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目的观察及研究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治疗效果。方法选

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作研究对象,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余下43例为观察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配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比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降低,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磷酸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用药效果;观察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n Medication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XIONG Xin-rui1,ZHENG Ai-ju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Macheng Muzidian Health Center,Macheng,Hubei Province,438321 China;

2.Department of Drug and Equipment,Macheng Muzidian Health Center,Macheng,Hubei Province,4383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research the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3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lbi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lbine combined with sitagliptin phosphate,and the blood glucose,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nd the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s ideal,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itagliptin phosphate;Type 2 diabetes;Medication effect;Observation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治疗方式会增加低血糖风险,甚至引起胃肠不良、水肿等不良反应,不能控制餐后高血糖情况[1]。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环节?() A .胰岛素对肝脏、肌肉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B .胰岛素对脂肪组织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C .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 D .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E .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2 . (单选题)下列哪种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 A .达格列净 B .格列美脲 C .沙格列汀 D .利拉鲁肽 E .吡格列酮 3 . (单选题)对于双胍类药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 B .单用不易发生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低血糖风险增加。

C .心血管保护作用尚不明确 D .可减轻体重 E .胃肠道不良反应 4 . (单选题)对于二甲双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患者接受静脉用碘化造影剂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 B .二甲双胍在e-GFR<45ml/min患者不建议使用 C .二甲双胍可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 D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E .长期使用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5 . (单选题)主要降低空腹血糖的药物有() A .格列喹酮 B .瑞格列奈 C .二甲双胍 D .阿卡波糖 E .利格列汀片

6 . (单选题)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可以优先 考虑选择下列哪个降糖药() A .格列喹酮 B .格列美脲 C .格列吡嗪 D .格列本脲 E .格列齐特 7 . (单选题)对于75岁以上老年人或低血糖高危人群者,为保证其 降糖效果,应控制血糖在餐前(),餐后()范围内 A .4.4-6.1mmol/L,6.1-7.8mmol/L B .6.1-7.8mmol/L,7.8-10mmol/L C .6.1-7.8mmol/L,7.8-10mmol/L D .7.8-10mmol/L,10-13.9mmol/L E .7.8-10mmol/L,7.8-13.9mmol/L 8 . (单选题)磺胺类药物过敏的人不宜与哪种降糖药一起合用?() A .阿卡波糖 B .吡格列酮

对西格列汀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评价

对西格列汀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评价 发表时间:2013-08-02T16:46:16.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李彦明1¹张存志2²邸力强2² [导读] 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1]。李彦明11张存志22邸力强22李晓斐11尹春玲11 (1河北省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51530;2河北省赵县糖尿病研究所 051530)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420-01 【摘要】 2型糖尿病是α、β细胞激素双重分泌缺陷所致。肠促胰岛素针对“双极速缺陷”机制,展现葡萄糖依赖型的降糖作用。选择性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通过延长GLP-1寿命和效果,对α、β细胞的激素分泌有双重调节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起到平稳降糖、维持血糖稳态的作用。以西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抑制剂类药物适用于不同病程阶段患者的单药或者联合治疗。【关键词】双激素缺陷胰升糖素样肽-1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糖尿病.2型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1]。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尚不能根治。传统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和噻唑烷二酮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控制血糖,并不能有效阻止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功能的恶化[2]。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一个特征就是α、β细胞激素均有分泌缺陷。胰升糖素样肽-1(GLP-1)具有α、β细胞激素双重调节作用,是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的研究热点。 一、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的调节血糖稳态作用机制 早在1964年Elrick[8]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这种额外效应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效应”这是由位于肠道上皮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升糖素样肽-1(GLP-1)引起的,这两种激素被统称为肠促胰素(incretin)。 1、肠促胰岛激素效应:GLP-1的双重调节机制[9]:GLP-1主要由回肠和空肠的L细胞释放,具有多种生物学的作用。它可以作用于β细胞增强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少其凋亡,促进β细胞再生和修复,增加β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其反应性,进而增强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胰岛素释放。同时GLP-1还可作用于α细胞,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低餐后胰升糖素分泌,减少肝糖原的分解而降低血糖水平。正是这种α、β细胞激素双重调节作用,以及葡萄糖依赖性的调节作用,使肠促胰岛素激素(GLP-1)成为近年来降糖治疗研究的亮点。 2、DPP-4抑制剂—α、β细胞双重调节,维持血糖稳态:自发现肠促胰素的降糖作用以来,糖尿病领域加大了将GLP-1作为靶点的降糖药物研究。故1999年起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始了DPP-4抑制剂研究,2001年第一个高选择抑制剂—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下称西格列汀)诞生。 西格列汀是一种β氨基酸,口服具有较高的活性,与DPP-4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作用,能够呈葡萄糖依赖性地降低血糖[10]。基于西格列汀是一种多机制的降糖药,几乎针对所有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环节:①西格列汀通过抑制肠促胰素(GLP-1和GIP-4)的分解酶—二肽基肽酶-Ⅳ(DPP-4),使体内的肠促胰素达到接近正常人水平,从而调节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升糖素和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两种激素发挥稳态降糖作用;②西格列汀能显著并且平稳地降低餐后高血糖,在血糖较低或正常的情况下,不发生降糖作用,避免了糖尿病治疗中降糖药物容易产生低血糖的风险;③西格列汀可以抑制糖尿病人胰岛α细胞增生,减缓其人体过多的胰高糖素分泌。也抑制了人体肝糖原的分解,实现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达到降低高血糖作用;④西格列汀具有一定的减缓糖尿病人进食后的胃排空速度,增强病人的饱腹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人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病理性亢进,减少其热量的过多摄入,从而达到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的作用。⑤该药物的服药方式为一天一次,并且与进食时间有关。由于肠促胰素是人体内源性物质,所以不会损害肝肾功能,每一次给药剂量都是固定的,不要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药。 二、临床应用于广阔前景 西格列汀是二甲双胍的最佳搭档,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机制互补:一方面,二甲双胍主要降低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西格列汀能通过提高GLP-1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2006年首个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开启了口服降糖药的新篇章。2010年西格列汀进入中国,新版《指南》列入二线用药予以推荐。目前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药名为Janumet)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是唯一最早批准上市的DPP-4抑制剂[11]。 三、结语 西格列汀是是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基于肠促胰岛激素的药物方案,西格列汀脱颖而出,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一种全新治疗选择。它具有强效降糖、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疾病进程,安全性良好等众多特点。2009年捷诺维?(西格列汀)在中国被批准上市,为广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目的探析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9例服用稳 定剂量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100 mg/d,继续治疗20周,观察西格列汀治疗前后患者BMI、空腹血糖、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尿酸、TC、TG、eGFR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且总体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标签: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有效性 [中圖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089-02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约有1.14亿的糖尿病人群,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DPP-4抑制剂作为葡萄糖依赖性肠促胰岛素控制血糖的一类新型降糖药,它通过对α,β细胞的双重调节降低血糖,是近年来治疗T2DM的新热点[2-3]。该研究选取39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西格列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为(53.9±8.7)岁。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HO 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日常饮食控制、健康教育、锻炼指导,口服稳定剂量二甲双胍1 500 mg/d,大于12周,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100 mg/d,早餐前服用,连续服用20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肌酐清除率[(eGFR:男性=(140-年龄)×体重/72×血肌酐;女性=肌酐清除率(男性)×0.85]和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199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 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⑴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⑵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四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所致,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多见于体型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它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一、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及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1、口服降糖化学药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 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 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 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 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 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 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 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 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 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现已编入教课书第五版)。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 ≥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 >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 (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 2、糖耐量减低(IGT)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正常 ≥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 >11.1mmol/L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 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但不同的个体存在异质性,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一)基本概念 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 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生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生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 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 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原则应用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危险因素包括HbA1c>7%,蛋白尿,高血压,LDL>130mg/d,HDL(35 mg /dl,甘油三脂>20.0 mg/dl,BMI>30 kg/m,吸烟。为了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早发现和如何改变上述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是同等重要的。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多因素的本质,治疗上也要多管齐下。 目前确认有效治疗包括: ① 控制血糖; ② 控制血压; ③ 控制血脂; ④ 使用阿司匹林; ⑤ 定期眼部检测; ⑥ 定期足部检测; ⑦ 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规范行为,自觉血糖控制。 而治疗的其他目标水平为: ① 血压130/80mmHg; ② BMI25 kg/ml ③ 总胆固醇<45 mmol/L; ④ LDLC<2.5 mmol/L; ⑤ HDLC>l.l mmol/L。 总之,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动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一个中心:β细胞保护最重要;2个基本点:①避免低血糖,避免不良代谢效应;②及早控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治疗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是糖尿病患者迫切又真实的需要。 患了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呢 动态双C疗法: 原理:全天动态监测患者血糖24小时波动情况,再用智能系统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输注胰岛素,来保持血糖趋向正常状态,院内专家依据所有血糖数值、胰岛素输注量以及患者检查结果来科学制定治疗方案;保持血糖正常,清除高糖毒性,恢复胰岛功能,进入或延长“糖尿病蜜月期”。 1、动态监测血糖峰值:72小时动态监测血糖,绘制出血糖波动峰值图,预防高糖毒、低血糖对人体的损害,精确制定治疗方案。 2、模拟人体胰腺分泌:根据血糖峰值智能补充胰岛素,杜绝血糖偷高以及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安全降糖、平稳控制血糖。 3、激活修复胰岛细胞:根据检测血糖值智能精准输注胰岛素,制定疗法,最快清除高糖毒性,逐渐修复受损的胰岛B细胞,达到患者可减药或停药的效果。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环节?()A .胰岛素对肝脏、肌肉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B .胰岛素对脂肪组织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C .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 D .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E .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2 .(单选题)下列哪种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 A .达格列净 B .xx脲 C .沙格列汀 D .xx肽 E .吡格列酮 3 .(单选题)对于双胍类药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 B .单用不易发生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低血糖风险增加。 C .心血管保护作用尚不明确 D .可减轻体重 E .胃肠道不良反应 4 .(单选题)对于二甲双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患者接受静脉用碘化造影剂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 B .二甲双胍在e-GFR<45ml/min患者不建议使用 C .二甲双胍可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 D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E .长期使用应注意补充xxB12 5 .(单选题)主要降低空腹血糖的药物有() A .xx喹酮 B .瑞格xx C .二甲双胍 D .阿卡波糖 E .利格列汀片 6 .(单选题)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可以优先考虑选择下列哪个降糖药() A .xx喹酮 B .xx脲 C .xx吡嗪 D .xx脲 E .格列齐特 7 .(单选题)对于75岁以上老年人或低血糖高危人群者,为保证其降糖效果,应控制血糖在餐前(),餐后()范围内 A .4.4-6.1mmol/L,6.1-7.8mmol/L

2型糖尿病用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型糖尿病用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 (1)磺脲类:第一代的已很少用,如D860。第二代有格列本脲(商品名优降糖)、格列齐特(又名达美康)、格列吡嗪(又称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等,其中除糖适平仅5%由肾脏排泄外,其他几种90%由肾脏排出。新一代磺脲类为格列美脲,它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服用简单,每日只需服药一次,能控制24小时血糖,且很少发生低血糖。 (2)非磺脲类: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又称“膳食葡萄糖调节剂”,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刺激胰岛素快速释放,它的特点是吸收快,起效快,代谢排泄快,进食服药,不进食不服药,发生低血糖机会少,可与二甲双胍合用,但不能与磺脲类合用。 2、减少或延缓碳水化物吸收的药:α-糖苷酶抑制剂,它能阻止多糖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故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如阿卡波糖(拜糖平),副反应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 3、双胍类药物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二甲双胍。 4、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抵抗,如罗格列酮(文迪雅),早餐前服,可与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合用。 体重正常者,可选用促胰岛素分泌药物;超体重或肥胖者常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最好选用二甲双胍;消瘦者往往有胰岛功能不全,应选择注射胰岛素为好。年老体弱者,尽量避免使用优降糖,必要时用量减半,因为其半衰期长,降糖作用强,易发生严重低血糖;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需选用格列喹酮;若肝、肾功能均有损害时,需要注射胰岛素;餐后血糖升高明显者,选用拜糖平。 若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好血糖,可增加另一种药,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居高不下,或发生失效时,可加用胰岛素增敏剂或注射胰岛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