 在现代医学中,指南犹如灯塔,指明航行的方向;指南又如桥梁,将

关于2型糖尿病介绍

2型糖尿病介绍 II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所谓的"2型糖尿病",是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首先累及胰岛,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再继续下去,就像强迫一个带病的人干活一样,最终累死。通常都是用紫灵芝煮水喝,来增强免疫力,调养胰岛恢复正常。 1.1 概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定义: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 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至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WHO1999标准)。 1.2 疾病概述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

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总之,2型糖尿病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长期目标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治疗方案主要由运动和饮食构成,但是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往往也非常关键。 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4085万人)的糖尿病第二大国,患者3981万人,患病率4.3%;预计2025年达到5927万人,患病率达5.6%。 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弃之不用。 2.预防与研究 2.1 预防基本知识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尽早预防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要及时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及早采取饮食加运动或服用药治疗,干预血糖异常升高,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参考4.诊断措施,及时检查血糖,必要时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要点提示: 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要点提示: 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A )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4种类型。(A) —、糖尿病的诊断 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

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 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 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二、糖尿病的分型 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T1DM包括免疫介导型和特发性 T1DM O 三、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第三章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