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概述近年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患者提供参考。

近年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两种主要的治疗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糖水平,如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分吸收等。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适等。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抗2型糖尿病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减轻高糖毒性。根据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胰岛素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品种。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可能会引发低血糖、体重增加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长期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尽管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研究新的作用机制是开发抗2型糖尿病新药的关键。目前,许多在研药物通过新颖的作用机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这些新型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同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针对不同患者人群的个性化治疗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特征。因此,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开发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未来,联合治疗将成为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然而,仍需继续努力,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和联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介绍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以期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糖尿病治疗

自20世纪初发现胰岛素以来,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胰岛素的发现到各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抗糖尿病治疗方法已经从单一的胰岛素注射发展为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饮食控制和运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性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葡萄糖激酶(GK)激活剂等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备受。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葡萄糖的重吸收或刺激葡萄糖利用,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也更加注重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长期受益。例如,DPP-4抑制剂等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胰岛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抗糖尿病药物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药物的靶点、疗效、安全性和患者受益。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将逐渐应用于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

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疾病的联合治疗。例如,抗高血压、降血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些新型药物不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还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药水平的提高,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的全球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针对T2DM的治疗药物研究成为了医学领域

的焦点。在新的治疗靶点药物研究中,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s)因其能够调节血糖稳态的机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人体中,葡萄糖激酶(GK)是一种存在于胰腺、肝脏及其他器官中

的葡萄糖传感器,它能够敏感地识别葡萄糖水平的变化,及时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磷酸化以维持葡萄糖稳态。当T2DM患者出现GK基因突变或功能受损时,GKAs便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胰腺中,GKAs可以通过促进Ca2+内流、修复Ca2+反应缺陷、减少β细胞耗氧及促进增殖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这一作用对于T2DM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是

T2DM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而在肝脏中,GKAs可以直接激活GK,也可以通过促进GK/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复合物的解离来激活GK,从而刺激糖酵解和糖原合成。这一作用可以降低肝脏葡萄糖输出,进一步帮助维持血糖稳态。

既往研究发现,GKAs具有逆转胰岛功能受损和抑制肝糖原输出过多的双重作用。因此,GKAs在临床试验中被认为具有极大的治疗潜力。然而,尽管GKAs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治疗前景,但其作用机制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理解GKAs的作用机制和优化其治疗方案,同时还要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效果,以便更好地为T2DM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 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为进一步增强 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2型糖尿病是最常 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 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 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 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 胰岛素等。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 康危害极大。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 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 之后的又一疾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 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 一点六。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 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糖尿病及其 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它严重危害公 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 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 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 多新药用于临床。硫脲类每年对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虽然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引起,导致血糖升高。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创新 1.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减少对食物的摄入等机制,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目前,新一代双胍类药物已经问世,如特格列汀,具有更强的血糖控制效果,并在药物的副作用上有所改善。 2. 瑞格列奈类药物 瑞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骨胶原样三肽受体的激活来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的效果备受关注,被视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二、胰岛素治疗的创新 1. 超快速胰岛素

超快速胰岛素是近年来的一项进展,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新型胰岛素具有了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高的生物活性,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危象等紧急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胰岛素治疗的设备,通过将胰岛素持续注入患者体内,模拟胰岛素自然分泌的方式,提供给患者更加精准的胰岛素治疗。中国在胰岛素泵的研究与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越来越受重视。 三、个体化治疗的创新 1. 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是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血糖监测主要依赖于测指尖血糖,但该方式对患者而言存在较大的痛苦和不便。现在,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无痛血糖监测设备已经问世,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便利性。 2. 药物个体化治疗 药物个体化治疗指的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症等,来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也在药物个体化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进展。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方面的创新使得血糖控制更加

口服Ⅱ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口服Ⅱ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1.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简述。目前引起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遗传缺陷、生活习惯和后天的器官官能障碍(Acquired Organ Dysfunction)三大因素。许多单基因型糖尿病是有遗传基础的,比如线粒体基因组缺陷和一些罕见的糖尿病症是有关联的,但只能解释很少一部分病例[1]。具体是由什么基因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现在还很不清楚。糖尿病可能与多个基因而不是单个基因相关,可能存在很多糖尿病的易受性基因[2]。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引起糖尿病,这些因素导致或加重了胰岛素抵抗,或者削弱了胰岛素的分泌。如在中国,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的糖尿病发病率是0.1%~0.2%,城市则超过5%[3]。第三个因素是后天的器官官能障碍,它是指随着糖尿病代谢环境的发展。 葡萄糖动态平衡中出现的其他缺陷,如β-细胞功能紊乱[4]。早先认为先有胰岛素抵抗再有β-细胞功能紊乱,是胰岛素抵抗引起了Ⅱ型糖尿病。但现在的研究发现,β-细胞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相似,在Ⅱ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就存在了,且是前者造成了葡萄糖耐受的降低。所以现在认为这是个双重诱因的疾病[5]。当血浆葡萄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和过量的脂肪酸(过度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典型特征)一起作用使得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胰岛素敏感性也会降低,血糖同时逐步达到糖尿病的水平,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1]。 2.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 Ⅱ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或者相反)所致的高血糖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治疗主要以给予口服降糖药为主。 2.1 胰岛素促泌剂: 2.1.1 磺酰脲类(SU):SU是临床应用较多的口服降糖药。第1代SU于50年代开始使用,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70年代投入临床的第2代SU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3代SU于80年代开始使用,以格列美脲(glimepiride,Amary1亚莫利,GMD普糖平)为代表,它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结合,促K通道关闭,膜去极化,引起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且能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格列美脲还可以通过非胰岛素依赖途径增加心脏及其他周围组织葡萄糖的摄取。本品用量小,见效快,作用时间长,且不会导致患者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它是FDA批准的唯一可与INS合用治疗继发失效的Ⅱ型糖尿病的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生物利用度近100%,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代谢后60%经尿排泄,40%经胆汁排出,消除半衰期5~9h,本品于早餐或第一次正餐前即刻服用,1次/d,初始剂量为1mg,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每1~2周按1mg、2mg、3mg、4mg、6mg递增,个别患者最大剂量可用至8mg。主要不良反应有眩晕、无力、头痛及恶心,心血管不良反应很少[6]。 2.2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胰岛素拮抗(insulinresistance,IR)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降血糖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NIDDM),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总发病率的90%。近年来2型糖尿病人数在全球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糖尿病迅速在全球流行,与生活方式的快速西化,即高糖及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锻炼,伴发于儿童期及成人期的肥胖症,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与基因改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葡萄糖吸收降低,脂肪组织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增强,最终导致外周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基因和环境因素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糖尿病最重要和主要的特征,并与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为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空间。 1.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浓度正常或不断升高的情况下,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预计水平,即产生胰岛素抵抗。 为了维持正常的葡萄糖耐量,胰腺β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对抗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着同样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早期和主要的特征,在大多数糖尿病中都存在,并且促进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2.β细胞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有约1/3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可能是其发病的始动因素。而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代偿性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样会引起β细胞渐进性损伤。因此β细胞损伤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β细胞损伤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因子,NO,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身抗体等等。 3.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20世纪60年代Mchnert将耐糖量异常和高血压称为“富裕综合征”。1981年Hanefeld 和Leohardt 称其为“代谢综合征”,并发现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988年美国糖尿病学家Reaven推测由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压构成的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由于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故称其为“X综合征”。近年来的文献多采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或“代谢综合征”。 IRS的特征有: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糖量异常,血脂异常,中心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症,脂肪肝,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等。2型糖尿病是IRS的一部分,它们共同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4.糖尿病并发症 Ⅱ型糖尿病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 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的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4.1大血管病变;4.2微血管病变;4.3神经病变;4.4眼部病变;4.5皮肤及其它病变。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一般患糖尿病5年之后出现,其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脂、血压等直接相关。

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伴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的疾病群,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本文首先概述2型糖尿病的发病状况与机制研究,论述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和糖中药治疗进展,对2型糖尿病的中西药结合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西药结合治疗;胰.岛素;治未病 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不可治愈的代谢病,是当前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增加。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引起,长期发病可导致眼、心脏、血管、肾、神经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导致同时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多采用各种药物进行治疗,其中西药包括磺脉类、格列奈类、二甲双肌、噬哩烷二酮类、等药物,也包括胰.岛素等药物治疗。而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各种中成药也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状况与机制研究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在9000万左右,其中2型糖尿病占95.0%以上,己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

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有各种伴发并发症,卞要是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02型糖尿病多在3510岁之后发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不一定减少,但是有效胰.岛素会明显下降,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胰.岛素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祖国医学认为癖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出血、渗出、血流缓慢、血浆纤维蛋自原含量增高、血管基底膜增厚等,也能体现中医癖血实质的病理改变。 2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社区居民生活节奏快,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不断追求,进而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高2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发现至今己有快百年的历史,胰岛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力一法,胰素治疗不再被认为是长期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的最终手段,而是力求模拟生理性胰素分泌模式通过胰岛素治疗可获得血糖的良好控制可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胰岛素p细胞恢复分泌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力一案,能解除葡萄糖毒性,逆转和保护胰细胞的功能。胰岛素的治疗对于改善胰岛素分泌与抵抗指数有重要作用,保留了降糖药物的快速起效和对餐后血糖有效控制的特点,同时提供基础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治疗药物中,诺和灵R的卞要成分是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其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皮下注射后很快就可以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而诺和灵V的主要成分是低精蛋自锌胰.岛素,起效时间相对比较慢,但是持续时间大约为21h,可用于夜间血糖的控制。而甘精胰.

糖尿病药物研发进展

糖尿病药物研发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有数以亿计的患者。现在有两个主要类型的糖尿病: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由胰 岛素分泌不足所致,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二型糖尿病是由胰岛 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耐受性两者结合导致的,常用口服药物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研发 新型的糖尿病药物势在必行。 1. 现有药物 目前,二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是口服药物,共分为数个类别。 目前主流的药物包括双胍类药物(例如:二甲双胍)、胰岛增敏 剂(例如:格列奈),以及二甲双胍和格列奈两种药物的组合。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的效果并不是完美的,而且很多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 的副作用,如胃肠反应、低血糖等。因此,当前的糖尿病药物研 发仍有进步空间。 2. 在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的进展

在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方向。 第一种方向是寻找新型药物分子。拟阻断肠道中丙酮酸受体1(FFAR1)的药物在研发中。FFAR1是胰岛素新生的重要调节因 子之一,它可以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促进胰岛素信号的刺激效应。另一个方向是开发肠道生态学治疗方法,包括利用微生物菌株治疗,协助分解有机物和生成肠道酰胺的细菌的靶向治疗等。在研 究中,使用自体胆固醇负担健康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没有将肥胖 或糖尿病等风险因素附加到其背包上。 第二种方向是开发新的药物传递方式。很多糖尿病患者处于慢 性状态,需长期依赖口服药物来管理病情。但是口服药物不断地 通过肝脏的清除功能被清除或代谢,导致需要大剂量或更频繁的 用药来达到有效治疗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研究人员正在开 发口腔喷雾、胶囊、注射剂等新的药物传递方式。 不过,尽管一些研究正在做出重大突破,糖尿病药物研发仍然 需要继续探索新的途径来发现更优秀的药物。在研究方面,需要 更多资源来进行和支持更富有创造性和高风险的项目,以期发现 并应用更多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思路。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政 策监管等方面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糖尿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1.1.1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三类。动物胰岛素大多用猪或牛的胰腺提取,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由DNA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目前为注射方式给药,其发展方向是重组人胰岛素取代动物胰岛素,非注射型精确释药人胰岛素替代注射型胰岛素。 1.1.2 胰岛素类似物(Comparison of Insulin)常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Lispro),二是门冬胰岛素(Aspart),三是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1.2 胰岛素促泌剂 1.2.1 磺脲类(Sulfonylurea)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此效应被放大。 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现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药物代表药物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一860)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第二代同第一代比,使用剂量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已逐渐取代第一代。第三代药物为格列美脲(Glimepiride),其也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的磺酰脲类药物。 1.2.2 非磺脲类(non-Sulfonylurea)这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腺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降糖作用快而短,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此类药物长期应用也会损害胰腺β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应用的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有人称这类药为血糖依赖型胰岛素促泌剂[1]。 1.3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sensitizer)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的药物。PPA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控制脂肪的贮藏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一) 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以来一直以降低血糖为最终目标,直到近年众多内分泌专家和学者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以肥胖为中心的胰岛素抵抗,人们才开始关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2001年美国著名的麦卡瑞教授提出了导致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是由于游离脂肪酸的脂毒性,其最终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的概念。就此从根本上树立了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升高而且需要控制代谢紊乱的全新概念。 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它常以肥胖为中心伴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糖代谢紊乱等。通常2型糖尿病病人中50%的患者伴有一种其它代谢紊乱,40%的患者伴有二种或三种,只有10%的患者不伴有其它代谢紊乱。可见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同时会并有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因而单纯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树立超越降糖的新概念。 ﻫ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包括2型糖尿病的糖耐量轻度增高(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有胰岛素抵抗,也将视为代谢紊乱综合的必要条件之一。1999年WHO提出如果葡萄糖不耐受(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和(或)胰岛素抵抗合并有(1)高血压(2)脂代谢紊乱(3)中心型肥胖(4)微量白蛋白尿(大血管病变前一种标志)这四种辅助条件中的2个条件,就表明患者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ﻫﻫ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后果是多重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一个患者身上集聚出现,其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大血管病变以及脑中风的危险大为增加。因而所有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良好控制血糖、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控制高血压、改善脂代谢紊乱等。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既可以降糖又可以提供降糖外额外利益的药物,经济而方便的满足治疗要求,达到最终控制糖尿病的目标。 ﻫ目前已证实2型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与血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大血管病变则是由于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纤溶系统异常,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造成内皮细胞的损害加快,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我们对2型糖尿病更要关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所造成的代谢紊乱。 这几年,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在正常胰岛素水平下不能发挥降糖作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信号传递发生了障碍,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不能有效结合。胰岛素受体是一个四聚体,含2个β亚单位,2个α亚单位,β亚单位含酪氨酸激酶活化物,激活了胰岛素受体DSI,并进一步激活磷酯酰激存酶Ⅲ,从而控制糖脂代谢。这些传导受体作用于浆细胞膜抗原,一旦抗原明显增加会减少这些酶的活性,葡萄糖转运因子4就不能到达细胞表面,葡萄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导致信号传递障碍。这是2型糖尿病发生代谢紊乱的主要环节。胰岛素抵抗从2型糖尿病开始前的10年中就存在,并延续至整个疾病中。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到IGT阶段,代偿发生下降,血糖开始升高。2型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断下降,血糖水平不断升高,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可见早期干预可以使血糖不再增高,代谢紊乱得到很好的控制。如同飘浮的冰山深埋于水下不易被发现的部分,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患病中也不易发现。在空腹血糖升高而不伴有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的早期糖代谢受损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到原来水平的70%,同时大血管病变已有10%增加。等到IGT阶段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50%,大血管病变也达到40%。直至2型糖尿病阶段胰岛素敏感已是原来的30%,胰岛素分泌下降50%,大血管病发症发生率则达到50%。在IFG阶段,由于不断增加的胰岛素抵抗,大血管病变已经发生。 ﻫ目前对抗糖尿病药物的评价已经有了新的标准。这就是不仅要评价其控制血糖方面的作用,也要评价其对代谢综合症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抗糖尿病药物中,格华止通过改善β细胞的功能、降低肝糖异生、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降低脂毒性,增加外周糖的利用,从而全面而安全的降糖。由于它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起到降糖和纠正代谢紊乱的作用,因而对心血管病变有显著的干预作用。格华止循证医学的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首先要看的还是对血糖的控制。临床实验证明:格华止可以降低空腹血糖78mg/dl,餐后血糖下降83mg/dl。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一段时期的血糖标准)下降1.5-2%,大多数抗糖尿病药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1.5%。与其它类药物比降低FP G和HbA1c效果显著。目前美国在格华止治疗糖尿病的剂量选择是2000mg/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达2%。研究证明:格华止在使用剂量500mg/天时,即可产生明显的降糖作用。但如果剂量达到1700-2000mg/天时,格华止能够表现出额外的作用,表现在对抗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降低体重和降低脂毒性作用。因此现在普遍的格华止使用剂量均在2000m g/天。从格华止剂量疗效依赖性研究中还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50mg/天、500mg/天、2000mg/天的比对,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而且都是可以耐受的。ﻫ 在评价抗糖尿病药物疗效的新标准中,第二个需要我们重视的是脂毒性。脂毒性是导致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衰竭和进行性发展主要因素。在脂毒性的研究中游离脂肪酸是受关注最多的,它不仅能够抑制葡萄糖进入肌肉组织,使高血糖明显加重,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与研究进展(全文)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与研究进展 引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候群。 一、西药治疗2型DM 目前临床治疗2型的DM西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脱敏剂等。 1、磺脲类降糖药 1.1甲苯磺丁脲(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口服后胃肠汲取快,2~4小时达到高峰,半衰期4~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6~12小时。现因造成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临床已不常用。 1.2格列苯脲优降糖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是目前降糖效果最强、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磺脲类降糖药。因起效快,口服后快速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作用持续时间长,优降糖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其代谢产物的50%经胆道排出,50%经肾脏排出。优降糖最常见、最严峻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严峻时足以致死。 1.3格列齐特达美康属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口服后因起效快,快速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作用持续时间长,属于中效制剂。

该药主要在肝脏代谢,60%~70%从肾脏排泄。达美康降糖作用比较和气,药效持续时间比较长。除了刺激胰岛素分泌以外,达美康还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1.4糖适平糖适平经口服后汲取快而且完全,半衰期短,糖适平最大的特点是作用和气,很少引起低血糖,95%可通过胆汁排出,自肾脏排出的比例不足5%,特别适合老年以及有轻、中度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 1.5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属于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口服汲取快最速,服用后血药浓度2~3小时达峰值,持续时间最长,属于长效制剂,由于本药是通过双通道排泄,故可用于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与第一、二代降糖药相比,降糖效果最好,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且程度较轻。已经成为临床上最重要的药物。 二、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2.1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不十分清楚,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它可促进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摄取并利用葡萄糖它可抑制脂肪酸氧化,而促进肌细胞利用葡萄糖,通过非氧化途径,促进糖原合成,从而降低血糖,减少肠道葡萄糖的汲取,延缓血糖的升高。降低血糖,改善心脏舒张期功能,降低总胆固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血管舒张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前言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药物,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但不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差异很大,导致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文将介绍目前对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关基因与多态性 OCT1(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基因 OCT1是编码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的基因。二甲双胍的肝脏摄取主要受到OCT1的影响。在OCT1基因位点rs622342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较差,疗效不尽如人意。这一结果已在白人、中国汉族和印度患者中得到证实。 CRTC2(CREB-Regulated Transcriptor Coactivator 2)基因 CRTC2是CREB调节的转录因子协同激活因子2的缩写。它在胰岛素介导的糖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CRTC2基因位点rs6518757的多态性分析中,C/C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且其血糖控制更差。 GIPR(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Receptor)基因GIPR编码胰高血糖素依赖性胰岛素类肽-1的受体。在GIPR基因位点 rs10423928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该位点的突变与二甲双胍的疗效有关。突变患者更难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与非突变患者相比,峰小时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显著升高。 MATE1(Multidrug and Toxin Extrusion Protein 1)基因 MATE1是多药和毒物外排蛋白1,它对二甲双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脏中。在MATE1基因位点rs2289669的多态性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药物清除速度较快,血药浓度也相对较低。 未来展望 目前对于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已经显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未来的工作重点将在以下方面展开:建立更大规模的样本库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已有的相关位点;探索更多新的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希望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迟钝希望性疾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近20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敏捷上升,以2型糖尿病急剧上升为主。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从中西医两方面做一综述,现陈诉如下。 1西药治疗 1.1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如今仍以胰岛素为主,如今已经开拓出多种胰岛素类的药品。长效胰岛素雷同物nn304,静脉滴注后约45in血糖落到最低点,落糖平缓,不引起夜间低血糖。能与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混淆利用。he901又称精氨酸—甘氨酸人胰岛素,其作用迟钝,可维持24h,与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团结利用,可较好地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血浓度程度。人胰岛素是基因重组技能消费的生物制剂,和人体排泄的胰岛素布局完全雷同。其生物利用度高,免疫性小,过敏反响少。临床试用表白,餐前吸人雾化胰岛素具有精良的耐受,落糖结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一样宁静、有用。天冬氨酸胰岛素是一种新型短效人胰岛素雷同物,其在康健人中不雅察皮下注射后汲取比人胰岛素快1倍,相宜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落糖、低落糖化血红卵白结果更好[2-4]。 1.2糖原异生按捺剂:糖原异生过多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紧张缘故原由之一,如今创造很多糖异生按捺剂具有落血糖的结果。糖异生所需的能量重要泉源于长链脂肪酸氧化。当糖尿病操纵不佳时,脂肪剖析历程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多,致糖异生作用加强。重要有3种:①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按捺剂;②脂酰内毒碱转换酶按捺剂; ②丙酮酸羧化酶按捺剂。etxir等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按捺剂可特异性地按捺长链脂肪酸氧化,增长葡萄糖利用,按捺糖原异生。临床研究证明,对idd型和nidd型糖尿病疗效佳[5-7]。 1.3葡萄糖苷酶按捺剂:葡萄糖苷酶按捺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汲取而到达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落糖药物。葡萄糖苷酶按捺剂是比力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普及应用于临床。葡萄糖苷酶按捺剂类药物具有延缓或淘汰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汲取,低落餐后血糖及情况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且被证明在低落餐后高血糖方面拥有精良的有用性和宁静性。该类药物重要包罗: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乙格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一直被作为一种抗感染、抗炎症的药物用于胃肠道的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而这种活性已经被临床、动物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所证实。黄连素发挥治疗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抵抗的机制主要包括: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以及胰岛细胞的再生;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的作用;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减少能量的产生;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糖的代谢;通过调控和转录因子如PPARγ,C/EBPα,SREBP-1c,LXR等的表达,进而调控糖脂代谢;具有抗氧化并抑制还原反应的作用,从而抑制机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干预糖脂代谢的信号通路。其作为调控糖脂代谢的药物在尽管已经从临床和动物实验获得大量的支持黄连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证据,但是,在循证医学的时代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实验来评估黄连素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 标签:黄连素;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药黄连以及它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在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经常被用于胃肠道感染。它在黄连中含量约5.2%~7.7%。黄连素的降糖作用首次在1988年被报道,是用于发生腹泻的糖尿病患者[3]。在过去的30年中,大量的临床实验报道了黄连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而且它在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肝病等都有治疗作用。为了将来进一步明确黄连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其在治疗糖尿病的潜能,笔者将近年来有关黄连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篇综述供研究者参考。 1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大量的国内临床研究报道了黄连素的降糖作用,尽管大多数实验设计需要完善,但研究表明其与二甲双胍具有相当的降糖效果。至今,黄连素已经被应用于几个临床实验中。研究显示,予以黄连素0.5 g每日3次在新发的糖尿病的患者中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2]。而且与二甲双胍相比,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除了降糖作用,黄连素还具有减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这2个中心随机双盲的实验中,在黄连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减低了0.9%,而且其他的指标包括血糖和血脂都得到显著改善。在短期的临床实验中,只有观察到少量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胀气和便秘,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但也有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报道。这些表明,黄连素使用以上的应用剂量没有肝肾毒副作用。尽管国内研究表明,黄连素的确具有降糖作用,但只有通过大规模长期的临床实验才能准确评估其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 黄连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动物实验研究

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周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导致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黄连素提取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毒副反应小,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疗效。该文对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黄连素对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防治的相关机制。黄连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发挥降脂、降糖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黄连素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标签:黄连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 [Abstract] Insulin resistance (IR)is defined as a seri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or diminished effectiveness of insulin in lowering blood sugar levels caused by decreased sensitivity to insulin of liver,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 IR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Berberine,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extract,has been shown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lowering blood sugar,allevi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oderat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berberine is extremely low,suggesting that it may play a role in lowering blood sugar and lipid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ntestinal microbiota may serve as a new potential target for berberin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berberine;insulin resistanc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testinal microbiota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高血糖可导致机体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4年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4.7亿[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根据其发病机制,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T2DM特指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的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综合征。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指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周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促进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从而产生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T2DM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研发有效、低毒的T2DM治疗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黄连素又名盐酸小檗碱(berberine),是黄连的主要成分,毒副反应小,安全价廉。目前,黄连素调节、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已被证实[2-3]。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改善IR及抗氧化作用,对T2DM及其各种并发症具有较好疗效,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近期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